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拷问城市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暴雨拷问城市范文

暴雨倾城,拷问“城市的良心”

世界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近日,我国湖北、安徽、浙江、湖南、江西、北京等省市遭受了暴雨袭击,众多城市都惨遭水浸,许多城市出现了水漫街面、行车如船的景象,“城市的良心”正接受着雨水的严峻考验??

内涝,暴露城市发展短板

逢暴雨必涝、逢暴雨必瘫,一场暴雨就把一个城市打得乱了套。内涝,已经成为一个令各大城市都无法回避的话题。举头望高楼,低头趟污水的日子,深深地刺痛着每一个市民的心,成为许多城市的梦魇。

如何检验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

回顾今年入夏以来这几场暴雨,让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原形毕露。武汉变身“水上乐园”,公交充当冲锋舟;杭州“水漫金山”,西湖边看海;南昌街上可以钓鱼;北京成了“东方威尼斯”。网友仿旅游指南打趣燕京七景为:陶然碧波,安华逐浪,白石水帘,莲花洞庭,大望垂钓,二环看海,机场观澜。越来越多的“涝景”被曝光,戏谑之余,委实令人深思。

小雨小淹,大雨大淹,暴雨全淹。这使得许多城市逢夏季便成“淹季”。突如其来的暴雨片刻工夫就能把城市变成水乡泽国,千城一面:一样的水漫金山,一样的游泳看海。暴雨突袭一方面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但也暴露出了城市大规模扩张的短板:城市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建设滞后。

大水围城,谁是罪魁祸首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判断生活得更好的指数有很多,城市不涝、交通不瘫痪应是最基本指数之一。

而如今,内涝已成为城市的流行病,市民心中一堵,不禁发问:为何我们的城市会变成“东方威尼斯”?

首先,强降雨是引发内涝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发生改变,呈现出增多增强的态势,人类面临的气象灾害也更为频繁。越来越多的特大暴雨接踵而至,打得城市措手不及。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城市地面“硬化率”高。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天都有数万平方米的地面被硬化。虽美化了环境,方便了市民出行,但同时也带来了雨水下渗不畅等问题,影响了地面的吸收能力。以前,雨水落到地面后,直接通过土壤吸收,补充地下水;现在,硬化的地面阻断了雨水下渗,只能通过人造的排水系统化解。对雨水不能有效地吸收利用,使土地失去了蓄水功能,城市地下水位也难以回升。据报道,每年仅北京城区流失的雨水就达6~7亿吨,而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每年最大供水量也仅10亿吨。

再者,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标准仅为“一年一遇”,也就是说每年都可能要淹一次,排水能力严重不足。几十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是看得见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看不见的下水道狭窄污浊,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排疏能力严重退化。我国在城市排涝的法律规定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中国之声”观察员张政法教授认为,由于地下排水系统不是面子工程,很多城市疏于监管和规划。

埋在地下的,是“城市的良心”

暴雨倾城,让我们开始关注地面以下的城市。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长期以来重地面形象建设,轻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象非常普遍。看着城市中那些光鲜亮丽的建筑,谁会关注到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统?我们生活在由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化城市里,有气势恢宏的“亮化工程”,有风格各异的标志性建筑,然而我们的排水系统还徘徊在多年前的标准上,城市排水这一“埋在地下的政绩”易被忽视,致使资金投入的方向缺乏长远的规划。

现有的排水标准滞后,排水系统先天不足,后天投入改造不够,使得全国多座大城市纷纷在暴雨中“沦陷”。防洪排涝设施弱不禁“雨”,城市建设只重“面子”不重“里子”,因为如果把钱投在“地下”,平日里看不见、摸不着,花巨资建造也相当于半夜化妆,十分划不来。地上的形象工程就不一样了,漂亮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立交桥更能直截了当地体现出领导的政绩,引起更多的关注。

暴雨是天灾,但天灾的后面,还有人祸。与其说是暴雨成灾,不如说是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同流合污淹坏了城市。曾有人这样说:越是人们看不到的地方,越能检验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越是被人们忽略的细节,越能看出管理者的智慧;越是那些貌似不起眼的地方,越可能在紧要时刻考验管理者的应对能力。暴雨似乎成了城市防洪能力的一面镜子,让脆弱的排水管道无处可逃。

中国社科院学者袁晓勐直言不讳地称:“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这种批评并不是无的放矢,它的确勾勒出了不少城市积弊。要想避免悲剧重演,最好是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兼顾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好自然水系,发挥湖泊河道的蓄水调节功能,减少人为的过度开发破坏。这样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于民。

暴雨终将过去,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希望未来的城市,能真正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更舒心。

国外大都市的排水系统

巴黎:古老的排水道

对国外游客来说,巴黎似乎意味着繁华、浪漫、灯红酒绿一般的诗意生活。可是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就在繁灯初放的夜市中,仅仅隔着一层薄薄的柏油马路和泥土,巴黎的地下世界――下水道,却是另外一番样子。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名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就像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一个绝世的伟大工程,这里没有黑水横流的垃圾,也没有臭气熏天的各种腐烂物体。事实上,自从雨果在《悲惨世界》中介绍冉阿让背负自己的未来女婿穿过了一段危险又深邃的下水道流沙泥之后,巴黎的下水道系统又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现在,巴黎人甚至将其开发成了一个下水道博物馆,向世人介绍他们的成就。

伦敦:为防霍乱改造排水系统

伦敦如今使用的下水道系统建于150多年前。1856年,英国的设计师开始研究设计伦敦的地下水道系统,而此时英法联军正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谁也不会想到,150多年前的伦敦竟是一个垃圾遍地、臭气冲天、霍乱横行的城市。1848~1849年间,伦敦死于霍乱的人数超过1.4万人。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像那段时间此起彼伏的其他流行病一样,霍乱也是因为空气污染引起的,而没有意识到真正的祸源是水源污染。

1849年,霍乱疫情结束后,英国首都污水治理委员会任命约瑟夫?巴瑟杰为测量工程师,以确定城市排水系统未来如何改进。1856年,巴瑟杰建议将所有的污水直接引到泰晤士河口,全部排入大海,但他的设计方案连续5次被否决。1858年夏天,伦敦市内的臭味达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程度,伦敦市政当局迫于压力才同意了巴瑟杰的改造方案。

伦敦地下排水系统改造工程1859年正式动工, 1865年完工,实际长度达到2000公里。工程完成当年,伦敦的全部污水都被排往大海。由于将污水与地下水隔开,伦敦下水道改造意外地解决了导致霍乱的水源问题。从此以后,伦敦再也没有发生过霍乱。

如今,英国有关当局还重建和延长了伦敦下水道,建设了450多座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完整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伦敦的下水道也被誉为工业的奇迹。

东京:下水道深达60米

日本是个台风多发国家。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的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其排水标准是“五至十年一遇”,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

东京设有降雨信息系统来预测和统计各种降雨数据,并进行各地的排水调度。利用统计结果,可以在一些容易浸水的地区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比如,东京江东区南沙地区就建立了雨水调整池,其中最大的一个池一次可以最多存储2.5万立方米的雨水。

罗马:2500年后仍在使用

说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须从古罗马说起。古罗马下水道建成2500年后,现代罗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纪左右,伊达拉里亚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统,将暴雨造成的洪流从罗马城排出。渠道系统中最大的一条截面为3.3米×4米,从古罗马城广场通往台伯河。

公元33年,罗马的营造官清洁下水道时,曾乘坐一叶扁舟在地下水道中游历了一遍,足见下水道是多么宽敞。

第二篇:心灵的拷问

《心灵的拷问》

某日 闲来无聊,阅读到《读者》杂志里一篇文章,名为《心灵的拷问》,看过之后,感触颇深,故事是这样的:

“当旅行大巴进入山区一个拐弯处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下来。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一声巨响,那辆大巴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了万丈深谷。眼看着自己刚才还乘坐的大巴瞬间化作青烟,这对情侣顿时惊呆了。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初定之后,这对情侣无不感慨地说了一句话。”

有很多人都为这对情侣侥幸躲过一劫唏嘘不已。可那对情侣的答案却是: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会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

那对情侣看似“悖于常理”的回答,我认为这是对人的心灵的一次拷问,并为这对情侣面对灾难首先想到他人的心态感到由衷地敬佩。在现代人人际交往中,尽管许多人都以善良自诩,但当面临利害冲突时,却往往会本能地趋利避害。

慈悲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只有当善意源于自发、善行成为习惯,视“难得如此”为“本该如此”,“为他人着想”才不会是良心发现的一时冲动,而是扎根于心灵中的主体意识和一以贯之的美德。

第三篇:心灵的拷问美文

当旅游大巴进入山区一个拐弯处时,车上一对情侣被窗外的美景所吸引,便招呼司机停车。他们下车后,巴士继续前行。就在这对情侣驻足欣赏山景时,只听前方轰隆隆一声巨响,那辆大巴被山体滑坡滚下来的巨石砸中,落入了万丈深谷。眼看着自己刚才还乘坐的大巴瞬间化作青烟,这对情侣顿时吓呆了。事后得知,车上乘客无一生还。惊魂甫定之后,这对情侣不无感慨地说了一句话。当时我们正坐在前往一座名山的旅游车上,导游小姐讲到这里,神秘地卖了一个关子,让大家猜猜看,那对情侣会怎样表达自己劫后余生的心语?

在许多有关交通事故的报道中,我们经常会读到因临时变故错过班车而幸免于难的新闻。按常理,一般人都会说,幸好我们不在车上!大家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很多人都为这对情侣侥幸躲过一劫而唏嘘不已。

不料,这个故事的答案却是:假如我们不中途下车,那辆大巴就能赶在山石滑落之前驶过,车上的人也许就不会遭遇这场劫难。

传播这个段子的人,都把这件事看作是对人生智慧的测试,而我则认为这是对人的心灵的拷问,并为这对情侣面对灾难首先想到他人的心态感到由衷地敬佩。

睁开眼睛看看,与你同在这个世界的人太多,人际关系也太复杂;闭上眼睛想想,其实很简单,算来不过是本人与他人的关系而已。在人际交往中,尽管许多人都以善良自诩,但当面临利害冲突时,却往往本能地趋利避害。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驾座后边的位置最安全?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司机在遇到险情时,会下意识地寻求自保。我们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些许不便,总是非常敏感,而对他人生活中遭受的灾难却往往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这说明,慈悲之心,虽然人皆有之,但善恶之分,往往系于一念。遇事首先想到他人、每每发自初衷的人并不多见。只有当善意源于自发、善行成为习惯,视“难得如此”为“本该如此”,“为他人着想”才不会是良心发现的一时冲动,而是扎根于心灵中的主体意识和一以贯之的美德。

第四篇:拷问自我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是什么?从词典中可以得出,道德,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素质,则指的是“素养”,用自己的话讲,道德素质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所作所为”。

2009年8月25日进入初中以后,我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自我评价是:总体不错,还需提高。在生活方面我能独立,尽量不用父母帮我;在学习方面,我始终前进着,不被困难所打倒,不为荣誉而骄傲。我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尊重周边的人们。我认为,能考虑他人,关心他人,是做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观念。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在道德素质方面也有不少欠缺。比如,遇见沿街乞讨的流浪者时,我常常视而不见,即使手中有不少硬币,我也会犹豫不久后才给予施舍,更多的是空想而不行动,只是事后才觉得后悔:人家出来乞讨,本来就牺牲了自己的人格,你还不给他帮助,真是有点可恶。在学习上,遭遇老师批评之后,我通常第一反应不是后悔,而是抱怨,等到事后才惭愧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幼稚,自己想法的无聊。

而从社会角度想,在我的脑海里时常浮动着这样一个场面:“妈妈,老师说过了,垃圾不能扔在地上,要扔到垃圾桶里的。”“你懂什么,这又没关系的,专门有人会来扫的”“可是„„”“快点扔掉,这么脏的东西!”。这是我在放学路上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与她的母亲的对话。我还分明看到,那个孩子不顾妈妈的反对蹒跚地跑到比她还高的垃圾桶边,将垃圾向上一扔„„。连这么小的孩子都知道垃圾应扔到垃圾桶内,而我有时会把垃圾扔在角落里,抱着“有人会来扫掉”的念头,而以此感到如释重负,现在想想真是无地自容。但是,每逢捐款捐物时,我都踊跃参加,我不是想和别人比捐得多少,只是想能多为他人奉献一些。以前班里捐书,我是捐得最多的。父母单位里要捐衣服,我也会慷慨地拿出自己的漂亮衣服,虽然有点不舍得,但是更多的是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第一天来中学,我就接到了和同学一起打扫学校小广场的任务,由于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没什么经验,没有按老师要求做,任务完成不理想。后来每次轮到我做卫生组长时,我都很认真,努力地工作,带领我的组员全力行动,给大家打造一个干净、舒适的学习环境,因为心里有一种弥补开学时做得不好的遗憾的想法。现在我担任班里的文艺委员,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两个词语:认真、负责。我想,这也是道德素质的一个方面。

在与同学相处方面我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小学时朋友虽不少,但算下来人数只占全班的一半左右,总觉得有些同学和我不是“一条道”的。现在的情况好多了,我觉得全班同学都是好朋友,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努力,互相帮助,感觉很棒呢!

我的道德观:不断发现缺点,不断改正错误,不断反省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第五篇:拷问“集体贪腐”背后实情

耒阳市矿征办征收的税费每年逾4亿元,占耒阳全市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被称为耒阳市“第二财政局”,被称为“史上最肥科级单位”。一个拥有770人的科级事业单位,110人涉案,其中55人被立案调查,从征收办主任到下属收费站站长纷纷落网,涉案金额达500余万元。(《中国新闻网》10月11日)这样的新闻着实令人咋舌。这桩贪腐窝案在一个科级事业单位,涉案人员从一把手跨度到一般干部,涉及人员之多、面积之广,实属罕见,真实地反映出权力监管形同虚设。

如果我们探究的目光再深远一些,其实不难发现,“集体贪腐”绝不仅仅是权力监管失控的负面效应。在“110人涉案,官员纷纷落马”的表象背后是一种利益均沾的、携手共抗制度和监管的小团体权力生态。在这条一环扣一环的贪污腐败的链条上,一把手高居金字塔的顶端实施遥控,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敛财谋私的有效工具和保护伞,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则充当各式的“执行者”,导致中下层官员纷纷伸手迎合,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巧立各种名目疯狂敛财。

权力个体对于法制的漠视在于其内心的贪婪和私欲,而群体权力对于法制的漠视则主要在于生态的异化和公平规则的逾越不存。要让普通干部廉洁自律,必须保证领导干部大公无私——否则,群体心态就会失衡。在你贪我也贪,他贪我为什么不能贪的情绪宣泄下,就会产生道德和规则以及制度的集体沦丧。这起“贪腐窝案”,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起严重的群体性权力滥用案件,不仅让我们见识了权力失去监管后的可怕后果,也让我们看到了利益共同体催生的权力生态丛林化景象。因滥用权力而落马的贪官污吏再多也不必惧怕,可是因集体贪腐滋生出的群体生态畸形,何时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白水寨导游词范文下一篇:百日宴主持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