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1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表现方法、民族风俗环境下,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但是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欠缺,因此,探讨民族声乐的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篇1:

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综合改革刍议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声乐教学的固化必然催生新的教学模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略,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声樂教学;综合改革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综合类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教学在改革和创新中发展,但囿于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积淀,声乐教育教学一向“工于技而拙于心”,过于注重唱法技巧等基本技能,而忽视了与声乐表演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历史情怀、科学视野的培养与感悟。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严苛的职业要求下,接受传统教育的声乐人才与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存在巨大的矛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对象之高等教育,必须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讨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因此,声乐教育的改革重心也理应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主旋律。

1 声乐教学综合改革的现状与困境

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呈现出单线化发展的态势,与其他各学科专业各自独立并划分界限,纵向发展程度高而横向发展程度低,对技巧技法刻意训练而对理论层面忽略,对本专业领域纵向深入研究与对其他知识体系认知脱节。声乐教学的教育改革将面临多重障碍,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惯性思维、考生选拔机制的僵化、教学机构本身的制度压力、教师个性化的教学习惯等使得声乐教育难以走向标准化和科学化,也让声乐教育的改革之路充满艰辛。其主要表现为:首先,由于艺术类学科教学的特殊性,传统的声乐教学教育模式已跟随历史的足迹深深植根于教与学两个过程中,学习者学成后又充当教育者的角色,教育者和学习者在固有的教育模式中一脉相承,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打破这种平衡,因而传统教育模式带来的惯性思维无法实现教育模式上的巨大变革;其次,在我国“仕农工商”的传统思想影响下,音乐学习往往成为家长学生的次选方案,作为弯道超车考取大学的手段之一,由此一来,生源就没有了保证,具有声乐天赋的学生因不能得到系统的训练而错失良机,没有声乐天赋和兴趣爱好的人因为升学而升学,导致生源失之本真;最后,高校作为依靠人力、财力运转的教学机构,本身就要合理协调各方利益。

2 声乐教学综合改革的途径与举措

声乐教学进行综合改革大多只是理论层面的简单探讨,并没有较高的实践指导意义,也没有触及声乐教学模式的本质,没有改变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体系。诚然,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标准化和学生评价体系的升级等都是综合性改革应充分考虑的内容。改革的举措要触类旁通,融入其他学科的先进方法和手段。例如,分层、分级、分唱的三分教学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声乐方面的先天条件将学生分类教育;[1]《髙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地方髙校本科教学综合改革研究——B大学为例》一文研究了美国研巧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5点措施,并总结了中外高等本科教学改革的比较及国外(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本科教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学生教师双选的制度,以期最大程度上使教学资源和学生个性相匹配;[2]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积极的心理学元素,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歌唱效果[3]等各种改革举措,对目前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下为笔者通过研究各类实例资料得出的改革举措。

(1)立足社会现实,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和学生都以声乐学习为主,而忽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思辨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思维和技能的培训。无论在教师还是学生的眼中,学生都只是一个学艺人的角色,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不能参与到更高级的实践活动中去。另外,这种训练又会加剧学生对声乐学生的错误认知,导致恶性循环,不合时宜的教学理念代代相传。

(2)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授课形式。实现教学内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目前声乐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每位师生都应该将声乐当作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项技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各种流派的优秀观点,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在授课形式上也要摆脱单一的唱法、唱功的训练,其原则主要是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从集体、小组、单人的多元授课形式,从唱功的训练到肢体动作的配合,最后到舞台表演的全面展现。

(3)升级教学手段,激发兴趣。声乐是一门集科学、艺术、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学科,由于各学科的属性不同,所以单一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升级教学方式就是以专门的学科教学方式开展相关内容的教学。例如,在发声教学中,根据医学理论,通过图片、影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让学生了解发声时发声部位的肌肉运动,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发声位置,调整好气息,比泛泛而谈有用得多。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践能力。这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习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就业,那么在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舞台演出、社会实践、教育实习,对学生声乐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5)改善评价模式,考察综合能力。目前,高校的主流评价模式由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来组成,但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应设置更加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既能够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等方面作出全面评价,又能考察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由传统的考核转变为诊断、修正与促进。评价标准是学习过程的导向,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法宝,因此设计完备的学生评价体系是教学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朱艳.“三分法”声乐教学模式探索对地方综合类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改革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2(5).

[2] 王清清.本科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小组课的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 蔡迎春.声乐教学融入积极心理学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6(11).

作者:鹿建柱

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篇2:

探索高校音乐专业民族声乐教学方法

摘 要: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是在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审美情趣、表现方法、民族风俗环境下,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但是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欠缺,因此,探讨民族声乐的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师范性 教学法

一、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

在这几十年中,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综观各高校的民族声乐课程,其设置涉及到了政治理论、文化基础、民族音乐理论、西方音乐理论、专业理论课等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在音乐理论课中有《视唱》、《练耳》、《乐理》、《曲式》等等,但是比较少有高校开设了《中国传统乐理》、《民族音乐理沦》这样的课程。在基础技能课中对中国传统器乐课的开展也不够重视。对于民歌基本理论知识和经典传统民歌的演唱教学虽然有所设置,但是学时太短、所涉及的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导致学生很难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并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特点。

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和优秀的地方民歌及演唱方法。但在现行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我国的音乐学院却没有针对学生的“民族性”及其个人的风格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体系,没有形成完备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受到制约。另外,声乐表演是一项综合的艺术,在技术水平发挥的同时,还要情感真实、分寸得当、形式优美,技术与艺术两者要平衡、協调,而教学中却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

二、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探究

1.更新教育思想

民族声乐教育要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氛围,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培养能演唱多种风格作品、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要条件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彻底摒弃“一元论”观念,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树立各民族音乐价值平等的观念,培养能演唱多种风格作品、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理念上从过去的单一西方文化视野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树立多元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一方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演唱技巧中合理、科学的成份,探寻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吸取传统声乐理论中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传统声乐理论中的宝贵经验,进行传统声乐理论的实用性探索,探寻传统声乐理论的当代意义,同时还要吸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要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氛围。

2.改革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原则。民族声乐课程的内容应采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彰显我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应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纳入到声乐教学中来,重视展开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建设。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理解和尊重本民族以外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教学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史等学科的知识与理论。

3.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和提高全面的艺术修养,音乐素养和文化素质,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音乐知识的单一化,艺术修养的片面性,文化水平偏低的倾向,单凭感觉记忆以及模仿能力去学习、掌握知识会受到局限,无法系统总结前辈的演唱经验,以致宝贵的资料没有记录下来而失传。有些学生只对本地区、本民族、本剧种的传统曲目和剧目较熟悉,对新创或其他地区的声乐作品和剧目就无法胜任。声乐艺术各门类和流派虽然不尽相同,但又是相通的,全面学习和了解,从中可以起到相互借鉴、取之精华、取长补短的作用。培养民族声乐学生,除学好本专业主科和专业基础课外,还要开阔艺术视野、向不同音乐表演专业学习,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以及对相关艺术的熟悉和了解都是丰富音乐知识、陶冶审美的所必不可少的课程。如果不提高文化素质,学生就难以理解和挖掘歌词的内容含义,尤其对古诗词歌曲和艺术歌曲的演唱,因此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必须提高文化素质,它对今后艺术道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4.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要在课堂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示范教学法对一些初学者来说是很重要的。示范包括发声、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示范可以让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效果,加强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感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明确正确的声音概念,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要求。示范包括发声、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教师能在示范中做一些对比,在做出正确示范的同时也把学生的错误模仿出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辨别声音好与坏的能力。另外,教师可以用心理教学法及时地对学生出现的不利于歌唱学习的心理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歌唱心理。因为人在歌唱中的感觉、想象、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以及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会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组织、内分泌腺及代谢过程都发生变化而直接影响着歌唱生理机能状态。当学生一唱到歌曲的难点时,不自觉就会产生恐惧心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能给学生施加压力,而要采用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歌曲教学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发声曲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几个母音,不带有感情色彩,找不到兴奋点,但是一到演唱具体歌曲的时候,因情感、旋律都发生了变化,原来发声唱不好的母音,在歌曲中往往却容易解决。另外,恰当地使用教学语言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保证目的明确、语言精炼、用词准确、生动、易解。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陈文佩

高校音乐专业声乐教学论文 篇3:

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摘要】声乐理论课上讲的知识比纯声乐技巧课会更丰富,更专业,更有深度,对于技巧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声乐理论课的设置,并完善教学大纲,制定准则,把它当做必修课和主干课来重视。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教学现状

早在十年前,国家教育部就已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两个文件要求,高校音乐专培养方案不应该忽视声乐理论课的设置。但是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过去,声乐理论课的开设备受关注,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出版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著作和文章。声乐理论课目前在各高校的教学形式上不完全相同,比如有的以正课的形式,有的用讲座的形式。而且教学名称也不尽相同,诸如《声乐基础理论》、《声乐语言艺术》、《声乐学基础》等。

我们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是否意识到,声乐理论课程的缺失会影响到学生毕业后的工作?这好像不是个问题,但这也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声乐理论教材所包含的知识和声乐技巧课是相互配合的,比如声乐理论课里讲的生理学知识为声乐技巧课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对声乐理论课的开设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声乐理论课教材的选择也没有纳入教学的重要环节。我们知道,作为教学,教材是关键,是学生学习利用的靠山,是学习的重要工具。没有好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不一定说很难的,至少教学质量会受影响的,教学过程是缺乏依据的。而且不完善的教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没有好处的,也可以反过来说,坏的教材最终会害了老师和学生。据调查,目前的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大纲并不令人满意,或者不完善,或者不统一,各单位自行选择教材,而且有的教材的使用多年不变,跟不上时代。更有甚者,从多种渠道东拼西凑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声乐理论课堂教材基本上都是形形色色的。针对现实的状况,声乐理论教材如何规范化、标准化?什么时候能把解决这些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呢?如此情况,不可能促进声乐理论课的发展。一般都习惯性认为,声乐教学是纯专业性教学,主要是技能技巧的训练,相应的理论知识只是辅助性的一带而过。甚者包括声乐专业的教师也认为专门开设声乐理论课没有必要。这是错误的认识,就像是很多人认为学理科的的学生不需要多么好的文学功底一样,这样的想法是偏离正常思维的。早期的时候,很少有音乐院校开设声乐理论课,近几年来,虽然个别音乐院校还没意识到开设声乐理论课的重要性,但声乐理论的教学已经逐步进入音乐院校的常规模式。

声乐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是歌唱技巧方面,还必须有声乐理论。声乐理论课的内容不只是声乐技巧课上所讲的内容的文字版,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声乐教育家石惟正教授在天津音乐学院创立并领导的声乐理论研究教研室在2002年出版专著《声乐学基础》,系统阐述了声乐生理学、声乐心理论、声乐艺术表现论、声乐教育论,从声乐的技巧、艺术表现力、声乐欣赏等各个层面,阐明了声乐学的重要性。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很多高校的声乐理论课,特别是非专业性音乐院校,对声乐理论课的开设仍没有重视起来,这些知识,全靠声乐老师在声乐小课上顺带讲授。

很多院校有请专家讲座的习惯,但是,很多讲座也大都是以声乐技巧为主题。大致程序是,专家先讲自己的学习历程,然后讲自己对声乐技巧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以及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最后台下的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一对一的跟专家上课,解决个人的发声技巧和对作品的处理问题。

目前,虽然很多音乐院校设置了声乐理论课,但是因为各种理由又取消了声乐理论课的设置。从没有设置声乐理论课的院校,和曾经设置声乐理论课但不知何种原因又取消这门课的院校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很多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很是奇特,专业课程的门类设置和专业课程的节次安排少于与专业无关的课程设置,此类现象屡见不鲜,美其名曰这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人制定的,是灵活的,可以根据各个系部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切实合理的加以调整。对于不设置声乐理论课或者曾经设置然后又取消的单位,却设置一门甚至几门与所学专业并不是有很大关系的课程,而且每周上两次课,上课时间占用两大节(相当于四小节课)的时间。就像是一个农民参加农业知识讲座,让他听一节课的“土壤生态”,一节课的“施肥对庄家的影响”,却让他们听四节课的“无线电修理技术”……,后来又取消了“土壤生态”课,却又加了一门“土木工程”,并解释说这是大纲的要求,而且何况“土壤生态”和“土木工程”都有一个“土”字……。

每年的毕业季,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让人看起来一头雾水,不排除有些学生确实是因为文字功底一般的原因,但是很多学生对专业理论的措辞运用相当不恰当,说这是因为理论课程缺乏造成的一点也不为过。很多学生声乐技巧一流,但是讲不出所以然。可以想象这样的学生毕业走向教师的工作岗位后,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听一个心中有物而表达不出来的人讲话是一个特别让人着急的过程,听一个心中无物而且表达不出来的人讲话是一个残忍的过程。

总而言之,声乐理论课的设置对声乐小课绝对会起到促进作用,对以后走向教学岗位后的工作肯定是有帮助的。如声乐理论课中的嗓音保健等内容,无论是对于一个专业声乐工作者,还是从事語言工作的任何一个人,比如教师,播音员,经常讲座的人等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声乐理论课上讲的知识比纯声乐技巧课会更丰富,更专业,更有深度,对于技巧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我们相关的部门应该重视声乐理论课的设置,并完善教学大纲,制定准则,把它当做必修课和主干课来重视。

注:本论文为2016年潍坊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高校音乐学专业声乐理论课与教材研究》中期研究成果。

作者:马骁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论文下一篇:信计算机系统设计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