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

2022-04-15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深加工”最头疼南京金腾橡塑有限公司张益林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调整后的加工贸易制度有两个很重要的变化,一是银行台账保证金制度;一是企业今后必须面对深加工的贸易环境,其中,银行保证金制度会给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影响,让企业的扩大生产存在制约,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 篇1:

湖北产业发展的引资环境与政策优化

改革开放28年以来,外商投资我国东部地区的“一边倒”情况一直没有改变,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优化和政策调整对外商投资还缺乏吸引力。现在,国家商务部已经提出并实施“万商西进”工程,即推动境外和东部地区上万家企业投资中部,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虽然当前国内外的引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如果不能加快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引资政策,也很难有大的改变。因此,湖北省要搞好新时期的招商引资,要真正做到以优化引资结构来促进湖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必须花大力气优化湖北的投资环境及其政策措施,以强化湖北引资的吸引力。

一、湖北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湖北的崛起,湖北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主要不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或优化。实施“万商西进”工程,应该说为湖北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供了外部推动力。但是,湖北产业结构如何调整?按照怎样的发展目标调整?这显然有一个产业发展目标定位的问题。

按照传统的惯性思维,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应该是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选择目标。比如按三次产业划分,应该是先发展农业、工业,再发展服务业;又如工业发展中,应该是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继而发展低成本的轻工业,再发展资源、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等等。其实,这种传统产业发展目标的梯次选择理论,现在已经过时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存在循序渐进的规则,而往往会呈现出超越性发展的特征。

比如,1980年,印度的工业比重只占GDP的24.2%,服务业比重占到37.2%,经过20年增长后,工业比重并没有什么增加,而农业比重的下降却都被服务业吸收,服务业比重已占到50%左右。再比如,爱尔兰是一个不足500万人口的农业小国,20多年前,爱尔兰还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乞丐”,整个国家徘徊在破产的边缘,到1987年,爱尔兰人均GDP只有欧盟平均水平的69%,而如今人均GDP已经超过法国、德国和英国,人均净产值超过美国。爱尔兰人创造的经济奇迹,靠的是以发展软件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拉动,而产生这种拉动力是因为它抓住全球软件服务外包的机遇。

当产业优化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再抱着“老皇历”不放了。湖北产业发展目标的定位应该在观念与思路上与时俱进,有新思维、有前瞻性,不要总是数着湖北现在有什么资源,有什么产业,更要看到全球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如何满足湖北崛起的目标要求。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在CCTV—2的《对话》节目中所说,湖北没有什么资源优势,主要优势在科技和人才方面,湖北省应该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个说法实际上已经概括出今后湖北省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我们认为,湖北要实现率先崛起,要成为推动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必须提升湖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层次,必须坚持湖北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产业发展制高点。简单地说,就是要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充分体现出“三高”的产业特征,即高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取向。任何产业发展,不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都存在着是追求“三高”还是固守“三低”的不同产业发展取向问题。湖北省要打造产业发展制高点,就必须压缩其低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规模,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由“三低”向“三高”的跨越式转变。

二、湖北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建设

对湖北来说,要高质量地吸引外资,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加快引资思路和引资模式的创新固然重要,但前提条件是更要加快完善湖北的投资环境,让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如果湖北的投资环境令人生畏,人家都不敢来,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引资创新”了。湖北近几年集中精力抓改善投资环境建设,应该说成效不小。今后还需要扎扎实实地抓好投资环境建设特别是软环境建设。具体来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湖北的投资环境:

1.法制环境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外商投资首先寻找的是一个稳定、透明和有法律保障的投资环境。我国整体的法律、法规制度虽说日趋完善,可不同地方的法制环境却存在差别。湖北省要加快改善投资环境,在高层次上去吸引外资,还必须对强化湖北的法制环境建设做出有针对性的努力:(1)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企业的审批程序,坚决取消无法律、法规的行政审批,建立外商投资审批责任追究制和行政公示制,完善外商投诉机制。(2)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种侵权盗版行为,增强外国投资者对湖北投资和转移先进技术的信心,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同时,也要增强对湖北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执法保护。(3)在国家出台《反垄断法》和外商并购管理办法后,湖北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竞争政策体系,规范和约束跨国公司对省内企业的恶意并购行为和推行垄断经营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正有序的市场秩序。(4)进一步完善或出台湖北地方法规,保护湖北的稀有贵重资源和生态环境免受破坏,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能耗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外资项目进入湖北境内。

2.信用环境建设

我国提出重建诚信社会已有多年,湖北省几年前就明确提出“诚信就是投资环境”,应该说抓到了点子上。但迄今为止包括湖北在内的我国信用市场环境中还存在诸如逃废债务、伪劣商品、假冒商标、虚假广告、抽逃资金、合同诈骗等各种欺诈和失信行为,特别是一些地方基层政府,还存在着欠帐不还、承诺不兑现,法院判决不执行的政府失信行为。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诚信存在的社会基础,也为我们加快信用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一抓到底,要把建设湖北信用环境作为搞好湖北招商引资的头等大事来抓。一要禁止政府机构和官员在招商引资中滥承诺、不兑现的失信行为,政府失信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更会对一个地方的社会信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二要强化湖北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守信行为,积累信用资本,要尽快建立湖北企业诚信建设评价体系和征信系统,实现企业信用互联互通,共建“诚信兴商”的市场理念。三要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长期开展“人人讲信用,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宣传活动,发展信用文化,建设“信用湖北”的社会品牌。

3.服务环境建设

在湖北吸引外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市场竞争中,即使湖北拥有包括低成本在内的很多优势,但如果不能提供规范、及时和便捷的商务服务,对引资也会产生很大的障碍,优势也会转化为劣势。因而建立和完善支持湖北产业发展的投资服务体系,是优化投资环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这方面因为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服务资源,也就承担更大的责任。为此,政府要从多方面推进:一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严格限制和规范政府的直接引资行为,政府机构在招商引资中要全面实行首问服务制、服务承诺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决策责任制,并向社会公开。二是政府要提供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产品,包括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重点建设项目等;健全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与产业配套的保障体系;创建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居舒适、健康与和谐的社区环境,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理想创业的重要条件。三是要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包括培育投资咨询、产权评估、市场研究、技术信息服务、专利代理、会计服务、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发展各要素专业市场,提供信息、金融、技术和人才服务,甚至提供“一条龙”式的投资商务服务。

4.创新环境建设

增强湖北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最适宜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这是改善湖北投资环境极为重要的因素。认为创新能力增强会排斥利用外资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去年,英、美两个国家吸引外商投资达3231亿美元,超过了全球总量的1/3,充分说明创新能力越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就越大。湖北要想抓住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的机会,要想在更高水平上吸引外资,必须大力推进创新环境的构建,使之成为湖北投资环境日益完善的最大亮点。构建创新环境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进行开创性的努力:(1)充分利用湖北丰富的科、教资源,大力推广科研机构加公司体制的合作模式,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2)鼓励外国跨国公司与湖北科研机构、大学和大型企业共同兴建研发中心,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或共同开发新一代技术产品;(3)扶持湖北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加大科技成果的市场转让力度,鼓励风险投资,开辟专门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发展动力;(4)强化人才引进工程,尤其要进一步引进和留住创新型人才,打造创新型人才与创新型事业相结合的新平台,加快创新型人才的集聚;(5)加快武汉市“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把自主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提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带动湖北经济增长的加速转型和产业升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改善投资环境,本质上是讲改善市场环境。上面我们只从改善湖北投资软环境的层面提出了四大环境建设因素,其实这些都是加快湖北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可以说是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德绩工程”。这项工程做好了,将会对湖北未来产业发展及其引资水平提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三、湖北产业发展的引资政策及措施

改革开放后,国家就对东部地区实行引资优惠政策倾斜,到目前为止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方面实际获得的诸多优惠仍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现在,国家要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要推进“万商西进”工程,目的是要扩大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缩小中部与东部的发展差距,为此,国家需要而且必须调整过去那种向东部倾斜的区域性差别引资政策。一方面,国家对东部地区利用外资应设置更高的市场准入标准,限制一般性外资项目进入;另一方面,对到中部地区投资的境外企业和东部企业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扩大其利用外资的产业领域和范围,放宽外资进入条件,并在土地、信贷、财政贴息和税收政策上对重点产业给予倾斜或扶持。

毫无疑问,国家对中部地区的引资政策会有所调整,会鼓励和促进中部地区大幅度提高吸引外资比重。但作为地处中部的湖北省,我们在期待国家政策援助上,既要坚持“不等、不靠、不浮躁”的指导思想,又要把握好国家引资政策调整的趋势,强化自身对引资政策的调整力度。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政策措施,把湖北产业结构调整与引资政策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外资、内资为促进湖北产业结构升级服务。概括来说,我们需要结合湖北现实的引资状况,对湖北产业发展的引资政策和做法进行以下八个方面的调整、改进,努力实现引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第一,对跨国公司不愿转让、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些具有前瞻性、带动性和公益性的产业技术,如高端农业、信息技术、先进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开发成本低的优势,采用专项优惠政策,鼓励与国外高新技术对接,争取引资项目落户湖北,并通过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加速湖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第二,对于国内市场需要大量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如通讯设备、集成电路设备、轿车生产设备、高效发电设备等,在购进设备和引进设备项目投资时,应重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合理控制这些领域的外商独资项目进入,也不能轻易让外资控股,防止出现国外装备的市场垄断,以增强湖北先进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使之成为湖北的支柱产业。

第三,对于跨国公司急于进入我国市场又拥有技术垄断优势的产业,如通讯、化工、冶金、汽车、机械等,跨国公司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或为了占有全球更大市场份额,或为了加快产业链的调整升级,一般愿意将其高新技术甚至核心技术逐步转让给国内企业。湖北要遵循“双赢”的原则,要采取积极的引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对本省国有企业的收购兼并,鼓励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以加快这些传统产业领域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

第四,对于东部沿海急于向内地转移的加工贸易产业,湖北要采取有选择的引资政策,凡是市场饱和、产能过剩,又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内资、外资项目,要一律禁止引进;凡是与东部企业合作共建,能够提升产品档次或竞争力的项目,可以适当引起,并采用集群化生产模式。对于湖北来说,应该主要引进那些成本相对较低、吸纳就业较多、依赖航空运输的IT类加工贸易产业。

第五,对于我国吸引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又亟待开放与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特别是包括软件开发、数据服务、业务流程服务等服务外包业,我们要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应研究海关、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延长所得税减免期,享受鼓励类外资企业待遇;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把武汉市列为国家级服务业外包基地城市,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力争使湖北服务业领域利用外资走在全国前列。

第六,对于湖北的任何引资领域,我们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引进节能、减耗和环保技术。要设立外资进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标准,达不到要求的投资项目,绝对不能进入;要鼓励外商向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农业开发、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以及省内高污染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领域投资,加快发展湖北循环经济。

第七,对于落户湖北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为外商提供加工贸易生产的企业,要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外商通过合法经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包括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劳动时间、工资标准、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有条件地推行SA8000社会标准,以建立更加和谐的劳资关系和对生产者的权益保障制度。

第八,对于改进湖北招商引资的体制与做法,也应有更多新的政策举措。要切实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招商模式,切实纠正层层压指标的引资做法,特别是杜绝地方政府在给予外商优惠政策方面的相互攀比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引资中的服务意识,为外商提供更公正、透明和高效的服务,要真正做到亲商、安商、富商,最大限度地调动外商投资湖北的积极性。

总之,湖北省的产业调整和招商引资都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扩大引资规模,优化引资结构,促进湖北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在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中,实现后来居上,率先崛起。

作者:刘书兰 密 桦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 篇2:

声音

“深加工”最头疼南京金腾橡塑有限公司张益林

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企业带来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调整后的加工贸易制度有两个很重要的变化,一是银行台账保证金制度;一是企业今后必须面对深加工的贸易环境,其中,银行保证金制度会给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影响,让企业的扩大生产存在制约,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

最为困难的是,企业今后必须面对深加工的贸易格局,这样的环境会带来两点变化,一是价格成本的提升,要想深加工,就必然要投入更新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这对企业的要求更加严格,成本的上升也在所难免;另外,深加工要求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含量更高,但大部分加贸企业,尤其是内资企业,更多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技术上往往达不到要求,这也就是专家们说的,新政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外资企业的由来。新政虽然对双方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但是外资企业有技术上的优势,它们能够更快地适应新贸易政策的影响。

“内资”受损更重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外经所所长、北京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 张燕生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远远大于外资企业,尤其是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此次受限制的“两高一资”产品,大部分来自劳动密集型的内资企业,因为跨国公司控制着加工贸易的高端链条,产品分工地位高于内资企业,其产品主要集中在鼓励出口的高新技术行业。

提高“附加值”是关键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王琴华

根据目前公布的最新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看,企业如果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上去,或者自己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可以用更高的价值来获取自己的利润。今后的加贸贸易政策还将出现调整,但这样的调整是考虑到优化产品结构和地域结构两个方面,而做出的适度的、循序渐进的一种调整办法。

双管齐下,企业为难

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振昌

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双管齐下,政策一下子急剧转弯,这令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过来。相较于从前,退税率下调及交纳保证金大幅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企业一般是通过向客户提价来消化,但具备采购尚有议价能力的加工企业大约只有20%,不少企业有倒闭或转产的风险。

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

调整政策不是要取消加工贸易,而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完善准入管理,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有利于缓解当前能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和资源相对短缺等矛盾。总的来看,转型升级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必须抓住机遇,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

“一刀切”不可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关管理系主任徐伟

本次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力度可谓不小,但是相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言,仍是远不足够的。我国仍然处于全球生产价值链的低端,外资企业仍然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加工贸易发展还存在严重的地区不平衡,加工贸易准入制度尚未完备等等,这些情况决定了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近期加工贸易政策的继续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但就政策运用的技巧层面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是否设立政策运行的缓冲期的问题,在珠三角地区这一要求尤为强烈。还有能否避免“一刀切”处理问题的做法,本次调整避免了对东、西部发展问题的“一刀切”,但是就行业而言、就企业规模而言,还是存在“一刀切”的情况。这种做法是否真正能够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负面效果的大小,还得通过实践来验证。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论文 篇3:

结构调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取向与路径选择

摘要:面对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调整,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大课题。笔者认为,经济转型升级重点在于结构调整。这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现实需要,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关键之举。唯有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外贸出口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才有强有力的支撑,整个国民经济才能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取向选择

文献标识码:A

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我国从九五计划开始即提出了经济转型问题。时至今日,总体成效并不显著,目前仍处在艰难而有曲折的推进过程中,可谓任重道远。面对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调整的压力,当下推进经济整体转型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加大力度推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其中至关重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结构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等。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结构。目前无论从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和冲击所暴露的矛盾看,还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性调整中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看,都要求我们必须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或主攻方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进展和效果。在新一轮世界经济结构加速调整之际,紧紧抓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既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实现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长远之计。

依笔者之见,基于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转型,必须调整优化以下五大结构:

一、需求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长久之策

需求结构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的消费与投资结构。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消费、出口贸易共同作用驱动的,人们称之谓“三驾马车”的驱动方式。而在“三驾马车”中,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国内居民的消费,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国民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先导,没有消费就不需要生产;广大城乡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和质量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推动着生产不断发展,规定或引导着一国经济向深度和广度进军。但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国需求结构不合理,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主要靠扩大投资需求和对外出口需求驱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率过低,对经济拉动不力。2007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仅为52%,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4%,与历史最高水平的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也达到65%~70%左右。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结果必然带来经济比例关系失衡,大量生产能力闲置,由此形成的无效投资和银行呆坏账增加,直接影响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之所以出现严重下行压力,主要症结之一也就出在这种需求结构上。一旦外需产生波动,出现需求萎缩,国内经济增长势必随之遭受影响和冲击,不得不进行需求结构调整。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理所当然应首先调整需求结构,把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作为当下保增长的现实选择,又作为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的持久动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的根本途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各级政府已出台了一整套扩大消费政策举措,可谓措施密集,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消费的所有环节,已对今年以来保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拉动作用。现在的问题是,需要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提高居民消费率,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作出总体规划。笔者认为,从近期来说,应把功夫下在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已出台的大量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上。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加大力度保就业,保就业才能保消费。同时应将住房和汽车销售作为重点,调整相关政策,引导房屋开发商适当降低价格。把汽车和住房市场搞活了,就能增加一系列相关产品的消费。还应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和健康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长远来说,必须着力调整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城乡基本设施投资,大力发展城乡统一的现代流通市场,扩大消费信贷等等。显然这是一个涉及面广、牵扯问题多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下决心、花气力去构建。唯有完成了这项系统工程,我国经济才得以整体转型。

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根本任务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个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和任务。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因素综合分析,当下进行深入调整更为紧迫、更为重要。从外部因素看,集中表现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格局的大调整,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需求萎缩对我国出口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球消费模式转变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从内部因素看,主要是我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不高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求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呼声不断加大。加上劳动力供给、资源与环境等约束也凸显了深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乃势所必然。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于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一是按照调高调优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不久前中央提出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是确保工业产业平稳发展,提升产业水平的综合性行动方案,将是中国走出经济低潮的巨大引擎,理应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纵观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二字被置于“振兴”之前,在每个规划当中,“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等等,几乎是一致的关键词,可见决策层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我们必须把它们作为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政府扶持的重点。在新一轮扩大投资需求中,应适当向这些产业实行投资倾斜。从长远考虑,各项投资必须把这些产业的提升,落后产能淘汰作为振兴规划的主线,培植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全面提高十大产业竞争力。二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今世界,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功能强于

制造业,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早已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正从工业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我国的服务产业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印度的水平,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代表性行业,物流业入选十大产业投资振兴规划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经济结构的主体已经到了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制造业,加快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服务业转变的新阶段。我们不能只做“世界工厂”,更要做“世界服务提供商”,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三是继续巩固和发展农业。我国农业已获得了5年丰收,但不能掉以轻心。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现代农业建设成效还不显著,必须继续加倍努力,在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机械化、高效化上下功夫出成效,全面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贸易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

贸易结构是指进出口贸易的比例、产品及市场构成及其相互制约的联结关系。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和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科学发展考虑,当前急需研究和解决的是调整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过去我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出口,依赖国际市场,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出口主导型经济。今天我们要将外需主导型经济转变成内需主导型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外贸战略,调整出口贸易结构。提出这一调整的根据,既出于对我国外贸现状的现实思考,又基于对未来世界市场需求趋紧的理性分析。从外贸现状看,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加,出口贸易的依存度越来越高。2007年已高达37%,过高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带来的贸易摩擦增加、顺差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也影响着宏观经济稳定。特别是这种外需主导型经济,极易遭受国际经济的冲击,此次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的影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与国内经济高度的内生性,外贸企业与国内商品生产和消费的两张皮现象,使外贸纯粹成了生产外汇的机器,而国内居民消费与外贸关联度极小,这一结构性矛盾导致外向型经济综合效益低,对国民经济总体贡献小。再从国际市场需求的趋势分析,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影响之深、冲击之重前所未有,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消费市场萎缩、趋冷的趋势将长期存在,而且全球包括美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消费模式的转变具有惯性和长期性,但对我国来说必须及早应对,因为这最终将迫使我们必须调整过去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贸易战略转型。这无论是对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都显得十分紧迫,十分重要。

外贸战略的调整,基本思路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全方位提高外贸竞争力,实现外贸发展的可持续性。具体说,似应在以下3个层面发力:一是加快推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由于我国不少企业缺少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大多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当然不是朝夕之功,但我们必须作出持久不懈的努力,加大投入,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出口,增加机电产品、装备制造业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二是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取得较多能源、资源勘探权、开发权。通过增加海外投资,带动地质勘探设备、资源开发设备和技术劳务出口。鼓励企业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由此带动国内零部件和原材料出口。三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的国情,必须继续加以发展,前提是尽快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对策是,促进产品产地逐步转移,由沿海加工为主向内陆加工转移;促进经营方式转换,由受托型加工向自主型加工转型;促进生产方式转化,由物耗加工向清洁化生产转型;促进营销市场转向,由出口海外向内外市场销售并重转型。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加工贸易效益低下的状况,此外还应大力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开拓新兴市场。

四、要素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等多种要素决定的。在多种要素结构中,经济增长是主要依靠物质资源要素消耗还是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路径依赖。以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物质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的巨大消耗,事实已充分证明,这种靠资源消耗的发展不可持续,必须对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进行坚决调整,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由要素投入推动型转变为科技创新推动型,这是实现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由之路。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总是倾向于高投入、高消耗、追求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来实现经济的高增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必然也与其他国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一定意义上说,这在发展的某一阶段是难以避免的。值得我们思考和需要作出抉择的是,面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国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加上我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特殊国情,迫使我国经济必须从既往的对生产要素的依赖中解放出来,走出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之路,即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打破既往的路径依赖,进而推进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在当前市场约束进一步强化,资源争夺更加激烈,科学技术成为决定竞争成败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只有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才有可能真正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

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一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对依靠科技创新走出困境,提升发展需求十分迫切。抓住这个机会,要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做大做强企业的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发达国家企业研发设计机构和知名品牌。应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激发企业的创新意识,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集聚企业的创新因素,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二是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充实和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用多种手段鼓励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进行创新,争取尽快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三是要高度重视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与技术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应吸取世界各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善待人才、用好人才,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四是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金融危机造成西

方国家许多产业、技术、人才过剩,应抢抓机会,利用我国较为充裕的外汇储备,千方百计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高端人才。

五、企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基础

宏观经济的整体转型,取决于企业转型的进展和效果。因此要推进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必须从一个个企业做起。企业转型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多方面的任务和要求,至关重要的是要搞好企业结构转型。企业结构关乎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效益,最终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看到的是,凡是结构好的如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结构好的企业,都能应对得当、逆势而上,日子过得很潇洒;凡是固守老工艺、生产老产品或者靠仿造贴牌经营的企业,大多遭受重大创伤,甚至关门倒闭。由此可见,企业转型升级,关键在结构。做好了企业结构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才有坚实的基础和美好的前景。

目前我国企业结构的总体状况是:规模小、布局散、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基于此,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必须着力抓好以下3条:一是抓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产品结构,大力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特别是那些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产品。下决心淘汰哪些产能过剩、没有销路、经济效益差的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针对目前不少企业产品同化,且在同一市场上相互打价格战进行恶性竞争的客观现实,我们建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产品战略定位,推行差异化产品发展战略,即研发和生产区别于竞争对手并在行业内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在行业内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从而用产品或服务的特色来提高竞争优势,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收益。这种战略不失为在产能过剩、市场竞争不断激化态势下一种较好的产品调整战略。二是抓好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应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从集中经营层面上看,按照规模化要求和市场原则,支持有优势的大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兼并、重组。有条件的要逐步由国内大企业向跨国公司进而向全球企业转型做大做强,大企业具有产业链条长、上下关联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特点,通过大企业的影响力和扩散效应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不少企业出现了机构臃肿僵化、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长,因而对市场反应迟缓等问题,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为此必须注意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协调好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和权力分配,理顺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划分,压缩管理层级;理顺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运作程序。从专业化分工的层面上看,必须按专业化要求,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不求做大,但求做强。也可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纳入大企业的生产运营主体系,全面提高生产社会化水平,无疑这也是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的一个着力点。

作者:姜作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宪政文化建设探讨法律论文下一篇:基层国税依法治税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