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以信阳新县为例

2022-09-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对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与推进[1]。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实现产业振兴,要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农业增值,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2]。乡村振兴的核心路径是实施城镇化协同推进战略、乡村土地改革和乡村治理改革战略以及乡村教育振兴、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战略六位一体[3]。在乡村振兴的地方实践中,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主体,应该充分发挥村集体的积极作用[4]。保障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要处理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乡村农业与非农业发展、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的关系,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特色优势农业[5]。

一、新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

(一)基本情况

信阳市拥有国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市。2019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34.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63.4万亩。新县位于信阳市南部,南与湖北红安、麻城相邻,总面积1612平方公里。下辖17个乡镇(区、街道)、206个行政村(居委会),2236个村民小组。2019年现有总人口36.8万人,人口城镇化率50.28%,高于全市1.3%,但低于全省2.93%。2019年新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69元,增幅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6.9,增幅9.8%。

(二)发展基础

1. 乡村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随着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以绿色安全、产业布局集中、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乡村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顺利,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综合体蓬勃发展。过去的偏远山区变成景区、农村田园变公园、农家民房变客房、农副产品手工品变商品。

2. 乡村治理呈现新貌

政府投资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扩建改造,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治理。组织开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三年行动”“整乡推进、逐村观摩”等活动,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通过“百村引领、千村争先、万村提升”示范行动,成功创建1个省级示范村、10个市级示范村和47个县级示范村。

3. 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新县强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污水无害化治理、农村卫生改厕、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活动。环境改善后,新县入选中国传统村落10个、中国景观村落10个、河南省传统村落29个,成为河南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最多的县。

4. 文明乡风初步形成

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以村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对聚众赌博、封建迷信、污染环境、私搭乱建等不良现象采取约束措施。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进基层”、家庭“幸福大讲堂”等活动。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为代表的淳朴民风初步形成。

二、新县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新县现有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大部分属于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企业,特色农副产品商品化率低,销售范围仅限本县和周边地区。缺少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还没有真正形成。现有产业存在着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培育难度大以及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二)乡村人才短缺,引进人才难度大

城乡差距客观存在,目前还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虽然实施了一系列招才引智、人才培育工程,但效果不明显。即使自己引进、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在不断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流出,农村甚至整个县域对人才吸引力不足。

(三)乡村基础设施还存在短板

农村道路建设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平等问题。乡镇村组之间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不平衡,非贫困村缺乏上级资金支持。近年来,新县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扶贫资金,通行政村道路建设较好。县乡主要道路年久失修,没有专项资金支持,道路状况较差。由于涉农资金不能用于非贫困村,造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于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遇到旱涝容易引发农户之间、村与村之间用水排涝矛盾。农业集约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仍存在规模小、企业无序竞争和产业发展无规划、销售渠道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

(四)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健全

全县农村社会服务功能较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能够提供市场化服务功能的服务型组织较少,服务水平较低,养老等社会服务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不平衡现象仍较突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不得不“包揽”农业全过程,不仅成本高,还造成大型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资源闲置浪费,制约了现代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

(五)乡村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长期生产生活污水没有处理措施,美丽乡村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基础设施配套不齐,生活垃圾到处堆放,农民卫生习惯养成还需时日。“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等情况还普遍存在,人居环境仍然需要改善。

三、新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

(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特色产业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要稳定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生产,深入落实国家安全战略,严守耕地政策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农田水利灌溉和防汛抗旱能力。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继续落实对农民购买大型农机具财政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粮食生产提供现代技术支撑。推动特色产业兴农。结合新县资源实际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做好茶叶、油茶、中药材、优质畜禽水产品、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品高端化、服务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以第二产业的模式发展第一产业,走产业化、集群化之路。树立品牌意识,培育名优品牌,争创知名商标。加大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支持特色农产品争创国家级名牌商标。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发展格局。

(二)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业

发展红色旅游线路。新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景点分布散,景区投入不足,设施陈旧。应该修缮提升革命故居旧址,分片开发,整合红色旅游资源。通过红色景点改造串联,逐步形成红村、红乡、红区多层级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充分利用新县特有的山水田园风光、历史悠久民居、特色农产品种植,打造一批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精品线路。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做好文旅开发和招商引资。既保护和传承了古村落之美,又提升了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特色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产业示范户。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达标,培育好红色土地、绿色产品公共品牌。加快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四)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建设“四好农村路”,突出解决乡村断头路、县乡公路安保工程建设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县乡公路网络化水平。构建城乡布局协调、群众出行安全便捷的城乡道路枢纽网络。提升水利保障能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推进城乡集中供水,供水管网和服务范围不断向乡村延伸。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和日常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实施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能源供给改革。借助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更新农村电力设施,推广峰谷电价,不断缩小城乡电价差距。深化电力配送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发展配电业务,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供电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对现有农村通信网络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网络通信质量,进行光纤网络进村入户建设。推进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的物联网在农村应用。

(五)招才引智优化人力资源

吸引回归人才,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通过回归工程带动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通过开办大别山旅游、电商服务职业农民培训等培养乡土人才、产业人才,给本土人才脱颖而出的机会。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服务保障工作。劳务经济是全县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大部分出国务工人员只参加短期培训,从事脏、累、险的低级粗放苦力非技术性工种。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解决这一问题,要进行特色工种培训,创新培训模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

四、推进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

(一)培育稳定的乡村干部队伍

持续实施村党组织优化提升行动,进行村干部学历教育培训,不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持续加强乡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管理,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试点开展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让一批乡贤能人成为带领群众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人。

(二)加强乡村治理,建设平安智慧乡村

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县委政法委以法治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加强基层法治建设为创建目标,扎实开展创建活动。经过各级共同努力,全县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围绕平安乡村建设、脱贫攻坚、扫黑除恶宣传活动等,开展“送法进乡村”法制宣传活动。积极选派具备法律素养的干部及执业律师为全县村(居)担任法律顾问实现一村一法律顾问,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加大政府投入,为乡村振兴提供财政保障

县政府财政要优先保障对“三农”的投入,乡村振兴的各项支出列入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把政府财政性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

(四)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创新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

首先,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依据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的调整政策,逐步提高用于农村的投入比例。其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用好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最后,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式。在规范运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五)推动村民精神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文明单位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优势,引导文明单位下乡结对帮扶。财政要设立专项基金,对在全国、省、市级文明村镇创建设活动中的优秀人员给予奖励,不断激发乡村干部群众文明活动的工作热情。

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在农村成立孝善理事会,教育引导村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弘扬良好家风,开展良好家训家规家风活动。培养村民把尊老爱幼,忠孝并举,勤劳致富,诚信友善,文明团结,遵纪守法等作为家风农训。

(六)改造农村人居环境

开展“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为主要内容的“四美乡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改善。以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为着力点,把乡村建设成景点景区,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实现乡村景点化、田园景区化,把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与推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信阳市新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振兴在地方县域的实践。从产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治理等方面分析新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条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阳,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6):795-802.

[2]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1-20.

[3] 陈龙.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55-62.

[4] 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27-34+158.

[5] 陈秧分,王国刚,孙炜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业地位与农业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8(01):20-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分析下一篇:晚熟柑橘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