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孔乙己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分析孔乙己范文

孔乙己形象分析

【摘

要】《孔乙己》是中国现代小说最优秀的典范之一,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从宏观的角度,高度概括而又形象具体地反映中国社会乃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那么《孔乙己》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士人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了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主人公善良、儒雅,但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本文力图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和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形象。

【关键词】孔乙己

形象分析

性格特点

我一直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怀有很浓厚的神秘感,这种感觉一直跟随我到上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不断加强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丰富我对鲁迅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做出的种种伟大贡献的了解。但总的来说,并没有打消我对鲁迅先生作品的隔膜,

我仍然是敬而远之。当然,先生的不少作品却带来了我心灵的震撼,其中《孔乙己》为最。

我初读《孔乙己》,已记不清是在中学几年级了,只记得主人公可怜可笑,他那一身破旧的长衫,长长的指甲,还有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让人听了便发笑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如今再读《孔乙己》,其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无法言语的。也许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我对孔乙己的形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知识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善良读书人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忠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

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统治阶级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总是竭力向他们灌输“读书至上”“读书致仕”的思想,这些迷魂汤把多少知识分子灌得神魂颠倒。同时,为了引诱知识分子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从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就成为取士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封建社会里,许多读书人都以“学而优则士”作为人生奋斗的目标,视科举为进身的阶梯。他们用悬梁刺股,映雪囊萤的精神饱尝几十年寒窗之苦,一年又一年地把自己的命运押到科举考试这个巨大的赌博上,在封建统治阶级所划定的死胡同里不顾一切地奔跑。然而,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虽也不无少数人爬了上去,从而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但对于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几经奋斗,牺牲的是鲜花般的年华,朝霞般的青春,而所得到的却是满头白发,两袖清风,依然是低下的地位,贫穷的生活。

孔乙己就属于后一类知识分子。其遭遇折射出了按封建科举模式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变动中必然没落的命运,展现了科举时代没落知识分子腐朽、空虚、迂腐的魂魄,孔乙己是科举场中人物梦想破灭的最佳写照。他和更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一样,什么高官厚禄、朱服紫袍,对于他们都只不过是墙上的画饼,梦里的幻想而已,他甚至始终未能跻进真正长衫客的行列。而封建制度带给这个它的忠心拥护者和虔诚信奉者的,却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累累伤痕。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奋力的奔走着,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无丝毫的悔悟,仍然陶醉于满腹学问的牛角尖里,于是导致了他在生活方面不会营生,好喝懒做。他轻视劳动,四肢不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他青春的浪费,劳动本领的丧失,道德的沉沦,这些都十分清楚的说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是怎样残酷地从精神上和道德上对一个知识分子进行毒害、愚弄和戕贼的。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笔下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幸的典型人物之一,在鲁迅先生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孔乙己身上这样几个鲜明的性格特点:

其一,又穷又酸,迂腐不堪,盲目自尊,死要面子。他的这个特点,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他读过书,但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生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弄得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而且是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头脑中就充满着这样的理念。不劳动,不能生活,自然就越过越穷,孔乙己自然崇奉“君子固穷”的德行,但活着是第一要义,哪怕落到将要讨饭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但讨饭抛头露脸,不太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他只好偷。这种人在社会上已沦落到非常可怜的地步,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比普通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自己的身份,卖弄“学问”。他穷到毫无办法,便经常偷,也经常挨打,他甚至连书也偷了,当人们揭发他、讥笑他,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的争辩,死也不承认自己是偷书,还要冒充君子,大言不惭,说什么自己固守穷困,却不因穷困而改变操守,这个细节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刻画出孔乙己穷酸、迂腐、死要面子的性格特征。

孔乙己的第二个性格特征是品行端正,被迫为盗,穷困潦倒。小说概括地写了孔乙己一生的经历,写他沦落的过程,真实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必然性,“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就是从不拖欠”,这些描写显示出作者对身处下层社会的人物的同情。孔乙己不是因为品质恶劣而去偷东西,而是为生活所迫,“偶然”去干这种事,万不得以而为之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的品行是端正的。

骄傲自负、深受毒害、死不觉悟是孔乙己的第三个特征,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养成了盲目自负的毛病,小说中写到,人家有意跟他开玩笑,诘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便“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读书人那种骄傲自负、鹤立鸡群的神态又流露出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这个已经走上穷途末路的读书人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但是,孔乙己越显出看不起人家的样子,人家就越要讥笑他,说:“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于是,“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孔乙己虽然沦落到这样的地步,但他对于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还是没有任何认识,仍然不能忘情于科举,把自己的考不上秀才当成生平最遗憾最丢人的事,人家讥笑他偷东西,他还能涨红了脸去争辩,可当人家讥笑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时,他连争辩也没有气力,他把考不上秀才看得比偷东西被揭发还要难受,他对封建教育的毒害是连一点认识、一点觉悟也没有的,这正是他的可悲之处。

孔乙己是个穷苦的知识分子,他的性格除了穷酸之外,还有孤独、善良、恳切、赤诚的一面。作品中写他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以及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一人一颗的描写,这有力地表现了孔乙己的精神上的孤独,他在周围人们的讥笑声中,百无聊赖,只好到孩子们中去找朋友,求安慰,他的认真恳切的态度又显示出他的一片赤诚。

可笑而又可怜的孔乙己,封建制度是把他拖进人生苦海的竹竿,但他却把它看作拯救自己脱离苦海的稻草。他虔诚地信奉着统治阶级宣传的封建思想,衷心维护着科举制度,但从它那里得到的却是难以磨灭的精神与肉体的累累伤痕。他心中没有对人生的幻灭,但他的一生却无药可救的走向幻灭。

参考文献:

[1]林志浩.鲁迅研究(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李希凡.《呐喊》《彷徨》的思想与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鲁迅.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第二篇:孔乙己 余映潮 分析

余映潮老师的《孔乙己》实录及欣赏

起立,班长带大家(齐呼 景山的校训、班训)

师:一上课我就感觉到同学们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来进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欣赏。 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屏显)

一、文意理解

第一个任务很简单——文意理解,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好,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好,谢谢!请你来!

生 :社会的复杂、群众的麻木和科举的罪恶。 生:首先是社会炎凉。

师:前面应该要有个总起,我感受到了,我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了……

生:其实我刚读完这篇小说觉得挺有趣的,孔乙己,说白了,就是小说里的一个笑料。但是呢,就是通过这个笑料,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还有揭示社会的丑陋。

师:嗯,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那些看客们的笑料。因此,孔乙己这个人呐,很可怜呐!注意说话里面不要带口语——“说白了”。

好,请你来。

生:课文中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鲁迅就是用这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来反衬出一种当时封建社会的状况——人性的冷漠和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师:是呀,他既不是短衣帮,又不能像那些穿长衫的一样潇洒地慢慢“坐喝”,所以他是一个边缘的人,可有可无。概括得真好,通过这个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炎凉。

好,继续说话。请你来。

生: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写出了当时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情况。

师:好!当中加一句——通过什么什么描写,表现了他的命运的变化,然后再是你的第三句话。这个同学的发言就切中我们文学作品范围中来了。通过作者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命运。

还有同学要说吗?(没有) 好,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孔乙己》是篇小说。《孔乙己》是关于一个小人物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孔乙己的小说。这篇小说用各种描写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这就是我们的初步感受。

欣赏:这是整体感知课文,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虽说是初步感受,可很是需要花功夫的。它需要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至少走一个来回,还需要他们筛选提炼整合,就自己已有的认识来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理解。这也是老师上课伊始打探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这里老师能了解到学生读课文文学味少了些,小说的知识运用得少(到最后发言的同学切中文学来谈),谈得感受大多是概念化的理解,如:反映封建社会,抨击封建制度。余老师的回应一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小说中人物命运变化,为后面的小说欣赏做铺垫。

过渡:资料助读

资料一: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屏显)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之一。注意:鲁迅先生自己说,他说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我们现在的解读常常认为是批判封建社会,但作者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同情心。孔乙己这个人物无疑有很多弱点,正是因为他的弱点,才导致了他生命里程的变化,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要表现的是“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资料二:《孔乙己》运用“儿童视角”编织故事。(屏显) 师:注意这四个字“儿童视角”。阅读小说,我们要关注视角。《孔乙己》的创作手法,是用儿童视角来编织故事。小说里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故事。这四个字要批注在课本上——儿童视角。一说到这四个字,你们脑海里应闪现一批用儿童视角写的小说。能不能记得你们学过的课文里用儿童视角的小说?

生:《最后一课》

师:是呀,小弗郎士的眼睛里写出了一个重大事件。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小说——《社戏》,学过了吗?学过了。还有外国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学过没?还没有,以后会学到。你们看,拿到一篇小说,你就知道它是儿童视角还是成人视角,还是第三人称的视角。

下面再注意四个字——“场景设置”

资料三:《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 (屏显)

师:注意咸亨酒店就是场景,作者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和“退场”,在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说故事。短篇小说非常讲究场景设置。我们顺着这个同学的发言问一下。

师:《最后一课》的场景在哪?

生:在教室。

师:马上触类旁通了吧!就是在教室里形成故事情节。想一想一个大难题,《社戏》的场景在哪里? 生:在船上。 师:怎么讲?

生:就是主人公他们在船上看戏。 师:一群人,小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物群像都是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什么是场景了。下面又有一种手法,就是“虚写和实写”。

资料四:《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屏显)

师:虚写和实写,虚实相生。这个里面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始终没有出来,但是他的故事却在文章里面,所以对丁举人是虚写。作者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了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对孔乙己主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写,丁举人就是虚写。就是孔乙己也有虚写,比如听人家说过孔乙己,就是虚写。这个很重要,读孔乙己一定要读出多线条多角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资料五) 资料五:《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们“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屏显)

师:昨天有个老师说,她一节课专门欣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表现他心理的变化,表现他命运的变化。这个线条就很好。孔乙己的手在文章里就很多。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多线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下面是专家的话。

资料六: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屏显)

师:长衫足一种身份的象征。尽管他很落魄,但他仍然自尊地认为他是读书人,不管它多么破多么旧,他仍然穿着。但是他的长衫终于没有了。因此他的命运就有了暗示。语言,之乎者也,满口之乎者也,但是,后来呢?手,一笔好字,能够用来抄书谋生,后来呢?所以呀,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体现人物命运的变化。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他的人生命运的巨大变化。这是专家的话。我们这节课,要涉及这三个方面的知识。

欣赏:这是丰厚的课中“微型讲座”。这一个环节为下面的课中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读课文,读小说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指点了小说的欣赏角度与基本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不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激动一会,雾里看花,实质没有留下什么。这里,学生学习的是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加之下一环节的实践,相信这些都会驻留在学生心里。

下面进行课中比读,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读,很有意思的一段话。

二、课中比读

生:(齐读资料)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屏显) 师: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退场时候的孔乙己和出场时候的孔乙己都是可以比读的。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请大家看练习三,“他不回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在第四段。再看下面的练习,“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就是比读啊!第四段里他拿钱的手法是“排”,第十一段里,他拿钱的动作是“摸”,这就叫课中比读。大家从第四段和第十一段找出细微处进行比较,然后阐释。开始各自尽心的、地读书。手上要拿笔,要把它们画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活动时间,每位同学5分钟。

(生勾画旁批,比读5分钟)

师:互相讲一讲,自己的欣赏。(生杂然讲,师巡视)

师:好吧。下面我们自由赏析,各自表述自己欣赏的那一个点。好,可以举手了。谢谢!

生:在第四自然段里,作者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可是到了第十一自然段里,孔乙己又黑又瘦,这说明了孔乙己脸色在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丁举人的残暴。

师:好!分析得好!脸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青白脸色表明孔乙己虽然营养不良,但也算健康。饱受摧残的孔乙己,脸色是黑的,这就是变化。

生:第四段,孔乙己涨红了脸说,到后面孔乙己低声说:“„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好像在恳求掌柜”。先前的孔乙己还同别人争辩,可是在丁举人打之后,变得没有力气跟别人争辩了。开始他还能找到,哎,哎,(师补上:自尊)对,自尊,可是后来随着他的腿断,自尊也没有了。

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只是想喝一碗酒就走。此时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里,你分析得很好。从争辩不争辩,能反映出心理的巨大变化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分析得好!

生:我找到的是第四段他穿的是长衫,而到十一段他穿的是破夹袄。穿长衫是他轻视劳动人民,从内心里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而穿破夹袄时,说明他的身心和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了。

师:是呀!不仅仅是因为贫困。象征他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是不是被丁举人剥落了呢?这里面有很多空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谢谢!

生:第四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可是十一段孔乙己在门槛外坐着。说明 ……(听不清) 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你看,一个站着喝酒的人,一个和人争辩的人,最后是匍匐在地上的。他的双腿被人打折了,他永远站不起来了,这就是站着和坐在地上的巨大反差。谢谢你!

好,请你来分析。

生:在第四段中,他拿“者乎”来搪塞别人,十一段中就是“不要取笑”,就没有“者乎”了。

师:嗯!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锐利。注意,孔乙己的长衫永远地没有了,象征他身份的没有了,再也不是读书人了。同时,他的语言系统也被摧毁了,他满口的之乎者也,这时只有“温一碗酒”。象征他文化象征他身份的语言表达特征没有了。这同样是他的巨大变化,命运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他上面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个是他的长衫,一个是他的语言。你看专家分析的,还有手啊!好,请你来。

生6:在第四段拿钱是排出,十一段是摸出。

师:对,排,带点炫耀,一个、两个、三个……几文啊?九文。而且这个“排”还带点童趣啊。排可看出孔乙己心情蛮好的。“摸”呀,抖抖索索,同样是富有表现力的。谢谢你的分析。排的时候还要了一碗茴香豆啊,摸的时候呢?是一碗酒,茴香豆也没有了。

生:孔乙己原来喝酒是在酒店里的,后来是在门槛外的,没有进屋。这时天气很冷了。我想他不想进屋被众人嘲笑。在外面喝酒不得已。

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这位同学看出来的是孔乙己喝酒的位置。原来别人嘲笑他,他还要争,第十一段,他非常可怜地坐在门槛的外面,甚至小伙计看也没看到他,看不见他。这一幕很让人揪心啊!一方面,他怕人嘲笑,不想进屋;一方面他没有力气跨过门槛,因为他没有腿,只有手。好,继续。

生:第四段孔乙己喝酒时都和周围的人,包括小伙计掌柜的说笑,这次,他只想喝酒,不说话。

师:这次在咸亨酒店出现,目的很简单,就只是喝他一生可能是最后的一碗酒。好,继续赏析。还有啊,还有很多优美的线条。请你来。 生:原来是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来只是一碗酒。说明被丁举人残害后的孔乙己不仅十分贫困,而且什么都没有了。

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有四文大钱。

生:在第四段温酒时,能正面面对别人的嘲笑,十一段声音是极低的,说明他很虚弱。

师:对,他低声说道:“跌,跌断。”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被人打断了,他仍然保持他的自尊,爱面子呀。他说是跌断的呀。

同学们,请关注十一段这样一个地方。“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是环境描写,但是第四段是没有环境描写的。这里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关系到天气的内容。请你来。

生:这一段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然后写我靠着火,穿棉衣的 的 哎(师:感觉),对,感觉来反衬孔乙己穿破夹袄的凄凉。

师:对秋风的描写,对秋意的描写,就是氛围的描写啊,这里的氛围就两个字:悲凉。它渲染的是孔乙己最后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那种悲凉的情景。同时同学分析得很好,用“我”穿棉衣来反衬孔乙己那时穿的是破夹袄,而且是在户外。

生: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孔乙己的腿已经没有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等天气暖了以后再来喝酒呢?我想,他可能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他想最后一次来这家酒店喝一碗酒。

师:对,很好啊!这个同学的发现真有意义。春天,万物向上,朝气蓬勃,代表的是生命的复苏。所以作者一定要安排在冬天或者是秋天,来表现这个人物命运的凄惨。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好,谢谢同学们!你们欣赏到这么多美好的内容。

我们这样小结一下。第四段写了孔乙己的出场,第十一段写的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同时也是退场。做好旁批。小说人物的出场和退场是很有讲究的,读小说要分析人物是怎样出场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是怎么退场的。这都是需要我们欣赏的。

一个正常的人被社会,被恶势力摧残,这个命运的变化,谁能够承受得起啊!

他出场的时候有个伏笔,请你们批注“伏笔”两字,“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伤痕”就是伏笔,表示着孔乙己常常挨打,就有打断腿和它照应。“伤痕”和“断腿”是伏笔和照应的关系。他的长衫没有了,知识分子的那种自尊永远的没有了,他穿着破夹袄离开这个世界。他的脸色,脸色的变化表明了他命运的变化,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像鬼一样的人,他的脸是黑的。这是颜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他那大大的眼睛和人争辩,和他那恳求的眼神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个人直到死都还要自己的自尊,不管是和人争辩还是恳求,都是一种自尊,都是对自我的保护。还有多少内容啊,时令的对比,语言的变化,语气的变化,千万不要忘了你手中的笔,他的动作描写的变化,外貌形态、站坐姿态、喝酒的数量、钱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我们深深地思索。思索什么,孔乙己命运的变化,或者说孔乙己的命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在这深深地思索之中,也许是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鲁迅先生在小说里很有味道一句话暗示了我们孔乙己个人的原因;孔乙己这个人好喝懒做。

同学们,我们刚才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了很多地方,阐释也很到位,就是有一点——手的用途,没有阐释到位。一个读书人的手,喝酒的手,偷东西的手,被人吊着打的手,写检讨书的手,最后成为走路的工具啊。由此可见,丁举人的残酷。偷东西打手,他把腿干掉了。小说表现人物的角度多巧妙。如果你们老师下节课给你们讲,应该是议一议孔乙己的手啊。手的描写贯穿全文。如果你的老师用另外的角度读课文,你们就自己读一读吧,孔乙己的手怎样表现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

小结一下,比读,读起来。

(生齐读)“比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训练,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屏显)

欣赏:“课中比读”,“ 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余老师选点精准,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组织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在第四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里走了N个来回,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出生入死”,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读课文。他们读出了许多对比点:青白与黑瘦,争辩与恳求、站着与坐着、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长衫与夹袄……他们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姿态、动作等等方面读出了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遭受巨大摧残的孔乙己。那性格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孔乙己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从大人到小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的冷漠气氛也出现在学生面前。这里再也不是课前对作品概念化的理解了,这种理解同样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师: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意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谢谢同学们非常优秀的课堂发言。 下课。

欣赏:余老师的课最后总有类似的总结和鼓励。

这个课用两个主问题学习一篇经典课文,让人觉得越品越有味。这是余老师在对课文有了“精细的阅读”、“深刻的理解”、“独到的见解”之后采取的高效的艺术的手法。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选取了最有价值的关键处:第四段和第十段,进行了最有艺术的处理:“课中比读”。当时听课的老师质疑资料助读环节老师讲得过多,后来又折服于学生“比读”的深度和广度。倘若没有前面资料铺垫,很难有后面学生“比读”的深、广。当我们感动于学生越来越深地走进文本,越来越近地走近孔乙己,越来越理解作者“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时,我们对前面的教学环节才恍然大悟。关键是学生的收获,在读同类型的其它课时,这些学生一定有类似高效的阅读方法。这就是余老师说的“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

第三篇: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

――《孔乙己》教学案例分析

张忠生

【教学设计】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尽量创设一个个学生能够有情感共鸣的背景或者环节。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多种课堂资源,但又不脱离文本的教学方法就是一个不错的设想,那么教师怎样来达到这个目标呢?《孔乙己》的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点。

小说这种文体与别的体裁有所区别,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及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离他们已经很远的社会,我深知课堂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没有达到小说赏析的基本目的,哪怕这堂课再严谨、再热烈,但永远称不上精彩。

《孔乙己》这篇小说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是如何挣扎在自尊与生存、高贵与堕落、敏感与麻木之间的。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以及整个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我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把整堂课的重点定在人物形象的剖析,而难点放在如何由孔乙己个人的悲剧反窥整个病态社会的不合理,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由浅入深的赏析效果。 【教学片断一】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孔乙己吗? 生:没有。(齐声)

师:那对于我们没有见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都是通过什么手段让我们有个深刻印象的?

生: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七嘴八舌) 师:那么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大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投影片上的问题(出示投影)。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试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学生热烈的讨论)

师:经过交流我想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想法,你们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请举手。

生:我觉得孔乙己是一个很懒的人,因为他一件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师:很好,同学们,这可不是一般的懒,你们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众生笑)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清高的人,因为短衣帮的人问他读过书没有,他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师:嗯,旧时知识分子的通病。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小孩吃。 师:确实,因为他也很贫穷。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书呆子,因为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师:对,如果用书面语就是…… 生:迂腐。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因为明明偷了书,还说窃书不算偷。 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窃跟偷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比较一个词,我们往往从词性、词义等方面入手,你们觉得没区别吗? 生:有,一个是书面语,一个是口语。 师:很好,那这两个字意思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那么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知不知道它们意思相同?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这么说? 生:因为他认为短衣帮不懂。

师:你们很聪明,那么这反映了他什么性格特点? 生:……

师:以为骗了别人,其实是在骗自己。 生:自欺欺人。(齐声) 师:很好,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酒钱。 师: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因为他爬着到酒店来喝酒。(生笑) 师:这里除了看到他的坚强还看到什么? 生:他很喜欢喝酒。

师:我们通过大家的分析,对孔乙己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可这些毕竟还是比较破碎的拼凑,孔乙己在你心目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出示投影)

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

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生: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很有深度。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怜但又令人讨厌的人。

师:确实,他的遭遇令人同情,可行为却让人生厌。 生: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又可敬的人。

师:可悲能理解,可敬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考试没考上又接着考,坚持了很久,所以可敬。

师:从这个方面来讲,他是很有毅力的,但这种精神值不值得我们学习? 生:不值得。(生笑)

师:同学们在概括这个人物形象时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你们知道在名家眼里的孔乙己是怎样的吗?请大家齐读一遍。(出示投影)

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大家看看这些评价当中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孔乙己是一个悲剧人物。 【教学片断二】

师: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到底到了一种怎样的状况呢?请大家带着三个问题来观看电影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片断。(出示投影,打开视频) 问题一:电影中孔乙己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孔乙己的? 问题二: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中?

问题三:仔细观察孔乙己的外貌、动作、神态等,结合前面两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学生静静的观看,电影中的悲剧艺术效果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

师: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悲哀,孔乙己那么凄惨的时候,身边的人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生:嘲笑。

师:你们觉得这是怎样一个社会? 生:冷漠的,残酷的等(七嘴八舌) 师:孔乙己的结局会如何? 生:肯定是死。

师:可在文中最后一段却是这样说的: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大约”“的确”是一组矛盾的词,作者怎么会把它们放在一起? 生:大约是猜测的意思,的确是肯定的。 师:为什么是猜测的? 生:因为没有亲眼看见。 师:那为什么肯定他死了? 生:……(默然)

师:不如我们回到文本中来看看孔乙己活动的环境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一】

小伙计至今仍记得孔乙己的原因是什么?

生:孔乙己来了可以笑几声。 师: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生:“我”、掌柜的、短衣帮、小孩。 师:这些人是不是同一个阶层? 生:不是

师:那么在鲁镇这个社会的缩影中有没有认同孔乙己的阶层? 生:……

师:文中其实有一个词就暗示了。 生:没有,因为他是“唯一”的人。 师:那孔乙己是个什么人? 生:多余人 师:【二】

孔乙己的腿是被谁打折的?(出示投影二) 生:丁举人

师:丁举人为什么要打折他的腿? 生:因为他偷了丁举人的书。

师:为什么在偷了几本书的情况下,他敢把孔乙己的腿打折? 生:因为他有权势。

师:所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黑暗、腐朽、残暴的社会 师:【三】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出示投影三) 生:掌柜的和喝酒的人聊天。

师:掌柜为什么要提起孔乙己,他们谈论的口气是怎样的? 生:因为他还欠十九个钱。

师:他们谈论孔乙己时跟谈论一条狗有没有区别? 生:没有。

师:所以他们的口气很…… 生:冷漠

师:我想请大家推举两位同学来表演这段对话? (学生推举,两位同学表演,完毕,学生鼓掌)

师:由此可见,当时的人对待不幸的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冷漠无情

师:同学们,在这样一个社会,孔乙己活得下去吗? 生:活不下去。

师:所以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因为…… 生:在那个社会里必死无疑。 师:(出示投影)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生:社会问题的悲剧

师:那么那个社会合理吗? 生:不合理。

师:同学们,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因为各种原因像孔乙己一样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 (学生分为两派,各举例子) 师:我很想给大家看一段小录像。(出示《灰色的震撼》的视频) (学生专注得出奇,有的女生已经泪流满面了,泣不成声了) 师:我这里还有几份资料(出示投影),一是为受海啸灾区捐款1000万的丁磊,二是浙江省为受洪水侵犯的灾区捐款,三是为希望工程的捐款。相比之下,哪个社会更文明,更人文?

生:我们这个社会(骄傲的回答)

师:老师给你们看这段《灰色的震撼》是为了什么呢? 生: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不幸的人。 师:就为了让你们痛哭流涕吗? 生:不是(生笑)。 师:那是希望?

生:我们能够帮助这些不幸的人。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良,我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孔乙己》看到一个社会问题,更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存在因为冷漠麻木而导致的悲剧,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不要吝啬我们能够伸出的双手。 【教学反思】

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脱离这个载体,一切的讲解都变得苍白,所以整堂课的起始阶段就安排在解读“学生”眼中的孔乙己。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让他们通过交流达到一个初步的共识,并且能更全面的看待孔乙己这个人。鉴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把评价标准定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所以很多我们无法界定的答案也出来了,比如有人说孔乙己很坚强,因为他爬着来喝酒的等。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通过对文本整体的分析,让他们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尝到了自己探索发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这是感受。 可是这一切都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赏析上,每个人都只是发现孔乙己身上的某一个或者某两个特点,在这点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心中还是独立的,或者说是被割裂的,于是

我要想办法让学生从不完整的碎片印象过渡到整体的人物形象,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试从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用一句话给孔乙己的形象做个高度的概括。例如:孔乙己是一个潦倒、不幸的读书人。(叶圣陶)

我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后发言,对于这种有高度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可是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多了,这时举手的人数明显下降,但回答的精确度却在提高,这是对孔乙己的理解。然后我出示一些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人物。应该说,课堂这块二十分钟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效果,这为我转向难点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还只是孤立的来看孔乙己个人的悲剧,那么这堂课就没有实质的意义。因为我们都知道鲁迅所要指向的是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可是怎么把孔乙己的悲剧跟社会联系起来呢?毕竟他本身的性格实在是太突出了,这么一个好吃懒做、迂腐不堪、又鄙视劳动的人实在很难有好的结局。于是我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在网上找到一段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的一分五十七秒的视频录像,利用电影里孔乙己的凄惨和旁人的冷嘲热讽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先从心灵上得到震撼,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来感受这个已经有段距离的社会。我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看这段视频,做到有的放矢,为回归文本埋下伏笔。

通过这段震撼人心的视频,学生把关注的角度转向了孔乙己身边的人,我趁热打铁,再次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看看文本里的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我把它分为三块,从不同的角度引入,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从而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是个怎样的社会,这是赏析。三个板块所有的问题都是文本中的知识,所以学生回答起来很轻松,随着问题的一步一步深入,学生的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这个社会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赫然在目了,当我问到:孔乙己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时?没有一个学生不说是社会悲剧了,学生至此达到了评价的较高层次。这种由浅入深,又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是我成功解决难点的一大支柱。最后通过《灰色的震撼》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完成了文学欣赏的最高目的——获得有益的启示。

整堂课就是在一个热烈而不失深沉的气氛中进行,这主要是得益于课堂创设的背景和紧扣的环节,当中的现代教学手段其实起到了一个很大的辅助作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加大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力求一切能用的资源和能用的一切资源,以加大对语文课堂的辅助作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具备人文的美的享受。

第四篇:孔乙己

鲁迅

C56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初步了解孔乙己的故事。

2、以“偷”为切入点精研文本,分析孔乙己形象和作品主题。(重难点)

3、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和关爱他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闻设疑,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曾经看过一则新闻,说某地出现一位“现代孔乙己”,多次去书店偷书,屡教不改,而且辩解说自己的行为不违法,理由是“孔乙己早就说过窃书不算偷”。好笑之余,我们不禁会问,孔乙己是谁呢?他的名字为什么会成为偷书贼的代称?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一起去了解一下孔乙己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孔乙己是清朝末年一个科举考试失利,没有进学也不会营生的落魄书生。他好喝懒做,经常到咸亨酒店喝酒,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常给小孩子茴香豆吃,还教小伙计认字,从不拖欠酒钱。他靠偷窃度日,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被众人取笑时还竭力辩解,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后消失在了人们的说笑声中。

(提示:概括故事时要注意两个要素——人物和事件,同时要紧扣文本,尽量用原文中的词句组合,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三、分析形象,探究主题

(一)从偷的原因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1、孔乙己为什么要偷?

第5段: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和好喝懒做。

(提示:筛选信息的时候要先寻找相关段落,然后提取关键词语进行组合。)

2、文中是怎样体现他好喝懒做的?

好喝:被打折了腿还要来喝酒;第7段掌柜“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第8段“有几回”;第11段小伙计听他的声音很耳熟等。

懒做:第4段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乱蓬蓬的胡子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我们的阅读,就应当提倡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文本,才能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领会作品的情感。)

3、他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好喝懒做”,不会谋生的人?

从孔乙己的身份分析。孔乙己是个读书人。在封建社会,受科举制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一直是读书人的人生理想,所以,读书人的思想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样的封建教育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体力劳动,至于经商营业,更是令他不耻。

4、你从文中能找出孔乙己鄙视体力劳动的依据吗?这又折射出孔乙己什么性格呢? (1)自命清高:不肯脱掉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 (2)自欺欺人:“窃书不算偷”;“跌断的” (3)迂腐不堪:“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茴”字有四种写法的卖弄等

(提示:概括人物形象要以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为依据,概括时尽量用四字短语。)

总结:这样一个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不堪的读书人,他宁可饿死,也不会去劳动。可以说,正是他所痴迷的封建教育、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了他的病态人格,使他走上了偷窃度日的道路。

(二)从偷的后果分析文章的主题

1、肉体伤害——被打

(1)他也有偷窃失败被抓的时候,被抓之后他会被怎样对待呢?你从哪里看出的呢?

被打,从“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外貌描写、酒客亲眼看见他去何家偷书被吊着打和酒客说他偷到丁举人家被打折了腿可以看出。

(2)丁举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形象地表现了丁举人的八面威风,不难推测其人阴险狠毒,平日里横行乡里,任意鱼肉百姓。

(3)为什么设置丁举人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而不是丁老爷、丁掌柜?

封建科举制度之下的读书人不是无力谋生就是横行霸道,不是吃人就是被吃,鲁迅先生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

2、精神伤害——被笑

(1)孔乙己周围的人有同情和关心他吗?他们是怎样对待他的? (请两组学生表演第4段和第11段的场景,其他同学评价) (2)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讥笑、嘲笑、冷笑、冷漠、无聊的笑、污辱人的笑„„这些笑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没有一句是善意的,都是先铺垫再在伤疤上撒盐,可以说每一次的嘲笑都如一把刀深深扎进孔乙己的心坎。

(3)这反映了周围的人有什么特点?

周围人的麻木冷漠,反映了他们精神的空虚无聊。

总结: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凶狠手辣,同是穷苦人的短衣帮们也没有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世态如此炎凉!孔乙己生活在这样冷漠无情的社会中,他的结局可想而知。

四、辩论延伸,总结收获

1、辩论:孔乙己值不值得同情?

不值得同情,他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迂腐不堪,不肯面对现实,不屑用劳动养活自己,最后沦落到偷窃的地步,他是咎由自取。

值得同情,他本性不坏,从不拖欠酒钱,热心教小伙计写字,还把得来不易本就不多的茴香豆分给孩子吃,是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害了他。

2、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你从孔乙己的遭遇中得到什么启示?

(1)全面认识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2)深刻认识到封建社会,尤其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3)保持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奋发自强;对他人多一些热诚和关爱,拒绝冷漠,不当看客。

五、布置作业,加深印象

假如孔乙己中了举,孔乙己和他周围的人会有什么反应,请以《孔乙己中举》为题写一个200—300字的片段,要突出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变化。

第五篇:孔乙己

教学重点: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及社会的冷漠 教学措施:

一.运用速读法阅读课文,并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有关描绘孔乙己的句子。

二、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肖像,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讨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提问〉小说怎样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的肖像,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明确〉“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形神兼备的肖像画

生活贫困,营养不良,衰老,潦倒,懒惰,且时常挨打。

〈提问〉孔乙己说话为什么“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他的绰号的由来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话与众不同,既不失读书人的身份,又可用来护短。自恃清高,迂腐,自欺欺人

〈提问〉当人们见他脸上的伤痕故意高声嚷,取笑他偷东西时,他怎样对待?为什么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显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当旁人问他“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 〈明确〉他先故作镇静,“排出九文大钱”,一个“排”字表现出对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的得意而炫耀的神情。逼得他“青筋条条绽出”睁大眼睛,进行争辩。一个“绽”字活画出他的窘迫尴尬、又羞又恼的神态。争辩理由是“窃书不能算偷”,“窃”和“偷”本是同义词,只有口语与文言的区别,他企图故作斯文,为自己开脱,反而落得哄堂大笑,这反映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不敢正视现实的性格,也反映了他的自命清高,迂腐穷酸。

“不屑置辩”,含蔑视意,认为不值得一辩。酒客追问击中要害,“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在他是终生耻辱,一提此事,犹如揭了他的癞疮疤,所以“颓唐不安”,足见封建教育之毒已浸透他的灵魂。孔乙己的悲剧正源于此。

〈提问〉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小孩吃茴香豆表现了孔乙己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教“茴”字的四种写法,见小伙计毫不热心,便长叹惋惜,说明孔乙己把僵化无用的“学问”视如至宝,说明迂腐不堪,中毒甚深。分豆给孩子吃说明他的善良诚恳。不看对象,“多乎哉,不多也”的词句脱口而出,说明迂腐可笑,麻木不仁。

〈提问〉怎样理解这篇小说中的“笑”?为什么那些人对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却一味哄笑取乐?用哄笑声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明确〉掌柜,穿长的富人们,还是与孔乙己一样穷困的短衣帮,都有意无意地充当了孔乙己精神上的摧残者,酒客的揭短,奚落无不直戳孔乙己的伤疤,哪怕戳到他最底层的最深的隐痛,“众人也都哄笑起来”这哄笑声表现的是民众对不幸的冷漠,民众的麻木,当时的人们也许对人间悲剧早已司空见惯,与同情已变成奢侈。

这一切都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并“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课堂延伸: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榜题名后意气风发的样子,足可见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对读书人

的重要

作业:学习孔乙己后的随感

作业展示

活着的我——风言风语 我,活着,很卑微很普通。

走进人流中,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是贫穷还是富有,是为官还是平民,是伤心还是快乐,是孤独还是幸福。在川流不息中,我就是一个现代版的“孔乙己”,是一个确实的“零余者”。

有时候会发现梦中的我更真实——亦或大声笑亦或大声哭亦或如屈原站在汨罗江边,披散着长发高歌“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亦或如苏轼把着酒杯,在孤冷的月光下翩翩起舞。

我从不知道我的活着是否给我周遭的人带来伤害或是幸福或是负担或是欣慰。亦如“孔乙己”,我的最底层同样有一个隐藏的痛,我害怕有人去挖掘甚至揭开甚至嘲笑。

所幸的是我有亲人,我的结局绝不会像“孔乙己”一样,来一个“大约的确”。所幸的是我还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我会用心的扮演我的所有角色。

也许我也会像贝多芬一样在临终时说一句—— 我这部喜剧已经完了,请大家鼓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副校长推荐范文下一篇:佛山导游词范文

热门文章

孔乙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