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实践论文

2023-02-0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 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 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 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 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 变苦为乐。而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氛围中,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悬念情境, 激发好奇

在课堂教学中, 针对学生好奇心切的特点, 运用认知规律创设具有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悬念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 告诉学生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 接着让学生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 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这时, 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每个分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后, 学生感到十分惊讶, 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秘密在什么地方的“悬念”, 此时, 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二、创设故事情境, 引人入胜

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 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 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设置了童话故事引入学习内容:一天, 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70个桃子, 然后对小猴子们说:“7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 每只分3个, 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 就列了一道算式 (7÷2=3……1) 。小猴子们信以为真, 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 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 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 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 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游戏情境, 玩中求知

教学中, 如果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情境, 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王国, 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如在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 设计一个“蚂蚁回家”的游戏: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在黑板上贴上蚂蚁洞的图片, 让学生扮成小蚂蚁, 每人从老师那儿领到一个写着算式题的蚂蚁头饰, 游戏开始后, 每一只“小蚂蚁”要找到回家洞口上算式题答案的“蚂蚁洞”。这个游戏既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 又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让游戏进入课堂, 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 既激发了学习热情, 又学习了知识。这样, 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 能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创设问题情境, 思中释疑

思维从疑问中来, 学习中如果有疑问, 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疑问, 以疑获知, 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 强烈地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练习课时,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一片草地上, 一根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木桩上, 羊儿在咩咩地吃草, 学生感到新奇, 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教师便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羊最多能走多远?2、羊走一圈有多远?3、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 , 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之中, 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把生活问题转化了为数学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 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更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创设交流情境, 探究悬疑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 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讨论的情境, 精心组织学生讨论, 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 教师让学生判断“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16”的正误, 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交流, 使学生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 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发展。学生在与其他伙伴紧密、丰富的合作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 引发争论, 让思维擦出火花, 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 也有利于学生在认知、心理、情感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 交流合作质疑能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六、创设操作情境, 引导探索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 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 从而亲手发现新知, 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沿棱剪开, 再展开平铺在课桌面上, 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比一比每个面的大小, 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一说如何计算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这一系列的问题全部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解决。这样的操作活动, 不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而且又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地挖掘和体现。学生以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亲手实践操作来认识事物、摄取知识, 能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 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悦。

七、创设实践情境, 趣中激情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 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 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 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 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 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 让学生设计物品的包装, 计算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 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 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活动, 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同发展。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 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 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活动,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下一篇:胆红素与心力衰竭的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