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残疾人社会工作范文

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 加快推进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

赵小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残疾人在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不断得到拓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残疾人带来了福音,2010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办[2010]19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当前,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残疾人工作的中心点,也是残疾人的迫切需求和关注点。由于残疾人的需求具有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等特点,要将残疾人保障和服务融入政府大盘,争取资源,用足政策,要动员社会、社区力量共同为残疾人服务,同时要提升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一、全省残疾人基本状况和需求

根据我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省各类残疾人221.1万人,约占总人口比例6.25%。其中视力残疾35.6万人,占16.1%;听力残疾61.3万人,占27.7%;言语残疾2.7万人,占1.2%;肢体残疾49.9万人,占22.6%;智力残疾19.1万人,占8.6%;精神残疾16.3万人,占7.4%;多重残疾36.2万人,占16.4%。残疾等级为一级的32.5万人,二级的24.9万人,三级的60.3万人,四级的103.4万人。一二级为重度残疾,57.4万人,占全部残疾人的26.0%;三四级为中度和轻度残疾,163.7万人,占74.0%。全省残疾人口中,0—6岁残疾儿童4.5万人,占2.1%,7—24岁青少年残疾人17.9万人,占8.1%,25—59岁青壮年残疾人67.3万人,占30.4%,60岁以上老年残疾人131.4万人,占59.4%。

根据福建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调查表统计推算,从未接受过任何服务或扶持的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1.1%。62.5%的残疾人需要医疗服务与救助,但仅有20.75%得到了服务; 57.09%的贫困残疾人需要救助与扶持,但仅有14.93%得到扶持;38.57%的残疾人需要辅助器具,但仅有5.24%得到服务;22.48%残疾人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但仅有7.61%得到服务;17.93%的残疾人需要生活服务,但仅有5.55%得到服务。

二、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基本情况

自1988年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成立,各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都成立了残联;省、市、县残联下属成立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康复服务、辅助器具服务等事业单位;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也叫社区联络员),村(社区)康复协调员等。根据我省2009年度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

省、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残联编制数分别为40人、89人、350人、284人,实有人员总数为39人、126人、427人、999人;省、市、县残联下属事业单位编制数分别为52人、125人、259人,实有人数为50人、114人、255人。总计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编制数1199人,实有2010人。

1 县、乡镇建立残疾人服务社和服务分社,实有工作人员分别为204人、463人。总计667人。

乡镇(街道)、村(社区)聘残疾人专职委员,分别为876人、5227人。总计6103人。 村(社区)设康复协调员4009人。

三、目前存在问题

(一)虽然全省残联自上而下都成立残联并建立了一支残疾人工作者队伍,但明显存在人员不足,特别是存在越基层人员越少的情况。

从残联在职人员情况看,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89人;9个设区市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240人,平均一个设区市不足27人;84个县(市、区)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782人,平均一个县(市、区)9.3人,还不足10人;1103个乡镇(街道)残联,实有人员999人,平均一个乡镇(街道)0.9人,还不足1人。

全省残联含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为2010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约为1:1100。如果按编制人数计算就更少了。

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包括残疾人服务社工作人员、残疾人专职委员、康复协调员等共计12789人。我省有12987个村(社区),平均一个村(社区)不足1人。对应全省221万残疾人,大约1:173。实际还存在残疾人服务社没有编制,工作人员可能是残联人员或残疾人专职委员兼任;残疾人专职委员和康复协调员可能是同一个人等情况。

而且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文化程度偏低。根据省残联互联网上社区联络员管理系统统计,残疾人专职委员中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17.25%,高中(含中专、技校)占26.98%,初中文化占44.33%,还有11.44%是小学和文盲半文盲。

(二)我省已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等服务机构,但覆盖面小,受益残疾人少,难以满足广大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全省社区(村)2401个,已开展社区康复服务1982个,占社区(村)总数的82.55%,已建康复站社区1632个,占社区(本)总数的67.97%。辖区内残疾人1631299人,但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档案433673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6.59%,已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累计数346704人, 占残疾人总数的21.25%。距离2013年我省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差距甚大。

全省残疾人康复机构235个,其中听力语言残疾康复机构35个,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11个,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100个,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89个,在机构内接受康复训练的残疾人仅1293人。与残疾人总数22.48%有“康复训练与服务”需求比较,存在极大差距。

全省残疾人培训机构115个,全年培训残疾人22129人,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仅2241人。

(三)残疾人工作者服务残疾人的专业化水平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家惠及残疾人的政策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选择适当的工种和岗位。” 省人民政府早在1996年制定《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福建省人民政府第37号令)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组织,都应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6%的

2 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根据省地税“就业保障金征缴数据库”数据,到2009年年底,全省(厦门除外)分散按比例就业单位申报覆盖率仅为35.65%,申报单位64091个,其中安置残疾人达到法定1.6%比例的单位仅1297个,占申报单位总数的2.02%;有安置但未达到1.6%比例的单位806个,占1.26%;尚有61988个单位未安置残疾人,占96.72%。申报单位中安置残疾人5408.55人,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仅为0.038%,其中只有省直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率达到1.08%。

《福建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规定,“年度收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各个项目的比例应掌握在:培训费不少于50%;扶持费不少于30%;其余部分用于奖励等各项费用。” 根据我省2009年度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收取就业保障金303,656,145.88元,支出303,127,429.54元,其中培训支出19,253,129.78元,仅占当年支出总数的6.35%。

2005年6月10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文《关于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4号),2007年8月30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残联制定《福建省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的实施办法》(闽劳社文[2007]386号)提出:对具有当地户籍,持有当地有效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并从事个体经营活动的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低于上年度设区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含60%),给予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但根据我省2009年度残疾人事业统计年报报表:2009年个体养老保险补贴人数仅750人。

四、社会工作借鉴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1年成立时对社会工作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编委会,1994)由此可见,残疾人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以实践为核心,注重帮助人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也非常强调培养工作者的价值观与伦理情操。残疾人社会工作是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一种务实性的社会工作,不仅是要解决残疾人个人问题,同时还要将残疾人群体以及社会残疾人现象作为服务和研究对象;既要解决个体残疾人、残疾人群体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残疾人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如教育、就业、不公等问题,以及残疾人现象给社会造成的问题和影响。残疾人工作者要树立社会工作理念,借鉴个案、小组、社区、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为残疾人提供更到位和更为贴心的服务。

对残疾的认识模式不同,社会工作为残疾人提供的服务也不同。残疾认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

一是医疗模式。这种观点将残疾视为疾病,认为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可以解决病者的困难。依据医疗模式,处理残疾问题的办法是福利和医疗。社会将残疾人作为需要保护、同情、怜悯的对象,通过救助使残疾人的生活善有所改善。同时尽可能通过治疗、康复帮助残疾者重建其身体功能,使其达到正常社会或某个岗位的要求。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进展有基本认识,并在适当情况下协助残疾人取得合

3 适的服务,包括转介病人前往有关的医疗机构,以及在病人有需要时帮助申请经济援助等。

二是个人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视为个人(或家庭)的悲剧,个人(或家庭)要承担在治疗残疾过程中的痛苦。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是从旁协助,让残疾人接纳自己的残疾现实和重新适应环境。

三是社会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残疾并不必然导致障碍,只有当残疾与环境、与社会对待残疾的态度发生冲突时,残疾才构成障碍。即障碍的有无及其程度是由残疾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是个人残疾经验与社会环境动态互动的结果。因而残疾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应该为受损的个人承担责任,即残疾人个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损失应该由社会来补偿。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外,还致力于消除限制残疾人的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协助残疾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以达到自强和自主的境界。

五、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残联正着手编制《中国残疾人事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及其配套文件,建立一支具有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的专业服务队伍和一支既懂管理、又懂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管理队伍。将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能力。残联工作人员,特别是基层残联理事长,都应当努力成为社会工作者,掌握并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目前县级残联理事长多数来自乡镇,年轻,有魄力,有干劲,但普遍都缺乏社会工作的经验,甚至不了解社会工作。每年的理事长培训班、业务培训班等,都应当加上社会工作这一课,扎实提升残联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水平。残联招聘工作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招聘社工专业毕业生。目前全省残联一千多人,几乎没有社工专业毕业生。而我省每年有社工专业毕业生400人左右,却但大多数因各种原因改从他业。这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损失,也是残疾人事业的损失。

(二)加快培养专业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各级残联要组织动员残疾人工作者,特别是事业单位和残疾人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鼓励从本单位培育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对考试成绩优异,专业素质好、工作业绩突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根据社会工作职业水平等级实施任职资格与执业认证制度,并给予适合岗位和相应的职称和工资待遇,激励他们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

(三)继续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聘用和在职进修。要尽量做到每个社区(村)都至少有一名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残疾人工作要延伸到基层,要能够贴近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具体的服务。要提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文化和专业素质,省残联已连续两年组织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福建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与福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自考专科、本科助学班,并给予经费补助。各级残联应鼓励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大专、本科班在职学习和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残疾人专职委员(社区联络员)要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提高的工资待遇,对通过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应聘为社会工作师或助理

4 社会工作师,工资待遇相应提高。

(四)动员社会组织力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目前我省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尚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培育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社工岗位、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壮大服务残疾人的专业队伍。

(五)建立高校社工实习基地。省残联与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在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同人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省肢残人协会、启能中心等实习点开展实习。各级残联应借助高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及学生的专业知识,带动提高全省残疾人工作者社工实务能力。同时让社工专业学生提早了解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毕业后有更多机会选择从事残疾人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04 2. 王辅贤,《残疾人社会工作》,2008 3. 林友华.社会工作角度正视残疾人的社会问题[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3) 4. 张颖.福建:社会工作者期待职业化.福建日报,2009-05-22 5. 赵小瑜.残疾人贫困的成因与特点探讨.残疾人研究,2010,(1)

第二篇: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

案例分析题一

某家政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杜女士在为客户擦玻璃窗时,不胜从窗台上跌落,从此失去了双腿。家政服务公司给了她一笔数额不多的赔偿金。杜女士的丈夫对她和关心,为了多挣钱养家,又去做兼职。杜女士的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但非常懂事,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邻居也经常关照和帮助他们家。杜女士觉得丈夫和女儿很辛苦,内心十分愧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一天,她趁着家里只有她一个人,便割脉自杀,幸好丈夫及时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 请简要说明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2. 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各有哪些? 3. 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答案要点:

1. 在我国,根据《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分)

(1)残疾人的特点包括:(4分)

①部分残疾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②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③部分残疾人在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寻在较大障碍。 ④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正常人有很大差异。 (2)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包括十种:

①社会福利政策落实;②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③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④就业政策倾斜;⑤康复与医疗救助;⑥伤残抚恤;⑦社会保险;⑧特殊教育;⑨文化生活照顾;⑩改善社会环境。

2.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杜女士的情况,其面临的优势和困难分别如下: (1)杜女士的优势。

①环境优势。杜女士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女儿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他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他,能及时帮助她。

②个人的优势。杜女士虽然失去了双腿,但上半身功能完好,精神正常,是一个为家庭

1 着想的人。

(2)杜女士面临的主要困难

①环境的缺失。杜女士的丈夫工作很忙,为了多挣钱养家,还在外面做兼职,陪伴杜女士的时间较少,不能很好地照顾她,也不了解杜女士内心的想法;杜女士的女儿尚且年幼,尽管上学前后都细心地照顾妈妈,非常懂事,但其他时间无法照顾妈妈的生活。杜女士所在社区没有为杜女士一家提供必要的帮助。

②个人的缺失。个人层面是杜女士自己悲观、消极,觉得自己给家人增添负担。 3. 针对杜女士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用的介入策略如下: (1)采取增能模式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杜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残疾人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并受到压制、排斥和歧视。因而,增能模式对残疾人特别有帮助。杜女士目前自认为自己没有用,是家庭的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面的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于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通过确保杜女士的基本需求(衣食等)得到满足来增强杜女士改变的动机。对于杜女士谈到自己异于他人的经历给予富有同感的回应也能增强其改变的动机。

(2)运用优势视角

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也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对于杜女士,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可以激发她的改变动机,鼓励他人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杜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她战胜自我。

(3)为杜女士申请医疗援助,联系其所在社区为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4)让杜女士和其丈夫倾心交谈,各自敞开心扉,使杜女士明白家人的关爱和担忧,消除其愧疚心理。

为杜女士提供就业帮助,协助杜女士找到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以补贴急用和提升自我效能能感。

2 案例分析题二

一个25岁的男青年,患有精神病,刚出院。社会工作者为协助其重返社区,该提供哪些协助?

问题:

1.请问,如果这是你的案主,在计划服务之前你需要了解哪些方面的资料?(15分)

2. 从支持网络的视角,说出你将如何协助案主重返社区?(15分) 答题要点:

1.社会工作者在分析他的社会处境时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1)从医院回到社区,此时他所面对的生命任务是什么? (2)“精神病患者”这个标签对他有什么影响?

(3)案主的支持系统有哪些,尤其是本社区的支持网络。比如他的家庭、工作、朋友等资源有哪些?在帮助他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非正式助人者的任务是什么?他们准备怎样提供和能够提供哪些帮助?

(4)案主的正式或非正式资源对案主提供的支持有哪些?

(5)社区有哪些正式或社会资源系统能够提供这些所需要的帮助,弄清楚上述问题才能决定提供哪些协助,怎样提供协助。

2. 工作思路: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

正式支持网络主要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可以包括:

(1)社区康复和支持。首先需要向相关机构了解案主的康复情况,协助案主制定社区康复计划,保证案主的治疗能够得到延续,预防案主的病情出现反复。同时,社会工作者应该给予案主无条件的支持、关怀和接纳,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与案主一起规划重返社区的生活。

(2)结合案主的生命任务提供恢复社会功能服务。具体表现为,鼓励案主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逐渐熟悉和恢复社区生活。根据案主的情况,分析目前的就业现状,协助案主重新回归岗位或者重新找工作,提升适应能力。

非正式支持网络主要由其家庭和社区提供,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家庭、亲属、朋友、邻居、社区、原单位同事(如果有的话)等共同努力,完善其生活支持网络,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协助案主渡过难关。

3 案例分析三 家住豹子岭社区的陈先生,7年前因突然疾病导致双目失明,生活完全被打乱,加之生病导致大量的医药费欠债,以及失去工作,经济和生活都陷入困境,觉得自己是个废人又连累家人,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非常沮丧和自责,一直无法走出突发残疾的阴影。多年来住在一楼的他几乎从没走出过家门,长期卧床导致身体病痛增加,加之经济困难,时常有轻生念头,非常自责,张先生的生活态度也影响了其家庭关系和氛围,儿子、媳妇及妻子与张先生之间越来越难以沟通。

问题:

1、请分析评估下张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2、作为社工,请谈谈你计划为张先生提供哪些服务? 参考答案:

1、通过案例描述发现,张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走出突发病残的阴影,充满自责和物质,言语间流露出的均是无奈和叹息,只想少点连累家人,还有轻生的念头,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基于此,我们初步评估认为陈先生的主要问题是突发病残及贫困所导致的各种无奈与不适,一方面生活窘迫需要物资帮扶,同时是帮助更需要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走出突发病残的引用及对认知的误区。

2、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为陈先生设计的服务是:第一,病友探访提供精神支持:希望有类似突发病残、失明经历的热心残友上门探望,用自身经历帮助陈先生走出阴影,打开心结,过上正常生活;第二,物资援助缓解困境:希望能够通过适当的一些物资援助,缓解经济困难,降低陈先生对自己的自责和生活的压力,更好的开始新生活;第三,调适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由康复师指导康复训练,尝试参加残友举办的社会活动,转变对残疾现状的认知,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开始新的生活。

4

第三篇: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 )和()影响的不同情况,把残疾分为三类:损伤(Impairment)、能力缺失(Disablility)和残障(Handicap)。

A.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B.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 C.运动功能和社会功能 D.生理功能和劳动功能

2、什么叫做损伤?( ) A.由于残损或能力受限,以致人不能按照正常的方式和范围进行活动,是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B.心理上、生理上或解剖结构上或功能上的任何丧失或异常,是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C.由于残损或残疾,而限制一个人完成正常的社会作用,是社会水平的残疾.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 )。

A.生理功能 B.心理功能 C.运动功能D.劳动功能

4、我国残疾人艺术团成员、残疾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说明残疾人的潜在能力是巨大的,残疾人工作者要帮助残疾人实现其人生价值。这段话表明的是残疾人的( )。

A.职业发展需要 B.社会交往需要

C.接受教育需要 D.价值实现需要

5、在发展中国家,( )不属于致残风险因素。

A.传染性疾病 B.营养不良 C.先天性发育缺陷 D.战争

6、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是(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7、实践经验证明可减少残疾发生率70%的是()。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四级预防

8、下列( )不属于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社区服务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个体小组模式

9、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是指( )。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0、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

A.提供需要特殊安置的就业机会

B.用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帮助残疾人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C.保障残疾人的生存权利,使其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等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

D.帮助残疾人获得经济自立能力或得到社会保障

11、职业康复的工作程序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即( )。

A.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B.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

C.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消除偏见

D.职业评定、职业咨询、职业培训和自强自立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原则的是( )。

A.人是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 B.残疾人的问题不是第 1 页 共 2 页

其自身的问题

C.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D.政府的推动作用

13、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的是()。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残疾人工作模式应该把残疾视为一种社会建构,干预的重点要考虑社会因素。残疾人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社会,取决于社会消除妨碍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态度和政策残疾,其所描述的是( )。

A.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B.工作重点应有社会因素视角

C.确信残疾人有权掌控自己的生活 D.相信残疾人自身的幸福感

15、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是指( )。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6、视力残疾的人由于缺乏视觉带来的感性经验而导致形象思维贫乏,借助于语言、概念进行的抽象思维成了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贫乏和无法观察使他们在概括事物时发生困难,这指的是( )的特点。

A.部分残疾人与人沟通交流渠道受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B.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学习能力受到不同程度负面影响

C.部分残疾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常人有很大差异

D.部分残疾人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存在较大障碍 17.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宗教信仰、精神或生理残疾等因素保持宽容、尊重的态度,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操作层面上哪个具体原则的体现( )。

A.尊重 B.接纳 C.个别化D.保密 E.不批判 18.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工作扩大的服务对象的是( ) A.孤儿 B.无依无靠的残疾人 C.精神病患者 D.因为退休而陷入孤独的老人 E.孤寡老人 19.社会工作者的下列行为中,( )体现了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尊重”原则。 A.散步时跟邻居打招呼问好

B.帮助残疾人申请助残经费 C.帮助老年人成立手工活动小组

D.反对高中生谈恋爱 E.支持北京举办奥运会

20.在微观儿童社会工作中,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工作的

主要内容不包括( )。 A.生活照顾 B.身体的康复

C.提供教育 D.接触与适应社会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 )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A.残疾人个人 B.残疾人家庭 C.残疾人群体 D.老年人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

2、下列关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不同的残疾对人的残疾人社会工作试题练习

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影响的不同情况,对残疾人分类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类是损伤,指的是因意外伤害和残疾的后遗症使人体机构或功能发生缺陷或异常的状况

B.第二类是能力缺失,指的是因人体的结构缺陷和功能障碍使人体丧失应具备的能力(与个体的性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等相对应的能力)

C.第三类是残障,指的是由于身体的形态和功能的缺陷或异常而影响残疾人参加正常社会活动的情况

D.前两个分类比较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后一个分类则更强调个体性的特征

3、下列属于我国对残疾的分类的是( )。

A.视力残疾、听力残疾 B.言语残疾、肢体残疾 C.智力残疾、精神残疾 D.运动残疾、多重残疾

4、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 )。

A.社会功能 B.生理功能 C.心理功能

D.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吧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5、下列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关系到残疾人群体的福祉

B.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太多的联系

C.是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

D.是判断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

6、下列属于残疾人特点的是( )。

A.部分残疾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

B.部分残疾人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缺损

C.部分残疾人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时存在较大障碍

D.轻度弱智人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常人差异不大

7、下列属于残疾人需要的是( )。 A.治疗康复需要 B.职业发展需要 C.再社会化的需要 D.价值实现需要

8、下列属于残疾风险因素的有( )。

A.传染性疾病 B.先天性发育缺陷 C.慢性病和老年病 D.教育缺失

9、下列关于残疾主要预防措施正确的是( )。

A.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如进行免疫接种、围产期保健、预防性卫生咨询、减少暴力、预防交通意外、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等

B.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定期检查身体、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合并症等

C.三级预防。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障碍。通第 2 页 共 2 页

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功能讯两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D.残疾发生率是不可控的、难以预防的

10、我国目前采用的康复模式与机制主要有( )。

A.世界卫生组织模式 B.专业人士康复模式

C.家庭病床模式 D.特殊类型残疾人的社区康复模式

11、康复类型包括( )。

A.医疗康复 B.技术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12、下列不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基本原则是( )

A.工作重点应该有社会因素视角 B.残疾人工作的历史与文化视角

C.不相信残疾人有自身的幸福感 D.残疾人没有能力和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

1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

A.个案工作方法 B.小组工作方法 C.社区工作方法 D.机构照顾工作方法

14、一个残疾人的社会康复,需要社会工作者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 )。

A.开展社区教育,培养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

意识和习惯

B.消除社会上对他的歧视和偏见,并激励他自强自立, 建立起和谐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 C.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D.帮助他消除社会上、社区中和家庭中的物理性残疾,创造无障碍环境,为他的生活起居和享受社会的公共服务创造条件

15、下列属于职业康复的是( )。

A.掌握残疾人的身体、心理和职业能力状况 B.就残疾人职业训练和就业的可能性进行指导

C.提供必要的适应性训练、身心机能的调整以及正规的职业训练

D.为他的自身发展提供帮助,使其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就业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

16、目前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

A.语言疗法 B.心理治疗 C.文体治疗 D.中医治疗 E.意识治疗

17.以下( )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内容 A.健康权 B.环境友好权 C.劳动权 D. 享受精神文化生活权 E.政治权

18、社会工作针对家庭暴力而开展的工作有( )。

A.对家庭暴力的被虐者实施救助,对家庭暴力的当事人进行辅导

B.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 C.在社区建立反对家庭暴力的多机构合作网络

D.在社区建立及时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案件的工作机制

E.在社区内广泛宣传和培训,预防家庭暴力的发生

第四篇: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报告

江 西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课题: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周之梁

学 号: 1236001458765

所属分校: 宜春电大

所属站点: 奉新县教师进修学校

残疾人社会工作调查

周之梁

目前,我县总人口31.7万人,全县残疾人总数20573人,共有持证残疾人9789人,无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有 4091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9.8%。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肢体残疾有 1833人,占44.8 %;精神残疾1043人,占25.5%;视力残疾 708人,占17.3 %;智力残疾 507人,占12.4%。这个特殊的困难群体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每日与命运抗争着,生活得非常无奈。他们无法就业,无法正常生活,更无法充分享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带来的成果。

一、残疾人的困难与障碍

残疾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日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也有了更多的保障,但离小康社会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

1、就业难度大。长期以来残疾人的就业一直是个难题,但这个问题不解决,残疾人的小康愿望只能是一个幻想。目前,在我市登记就业的残疾人中,能实现就业的比率很低。很多的单位别说安排残疾人就业了,就是依法应该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想赖着不交。

2、优惠措施不够完善。优惠暂行办法或规定制定得还较为粗放,有些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县残疾人事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优惠措施有些已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比如,“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优先安排场地、摊位……”。对残疾人优先安排摊位根本不可能,现在实行市场经济,没有钱谁给你优先安排?如何优先安排?营业执照,只要符合规定,依法经营,谁去都给办理,根本不需要优先办理。

3、社会救济系统的条件尚需规范和完善。目前民政困难救济(五保供养)的条件不尽合理。出现了不少年迈的父母既要养自己,又要养儿女,甚至养孙子的情况,在接待来访时,这些老人们常含着眼泪对我们说:现在我们还在,还能劳动,还能养着他几年,将来我们也不能动了,不知道会如何。在他们的泪中我们读出的是无助和无奈。

4、残疾类别差异对就业和生活影响较大。在六类(视力、肢体、听力、言语、智力、精神)残疾人中,智力和精神这两类残疾人的就业和生活最为困难。一般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根本不考虑这两类残疾人,这两部分残疾人,基本靠家庭供养。特别是精神残疾人,相当部分需要靠药物控制病情,严重的需长期入院治疗,他们医药费,对一般家庭来说是一项庞大的开支,长年累月,确实难以为继,最终令不少家庭放弃治疗,任其病情发展。

5、残疾人受教育的程度较低,而且能接受培训的机会不多,造成残疾人的素质普遍较低;部分残疾人存在依赖思想,往往不做主观努力,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以上是影响残疾人奔小康中的主要几种因素和问题。

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发展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

1、加大就业工作力度。要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首先要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在全社会给残疾人就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残联要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力度。

2、对残疾人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及保障。扩大福利企业、单位的用人范围,除了肢体、视力、听力语言三类残疾人外,将轻度的智力、精神两类残疾人纳入进来,不要厚此薄彼。使有劳动能力的轻度智力、精神残疾人享有劳动的权利。

3、提倡先富带后富的社会风气。先富带后富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原则和口号,目的是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此,我们呼吁和大力倡导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一个关心、帮助残疾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帮助残疾人的行列中,使更多的残疾人受惠。

4、加强对残疾人的培训,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扶贫、扫盲、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独立自主,艰苦创业,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残疾人奔小康,既是残疾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的重视,通过全社会的帮助,通过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并肩携手进入小康社会。

第五篇:残疾人社区工作案例_社会工作实务

残疾人社区工作案例

日期:2010-03-18 点击数:33

一、服务理念

以社区为本,希望康复工作通过弱能者本身、其家庭成员、邻里、社区领袖,以至整个社区的参与,达至社区整合,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照顾及支持。

二、服务对象

屯门良景村被作为计划的试验。该村是新落成的公共屋村,总人口约有52,000人。所住的居民多属优抚安置情况下安排入住。当中,单身老人、伤残人士、精神康复者和单亲家庭等占大多数。

由于工作队人手有限(一个受训社工、一个福利工作员及一位文职人员),故只能集中服务单身老人及伤残人士。除以上两类服务对象外,弱智人士也为本计划的服务对象。

三、计划的目标及工作焦点

期望通过有效的工作使以下几方面有正面的改善:

1、弱能者在行为及社会功能上的改变;

2、弱能人士家庭对生活满意程度;

3、弱能人士与邻里间的关系;

4、社区对弱能人士的接受程度。 配合以上目标,有以下几项工作重点:

a.个人训练:为弱能者提供简单的自我照顾技巧及康复技巧的训练,也协助其发展个人才能。 b.义工的培训及发展工作:通过不同形式招募一群有兴趣康复工作的人士,并为他们提供基本训练,使他们能为弱能者作定期探访或提供服务。而义工对象则可来自不同年龄及不同阶层。

c.建立及强化社区内非正式的网络:协助弱能人士建立社交网络,也协助其家庭成员建立互助网络。

d.策动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地区领袖、社区设施、事业人士、经济支援等等,期望通过不同资源的互相配合使弱能者的需要及困难得到满足及解决。

e.建立及强化社区权益倡议:协助弱能者提出他们的需要。

四、工作策略

1、第一阶段

工作队首先在区内自我宣传。在服务尚未正式推行前,先成立了地区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区议员、区城市政局议员、社会福利署代表、特殊学校校长、中学校长、学前训练中心主任、社团领袖等。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策略工作、提供意见、寻找经济上支援等。由于委员来自不同服务单位,故能从多方面收集意见。

指导委员会之下设有一个工作小组,小组成员除了几位受聘的工作队职员外,也有仁爱堂(协助机构)不同部门的代表。工作小组主要是发掘服务对象、策划工作策略和推行服务等。

工作小组成立后,服务也正式推行。工作队首先在区内招募了一群青年在屋村内进行逐户的问卷调查,目的是发掘一些潜在的服务对象。在了解区内情况同时,也顺便向居民宣传工作队的工作。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找出服务对象外,工作队也得到房屋署的协助,提供了一些有关弱能住客的资料。 工作队根据问卷调查所得的初步资料进行家访,目的是更加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残障情况及需要,在此阶段,工作员通过分期的家访已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关系。

与此同时,工作队也开始于村内招募一些家庭主妇参加义工小组。最初,参加者的主要心态是消磨时间,其次是认为弱能人士及独居老人较值得同情,加上服务对象也是区内居民,有些甚至是她们的邻居,故此也十分愿意为区内弱能人士提供服务。工作员为组员提供服务技巧的训练及给予一些有关康复知识。其后,组员开始随工作员上门进行家访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及生活情况。组员也开始举办一些康乐活动,邀请受探访者参加,从而彼此建立初步关系。组员也为个别有需要的弱能人士及独居老人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上的困难,如购物、协助就诊、家居清洁等。

除了吸纳区内妇女加入义务工作行列外,工作队也通过区内宣传以求吸纳一些青年义工,其中主要的是主动与区内中学接触,最后工作队成功地招募了一批青年学生,参加者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弱能人士的同情,认为他们是受社会忽略的一群,故愿意为他们提供服务。

工作队在发展青年义工小组的方向与发展妇女义工小组的方向有所不同。妇女义工小组成员多来自所服务的屋村内,她们对所属的屋村有归属感,故容易培养互助精神。而青年义工小组的成员则多来自村外,他们对所服务的屋村认识不深,加上处于不稳定时期,可能只会作短期的参与,故此,该小组的发展方向便集中于举办一些社区教育的工作,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使社区人士有更多的相互了解。

除了青年及妇女义工外,工作队也发掘一些有潜能的老人义工协助参与活动的策略及推行工作。发展老人义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服务对象中有不少独居老人,而老人与老人之间会有更多话题可以互相分享,而且更易于明白彼此的需要,因此,训练年长领袖对服务推行产生很大帮助。

专业人士的策略对地区康复计划的推行也相当重要,尤其是在伤残人士的康复过程中,专业意见便很重要。因此工作队也尝试邀请一些区内的医生、物理治疗师、牙医等协助举办一些康复活动,并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免费的专业指导及治疗。

综合而言,工作队推行服务的最初阶段主要集中于发掘服务对象及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发展有效的人力资源为有需要人士提供适切的服务。

2、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策略是,协助服务对象建立社区支援网络;推行社区教育工作,使区内人士对弱能人士有更多了解;强化区内社区资源的联系。

在此阶段,服务对象已较以往主动寻求援助及愿意开放自己,因此,工作队开始协助他们组织及建立支援网络。对于弱能人士而言,社区支援网络可包括弱能者之邻居、友群、提供服务的志愿小组及团体等。由于工作队所服务的伤残人士以单身占多数,因此,重点在所住范围内建立社区支援网络。

首先,工作队以座(一幢楼)的形式为伤残人士成立互助小组,故小组成员皆来自同一大厦。小组的目的一方面是协助组员扩大其生活及社交圈子,另一方面是籍此培养组员互助精神。而小组内并非所有组员皆为伤残人士,也有健康情况颇佳者。由于组员乃属同一大厦居民,接触机会较多,有急需时更易于互相帮助。而事实证明这种类型的小组很受服务对象欢迎,而且在小组中更能发掘一些有服务潜质的组员,有些更能主动地协助组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工作队除了协助伤残者彼此建立互助网络外,也协助他们在邻舍层面建立互助基础,所以便有“互助钟”计划的出现。目的是替村内一些伤残人士及独居老人安置一个求救钟,当事主在家中有危机或意外事情发生时,可即时通过互助钟发出求救讯号通知其邻居,务使以最快时间得到援助。当然,在安装此设置之前先要使邻居对此装置的目的及意义有所了解,才能发挥其效用。而一般邻居均表示愿意在听到紧急求救钟响起时加以援手。由此可见此安排较能从邻舍层面协助伤残者建立互助网络。

要使社区人士对弱能人士有更大的了解及接受,社区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工作队在区内也以多种形式推行社区教育工作,例如康复资料展览、征文比赛、标语创作比赛、同乐等等。工作队也了解到单靠一些单元的康乐活动未必能够使参加者对弱能人士认识加深,故此,工作队也注重一些较为深化的教育性活动,意即活动会较有连贯性,不单只着重认知,更着重伤残人士与健康人士间共同参与。

要使社区人士对弱能人士有更多认识及了解,从而接受他们,视之为社区内正常的一份子,这是一个长远的教育工作。而接受教育的对象应是任何年龄的社区人士而非单单只是成年人。对弱能人士建立正确态度可以是自少培养的,因此工作队尝试与区内小学联络,邀请学校合作,鼓励小学生参加一些伤残人士和健康人士的活动,通过资料介绍,实地探访及共同相处以了解弱能人士的情况。而参加者经过亲身接触后自然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他们或许会将讯息传给他们的家人或朋友,这种放射方式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和起到教育的目的。

工作队在此阶段更主动地联络区内不同类型的服务机构,并邀请他们合办一些为弱能人士而设的服务。最初这些机构均以合作的形式提供试验性的服务,例如青年中心的义工小组尝试为伤残人士举办户外活动,也有一些机构的义工小组为独居老人及伤残人士进行家居清洁的工作。这些服务及其成功的例子和良好的经验往往使这些机构更愿意日后继续为弱能人士提供服务。

3、第三阶段 计划的第三阶段可说是服务的巩固期及检讨期。在此时期,工作员开始训练服务性小组自行策划服务及如何按服务对象需要而制定小组的工作计划,并且训练小组自行独立运作。明显地,小组于此时已能完全掌握服务对象的特质和需要,且能够独自推行一些定期性的服务。

通过表扬计划褒奖一些出色的义工,使他们的互助精神提升至更高层次,从而也肯定了他们过去所作出的贡献。而服务对象及义工们除了在计划终结时分享感受外,也对整个计划的检讨工作提出具体意见。

五、总结

社区为本复康计划可说是一种非设施为本的工作取向,而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也可以从社区上不同层面得到满足。而社区能否为有需要的弱能人士提供照顾,则视为社区对弱能人士的接受性及所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因此,社区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社区对弱能人士的需要重视,他们才能获得资源分配,而弱能人士才能够得到平等的参与,个人潜质才得到最大发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仓管员工作流程范文下一篇:材料供货承诺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