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2022-05-02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国家粮食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粮食安全成本的持续增加所导致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为了以合理的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应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具有管理空间的开放性、管理对象的全面性、管理方式的动态性、获取信息的多元化等特征。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篇1: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 粮食安全 新发展格局 战略定位

粮稳国安,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过去两年我国粮食供给保障体系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考验,依靠“以我为主、立足国内”有效化解了潜在的粮食危机。“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比上年增长2.0%,特殊之年大国粮仓的根基更加牢固,为保供给、稳大局、增信心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显著的背后是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的结果,也应看到我国粮食安全的内部矛盾和外部风险相互交织,国内外环境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对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这为新时期稳住农业基本盘、端牢中国人饭碗指明了方向。

现阶段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置身于全球视角。基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大变局的战略定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高度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为双循环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和关键环节,同时用好双循环战略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因此,审时度势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既是基于现实国情主动适应粮食安全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在激烈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掌握主动的客观要求,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和保障能力提升。坚持党对国内粮食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更为开阔的视野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需要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的机遇挑战

过去一年注定是三农发展非同寻常的一年,后小康时代第一个五年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国内“三农”工作重心也开始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新进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的粮食安全事业迈入新发展阶段,把握好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机遇挑战,是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粮食政策方针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国内粮食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国粮食供需形势长期偏紧,可以预见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紧平衡”。伴随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城乡居民的粮食需求不断增长、需求结构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但国内粮食供需错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当前技术水平和资源环境硬约束下,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或已接近极限、粮食持续增产势头面临停滞,成本优势渐失、种粮收益下降、政策空间紧缩,未来“谁来种粮”“如何种粮”的困境亟需破解。更进一步地,国内粮食产业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国际竞争压力大,粮食流通效率和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全产业链条较短、延伸不够,制约粮食产业经济的扩大化。从贸易形势来看,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尤其在饲料粮安全方面仍需借助国际市场。适度的粮食进口存在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增强、来源地集中和结构性失衡等潜在风险并存,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与贸易规则制定的角色定位有待深化。此外,节粮减损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叠加造成威胁或将成常态。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必须保持高度战略定位

立足新发展阶段,始终把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上,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更好地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迅速作出反应,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与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内涵上高度契合,均主张“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过前者更强调一个良性循环,即国内粮食经济循环为主与面向国际粮食经济循环相辅相成、双向联动,更好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最大限度保持粮食安全的战略主动,要着重突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和基础地位,进而通过国内“自转”推动国际“公转”,共同努力维护好全世界粮食安全。

高水平自立自强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大国发展规律也证明,真正强大的国家一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永远无法立足,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就要实现粮食高水平自立自强,稳步提升国内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另外,双循环格局中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本身就是在为世界作贡献,而且通过繁荣我国粮食市场也可有效带动世界粮食经济复苏和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对世界负责的态度。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新时期国内粮食安全工作,应从引擎支撑、源头控制和根基强化等方面持续奋斗:第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支撑,要加快自主创新为主导的农业技术进步,深入实施“科技兴粮”战略,加强粮食领域科研投入机制建设,聚焦前沿开展关键环节和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提高粮食全产业链的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和设施农业。第二,坚决有力全面推进种业振兴。种为粮之源,粮以种为先,从源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在良种方面挖掘潜力。要做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培育更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粮食品种,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机制,加快国家种业基地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强监管,不断优化种业市场环境。第三,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安全。粮食生产安全的根本在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严格落实地方粮食安全主体责任,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保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协调好利益问题,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高质量供需平衡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高质量的粮食供需平衡不应是绝对的和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内粮食经济大循环,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粮食供需之间的关系,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有效化解国内市场粮食供需匹配不合理和结构性矛盾,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质量动态平衡。为此,从供需两侧双向发力畅通粮食经济内循环,首先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一是优化粮食生产经营结构,要紧贴市场需求动态调整种植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强粮食生产供给的优质化、安全化和适应性,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加快农业生产性服务提质增效。二是推动粮食产业做大做强,以乡村产业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加快延伸粮食生产的前后向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粮食全产业链和价值链水平,大力开展精深加工,积极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品牌和产品销售体系建设。三是完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市场化定价方向和分品种施策,逐渐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尽快形成优质优价的粮食收储机制,强化国家粮食储备轮换的灵活性,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粮食收储,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渐向保总成本和收入转变。同时也要注重粮食需求侧管理,全力打通粮食需求侧方面的各种堵点,释放内需潜力,构建完整的粮食安全内需体系,在满足粮食需求增长和消费升级上做足文章,关注粮食需求差异化,在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同时加速农村消费市场培育,也要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节约用粮和减少浪费。最后,还要建立健全粮食供需平衡的动态监测机制和预警防控系统。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置身全球视角,中国与国际粮食市场紧密相连,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当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粮食进口;另一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加速融合是大势所趋,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可以肯定中国粮食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滞,新时期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开拓粮食合作共赢新局面,营造国际粮食贸易新环境,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义,要在以下几点寻求突破:第一,妥善处理好大国关系。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认知和战略定力,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积极磋商、管控分歧,努力畅通谈判渠道,解决双边及多边贸易摩擦,重点引导中美关系进入良性竞争轨道,建立均衡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框架。第二,深化粮食国际合作体系。设立专项粮食领域国际合作发展基金,扩大粮食贸易与海外投资的一体化联系,积极同粮食出口大国签订长期稳定的国家协定和贸易合约,广泛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分工,打造国际大粮商和大型农业跨国企业,加强与国际粮食贸易巨头合作。第三,规避粮食进口贸易风险。建立更加自主的全球粮食供求信息系统,完善粮食贸易监测预警体系,促进粮食进口贸易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坚持粮食适度进口战略,优化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布局,维护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貿易通道,用好用足政策空间,提升粮食进口调控能力。第四,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明确角色定位,深度融入全球粮食市场,努力打破粮食贸易壁垒限制,谋求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调整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争取国际粮食定价权,推动改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状况,提供粮食丰产增收的中国方案。
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处理好“五大关系”

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赋予了更多时代内涵。构建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格局下粮食领域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的必由之路。在双循环格局中要增强系统观念,将粮食安全置于全球农业开放大环境中,以更高历史站位、更广国际视野看待和处理粮食安全问题,以更实行动举措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应着重处理好如下几组重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粮食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决定了粮食安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大任务。从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量上看,近期国家粮食安全有充分的保障。从资源消耗、财政压力等角度看,取得这一成绩代价颇大。在严苛的环境制约和经济压力下,未来要用更少的资源生产出量更多、质更优的粮食,可以预见,确保粮食安全是一场硬仗,依旧任重而道远。在国家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兼顾好当前与长远,既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也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应将满足当前需求与面向长期战略相结合,优化投入产出,不断提质增效,增强粮食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第二,处理好机遇与风险的关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至少未来30年国内粮食需求仍会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而且消费升级所带来的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粮食产品需求将对供给调整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双循环格局的构建为中国粮食产业更好、更快“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契机,在国内、国际双维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带来了内外循环互动机遇。可以肯定,未来机遇与风险并存且二者也都会有新的发展变化,要清醒认识粮食安全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同时在应对风险中应进一步积累对做好粮食安全工作规律性的认知,提高抵抗风险能力。

第三,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互补协调配合,是持续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和有效应对粮食系统性风险的最佳组合。在立足国内的坚实基础上,中国高水平开放趋势不会改变,应积极对接国际粮食贸易相关规则,树立明确的粮食安全观、粮食贸易观,提高全球范围内的粮食贸易稳定性。要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粮食进口来源和品种多元化并举,并鼓励竞争力强的粮企通过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有效嵌入世界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构建国际粮食产业风险预警防范体系,着力打造全球粮食安全命运共同体。

第四,处理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粮食生产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核心。从现实来看,一味以粮食增产为目的的生产行为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若以此为代价,则不能称为真正的粮食安全。必须纠正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对立的错误认知,统筹协调粮食产能增加与生态绿色发展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推行科学理性的绿色粮食生产行为,降低或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透支的资源环境能够休养生息,实现绿色兴粮、质量兴粮。保护生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进生态文明治理,有序做好生态修复与建设工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推动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擦亮粮食生产的生态底色。

第五,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粮食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征,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政府责任,更是市场担当。构建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要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其中关键在于找到政府行为与市场功能的平衡点,避免政府过度干预与市场失灵。一方面,要完善和规范粮食利益补偿制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运作机制,强化市场调控以提升糧食安全的风险应对能力,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粮食产业利益分配制度,构建粮食产业利益共同体。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向促进推动我国粮食安全模式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保障粮食安全新发展格局行稳致远。

(作者为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董晋、范月圆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耕地生态保障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BJY149)、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承包权退出引导制度评估及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AJL010)和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关于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1JYA44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黄季焜:《对近期与中长期中国粮食安全的再认识》,《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1期。

②朱晶等:《高水平开放下我国粮食安全的非传统挑战及政策转型》,《农业经济问题》,2021年第1期。

③李治:《“双循环”下我国粮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④张亨明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改革》,2021年第9期。

⑤何可、宋洪远:《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粮食安全:内涵、挑战与政策取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⑥崔宁波、董晋:《新时代粮食安全观:挑战、内涵与政策导向》,《求是学刊》,2020年第6期。

⑦程国强、朱满德:《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粮食安全:趋势、影响与应对》,《中国农村经济》,2020年第5期。

⑧马建堂、赵昌文:《更加自觉地用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管理世界》,2020年第11期。

作者:崔宁波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基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粮食安全成本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国家粮食安全隐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粮食安全成本的持续增加所导致的财政负担越来越重。为了以合理的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应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具有管理空间的开放性、管理对象的全面性、管理方式的动态性、获取信息的多元化等特征。优化中国粮食安全价值链的主要途径是:对现行粮食安全价值链进行资源整合,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进一步降低历史形成的体制性成本,适度增加粮食进口。

关键词: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粮食安全价值链成本优化成本抑减

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不仅表现在资源对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的保障乏力,还表现在粮食安全成本的持续增长所导致的财政负担。因此,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定位应在“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求平衡点,为了通过成本管理有效地支持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需要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法方法,在粮食安全成本管理中心引入战略管理理想。本文就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特征及其优化粮食安全成本的路径加以探讨。

1.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提出,其核心是“成本优势”[1](P294)。美国学者麦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专著中列章探讨“成本优势”。在波特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于1993年出版《战略成本管理》(J.K.Shank等)的专著,是战略成本管理具体化。日本学者又进一步将战略成本管理扩大到企业界。近年来,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战争成本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国家粮食安全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应运用战略成本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作为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功能性定位。它要求成本管理要注重内外环境影响,其信息提供和控制程序要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相适应。

结合粮食产业的特征和粮食安全成本的功能,笔者以为,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是指在对粮食安全价值链和粮食生产、流通、贸易及其需求趋势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的成本结构、成本配置行为进行优化与控制,从而实现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和以往粮食安全政策的绩效与代价,将成本信息贯穿于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对粮食安全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以达到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粮食安全环境的目的。

2.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特征

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一切活动以保证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其主要特征如下:

2.1管理空间的开放性。

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开放系统的特征。它把粮食安全成本管理纳入国内外以粮食供求信息为核心的国际环境中予以考察。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信息涉及范围的拓展及控制视角的扩大,如成本控制与约束要扩展到粮食安全成本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战略成本管理所倡导的核心是以变应变。在既定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下,粮食安全活动要适应环境变化并及时进行调整。为了真正发挥粮食安全成本的能动作用,必须改变传统管理中诸多的静态假设,在变动的外部条件下进行粮食安全决策。对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预测和控制粮食安全风险,确定和实施正确的粮食安全战略,主动适应和驾驭粮食供求形势。

2.2管理对象的全面性。

战略成本管理以整个粮食安全价值链为对象,根据粮食安全的总体发展战略制定战略成本目标,具有结果控制与过程相结合的特征。从粮食安全活动的环节上看,克服传统成本管理只主张结果分析的片面性,而将结果控制与过程控制相结合,通过过程的控制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粮食生产、粮食收购、粮食储备、粮食运输、粮食加工、粮食销售等各个环节与粮食安全的整体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过程的控制实现对结果的影响和保证预期结果的实现。与此同时,战略成本管理既重视主要活动,也重视辅助活动,如产业政策的制定、市场体系建设、粮食科学研究、粮食对外贸易、政府行政干预等活动都作为价值链分析的内容,从而达到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策略。

2.3管理方式的动态性。对于一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不仅是短期供求平衡问题,而且关系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2](P17)。传统管理立足于短期的成本管理,常常根据短期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对成本支出方向进行随机性调整,导致政策变化无常,市场大起大落,“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战略成本管理则立足于长远的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实现。它不局限于单一的粮食年度分析,而是以长期粮食安全状态的变化来确定粮食安全成本配置与优化的方向,使成本配置服从于长期的粮食安全目标。此外,由于粮食安全战略目标的确定始于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环境相适应的,在环境发展变化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战略成本管理又是一种动态的管理。

2.4获取信息的多元性。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超越会计主体范围的更广泛、更有用的信息。国家粮食调控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内外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库存、质量、价格等信息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政策的科学性,以达到预期的调控效果。当前,涉及国家粮食政策制定的相关部门有发改委、财政、粮食、农业、农发行等。各部门对粮食问题占有信息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在制定粮食调控政策上,部门之间很难达成一致意见,政策形成的结果往往是部门博弈的结果,哪个部门掌握的权力大,决策就会倾向于哪一方,至于形成的政策是否是最科学的选择就很难说了[3](P21)。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突破会计主体本身的限制,获得与粮食产业有关的各方面信息,为政府粮食安全决策提供系统性、权威性和准确性较强的多方面信息。

综上所述,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成本动因、粮食安全价值链以及粮食产业在一个更大的国民经济活动价值链中所处位置进行成本决策。其基本内容是关注成本驱动因素、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明确成本管理在粮食安全战略的动能定位。因此,价值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构成了粮食安全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

3.粮食安全成本优化的路径选择

3.1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路径。

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是指将价值链的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各环节协调互动,产生协同效应和提高资源聚合质量,从而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粮食安全价值链是指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包括为粮食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粮食种植等中间产业部门;粮食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粮食安全价值链体现了粮食有关各产业之间以及与外部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即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的内在联系。

粮食安全价值链整合就是要将被人为割断的粮食安全价值链的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各环节之间的合理连接和协调运行。通过整合解决以下问题:其一,整合粮食产业链的形态要素,实现粮食物流的整合、信息流整合、价值流整合和生产经营主体的整合。其二,整合价值链的时空分布,实现空间上的价值链整合、区域内的价值链整合和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其三,整合产业链微观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形成合理价格机制、利益调节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整合使粮食安全价值链的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得粮食产业链的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为降低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创造条件。

3.2建设性成本重点配置途径。

这里所说的建设性成本是指对中长期粮食安全保障具有关键作用的支出和重要的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本。建设性成本重点培植战略的基本思想是:粮食安全成本的配置不能追求在粮食安全价值链所有环节的平均分配和面面俱到,而应实现对粮食安全关键环节的重点支持。而粮食综合供给能力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的结合体。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粮食自然风险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在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采取了根据农业形势进行“相机抉择”的投入政策。这种做法应该改变。应通过制定稳定、规范的农业投资政策,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形成分工,形成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是由中国粮食供求地区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只有具备较强的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粮食从生产或储备到消费的通道及其通畅且通达时间较短粮食安全风险才能得以化解。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应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流通设施建设成本重点予以配置,逐步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形成可靠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粮食安全的战略环节得以不断强化。

3.3体制成本持续抑减途径。

成本抑减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方法以降低各项成本的措施[4](P315)。粮食安全战略成本抑减是指通过分析粮食安全成本链上各个环节成本配置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确定降低成本的方法与途径的活动。粮食安全战略成本抑减不是一项为应付当前出现的财政支出能力不足问题而采取的应急措施,而是一个提高粮食安全成本利用效率,在必要和可能的环节降低成本的持续过程。笔者以为,在粮食安全价值链上抑减的成本项目是体制缺陷带来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体制成本。长期以来,政府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委托—代理制度的设计导致了较高的体制成本。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管是在粮食收购环节、批发环节,还是粮食对外贸易,多元化的粮食经营主体已经形成,但是,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做法并没有改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使粮食储备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逐步实施粮食储备代理经营招标制度。逐步改变由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直接经营粮食储备的办法。由政府委托申标企业代理粮食储备,不论国有粮食企业还是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都可以参与招标。政府作为委托方支付代理费用,仓储企业因承揽储备粮保管业务而获得相应的储备费用。

战略成本抑减的另一个方面是过高的粮食储备成本。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国家储备粮目标错位有直接的关系。从国家粮食储备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价格支持和稳定生产者收入日益成为专项储备的主要目标,使粮食储备的基本目标偏离保障粮食安全需要而出现错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将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减少国家储备规模的趋势,各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储备的规模,对国际市场和社会储备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根据笔者的测算,中国目前的粮食储备规模是合理级储备规模的5倍以上,因此,降低粮食储备规模是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的重要途径。

3.4适度增加进口的路径。

在国内粮食生产处于比较劣势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意味着支付较高的粮食安全成本,相当于牺牲部分经济安全来保障粮食安全。为了选择成本较小的供给模式来实现粮食安全战略,应该采取控制产量与适度增加进口并举的战略。

适当控制粮食生产总量,保持粮食供求的紧张平衡状态,对缓解粮食生产和流通中的众多矛盾具有积极的作用[5](P31)。这是由于,较高的自给率是以恶化环境、牺牲经济和社会福利为代价的。适当控制产量有利于减少盲目追求产量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的环境代价。对于资源匮乏环境脆弱的地区,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尽管暂时可以增加产量和消费量,但随之带来的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迅速下降;在总面积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也跟着下降。过度开垦还必然在单位面积产量下降的同时造成单位产品成本的上升和农民收入的下降,从而限制了它通过市场交换区的食品补充供应的能力[6](P142)。因此,适当控制产量既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增收。

笔者认为,有必要实施“存量立足国内生产、增量面向国际市场”的粮食安全战略。这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以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前提,保持每年粮食产量大体上稳定在当前规模(存量)不变,通过逐年扩大粮食进口规模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在粮食产量大体稳定的同时,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增加生产保证口粮供给的比重,降低用于工业用粮的产量,形成立足国内确保口粮供给,依靠国际市场解决工业用粮缺口的格局;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条件允许情况下,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粮食贸易依存度,将进口粮食占国内粮食需求总量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笔者认为,小于10%的粮食贸易依存度不会对粮食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还可以缓解国内粮食僧产的压力,降低粮食安全成本。

参考文献

[1]乐艳芳等.成本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张宏宇.建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机制研究[J].新视野,2005(5)

[3]鲁晓东.2007年中国粮食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北京:调研世界,2007(7)

[4]王志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鲁靖、许成安.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04(8)

[6]钟甫宁、朱晶,曹宝明.粮食市场化的政策与国际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赵予新

粮食安全农业经济论文 篇3:

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及重要意义

摘 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物质,重要性不言而喻。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以及一些国际组织都十分关注粮食安全。自“粮食安全”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内涵一直被不断丰富,意义也越来越重大。理解粮食安全的内涵及重要性对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保障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粮食;粮食安全;概念;意义

司马迁说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食品,也是特殊的商品,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因此,粮食安全尤为重要,任何时候都要狠抓粮食问题。时代在变化,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丰富。要充分有效地保证粮食安全就要非常清晰地了解什么是粮食、粮食安全,以及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

对于一个人来说,粮食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充分维护好粮食安全反映了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为了更全面地理解粮食安全,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粮食。广义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且能够食用的物质都属于粮食。狭义上的粮食概念是谷物即稻谷、麦类、粗粮三大类。农业百科全书把粮食的概念解释为:“谷类、薯类、豆类这些能够提供粮食的农作物,主要成分是淀粉、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在弄清了粮食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着重了解一下什么是粮食安全。20世纪70年代,“粮食安全”这一概念正式被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丰富和扩展。粮食安全的概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首次提出

1972—1974年世界各粮食主产国和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全球粮价上涨了近两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遭受了严重的粮食短缺,这是二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粮食危机。针对这种情况,1973年11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宣言——《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罗马宣言》,这个宣言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任何时候所有人都有能力获得充足的维护生命和健康的食物。”但是这一概念比较宏观,于是粮农组织在此基础上提出,粮食储存量在同一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这个范围内,才达到了粮食安全。这也是在提醒各个国家要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保证粮食储备。

(二)粮食安全内涵的丰富和扩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都有所增加,但饥饿仍然存在。在这种国际和社会背景之下,粮食安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不要只顾着生产粮食和储备粮食,还要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群获得食物的能力。1983年2月,粮农组织在粮食国际首脑会议上把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定义为:粮食安全的最终目的是保证所有人随时都能买得到且能买得起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食物。这里的粮食安全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足够多;二是粮食供应相当稳定;三是对粮食有需求的人有获得粮食的能力。实现粮食安全既要保证足够多的粮食产量,又要保证合理的粮食供给,还要注意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就是说,只有同时满足了这三个方面,才实现了真正的粮食安全。与旧概念相比,这个粮食安全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也更加明确。

(三)粮食安全概念的基本确定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粮食供给能力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了粮食的卫生和营养层面。1993年粮农组织再次定义了粮食安全的含义,即“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有能力获得既安全又富有营养的食物,用以维持健康的生活。”由于环境污染使食物中残留有害物质,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粮食安全。1995年10月第二次世界粮食大会通过的《世界粮食大会各国行动计划》再一次对粮食安全的概念进行了充分阐述,这就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的、富有营养的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健康的膳食需要和合理的喜好。”对粮食安全的新界定使这一概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在保证粮食产量、稳定粮食供给和储备以及增强人民购买力的前提之下,还突出强调了粮食的质量安全以及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随时代的变化发展,我们知道从1973年“粮食安全”这个词被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完善和扩展。纵观粮食安全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得出粮食安全丰富的内涵是由从笼统单薄到逐渐丰富的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有迹可循的过程,其含义从最初只提到数量安全到增加了质量安全,最后发展到粮食的生态安全,这也是我们对维持生命、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需求的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对粮食安全的认识也经历了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1994年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粮食安全”,即“能够提供给所有人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生态安全的粮食”。

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受饥荒蹂躏的中国人民必然对粮食安全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早在《礼记·王制》一书中就记载了:“耕三馀一”。“富国必以本业”“积贮,乃天下之大命”……諸如此类论述,在我国古典文籍中还有很多。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粮为纲”“决不放松粮食生产”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以保障粮食自给、丰富粮食储备为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高速发展,为保证粮食供给,我国开始逐步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且这一改革极富成效。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粮食生产,从2003年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三年锁定三农问题。增加了对粮食主产区的各项支持,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人民始终重视粮食问题,这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们就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粮食安全具有政治意义

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一切物质都替代不了的重要物质。

首先,粮食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时局的利器。尽管1997年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宣言》中明确规定各国不能将粮食作为施加经济和政治压力的筹码,但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时常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国进行有目的性的政治外交,他们通过粮食进出口、粮食援助或者其他方式干预别国的内政和外交。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资料指出,美国对一些粮食不足的欠发达国家相当于拥有生杀大权。前美国农业部长更是很直接地说道:“粮食是制约其他缺少粮食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一件武器。”1985年6月,德国的《每日报》发表一篇名为《粮食代表着力量》的文章,指出:粮食是极为重要的原料和战略武器,这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比不了的。

其次,粮食是政治斗争的筹码。美国前国务卿就说过:“谁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所有人。”加拿大《苹果日报》中的一篇文章指出:“粮食是外交中的有利筹码。”粮食封锁禁运、粮食援助以及限制进出口是被一些大国经常利用的外交手段,1965—1967年间,美国限制对印度的粮食出口,这一举措最终迫使印度在美国侵略越南战争中站在中立一方。由于粮食是石油输出大国非常重要的物资,因此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采取囤积粮食的方式,目的是迫使这些石油大国屈服于自己。20世纪80十年代,“粮食武器论”盛行,美国把限制粮食出口作为遏制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一大手段。

(二)粮食安全具有经济意义

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其中粮食安全又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首先,粮食生产具有经济性。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农业生产的变化,而农业生产的变化又表现在粮食生产状况的变化。粮食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中其他非农业部门的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增加就业。粮农的首要经济来源就是粮食,多数农民通过粮食生产来实现“就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如果集中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就可以使农村很大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实现就业。

其次,粮食安全有利于稳定市场价格。当粮食这个最基本的需要被满足时,人们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精神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此时粮食问题常常会被其他问题所“屏蔽”。然而粮食问题常常会扩散成为整个社会的焦点问题,这时其他社会问题就会退居其次。粮价稳定是物价稳定的前提,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对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都有着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中和80年代末我国出现的两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不平衡有关。

再次,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充足、经济福利不受损害、经济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国家经济安全还包括水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人才资源安全等等。

(三)粮食安全具有军事意义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战争的必需品。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及时为军队供应粮食,就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每逢战乱年代,粮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子在《治国》中写道:“粟多者国富,国富则兵强。”曹操认为安邦定国首先要兵强食足,所以在官渡战役中,曹操烧毁了袁绍的大批粮食,最终以少胜多。唐朝陆贽在《论缘边守备事宜状》中,充分肯定了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曰:“备边足戎,国家之重事;理兵足食,备御之大经。”20世界60年代,毛泽东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备战,人民军队必须先吃饱饭才能打仗。备荒,地方一定要有粮油储备,遇到荒年和战争总依赖国家接济是不行的。为人民,指的是国家积累也要有个限度,要为口粮还不够吃的人着想。

事实证明,充裕的粮食,是对抗自然灾害和战争的重要武器。对于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人口众多、消费需求大、然而资源在一定情况下受到制约,更应该把粮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粮食安全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獻:

[1]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付恭华.李小云.中国粮食安全政策存在的问题与新保障模式[J].求实,2013(12).

[3]翟虎渠.钟甫宁.农业经济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陈文胜,王文强.中国粮食安全:有争议的战略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09.

[5]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5.

作者:陈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传媒与计算机技术论文下一篇:发展模式林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