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究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汇率作为金融杠杆,对经济调节作用的灵活有效程度,关键视其形成机制是由市场决定还是由人为的政府干预。1994年以来人民币十余年走低,一方面大大低估了GDP,不能正确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造成进出口贸易的“贵买贱卖”,使国民财富廉价外流,导致“贫困增长”和国际储备过渡增长的浪费。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究论文 篇1:

上市公司上半年汇兑损益“冰火两重天”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

最近,人民币汇率走出一波“跌宕起伏”的行情。

9月上旬,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曾连续11天上涨,累计上涨逾2000个基点,创下了2005年汇改以来最长连涨纪录。

9月21日凌晨,美联储公布9月利率决议,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区间1%~1.25%不变,宣布10月起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5867,较前一交易日大跌197个基点,创下9月1日以來新低,连续3天调贬。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弹性增强,或是央行汇改的“应有之意”。日前,在由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的人民币与外汇市场论坛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是基本方向,未来人民币汇率将会更富有弹性,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向不会改变。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称,四季度人民币可能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不过幅度有限。而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则认为,目前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公式是双因素综合考量,反映市场供求的因素和反映外盘变化的因素,都可能贡献四季度人民币升值动能。

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波动幅度偏窄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8·11”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波幅在加大,但相比其他一些主要货币兑美元的波动浮动而言,人民币的整体波动幅度还是偏窄。“今年人民币虽然兑美元升值,但大环境下,欧元、日元和其他的一些主要货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更大。只是在一篮子货币汇率为参考的汇率机制之下,人民币兑美元有了一定的升值。”

朱海斌说,出现上述情况背后的原因很多,不仅仅是由于汇率机制改革的变化,还包括基本面的改善,“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企稳、国内市场利率上行,中国与海外的利差逐渐减缓。今年美元进入一个弱周期,市场对汇率的需求、供求关系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

业内人士认为,要理解现阶段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升值,至少要回到2015年的“8·11”汇改去探究。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做市商参考上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汇率,向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这一调整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当期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舆论普遍认为,“8·11”汇改最核心的突破是使人民币汇率波动摆脱了受单一美元汇率的影响。

汇改之初,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取决于前一天的收盘价,但这一机制并没有维持多久。2015年底,央行推出参照一篮子货币汇率,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管理浮动汇率机制。今年5月,央行在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引入“逆周期调节因子”。央行称,在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可通过校正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防止人民币汇率单方面出现超调。

“我们处在一个变化时代,而这种变化使得我们最终看到的资本流动、汇率的影响因子变得更加复杂和高频。”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表示,“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波动剧烈,其基本面在于人民币跨境额度已经很大,离岸市场形成,各类投资者认为很遥远的微观现象会影响币值,进而决定他们的操作,如关注微观杠杆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地方政府负债等,“相比更早(时期),国际投资者可能很少关注这种微观数据,更多可能關注的是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于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的币值影响,这就形成了对于中央银行、外汇局的压力。当初仅从几个变量出发来关注人民币兑主要货币、一篮子货币汇率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了。”

人民币四季度走强走弱?

专家意见不一

对于人民币汇率U形波动的问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管涛曾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解释说,市场是一回事,分析预测则是另一回事,政策就是要打破市场的一致性预期,当市场预期一致时,政策或会出面干预,“比如去年底市场普遍预测人民币要贬值,而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却是增值的,令不少投机者被套牢。”

“就人民币汇率而言,一波快涨之后,调整是肯定的。” 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曾表示,人民币走势“变脸”给企业上了深刻一课。“企业要提高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忍耐性和应对能力,对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大有正确认识。企业端应该尽量降低外汇敞口,学会使用多元套保工具来降低外汇敞口,做好风险应对。”

下一步,人民币和外汇市场的关系,会向何种趋势发展?

“用潘功胜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话,打开的窗不会再关上,因此市场开放将是基本方向。”陆磊称,“(人民币)汇率会更具弹性”,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向不会改变,要坚持优化“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同时引导实体经济更多地使用相关币种来进行贸易投资结算,其中便包括人民币。

9月11日,人民银行调整了外汇风险准备金政策和对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存放执行正常准备金率的政策,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征收比例由20%降为0,并取消对境外金融机构境内存放准备金的穿透式管理。此前,这两项政策均在市场对人民币贬值预期较强的背景下出台。

朱海斌直言,目前,人民币汇改的最大一个障碍是,无论市场还是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波幅加大还是有较深的恐惧感,需要克服这种恐惧感。此外,在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推出更多金融产品,以方便企业对冲汇率风险,可能是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兴业证券研报认为,人民币“年内低点未出现、单向行情难再现”。短期内,白宫公布税改“核心因素”、美联储宣布缩表,美元指数、美债收益率可能获得支撑,但在美元牛市基本终结的情况下,美元反弹力度有限。兴业证券称,长期来看,国内经济下行时人民币贬值压力较大,但“逆周期因子”会打破人民币单向贬值的惯性,整体而言,双向波动行情会加剧,“赌”人民币单向波动的做法会难以为继。

“近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走弱,一方面因美元指数止跌企稳,另一方面则是前期持续升值后的回调,在央行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后,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发生改变。”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道。

在他看来,展望四季度,人民币可能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美元见底后会升值,国内基本面因素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预计四季度经济放缓的压力将有所上升。但由于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已经被扭转,短期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有限,不存在超调的压力,因此人民币贬值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李奇霖说。

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则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对上述观点表达了不同看法。管清友认为,目前人民币中间价定价公式是双因素综合考量,反映市场供求的因素(近期人民币持续升值触发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分化)+反映外盘变化的因素(下半年美元难再强势),都可能贡献四季度人民币升值动能。

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汇兑损益“冰火两重天”

人民币汇率震荡对国内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对一些国际化程度高的上市公司。《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Wind资讯统计数据发现,在3364家上市公司所发布的半年报中,有92家公司披露了上半年汇兑损益情况,建设银行(601939.SH)以净收益131.37亿元位列第一,民生银行(600016.SH)以净损失6.87亿元垫底;从行业来看,受汇率变动敏感的航空股汇兑净收益大幅增加,出口类服装企业汇兑净损失增加。

建行上半年汇兑净收益131.37亿元

Wind资讯数据显示,披露汇兑损益情况的92家上市公司中,41家上市公司为汇兑净收益,总额为383.02亿元。

具体来看,净收益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7家,如农业银行(601288.SH)、兴业银行(601166.SH)等,这17家净收益之和为380.14亿元,占比99.25%;低于亿元的企业有24家,如地尔汉宇(300403.SZ)、南钢股份(600282.SH)等,这24家净收益之和为2.87亿元,占比0.75%。

建设银行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汇兑收益131.3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9.16亿元,主要由于外汇业务量增长、外汇衍生交易估值收益增加”;其中海外业务汇兑收益60.06亿元,占比45.72%。

在汇兑净损失方面,51家上市公司共损失23.75亿元,民生银行损失6.87亿元为最多。

具体来看,净损失超过亿元的企业有8家,如中国平安(601318.SH)、海通证券(600837.SH)等,这8家净损失之和为18.63亿元,占比78.44%;损失低于亿元的企业有43家,如中国人寿(601628.SH)和锦龙股份(000712.SZ)等,这43家净损失之和为5.12亿元,占比21.56%。

中国人寿半年报即显示,“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欧元等汇率升值幅度高达10%,本集团本期的合并税前利润将减少5.22亿元人民币。”

业内人士认为,从总体上看,41家上市公司汇兑净收益383亿元,而51家上市公司汇兑净损失才近24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5.96倍,这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更积极、更正面。

航空造纸企业获益,纺织家电企业受损

作为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比较敏感的行业之一,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震荡令民航业受益匪浅。其中,中国国航(601111.SH)、东方航空(600115.SH)和南方航空(600029.SH)三家航企表現最为明显。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航汇兑净收益为12.70亿元,去年同期为汇兑净损失16.98亿元;东方航空汇兑净收益为6.74亿元,去年同期为汇兑净损失13.55亿元;南方航空汇兑净收益为5.61亿元,去年同期为汇兑净损失15.6亿元。

汇兑损益扭亏为盈,对上市公司股价也提振很大。以南方航空为例,去年12月30日收盘价为6.92元,而今年9月11日盘中高点为9.24元,涨幅达33.53%。

此外,进口原材料多的造纸企业也迎来利好。以青山纸业(600103.SH)为例,今年上半年汇兑净损失为34.1万元,而去年同期为347.7万元,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不过,纺织服装、家电等出口产业和国际施工企业,或因人民币升值而业绩受损。如纺织服装类上市公司联发股份(002394.SZ)的半年报即显示,该公司出口业务约占主营业务比重的70%左右,今年上半年匯兑净损失为926.35万元,而去年同期该公司汇兑净收益为392.44万元。

家电类出口企业TCL集团(000100.SZ)也遭受了一定损失,今年上半年汇兑净损失963万元。

(本文选自:中国经济周刊 2017年38期)

作者:谢玮 贾国强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究论文 篇2:

从汇率形成机制变革中分析人民币升值的长期效应

摘要:汇率作为金融杠杆,对经济调节作用的灵活有效程度,关键视其形成机制是由市场决定还是由人为的政府干预。1994年以来人民币十余年走低,一方面大大低估了GDP,不能正确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造成进出口贸易的“贵买贱卖”,使国民财富廉价外流,导致“贫困增长”和国际储备过渡增长的浪费。为此,借人民币汇率升值调整之机,应调整好进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以“品牌战略”代替“价格战略”;将我国发展战略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

关键词:汇率制度;均衡汇率;购买力平价;贫困增长

对于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来说,利率、汇率同样是个重要的金融杠杆。作为经济杠杆,其对经济调节作用的灵活程度,关键视其形成机制是由市场决定还是由人为的行政干预。随着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深入,汇率制度也在不断改革、演进。从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公告》)发布以来,人民币不断小幅升值,更引起我国理论界对人民币升值利弊得失的种种争论。但人们关注的多为“升值”对国内外经济带来的影响,而且又是短期影响,而对“升值”背后的市场经济体制及汇率制度完善程度、机制灵活程度等深层问题和长期根本影响探究的并不多。本文就是要透过人民币“升值”这一现象探讨我国经济体制、汇率制度完善程度的长远影响问题。

一、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和人民币汇率变化状况

建国以来,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人民币币值变动,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一是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的初期汇率制度。该阶段汇率制度的特点表现为: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通过扶植出口,沟通侨汇,以收定支等方式积聚外汇,支援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

二是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外汇管理体制。该阶段汇率制度的特点表现为:在国家“统治贸易”下,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

在以上两个阶段中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长期高估,“文革”期间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为1.5:1。

三是1979-1993年经济转型时期的外汇管理体制。该阶段的特点表现为: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汇率,中国人民银行适度干预。

四是1994年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外汇管理体制,直到2005年7月21日《公告》发布为止。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1981年起实行复汇率制,牌价按一篮子货币加权平均方法计算。1981-1984年将官方排价与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1985年1月1日起,取消了贸易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1美元折合2.7963元人民币。1986年7月15日,又由1美元=3.1983元人民币调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币;1989年12月26日,又调到1美元=4.7221元人民币;1990年11月17日,又调到1美元=5.221元人民币;到1994年1月1日,汇率体制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一步并轨到1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币值降到最低点,国家外汇储备开始大幅度上升。1997年后,人民币汇率始终保持在较低的范围内浮动,并未随宏观经济变动而波动。从2006年起,国际社会强烈呼吁人民币升值,2005年7月21日,发布“公告”,规定1美元=8.11元人民币。随后几年缓慢升值,2008年9月22日美元与人民币比价为1:6.82。

以上汇率制度演变的四个阶段,只是从理论上,或者从意愿的角度上划分的,特别是后两个阶段:改革开放探索阶段的转型期,虽然想要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汇率,央行适度干预,但实践中,央行“干预”总是过度;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虽想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但实践中,总是“管理”的过死,“浮动”的不够。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只是从“公告”发布之后,在这之前,“浮动”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近似于固定汇率制度。

正由于汇率形成机制、金融体制改革与市场取向改革存在着滞后问题,造成现实汇率水平反映的是一种扭曲的外汇供求关系,外汇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配置(表现为超常规的国际储备);无法形成均衡合理的汇率水平(改革开放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高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出现低估;“公告”发布后,开始升值),并由此导致一系列弊端。

二、我国汇率形成中的人为干预及其后果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汇率形成应由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受货币供求变化的影响。就是说,一国货币的实际汇率或币值,要由购买力平价决定,其市场价格——名义汇率受货币供求影响而波动。均衡汇率的形成,就是要由这两方面因素决定。这样形成的均衡汇率,即可表现出一国的真实经济实力,又能反映货币供求状况,从而成为准确的国际经济信号,起到正确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杠杆作用。否则,违背汇率形成机制,凭主观好恶,凭行政干预手段,人为规定汇率,则必然带来相反的后果。

从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伊始至明确提出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20多年以来,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及人民币汇率形成与变化的现实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实践经验教训和理性认识:

1、人民币汇率长期偏离市场均衡汇率。在计划经济期间,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恢复经济,搞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底子薄”,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的“天灾”,加上“大跃进”、“穷过渡”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国民经济实力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距离越拉越大。恰恰在这期间,出于政治形势的需要,由政府决定的人民币汇率却一直高估,造成国家牌价与黑市价格悬殊。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正确改革方向后,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日益增强,但人民币汇率却又渐渐转为低估,并在10余年间长期停留在低价位上,直到2005年以后才渐渐开始升值。

2、人民币汇率长期偏低主要为适应“外向型”发展战略。我国的改革是在总结并吸收多年来“左”的路线错误教训,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方面来,深刻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改变传统的经济体制过程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遇到阻力、困难是难免的。为使改革开放不至于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在国内市场满足不了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就要开辟国际市场。特别是在开放中我国加入了WTO,“人世”后更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以补充国内需求缺口。所以,有必要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但在长期较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长期在国家扶持政策保护下,严重缺乏竞争力,民营企业多半刚刚起步,既没经验又没规模,同样竞争力不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国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力,国家有意使人民币贬值以刺激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这些年来,也正是在外贸拉动下,我国

经济才在面临内外种种困难压力下,长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

3、人民币汇率长期偏低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单从经济增长的速度方面看,人民币汇率偏低,币值下降,确实有利于出口,促进经济增长。但从全方面看,人民币币值长期偏低带来的负效应或造成的弊端也确实不小,有的不良影响可能涉及的比较深远。而对于这方面,理论界研究得不多,决策部门更是一直关注不够。

首先,人民币币值过低,大大低估了我国GDP产值。用汇率计算的中国人均GDP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一直在340-370美元之间,不到发达国家的1/50。依据世界银行对各国人均GDP排行表数据,1999年中国汇率GDP为780美元,排行第140位,购买力平价GDP为3291美元,排行第128位,购买力平价GDP比汇率GDP高3.2倍。购买力平价学说是20世纪初由瑞典经济学家赛尔系统提出的。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货币的购买力。因此,两国的货币兑换比率,应该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又由于货币购买力大小受到物价水平影响,所以货币兑换比率,取决两国价格水平的比较。

世界银行2002年的《世界发展报告》推算,按1美元=8.28元人民币的当时汇率计算,中国的物价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21%,则1美元=8.28×0.21=1.74元人民币。就欧洲货币来看:1欧元兑换10多元人民币,但用欧元在欧洲购买大部分消费品与在国内用人民币购买消费品的单位标价几乎差不多。有的甚至比国内用人民币标价还要高。如此看来,人民币币值用购买力平价衡量与美元、欧元等发达国家货币相比确实大大低估了。用这样币值被大大低估了的人民币核算出的GDP,也一定是被大大贬值了的GDP,无法真实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实际水平。

其次,在国际交往中,会使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创造出的财富廉价外流,使国民经济蒙受损失,造成贫困增长。在人们陶醉于因人民币低汇率带来的出口产品低价竞争优势的时候,却不知大量的国民财富正是通过这种“优势”悄悄地流向国外!尽管人们不愿相信这个事实,以为我国汇率低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拉动了经济。但是笔者要提醒读者:在经常项目中,出口多以低价,进口多以高价,这种“贱卖贵买”的生意,即使是扩大了出口,出现了顺差多赚了外汇,也必然是种“赔本买卖”,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种种贸易摩擦,遭到反倾销诉讼的赔偿损失了;即使拉动了经济增长,也是一种贫困增长。

再次,由于低价出口、高价进口造成的贸易顺差而积累起来的过多国际储备,在人民币汇率不得不提高的情况下,又会遭到缩水损失。过多的外汇储备固然有利于应付意外情况,“手里有钱,心里不慌”。但这种以巨额物质财富的损失换得价值储备的做法不划算的地方太多:储备资金不增值,基本是种“死钱”。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不得不引进大量外资的条件下,一方面过剩储备闲置无用,另一方面又要支付利息引进外资,岂不造成巨大浪费!而且,这大量的价值储备,又时时面临着贬值的风险,一旦汇率变动,就会遭受损失,其价值量远没有物质财富实在,虚拟成分太大。

最后,由于人民币汇率过低导致进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上不去。由于人民币汇率低造成的出口商品价格低,进口商品价格高,只能鼓励我国传统的以廉价劳动和廉价原材料生产的初级加工品,而抑制那些需要进口关键零部件和技术的技术含量高的机电产品生产出口。使我国贸易生产出口长期在低层次结构上运转,影响贸易结构的升级。

既然人民币汇率长期偏低会导致如上种种弊端,而这些问题又是由于汇率形成机制被人为扭曲造成的,那么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完善市场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走上正轨就是必要的。

2005年7月21日实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正是出于这种必要。改革之后,人民币开始连续小幅升值,正是调整的必然反映,也是逐渐纠正币值长期偏低带来上述弊端的过程,是汇率机制恢复作用的正常反映。对此带来的或许负效应远低于正效应,不必大惊小怪,只应正确分析,清楚认识,尽量使其减少到最小程度。而对汇率调整中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正效应则必须紧紧抓住,借此解决以往存在的问题,调整好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使我国经济迅速健康发展。

三、汇率“升值”调整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应对

分析2005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调整,还只是处于开始阶段,与其应该达到的合理标准尚有相当充裕的空间。在这进程中,理论界特别是宏观决策者,研讨的重点已不是该不该升值问题,而主要是应集中在如何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升值”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负效应,有效利用、扩大正效应方面。借机改变我国落后传统贸易结构,转变营销战略,为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对策。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1、借汇率改革之机,调整好我国传统进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我国传统的贸易优势是资源密集型,以农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为主,改革开放至1994年前,人民币趋势贬值引起出口产品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型转变后,综合比较优势体现在服装、文化用品、纺织品等10个加工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劣势则表现在化工、电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1个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市场化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这次升级后的产业和贸易结构仍然是处于较低阶段,有待在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中,加快升级的步伐。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见到,单凭劳动价格低廉和出口产品价格低廉的优势,在促进产量和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导致贫困化增长。为此,我们必须抓住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出口产品价格提高的时机,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另外,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因价格上涨而减少的机会,将电力、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铜铁、汽车等,在人民币升值中受益的非贸易产业着力发展起来。

2、转变出口战略,用“品牌战略”代替“价格战略”。我国以往奉行的“价格战略”是适应于市场经济初期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完全竞争市场类型的出口战略。出口产品也主要是手工劳动为主的生活用品,规模小,由低廉的劳动成本取得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竞争的优势。那时,实践上凭的是资源和劳动优势;理论上依据的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说,以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说。而当今世界市场上,正从机器大工业向高科技、信息产业转变,小规模的完全竞争正向垄断竞争乃至寡头垄断、垄断的大规模转变。从需求方面看,讲究的是质量、品牌,追求的是时尚、阔气。只要喜欢,很少因价格高低而影响销量。由于“收入效应”的作用,有的商品反倒因价格低而无人问津。什么“沃尔玛”、“肯德基”之所以行销全世界,并非因价格便宜,“可口可乐”的战绩同样根源于品牌。

如今之际,靠低价出卖资源劳动赚钱,还是靠品牌赚大钱,应该是个再清楚不过的答案。在经济形势、

市场条件、生活水平、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的今天,低价战略为品牌战略代替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为此,打造品牌,培养品牌,保护品牌,应成为我国出口战略的重要选择。政府及各级经济主管部门,财税、银行信贷等部门,都应该以相应政策去鼓励企业创立品牌,以此占领和拓展国际市场。

3、调整我国发展战略——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像改革开放前那样的“闭关锁国”,只靠自力更生,那是在帝国主义封锁下,没办法不得已而为之。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扩大了与各国的贸易往来,特别是加入WTO后,真正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并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几年来,大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不可能总使经济发展依附于国外市场。国际经验也证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也是逐步下降的,何况我们这样一个几乎占世界人口1/4的正处于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大国,更应该及时由“外向型”向“内需型”发展战略转变。特别是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今天,可用扩大内需冲销有所下降的外需。应该说,现今的中国扩大内需是有相当的空间的,政府只要把着眼点放在占人口比例绝大多数的劳动人口方面,真可谓是出路多多,办法多多。

从消费需求方面看,目前宏观消费倾向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由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的,有钱人控制很大比例货币收入,该买的基本都有了,有钱没处花只好流入国外银行或非物质产品消费领域;大多数工资收入者可支配收入有限,有需求没购买力,甚至还有相当部分低收入者子女入学、看病都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到“先富帮后富”的时候了。国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制定有力措施,运用宏观调控和社会再分配手段予以解决。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法制,取缔各种非法收入,这是很可观的一笔收入,可用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作转移支付使用,且可严明法纪,净化社会风气,安定社会秩序。其次,实行高额累计所得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使政策允许的合法高收入者有“帮后富”的机会,使广大工资收入者增加可支配收入,提高社会购买力。最后,开征社会保障税,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

从投资需求方面看,首先,消费需求增加以后可以引致投资需求的增加;其次,降低民营企业所得税,免征个体营业税,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收费,取消外企享有的税收特权;最后,取消民营企业融资的种种歧视,等等。这一系列措施都可明显鼓励投资需求的增加。

责任编辑:黎贵才

作者:孙宇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究论文 篇3:

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探究

【摘要】文章先从理论研究入手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汇率预期间的影响,同时对汇率、汇率预期与人民币国际化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它们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文后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它们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汇率 汇率预期 人民币国际化

一、理论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及汇率预期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通过改变人民币汇率预期使得投资者对资产组合中某种货币计价资产份额的持有需求改变。人民币汇率预期上升使得投资者对该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增加,近而转化为人民币需求,人民币需求大于供给时,人民币汇率上升。

(二)人民币汇率及汇率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影响机制理论分析

当人民币的汇率平稳上升时,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持积极态度,产生人民币稳定上升的预期。通过预期的改变,投资者对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需求增加,通过调整资产组合的货币份额实现对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要。人民币资产的境外存量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加深。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及来源

1.变量。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以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作为标准来衡量,表示为HKRMB。用1单位人民币为基准,它对美元汇率作为人民币汇率的代理变量,表示为RATE。汇率预期用以香港人民币1月期的NDF汇率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市场人民币即期汇率的相对差异来衡量表示为EXPECT。

2.数据及来源。人民币汇率数据整理于国家外汇管理局,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数据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数据月报》,1月期NDF汇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数据均为季度数据,季度数据通过日数据、月度数据进行算数平均得到。

(二)数据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关于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前,先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文章采用ADF检验法进行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如果变量不存在单位根则说明序列是平稳的,存在单位根则说明序列是非平稳的。各变量的检验结果,LNHKRMB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設,LNRATE和EXPECT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因而它们都是平稳序列。

(三)最优滞后期的选择

最优滞后期选择根据LR、AIC、SC等准则判断,检验结果显示在多数判断标准下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2期,故可以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

(四)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

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人民币汇率以及人民币汇率预期三个变量的关系,得到向量自回归模型:

(五)模型稳定性检验

用AR单位根检验对已构建的VAR模型进行模型的稳定性检验,结果所有点都落在单位圆内,故构建的VAR是稳定模型。

(六)脉冲响应

1.人民币境外存款余额受汇率冲击、汇率预期冲击的动态影响。分别给HKRMB、RATE和EXPECT一个正向冲击,分析人民币汇率在10期内的冲击反应。

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的自身响应函数实践路径,其脉冲产生的正向影响在第1期大约为0.08,到第2期达到最大值0.1,以后逐期下降,到第10期趋于零。第1-4期的脉冲响应曲线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零,说明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规模的扩大对后面各时期香港人民币存款的规模的扩大有显著影响,且增长的弹性系数呈现先变大后减小至趋于稳定。通过脉冲过程可以看出,在境外人民币存款数额扩大的情况下,短期内人们持着积极态度愿意增加人民币的持有量,但是在长期人们的选择趋于理性。

人民币的境外存款余额对汇率冲击的响应,人民币境外存款的脉冲响应函数实践路径。汇率对人民币境外存款余额实施正向冲击,第1期响应值为0,说明人民币境外存款对汇率的瞬时变动并不是很敏感。境外人民币存款从第2期开始始终呈现负向响应。在第6、7期到达最大负响应值-0.08,此后减小的弹性系数逐渐减小。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引起了境外人民币数量的减少,结果似乎与理论是相悖的。这是因为起初我们在构建VAR模型之初进行数据处理时,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变量香港境外人民币存款余额与变量汇率均取了对数,得到LNHKRMB和LNRATE。取对数以后,经济变量具有弹性的含义。此时的弹性是用来解释LNRATE随汇率的变动而变动的比例,LNHKRMB随人民币境外存款数量变动而变动的比例。对具体显示的结果进行解释:在国际化的初期,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往往意味着人民币的币值是不稳定的。短期内,币值稳定性对处于人民币国际化(境外人民币的数量)初期的进程影响很大,它决定了人们对一国货币的稳定性判断,甚至会降低人民币境外的存款数量,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脚步。但是在长期情况下,通过人们对人民币的币值观测这种负面影响会被削弱。第10期该值趋于零,说明经过时间的检验,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性已经不再是人们考虑的范畴,人民币国际化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符合理论。

人民币境外存款对汇率预期的脉冲响应结果,在1-8期内人民币境外存款对汇率预期冲击为正向。在第2期,脉冲响应始终达到峰值0.02,此后增加的弹性系数逐渐减小,到第9、10期为趋于0的负向响应值。汇率预期为正向说明人民币被预期更值钱,此时人们愿意持有人民币,使得境外人民币存款数量增加。第6期后转为零,说明预期对人民币境外存款影响最终可以被时间消化。不过,从置信区间看,所有时期的脉冲响应曲线的置信区间均包括零,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冲击对汇率预期的影响并不显著。

2.人民币汇率受人民币境外存款余额冲击、汇率预期冲击的动态影响。分别给HKRMB、RATE和EXPECT一个正向冲击,分析人民币汇率在10期内的冲击反应。

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境外存款冲击的响应函数实践路径。其脉冲影响在第1-8期均为负向响应,第4期达到最大负向响应其值为-0.003,第9期后趋于0。从置信区间看,所有时期的脉冲响应曲线的置信区间均包括零,人民币境外存款的数额对汇率的冲击响应并不大,反应不显著。

人民币汇率对自身的一个正向冲击的反应。人民币汇率对冲击的响应很快,在第1期就达到了正值0.01。第3、4期达到最大值0.017,随后增加的弹性系数逐渐减小,到第10期趋于0。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第1-5期的脉冲响应曲线的置信区间均非零,据此可以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冲击对未来人民币汇率变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引起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预期冲击的响应路径。给人民币汇率预期一个正向冲击,第1、4期脉冲响应值均为零,2、3期为趋于零的负值,说明人民币预期对汇率的影响甚微。因为人民币预期需要几期汇率的值来构成预测,不能只看前期的影响。之后人民币汇率一直形成微弱的正向反应。故总结人民币汇率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反应,短期内预期影响速度较慢,但是一旦形成会具有较为持久的正向预期。

3.汇率预期受人民币境外存款余额冲击、汇率冲击的动态影响。分别给HKRMB、RATE和EXPECT一个正向冲击,分析汇率预期在10期内的冲击反应。

人民币汇率预期对人民币境外存款冲击的响应路径。给人民币境外存款余额一个正向冲击,人民币预期的反应很微弱,第1期响应值为-0.0002的负向的响应,应该是因为预期的形成受前期的影响较大对短时间的正向冲击反应并不灵敏。到随后几期均为正值或零,持续的正向冲击(人民币境外存款余额持续的增加)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良好的体现。但最终该响应趋向于零,也就是说人民币预期对人民币境外存款冲击的响应最终被时间消化,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越高人们预期人民币的币值越稳定,与理论相符。

人民币汇率预期对汇率冲击的响应。给汇率一个正向冲击,该响应呈现波动性变化,弹性系数先为正后为负,最终趋于零。在第2期达到最大正响应值0.004,此后正响应一直减小,到第6期后均为负向响应,最终趋于零。汇率上升使人们产生升值预期,升值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变成负向响应产生贬值预期,此时人们掉入“流动性陷阱”,即使汇率再上升预期也不会变成升值预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改变自己的预期,最终该响应会被时间消化,趋于稳定。

人民币汇率预期对自身的正向冲击反应。人民币汇率预期对自身冲击的响应很快,很灵敏。第1期就到达峰值0.0017,且脉冲响应曲线的置信区间非零,据此可以认为,前期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对未来人民币汇率预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七)方差分析

短期内人民币境外存款规模受自身的影响最大,但是长期来看并非如此。在长期人民币汇率冲击和人民币汇率预期冲击对人民币境外存款波动的方差贡献度分别约为61.8%和19.0%,均在增长。长期而言,汇率和汇率预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变动的主要来源。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主要是由自身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自身的影响贡献度在减小,而预期的贡献度在增加。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由预期解释的贡献度可达到23.3%,成为除了变动贡献度的主要来源。而人民币境外存款规模的变动对汇率变动的解释程度为3.8%,即人民币国际化是解释汇率变动的次要来源。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变动主要是由自身解释,但是长期中它对自身的影響贡献度在逐渐减小,而预期的贡献度在增加。长期来看,预期的变动能由汇率解释的贡献度可达到30.0%,成为解释预期变动的主要来源。而人民币境外存款规模的变动对汇率变动的解释程度为2.8%,即人民币境外存款余额是解释预期变动的次要来源。

由此可见,在这三个变量的相互影响关系中,境外人民币存款规模受人民币汇率和汇率预期的影响居于主导地位。

三、实证结论

文章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香港人民币境外存款、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汇率预期为三个变量,建立VAR模型。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预期的影响:总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以及其预期的影响程度很小。原因在于人民币加入SDR于2015年12月1日,说明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故人民币国际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还并未完全显现。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人民币的升值并不一定是好事,短期内是币值不稳定的表现,并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长期内人民币升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负面效应减弱,预期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简介:李婉欣(1994-),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西安财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

作者:李婉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补中益气汤治疗便秘分析论文下一篇:内地高校书院制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