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第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

中国近代史纲要题库第十章大全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粉碎“四人帮”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华国锋坚持的错误方针是( )。 A、反击右倾翻案风 B、“两个凡是”

C、“阶级斗争为纲”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2、1977年8月召开的,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又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的全国代表大会是( )。 A、中共十大 B、中共十一大 C、中共二十大 D、中共十三大

3、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的题目是( )。 A、《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

4、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5、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予以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 )。

A、彭德怀 B、邓小平 C、薄一波 D、刘少奇

6、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B、“改革、稳定、充实、完善”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D、“改革、发展、创新、提高”

7、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全会通过的决议是( )。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8、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是( )。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 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9、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是(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10、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阐述的主要内容是( )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步骤、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保证、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11、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概括为( )。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一化三改” C、“一体两翼” D、“三步走”

12、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七中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央制定的( )。

A、《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B、《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 C、《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3、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是( )。 A、胡耀邦 B、赵紫阳 C、李鹏 D、江泽民

14、邓小平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 )。 A、发展集体经济 B、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国有经济 D、发展合作经济

15、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讲话,明 2 确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 )。

A、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充分保证人民依法享受人权 D、“高增长,低通胀”

16、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在全党具有指导地位的理论是( )。

A、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17、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进入的新的发展阶段是( )。 A、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多种经济体制转变 B、从多种经济体制向单一经济体制转变

C、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18、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994年5月,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提出( )。

A、稳定是目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 B、稳定是动力,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标 C、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 D、稳定是任务,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

19、1995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深刻阐述了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 )。

A、十大关系 B、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C、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 D、十二大关系

20、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于( ) A、1995年2月19日 B、1996年2月19日 C、1997年2月19日 D、1998年2月19日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 )。

A、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3 B、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C、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D、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2、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谈判,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事件是( )。

A、中国建立海南省 B、中国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举办亚洲博鳌论坛

23、根据“一国两制”构想,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 A、1997年7月1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7月1日 D、2000年7月1日

24、根据中共十五大的部署,从1998年末开始,中央决定开展“三讲”教育的内容是(D )。

A、讲稳定、讲政治、讲正气 B、讲学习、讲大局、讲正气 C、讲学习、讲政治、讲和谐 D、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25、2004年9月,中国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并贯穿到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的战略思想是( )。

A、科技强国战略 B、人才强国战略

C、科学发展观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6、2005年12月,中国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决定是( )。 A、《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B、《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C、《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D、《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27、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决定是( )。 A、《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4 D、《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8、2008年8月至9月,在北京举办的圆了中国人百年梦想的重大体育赛事是( )。

A、第21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B、第29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C、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D、世界园艺博览会

29、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重要决定是( )。 A、《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B、《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C、《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 A、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提出( )。 A、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C、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D、要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2、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 )。 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B、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D、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4、在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存在的终身制,采取积极推进干部队伍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是( )。

A、革命化 B、年轻化 C、知识化 D、专业化

5、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党的领导

6、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

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同志作出的评价是( )。 A、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B、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C、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D、伟大的民族主义者

8、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重要贡献是( )。

A、把农村改革作为重点任务 B、扩大地方管理权限

C、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点

D、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9、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培养“四有”公民,具体是指( )。

A、有纪律 B、有理想 C、有道德 D、有文化

10、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的含义是( )。

A、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B、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6 D、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1、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 A、是否有利于国家安全

B、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3、《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提出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B、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D、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14、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始终代表中国科技进步的发展要求 C、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代表大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 )。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判断题:

1、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2、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宣言书。

4、“统分结合”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促进了“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5、只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党的领导一项,那就等于坚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6、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7、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8、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10、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11、中国的外交部署是,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1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表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普通规范。

13、把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合作、引进和依靠外援的道路。

14、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可以实现科学发展。

15、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概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1、 毛泽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是在(195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

2、 (1956年),毛泽东等人听取了国务院多部门的工作汇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于5月份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3、

4、 ★★体现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的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1956年4月,毛泽东初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的经验,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5、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一次广泛而深入的对经济工作的调查研究,其思想成果就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形成)

7、 1956年中共八大上,代表中央委员会作政治报告的是(刘少奇)

8、 ★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 1956年被毛泽东称作“新经济政策”的是(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10、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

11、 ★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2、 ★1957年,整风运动全面展开的标志是(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3、 1957年整风运动的形式是(开门整风)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历史背景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

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我们首先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启发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马克思主义从此传入中国。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出发,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与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中国开始有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渐的结全起来,指导着中国历史革命的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理论体系,即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的第一次结合,指导了中国进行了土地革命、新明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过程,它使中国人民推翻了过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从过去的水生火热中解放出来,它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主题。

2.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第二次结合的背景

1956年后,我国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我国转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遗憾的是后来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违背了发展的规律、以阶级斗争为纲,使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受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仍活在水生火热当中,发展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而初期的我国的经济建设只是照搬苏联的经验,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没有创造性,缺泛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原因

1.历史发展使中国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的第一次结合的历史使命以经完成,中国环境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情的第一次结合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的现实。只有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主题。在“和平和发展”的全球环境下,才能使中国发展起来,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2.从历史经验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把中国从过去落后腐朽的社会中解救出来,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从理论角度看,任何一种理论体系只有结合现实实情,理论的真实性才能到时很好的发挥,理论才有其意义,而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所以,中国现在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建国初期我国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

1)为了生存与安全与苏联结盟

2)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非常落后 3)党刚刚取得政权没有经验

(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于同年10月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的实施,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多空白,奠定了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

二、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的形式

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30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天安门会见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亲自动员民主党派帮助中共整风。图为毛泽东与沈钧儒会见时亲切握手。

2.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

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数是诚恳的。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他们把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天下”,要求“轮流坐庄”;他们竭力抹煞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根本否认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还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说成是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根源。有的人甚至散布煽动性言论,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上街闹事。

3.反右派运动的全面展开及扩大化

6月8日,中央发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党内指示,《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这是为什么?》的社论。一场全国规摸的群众性反右派运动全面展开。

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2877人,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

资料:年纪最小的右派

中国著名传记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所著《反右派始末》一书中记载的右派们,年龄最小的是四川雅安的李天德,时年十九岁,其实当年十

六、七岁的右派不少,而全国年龄最小的右派是四川达县(今改达州市)的张克锦,被划为右派时年仅十二岁。

4.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重要影响

1957年10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认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4章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第一节

1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主要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世界的变化。

(1)时间:1914年6月至1918年底。

性质:帝国主义国家(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场不义战争。协约国取胜。

(2)战后世界的变化。

●欧洲衰落,美、日崛起。

●亚、非、拉美人民逐步觉醒,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

●帝国主义形成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所谓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最大的变化是:1917年11月7日,俄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薄弱链条出现在苏联的机会,举行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诞生。共产国际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小结:1919年以后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是在上述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2考点: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1)发生的背景:

北洋军阀继续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认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彻底的思想文化革命。

(2)主要倡导者和杂志:(陈独秀和新文化运动)(识记1)(选择)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毛泽东称陈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其他骨干和倡导者: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主要内容(简答):(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综合运用1)(论述)

●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德先生)主要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赛先生)主要指自然科学,提倡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讲“以科学和人权并重”,用德先生赛先生来救治中国的一切弊病)

●激烈批判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把攻击的矛头集中指向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宗旨和基本内容的孔学,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封建纲常礼教,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新文化运动还对妇女解放、家庭问题、婚姻恋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宣传男女平等和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提倡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和形式(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两个方面。(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这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论述)。(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简单运用1)

意义总: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和民主主义的觉悟,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局限: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也存在明显的缺点。

●(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并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思想方法形式主义)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3考点: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领会1)(选择)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列宁苏维埃政府两次对华宣言,表示欲取消沙皇时代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李大钊最先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最早讴歌十月革命)

4考点:五四运动爆发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1)新的时代条件。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进—步壮大起来。(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左右)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5考点: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起因

(1)直接起因(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简介巴黎和会情况: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英法美等国控制。会议决定将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

(2)过程:了解两个阶段。

5月4日至6月3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3000余人在天安门前集会,随后举行游行示威。代表性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受到北洋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

6月3日至6月下旬。工人为主体,中心在上海。6月3日逮捕学生千余,6月5日,上海工人2万余人开始罢工,揭开了工人罢工的序幕。此后,五四运动形成了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全国规模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爱国政治运动。运动扩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

(3)结果:达到了直接的目的。北洋军阀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罢免亲日派官僚曹、章、陆的职务,没有出席巴黎和约的签字仪式。

6考点: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广泛的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工人阶级运动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此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节

7考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1.中国最早信仰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其影响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2.中国早期信仰克思主义的主要是三类人:

一是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标志着他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二是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三是一部分原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8考点: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主要表现

(1)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出版。(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

(2)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和刊物纷纷涌现。(1920年3月,在李大钊指导下,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此外,还有新民学会、互助社、觉悟社等)

(3)大量进步刊物的创办。(其中,影响较大的除《新青年》、《每周评论》外,还有《星期评论》、《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等,这些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9考点: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这个命题)。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忠于民众,到民间去,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要忠于民众、作民众的先驱,要到民间去,向农村去)

10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条件具备

五四运动后,随着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急切需要找到实现本阶级意志的精神武器。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也迫切需要从工人运动中找到物质力量。(二者如航船与指南针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的诞生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

11考点: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情况及其主要领导人

(1)“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陈独秀、李大钊交换了建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和上海进行筹建活动,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2)中国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是上海组,陈独秀组建的。1920年8月成立。是党的发起组和联络中心。

(3)1920年到1921年中共成立前其他地方党组织:李大钊等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的湖北小组,毛泽东等在长沙组建的湖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组建的山东小组,谭平山、谭植棠等在广州组建的广东小组。在日本、法国也有中国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12考点: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开展的工作

(1)进一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注重从马、恩、列宁原著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经验。

●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第一次是同胡适围绕“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第二次是同张东荪、梁启超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强调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出路只能是社会主义。第三次是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指出必须以革命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

(2)大力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到工人中去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出版适宜工人的通俗刊物。(如上海的《劳动界》,北京的《劳动音》,广东的《劳动者》等)

●创建工会和劳动学校。(1920年11月,李中主持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北京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俱乐部(工会)、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工人夜校等。这些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阐述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的和阶级斗争的现状。在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成立,成为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在上海发起组的推动下,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了建党问题的讨论。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中信中强调必须首先要建立共产党,作为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

13考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由于受到法国租界巡捕的干扰,最后—次会议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参加会议的有7个党的早期组织的代表共13人,代表56名党员。陈独秀、李大钊有事未出席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出席会议。(就是这样一个50多人、成立大会都开在两处的小党,日后将改变中国,这就是历史的选择)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定名为中国共产党;纲领是推翻资产阶级,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等;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3人组成的中央局作为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

14考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具有两方面特点:

(1)(原汁原味)是直接承继列宁主义而来,没有受到修正主义影响。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介绍)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根正苗红)她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意义:

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探索的产物,是中国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成立之日起,她便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分:

(1)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比较以往)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比较以往)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15考点: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二大对国情的分析:

(1)中共二大(识记3):一大尚未完全结合中国国情制定纲领,二大开始注意。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陈独秀依然被选为主要领导人。

(2)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简单运用2)(简答)

●国情分析:二大分析了中国经济政治状况,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最低纲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二大强调了一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并首次提出了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最低纲领是: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不可超越的一个阶段。

●意义: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近代以来的中国民主民族革命,长期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解决分清敌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一年,就基本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16考点:工人运动方面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是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

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是中国工人阶级第—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

1922年9月,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安源路矿1.7万工人举行大罢工。罢工取得胜利。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为成立总工会举行了总同盟罢工。2月7日,北京政府调动军警镇压罢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等牺牲。此后工人运动走入低潮。

17考点:农民运动方面

1921年9月,沈定一等在浙江省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压迫与剥削的斗争。1923年1月,广东海丰县总农会正式成立,彭湃任会长,会员达10万人。1923年3月,毛泽东在主持湘区区委工作时,注重开展农民运动,参加农会的会员达10万余人。这种新式的农会和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是不曾有过的。

18考点:经验教训

通过领导罢工运动及其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革命阶级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孤军奋战不行)

第三节

19考点:中国共产党促成国共合作的努力

(1)西湖会议: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其国共合作的会议精神为之后举行的中国三大采纳。

(2)中共三大(识记1)(选择)

1923年6月,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内容: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强调,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正确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20考点:国民党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政府、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于1923年元旦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强调革命必须依靠民众,表明他实现了从依靠地方军阀到依靠广大民众的转变。1月26日,孙中山同苏俄政府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正式确立联俄政策。孙中山还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21考点:国民党一大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形式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以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阐释: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2)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统一战线的形式(党内合作的形式):大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改组后的国民党,从原来的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改变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22考点:国民革命的兴起

1.工农运动再次高涨:

1924年7月,广州沙面租界工人罢工的胜利成为工人运动从低潮转向高潮的信号。

国民党中央设立了农民部,由共产党员林伯渠任部长,彭湃任秘书长,自1924年7月起在广州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人彭湃、阮啸仙、毛泽东等主持,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

五卅运动: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风暴起始于五卅运动。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引发全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省港大罢工:1925年6月起,坚持了16个月,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北伐前的军事方面的工作:

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5月建立。11月,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中国共产党还从各地选派大批党团员和革命青年到黄埔军校学习。黄埔军校的建立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北伐的胜利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中共四大:(识记2)(选择)

1925年1月,在上海举行。中心议题:讨论党如何领导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大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工农联盟的问题,制定了开展工农运动的计划。

23考点: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

1.出师:

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及第七军一部,作为北伐先遣队先入湖南,揭开了北伐战争的序幕。7月9日,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典礼,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2.目标:

北伐的直接目标是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直系军阀吴佩孚;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

3.进展:

首先以主力进军两湖,消灭吴佩孚;然后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解决张作霖。至1927年春,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解决了吴、孙势力。

4.北伐战争得以胜利进军的原因(简单运用)(简答)

(1)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2)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战争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得到了人民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的多方面援助,特别是派出的军事顾问帮助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

24考点:工农运动的普遍高涨 联系前面“国民革命的兴起”部分。这是配合北伐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1927年1月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取得的重大胜利。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等的领导和指挥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上海除租界外的全部市区。

●在农民运动方面,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迅速发展起来。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成立农民运动委员会,毛泽东担任书记。各地农运高涨。

25考点: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反共政变

1.蒋介石的背叛:

蒋介石背叛革命和孙中山,成为了国民党内新右派的代表。

发动“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名义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2.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大革命的失败。

26考点:国民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简答)

(1)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分裂统一战线,制造反共政变,使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

(2)主观原因:

●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总体上讲,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缺乏革命经验尤其是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的经验,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代表虽然在这次大革命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2.意义:

尽管失败了,但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2)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这场革命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新的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习题第一章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1900年,俄国入侵中国东北时,制造了( ),把数千居民枪杀。 A.旅顺大屠杀 B.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C.皇姑屯事件 D.九一八事变

2.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强迫清政府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的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黄埔条约》 D.《望厦条约》 3.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下列哪个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五口通商章程》 D.《北京条约》 5.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工厂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望厦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军民抗日之战 C.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D.义和团运动

7.1885年3月,在中法战争中率部取得镇南关大捷的老将是( )

A.冯子材 B.陈化成 C.关天培 D.邓世昌 8.“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所赞美的“血战”是指 ( )

A.虎门销烟 B.镇江保卫战 C.镇南关战役 D.义和团运动 9.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中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10.被称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是( )

A.郑观应 B.林则徐 C.魏源 D.严复 11.在近代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王韬 D.孙中山 12.在近代中国首先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严复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下半期,沙俄通过( )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A.《瑷珲条约》 B.《北京条约》 C.《勘分西北界约记》 D.《改订伊犁条约》 E.《天津条约》

2.《南京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

A.广州 B.厦门 C.福州 D.宁波 E.上海

3.殖民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所采取的手段有( )

A.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B.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C.实行商品倾销 D.实行资本输出 E.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 ) A.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C.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D.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E.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5.下列条约中, 涉及关税问题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五口通商章程》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E.《天津条约》

6.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军,其中击毙或击伤的外国侵略军头目有( )

A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 B.“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C.“常胜军”统领华尔 D.“常捷军” 统领勒伯勒东 E.德国元帅瓦德西

7.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有( )

A.邓世昌 B.陈化成 C.关天培 D.林永升 E.刘铭传 8. 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

A.社会制度的腐败 B.外国侵略势力的强大 C.经济技术的落后 D.人民抵抗不力 E.军事指挥不当

三、判断题

1.1894年11月,英军攻陷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屠杀中国居民约2万人。( ) 2.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去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昂船洲。( ) 3.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 )

4.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的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5.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当时中国武器装备落后。( )

6.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 )

7.1841年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了《海国图志》。( ) 8.近代中国由于经济技术落后,不应该进行反侵略战争。( )

四、简答题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有哪些?

① 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

② 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

③ 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 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简述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①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②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简述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① 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甚至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害怕人民群众,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②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落后。表现在军事装备的落后和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③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4.简述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①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② 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外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

① 帝国主义通过多次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强迫开放通商口岸,操控中国海关和对外贸易,并在中国各地办工厂、开采矿山,修筑铁路,开设银行,发行钞票,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首要力量,也成为近代中国中国经济落后和人民的贫困的总根源。

② 封建主义顽固地维护其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手段残酷剥削农民,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农民不得温饱,无力扩大再生产,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另外,儒家思想的统治,极大地抑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文化教育极其落后。

③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社会基础和工具,帝国主义成为封建势力维护其统治的靠山和后台。他们相互勾结,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镇压一切人民革命和社会进步运动,残酷地掠夺和压迫广大人民,阻碍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使中国长期贫穷落后。

2.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① 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屠杀中国人民;侵占大片领土,严重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勒索巨额战争赔款,抢掠中国财富。

② 资本-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③ 资本-帝国主义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④ 资本-帝国主义通过传教、办刊物和设立学校等方式进行文化渗透,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 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 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2)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 „

“世人动辄相语,谓取此州略彼地,视外人统治其亿万众庶之事,若础嗟可立办者,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兹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赫德、瓦德西关于义和团运动言论摘编”

摘自林华国著《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回答问题:

(1) 材料(1)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列强侵略中国的何种情形? ① 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②(1)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 (2)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中法《黄埔条约》亦规定中国将来如改变海关税则,应与法国“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3)1858年《天津条约》之《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不再纳厘金税。

③ 海关自主权的丧失,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倾销商品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海关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

(2) 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没能实现的原因。

①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②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 简评约瑟夫的“列强矛盾阻止瓜分中国说”。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C 4 A 5 C 6 A 7 A 8 D 9 D 10 B 11 B 12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CDE 3 ABCDE 4 ACDE 5 ABCD 6 AD 7 A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笔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学号:Y311120-37

姓名:李光华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本章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本章提示

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反右派斗争: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中央决定开展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开始将主要矛盾判断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偏离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

4、“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

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思想。

5、大跃进运动:1958年发动,初衷是好的,但结果是违背经济规律,破坏了经济平衡。其主要标志和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6、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体制是 “政社合一”,特点被概括为 “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 ( “大”指规模大:“公”,是公有化程度高。“平”指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调”指对原属个高级社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无偿调拨)。结果:脱离农村生产水平,伤害社员和小集体利益。

7、1958年到1959年初纠“左”的五个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武昌会议、中共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这些会议因以坚持“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前提,带有很大局限性。

8、庐山会议:(1)1959年7月2日起,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间,彭德怀致信毛泽东,认为1958年大跃进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毛泽东错误地认为这是党内外的右倾势力对三面红旗的否定。(2)8月,在庐山召开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随后在全党范围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9、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的调整

(1)调整开始的标志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彻底清理一平二调,彻底纠正共产风?·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紧急指示信》的发布和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和政府指导方针的重要转变。

(2)调整中形成一系列工作条例: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其他领导人也主持制定出有关各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总结历史经验,继续纠正左的错误,推动国民经济转入1962年至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10、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至1965年):运动中发出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错误地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1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导火线: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发动和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会上成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成为文革领导机构。再发动:196

5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会上印发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再发动。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 ”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12、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论点: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明显地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并被他重用过的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所利用。

13、“二月逆流:1966年2月中旬,在有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参加的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评。然而,这次抗争却被诬称为”二月逆流“,遭到压制。

14、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简称“九一三”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推翻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结果,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5、“四人帮” 组成:1973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方针。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16、文革的结束:1976年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6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斗争中,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起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是探索中的错误,不是有社会主义本身所造成的。

18、“两弹一星”: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争取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20、“乒乓外交”与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总统开始检讨美国的对华政策,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觉察到美方的变化,抓住时机发起了“乒乓外交”,实现“小球转动了大球”。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上海联合公报。同年9月,中日两国发表关于建交的联合声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美发师学习网下一篇:中国梦心灵美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