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2022-05-0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该设计思想贯穿初中物理教材的始终。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涉及多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把“控制变量”作为实验设计的首要选项,让“控制变量”的意识在学生大脑中根深蒂固。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的是八年级下册《浮力》中“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篇1:

浮力实验教学的设计与改进

摘 要 针对如何“认识浮力”这一教学难点,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材料设计实验,对浮力概念引入、浮力的定义、浮力产生原因的教学及实验进行了設计改进,重在从认知冲突出发,转变学生错误前概念,实现对浮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关键词 浮力 认知冲突 实验设计 教学改进

一、教材分析

浮力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难点知识之一。认识浮力是在综合应用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设置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问题,在认知冲突下展开教学,同时利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感知浮力的基础上修正其“浮力前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浮力概念引入的改进设计

当前在浮力教学的新课引入部分,多数教师采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轮船漂浮在海面上,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浮出水面,“冰山漂浮,死海不死”[1]等等;也有些教师让学生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如乒乓球、饮料瓶)压入水中,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2]。这些导入方式的目的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但是不论是图片、视频的展示,还是让学生亲身感知浮力的存在,多为学生早已熟识的生活场景,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浮力这一章知识的强烈欲望。我们从与学生前概念冲突的实验现象着手,让学生开始质疑自身原本对浮力的理解,并在观察“反常”的实验现象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认知反差,从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1.让学生质疑自己

中学生原本在自身生活经验的支配下,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对浮力的一些认识。并且中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是确信的。通过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对头脑中的既定答案产生质疑,在质疑之下产生不安,从而形成对接下来进一步学习的关注。如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思考:“一个完好无损的乒乓球放入水中是不是一定会漂浮在水面呢?”在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乒乓球是肯定会漂浮在水面上的。当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便开始对自己原有认知产生质疑,这种质疑相比直接提问“为什么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会使学生对浮力产生更深的认知体验和更为积极的注意。

2.制造认知冲突

通过提问,学生在质疑的状态下尝试给出自己并不笃定的答案。在学生尚处于质疑的状态下,教师将乒乓球放入去底敞口的倒立塑料瓶内,向瓶内注水,如图1甲所示,向学生展示乒乓球是可以沉在水底的。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与前概念相冲突的“反常”事实,产生新奇体验。再用瓶盖将塑料瓶口拧上,乒乓球上浮,如图1乙所示。教师一个小小的操作产生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再次获得新奇的体验。在演示实验中的两次新奇体验使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通过思考问题和实验观察,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也具有了明显的目的性。该演示实验常被中学教师用来讲解浮力产生的原因[3][4],但却存在不妥之处。例如,在教师拧上瓶盖之后,很快乒乓球便浮出水面,学生的直观体验时间太短,所能获得的认知仅停留在物体下方有液体便会上浮。在此过程中,学生并不能联想到压力差的存在,反而容易将物体浮沉与浮力的存在与否进行错误关联。

三、浮力定义的教学改进设计

浮力定义中最关键的内容包括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浮力的方向实验改进

通过对已有研究和教学实际的分析,探究浮力方向的实验基本为两种。一种是将乒乓球用红线固定在大烧杯底部,向烧杯内注水并将乒乓球完全浸没,观察红线在竖直方向上被拉直,再倾斜烧杯,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5]。另一种则是在第一种实验设计的基础上,在烧杯外侧悬挂重锤,进行对比,目的是将浮力与重力相关联[6][7]。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上实验设计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光的折射作用对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造成干扰。由于烧杯是圆柱型容器,当教师在倾斜烧杯的过程中,仅有部分学生观察到红线是在竖直方向上,其他学生则观察到红线是倾斜的。其次,在烧杯外侧悬挂重锤,若直接悬挂于烧杯之上,则在倾斜烧杯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晃动;若将重锤悬挂于铁架台之上,重锤与烧杯分离,对实验现象或造成喧宾夺主之效。

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对实验教学设计进行改进。如图2所示,首先,将大烧杯换成长方体玻璃容器,以其中一个面正对学生放置于水平桌面上,减小光的折射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干扰;并在正对学生的一面上粘贴垂直于容器底部的黑色直线,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更好地区分垂直和竖直。其次,往玻璃容器内注入少部分水时,乒乓球静止漂浮在水面上,让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学生在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中,会自觉回顾二力平衡的知识,并将重力与浮力相关联,从而凸显物理力学知识学习的关联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继续向玻璃容器内加水,直到乒乓球完全浸没,确定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再将玻璃容器缓慢倾斜,让学生观察并得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并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2.强调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在浮力定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向学生证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而忽略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浮力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物体施加的向上的力。这个力只是物体受到的所有力的一部分。强调浮力的施力物体,一方面有利于排除重力对浮力学习的干扰,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有利于转变学生“物体沉浮是由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的错误概念,为物体浮沉条件的学习减少认知障碍。

四、浮力产生原因的教学改进设计

中学生原本就已经在头脑中存在许多与浮力有关的经验,加之对浮力定义的学习,对浮力已经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但是,学生头脑中仍存在关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均受到浮力”这一错误前概念,而这一错误前概念直接影响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和应用。由于书本上缺少演示实验的设计,有研究者进行了新的实验设计[8][9],但是其实验器材存在不易制作或材料不易获得的缺陷。我们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自然导入设定的认知矛盾,利用简易自制教具进行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液体的压力差,再利用模型法分析得出浮力和物体所受液体压力差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化解学生的认知矛盾。

1.导入认知冲突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列举常见并正确的生活实例,如,鸭子在水面玩耍、带游泳圈游泳、轮船漂浮在海面上等等。此时,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使学生处于自我肯定的状态。然后,向学生展示屹立于水面的大桥,并让学生思考“桥墩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该问题的抛出使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前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展示物体所受液体压力差

浮力是由于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施加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这个压力差是浮力的本质,因此将浮力作用的过程进行分解,让学生直观感知到这个压力差的存在,对学习浮力至关重要。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简易实验向学生展示这个压力差,如图3所示。

第一步,将内壁平整的塑料瓶去底,在瓶口侧边处开几个洞,并将一个密封良好的气球轻轻放入倒立的塑料瓶内,气球刚好卡住,然后将塑料瓶倒立放置于水平桌面上。

第二步,向瓶内注水,直至气球下落至瓶口处,在此期间,让学生认真观察,并分析气球下落的原因。这一步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到液体对物体向下的压力。

第三步,将塑料瓶放入空的玻璃容器内,向玻璃容器内注水,直至气球向上运动。在此期间,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气球上浮的原因。这一步实验操作,气球上升,让学生感知到液体对物体存在一个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当这个压力差足够大时可以使物体上浮。

3.运用模型法分析浮力与液体压力差之间的关系

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但实验并不足以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这个压力差,也不能说明浮力的大小就等于这个压力差。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如图4所示,将一个长方体物块竖直浸没到液体中,运用二力平衡、压强、液体压强、压力的知识推导出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由于液体对长方体上表面的压强小于下表面的压强,即有

P向上>P向下

因为长方体上下表面的面积相等,再结合压强定义式P,可得

F向上>F向下

所以F浮 =F向上-F向下

从而得出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而且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进一步分析得出:如果不存在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或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小于向下的压力,均不存在浮力(有兴趣进一步探究的读者可阅读文献[10])。

4.回归实践,解决认知冲突

通过对浮力的定义,方向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的分析,学生已经对浮力有了全新的、深入的理论认识。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新课引入部分的乒乓球沉浮实验的实验现象和“桥墩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问题,将浮力知识的学习回归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将浮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认知上的矛盾,从根本上纠正学生“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均受到浮力”的错误前概念,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条件。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及实验改进所撰写的教学设计在第四届华夏杯物理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比赛的模拟授课环节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爱国.《浮力》教学设计赏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8).

[2] 虞凯天.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物理,2015 (4).

[3] 刘健智,张乃霁.《浮力》探究教学的思考及创新[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4(4).

[4] 易其顺,蒋志年.物理学科中“浮力”实验教学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12).

[5] 姜娜.自制教具做好实验突破难点——浮力第1课时教学的改进与设计[J].中学物理,2011 (20).

[6] 程挺模.關于《浮力》一节“浮力方向”的设计评析[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4).

[7] 陈风青.对浮力实验和阿基米德实验的改进[J].物理实验,2013(8).

[8] 陆昶,陆美清.用实验突破浮力教学难点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9).

[9] 程银生.改进实验: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J].学周刊,2016(32).

[10] 邵建新.论浮力的计算[J].物理与工程,2006(32).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作者:邵建新 刘敏

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篇2:

谈“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该设计思想贯穿初中物理教材的始终。这样,会让学生在探究涉及多个变量的物理问题时,把“控制变量”作为实验设计的首要选项,让“控制变量”的意识在学生大脑中根深蒂固。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的是八年级下册《浮力》中“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设计。

教材首先根据三个有关实例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固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固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然后提出“在检验浮力的大小与其中某一个量的关系时,必须使其他量保持不变”。而在具体的探究设计过程中,则是先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圆柱体“浸没在一种液体中”,分别在液体内不同深度来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深度有关。这就控制了固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只改变了深度,从而确定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

我曾经也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思路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上述实验设计看似无懈可击,但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时,就出现了状况。教材是这样设计的:“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圆柱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由于前面已经得出了浮力与深度无关的结论,因而可以得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的结论。当时,我遇到一个较真的学生,他提出:该实验设计中出现了两个变量——深度和浸入的体积,根据实验现象也会得出浸没前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的结论。我被他问得一愣,而后,在非常严肃的表情下用“前面已经得到了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的结论”搪塞过去。

看着该同学带着不满意的表情转身离去的背影,我心中似打翻了五味瓶:前面说的“与深度无关”是在“浸没”的情况下得出的,而现在是“浸没前”的情形。学生虽被我唬住了,但其心中不满意,仍有疑问啦!何况本节明确提出“控制变量”,该设计没有把变量控制下来,才会让该同学产生这样的疑问,他的问题是对的!如果按这样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会造成学生在规律的认知上的混乱,不能正确地认识浮力大小的有关因素。学生在今后的物理探究实验时,会出现一些不够严密的设计方法,不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论是于知识的传承还是于学生品质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后经周密的思考,对实验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第一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分别用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三个大小不同的铝块(体积相差较明显)浸没在同一种液体中的同一深度处,可以得到“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的结论。该设计控制了其他三个变量,只改变了“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第二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首先,用一个长高比明显相差大的长方体铝块,分别在其竖面和侧面刻出体积的1/3、1/2和2/3的标记。然后,分别把长方体铝块竖着和侧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让其体积的1/3刻线处与液面相平(长方体铝块的下表面与液面平行),通过测量算出浮力的大小,加以比较;后依次测出液面位于1/2和2/3处时,竖放和侧放的浮力,加以比较。这样,在每次测量过程中,都控制了其他因素而改变了深度。但由于浸入液体内的体积相同,因而每次测得的浮力也相同,从而得出“浸沒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的结论。

接着,按照教材所述方法,探究“浸没后”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深度无关的结论和其他有关因素的探究。

上述前两步的探究,不但严格控制了变量,而且每一步都是通过测量,得出三组数据后分析得出的结论,让所得的结论更具说服力。从实验的设计到分析论证更加严密,学生更加信服得出的结论。同时,培养了其严谨的学习研究品质和一丝不苟的生活习惯。

我对实验进行改进后,面向全体学生向原先提出问题的同学致以真诚的道歉,同时感谢他的提问,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严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更加严谨,使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真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老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通过缜密的研讨后,求得最佳的教与学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主导者。

编辑 谢尾合

作者:罗宏卫

浮力产生实验设计论文 篇3:

新课标背景下的《浮力》教学初探

【教材分析】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它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如:液体的压强、液体的密度等),应用性比较强.学生对浮力的有些认识是错误的,如,认为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等.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比较轻松地去认识浮力,去理解浮力,因此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入手,引起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兴趣,再引导学生进入对有关浮力现象的分析,自然地进入浮力知识的研究与学习.立足于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与讨论,认清有关浮力的正确概念,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一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都受浮力.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和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数据,概括抽象结论和从多方面检验、论证实验结论的能力.

2.懂得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验证科学原理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讨与实验提高观察自然现象,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2.体会浮力的多样性与阿基米德原理普遍性之间的统一联系,感悟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疑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溢水杯、乒乓球、量筒、细线、小石块、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盐、酒精、橡皮泥、木块、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观看视频:打捞沉船“南海一号”视频资料.

师:看了这组资料,你是否知道巨大的沉船为什么能打捞出水?大家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察:教材P91图10-27.

思考:(a)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

(b)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

(c)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中升起?

(d)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海面上?

体验: 将一个乒乓球放进一个很深的量筒中.

师: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

通过上面一系列的活动,你想到了什么?

二、观察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示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教师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

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

生:“减少”.

师: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生:石块受到手对它向上托(支持)的力.

演示:若把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石块放入水中,学生观察弹簧秤的示数有何变化?

生:(观察后回答) “减少”.

讨论: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

板书课题:10.4 浮力

师:什么叫浮力呢?请大家讨论后概括.

1.定义:浸在液体中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板书)

师:除了课本上图10-27所举的例子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升入空中的飞艇、漂在水面上的木块、水中游动的鱼等.

活动:10.1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猜一猜】

师:那能否猜测一下,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你能找出怎样的经验来支持你的猜想?

生:会,比如潜浮在水中的潜艇.

【设计与实验】

师:根据桌面上现有的实验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水、细线、石块或金属块),你能验证出吗?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也可以用自己手中的器材亲自动手试验一下.(学生动手)

师:试一试,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生: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可见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板书)

师:为什么根据这样的现象就能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呢?在刚才的实验中,还有没有新的发现?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让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说出分析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重新实验加以验证.

2.浮力的大小:F浮=G-F(板书)

师:(启发)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找到了一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称重法.而且不难得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板书)

活动:10.2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师:我们已知道浮力有大小,也掌握了浮力的计算方法——称重法.那么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猜想)

【猜一猜】

师: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你是根据什么经验提出猜想的?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重力)、物体的形状、浸入液体的密度、浸入液体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排开的液体重等.

【实验与探究】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可行的验证方案:

第一大组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二大组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三大组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浮力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四大组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浮力与浸没的液体深度是否有关的实验.

第五大组验证实验5:检验浮力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排开的液体体积) 是否有关的实验.

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分析与归纳】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铜块、铝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二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验证实验3:把同一小石块浸没在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没的液体密度不同,浮力也不同,故判断: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

(4)验证实验4:把小石块浸没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浮力与浸没的深度无关.

(5)验证实验5:把小石块逐渐浸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浮力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力、形状和物体浸没液体的深度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而与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无关.(板书)

活动:10.3探究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

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实验设计】

按照教材P93图10-30所示进行实验,只要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就可以得到验证了.(学生动手)

【收集证据】

(1)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G物.

(2)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的重力G桶.

(3) 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4) 把金属块浸没在溢水杯的水中,当水停止外流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G物′,算出金属块受到的浮力G物-G物′.

(5)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装有水的桶的重力G桶′,算出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G桶′ -G桶.

师:比较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液体的重力的大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投影 )简介阿基米德

①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板书)

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液.

因为 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

所以 F浮=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板书)

【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过程.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课本练习1~4题.

2.课后思考并自制潜水艇模型.

【板书设计】 略.

教学评析与反思

此教案设计以简单的生活现象和有趣的物理实验来帮助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一些浮力的有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初步研究有关浮力大小、产生等有关问题,提高学生对浮力知识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穿插实验,提高学生用实验验证理论的科学意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亲身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2.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最优方案进行实验.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以体现新课标理念.

3.课后要配以适当的练习和课外小制作,加强对浮力的理解和对浮力知识的巩固.

作者:穆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电设备招标管理论文下一篇:语文审美教育管理论文

热门文章

浮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