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2022-04-2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阐述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分析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流于表面造成忽视深刻性、强调正确答案造成学生灵活性差、教学模式僵化阻碍学生质疑精神发展等问题,提出以“思维发散”式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以“关联文本”式资源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以“生活教育”式关联培养思维能力的批判性等对策,并基于新课标反思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篇1:

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尝试

【摘 要】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等问题进行论述,并通过大量丰富的案例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思维 语文教师

语文思维主要指的是学习语文时所采用的思路,具体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包括怎么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等等。语文思维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思维的培养应当是循序渐进的,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一般而言,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与学习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未意识到传统理论式教学法的缺陷,或者即便意识到教学方式存在不足,但仍固步自封、不求改变,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语文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按照传统方式教学,我们会发现,不少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不会主动追求创新,其学习效率得不到更大的提高。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现今,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社会各方不应再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应开始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并试图通过完善教育方式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对于高中生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而言,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的当下,旧有的学习环境和方式却几乎没有变化,其主要原因是高考成绩仍是大学录取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教师与家长别无选择。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核心基本都是围绕高考来展开,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一般要求学生多学习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最容易写,也最容易获得高分,只要列出论点、论据(举例子)进行有效论证便可,而其他文体的写作很少甚至几乎不会涉及。然而,这种具有固定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不会对其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由此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将思维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培养学生思维。高中生的学习任务与压力相对较大,在这个阶段开展语文思维培养工作,对学生、教师而言均是一个重大挑战。大多数教师考虑到开展思维培养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便会主动放弃思维培养的想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思维能力以及创造力迟迟得不到更大的提高,限制了学生个人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需积极在班上推行思维教育:一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辅助者,需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思维,从而使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得到相应的拓展与加深;二是教师需要下定决心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信、理智与积极的态度,努力将语文思维培养与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培养,使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如学习《师说》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已经习惯白话文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很难深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熱情和兴趣。此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尝试用通俗的语言去解释文章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二)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不仅能提高人们做事的热情,还能提高做事的效率与质量。对于高中生而言,兴趣能够激发其学习的欲望与激情,使其主动去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学习、思考与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新与完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带着十足的兴趣与热情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学习水平与思维能力。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教师不必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讲课,而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一遍课文。待学生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随机提出几个问题,如“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其与贾宝玉见面时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文章中详细描写了大管家王熙凤的笑声,这是为什么?”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听到这些问题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主动去重新阅读课文,寻找相关的答案。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全本《红楼梦》,以加深其对书中人物的了解与认识,这对于学生文学素养与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又如学习《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一开始就讲解文章的内容与知识点,而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评书视频来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这篇课文。由于评书的内容有趣、语言平实、故事完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尽快了解鸿门宴的具体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后续教学的有序进行。待学生进入听课状态后,教师再详细讲解课文,并将课文与评书一一对照,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去研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从而使得个人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深挖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为名家之作,具有极大的学习意义与学习价值,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仅浮于表面,而应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以及现实的生活体验,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了解与认识,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感悟,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简单的示范与点拨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思考、探究,使个人语文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训练。

《药》《祝福》均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华老栓夫妇、祥林嫂等为代表的人是那么麻木不仁、愚昧迷信,是因为他们受的教育太少了吗?”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适当的点拨,如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探究,这样学生便会意识到人们的愚昧无知、封建迷信与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环境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不能仅限于文字的分析,还应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

又如学习余秋雨的《道士塔》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大敦煌》这个视频,让学生深刻了解经书等文物的流失不仅与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贪婪有关,还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有关,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是浅尝辄止,最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高中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均蕴含着极大的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挖教材内容,方能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与思维能力。

(四)强化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探究,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分析中锻炼自己的语文思维。但是,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还要注重课外阅读,通过强化课外阅读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情感,让学生思考能力与个人素养获得进一步的提升。笔者就经常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学生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开阔眼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为了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笔者还经常从教材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利用课外阅读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如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时,教师可先提前布置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以及《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了解。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李白的经典诗歌,并在课堂上进行朗诵,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提高。又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外仔细阅读《论语》,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育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开始采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孔子教导弟子的方式,语文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不断巩固自身的语言基础,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應当意识到语文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高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并通过深挖教材内容、加强课外阅读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俊杰.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10)

[2]徐晓艳.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7(6)

[3]杨琦晖.紧贴文本肌理巧搭思维阶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刍议[J].中学语文,2013(15)

[4]陶朝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

(责编 蓝能波)

作者:宋膑

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摘 要】本文阐述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分析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流于表面造成忽视深刻性、强调正确答案造成学生灵活性差、教学模式僵化阻碍学生质疑精神发展等问题,提出以“思维发散”式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以“关联文本”式资源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以“生活教育”式关联培养思维能力的批判性等对策,并基于新课标反思高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新课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领域逐步贯彻,并基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21 世纪我国教育面对着“信息爆炸”“知识经济”“互联网+”等多元影响要素,教育改革更是如火如荼。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角色转换要求,而“思维”是维持角色转换后“教与学”有效关系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語文思维能力的内涵,探索当前高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一、语文思维能力的内涵解读

顾名思义,语文思维能力是指基于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形成的思维能力,它具有一定的语文特色及属性,但与其他学科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上,并不存在任何冲突。林崇德教授在其著作《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教育是作用于思维发展的决定个因素”,这意味着“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同时他又指出,把握客观诸因素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反过来促进教育质量的优化;因此,“语文思维能力”并不构成对“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占性。这是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制定、实施、评价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逻辑起点。进一步,语文学科的“特色”或“属性”是构成语文思维能力内涵的“逻辑主线”,且在不同维度下表现出差异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能力。基于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进入高中的学生已经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形式运算思维期”,他们的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可以做到相对脱节,能够围绕一个“命题”或“假设”展开深入的探索,实现对过程的演绎和结论的反推。将其映射到语文思维能力层面,则可以描述为“透过表面看本质”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语文思维的“深刻性”,基于语文资源(如文学文本、语言理论等)扩展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难度,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用规律。

第二,可“举一反三”的扩展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年人,反馈到学习方面,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不断减弱,更多的情况下需要“自主学习”来加深理解、强化掌握、熟练应用。“举一反三”是语文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它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包括思维方向、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等多个环节,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应注重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引导,为学生保留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探究、思考,以便于将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从中衍生出新的知识。

第三,不“人云亦云”的批判能力。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性”是语文思维能力核心,通过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精神,打破“人云亦云”的学习心理和习惯,由此实现在不断接受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充分调节、反省、修正,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认知;对比而言,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不“人云亦云”的思维能力并非易事,这是因为“透过表面看本质”和“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培养,本质上都属于在教师引导下,随着语文素养不断提升、知识不断积累、技能不断丰富而“水到渠成”的能力;而“批判性”的意识,更多地源自主观的信心和探索的态度,这需要缜密复杂的思维活动、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并在长期学习中形成辩证习惯。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表面造成忽视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深刻性

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少高中语文教师都注重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开拓教学资源等,但语文教育教学流于表面的问题并未有效解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并未消除“以教为本”的狭隘认知,从主观需求考虑,教师为了兼顾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刻意规避一些“个性问题”,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性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由此造成思维能力培养局限于表面,无从接触本质,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过于强调教学进度和节奏的维持,客观上分析,高中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很大,语文虽然是一门主课,但为了将庞大的“知识量”最大限度地教授给学生,教师不会主动给学生预留深入思考、探究的机会。

(二)强调正确答案造成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灵活性差

由于有高考的引导,高中学生无论学习的起点如何,起终点必然受高考影响,由此容易出现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灵活性差的问题。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过度强调“正确答案”—— 这对于“字词义”等知识技能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思维能力培养是一种严重的禁锢,它会造成学生缺乏独立意识,丧失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人格——“正确答案”作为一个学习中强制性的标准,会造成学生个性认识、创新想法的“摧毁”,由此不同阶段、领域积累的知识也无法实现有效地借鉴与融合,僵化的“正确答案”会不断强化“一是一”的学习认知。

(三)教学模式僵化阻碍学生质疑精神发展

“质疑精神”是学问创新的起点,也是构成思维能力“批判性”的关键要素,它的形成离不开学习主体自我反省、调节、修正的复杂思维过程,而这一过程又主要源自主观意识的酝酿。但现实中,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基于固定的课堂模式展开,一个教师在面对多个学生的状态下,难以兼顾不同“质疑”的有效解答,特别是高中学生所接触的语文知识量有限,他们的质疑大多是不成熟的,容易陷入“死循环”,教师对于一些看似“幼稚”的质疑会直接给予否定,甚至出现斥责、批评,这很容易造成学生的“自我否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人云亦云”的现象。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以“思维发散”式问题培养思维能力的深刻性

要达到语文思维能力“透过表面看本质”的水平,教学中就必须注重思维广度、深度、难度的提升。运用“思维发散”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规避语文学习“流于表面”的缺陷,还能够激发高中学生语文兴趣,提高思维敏捷性。例如,在高中语文名篇《荷塘月色》的学习中,针对“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的理解,就很容易出现“流于表面、不求甚解”的现象,教师在讲解时会强调学生通过作者不同情感的对比,去理解文本传达的“言外之意”,诸如社会大背景、文人情思等,但这些内容都是可以通过“创作背景”“作者简介”等了解的,仍属于“表面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多问“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会一直延续吗?”让学生以作者的身份、口吻,写一篇《荷塘月色》的续篇,以“回忆”的方式来阐释这一情感,从而达到“深刻性”的要求。

(二)以“关联文本”式资源培养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综合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紧迫、课业负担繁重的客观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关联文本”式的教学资源来规避“单一正确答案”的局限,这样既可以保障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可以消除学生独立思考时间不足的问题。例如,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的学习中,可以将其中“秋兴八首”补充完整,让学生基于课文所筛选的“其一”,对比其余七首诗所描寫的内容、所传达的情绪—— 在同一个“秋兴”的主题下,八首诗的不同文本进行对比,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三)以“生活教育”式关联培养思维能力的批判性

有效消除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人云亦云”的问题,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结论展示,通过对比产生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师应将高中语文文本与现实生活现象建立关联,通过“书上的”和“生活中的”区别观察,从而不断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批判性”特质。例如,高中语文《劝学》提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现实中真的是这样吗?引导学生举出反例,一些学生提到“坐动车、坐飞机”不需要走路也能“一日千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对比古代、现代人在生活中交通的差异,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方法”层面,指出“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是必须的,但优秀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教育”与“课堂教育”中存在大量的差异内容,通过有效地落实,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基于新课标的高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反思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运用要确保“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则“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根据高中生生理、心理所处的特殊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形象思维”和“发展逻辑思维”作为两个基本方向:其一,在“形象思维能力”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语言、文学的直观形象感知和体验,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设置丰富的交流、探究、阅读、赏析、表达等途径,实现文本描写形象与现实社会形象的关联,从学生为主体角度丰富语文经验。其二,在“发展逻辑思维”方面,旨在培养高中生语文学科学习中分析、归纳、推理、批判、辨识等逻辑能力,能够跳出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局限,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语言、文学现象,清晰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梳理学生语文终身学习的意识;思维能力是形成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力是 21 世纪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基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探索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可以更好地强化人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和气.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

[2]李 华.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2)

[3]赵 伟.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9)

(责编 刘 影)

作者:刘云燕

语文思维缺陷教学论文 篇3:

不同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教与学两种语文教学思维概念的界定入手,着重从不同教学思维主导下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了解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的差異,从而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思维,灵活地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思维 教学方法 选择 运用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研究和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每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效,方法本身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我们常看到很多文章对一些教学方法予以褒贬,似乎总要把一些教学方法分出个三六九等,这种单纯就方法而论方法的优劣,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方法只是我们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它们的优劣不是取决于它们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者如何去使用?使用者有怎样的教学思维?又会在什么情境中去运用?

语文教学思维不同、情境不同,就会选用不同的方法,事实上即使选用同一种方法,因为教学思维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会有很大差异。

一、教语文教学思维支配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较多运用“讲授法”和“串讲法”

教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以传递固有的知识体系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出发点是便于“教”。正是基于此,教语文教学思维下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和“串讲法”。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而串讲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一种方法。“讲”即讲解,“串”即串连,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也是“讲”,但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语段、段落、全篇连贯起来系统讲解。讲授法和串讲法本身各有其优点,但同时也有缺陷,如果在教语文教学思维的指导下,教师整节课都滔滔不绝的“讲”,单一去运用这两者中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走向了“满堂灌”的泥淖之中。

2.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讨论法的运用分析

随着课改推进,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也有很多变式。譬如,时下很多教师采用的讨论法。讨论法本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教法。但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师对讨论法的运用却常常走样。笔者观察很多语文讨论课,一节课先由老师给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少则几次讨论,多则十几次,小组讨论后教师依次让学生代表发言,发言结束后,教师给出“权威”答案,然后宣布整个讨论结束。

这种模式的讨论有两个特点,其一所讨论问题的结果几乎是不用讨论的,因为不论学生怎么讨论交流,教师最终所给的结论才是问题唯一正确的答案。其二讨论过程机械,教师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学生就开始了,而不论学生是否思考好,交流好,教师设置的时间一到,学生就被叫起来回答问题。

这种讨论法只是为了把教师要讲给学生的问题,换了个形式去“灌”给学生。与讨论法的宗旨不相符合,学生讨论不是为了能动的去探究和钻研他们觉得有疑难和有碰撞的问题,不是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意见,只是一个形式,一个新的程序。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比满堂灌的讲授法有了进步,实际可能还不如讲授法,因为讨论本身是无效的,只是浪费了教学时间。

3.教语文教学思维下问答法的运用与分析

问答法本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辩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语文教学思维下,很多教师把问答法当作辅助自己“讲”的一个手段,如:提问本身并不是为了辩难,解决问题。这样的问答往往造成了表面热闹的课堂气氛,问题本身却被忽略和掩盖。

4.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总体特征

纵观教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呈现两个比较鲜明的特点,

其一,方法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侧重于教师的“教”;

其二,因“教”定法,任何方法都是为了便于教师的“教”与“讲”,重方法的形式,而忽视方法的内在功用。

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学语文教学思维下教学方法选择灵活

学语文教学着力于学生的学,因学而教,以学定教,由学知教,依学执教,所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出发点是便于“学”。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而定课堂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情境教学法、范例法等等教学方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可以灵活地选择运用。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种教学思维下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在研究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前提下来研究“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所以课堂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本趋向是: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有利于老师明确指导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自学式和自悟式”的学习方法,侧重于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2.预习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中的运用与分析

预习法是语文学习中自学式学习方法,学生从朴素的阅读文本开始,教师从研究学生学情,诱发学生持续学习动力着手。预习的首要问题,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而是引导学生接触文本,让学生自觉的去阅读感知,自主的去学习,并力求使自主阅读和自觉感知成为一种学习习惯。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书千法,以读为本”,学生不阅读,没有自觉自主的学习,仅靠教师“讲”,是不可能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作为的。基于此,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预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主动地去阅读,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后,依据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知进行进一步的学法指导,从学生的质疑中感知学生学情,从学生的问题中把握学生的求知动机和求知方向,从而顺向引导,引导的目的是使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望和更理性的求知动机。

3.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讨论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在教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有很大不同。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教学中讨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适应性等特点。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是讨论的参与者和调控者,而绝不仅仅是问题答案的终结者。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讨论是教学方法而不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学”,所以,讨论应该建立在沉心静气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是简单地就出问题进行讨论,而是每一个学习个体都有独立的阅读思考,然后带着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仅丰富了对问题的认识,而且审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修正个体对相应知识的认知,锻炼了个体的思维品质。

4.问答法在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运用与分析

学语文教学思维下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动机。所以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建立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问题要根据学生学情相机提出,且问题要能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推动学生进一步去“学”,使他们“学”得更为深入。提出的问题要适度而且有渐进性,使学生在问题的导引下学激发热情,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尾市林伟华中学。

作者:陶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务犯罪初查制度论文下一篇:管理干部高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