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2022-10-28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骨科最为常见的老年患者骨折方式之一, 具有极高的发病率, 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 该病的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以不稳定性骨折居多;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与饮食结构亦在不断的提高、改变, 该病发病年龄逐渐出现增高趋势[1]。临床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有人工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系统 (DHS) 等方案, 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对该院2008年4月—2012年5月期间部分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关节置换与DHS治疗, 对比观察其临床效果, 旨在探讨分析实施关节置换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入院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 其中男23例、女13例, 年龄65~86岁, 平均年龄 (73.48±6.25) 岁。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 并经影像学检查均已证实确诊, 年龄不超过90岁, 患者神志清醒, 无严重感染;将合并严重而无法有效控制的内科基础疾病患者, 主要器官及系统严重受损或功能障碍患者, 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等排除[2]。在该次实验前所有患者均充分了解实验, 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参与该次实验。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36例入选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18例, 其中男11例、女7例, 年龄65~84岁, 平均年龄 (73.26±6.17) 岁;对照组患者18例, 其中男12例、女6例, 年龄65~86岁, 平均年龄 (73.67±6.53) 岁。

1.2.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术前准备,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病情、生命体征等进行详细检查, 并仔细观察患肢髋关节的影像学结果, 确定治疗方案, 对患者并发的基础内科疾病进行积极对症治疗, 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择期手术。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实施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麻, 由髋关节的后外侧入路, 切开关节囊将骨折端暴露, 将股骨颈锯断并取出, 清除周围碎小骨块与骨屑, 尽量保护粗隆部的软组织并恢复其解剖结构, 将取出的股骨头中松质骨部分返填入股骨大粗隆的空虚位置;对骨髓腔进行逐级扩髓, 并将疏松松质骨清除出去, 将髓腔冲洗干净, 使骨水泥与骨质可以紧密的接触, 并放入远端塞;将股骨粗隆间骨折端复位后植入由第三代骨水泥制作的双极股骨头假体, 并在凝固后进行复位、缝合关节囊, 结束手术。对照组患者按照临床操作标准实施DHS进行治疗[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 、术后并发症、下床活动时间及髋关节Harris评分, 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髋关节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 术后并发症观察组1例 (5.56%) , 对照组5例 (27.78%) , 其他治疗效果见表1。

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老年患者常会出现骨质疏松, 骨量、骨质的强度与脆性与成年人均有一定的差距, 位于股骨粗隆间的骨皮质较为菲薄且内部空虚, 其骨质疏松十分明显, 因此该处发生骨折时多会形成粗隆间粉碎, 而大粗隆及内后侧的相关结构受到影响常碎为数块, 一般均属于不稳定型骨折, 故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 对老年患者机体造成严重损伤, 限制其正常行动, 给其生活带来不便。

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多采用手术治疗, 以恢复患者肢体功能,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生理功能。以往在临床上多使用动力髋螺钉系统 (DHS) 进行治疗, 其能够同时实施静力与动力加压, 其临床疗效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常作为标准治疗方案被优先考虑。但该治疗方法对股骨颈与大粗隆等区域的损伤较大, 骨量流失多,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无法有效的保障其螺钉把持力;且对患者机体的扰乱与刺激较大, 患者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恢复, 而长期卧床又容易加重老年患者自身的慢性疾病或引发各种并发症[4]。

人工关节置换术以往在临床上常被用作最终的挽救性治疗方案, 多应用于较为严重或晚期病例, 但考虑到该术式对患者应激影响小, 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帮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 对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患肢的功能恢复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尝试使用该方法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 并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5]。

该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关节置换术, 相对DHS具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且手术创伤较小、风险低, 术后并发症较少、康复较快。但需严格把握该手术的适应证包括骨折分型、年龄、骨质疏松程度, 仍需长期随访观察该手术的远期并发症及髋关节翻修手术的可能, 并且要想达到该观察组的效果, 要求术者能熟练掌握关节置换术及术后早期介入康复训练。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实施关节置换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08年4月—2012年5月收治入院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实施关节置换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动力髋螺钉系统 (DHS) 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髋关节Harri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关节置换术, 相对DHS具有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且手术创伤较小、风险低, 术后并发症较少、康复较快。

关键词: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关节置换,DHS,老年

参考文献

[1] 王枭冶, 王愉思, 王家让, 等.人工髓关节置换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6 (8) :29-31.

[2] 马涛, 宋伟, 张育民, 等.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0) :1324-1325, 1343.

[3] 马志成.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8) :815-816.

[4] 李勤勇, 莫南文, 李顺, 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28例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 2011, 22 (4) :43-44.

[5] 马金栩.髋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中国农村卫生, 2012 (z2) :93-9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带一路”战略与税务会计人才培养探讨下一篇:试论企业工会如何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