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艺术形式复兴论文

2022-04-2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古老艺术形式复兴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曲艺艺术虽然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因各曲种彼此间缺乏整体联系,难以合众为一,整体呈现出粗放式结构体系,缺乏核心的引导和真正强大的向心力,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艺天空中曲艺星寥辰落,只见点点之光,而无煌煌之耀。万物生长齐向阳,百川到海俱归东。中国共产党不但为古老中国的复兴绘就了蓝图,同时也为曲艺发展指明了道路。

古老艺术形式复兴论文 篇1:

上海城市文化叙事侧记

2020年11月25 日,上海师范大学“光启音乐大讲堂·上海城市文化叙事”在音乐学院宋小璐副教授的访谈中迎来了第八期的访谈嘉宾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女士。周平团长以“上海交响那些事”为题,围绕上海交响乐团的“前”“事”“今”“申”,与现场师生畅聊了上海交响乐团百余年辉煌历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上海交响乐团前身上海工部局乐队,是国内也是亚洲最早的交响乐团,其成立初期先后由布克和梅百器担任指挥,负责满足在沪外国人对音乐的需求,参与大型活动并举办户外音乐会。早期乐团里以外籍乐师居多,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有华人加入,迄今已成为中国文化力量的代表,广泛受邀参加琉森音乐节等世界著名的、重要的音乐节。

上海交响乐团与这座城市的故事始于1879年刊登于《字林西报》的演出信息,1其漫长的发展历程见证并逐渐引领了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发展。1879—1919年正值国内外局势动荡时期,战事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本就入不敷出的上海工部局乐队推到了面临裁撤的境地,梅百器的加入及重建让乐队“起死回生”并逐渐走入正轨。2他在短期内将乐队规模扩大至1941年的52人,并雇佣了拥有技巧水准较高且演奏经验丰富的欧洲乐师。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乐队的财政危机,却很好地彰显了管弦乐在古典音乐教育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价值。3而后,乐队进入了“梅百器时代”。梅百器的领导空前提升了乐队的演奏水平,在当时有“远东第一交响乐团”的美誉。与此同时,他还力排众议,邀请中国人出席乐队的音乐会。自1928年起,乐队中也逐渐出现了华人乐师且人数渐增,与此同时,中国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也逐渐成为了该团的演出曲目。1951年,由富华指挥的中国作品演奏会上,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了王云阶的《江南组曲》、丁善德的《中国民族变奏曲》《新疆舞曲》、黄贻钧的《民歌选奏》和朱启东的《第二交响曲》,这是上海交响乐团首次全套演出中国管弦乐作品。41958年,当最后一位俄罗斯籍小提琴手请辞后,该团的全部乐手均成了华人。5

上海交响乐团曾于1927年举行“贝九”在中国的第一次演出,囿于没有合适的合唱团,只演出了前三个乐章。1936年,得益于雅乐社、德国人和俄国人的社区合唱团及“国立音专”(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师生鼎力协助,组成了近三百人的演出阵容,上海交响乐团终于在大光明戏院完成了“贝九”全部四个乐章的演出。在整个“梅百器时代”,贝多芬作品先后被演出了将近三百次,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庞大的演出量。新中国成立的当月,富华便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这也是贝多芬作品在新中国的首演。此后,历任音乐总监—黄贻钧、曹鹏、陈燮阳及现任音乐总监余隆,都曾演奏、录音或指挥过大量的贝多芬作品。由此可见上海这座城市以及上海交响乐团对于这位伟大作曲家的由衷喜爱。1985年,黄贻钧、曹鹏、陈燮阳联合指挥了全套贝多芬交响曲的展演,这在当时是乐坛上人尽皆知的轰动事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上海交响乐团继续保持着发展的态势,有了成熟稳定的演出和排练机制,除夏、冬两季的音乐会演出之外,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主题音乐会。6在整整“一甲子”的漫长岁月中深度参与并鼎力扶持了作为上海“城市名片”“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一座城市的音乐文化是其历史和传统的积淀,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建设与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之春”艺术节休戚相关。翻阅《上海之春50年纪念文集》的节目单不难发现,上海交响乐团在每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里都会频频亮相,为这张“城市名片”的生成做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文化与交响乐团是“互哺共荣”、彼此成就的关系,不同城市的交响乐团在城市中所承担的角色也不尽相同。上海交响乐团的国际定位尤其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海纳百川”的形象气质紧密相连。2009年,上海交响乐团制定了“全国顶尖,亚洲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远目标,又从2014年起开始悉心打造“音乐沟通世界”这一品牌性理念,旨在以更加国际化和职业化的面貌扩大乐团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上海交响乐团”也希望推广交响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多元融合(例如与柏林爱乐乐团组织足球联谊赛,小作曲家音乐课堂等)以探寻新的文化体验,尝试以更多新鲜事物让交响乐始终拥有新鲜的思维和活力。当然,作为一个城市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在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关心”这座城市,由此成为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交响乐团,不遗余力地与上海这座城市进行着多种多样的沟通和交流,例如通过举办“全城交响”“馄饨皮集市”“晚高峰音乐会”等公益活动,来增加上海交响乐团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不同工作群体的交流。这些创意活动的出现,不仅普及了交响乐,更繁荣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音乐生活。

“全城交响·上海交响乐团为你而来”是在上海交响乐团成立一百四十周年之际,为“反哺”这座风雨同行的城市而发起的一项公益活动,它在全城范围内征集演出邀约,只要这邀约有足够动人的故事或创意作为支撑,上海交响乐团便可在正常演出季外接受全上海各机构或个人邀约,为其定制一场“专属音乐会”。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作品,通过这样的活动,上海交响乐团将交响乐带进了幼儿园、肿瘤医院、上海玻璃博物馆等通常说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单位或部门,用高雅音乐来满足那些尚不能进入音乐厅的孩子们的好奇心,为饱受疾病折磨者带来心灵慰藉,并通过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而创造了新的文化体验。“晚高峰音乐会”则意在用古典音乐来填充上海晚间通勤的高峰期,邀请阻于途中的听众步入音乐厅,通过感受美妙的音乐来缓解自己的焦躁心情和城市交通的压力。“馄饨皮集市”是出现在疫情期间的一个活动,其间,该团用与音乐有关的文创产品吸引古典乐迷或路人来到被戏称为“馄饨皮”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感受坐落在古老又时尚的复兴中路上的这座宏伟音乐厅的别样气韵和魅力。

城市音乐文化中既包含历史与传统的积淀,也包含新的发展,它是“城市文化的社会行为、观念的反映,城市音乐文化是城市文化规划和特色的标志。7文化总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政治、经济和社会之中,影响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8上海交响乐团自1879年创立以来始终保持着蓬勃的朝气,在走向国际和积极反哺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品牌形象,传承并发扬了海派文化的多元包容精神。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曾经的喧嚣都归于平静,唯有城市的音乐文化能够穿越时空,给人们以精神慰藉,鼓励人们去创新、创造、创未来。9

在周平团长别开生面的叙述中,观众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乐团领导者从基层到管理層的职业发展道路。正如音乐学院施忠院长在答谢访谈嘉宾时所说:周平团长在推动上海交响乐团稳步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作为师大音乐学院的杰出校友,她的成长经历值得作为同学们的学习楷模。同时,周平团长的讲解也让观众明白了上海交响乐团的辉煌历史和广阔前景,感受到了上海交响乐团与世界和这座城市之间的独特交流方式,及其作为上海乃至中国交响的荣誉“名片”所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海派文化虚怀若谷的魅力推动着上海城市文化音乐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而这种交流融合的过程也反哺着上海的城市文化音乐,使其拥有无限的生命力,继而促使中国文化产生更强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参见上海交响乐团:“这是一张和你有关的年度榜单”,出自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7hH36ZLhIy0P3XKnOeCi6A,访问日期:2020年12月2日。

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的裁撤风波:兼及梅百器乐队经营策略”[J].音乐研究,2010-5-87.

王艳莉.上海工部局乐队的裁撤风波:兼及梅百器乐队经营策略”[J].音乐研究,2010-5-91.

秦萌,戴嘉枋.思想改造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的转变:1949—1956年上海交响乐团的成立及创作演出情况[J].音乐艺术,2014-2-43.

同上。

同上。

洛秦.城市音乐文化与音乐产业化[J].音乐艺术,2003-2-43.

王博.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论城市音乐文化建设[J].民族艺术研究,2013-4-77.

同上。

作者:马祎伶

古老艺术形式复兴论文 篇2:

云开日照山河春

曲艺艺术虽然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但因各曲种彼此间缺乏整体联系,难以合众为一,整体呈现出粗放式结构体系,缺乏核心的引导和真正强大的向心力,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艺天空中曲艺星寥辰落,只见点点之光,而无煌煌之耀。

万物生长齐向阳,百川到海俱归东。中国共产党不但为古老中国的复兴绘就了蓝图,同时也为曲艺发展指明了道路。过去的曲艺中,虽也有“是真正的被妇孺老少所深爱的作品”,但终究受限于时代背景,受困于生活现实,时有“由通俗而流为庸俗,丧失其应有的艺术性”作品出现。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破开阴霾、尽情沐浴新时代阳光的曲艺工作者们,真正认识到了曲艺不但是要满足群众普遍的文艺需求,更要把健康的思想、积极的观念深深植入受众的心田,真正实现曲艺“说书唱戏劝人方”的艺术职能。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中国曲协的团结引领下,广大曲艺工作者深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实在在为人民生活说与唱,全心全意为社会发展鼓与呼。

70年沧桑变化,杂志以渺渺数页,难以展现全貌。所以我们含英咀华,择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与艺术形式为文,期盼当代曲艺工作者能以前辈为榜样,肩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润心灵的重要职责,紧跟时代步伐,为曲艺事业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古老艺术形式复兴论文 篇3:

便以丹青寄丹心

帛画,因画在帛上而得名,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画的起源。在承继传统帛画精髓的基础上,我国现代知名帛画艺术家穆益林先生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传承和创造了崭新的帛画艺术。

鉴于现代帛画在中国画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艺术家穆益林先生在该领域的重要成就,中国艺术研究院、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德国文化经济促进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丹青异彩——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将在2014年5月——7月间于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太原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和上海滩大美术馆等馆开展。画展旨在弘扬、传播和推广中国帛画,让帛画焕发青春,以其神奇的魅力与水墨绘画共同代表中华民族之绘画艺术。

“丹青异彩——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由全国巡回展和国际巡回展两个方面组成。“丹青异彩——穆益林帛画艺术巡回展”全国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等馆首期展览后,将在以各省会城市为主的各地美术馆、博物馆巡回展出。

穆益林

穆益林笔名燚林、禾少白,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九四四年出生于上海,一九六六年起求学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于一九六六年大学毕业。历任上海大学副教授、上海东方文化学院美术系主任,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会展系及会展设计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府评审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学科领头人。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展全国美展和国内外艺术交流展,一九七九年与陆俨少作品并获上海美术大展一等奖,同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优秀创作奖,一九八四年获全国画展二等奖、优秀创作奖,一九九二年获文化部国际中国画展一等奖,一九九九年获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优秀创作奖。多次应邀赴日本,美国、加拿大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外众多藏家收藏外,多被中国美协、上海美协、政府机关和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中国画作品《雁山观瀑》作为国礼由政府礼赠南斯拉夫总统。出版有《穆益林画集》、《穆益林现代帛画精选》、《中国帛画·穆益林》等著作。

大家之言

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

“中国帛画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比纸画还要多1500多年”,“他(穆益林)在中国帛画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水准”,“他在帛画方面我觉得是功不可没”。

文化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

“帛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里面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但是真可惜,这种艺术形式失传了。今天,穆益林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发掘,使这种艺术恢复起来,而且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他很值得我们敬佩的一个方面就是在三十年前已经是我们中国非常著名的水墨画家。但是他当时为了探索、为了把帛画在今天通过发掘之后能够延续下来进一步的弘扬,放弃了原先擅长的、已经取得很高成绩的传统水墨画,来探索帛画艺术,这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所以我看了他的展览之后,对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对他保护我们国家民族文化遗产的精神感到非常敬佩,我们祝愿他,艺术长青,在不断的探索中,在保护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

“我觉得穆先生的绘画,他在表现的内容和精神性方面,有独特的中国人对于山水、对于自然、对于天地的一种观念,但是他最后是通过独特的、跟当下人拉开很大距离的一种形式感,最后形成了他自己的绘画。所以他的绘画,从各个方面来讲,它是纯粹的、中国的,从形式到内容,从精神到表现,从它的材料技法一直到最后整体的效果,完全是中国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硏究所所长、《美术研究》主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院长邵大箴:

“穆益林的艺术成就远不在对古代帛画技法的硏究上,而主要表现于他的帛画创新探索成果。他深知,古老帛画技法的复兴,必须结合新的艺术实践,做‘以古开今’的努力,方能达到应有的社会影响。他从熟悉帛画质材、技能特性入手,不断发掘新的辅助性材料,尝试不同颜料混合使用或前后配合使用的方法,深入探索帛的正反两面采用不同颜色、不同形象,以相互折叠的形式进行创作,使帛画随着观赏者的不同角度和光源的变化,显示出画面变化无穷的奇异色彩和帛的肌理色泽”。

上海市文广局原党委书记、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

“穆老师在这个领域异军突起,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他的画就是好看,就是给人一种光明、向上、亢奋,特别是应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么一个大的背景,是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种弘扬。这种文明是伟大的、响亮的、璀璨的”,“我们穆老师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功不可没”。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朱国荣:

“穆益林先生在长达30年的时间中,以一种艺术创作的方式来对帛画进行研究和传承,以鲜明的现代性来赋予帛画艺术新的生命。他说,从年轻小伙子到现在年近七旬的老者,可以说他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古老的帛画艺术,为此放弃了许多,包括名和利,也由此换来了帛画艺术的青春,这值得。穆益林先生以他的新帛画向世人证明了帛画艺术在现时代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李媛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科院校控制工程论文下一篇:民间审美剪纸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