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和创新论文

2022-05-09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科技进步和创新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在回顾了上海邮政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总结科技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体会的基础上,探索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思路及要解决的问题。

科技进步和创新论文 篇1: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线,“十二五”规划提出“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科技进步和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动力源泉,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发展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和动力亟待加强等问题。

一、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影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第一,从企业自身来看,我国企业在课题研究、科研立项、技术投资等方面存在重复浪费的现象;在基础性研究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在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方面依然比较薄弱;企业间没有建立和形成促进技术创新的战略协作关系。

第二,从政策制定来看,我国现行的许多政策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重点在于单纯鼓励生产规模的扩张和出口创汇的财税、金融、投资、消费、政府采购等政策缺乏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明确支持,与现阶段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性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在落实国家针对加强自主创新的新政策方面,不仅需要各类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也需要中央和地方以及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

第三,从绩效考核来看,没有把企业创新,特别是发挥基础而长久作用的原始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管理和考核的重点,也没有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当中,导致企业和地方缺乏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人力资源发展落后

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人才计划实施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科技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但是,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仍不能放缓,目前还存在水平偏低、整体结构不尽合理、高质量人才缺乏等问题。受到东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科研环境等因素影响,人才队伍区域分布也有失平衡。

第一,总量持续增长。首先,人力资源总量持续扩大。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确保了科技人才资源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0—2010年的十年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8.6%,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700万人,比2009年增长11.8%;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为2500万人,也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已达425人/万人,是2000年197人/万人的2.15倍。其次,与科技人力资源一致,2000年以来,中国R&D人员总量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0年,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为255.4万人年,较2009年增长26万人年,增长率达到11.5%;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人员达到33.6人年/万人,较2009年的29万人有较大增长。

第二,结构仍然失衡。首先,区域分布结构不平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仍然维持东高西低、梯级递减的特征(见图1)。2010年,东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达到169万人年,中部地区52.4万人年,西部地区只有33.9万人年,三者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6.2%、20.5%和13.3%。而200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R&D人员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0%、23.4%和22.6%。东部地区比重逐年上升,中西部比重逐年下降,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第三,人才质量结构不平衡。2010年,R&D研究人员全时当量初步统计为121.1万人年,总量低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每万人就业人员中R&D研究人员达到15.9人年/万人;R&D研究人员占R&D人员的比重约为47%,这一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普遍在60%以上),说明中国研究发展人员队伍的质量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进一步从企业主体方面看,2010年,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R&D人员全时当量为29.4万人年,占全国的11.5%;高等学校为29.0万人年,占全国的11.3%;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37.0万人年,占全国的53.6%。据初步统计,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187.4万人年,约占全国的73.4%;但从R&D研究人员来看,企业R&D研究人员所占比例相对R&D人员低的多,仅占全国的61.1%。尽管中国企业在R&D人员的规模上十分可观,但高层次研发人才还比较缺乏,研发队伍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研究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较低,研究投入类型比例失调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保持增长态势,但是, R&D经费投入力度和强度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需进一步提高,同时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在R&D活动类型的分布比例失衡现象继续存在。

第一,研究经费投入尚需大幅提高。首先,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我国全社会R&D总经费为8687亿元,比2010年增加1624.4亿元,增长23%。“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R&D经费支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是2006年的2.4倍。从国际比较来看,2010年我国R&D总经费为1043.2亿美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兑换6.77元人民币折算),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R&D总经费第三大国。“十一五”期间,我国R&D经费总量先后超过了法国、英国和德国,与美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3/5。受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近两年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的R&D总经费出现了负增长或增长放缓的迹象。2010年OECD统计的R&D总经费(共41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R&D总经费的95%以上)约1.21万亿美元,我国所占份额为8.6%,比2005年的3.4%提高了5.2个百分点,而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所占份额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对全球R&D活动的贡献进一步增大,世界研发活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

第二,经费投入强度低。随着中国 R&D经费的迅速提高,R&D 经费投入强度(R&D 经费与GDP 之比)也在稳步增长。2011年,我国R&D总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4%,比2005年的1.32%提高了0.52个百分点。但是与与OECD 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还相差甚远。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 R&D/GDP增长缓慢,1999年以后这一比值开始稳步提高,2007年达到1.44%,远高于俄罗斯(1.12%,2007年)、印度(0.61%,2005年)、巴西(1.11%,2007年)、南非(0.92%,2005年)、阿根廷(0.51%,2007年)等发展中大国,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40个全球主要国家中,从2005年位列全球第二十四位提高到2009年的第二十二位,但是与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国家总体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图2)。

第三,研究投入活动类型比例失调。R&D从活动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不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经费支出比例,国际上一般认为1︰2︰5比较合理,而我国的这一比例,在2011年为1︰3︰18,明显倾向于试验发展,而忽视基础研究这一投资见效十分缓慢而影响极其巨大的R&D活动,深层次反映了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研究力量薄弱,从而导致缺乏原创性和科研成果,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国际比较来看,在2007年公布数据的17个国家中,我国处于中等水平,高于以色列、俄罗斯,但仅为美国的3.2%,日本的10.7%,甚至波兰、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20%(见图3)。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和俄罗斯相比,我国R&D经费支出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在试验发展上的投入比例太大,应用研究的投入比例相对比较合理。2011年,基础研究的经费为411.8亿元,占R&D总经费的比例为4.7%,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相对较低的日本也在10%以上。因此,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这一比重长期稳定在5%左右的局面没有改变。

第四,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较少。从R&D人员按活动类型分布的数据看,从事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数量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从事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活动人员的投入强度有待加强。2011年中国R&D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为19.3万人年,占6.7%;从事应用研究的有35.3 万人年,占12.2%;从事试验发展的有233.7万人年,占81.1%。

(四)自主创新产出质量仍需提高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资源、市场竞争加剧,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其自主创新动力,保持其自主创新的质量,从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自主创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发明专利和科技论文这两个指标上体现出来,专利指标和科技论文是国际间进行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常被用作衡量国家、产业或企业科技创新程度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准。我国目前自主创新产出主要表现在发明占专利授权量偏低、企业发明专利职务申请授权量不足以及科技论文影响范围较小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这是我国首次将专利统计指标写入五年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设立“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这一预期性指标,是我国应对形势变化的战略举措,符合“十二五”时期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的要求。

首先,从专利指标来看,自我国科教兴国的国策开始实施以来,我国国内国外专利授权量逐年上升,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或授权的比率高于国内专利申请比率。从授权专利的不同类别来看,2011年授权发明专利172113件,实用新型专利408110件,外观设计专利380290件,分别占当年授权专利的17.92%、42.49%、39.59%,其中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占了总数的80%左右,而发明专利比重偏低,这表明我国科技自主开发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从这三种专利近几年间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的比重较2000年的12.04%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3年起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比例。

从国内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申请授权总量来看,企业的专利授权总量的比重近几年都在80%以上,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机关团体等的授权比重仅在20%,并有下降趋势。但是,就发明专利的职务申请授权量而言,2011年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占国内授权的37.71%,企业占61.39%,与2006年的47.55%和51.26%相比,虽然企业所占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未占绝对地位。由此可见,虽然我国企业加快了技术创新的步伐,而且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增强,但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原始创新活动的主体。

其次,从科技论文方面来看,根据美国出版的科学论文索引《SCI》、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和工程索引《EI》三种权威检索工具的检索结果来看,2009年,我国科技人员(不含港、澳、台)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253982篇,是 2005年的 1.7倍。按照国际论文排序来看,我国发表的科技论文在三种索引中的排名也由 2005年的5、5、2上升为 2、2、1。从《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的5年被引用情况来看,2005—2009年收录的论文总数为472766篇,被引用论文数 1796896篇,论文影响指数(被引用论文数/收录的论文总数)为3.80,这说明我国的自主创新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在加大。但是总体来说,我国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数量还不多,在影响因子高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太少,论文的影响力比较小。

二、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应重视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首先,强化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培育和强化市场机制在有效合理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推动我国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就要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与自主创新有关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内或者产业间自由合理地流动。当各种资源作为影响我国自主创新的生产要素在某一科技领域可以产生更高效率的产出时,无疑会对科技创新的整体数量和质量起到推动作用。其次,利用竞争促进自主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就是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树立企业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地位,以进行技术创新所能获得的利益为驱动,以竞争为手段,促使企业自发地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为各类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基础条件,为企业全力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支持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促使企业尽快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共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发挥杠杆效应和诱导效应。由于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原因,使得技术创新活动社会收益会大于创新主体的私人收益,并且,由于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自身回报与社会回报的差距更大,因而企业投资这两类活动的动机会更弱。因此,在一个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研发投入会低于社会需要的最优投入水平,投入资金不足是由此引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创新市场处于非效率状态。这时政府的调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弥补创新市场失灵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加强政府调控能力,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在企业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科技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在宏观调控的手段选取上,应以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为主,附以必要的法律手段保障,尽量减少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三)持续完善各项产权制度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自主创新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不断激励个人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

第一,保护知识产权。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树立我国国际信用、扩大国际合作的需要,更是激励国内自主创新的需要。牢牢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自主创新的思想观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观念,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第二,明确企业产权边界。改革开放前,创新动力来自于政府,以政府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使得企业的产权边界不明晰,技术创新的风险与利益和企业没有直接联系,导致本应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动力从事技术创新活动。市场交易的前提条件是明确的产权界定,因为产权界定了企业的受益或受损边界。产权明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前提,只有企业自身可以依据产权对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能够获得的利益或者损失形成合理的预期,才会主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敢于投资于技术创新,产权的确立是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创新激励手段。

(四)营造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财政金融环境

大力加强国家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国家应当为科技进步和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客观环境,制定并实施优惠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第一,强化财税政策调节作用。首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各级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所形成的管理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财政科技投入的一项制度。因此,需要加强财政部门与各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明确各个部门在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其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统一企业所得税标准,对特定企业所得税实施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比如,对一些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企业实行“特惠制”,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二,构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首先,尽快实现金融体系由“机构观”向“功能观”的转变。“功能观”致力于根据不同的金融功能,来设计金融组织形态和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这种组织形态和竞争机制,将使金融体系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其次,建立健全金融支持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金融机构支持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其推出的各种金融工具能够在不同层次和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科学、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可以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为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促使其开发金融工具。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对现有的相关金融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增强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可行性,促使金融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研究部)

作者:郭威

科技进步和创新论文 篇2:

关于邮政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思考

摘 要:文章在回顾了上海邮政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总结科技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体会的基础上,探索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思路及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邮政科技;经验;发展;思考

文献标识码:A

作者:陆卫亚

科技进步和创新论文 篇3: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自主创新是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各地要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要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全面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发展率先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十二五”时期影响中国经济地理变化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推动区域经济率先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关键是实现创新驱动,重点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和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要健全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有效提升技术自给率。要积极推动各项先行先试改革,集中力量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软件园、科学园和环保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示范区。实施标准战略,推进标准创新试点。加快推进重点科技创新工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关键技术示范工程、高端领军人才集聚工程、高端产业聚集工程和科技金融创新工程等,努力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型人才服务平台、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服务平台、政策先行先试工作平台等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创制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高效有力的创新支持平台和服务体系,提高地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各地要健全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的重大需求,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和示范应用工程,充分发挥中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民营经济以及外资企业的作用,集中力量攻克已经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健全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新兴产业组织发展,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多出创新成果。健全科技与资本的对接机制,健全创新成果发现和筛选机制,做好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务工作。健全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加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中国与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07年)(单位:%)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与主要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007年)(单位:%)

注:中国数据为2009年,根据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GDP比重测算,其余國家数据均为2007年。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

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本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实现取决于教育的引擎作用的发挥,取决于人才聚集高地的建设成效。“十二五”时期,各地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理念,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集中力量建设好适宜人才干事创业的人才特区和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落实各项人才工作,抓好“爱才、育才、引才、聚才、用才”五个重点,着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形成人才集聚新优势,创造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切实保障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权益,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支持优秀人才进入产业技术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推出一个领军人才,带出一个创新创业团队,做强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品牌,催生一个产业。要针对人才创新创业需求,制定实施有关产业、融资、产权激励与保护等支持政策。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明显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发挥教育事业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重视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要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一流、开放融通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能力,为国家建设和地区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把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

鉴于“十二五”时期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的调整,因此,各地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住当前劳动力格局变化的有利机遇,加强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和职教园区建设,初步建立以就业、创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建设全国职教基地。同时,还要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重视老年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各地要落实教育优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同时,重点增加生均公用经费投入。

知识竞争力是未来的标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的重点。要围绕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聚焦国家战略和需求导向,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潜力,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配套,加强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工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产业支撑。坚持高标准发展、集聚式推进,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优化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创新示范工程,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大力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深入实创新园区载体建设。进一步完善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区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提高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新一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新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循环、区域循环和工业、农业、城市循环发展。抓好国家级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和级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强化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最后,各地在推进自主创新中,还要注意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制定完善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商业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效益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胆探索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和机制。支持企业开发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开展产业链融合重组、推进运营模式创新。

相关链接

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Intellectual Property One-stop Service),简称“IPOS平台”,IPOS平台是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市场化推动平台,致力于通过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增强企业保护意识、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提高知识产权商业化效率。作为第四方独立平台,IPOS平台全面会聚国内外一流的知识产权数据提供商、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咨询机构、培训机构等中介服务资源,为知识产权各交易主体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并针对平台上的各类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资料来源:中国技术研究所。

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架构介绍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是巨大的。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本不仅包括学校的正式教育,还包括其他使人获得一些技能的投入和训练。当前,中国教育资本投资的增长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较低,与中国的物质投资相比就更低,而且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不平等现象,例如地域和城乡的差异。按照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海克曼的数据,中国目前的教育投入是不够的。1995年中国各级政府的教育支出大概占GDP的2.5%,同时在很长时间内中国的实物投资额(例如在楼房、基础设施和机器设备的投资方面)都比较高,占到了GDP的30%以上。在美国,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资的比重分别是5.4%和17%。同期,日本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3.6%,菲律宾是3%,世界的平均水平是5.2%。1995年中国的教育投资比重是比较低的。从1991年到2002年,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比重从2.5%增長到3.3%,有所增长。同时,非政府的其他渠道教育投资增长较快,从3.3%增长到5.2%。2003年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占到GDP的5.3%至5.4%,物质投资占到GDP的50%以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物质上。相关资料显示,黑龙江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7%,北京是20.49%,上海是15.07%,可以看出中国人才市场分配不平衡。就全中国而言,这个比重也是相当低的,只有4.7%。在美国这个比重是25%至30%。不断引进新技术,就需要有技术、受过教育的人来操作。一个经济学的原理是要获得人力资本投资和实物资本投资最好的回报,就需要平衡,在各个地理领域方面都需要投资平衡。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人力资本上投资不够,一个地区的投资比另一个地区的少,整体的教育投资比其他国家少。中国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公众对教育的投资很少,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投资有较大差异,教育形式也不一样。

资料来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

河北京津人才家园建设管理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北人才家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会纪要》的通知

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市人民政府:

按照人才家园建设工作的统一安排,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对首期建设的人才家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现将专家评审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方案经复核后可按规定程序报省政府审批。

为保证项目规划设计质量,打造一批具有强烈吸引力、标识性和独具品牌特色的人才家园,确保按照省政府要求按期开工建设。经研究,请各市做好以下工作:

一、专家认为香河、涿州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较为成熟,其建筑风格特点鲜明(建筑效果图附后)。建议正在组织完善方案的大厂、固安、燕郊三地可按照类似风格,修改本地人才家园项目。

二、安次区、广阳区、涞水县三地应当重新组织项目规划设计。廊坊、保定市城乡规划局要全过程指导三地完成方案,方案宜选择明快简洁、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形式。

三、香河、涿州、大厂、固安、燕郊经修改完善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于11月30日前报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安次区、广阳区、涞水县重新组织的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应当于12月10日前完成,并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审查。

四、有关县(市、区)要抓紧完善项目总体选址方案,承德、张家口市有关县要按照省政府统一工作要求,组织开展项目规划设计。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资料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学分配理论论文下一篇:流媒体业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