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文阅读走进课堂

2022-10-13

第一篇:让群文阅读走进课堂

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个性飞扬

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价值取向包括人的发展标准呈现多元,个性化教育才成为必然走势。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个性化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群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意识到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同时还必须竭力为学生的生长提供开放的平台,并容忍和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其次要倡导独特,力求学生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等等。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包容“特殊”学生的“异常”,慧眼识“真”,让群文阅读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一、 激发兴趣,体验情感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为兴奋、投入、思维敏捷,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其智力潜能和创新潜能。抓住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爱学、乐学、勤学,变兴趣为动力,让群文阅读课堂活起来。

我们早知道,只有在一定的动力支配下,兴趣盎然地参与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愉快”的教学目的。所以,如果在教学中内容不够新颖,教学不够生动,不注意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学生就会把群文阅读当做枯燥乏味的负担,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组织学生阅读时,必须给学生以真正“读者”的地位,让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体验情景,从而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

1、要善于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

资料性课程资源是指与解读文本相关的图片、文字、音像、实物等资料。适时、适度、适量地添加资料性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解读文本,加深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资料性课程资源可以在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受阻时运用,也可以在情感蓄势待发时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能导火索般让学生进入情境。如我在执教《军神》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手术中”那一段,然后播放电影《青年刘伯承》中沃克医生给刘伯承做手术的片段,最后再让学生读手术中的那段文字,学生的情感如滔滔江水一泻而下。恰到好处地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精彩就会不期而至。

2、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如果能够做好这一点,对于他们欣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和感受作品的内涵,培养语感、学好语文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以优美的旋律感染学生,以动人的感情激励学生,使他们跃跃欲试,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积极模仿,达到想读的目的。有朗读还要有听众,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还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重视学生读书感悟。

二、 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无时无刻地不在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就是鼓励对群文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需要出发,以学习者的个性体验为出发点,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例如:学完一篇课文后一位教师出了一道填空题,“雪水化了变成()”。大多数孩子填的都是“水”,只有一个孩子的答案是“春天”。我们的老师在肯定了大多数人的答案后,对“雪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个答案批驳了一番,她认为“雪化了自然会变成水,怎么会变成春天?”

否定学生超常规的思维,往往是一些教师僵化、愚钝或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个性的飞扬,没有思维的碰撞,又怎么会有闪光的让人惊喜的火花呢?

如果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仅仅孤立地记住老师、课本呈现的知识或事实细节,顺着教师设置好的线路机械的思维,这样的教学往往忽视对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体验、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造成“全班朗读一个腔”、“百人作文一个面”等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尽快从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上,使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

三、允许质疑,鼓励批判

教育专家说:“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地球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课堂是最好生长个性的土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独特感受的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鼓励学生独立见解、鼓励他们敢于说“不”的课堂。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为孩子与众不同的发言喝彩,因为敢于说“不”的学生往往具有创新精神,课堂是他们个性飞扬的舞台。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具备了创造思维品质,带给我们的将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例如:我曾看到一幅教育漫画:画面上,教师正在给三个学生讲课。他左手端着一个玻璃杯,右手指着杯中的水对学生说:“这是水。”只见其中两名学生脑海中同时浮现玻璃杯盛水的图像,与教师所指的一模一样。画面上另一个学生却别出心裁,脑海中竟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远山如黛,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上波光粼粼,远处帆影依稀,近处群鸥翔集。在接下来的画面中,教师一手反背,一手猛指那个浮想联翩的学生,呵斥道:“不许乱想!”于是,画面上少了一道海上风景线,却多了一个盛水的杯子。这少的究竟是什么?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再也不应该只是会培养那些仅仅会说标准答案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想象力丰富,敢提问题、会提问题、敢向权威挑战、向习惯挑战的人才,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甚至批判的勇气,只要学生说的答案有道理,不妨给他们一片彰显个性的空间。只有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中,我们才可能掀起思维的高潮,闪现学生的智慧。

四、放飞思维,激发想象

群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丰富的语言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性精神的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新的形象、新的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所以,群文阅读教学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写的世界,进入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在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应迅速转变观念,使语文课不再照本宣科,不再咬文嚼字,不再只知其然,应拓展孩子的知识面,扩大孩子的阅读量,提升孩子的视野。我们要学会走进学生,倾听他们心灵的跃动,感受他们情感的起伏。我们的群文阅读教学课应成为美与和谐的向导、爱与感悟的舞台,应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这样群文阅读教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个性飞扬的舞台。

第二篇:群文阅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吸纳营养的磁力场

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 张蓓 摘要:群文阅读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的思想和实践。群文阅读教学需要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但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

关键词:群文;阅读;内涵;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教师们在阅读教学上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实践。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外阅读量不够

在现今的教学评价上,为了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教师们往往无奈或有意地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一学期下来就让孩子们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教材的“奴隶”。这样一来,孩子们的阅读量肯定十分有限,最终导致学生阅读量不够,质不高。

(二)阅读活动重宣教,轻落实

在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时,老师们更多的只是在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孩子们,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在课外多读书吧!”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这样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将系统、科学的阅读方法交给孩子们,更缺乏孩子们阅读成果的有效反馈,可想而知,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三)课堂内外阅读零散,缺乏整合

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严重脱节。

研究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群文阅读教学恰恰克服了传统

阅读教学的短板,它不能像上传统语文课那样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深入挖掘,而是选取同类型的文章对语文课本进行补充、拓展、丰富。相对于课内知识的深度,群文阅读更注重孩子们阅读的广度和兴趣,充分尊重学术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群文阅读的内涵

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之一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就选文内容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对选文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既是对教学内容的突破,更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三、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从“一篇”到“一群”的更大价值是努力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的许多痼疾。它意味着“教”的改变。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一)转变教师观念

教学改革最难的莫过于观念的革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极强的“守旧意识”,往往表现在“舍不得改、不知怎么改”。他们认为多读书固然是好,然而教师讲解课内知识的时间就少了,教师讲的不够,孩子们的成绩也必然不理想。与之对应的群文阅读教学却跳出了这个“思维怪圈”。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时候,山东省高密四中,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而其他老师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如果再给别的班代课根本无力完成。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订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考试成绩出来后,却让语文老师们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别的班低,阅读和写作的成 2

绩比别的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这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课堂上老师必要的讲解不可少,但语文能力的形成,靠语文实践。读课外书应该是最重要的家庭作业。” 这也印证了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也就加深了。所以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

(二)选好主题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否则,群文阅读就会群龙无首,杂乱无章。选择篇目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的一组文本。从文章内容角度定主题。以时间为主题,如“春天的儿童诗”“描写晚霞的美文”群文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如“老舍笔下的小动物”“我的老师”群文阅读;以事物为主题,如“千姿百态的荷花”“故事中的狐狸”群文阅读;以事件为主题,如“送别诗”群文阅读等。从人文内涵角度定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如“尊重生命”“生命的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如“人与动物”“师生之情”群文阅读;以学会思考为主题,如“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群文阅读等。从表达方式角度定主题。以写作体裁为主题,如“创世神话”“演讲稿”“儿童诗”“西湖民间故事”群文阅读;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结尾出人意料的小小说”“有特色的人物外貌描写”群文阅读等。

一组选文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议题,围绕着议题可以展开阅读教学。同时,这也对教师的视野、眼光、智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规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群文阅读把大块时间用于学生的自读自悟。学生自悟自读时间的增加,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上不能有太多的苛求,在“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的课堂上,从客观上就决定了“群文阅读”和单篇文章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立足群文阅读的迁移性问题设计。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 3

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到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立足群文阅读的冲突性问题设计。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着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激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蒋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群文阅读”的课堂里不再拘泥于单一字词的理解,不必做到句段的“刨根问底”,也没有时间做到精读感悟,群文阅读教学也就必然不可能做到以往的“面面俱到”。而这钟看似少了什么的“让学”,才是提高孩子们语文素养的“真学”。这种有所“舍弃”的语文实践无疑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

(四)尝试多种阅读方式。

课堂上除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师生共同完成:我们必须依据不同的文本性质,进行更为实战也更为实用的“生活化”阅读,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更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种基于课外阅读教学的群文阅读,不仅让课外阅读的指导更有成效,还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习得方法比获得知识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群文阅读教学,给教 4

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遵循规律,让群文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磁力场。

第三篇: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 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 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三、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 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四、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块而不是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第四篇:让阅读教学走进数学课堂

阳泉市矿区洪城河小学校

何玉芳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随着课改的深化,越来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因此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的阅读教学也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开展起来,数学阅读教学也成为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模式,倍受关注。因为在数学中不光有数字运算,还有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而阅读理解能力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数学文本问题的必要前提。是否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是描述科学的抽象语言。如何有效地开展数学阅读教学,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应该说相当多的教师都曾有意无意地在这方面进行过实践与探索。但是,目前,课堂的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阅读的切入、展开、反馈、深化等诸多环节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其中,有的是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我阅读,忽视了学生认知的局限性,没有适当地给学生在阅读中以指导、激励、点拨;有的是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小结,没有积极有效地参与、思考、提炼,致使阅读与讲授脱钩。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数学阅读的几点感悟。

一、在阅读中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只有当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相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是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只有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例如,有一道判断题,题目是: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许多同学不明白题意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对的打“√”,错的打“×”要求做题,导致该题失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调整价格后商店最少要卖出多少台才能达到预定的营业额?”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达到”。因此,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及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在阅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同一个问题,读一次不知意思,多读几次,每读一次都认真地去领会、去思考,就会明白题目中的意思。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而进行反复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因此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如:在学习周角的以后,有学生受周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周角就是一条射线,射线也就是周角。为此学生间还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而是要求学生再去阅读教材中周角的定义。通过阅读,进一步明确:周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两条边;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的两条射线;而这两条射线位置重合。

三、在阅读中升华

在引导学生阅读后,要及时小结。要对阅读的知识加以归纳、筛选,并按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写出简明小结,对掌握知识,积累材料,提高阅读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作用;读后还要进行交流。即要求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情境,调动全体学生投入相互探讨;另一方面要引导交流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当学生闪现精辟见解时,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肯定;当出现错误或片面认识时,要及时纠正或补充;当思维停滞时,要及时引发新的认知冲突……总之,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四、在阅读中求新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是学生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数学课外书籍,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秘,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你知道吗?》,每周还让同学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中外数学小知识,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总之,在数学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从而提高数学阅读教学的效果。

20

14、12

第五篇:让阅读教学走进聋校数学课堂

不该让人遗忘的角落——浅谈“阅读教学”在聋校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摘要: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在聋哑学校中,聋哑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心理的缺陷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尤其表现在思维的推理、拓展方面明显不如正常儿童。而数学学科对于聋哑学生来说恰恰是一门逻辑性推理很强的学科。但是先天的不足导致了聋生语言的发展迟缓,表现为思维模式过于单一,思维空间过于狭小,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

关键词:聋校 阅读 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聋童由于听觉方面的障碍,造成阅读学习上的困难,对其学业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着眼点不要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本身,我们还要用发展的眼光仔细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自学。”的确,“数学阅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更加有效更加广阔也更加有利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意识,让“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数学阅读”走进我们的课堂!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

1 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聋校传统的数学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聋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应用,他们的学习非常被动。这种现象扼制了聋生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课堂阅读的存在。拥有正常听力的儿童尚且有可能发生阅读障碍,对于这些失去或失去部分听力的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有些学生往往没有形成认真阅读的习惯,如,看书走马观花、做题时不认真读题、害怕应用题……针对学生各种不良习惯,可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通过介绍数学家自学成才的故事,介绍学生中认真自学取得优异成绩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自觉认真阅读教材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为了养成学生看书的习惯,开始对每堂课布置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或复习要点,在课上以提问或书面回答方式进行检查,表扬看书认真、回答得好的学生,对回答差错多的学生课后询问情况,教育帮助,促使学生较快地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在聋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对于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尤为重要。在阅读中语言和思维必须同时进行训练。从个体的发展来看,特别是聋生的成长,要增进他们的思维,必须发展 2 他们的语言,不然他们的头脑就会空白,思想苍白贫乏,词不达意、语无伦次;反过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就能增进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用丰富而熟练的语言表达他们丰富的感情和活跃的思想。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让学生会阅读。

没有好的方法和策略,做任何事都将收效甚微。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做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形成阅读策略,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最后到“乐读”。

策略

(一):勤思多想

只读不思实际是无效劳动,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数学符号、图形,数据描述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表达方式。所以,数学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如:一块长方形木板长14/5米,宽比长少5/6米,这一块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这道应用题要我们求什么?学生:求长方形的面积。接着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继续问: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学生:长是14/5米,宽不知道?那么,我们要先求出宽是多少, 然后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题的范例,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做示范,让学生模仿提问,或展示其它同学提出问题的过程。其次激励学生“自问”或“互问”,如:通过阅读我(你)读懂了什么?我(你)理解了吗?我还有什么不懂或想不明白的地方吗?最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练习、检测、评价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切实感受 3 到:我能行! 策略

(二):抓重点词

我们都知道在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某个字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指导时,可以借鉴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对重要字词的理解也可以采用类似语文“句子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划出题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味,重点理解,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如,在教学“倒数”这个概念时,课本是这样表述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这里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倒数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两个数相互依存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读这个概念的时候把你认为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学生们通过讨论分析,认为 “乘积是1”、“互为”两个词非常重要。这就突出了倒数的本质,前提条件是乘积是1,而非商、差或和是1,互为又强调倒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倒数不能独立存在。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题,找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方法。对于易混淆的题目,将两道或几道类似的题目放一起读读比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区分它们的异同。

四、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效率 。

聋哑儿童由于失听,自懂事以来,便本能地运用简单形象的手语去表达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最简单的心理需要。这种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长期严重脱离现象,必定形成他们长期依赖“具体形象”的思维定势和“怕阅读、嫌麻烦”的心理障碍。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最好是,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使阅读更有效。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 如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解答?”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用除法来计算。通过阅读几遍,学生对这两种句式有很深的理解,在以后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就可以迎刃而解。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如有这样的一道题目:计划耕地45公顷。(1)已耕了全部的1/2,已耕了多少公顷?(2)已耕了1/2公顷,还剩下多少公顷?这里要使学生明确“已耕了全部的1/2”与“已耕了1/2公顷”是不同的。1/2是一个数,1/2公顷是一个不变的量。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耳聋学生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无法靠听去感知阅读。在学校里,上课的时候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课余就使用手势。这么少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不但不易形成语言能力,而且容易回生和遗忘。因此,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 5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获得了正确的方法,教会他们运用读书的方法去吸取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书籍就成了提高他们思想水平和文化科学知识最可靠的朋友和教师。

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值得指出的是,未来生活越来越科学化,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潘菽,《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黄红成,《小学教学参考》, 2007年第7-8期。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事经理辞职申请书下一篇:让生命之花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