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2022-04-2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医院成功创建成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医院得到长足发展,并让医院笑傲于三乙医院之列。纵观县级医院发展历程,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走“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的持续发展之路。

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篇1:

中医药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摘 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動力,研究生作为社会核心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储备和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21世纪初在美国启动的EBE计划是一项有影响力的实验教学改革,旨在通过以实验为中心安排教学,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医学综合能力。我校自2015年起通过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对学术型硕士开设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从机能、形态、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等四大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习惯态度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医学综合能力。结果发现参与该门课程学习的同学,在后期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在对所研课题的掌握上、课题的进展情况上,还是在发表文章的情况方面以及撰写课题申请书等方面,同没参与过该门课程的同级同学相比较,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了53次,报告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研究生作为社会核心竞争力衡量标准的中坚力量,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更是当代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全国研究生都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各高校积极探索的重大问题。

EBE计划(Enhanced Biology Education Programe)于21世纪初在美国启动,在美国高校作为一项有影响力的实验教学改革,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上,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和深远的影响。“以实验为中心安排教学”要求首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术的训练,然后让学生分组用此技术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解决各种困难,并从实验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新的教学思想对我国的教学改革,尤其是应用性极强的医学和生物学科的实验教改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特别是随着当今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医学类研究生的要求,除了掌握必需的临床技能外,一定水平的科研创新能力也是衡量一名研究生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实施该项计划或者按照原理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医学类的大学里,显得很重要也很必要。

一、 中医药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手段、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由于医学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或者实验动物,在伦理上及个体差异上存在较大问题,因此中医药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实际意义。

目前中医药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第一,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主要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得医学知识全部划分到几十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学生缺乏这些知识的有机整合,因此,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会融会贯通。第二,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缺乏,一些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时,重复已发表文章的思路和实验方法,缺乏应有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科研创新工作中,往往一碰到些许困难就止步不前,甚至放弃目前从事的科研活动,其实,研究生还应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花大量时间去探索,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应仅仅为教师所左右。第三,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机会的缺乏使得这一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二、 《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开设——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湖南中医药大学作为专科性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为主,而学术型硕士在科研和临床技能上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学习并较好地掌握医学基础类的相关科研技能,顺应习主席十九大关于人才创新的培养要求,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结合21世纪初美国高校的EBE计划,我校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设置了一门学术型硕士的必修课: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该门课程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从机能实验、形态实验、微生物以及生化与分子几个大块,分别对基本的医学实验技能进行训练。其中机能实验包括小鼠的基本操作,家兔的基本操作,药物对离体兔肠的作用,生理与药理对离体蛙心活动的影响和药物的镇痛作用等;形态方面包括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组织化学以及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等;微生物方面包括器皿的包扎灭菌及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革兰氏染色以及中药体外抗菌作用的检测等;生化与分子实验主要包括组织总RNA的提取以及RNA的纯度鉴定与浓度测定,组织蛋白的提取,蛋白含量的测定,细胞培养、传代、复苏与冻存以及用MTT检测细胞活力的实验等。通过对这些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机能、形态、微生物以及分子四大块全方位地进行操作相关的课程,以望对学术型硕士在今后的科研学习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上除了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设定的一系列实验操作内容外,还在各个细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科研态度及科研思维进行了培养。参加该门课程学习的同学均是硕士研究生一年级,对基础医学实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以及本科阶段不系统地实验学习,实验动手能力差。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前的预实验,我们会通知同学来一起参与,一方面我们保证了实验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初步的训练,这样实验技能的掌握就会更好,后面的实验完成效率也会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在预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会进行相应的实验外,试剂的配制、仪器的检查等方面也是学生上课见不到的过程,通过在这些方面加强学生的操作规范性,以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操作,遇到不会做的问题,在询问老师的时候,通常我们不会简单地告诉学生需要怎么做,而是首先提醒他们仔细对比自己的实验记录和实验计划,带领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针对出现的现象对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一起寻找策略,使得学生不仅学会基本的实验技能,而且提高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后会安排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主动提问,并会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针对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比如:在家兔麻醉的时候针尖首先应该在耳缘静脉的近心端还是远心端进入,为什么?在免疫荧光实验中,二抗后要特别注意避光,应如何操作,为什么?中药体外抗菌的实验中,从细菌量、药量、牛津杯位置等分析影响结果的因素有哪些?RNA提取过程中,应怎样操作注意什么,为什么?作为科学实验,结果不能按预计出来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掌握出现这个现象可能的原因并且会分析是作为一个准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科研素养,这样对于学生学会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培养严谨的科研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 效果

为了验证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这门必修课开设的效果,我们对第一年参加该门课程学习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即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学术型硕士,目前这部分同学均已硕士毕业。考虑到专业型硕士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同学有限,因此,我们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学中随机抽取50名2015级学术型硕士和50名专业型硕士,分为上过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未上过医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2组。通过问卷调查,从主观上了解学生对所研课题的掌握情况,评价该门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观效果。从客观上了解课题进展情况,发表文章情况以及撰写课题申请书情况等方面的一个客观效果,从对所研课题的掌握情况,依据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截至问卷调查结束时间,结果表明,参与该门课程的同学经过训练后,在后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的时候,无论在对所研课题的掌握上、课题的进展情况上,还是在发表文章的情况方面、撰写课题申请书情况上,同没参与过该门课程的同级同学相比较,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效果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具体数据见表1,其各方面效果明显优于未参加过该门课程的同学。

通过实践证明,该门课程的开设以及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最终科研创新能力,使得这部分同学在面对学习中的科研和学术压力的时候,能够找出科研问题并逐步地完善科研方法,最终可以顺利地完成科研工作,为毕业以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或者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该调查结果也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相比较,在临床上占据的时间更少,实验室的时间更多,学术型硕士在平时的工作中,导师对其实验室方面要求更高等等方面,甚至部分同学在本科学习期间参与过老师的科研项目,有一定的基础,这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对最终问卷调查结果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新世纪的竞争和挑战,科研创新能力是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必备的一項能力,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除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外,对于学生在科研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加重培养的。对于我们中医药类学校的医学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来说,如何利用实验更好地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我们用心思考的问题,该类实验课的成功开展是最大限度拓展仪器使用空间为教学服务的成功典型。同时我们在思考,该类形式可进一步运用到本科教学中,针对本科生的相关医学基础课,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实验操作,以便更好地为医学理论知识服务,更好地培养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医学类的综合能力,为后期的医学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讯作者:刘慧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07-28.

[2]刘慧萍,古旭宇,刘平安,张国民等.中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科教导刊,2016,263(4):60-61.

[3]黄姗姗,刘慧萍,张国民,喻嵘,王宏宝,肖艺,卢丽丽,莫莉.浅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对中医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医教育,2015,34(1):35-37,41.

[4]刘慧萍,张国民,喻嵘,葛金文,黄姗姗,易亚乔,李玲,吴霞,王小玉等.基于研究性教学培养七年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6):62-63.

[5]梁昌盛,周俊宜,黄小荣等.开放型实验室教学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90-2391.

[6]张召.谈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6(11):37-40.

[7]蓝丹,李登峰,高宗燕等.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1):5-6.

[8]王征宇,杨丽霞,李雪英等.中医药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情况调研与分析[J].甘肃科技,2016,32(13):54-57.

[9]姜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多维实验教学体系解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2):70-73.

[10]曹伊.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对策建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5):77-78.

作者简介:

丁煌,刘慧萍,王宏宝,肖艺,吴霞,李玲,黄姗姗,张国民,湖南省长沙市,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作者:丁煌 刘慧萍 王宏宝 肖艺 吴霞 李玲 黄姗姗 张国民

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篇2:

“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

【摘 要】 随着医院成功创建成为国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一个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医院得到长足发展,并让医院笑傲于三乙医院之列。纵观县级医院发展历程,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我们提出走“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的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县医院;三级乙等;持续发展;

1 革新发展模式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单纯的扩大规模及追求医院等级现象频现,影响了医疗卫生体系平衡,对医疗卫生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不利于医院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做为一家县级医院,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我们不得不思索自己今后的发展之路到底该怎么走,怎样改变,怎样规划、怎样发展,是当前医院最该考虑的问题。

伴随我院完成由“二级甲等”向“三级乙等”综合医院的等级提升,医院将重点加强医院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院综合实力作为新的发展动力。医院提出新的发展思路:以“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为指导思想,走出一条持续发展之路,从医师、科室、医院三个层面入手,逐步把医院打造成一所学者化、学科化、学院化,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三级医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 以个人能力提升为推手,逐步实现医师学者化。

2.1何谓医师学者化。

医师作为医院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医院运作的支柱。医师管理也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兴院发展战略,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医师的管理工作。“学者”不只是简单的“学”与“术”,也是社会化与个人品格修养的体现,概括而论就是“德艺双馨”。医师学者化,是对其观念的转变和提升,超越了“医匠”的概念,激发其对个人学术和能力追求的动力与创新激情,逐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2.2医师学者化的基础。

我院高度重视医师管理工作,近年来引进高级技术人才、硕士研究生以及紧缺专业本科生130余人。医院现有的医师配置基本能满足临床工作需要。截止目前,全院开放床位700余张,在岗医师330余人,正高级人员10人,副高级人员80人,中级人员130余人,硕士研究生52人,大学本科200余人。2012年8月捷报传来,我院正式成为四川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合基地,我院内科、外科按计划可对一定名额的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我院注重提高医师专业技术、学术水平,鼓励大家积极撰写医学论文,每两年举办一届学术论文交流会,近三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220余篇。可以说,我院在医师数量、职称构架、学历构架、培训基地、学术氛围等方面初步奠定了医师学者化的基础。

2.3“五步走”推进医师学者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推进医师学者化的道路上,医院制定有完善的规划和方案:(1)坚持量变引起质变,在现有数量的基础上,着重医师质的提升,实现向学者化的实质性转变。(2)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特别是加强高级技术人员、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预计引进副高级以上人员十五人,引进博士生数名;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并严格执行,保证“人才进的来,能成长,留得住”。(3)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规培基地的作用,拓宽知识面、增进知识的深度,使医师综合素质再上一层楼。(4)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医院现有的数名县级优秀学科带头人为基础,以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逐步带动更多的医师同步学者化。(5)切实践行科教兴院战略,紧抓科研工作不放松,制定更适宜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术氛围,强化医学论文的撰写、增进学术交流,鼓励医师继续再教育。

3 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逐步实现科室学科化。

3.1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科室是医院医疗业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是医院组织结构中的主体;学科是按科学性质划分的门类,是按需求导向专业细分的结果。“科室学科化”就是以追求技术的精度、学问的深度、科学的广度为最高境界,是医院发展的工作主线和主体途径。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医院开展医疗、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近年来,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重点带动一般的“科教兴院”战略是优化医院内部医疗资源配置,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3.2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医院学科化。

目前,我院骨外科、泌尿外科为市重点学科。骨外科、泌尿外科的诊療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设施设备等方面在同级医院中都属于前列,在地区范围内有较强的影响力,这对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动力。但是,一两个学科的优秀不等于医院的优秀,医院的发展也不能只依靠个别学科。我们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以两个重点学科为典范,推进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力争再成功申报三个重点学科。医院将逐步加大各学科在规划布局、人员配置、学科带头人建设、设施设备、科研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保证各学科均衡发展,重点突出。

4 与高等院校强强联合,逐步实现医院学院化。

4.1医院学院化发展的迫切性。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已远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合作与联合已逐步成为主流发展模式。作为一家县级“三级乙等”综合医院,要想在强者如林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身的努力是有限的,难以独自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出路在哪里?答:医院学院化。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加强与各大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强强联合,依靠学院在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成果、技术实力等方面的优势,转化为医院发展的动力,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进而提升医院内涵建设,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实现医院持续发展。

4.2 医院学院化的坚实基础。

我院自1984年作为院校教学基地已有28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川北医学院、泸州医学院、成都医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攀枝花学院等9所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实习基地,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网络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集团医院。师资条件雄厚;全院有带教老师191人,带教老师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5年以上工龄且带教评价较高的医师担任。教学设施齐全,有大型学术厅和规范化教学示教室;医院现有图书5000余册供学生借阅;医院有投影仪、摄像机、录像机、多媒体教学工具和模拟人教具,用于常规教学;开放了电子阅览室,安装开通了维普网,图书室和各科室电脑均可上网检索阅读医学信息,供老师和学生远程学习和考试训练,为考执业医师证提供了较好的教学指导和训练方式。后勤保障完善;有一幢专为学生住宿的实习生公寓,有公共食堂、洗浴室等。

4.3 强强联合,构建高等院校教学附属医院。

医院与各大院校的联合教学实习是双赢的,有利于院校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医院的发展。医院作为各大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效。近三年来,我院共接收大中专实习生和乡村医师培训实习学员1500余人,临床执业医师带教师资队伍240余人,平均带教实习生人数300余人。医院长期致力于深化与各大院校领导、师生之间的友谊,保持了良好的互动,双方在教学、科研、人力资源等方面密切合作,携手发展,成绩喜人。医院有与外单位开展科研协作的经验与基础,现已与省内多家“三甲”医院进行科研合作,在数个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继续加强与各大院校的紧密联系,尤其是注重开展联合医学课题研究,我们期望争取与其中一家院校达成联合协议,将我院构建成为其教学附属医院。

5 实现“点线面想结合、三化一体化”,助推医院新发展

一个个医师犹如一个个圆点,串联成了一条线——科室;一个个科室犹如一条条直线,相互平行交错汇成面——医院。医师与科室,科室与医院,点线面相结合;逐步实现医师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三化一体化。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医院医师数量增多、素质提升,科室规范化、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医师、科室、医院同步发展,有机结合,将医院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极大地提升医院内涵建设,使医院在同级医院之中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保证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大文,赵志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院发展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5).

[2] 刘家望;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推动医院工作全面进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4).

[3] 周来新,徐迪雄,邓军.强化学科人才建设促进医院全面发展[J].重庆医学,2005;34(6):801.

[4] 黃峻,全钰平,王绪东.学科建设中的机遇、创新和实践[J].中国医院,2005;9(8):10—13.

作者:万强

怎么撰写医学学术论文 篇3:

彭庆星:让中国美容医学领跑世界

正是在这一学科的指引下,中国医疗美容事业得以第一次有了系统的理论与方向,整合与并畜,建设与实践,标准与法治,产业与推动。

彭庆星:

宜春学院美容医学院教授、中国美容医学文史馆研究员,历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会长,《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总编辑等。

春意正浓。

“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之花格外妖娆。

时光荏苒。二十多年前,一位来自江南宜春的人文教授,站在开放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目光如矩,笔底波澜,打量“渐进变化的美丽生活”,在医学、美学、人文的交相辉映间,以拓荒者的姿势,探索人类欲望的斯芬克斯之谜,开启了中国医学审美的时代新里程。

正是由于他和他的一批同代专家的共同努力,促使这一学科指引着中国医疗美容事业得以系统的理论与方向,整合与并储,建设与实践,标准与法治,产业与推动。

彭庆星----这位大家熟稔的学者,这位自嘲为“学科前沿”的老兵,二十多年来,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思考或前行,让一个学科的魅力浓缩和彰显人性的美丽欲望和美丽追随。

今天,本刊走近这位德高望重而又平易近人的学者,了解这场现在依然持续的“如火如荼”的医学审美运动。

创理论:引发“西方学术界”频频关注

《华夏医疗美容》: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以下简称“整体学科”)萌芽和兴起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彭庆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医学与哲学》、《医院管理》等杂志就散在地载有讨论医学中的“美”的文章。我从中受到感染,以致浮想联翩,于1986年4月相约原上海二医大邱琳枝教授合作组编《医学美学》专著,即1988年8月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书。至今足有四分之一世纪。在此漫长而又不太漫长的学科发展历程中,我与全国同道专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迈入了一条“与世界相互接轨”的道路。至今,我国的这门新兴的“整体学科”已亭亭玉立在东方地平线上,其学科建设的成果令世人瞩目,且在国际同行中据有一定地位。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在全球率先展开学科创建和研究,学科发展是否遇到阻力?听说当时国际上有性些不解的声音?并引发了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彭庆星:1988年3月16日,即《医学美学》一书出版前五个月,也是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成立前的筹备阶段。由于我国内已有信息预告,英国《社会科学与医学》(Social Science & medicine)杂志主编PeterJ.M.McEwan闻讯后,致函该杂志当届编委会的中国籍编委、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时任所长蔡景峰教授询问“医学美学的概念是什么?”并委请蔡约我为之撰文。《医学美学》出版后不久,又有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文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Thomas.R.Cole致函我问道:“你的医学美学(medical aesthetics)是不是医学伦理学(medical ethics)之误?”言下之意是:“没有‘医学美学’一说,你可能搞错了吧!”我毫不迟疑地回复他:“中国学者认为,医学美学与医学伦理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说我们错了,只能证明美国学者尚未涉足医学中实际存在的美与审美问题,至少证明这在美国人文医学界还是一个空白点。欢迎你们随时来中国交流”。

《华夏医疗美》:后来情况如何?

彭庆星:后来,英国Peter主编为我们“分会”的成立发来了专函致贺。“分会”的成立后,我就与我的同事王雪等合作撰写了《医学美学的兴起与展望》(The rise and prospects of medical aesthetics)一文,发表在PeterJ.M.McEwan主持的英文版杂志《社会科学与医学》1995年第8期[2]。从而,澄清了西方学术界的模糊认识。此后,在国内外人文医学界在这方面几乎一片和谐声。

建平台:国内专家的欢呼与共识

《华夏医疗美》:那么在国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提出,介于多门交叉学科之间,涉及从传统学科的分化与重组,是否也遇到过不解和阻力?或者说引发了更多专家进入该领域的追随?

彭庆星:由于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医学发展大潮的到来,国内临床医学界也大多称快,甚至不约而同地为当代美容医学学科推波助澜。比如,1986年11月,我国整形外科界大师宋儒耀教授就在京主持召开了一次“国际整形外科美学研讨会”。在邱琳枝和我主编的《医学美学》出版后的一两年内,还有一批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美容医学专著相继出版。如高景恒的《实用美容手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王大枚、夏兆骥主编的《美容外科简明手术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张涤生院士主编的《实用美容外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当然,也有学科认识一时不够明白者,但大都在学术交流中逐渐自行化解了。而且“分会”于1990年在武汉成立时,这个领域的专家已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团结气氛,并共同推动着这门整体学科的超常发展。

《华夏医疗美容》:可否谈谈当时促成团结的状况?

彭庆星:其中最典型的可数整形外科学前辈、“中国皮瓣”发明人杨果凡(沈阳军区总医院教授)。1990年11月,在武汉召开分会成立大会前夕,曾谣传“杨教授对这次会议不太理解”。也许因为如此,会议报到那天,高景恒、李祝华二位同仁特地向我介绍杨教授。当即,两人坦诚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杨果凡教授向我提出一系列疑问:从医学模式的转变到新学科的出现;从传统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到当代学科的分化与重组;从新学科的内涵到体系的构成……越谈越投机,最后以相互首肯和热情握手而结束了这次意义深远的交谈。三天大会结束,李祝华医师陪同杨教授驱车赶赴武昌机场,我送他上车时,杨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这次大会我的感觉很好,特别钦佩你!”令我感动!

翌年开春,杨果凡教授主办“美容外科学习班”,邀请我与他的同辈专家李式赢、孔繁祜、陈一飞、郝新光等赴沈讲课和相聚,安排我讲的是开宗明义第一课:医学美学。杨果凡约着先行到达的李式赢听了这次课。由于我讲的重点内容是结合美容手术设计来阐述人体黄金律问题,李式赢教授于课余闲聊时风趣地问道:“按你的说法,如果某太太不符合黄金律的话,是不是要离婚?”我笑曰:“不至于吧,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顿时,哄堂大笑。

觅知音:代表中国加盟UIME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20多年来,成果丰硕,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医疗美容事业发展的格局。而此时全球整形美容业风起云涌,怎么样融入全球化的竞争?

彭庆星:分会的成立,拉开了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的序幕。这是历史事实。“分会”成立后,分会专家在共同为国内学科建设而奋争的同时,念念不忘走向世界的学术理念。在此,我们要感谢张其亮教授为主任委员的第一届委员会。这届委员会于1994年6月高瞻远瞩地提出:“应珍惜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近几年来发展的大好形势,珍惜中国医学美学美容事业大发展的时机,争取在人类进入2000年时,中国的医学美学与美容事业有一个新的和较大的飞跃。我们希望美容医学不仅在医学学科群中确立应有的地位,而且在某些领域里具有国际权威性。”

《华夏医疗美容》: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的学术信息达到了吗?

彭庆星:毫不讳言,成功地达到了!经分会历届委员会的不断努力,在人类进入2000年时,确实有了一个“新的和较大的飞跃”,我们从事的学科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2000年11月,分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第二次全国口腔医学美学美容学术大会”。新加坡华人医生、国际美学牙医学联盟(IFED)原秘书长郑星辉应邀参加会议。此前,我与他素不相识,但出人意料地一见如故。在双方来不及相互问好的情况下,他就情不自禁地挺起他那高大的身躯,举起他那粗壮的双拳,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大声呼喊:“彭先生,你为什么不把我们中国的‘大学会’带到世界上去交流!”我未经思索地答曰:“今天把你请来,不就是世界性交流的开始吗!”那些天,正值世纪交替之前夕,也适逢我刚接任“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之际。郑先生那深厚的华裔情,火热的中国心,进一步撼动着我的学科灵感,激励着我对国际化学术理念和目标的钟情,鼓舞着我与分会专家共同走向世界的勇气和决心。

《华夏医疗美容》:世界医疗美容行业需要了解中国,中国美容医学需要认知世界?作为承担中国医疗美容理论使命的一个学科组织,在当时有什么样的举措来促进这一融合与交流?并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彭庆星:佛山会议后,经两年多的筹备,分会于2002年7月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国际医学美学美容学术大会”,提出“为创造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力之美而携手前进”的主题,受到与会10多个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学者的赞许。会前,我们梦寐以求地期待着大会期间组建一个国际性的整体学科的学术组织,虽已得到与会的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专家的广泛响应,其中包括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美容牙科等多学科专家的广泛响应。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未能实现这一天真的蓝图。从而,只有痛下决心:走出国门去寻觅国际上的相关学术组织和学术知音,广泛寻求国际合作。

《华夏医疗美容》:后来,整体学科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彭庆星:皇天不负有心人。出身于我所在学校,并参与过医学美学的早期研究的哈佛大学癌症研究所的华人研究员蔡黎,于2005年3月从哈佛发来电子邮件告知:“有一个称UIME的国际学术组织,将于5月在意大利开学术大会”。我当即委托他代表分会直接与大会主办方通话。不久,这次学术大会(即“第15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的邀请信从西方飞来。当年5月7日,我与广东王光护医师急奔罗马参加这次学术大会。从而得知,UIME是1975年成立于法国的国际美容医学联盟,法语Union Internationale de Medecine Esthetique的缩写)。这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统称“美容医学”的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整体学科的全球性学术组织,在巴黎设有总部和秘书处。2006年内,UIME两次委派终身名誉主席R.Pinto来到我所在的宜春学院考察,结论是:“在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理论方面,世界各国很少研究,我们要向中国学习”。这是我们分会在寻觅国际学术知音,寻求国际合作进程中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可谓旗开得胜!

《华夏医疗美容》:下个月,北京将迎来第18次世界美容医学大会,这让我们欣慰和高兴地看到,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已经迈步世界!

彭庆星:是的,此后3年来,我和分会专家一环紧扣一环地加强与UIME的合作,先后取得“三大成功”:2007年4月12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第16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期间,分会加入了UIME;2008年10月17日,本人等专家受分会的委托,与UIME终身秘书长J-J Legrand在中国香港会晤,就学科领域中的有关问题签署了《学术会谈纪要》,在学科理念上取得了国际共识;2009年7月17日,在UIME举办的“加温哥华大会”期间申办UIME于2011年主办的“第18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喜获成功(在此顺便说一句:艾玉峰教授单枪匹马代表分会参加“温哥华大会”,立了一大功)。

弘文化:筹建中外首家美容医学文史馆

《华夏医疗美容》:作为您的恢宏构思,2010年10月25日,中外首家美容医学文史馆筹建工作专家论证会在中国美容医学发源地宜春学院召开,全国各相关学会的十多位行业权威专家悉数出席,引发海内外高度关注。中国美容医学文史馆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功能,在中国医疗美容发展史上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彭庆星:整体学科的发展历程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它拥有丰富的学科文史资料。这些资料散存于全国各地的不同场所,有的散存在各相关学(协)会中,有的散存于部分大中专学校,有的也存放在某级政府的档案管理机构中,更多的是由一批老辈专家学者个人所掌握。若不及时加以收集、馆藏,并加以整理研究,这些珍贵的文史资料将会不知不觉地被流失,甚至永远流失而无法补救。因此,建立一个馆藏和研究中国美容医学学科文史资料的事业机构的任务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筹建“中国美容医学文史馆”,将承担中国美容医学学科文史资料的馆藏和研究任务。

《华夏医疗美容》:怎样避免与传统的文史馆建设不同?而真正发挥作用?

彭庆星:“文史馆”不同于“文史陈列馆”,也不同于“博物馆”。其性质是集收藏、展阅和研究于一体的“文史研究机构”。其基本任务是关于美容医学学科文史资料(含纸质、电子版、实物以及摄像资料等)的征集、分类、编目、整理、陈列、研究、催生成果等,其核心任务是“文史研究”,以指导将来全国的美容医学发展,促进中国美容医学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也将成为中国美容医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添花絮:“美丽文学”大有可为

《华夏医疗美容》:2011年的夏天,您曾率先提出了发展“美丽文学”的思考,并积极推动这一新的文学方式融入学科建设,

彭庆星:每一个行业或者学科都应有它的文学表达。你看看,早就有军旅文学,近年来又有冶金文学、国土资源文学、财政文学、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学门类应运而生。美容医学是一块肥沃的土壤,也自然会催生出斑斓多彩的文学之花。进入21世纪以来,常有一些讴歌美容医学职业生活的文学作品的萌芽,鼓励了美容医学职业者的士气,但这一文学幼苗尚欠茁壮。我认为这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大力扶植。

《华夏医疗美容》:请您谈谈对美丽文学与学科建设的相交共融,充满怎样的期待?

彭庆星:医疗美容行业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难免存在某些瑕疵。近年来时有肆意夸大、歪曲其行业瑕疵现象的文学作品出现,使那些呕心沥血并为之奋斗的大多数优秀的医疗美容行业人们背上了一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下反映美容医学的文学创作加以深入研究和正向引导,有必要通过文学的形式为这个行业表达丰富多彩的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文内涵,有必要团结一支强有力的创作队伍表达“中国美丽变迁史”的现象、困惑、情绪、生态。所以,要大力发展美丽文学。美容医学学科的建设需要美丽文学。

《华夏医疗美容》:请您谈谈美丽文学的任务何在?

彭庆星:美丽文学旨在美容医学事业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美丽文学”的启动,将有利于从人文高度深刻地反映和展现中国美容医学学科及职业的本质内涵,体现和丰富其时代意义,有利于促进中国美容医学职业乃至整个美容业的发展和繁荣。去年冬,分会刘洪臣主任委员在成都主持召开的“全国美丽文学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著名诗词和散文作家彭庆元先生对“美丽文学”概念的诠释:“凡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运用诗歌、小说、散文、通讯、报告文学、评论、剧本、歌曲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艺形式,通过形象和典型来反映医学美学及美容医学领域的人物、事件,描写和歌颂人们在求医求美、维护及塑造人体美,追求‘健’与‘美’、行为与道德和谐统一的文学艺术作品。”我相信,美丽文学一定和其他文学门类一样,大有可为。愿美的事业在文学中升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无线测量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不同级别护士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