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相应的对策研究

2022-09-12

教育信息化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话题, 国家对教育信息化也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目前已经进入到了2.0时代[1],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 也存在许多误区, 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甚至干扰了正常教学, 引起部分教师的抵触甚至反感情绪,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硬件, 轻软件、轻应用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帮助学校购买相关设备, 建设相关设施, 如计算机、投影仪、交互黑板、录播教室等。但在实际应用中, 受限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学校的维护保障水平、软件建设情况、教学理念、学校管理等因素, 这些设备和设施虽然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仍远未发挥出其全部潜力, 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费。

二、教学模式仍然是手工作坊式, 没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设施开发出全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涉及到三要素, 班级、学科和教师, 即某位教师负责某个班级的某一门课程。除了少量的集体备课以外, 此教师需要独立完成课程的备课 (含教学设计) 、授课、作业批改、辅导等一系列教学流程。在这一过程中, 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 而且优质资源也很难共享。比如, 同一学科的备课, 其实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但每个教师都需要重复这一工作。再比如, 优质教师的优质课程, 只能讲给本班学生听, 即使同一年级的其他班学生, 也无缘共享。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永远忙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 学生也无法获得充足的优质教育资源, 教师和学生都无暇开展诸如探究、批判、创新等高级教学/学习活动。在缺乏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 这种教学模式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目前的信息技术设施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性能上, 都已极大丰富。如果仍然采用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 只是把信息技术设施作为改进此教学模式的一种手段, 不能依托现有信息技术物质条件开发出全新的教学模式, 那么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手工作坊式, 连工业化模式都算不上, 更不要说是信息化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方面效果显著, 但无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的意识及相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如火如荼的发展, 未来社会对人 (主体就是目前的学生) 的重复性劳动能力的需求越来越低, 而对上述几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 如果在目前的学校中仍然采用手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 那么这些学生未来将难以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搞大水漫灌, 把手段当目的

有了信息技术设备和设施后, 只有有效使用, 才能发挥效益。而学校使用的主体, 就是教师, 但这一群体普遍存在技术水平欠佳的问题。因此, 通过行政的力量, 引导或强制他们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水平, 就显得有其必要性了。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却又出现了大水漫灌的乱象。即不顾教师实际水平, 现有教学任务多寡, 教学中是否适用某种技术手段, 相关培训及支持力量是否充足等现实情况, 强制一刀切地用同一标准、进度要求所有教师。这必然会招致教师的反感, 甚至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更为严重的是, 信息技术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目的。如此操作, 就有把手段当目的之嫌。

针对以上误区, 本文提出的解决措施如下:

(1) 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 应从单一的硬件建设维度, 转向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应用效果三个维度, 且应突出第三个维度。

买硬件容易, 但用起来难, 用好更难, 而后两者才是考核的重点。只有引导学校用起来、用好, 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的, 也能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这可比用行政力量强制效果好多了。

(2)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地搞创新。

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创新教学模式, 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用好信息技术设施, 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做法或模式。而教育行政部门推广的模式, 落实到各个学校, 必然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必然打击广大教师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始终无法在广大学校落地、生根, 教育信息化也就更无从谈起。因此, 应扩大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硬软件条件、教师队伍水平、学生现状等各种情况,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用好信息技术设施, 提高教学效益。这其中, 重点是扩大学校财权。因为, 没有钱, 什么事情都办不成。

(3) 各学校应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支持团队。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 我们发现, 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专职的信息技术支持人员。日常信息设备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 都是由学校里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兼任, 这势必无法保证相应设备的维护水平, 也满足不了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支持的需要。因此, 现在迫切的需求, 是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技术支持团队。如果学校受限于编制等因素, 完全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那么, 这里其实又涉及到上述第二条, 即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问题。

(4) 学校应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 利用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成本低的优势, 摸索出一条全新的教学模式。

前文已述及, 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迫切需要摸索出一些能利用好信息技术, 提高教学效益的崭新的教学模式, 实现真正的教育信息化。以微课为例, 目前广大教师只是把微课作为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 完全没有发挥出其潜力。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资源的创作成本高, 但其传播成本几乎为0。比如说, 学校可以组织一个团队来录制某一门课程的微课。由优秀教师带领教师团队完成教学设计、备课等环节, 而由专业的团队完成教学视频的录制、剪辑等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任课教师就不再需要重新备课、授课, 而是可以反复利用这些已经录制好的优秀教学资源。这样, 就把教师从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教师再辅以答疑、讨论等环节, 以弥补教学视频的不足之处, 并通过讨论环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可以记录下教学视频的不足, 供下一轮教学资源建设参考。另一方面, 学校应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 摸清信息化条件下教育的规律, 开创出一些符合信息社会, 以及未来智能社会要求的全新教学模式, 以最终实现教育的伟大变革, 为未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摘要: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已推进多年,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 也出现了一些误区, 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达不到预期效果, 反而干扰了正常教学, 引起部分教师的反感。本文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展开研究, 探讨它们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 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学校教育信息化,误区,优质资源开发成本,传播成本,新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018-04-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数据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应用与前景分析下一篇: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