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食品生物技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隨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各种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现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食品种类增加,食品安全检测可为食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现状,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第一篇:食品生物技术论文

基于宝鸡食品产业发展的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路径探讨

[摘 要]本文基于宝鸡食品产业发展的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在充分调研区域食品产业发展概况和分析高职食品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面向中小微食品企业,明晰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专业定位,构建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形成对接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实现产业、专业、学业、就业的贯通。

[关键词]高职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 产业 建设路径 人才培养

以专业为支撑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食品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明晰专业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打造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建立与区域食品产业紧密融合、共生共荣的格局,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1],为区域食品产业培养从事生产、检验、质控、销售等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

宝鸡食品产业发展状况

宝鸡是西部重要的粮、果、畜、菜生产基地,气候条件优越,拥有秦川牛、凤椒、布尔羊等优质农畜产品资源,矮砧苹果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一,猕猴桃栽培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奶畜产品占全省三分之一。目前,宝鸡食品产业涉及发酵、粮油加工、乳品加工、果汁加工、蜂蜜加工等20多个行业,已初步建成以扶风农产品精深加工、眉县猕猴桃产业等为代表的6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了西凤、和氏、老牛等区域品牌,引进了蒙牛、农夫山泉、海升等国内著名食品企业。截至2017年,有食品加工企业227户,实现食品工业产值630亿。2016年出台的宝鸡市《加快推进工业强市“1553”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把烟酒副食产业发展成千亿产业集群。2017年发布的宝鸡市“十园百企千亿”工程提出,到2020年建成10个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加工园区,培育100户年产值超过亿元的食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000亿元,建成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宝鸡食品产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

做好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推进专业建设的前提,宝鸡食品产业岗位能力分析应立足粮、果、畜、菜等优势特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对接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任务性质、岗位要求、生产过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打通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通道为要求,分析食品产业岗位能力需求。宝鸡食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可按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分析检验、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营销四大类进行分类(详见表1)。

基于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

高职院校应坚持开门办学,坚持立足区域、面向产业、服务企业,适应宝鸡工业强市“1553”行动计划、“工业发展追赶超越行动”烟酒食品提升工程、“十园百企千亿”工程要求,服务中小微食品企业,在充分调研食品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明确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进而优化专业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中心,打造区域食品加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形成与区域食品产业共生共荣的产教融合体系,为区域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服务食品产业发展中积累技术技能,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基于宝鸡食品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路径

1.明晰基于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专业定位

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分类包括粮食加工、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等32类。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中应避免不注重结合区域食品产业实际情况,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味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会导致人才产出与区域需求相脱节。因此,推进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应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科学分析办学资源和社会需求情况,面向中小微食品企业,以对技能人才需求量旺盛的粮食产业、果品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等优势特色食品产业作为专业服务方向(详见表2),明晰基于宝鸡食品产业的专业定位,打造服务区域产业办学特色,促进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充分对接[2]。

2.构建基于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建立在深度对接区域产业企业基础上。对接宝鸡食品工业发展应积极构建“学工一体、工学交替、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一体”即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融于一体,校企共同确定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粮食产业、果品产业、蔬菜产业、畜禽产业等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行业规范改革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流程改革教学方法。“工学交替”是指推行“1+0.5+1+0.5”的教学组织形式,交替安排两个一学年的学校学习和两个半学年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同时根据区域食品产业生产特征和生产方向要求开展学工交替,如夏季组织学生到果蔬饮料加工企业实习等。“阶段递进”是指在专业学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专业课程学习、食品企业技能锻炼、食品企业技能强化训练、相对独立参与岗位锻炼等設计,使学生阶段递进地感知职业、接触职业、熟悉职业、步入准职业,实现专业学习与职业岗位要求充分对接(见图1)[3]。

3.推进基于区域食品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推进对接宝鸡食品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应围绕宝鸡粮、果、菜、畜等四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要在食品生产加工、食品分析检验、食品质量控制、食品营销四类职业岗位能力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职业素养课、专业能力基础课、专业能力核心课、专业能力拓展课四大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2)[4]。要优选专业能力基础课和专业能力拓展课内容,以食品质控、食品加工、食品检验、食品销售等作为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内容,重构教学内容,优设教学领域。要对接宝鸡食品企业生产过程需要,破解学科教育框架,按照项目化教学要求编排内容模块,开发典型任务,对各个模块按工作过程次序编排,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充分融合。

4.打造基于区域食品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

高职教育是跨界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学校和企业、工作和学习的界限[5],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社会功能、办学主体、学习方式的融合质量决定了专业建设的水平。因此,整合区域食品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结合相关职业院校、食品企业、食品行业组织组建区域食品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推进区域食品产业链与人才链对接,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担的机制是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学院要依托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统筹指导人才供需、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实习实训等,把企业真实场景、业务流程、岗位工作和案例数据引入教学改革之中,大力开展协同育人。要依托平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突出职业技能鉴定、企业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推广等功能,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引领作用,為培养食品产业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实训保障[6]。还要依托平台开展食品生产工艺、分析检测技术协同创新,围绕区域食品产业应用技术需要,通过区域食品企业专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才,带动校内专业教师成长,推进协同育人,开展新技术研发、技改攻关、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推广),促进食品生产检测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冠:《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对接”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育人实践探索》,《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年第13卷第6期,第1-4页。

[2]孙兆军:《宝鸡市健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的实践与思考》,《当代农村财经》2018年第6期,第57-60页。

[3]黄利华、黎海彬、王英、李永馨、张越华、江津津:《适应广东产业升级的高职食品类专业建设的研究——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8卷第1期,第75-80页。

[4]陈志兵、吴晴晴、王玉凤、顾晓慧:《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2期,第266-267页。

[5]管丹:《“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概念辨析》,《职教通讯》2016年第15期,第41-42页。

[6]姜宏刚:《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研究》,《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第4卷第19期,第230页。

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宝鸡

作者:王晓波

第二篇: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

摘 要:隨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中各种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现如今,生活条件的改善使食品种类增加,食品安全检测可为食品质量提供安全保障。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现状,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检测技术;应用

Status Quo of Food Safety and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ZHANG Xiaolin

(Weinan Marke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Weinan 714000, China)

我国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十分重视,食品行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的种类日渐丰富,如各种有机食品、复合食品以及纯能量食品等,食品的生产与加工技术种类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为食品的安全质量提供技术保障,有助于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需要食品监管部门注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

应用。

1 食品安全发展的现状

1.1 行业发展持续进步

现如今,国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使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渐发生改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发重视。人们对于食品生产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该注重食品生产的安全性问题,确保每日供应的食材均达到食用的要求。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正处于持续进步阶段,食品种类日渐丰富,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并注重对先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多,检测技术应用的灵敏度以及检测精准性较高,有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1]。

1.2 食品安全要求提高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仅注重吃饱、吃好,还比较注重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健康性,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品质量问题、食品保质期问题、食品添加剂问题以及食品味道问题等,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不同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因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所以人们十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对检测技术的应用水平要求较高。食品种类的丰富,使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逐渐增多,如漂白剂、着色剂、膨松剂等,其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具有一定影响[2]。

1.3 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食品安全检测属于长期工作,其检测质量需要专业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存在诸多不足,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原有的食品安全检测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诸多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尚未在法律法规监管范围内[3]。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视,针对食品安全检测出台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以便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此外,相关监管部门还需加大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

2.1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其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蚀,常用的病虫害治理方式是化学农药的喷洒。针对病虫害的治理,大多数农民会优先采用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因农民缺少专业知识,使用农药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还会使农作物表面留有农药残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降低食品安全系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4]。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我国农作物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的提升,不仅优化了食品安全检测流程,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安全检测质量。

2.2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畜牧业是我国的农业产业之一,其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良好,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使兽药添加剂的使用量逐渐增加,因养殖人员对兽药添加剂的使用缺乏了解,兽药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科学行为[5]。部分养殖人员为了加快动物生长,缩短动物生长周期,会在动物的饲料中添加各种兽药添加剂,如瘦肉精,其可增加动物体内的瘦肉比例。此外,为避免动物出现各种传染病,养殖人员会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各类激素类药物,以此增加动物的抵抗力。各种添加剂的违规使用,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动物体内兽药残留过多,影响畜禽类食品的安全,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是对此类添加剂的一种检测,有助于为畜禽类食品的安全提供保障。

2.3 毒素残留检测技术

毒素残留检测技术常被应用于畜禽类食品以及农产品的检测,检测效果良好,应用范围较广。如果食品在生产或者是储存过程中,其环境存在毒素残留问题,则会对食品的材料产生污染,如霉菌。如食用了受到霉菌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黄曲霉菌是霉菌的一种,其在繁殖过程中不仅会降低饲料以及农产品的品质,还会使食品中各种营养大量流失,食用后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不良影响[6]。毒素残留检测技术是针对食品中各种毒素残留的检测,检测技术中的酶联免疫检测法,主要是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该技术灵敏度以及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较高,可被广泛应用于毒素残留物的检测操作中。

2.4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数量增多,种类日渐丰富,各种转基因食品逐渐成为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食品其生产加工工艺较为复杂,食品监管部门需加大对此类食品的监管。我国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及销售有明确规定,生产厂家必须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注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检测技术还可应用于天然食品的检测,部分商家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食品生产中存在以次充好、人为加工食品替代天然食品等违法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转基因检测技术可对真假天然食品进行区分,避免消费购买到假的天然食品[7]。转基因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需要依据基因聚合酶对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进行检测。

2.5 食品掺假检测技术

食品掺假是食品安全管理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轻则损害消费者利益,重则可能会导致食用者出现食物中毒现象等,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利益。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生产厂家为牟取暴利,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生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食品安全市场秩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如用地沟油代替食用油进行食品加工;人工养殖的人参经过人为处理后冒充野山参进行销售等。在检测掺假食品的过程中,需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及技术对食品的图谱进行检测,通过红外线将食物中各组成成分进行检测,食品检测技术人员根据检测结果,使用显微镜对食物中各种分子、粒子进行观察,以此可对食品中的掺假成分进行鉴别[8]。

2.6 快速检测技术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食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如绿色有机食品以及转基因食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检测的工作量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难度系数。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快速检测技术是传统检测技术的升级,其操作步骤简单,操作设备使用便捷,检测过程更加灵活,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效率,缩短了食品安全检测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品检测成本,有助于检测机构经济效益的提升[9]。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分析生物学检测技术与化学比色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应用需要食品监管部门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2.7 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性污染是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其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性疾病,如沙门氏菌、螺旋杆菌以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疾病,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虽然偏低,但对人们的生命健康的威胁性较大,一旦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则有可能导致丧失生命[10]。生物性检测技术,可对食品中各种食源性疾病进行检测。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微生物检测技术进步明显。微生物检测技术对疯牛病和禽流感等病毒的检测效果良好。此外,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关部门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技术应用提供基础保障。

3 结语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可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注重检测技术的应用。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毒素残留检测技术、转基因检测技术、食品掺假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等,有助于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当前,我国食品行业正处于持续进步阶段,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逐渐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保障人们的饮食健康。

参考文献

[1]黄锦燕,梁景波,宋青.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运用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0):104-105.

[2]张小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8):217-219.

[3]李燕.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4):207-208.

[4]贺林艳.食品安全现状及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20(17):148-149.

[5]吕凌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J].现代食品,2019(3):110-112.

[6]柳溪.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4):18.

[7]石宝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主要应用技术的研究及现状[J].商品与质量,2019(39):77.

[8]李佳银,罗磊,熊蓥姿,等.磁性纳米酶显色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5):416-423.

[9]陈爱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2):411-414.

[10]张云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简述[J].饮食保健,2018,5(17):280-281.

作者:张晓琳

第三篇: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

食品行业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居民的经济收入显著提升,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多,食品行业逐渐向着多样化现代化方向转变。任何食品在进入市场,进入人们餐桌之前,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测,只有确保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才能够在市场中流通,这样才能够维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作为食品安全监测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的艰巨性,要深入基层深入农贸市场,开展针对性的监测检验,保证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以此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食品安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近年来,随着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以及消费者的多样化食品需求不断出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例如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味道、食品生产质量等。面对多样化的食品需求,就要求相关部门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技术设备人才的投入。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主要使用投资金额相对较少、灵敏度相对较高的检测试剂盒,真正降低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有效推动了食品安全行业的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国所出台的食品安全法规对食品监管的具体工作范围和工作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进程迅猛,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各种新型的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监管力度不足,不利于食品的安全生产。在原有的法律体系当中,很多法律法规具有宏观性,无法落实到实际,不能够对各种违法行为作出有效的约束和规范,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执法难度。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更新速度缓慢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食品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作出有效的更新换代。现阶段所应用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還不能够满足各种类型食品的安全检测需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关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创新发展进程相对稍微缓慢,不能够紧跟食品行业的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阶段,为了有效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各种化学农药。很多种植户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农药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经常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出现严重的药物残留,危及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农药作为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食品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就需要注重做好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近年来我国关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大批新型的提纯技术,包括了热萃取技术、分离萃取技术和相关萃取剂的萃取技术均得到了成熟的应用和发展,先进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我国农产品的药物残留检测效率进一步提高,检测更加精确性,大大优化了检测工序,保证了检测质量。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畜牧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规模化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但很多基层地区的养殖户在兽药添加剂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行为。有些养殖户为了促进动物的健康生长,缩短养殖周期,增加瘦肉率,会在饲料当中添加瘦肉精。另外为了减少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很多养殖户会在饲料当中添加大量的抗生素和不同种类的激素。用药的违规、大剂量使用,会使得病原的耐药性显著增强,多种药物的防控效果显著变差,无法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这些兽药蓄积在动物脏器当中,造成严重的兽药残留。与化学农药相比,兽药的化学成分更为复杂,检测难度更大,所以就需要我们应用更加先进的检测技术。兽药残留检测过程中,常用到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了气相色谱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色谱连用法,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能够定量定性地分析动物制品当中的兽药残留情况。此外,为了实现大范围的兽药残留检测,我国也积极推广应用各种兽药检测试剂盒,检测精确度较高。

各类毒素残留检测

在畜禽动物生产过程中,或者农副产品储存加工过程中,一旦储存条件和生产条件不达标,就很容易造成各种原料遭受到多种病原的污染,其中霉菌污染是造成人类出现中毒的主要原因。黄曲霉菌自身在繁殖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会造成饲料原料和农产品的品质下降,营养价值大量流失,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很多毒素。饲料当中或者农产品当中的黄曲霉毒素残留一旦超标,将会危及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引发严重的中毒现象。过去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所采用的方法具有成本投入高、工序复杂、准确性低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黄曲霉毒素检测过程中,应用了灵敏度更高、检测效率更高的酶联免疫检测法,应用相应的试剂盒,能够对黄曲霉毒素作出精确性的检测,同时还能够明确毒素的种类,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对食品进行认真细致的安全检测,能够对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质量安全有所掌握和了解,并认真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而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方面的投入,引进更加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设备,注重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这样才能够确保食品安全检测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作者简介:陈琦,本科,汉族,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测与食品安全。

陕西咸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作者:陈琦 王启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初中数学小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会计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