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专业发展前景研究论文

2022-04-1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老年护理专业发展前景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群体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本文在分析、总结了现存养老机构功能不足基础上,提出了能够满足养老市场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护理院的新思路,为烟台市养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关键词:烟台市老年护理院市场需求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问题日趋凸显重要性、紧迫性。

老年护理专业发展前景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医养结合“五位一体”的中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本研究基于当前医养结合背景,调查了老年护理人才现状、能力、培养情况,分析目前中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出发对中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优化措施。

关键词:医养结合  五位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

课 题: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804188)和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805269)的阶段性成果。

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而中国老龄化尤为突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人数亦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不能提供适宜的、连续的、综合的医疗服务。为构建適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之后多地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照顾服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校为基础、科研机构为纽带,集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为一体,形成统一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本研究根据当前医养结合背景,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出发,提出一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实现高质量养老奠定基础。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本研究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获取数据和资料,从学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家长对学生职业选择的认知和企业人才需求等角度出发,调查老年护理人才现状、能力、培养情况,分析目前中职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形成集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为一体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2.研究方法

以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中职教师、护理专业学生以及家长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养老机构管理者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认知、职业能力和工作稳定性认知,师生和家长对养老模式的认知、对职业选择的认知、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认知和对护理专业学生择业因素的认知等。此外,课题组对10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课程设置体系及其实施效果等。

二、研究结果

1.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对不同地区的35所养老机构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有效回收率为34.5%。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医养结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知方面,63.6%的管理人员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前景较好。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认知方面,84.9%的管理者认为养老机构的员工需要接受专业化培训。管理者认为从业人员具有的能力依次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对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认知方面,管理者对于从业人员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依次为老年人文关怀与沟通技巧、老年护理心理学、老年生活护理技术、老年康复护理技术、老年营养与膳食。管理者认为影响从业人员稳定性的因素依次为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没有晋升机会、家庭原因等。

2.中职教师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对中职卫校1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5%。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方面,76%的教师知道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55.7%的教师对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有一定了解。在对职业选择的认知方面,84.2%的教师认为护理专业学生愿意在养老机构从事工作,认为50%以上的护理专业学生能够适应在养老机构工作。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认知方面,中职教师认为护理专业学生在医养结合的机构工作需要的能力依次为吃苦耐劳精神、专业知识和技能、岗位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对护理专业学生择业因素的认知方面,教师认为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在医养结合式的养老机构择业的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薪资水平、社会地位、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发展前景等。

3.中职护理专业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对200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9.5%。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方面,47.7%的护理专业学生了解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了解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护理专业学生仅有44.2%。在对职业选择的认知方面,88.4%的护理专业学生愿意从事医养结合相关的工作,90%以上的护理专业学生认为自己能胜任在养老机构工作。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认知方面,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在医养结合式的卫生医疗机构工作需要的能力依次为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在对护理专业学生择业因素的认知方面,护理专业学生认为影响护理专业学生在医养结合式的养老机构择业的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薪资水平、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发展前景、管理模式。

4.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对120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7.5%。调查表明,在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认知方面,41.9%的家长表示听说过老龄化社会,但对此不是很了解。91.4%的家庭以家庭养老为主,50%以上的家长认为“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工作主要包含日常保健、心理照护和中医护理等。在对职业选择的认知方面,88.9%的家长愿意让孩子从事医养结合相关的工作,95%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能胜任在养老机构工作。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认知方面,护理专业学生家长认为在医养结合式的卫生医疗机构工作需要的能力依次为工作环境、薪资水平、发展前景、社会支持度、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

5.护理专职教师的访谈情况

课题组对10名护理专职教师就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增加老年营养与养生保健、老年康复护理技术、老年生活护理技术等课程,并希望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机会。

三、结论和对策

1.结论

根据调查和访谈,我们认为护理专业学生愿意选择并认为自己能够胜任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但是中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并不甚理想。

(1)政府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这种养老模式不了解。

(2)养老服务人员适应性和知识储备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护和精神文化需要,需要继续接受培训。

(3)护理专业学生和家长对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环境、薪资和发展前景期望值较高。此外,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間存在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核心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护理专业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知识、技能和人际沟通能力有待提高。

2.对策

课题组通过分析中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出发对 “五位一体”的中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下策略。

(1)加大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可以开展送医下乡义诊活动,免费向群众发放医养结合宣传资料、提供咨询服务;为居家老人和集中供养老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群众对医养结合的支持度,促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学校要经常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线开展职业精神教育,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等方面的指导。养老护理专业教师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的改革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负责精神。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前教师要引导其正确面对就业压力,端正就业心态,在择业时以个人的发展前途为优先考虑因素。

(3)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突出养老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培养。学校要围绕老年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健康教育、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心理素质等人文课程。老年护理专业适当增加老年生活护理技术、老年康复护理技术、老年营养与膳食等专业课程。学校要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定期到养老机构去见习,熟悉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子科,张宝露,王洪娅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J].护理学报,2016(23).

[2]郦雨濛.医养结合背景下机构养老护理人员培训需求与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

(作者单位:衡水卫生学校)

作者:李晖 马丽华

老年护理专业发展前景研究论文 篇2:

烟台市老年护理院市场需求分析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群体需求越来越呈现多样化。本文在分析、总结了现存养老机构功能不足基础上,提出了能够满足养老市场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护理院的新思路,为烟台市养老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烟台市 老年护理院 市场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养老问题日趋凸显重要性、紧迫性。文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烟台市老龄化现状、养老机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养老机构的缺陷,探讨了老年护理院模式优势及发展前景。

1.烟台市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烟台市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87年就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如图1显示,烟台市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1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14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22.7%;到2020年将达到18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27.7%,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1]。

此外,烟台市老年人口也在逐渐呈现出高龄化和空巢化现象。至2011年底,全市百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73.73/百万,8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3.22%。全市共有老年人家庭55.79万个,其中纯老年人家庭(空巢家庭)32.05万个,占比达到57.43%,高龄化、空巢化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2]。

2.养老机构调查现状综述

(1)供给不足。截止到2010年底,烟台市各类老年福利机构已发展到208处,床位20625张,每千名有养老需求的老人仅拥有床位17.22张,数量上远满足不了需求。

(2)各类养老机构存在诸多不足

① 老年福利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管理知识,聘用的服务人员90%来自下岗职工及无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培训,对于如老年人康复保健、临终关怀等多项服务技能缺少,只能实现低端服务功能;

②敬老院的对象主要是五保老人,县区街道财力有限,难以有效保障敬老院的运营。此外,敬老院还存在管理服务人员老化、待遇低等情况,老年人养老存在较大隐患;

③老年公寓是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老年人养护和生活社区,然而政府办的老年公寓限于资金问题,数量上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的实施,一些民办老年公寓也开始发展起来,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多数仍然处于敬老院的发展模式,硬件设施局限在休闲、健身的功能上,软件条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服务项目单一,层次不高;

④社区养老在一些大中城市仍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独居老人、不能自理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老人,需要更加优质的服务,但费用较高,一些老人无法承受;社区方面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服务人员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社区养老不能处理好盈利性与福利性的矛盾关系,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大,无法使社区养老得到顺利发展。

3.老年护理院的独特优势

老年护理院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配套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也是为老年人提供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随着经济及收入水平的提高,传统养老机构设施配置低,服务功能不全面无法满足现阶段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唯有老年护理院模式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高端化的需求。

老年护理院服务功能:

(1)提供日常起居、餐饮、医疗保健护理、文化休闲娱乐等服务,既能使老人感受到居家养老的生活氛围,又能享受社会化服务;

(2)按照入住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多种租住模式,满足不同收入的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3)综合医院和普通养老机构的优点,填充医疗、保健、护理功能。弥补了普通养老机构的缺陷,对老年人养老无疑是最优选择,尤其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极大便利。

(4)配备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交流场所。开设各类课程如舞蹈、书法、乐器等,为老人继续学习提供便利,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使老年人仍能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4.老年护理院发展的政策建议

老年护理院是个具有集成功能的养老机构,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政府对这种新兴的企业模式积极的推广,在政策角度,宣传、引导角度做好保障工作,才能使烟台市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得以满足。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扶持护理院产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护理院的建设当中;

(2)政府引导设立老年护理院的旗舰企业,形成养老市场的竞争机制,使护理院功能齐备,收费趋向合理;

(3)政府应承担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培训及上岗监督工作,保障护理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烟台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烟台市人力资源保障局

[2] 烟台市人口普查数据2011

[3] 林成磊.中国老年消费市场开发现状及发展思路.经济论从

作者:孙华敏等

老年护理专业发展前景研究论文 篇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摘要:较低人均收入和高额的老年医疗护理费用的矛盾在老龄化程度加速的中国已经日益凸显,发展和健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手段。通过回顾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背景和国内学者的研究,结合我国现有国情对现有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进行分析,认为改进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设计有利于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人口老龄化;保险产品设计

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简称LTCI),又称长期看护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丧失自理能力,由被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约定为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用以承担被保险人因专业护理、家庭护理及其他相关服务项目产生的费用,从而为被保险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的一种商业保险。

1研究背景

我国自20世纪末期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达1.7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33%,其中失能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95%。与我国老龄化程度相伴随的是我国的少子化、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强、空巢老人数量剧增等问题。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现在已进入老年期,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012年空巢老人总数约为0.99亿,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1%:家庭保障功能失效,失能老人看护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

2013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我国目前还存在养老服务和相关产品供给不足、养老市场发育不健全等问题,政府应当鼓励老年人投保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

我国于2005年由国泰人寿保险有限责任公司首度推出康宁长期看护健康保险,这是首次出现在大陆的长期看护保险产品。2006年由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推出首个全国性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开设这一险种,保险市场上该类产品数量较少。这些保险公司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均具有高保费、高保金的特点。

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2012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64.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7916.6元、基尼系数为0.474,较低的人均收入和较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决定了很多失能老人无法购买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设计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较低的人均收入、高额的老年医疗护理支出和相关护理保险的不足使得失能老人无法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严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而鼓励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2文献综述

我国近年来老龄化进程加速、家庭结构变化和老年护理压力增大是引发学术界对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展开研究的主要原因。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未富先老”,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承担老年人在长期护理期间产生的巨额医疗护理费用(赵林海、江启成、刘国旗,2005),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风险自留和购买保险分散长期护理风险相比较,老年人参加长期护理保险能满足消费效用最大化(王京婕,2012)。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大,但受健康保险业起步较晚、精算数据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在开发相关保险产品上存在较大难度(彭荣,2008)。此外,医疗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会使护理保险的管理复杂化、护理保费处置复杂、政府买单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都影响着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实施(黄铮、朱建平、黄敬林,2007)。

从国外经验来看,德国和日本将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成为社会保险模式,分等级给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有效地让无力支付长期护理费用的老年人获得维持生命的护理保障(吴贵明、钟洪亮,2010)。而最先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美国一直将该保险划为商业保险的类别,分年龄段、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保险产品,并提供抵御通货膨胀的保障措施并让被保险人享有现金价值的权利,这类保险产品也大受欢迎,在美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占领了30%的市场份额(段昆,2001)。

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解决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与高额的长期护理保险费之间的矛盾,通过积极发展我国老年护理行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可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荆涛,2005)。

国内学者的现有文献显示,长期护理保险是为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提供分担风险的有效途径,该险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受限于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保险和相关市场不成熟等原因,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现有产品的相关经验,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设计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针对我国国情对长期护理保险进行再设计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将就这一方向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3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困境

3.1我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费用较高

老年长期护理费用是指老年人在接受长期护理服务的过程中为此支付的康复和支持性服务费用。老年护理主要可以分为专业家庭护理、中级护理和日常护理。由于全国各地的康复机构的收费标准不一,如果采取一个较低的标准来考量,在1992年劳动部、财政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调整企业工伤全残职工护理费标准的通知》中规定,全残护理费标准(按护理依赖程度)定为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50%、40%、30%,而我国现行的基本养老制度下的养老金替代率还不及50%,全额养老金不足以支付高级长期护理费用。

3.2我国老年人群购买长期护理服务的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在不考虑子女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城市老年人平均年收入为11963元,支出为10028元;农村老年人平均年现金收入为2722元,支出为2691元,即老年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城市地区为1935元,农村地区为31元。老年人入住机构意愿调查显示,城市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1%,每月可承担费用710元;农村地区老年人中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5.2%,每月可承担费用121元。老年人口的实际购买力相对于动辄上万元的护理费用来说是杯水车薪。

3.3我国现有的长期护理保险情况

我国目前的商业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很少,其中推出时间较早并且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有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国泰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几家保险公司推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我国目前的保险产品存在着保险产品少、保费高、保障水平较低、等待期较长、无法实现长期护理等缺点。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除以上所列的三种保险产品以外还有一些以健康保险的附加险的形式存在的保险,其保障水平更不足以应对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庞大经济支出需求。从保费上看,“全无忧长期看护个人护理保险”在夫妻双方30岁参保时,每年需缴纳的保费为15400元,高额保费让我国大多数居民望而却步。康顺长期看护终生保险在被保险人达到88岁合同便中止,无法满足长寿高龄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而万全终身重大疾病险基本上属于疾病险,也无法满足长期护理需求。

4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设计

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设计不符合我国国情是影响该类保险产品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合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具有多选择、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与疾病保险对接的特点。

4.1为被保险人提供多选择的产品

保费设计上要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年龄、性别、自理能力、预期寿命和受益人的选择(仅为被保险人还是指定如配偶一方为受益人)等多种因素。费率的厘定主要参考被保险人身体损伤程度、需要护理的等级和护理时长。在保单中可增添更多的选择性条款,如是否愿意接受街道社区护理、高龄老人需要的特殊护理需求等,满足各地区实际消费水平和不同个体的实际护理需求。

4.2长期护理保险设计应当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同时向低收入人群倾斜

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面向的购买群体是较高收入的人群,投保人的目的是通过高保费的支出换得在风险发生时获得高保险金来应对风险。而在该产品发展之初,竞争市场上国外成熟的保险产品更容易吸引高收入群体购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应当抓住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机遇,采取增加客户范围的策略,推出一系列符合中等收入乃至满足部分较低收入群体的购买水平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该类产品可以通过降低保费、提升服务质量的方式吸引中低收入群体,在保证保险公司盈利的前提下基本满足被保险人的需求。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这种手段积累资本,抵抗国外同类产品的威胁。

4.3与疾病保险对接

长期护理保险作为健康保险的一种,被某些保险公司作为其他保险的附加险的形式推出是一种资源浪费。该保险的潜在客户群体规模庞大,应该通过产品设计将其与一般疾病保险区分,准确定位适合该类产品的客户群,并在产品中体现基本医疗保险和一般商业保险无法提供的对医疗护理风险的补偿机制,在提供资金补偿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护理服务。

以上提出的建议需要建立在我国拥有完善的保险市场和成熟的老年护理产业链的前提下,所以建立健全我国的健康保险市场和构建完整的老年护理产业链是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发展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赵林海,江启成,刘国旗.构建长期护理保险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J].卫生经济研究,2005,8(2):2223.

[2]王京婕.老龄社会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J].新西部:中旬·理论,2012,(10):6969.

[3]彭荣.关于我国开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几点思考[J].浙江金融,2008,2(008):11.

[4]黄铮,朱建平,黄敬林.护理保险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J].护理研究,2007,21(8):20402042.

[5]吴贵明,钟洪亮.德日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012):7678.

[6]段昆.长期护理保险在美国[J].中国保险,2001,(2):4849.

[7]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文论,2005.

作者:王曼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作时效性小学班主任德育论文下一篇: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