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

2022-08-31

论文题目:以高校勤工助学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

摘要:我们正处于全国上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时代,提倡着科学发展,但首先人要发展,而人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素质的提升,负责任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素质。当下,各类道德问题被屡屡报端,尤其是现实社会中见惯不惊的大学生责任缺失都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极大的隐忧,问题的核心便是责任的弱化。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其有无责任感及责任感的强弱都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因此高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应是培养一位位富有责任感的鲜活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抽象的,它总是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物质条件下实现动态的发展。因此,适应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载体是责任感培育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高校勤工助学就是当下教育和实践最佳的结合点。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和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作为一项潜在的隐形课程有其明显的内在优势,其以明确的目标导向功能、有效信息传递功能、积极的价值引导功能、即时的实践检验功能、真实的主客体互动功能、有序的组织保障功能极大地助力于大学生的责任感培育。这符合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的实践性;保证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工作的参与性;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整体实效性;满足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方式的多样性。进一步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当下高校勤工助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日益凸显出相应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其责任感培育功效的发挥,主要包括勤工助学岗位获得的随意性大;勤工助学学生流动性大;用工单位的关系引导不够;勤工助学岗位安排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等,概括起来,其主要的制约因素为主客体认知因素、培育管理因素、人文环境因素三个方面。根据高校勤工助学当下存在的问题,本文致力于从认知理念、实施程序、制度规约、工作形态以及环境生态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分析高校勤工助学助推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优化对策。认知理念上,促使学生主体以及用工单位教师对高校勤工助学认知观念的转变;实施程序方面,明确高校勤工助学前期阶段准备与培训、中期阶段开展与反思、后期评价与激励的具体工作内容,贯穿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宗旨;制度规约方面,重点创新特殊的管理制度,将高校勤工助学纳入学分认证以及综合测评体系,落实惩罚退出机制;工作形态上,将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与学生的兴趣、能力相结合,提升工作的挑战性,创新可行的勤工助学岗位;环境生态方面注重加强责任情感,增强责任动力,提升责任能力,鼓励责任行为。本论文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出发,希望通过高校勤工助学这样一项潜在的课外实践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载体;大学生责任感;培育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选题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选题的重点

1.5.2 选题的难点

1.5.3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与高校勤工助学相关理论阐释

2.1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相关概念厘定

2.1.1 大学生责任感

2.1.2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

2.1.3 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

2.2 高校勤工助学体系概述

2.2.1 高校勤工助学概念及历史沿革

2.2.2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主要形式

2.3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理论依据

2.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2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

2.3.3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2.3.4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4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功能分析

2.4.1 明确的目标导向功能

2.4.2 有效的信息传递功能

2.4.3 积极的价值引导功能

2.4.4 即时的实践检验功能

2.4.5 真实的主客体互动功能

2.4.6 有序的组织保障功能

第三章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必要性现实性分析

3.1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3.1.1 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责任感培育问题需被重视

3.1.2 传统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亟待创新

3.1.3 高校勤工助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赋予新意义

3.2 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现实性分析

3.2.1 高校勤工助学符合大学生责任感培育载体的实践性

3.2.2 高校勤工助学保证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工作的参与性

3.2.3 高校勤工助学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整体实效性

3.2.4 高校勤工助学满足了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方式的多样性

第四章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勤工助学的基本现状调查

4.1.1 调查方法与对象

4.1.2 调查问卷的结构

4.1.3 调查结果的分析

4.2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勤工助学岗位获得的随意性大

4.2.2 勤工助学学生流动性大

4.2.3 用工单位的关心引导不够

4.2.4 岗位安排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

4.3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的制约因素

4.3.1 主客体认知因素

4.3.2 培育管理因素

4.3.3 人文环境因素

第五章 高校勤工助学助推责任感培育的优化对策

5.1 树立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认知理念

5.1.1 学生主体对于高校勤工助学认知的转变

5.1.2 用工单位教师对高校勤工助学认知的转变

5.2 明确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实施程序

5.2.1 前期阶段:项目准备与培训

5.2.2 中期阶段:工作的开展与反思

5.2.3 后期阶段:评价与激励

5.3 健全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制度规约

5.3.1 健全可行的宏观管理机制

5.3.2 积极创新合理的评价体系

5.3.3 严格遵循相应的惩罚退出机制

5.4 创新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工作形态

5.4.1 工作岗位的选择应与学生兴趣、能力相结合

5.4.2 提升工作和任务的挑战性

5.4.3 创新可行的勤工助学岗位

5.5 营造利于高校勤工助学责任感培育功能发挥的环境生态

5.5.1 创建文化氛围,加强责任情感

5.5.2 传递人文关怀,增强责任动力

5.5.3 设立“勤感驿站”交流共勉,提升责任能力

5.5.4 树立典型,鼓励责任行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金融论文提纲下一篇:灌排经济效益系统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