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2023-01-11

研究表明, 抑郁症状能否早期得到改善是非常重要, 抑郁症状能否早期得到改善将预示将来能否获得临床痊愈[1~2]。本文对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方面与经典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类抗抑郁药氟西汀进行临床对照观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部住院的病人, 共98例, 均符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 基线HAMD17项评分>17分。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组 (简称文拉法辛组) 共48例, 男性18例, 女性30例;年龄19~65岁, 平均 (41±13) 岁;总病期3~360个月, 平均 (68±81) 个月;基线HAMD17项得分平均 (26.7±4.7) 分。氟西汀组共50例, 男性19例, 女性31例;年龄19~64岁, 平均 (40±12) 岁;总病期1~380个月, 平均 (65±72) 个月;基线HMAD17项得分平均 (26.4±4.6) 分。2组以上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文拉法辛组平均剂量 (175±20) mg/d, 氟西汀组固定剂量20mg/d。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文拉法辛组服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 (商品名:怡诺思, 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75mg) , 初始剂量75mg/d,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最高不超过225mg/d。氟西汀组服氟西汀 (商品名:百忧解, 礼来制药有限公司, 片剂, 规格:20mg) , 固定剂量20mg/d。疗程均为6周。不合用其他抗抑郁剂和抗精神病药。失眠者可短期合用苯二氮卓类。

1.2.2 疗效及临床安全性评定

疗效指标采用HAMD17项, 安全性评估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 (TESS) 及监测血压, 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4、6周评定。按HAMD总分及减分率来衡量疗效, 总分≤7分为痊愈, 减分率≥50%为有效, <50%为无效。TESS各条目的最大评分≥2分视为不良反应。

1.3 实验室检查

基线及治疗6周末作血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用F检验, 计量资料用χ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注:与氟西汀组比较, b P<0.05, c P<0.01;与基线值比较, f P<0.01

2 结果

2.1 疗效

2组治疗前后各时点HAMD评分及治疗后1、2、4、6周和基线比较HAMD评价减分值结果, 见表1。2组均在1周末较基线就有极显著性差异, 说明起效均较快。6周末, 文拉法辛组痊愈19例 (39.6%) ,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68.8%;氟西汀组痊愈15例 (30.0%) ,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58.0%。2组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2、4周末较基线时的减分值文拉法辛组较显著。

2.2 不良反应

文拉法辛组和氟西汀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4、6周进行血压监测, 血压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起效较快, 在第1周末较疗前即有显著改善, 并且这种有效性可持续到研究末。痊愈率39.6%, 总有效率为68.8%, 不良反应方面较常见的是食欲减退或厌食、口干、出汗、便秘等。与氟西汀比较, 文拉法辛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虽然数值上较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在HAMD量表减分值方面, 第1、2、4周均更明显, 到6周末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文拉法辛在减轻抑郁症状方面, 比氟西汀快些、好些, 而不良反应方面 (包括血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 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起效较快、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但毕竟样本量不够大, 观察时间短, 其疗效及安全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 观察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文拉法辛组[ (175±20) mg/d, n=48]和氟西汀组 (20mg/d, n=50) , 疗效采用HAMD17项评分, 不良反应采用TESS和监测血压。疗程均为6周。结果 文拉法辛组痊愈率39.6%, 有效率68.8%;氟西汀组痊愈率30.0%, 有效率5%,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文拉法辛组在HAMD量表减分值方面, 第1、2、4周均更明显。2组在不良反应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起效较快、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

关键词:文拉法辛,氟西汀,安全性,疗效,抑郁症

参考文献

[1] Wade A, Friis Andersen H.The onset of effect for escitalopram and yts relevance fou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J].Curr Med Res Opin, 2006, 22:2101~2110.

[2] Leon AC, Blier P, Culpepper L, et al.An ideal trial to test differen-tial onset of antidepressant effect[J].J Clin Psychiatry, 2001, 62 (Suppl4) :34~36;discussion37~4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检察人员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下一篇: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