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论文

2022-04-2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论文 篇1:

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研究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现实,就业能力的不足是影响他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提升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文从更新就业辅导观、提高学生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就业指导、开职业规划课程、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等方面探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人数,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提高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投资效率的过程,它不仅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制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欠缺,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缺乏,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1、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所以出现四年前的热门专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另一方面,课程内容陈旧,出现大学生从学校出来,专业知识已经被淘汰的现象,特别对于工科类技术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变化速度快,技术更新周期短,如果学生在学校没有及时接触新兴的知识,踏入社会后会有一段艰难的适应期。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所以高校培养大学生更加注重通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授人以渔”,学生才会有意识构建自己知识结构,更新自身的知识。此外高校要在本着自我发展,自我追求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形势和动态,并积极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做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保证课程内容的时效性。

2、就业服务体系的影响

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现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总体而言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岗位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指导、求职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更谈不上传递社会需求,支撑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整合,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人才市场毕业生供求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更要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良好的平台。首先在大学生求学期间提供就业辅导。大学生学习期间提供有效的就业辅导,如开设就业辅导课程,能帮助学生对其专业的理解,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其次大学生毕业期间提供就业辅导。大学毕业期间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求职辅导。所以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否完善,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高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3、教师素质的影响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一本活的教科书,能把知识灵活的串接起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但是任何一个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并非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一个知识渊博、道德高尚、有着无穷个人魅力的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更在于做学问的严谨、做人的风范,此外老师个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做人风格都会渗透到学生成长过程中。但是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学生。另一方面,学生辅导人员专业性要求提高,学生辅导人员是大学生的直接引导者和影响者,工作不在局限于学生的生活日常事物,而是要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面临的问题,因此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知识背景,才能很好的疏导学生心理,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就业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也存在一些误区,只有正确的就业理念才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1)大学生精英教育思想没有完全转换成大众教育思想。90年代中期我国就业制度由分配制向双选制转换,大学生的就业观较之以前的“等、靠、要”思想,竞争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受传统精英教育影响,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偏高,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取向“功利化”等问题依然存在。(2)大学生创业观初具意识,但是抽象模糊。根据调查显示,想过创业觉得不现实的同学占73.8%,而决定毕业之后马上创业仅仅占3.9%。说明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有强烈的创业意愿,但是大学生关于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很少,毕业时停留在空想或幻想阶段,不能成为具体可以实施的方案,所以他们寄希望于工作后。事实上很多学生对创业的想法只是昙花一现的念头,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来实践自己的想法,没有挑战的勇气和实现的决心。

5、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的影响

大学生受我国就业分配、一次定终身思想的影响,对职业规划非常薄弱。中小学阶段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高考填报志愿受老师、家长等影响很大,基本上在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填报志愿,有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有的以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为导向、甚至学生看专业名称就报考等等。这种盲目填报志愿的行为使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更加迷茫,他们不知道这个专业学习什么,以后出去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专业,这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显现出来。这一普遍现象会影响大学生自主发展自己,自我培养的能力,就是他们不能有意识的选择大学有用的资源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从而达到提高自己能力这一结果。大学生处于就业的准备阶段,而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对自身就业能力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局限性。

由于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繁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本文在分析众多因素的基础上以就业辅导为切入点,视图通过改革就业辅导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和参与,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就业指导,推进个性辅导

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有些高校对学生辅导员队伍进行就业辅导培训,同时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教育。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个性化的,需求多元化的,单一的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对他们有针对性一对一的辅导,才能满足他们个人自我发展的需要。各个院系开设相关就业咨询部门,有专门老师对学生就业心理进行疏导,对学生及时调整发展方向是很有帮助的。从学生个人角度看,想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个人需求积极性以及热情程度、执行程度等都会影响效果。学校多方位、多渠道增强就业咨询活动,推进个性化的辅导,对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有效提高就业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2、加强学生辅导员专业培训

学生辅导员是高校最基础的学生工作者,与学生的通用能力的形成密切相关,是学生在高校成长的直接引导者。学生辅导员的素质决定了学生实务管理质量,同时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高校应具备政治素养高、理论功底强、专业程度高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首先学生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交往密切,他们的个人道德素质、个人修养要求对学生直接、间接的发生影响。学校应加强辅导员职业道德的管理和推进。其次对学生辅导员要进行心理咨询、就业辅导方面的培训。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以及就业辅导是现代高校学生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学生辅导员具备心理咨询、就业辅导、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学生辅导员还应具备管理学方面知识,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通过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讨论等活动,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更新就业辅导观

目前大学生就业辅导对象为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就业辅导内容为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面试技巧等相关内容的讲解,就业辅导方式为开设就业辅导课程,举办宣讲会、讲座方式,就业辅导目标为实现就业率的提高。现在对就业辅导观对象、内容及目标的延伸

就业辅导观内涵的延伸:就业辅导对象为大学所有的学生,就业辅导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就业辅导内容不再局限于知识性层面,而是学习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具备职业规划的技能,能运用到实践中;就业辅导的目标不是实现一次性就业率,而是注重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就业辅导的方式也会随着就业辅导的目标转变而有所改进,如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就业辅导信息系统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就业辅导目标而不违反规则的活动都可以组织实现。

就业辅导观内涵的延伸会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动力源泉,是学生有意识努力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基础。帮助学生从社会、家庭、父母等负面就业价值观中走出来,同时强化社会、家庭的正面就业价值观影响。

4、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根据调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理论知识以及职业规划技能远远不够。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对促进学生较好完成大学阶段学业、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身就业能力起着关键作用。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要结合学生专业、学生心理特点,且每个年级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针对大一学生主要是灌输职业规划这一理念,帮助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了解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特征,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就业范围等相关内容。针对大二、大三学生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更清晰了解自己,慢慢探索职业目标,通过课程实践等方式学会职业规划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热情、学习动力。针对大四学生侧重点在于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收集单位信息、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并通过求职中问题的解决,训练大学生求职能力提高。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职业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并能有效调节自己的目标、精神状态、策略行为,更好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5、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

就业辅导过程中信息传播是一大环节,所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资源,整合教育功能建立就业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自学平台,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根据调查显示,毕业生把校园招聘和就业信息网的建设放在需要提倡的就业服务的首位。

就业信息网建设基本原则是体现宏观管理及人文管理的内容和特征,同时要保证就业信息的正确性。就业信息网建设内容为一切与发展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知识信息。如跟本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工作职责,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知识,网上人才测评系统等等。就业信息收集途径方式多样。如可以利用用人单位、人才服务机构及政府对人才就业方面的共同利益,找好切入点与他们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就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工作量很大,所以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步骤针对本校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

良好的就业信息网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搜集资料、分析材料等能力,让学生很方便查阅自己需要的与就业相关的知识,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其它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高校教育工作的实际中,必须紧紧抓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促进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高校要牢牢抓住“育人为本”办学方针,把握新时期的特点,认真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于实践中不断更新就业工作观念、思路和理念,一定要积极寻求实践的方法变革,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进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情况下不断更新就业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益的就业工作方法改革,将观念更新与方法改革统一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更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宪.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途径[J].教育探索,2012,10.

[2]董美娟.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2,08.

[3]曹砚辉,龙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21.

[4]林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课题“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中的‘围城’效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334)

作者:王小趁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论文 篇2: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思想,大学生就业工作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而弱化了大学生就业工作,以抓大学生就业工作为重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结合研究不够等,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如何发挥作用,是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课题。2009年3月,教育部专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明确指出: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1]。每个时代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内涵,我们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都始终是围绕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展开。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有机结合,让高校毕业生顺利融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报效社会,并彼此促进而深入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协调,正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所在。

一、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密切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它对大学生就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等具有重要作用。而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为学生选择职业、准备就业、确立职业理想、明确就业目标,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最终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思政教育能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指导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中心内容之一,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2]。高校无论是在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观的教育还是就业信息的指导、就业技巧的训练等方面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能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能力的重要武器。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基层、西部等地方对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只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意识,使其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开放的思维模式及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才能够指导其不断调整自我的职业规划,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

反过来,大学生就业工作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变,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原来的“统招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模式转变,并最终走向“自主择业”的就业摸式。另外,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再加之各种思潮的冲击,大学生就业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使就业不仅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也成为大学生各种不良思想行为产生的主要源泉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去认识和解决这些新的思想问题,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进而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同时,以就业问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深入浅出,能够更容易与大学生交流并为他们所理解和支持。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工作既要和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相关联,又要和学生的世界观、成才观和就业观紧密联系。学生能顺利就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在某种意义上就诠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目的。因而将大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就是为了使不同价值取向的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所需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二、当前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但二者之间并不等同,它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当前,有些高校没有妥善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抓好,反过来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给学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要么就业工作没有抓好,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具体表现为如下二个偏向。

1. 过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而弱化了大学生就业工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走向完善的今天,随着高校前几年扩招政策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空前增大。大学生已从昔日的“天之骄子”转化为了今天的普通劳动者。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已然发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还不够重视。另外有些高校的领导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存在一个观念上的误区,认为只要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就顺理成章的解决了,因此常常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过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很多共性,但在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方法上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各自的工作目的和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代替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供需见面”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3]。“统包统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大学生的就业基本都靠国家的分配政策,大学生就业工作根本没有提上工作日程,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完全靠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突出政治挂帅的作用。虽然我国当前对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步得到重视,但由于时间短、学科体系不完善,另外受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影响,一些高校的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就业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特殊性,仍然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就业工作的思想。

2. 以抓大学生就业工作为重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些高校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抓大学生就业工作为重而忽视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专门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部分就业指导教师自身对于就业指导思想缺乏深层思考,虽然在认识上确立了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动机,但却片面强调接受就业指导的大学生的成功就业,强调了求职的技巧性、实用性,却忽视了应从根本上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就业思想的教育。同时,部分学校只是在毕业前夕开设就业指导课,缺乏系统的、针对性强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临时的指导课程难免给人以应付之感,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自然会大打折扣。部分学校虽然从大一新生时就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缺乏该时期的针对性,加之他们刚进校尚未思考就业问题,还无法体会就业的困难,不会太关注还“遥远”的就业问题,也不能完全体会就业指导对自己的重要意义,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也会影响到就业指导课的效果[4]。

有些学校认为只要把学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好了,就业率提高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它是部分高校因抓就业率而存在的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是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角度去考虑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并不是单纯教会学生如何推荐自己、包装自己,怎样取得面试成功等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积极的就业心态、签约过程中缺乏诚信等,都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到位有关。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结合的措施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同时,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不同的就业矛盾和需求,构建分层次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大学生早日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胸怀无限抱负和理想走进高等学府的大学生,都具有将来成才的理想和走上工作岗位后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期待和愿望。而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年代,社会在呼唤人才、快出人才、成就人才。因此,大学生应早日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作好思想准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思考上大学与将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就业观念的早日确立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立志成才、勇于创造、甘于奉献,指导大学生把远大理想与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就业观念的早日确立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及早地适应社会工作生活的变化,为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奉献青春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就业目标。正确的就业目标对大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艰苦行业和基层以及广大西部地区急需高层次人才,而一些大学生却因条件艰苦而放弃即使专业对口且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选择。这种思想观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将来大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归根到底,还是与高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到位有关,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一渠道,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说服工作,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明确学生的职业理想。在注重培养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同时,倡导教师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老师应积极介绍本专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面临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激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情,以先进人才为榜样,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增强大学生投身本专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勇于社会实践。实践教育是大学毕业生走向就业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通往成才之路的起点。马克思曾说,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各种就业实践平台,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就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了解基层、西部地区及自己行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从而体验去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在实践教育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将来选择去基层与西部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重点关心的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就业工作本身就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寻求多种途径和手段来促进就业也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机结合,帮助大学生完成自己的就业之路,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高校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教)思政厅[2009]1号》[Z].2009-03- 25.http://www.moe.gov.cn/.

[2]刘鸿宇.就业指导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J].林区教学,2005(2):11.

[3]王保义.回顾与展望建国5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1):43.

[4]颜咏雪.浅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10(3):25.

[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编辑:汪晓]

作者:张林英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探讨论文 篇3:

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因为需求岗位相对求职者数量上的不足造成的,有很多的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对自身状况,对就业环境没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在对职业的价值取向上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没有一个对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远规划,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尤其重要。本文从理论上对科学就业观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以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查为依据,对科学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科学就业观;理论;实践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各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日益灵活,新的行业岗位层出不穷,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择业选择。同时,高等教育开始普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机遇也是挑战,找到一份能最大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是每个毕业生的期望。对国家来说,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一、科学就业观的内涵

对于科学就业观的探讨,滥觞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以后就有文章论述科学发展观在各领域的应用,包括就业工作。但此时对于“科学就业观”这一概念的使用还不固定,没有赋予其特定的内涵,如2004年第11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重庆师范大学陈谦撰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人才强国的宏伟战略》,指出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强国战略具有指导意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根本指针,转变人才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科学的就业观……。2006年第9期《黑龙江高教研究》,杨应慧、汪华林的《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培养》一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观中的消极方面,并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途径与方法。2006年第7期《生产力研究》中,漆向东撰写《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就业观》一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科学就业观,指出科学就业观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就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对“科学就业观”的探讨仅仅局限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就业观念,但对于科学就业观到底是什么,基本没有相关研究。2007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在教育部召开的“在就业工作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上公开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理念,介绍了科学就业观教育和引导的有关经验,受到大会重视。2008年第1期《思想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一文,界定了科学就业观的内涵,指出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详细阐述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原则及路径,对科学就业观的理论做了一个较为深入的探讨。

2008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北京高校大学生科学就业观教育的意见》。意见以权威的形式确定了科学就业观的理念,即科学就业观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理性选择就业岗位的就业观念。至此,对于“科学就业观”的内涵已有了一个清楚的界定,为科学、有效地开展科学就业观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调查

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就业观教育,首先要摸清大学生就业观现状,才能对症下药,找到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我们用抽样调研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观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在调查过程中,问及是否想过今后从事什么职业时,62%的人选择了想过,2%的人选择了没想过,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也会对未来的职业有过简单的设想,但当问及是否了解职业规划,是否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时,70%的人选择了有较模糊的规划,8%的人选择了走一步算一步,4%的人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这些数据反映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模糊不定,很少对自己和外界环境做综合分析,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

在问及求职考虑的因素时,排在前三位的是薪酬(38%)、实现自我价值(22%)和兴趣、爱好(18%),可以看出学生在选择时把薪酬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回答期望的月薪时,4%的人选择1500元左右;24%选择2000元左右;30%的人选择2000-3000元;42%的人选择3000元以上;没有人选择1000元以下。大部分本科生的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关于就业单位意向,选择民营或私人企业的有16%,中外合资企业的有24%,其余的60%都选择了国家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关于就业意向地区,2%的人选择了西部地区,94%的人选择了北京,4%的人选择了其他大城市。当问及大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看法时,60%的学生认为形势十分严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同学对将来的职业有所考虑,但很少有人进行真正的职业规划,更谈不上树立科学就业观。多数同学只关心现实利益,对薪酬、工作地区、工作单位的性质感兴趣,而且往往理想跟现实差距比较大,不太考虑人职匹配、社会价值和个人的长远发展。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率高的症结所在。

三、科学就业观实践路径探索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一方面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对就业的选择上进行正确的定位,能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制定职业规划,增强择业的技巧和能力,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一)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科学就业观的形成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前提的。进行“三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使得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成为可能。从队伍上讲,除了任课教师外,高校担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的主要是学生工作队伍,包括各院系的党委副书记以及学生工作干部,他们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基层从事就业工作的也是这些人,有的院校有专职院系就业工作人员,有的院校是学生工作人员兼职就业工作,都统一归党委副书记领导,因此队伍上是一致的,只是具体分工略有不同。

1.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把科学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际上是把学生工作重新进行了整合,不仅没有增添学生工作的负担,而且使学生工作更有成效。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实际上都是院系党委副书记领导下的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结合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找到新的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检验。就业教育相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新提出的任务。因为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不是问题,但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才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就业教育队伍相对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对全体学生工作干部进行就业专业化培训,使他们都参与到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引导教育中来,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就业教育,形成全员就业的有力局面。

2.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就业观教育有机结合

大学生在就业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如何适应社会需要、如何发挥个人最大价值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定位问题。现在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有:只愿意留在大都市,不愿意去中小城市和基层;只愿意去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大机关、事业单位,不愿意去中小民营企业;只想找待遇优厚、工作环境好的职业,不愿屈就条件相对较差的岗位。这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认清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准确定位自身,树立起科学就业观,最终成功就业。

(二)科学就业观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

要落实好“一把手”工程,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校内各院系也要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健全校、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明确责任和职能,把就业工作摆在学校各项工作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要发动各科专业教师的作用。虽然从工作体制上,专业教师没有明确的职责,但在就业工作中他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些教师均是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他们通过专业的角度对职业规划进行科学分析,对学生有较强的说服力,促进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面的过程,应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从招生、教学到就业的学校各教学单位、各职能部门应该协调一致,及时沟通,真正做到全员关注就业。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建立了“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专职就业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负责人/教师—就业委员—学生”组成的“六级联动”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提供了六级人员联合的教育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将就业指导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将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

毕业生就业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环节,此时进行就业教育难免有些为时已晚,科学就业观教育指导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对于新生,进行新生就业教育,初步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对于大二、大三以及研二的学生,广泛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并帮助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对于毕业生,开展就业实务必修讲座,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三)建构全面的科学就业观教育体系

1.课程建设是开展科学就业观教育的主要渠道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26号)“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并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把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就业观教育的主渠道,扩大就业指导课程的覆盖面,不断提高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开始关注就业、思考就业、积极主动地投入就业准备中,并且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上为学生提供信息和机会,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就业活动是丰富就业观教育的重要形式

丰富多彩的就业活动是开展就业指导的有效阵地。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计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引起学生关注、参与,实现了寓教于乐。如北京某高校,每年开展就业指导月活动,为学生精心打造多个特色牌活动,如:模拟招聘大赛、就业系列讲座、职场沙龙、现场咨询等实用性非常强的内容。这些内容使毕业生面临真实的求职时会更加从容,更好地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赢得求职的机会。对毕业生来说,以指导月为契机,全面启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引导全体毕业生尽快进入求职状态,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对非毕业生来说,在低年级学生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使低年级学生及早建立人生规划意识,明确发展方向,有目的的学习、补充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活动最终促成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形成。

3.个性化就业咨询和服务是完善就业观教育的重要保障

个性化的咨询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是就业工作的有力保障。面向学生开展个性化服务。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分析需要个性化。要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就业需求、存在问题、个性特长等状况。二是对学生的服务指导做到分类指导与分层指导相结合。分类指导即对于不同生源条件、能力条件、学历条件的毕业生给与有针对性的讲座、指导和教育。分层指导即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理解力以及就业与择业中面临的困难层次不同,采用工作坊、沙龙、训练营、朋辈辅导等不同方式,提出就业策略建议。三是确定固定时间,专门为学生提供预约咨询。一对一个性化服务虽然加大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却能够最大限度地迅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个别辅导要以学生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需求、心态等等因素,将就业辅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始终,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张文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问题的探究.思想教育研究,2008(1).

[2]孙秀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和实践模式之思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9).

作者:王 锐 刘 锐 陈炳哲 杨艳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专业实践课程工商管理论文下一篇:营销策略旅游形象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