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023-06-04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内蕴深厚、聚合力强、扩散性大的传统型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历史的沉积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特征。文化描述主要侧重于精神层面或者说观念层面的文化。因此,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从中国历史上沿袭和保存下来的,具有一定特点的思想意识、信仰、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社会心态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要把握这样几个尺度: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就是说,它是历史形成的、与一定历史社会(主要指封建社会)相联系、有其特定历史阶段标志的传统型的文化。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具有包容性。由于文化具有民族性、传递性(继承性)、阶段性和滞后性的基本特征,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统一的。互相联系的流动过程。③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总结实际是基于对其他文化模式比较后的结果(这里主要以基督教文化圈的西方欧美文化模式为基本参照模式)。④特点的总结只能取其大要,难以周全。以主要特点为纲,次生(派生)特点为目;以类相从,辩证分析-既避免一味赞美的理想化,也不可采取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是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及法、墨、阴阳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派生性特征: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 思维方式上的中庸之道。我们常说在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上,中国人主中庸,西方人主竞争;中国人取相对,西方人取绝对;中国人讲含蓄,西方人讲直率;中国人主静,西方人主动;这主要是由思维模式的差异所造成的。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深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和制约。由孔子提出并在中国封建社会为整个社会所接受的中庸思想强调,于己、于人、于家、于国、于事、于物都要取一种执中和适度的态度,即“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传统中国,中庸思想基于一种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它渗透于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乃至中国人的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上,其表现形式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中庸思想的派生性特点有三方面:一是调和折中的处世方法;二是温良和顺,忍耐性强的人格特征;三是重安定,忌变革的社会心态。中庸之道的从正面效应讲:①有辩证看问题的思想因素。②主张和平,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③刚柔相济,有理有节的处世之道。④和谐的人际关系。⑤行为有致,社会有序。从负面效应看:①调和矛盾,强求平衡,不利于社会的改革、创新,不利于个性的张扬。②容易形成因循守旧,恪守传统,缺乏良性竞争意识,不敢为天下先的社会心态以及个人的惰性心理及抗争意识的缺乏。

2) 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却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宗法制或家族式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支柱就是宗法制度以及由宗法制延续变化的封建家族制度。中国传统社会在结构体系上是“家国一体”,这种结构的基本构架是:家庭-家族-宗族-社会(国家)。家族(或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宗族)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单位,国家的治理机社会各种关系的处理实际是家族关系和家族原则的外延。家与国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三纲五常”来概括。这种家族本位的文化派生出一系列特点;①崇宗敬祖的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②尊老重孝,由孝入忠,以孝道治天下的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③家长意识和君主意识相结合的权威意识浓厚。④社会关系的取向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及由血缘关系外延的地缘关系,由亲情关系到地缘关系到政治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往往通过这种多重的人情关系来构建。⑤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

3)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4) 重实际求稳定的农耕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务实、求稳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其派生特点是:①重经验、重感性认识;轻科技,不追求精密严谨的思辨体系。②安土重迁、安定自保与知足守成的社会心态。③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价值观念。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

5) 专制集权一贯制的权威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表现。

中国自奴隶制时代就形成专制主义的政体,至封建社会而高度强化,由此形成君权至上的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农耕经济、儒法学说、宗法制度(家族制度)分别构成专制集权政治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派生特点是:①民主精神的缺乏(有民本,无民治)。②官本位意识。③君权至上和君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④苟且心理和奴性意识。

6) 宗教影响的弱化与泛神论性质的宗教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鬼神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更突出并强调(现实)人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本(以人为核心)文化而非神本文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宗教的态度是一种理性(“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和实用(为现实政治服务)相结合。因此,宗教在政治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其表现是:①政治上,神权从属于皇权。②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不能取代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而只能作为儒学的附庸和补充。③中国人的人生观或者说生活信念是重现世而轻来世,宗教观念相对淡泊。④佛、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比较大,但远不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西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在宗教信仰上,中国人信奉的宗教(以佛、道为主)基本上都是多神教性质的宗教,而且可以自由信奉多种形式的宗教。这与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独断及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世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形成明显对比。

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 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即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现代化都可以纳入广义文化的范畴。)

2) 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

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中外)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主要是西方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的糟粕部分)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民族认同观念、爱国主义意识、价值观念的优秀成分、制度中的借鉴部分等等)。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如专制政治和价值观念中的官本位、保守主义、平均主义、重农轻商意识、人情观念、地域观念、重人治轻法治思想等等)。

3) 关系之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

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当然。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过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

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即便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世界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比如“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首先,认识“传统”的内涵。传统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传统中的“传”是人类历史的延伸、延续、承袭;传统中的“统”是传的精神整体。古人是在前人所创、主导人伦、后人继承的意义上理解所传之统,把“统”作为文明与发展的方向。把“传”与“统”的含义结合起来,传统就是人类生活中前后相继,主导人类文明的文化灵魂与精神整体,是在历史进程中延伸着的思想纲领和生活主题。 其次,认识“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二是制度文化层面;三是观念文化层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三、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1840年,中国在西方船竖炮利之下被迫打开国门,清朝政府中的有识之士,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了振兴图强,向外国学习,建立枪械厂、购置军舰、建立船坞,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就是所谓的洋务运动。其中李鸿章是代表人物。最后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尽管它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制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他毕竟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

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随后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纳入世界一体化的发展轨道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历史范畴,它一方面是指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欧美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则是指这种欧美现代化对于世界进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回顾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洋务派”主要是从物质文化的层面上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要是从制度和文化层面出发去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就是从观念革新的层面上理解现代化的文化内涵。这一过程表明,国人对现代化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思考不断向纵深发展。然而,由于外患频仍,国人一直没有时间对现代化的全部文化内涵做出从容的反思和认真的总结。

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意义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系统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重构观,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模式。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的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发扬光大。”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奋斗的根本目的,是要“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而“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昭示了中国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支文化新军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其动员之广泛,响应之热烈,超过中国任何历史时代。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着重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创建开辟了道路。1986年产生了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7年举行的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期间,邓小平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91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这些基本要求,指出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了文化服务的对象,确定了繁荣文化的方针,指明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地处理了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创建中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基本要求去进行文化建设,就把握住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性,就能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五、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现代化从理论上讲就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现代化。

(二)关系之一:对传统文化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 批判的理由: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的问题。即需要在社会结构、制度、思想、观念乃至人的本身诸多方面由传统社会转型到现代社会。而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社会和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文化,必然带有旧制度。旧观念的种种特征,不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现代化就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对“国粹主义”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问题。 继承的必由性与继承的原则:从文化一般性特征来说。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传递性,因此,对于有独特文化特质的一国文化不是一个能不能够继承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继承的问题。舍此则一国无根,所谓国民性则无从谈起。这就涉及到一个对“全盘西化”的批判问题。但是,继承不能是全盘继承,而只能在批判的继承上继承,这是继承的第一个原则;第二个原则是在批判继承基础上的综合创新,综合创新的方法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具体做法是:①接受某些新的文化素质。②拒斥某些新的文化素质。③保留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④扬弃某些传统的文化素质。

(三)关系之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 由文化的民族性和传递性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实际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问题。文化传统可以造就一个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因此,没有文化认同就没有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适应实际上就是要克服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本位主义,通过对外开放,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过程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新文化。这对长期以来以文化悠久,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文化尤有必要。当然。适应的过程也是一个批判继承与综合创新的过程。

六、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调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包含民主、富强和文明三位一体的内容。社会现代化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造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失调、人际关系冷漠、大量家庭崩溃、人们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

传统文化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消极因素。即使是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积极因素,在现代化过程中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正在或已经发生变迁,其中必然糅合了现代因素,因而,对传统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的综合。

(一)要有选择地继承吸收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现有的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积累的成果。因而,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新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新文化则是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延伸。首先,要坚持历史的方向,即使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然有自身历史的限性;其次,要用现代科学观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不是机械的复古,而必须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创新。

(二)结合实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种缺乏创新意识的文化难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注入近代的科学精神。我们要重视个性发展与社会的整体统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唯一长期延续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它历经磨难,历久弥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饱经风霜的中国文化一定能从容应对,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今后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再展雄风。当代大学生要有这样的自信。一个真正有自信力的民族,应该以时代的视角思考和对待传统文化,树立一种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的正确观点。同时,还要树立一种革新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源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为世界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七、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既有促进作用,同时又有不利因素。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使中国传统文化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篇: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何善蒙 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课程前言

那么我们接下来讲第三讲,历史进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我们说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一个非常通俗的话,叫人是文化的动物,或者是说人是文化的产物,这个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的存在不是一个简单的肉体生命的存在,它必须是有文化的支撑的,这个文化的支撑,对于我们前面讨论来看,在中国传统里面,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传统社会当中的中国人存在的一个精神的支柱,或者说精神的家园,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者是传统社会当中人的精神家园。可是,到了1840年的时候,精神家园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因为社会的态势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的文化不再是以独特的,或者说不再只有一种价值存在了,它存在着另外一种挑战,所以接下来我们主要是说从近代的中国发展的历史当中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这样子一种非常纠结的关系。

一、“落后挨打”与文化反思

(一)“落后挨打”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落后挨打”与文化反思。1840年,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来讲,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为呢?因为在1840年之前,我们说中国是什么?是天朝上国,然后其他的国家是什么?蛮夷小国,所以我们是礼仪之邦,其他人是野蛮民族,所以这个也是成为我们观念当中非常深刻的一个印象,其实孔夫子那个时候就开始说的夷夏之辨,夷就是所谓的蛮夷,夏是什么?夏就是中国、中华,所以我们的文化当中,传统当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一个本位的意识,或者说是主体的意识,是以夏为主体,以中华为主体,所以这样的一种文化传统下面也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所以我们通常会讲说,我们是天朝上国。

可是到了1840年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在此之前我们可能或者说我们不太会去关注那些蛮夷国家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者是不屑于去关注,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世界好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其实从世界历史角

1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度上来看,造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我们说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大家都是知道所谓的蒸汽机,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瓦特蒸汽机的发明,那就意味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也就是工业革命产生了,它带来的是什么?带来的是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从18世纪中期开始,逐渐在英国为代表的北欧欧洲国家,然后蔓延到了北美,这些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地实现了生产的突破,因为工业革命对于生产的突破来讲是具有非常标志性意义的,生产的发展是迅速地提升,迅速地提升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他们我们都知道,这个资源也好、资本也好,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现在我们实现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那么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资本投入到这个生产当中来,可是我们国家里面呢?有限怎么样?向外扩张,于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为首的国家,我们说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讲的西方的列强,因为他们都完成了西方的工业革命了,所以他们就开始大规模地向亚非一些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暂时还是处在比较落后的,相当也是相对落后的一些发展过程当中的国家发起了殖民运动。

殖民运动其实就意味着资本的扩张和市场的扩大。因为对于资本和市场,对于近代工业社会来讲,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当然我们说殖民运动的前身可以再往前推,可以往15世纪左右新大陆的发现,但是从这个工业革命以后呢?就是这个过程更加迅速,更加迅速了然后中国当然是他们的目标之一,因为中国传统上叫地大物博,这样亚洲的强国在历史上当然是强国,所以更能够吸引西方列强的一个目光。

所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实际上它就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以工业化、工业生产为代表的西方的一个经济制度,开始对中国的发展形成一个现实的挑战。这个挑战当然对中国的社会来讲是一种非常悲壮的形式拉开帷幕的,因为我们知道它是用洋枪洋炮打进来的,然后打进来之后,我们说伴随着这个战争结果是中国的惨败,惨败之后就是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的签订,所以我们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通常会把这个国家近代史叫做屈辱史,是屈辱,是为什么?因为我们老是受人家欺负,受人家欺负的根据在哪里,或者说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说我们落后,所以如果说这个近百年以来,1840年以来,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屈辱的历史的话,实际上它是以一个非常悲壮的形式诠释了什么,诠释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然后在这种冲突中它说明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就是“落后挨打”。

(二)文化反思

那么,既然这个国门通过洋枪洋炮被打开了,然后在这个国家和为世界的对比过程当中, 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也发现了极大的差距,那么怎么办呢?怎么办就意味着要开始进行一种调整,一种变革,所以这个时候1840年前后具有很多有良知的,或者说有清醒的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就开始进行文化的反思,这个很有意义,很有意思,为什么说落后挨打以后中国知识分子首先所考虑的是文化的反思,这个也是我们传统之一,我们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上可以看到,当我们文化也好,国家也好,面临着非常剧烈变革的时候,我们传统的知识分子通常所做的事情是什么,文化反思,也就是说,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会去反思我们的文化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也是一样的,他们首先要进行文化反思,这个在历史上你可以看到我们有很多反思的例子,比方说,清谈误国,后来的人才考虑说“为什么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历史那么的混乱,老是被所谓的五胡十六国征服了,为什么?因为这些人都是清谈,所以说清谈误国,把国家的问题归结到文化上去了。还有非常著名的就是心学误国,也就是说明代末灭亡了,那么明清之际的有很多知识分子开始烦反思了,我们为什么会输给满族呢?会输给清政府呢?原因在哪里?原因还是在文化,在文化上我们心学也就是理学从广义上讲是理学,也就是我们空谈心性,老是在那里讲心性、义理,所以我们就失败了。所以把社会出现的状态,变革出现的原因归结于文化的反思,这个是我们的传统,在这个时候也是进行文化的反思。

当然,文化反思其实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的意义是在于正视了文化的作用,正视了文化在历史过程当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这个时候一批非常有清醒意识的人就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反思我们为什么会落后,为什么会在近代面临着这样子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所以这个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良知,责任感,因为我们传统里面也讲了这个视以国家天下为己任,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在1840年前后你也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比方说林则徐、比方说魏源,比方说龚自珍,龚自珍当然是最早了,我们在历史上号称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这样一些人物的出现他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呀?想说明其实在落后挨打这个事实面前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就是文化上出问题了,换句话讲,既然文化上出问题了,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变革,要改革,要改变这样一种现实,所以龚自珍经常强调要改革,要改变这样落后的状态,因为它认为这个当时的社会是万马齐喑,所以他觉得是非常之激烈地强调要有一种变革的精神。变革,通过变革来改变现实是文化反思的一个最主要的一个作用。

二、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

所以既然是变革,那么要怎么变,如何去变,所以就涉及到我们第二个讲的问题,中体西用还是全盘西化。既然中国文化在与西方直接的冲突当中表现出来一败涂地这样的一个局

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面,这样的局面面对中国人来讲都是一个耻辱,也就是说,意味着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已经不是天朝上国了,我们跟西方列强相比,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大,那怎么办呢?我们要学习西方,所以说反思的结果是要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意味着我们中国在近代这样的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当中被迫进入了现代化的历程,所以说换句话讲,我们是被西方人赶着进入了现代化历程,所以反思,反思了就是要付诸于实践,付诸于实践就意味着说我们要到西方学习,那么学习什么呢?最直接的是什么?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什么?因为我们被西方打败的就是被西方所谓的坚船利炮所打败的,所以我们就是很直接地讲,西方人比我们厉害在哪里呢?就是它技术比较发达,它的这个船造得比我们好,它的炮比较厉害,所以我们要学它的这个技术,然后西方还有铁路、还有很多工厂,我们要学它的技术,这实际上就是第一层次的,也是最直接的。

所以你也是可以看到,在这个之后魏源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它叫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实现强国。在这个观念的影响之下就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近代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它所主张的就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变革中国,这个著名的代表人物都是我们很熟悉的,在这个中央里面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对不对。然后地方上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非常大的比方说曾国藩,比方说李鸿章等于这些人都是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改变中国的命运,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而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技术,也就是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当然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强兵,因为打仗打败首先是军备军事实力的竞争,所以他们就开始仿造西方建立了很多的近代的军工业,比方说曾国藩在这个1861年就创立了安庆军械所,这个是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工业,军工厂,它要干嘛就要生产现代化的装备来武装中国自己的力量。那么这是一个层面,这个是强兵。然后还有富国,富国它建立了很多的机构,比方说1865年成立了江南制造局,然后同年又成立了金陵制造局,“制造局”这个名字就很明显表明是一种技术上的变革。

技术上的变革还必须要带来文化理念,也就是说技术不够还要有科学,那要怎么办呢?要学科学就必须得对教育制度的变化,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的这个机构产生了,就是说1861年清政府就设立了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叫总理衙门,总理衙门是干嘛用的?就是用来跟西方来打交道,然后我们出现了同文馆,同文馆就是教育翻译人才,为什么要有翻译人才?就是我们把那些东西翻译进来就需要人才,所以同文馆就是变化了后来的并为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所以你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的制度引进过来,同文馆还有广方言馆等等,都是在这样的一种思潮下产生的一个结果,这样的产生的一个说明是什么?说明在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意识到了,我们必须要改变,所以我们不仅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国内竞争了很多的变革,而且我们也派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留学生,这批学生是以国家层面派出去的,就是在1872年的时候组织了30个人,30个幼童年纪比较年轻的,派到美国去学习,下面学习技术,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以技术来改变中国的国力,改变落后挨打的这样一种现状,但是文化在于这样的学习它的成效是如何的?这个是我们后面要讨论的。

就洋务运动本身来看,它的基本立场是很明显的,就是中体西用,中体西用什么意思呀?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什么?中学就是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以儒家为核心的现实的伦理制度。中学为体表明在洋务派看来,或者说在像李鸿章、曾国藩这样一些人看来,中国制度本身是好的,就是我们的制度是好的,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问题在于技术不发达,所以我们要吸收西方的技术,就是以西方的技术为用所以叫中体西用,也就是说,我通过这样的努力希望通过对技术层面的引进,通过科技、技术、教育这些东西的改变来达到富国强兵这样的一个目的。

但问题是,这样的努力它的成效究竟如何,历史给了洋务运动有了一个非常直接的甚至说是惨痛的一个结局,就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甲午中日战争,我们如果说我们洋务运动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开始,也就是1861年差不多就开始,那么到1895年的时候大概经过了30年,我也就是说在这个期间花了30年的期间来学习西方的技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有所成就的。比方说我们中法战争,冯子材死了以后就是中法战争,这个是唯一一次打胜仗,也就是说后来虽然签订了条约,但是这个条约也没有像其他的条约一样丧权辱国的,这也表明了有一定的成绩,但是真正的检验是什么呢?是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当然我们从历史上也知道,代表中国北洋水师,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当时是清政府完全是以西洋的技术来组建的中国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水师,它的装备也好,它的基础也好,包括它上面所有的人员配备都是现代化的,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比方说它的所有的建筑,都是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的,它所有的人员有很多都是有很都是我们前面讲的留学回来的,然后他所聘用的技术顾问全都是外国人,甚至他们在水师上面所有的命令指令都是用英文来发的,这个就是说在现在看来也是很先进的,也就是说学习西方确实是学习得比较到位了,但是就是这样一支非常精炼的,看上去非常强大的北洋水师,因为它确实很强大,当时英国人就讲了,现在在东亚就三个人比较厉害,中国、英国、俄国,这三个国家的水师比较厉害,根本没有提到日本,可是就是这样的一支北洋水师在跟日本的战争当中全军覆没,当然我们说全军覆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非常深刻的原因,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们这样的一种学习的方式没有产生直接的效果,换句话讲,没有能够达到它原先所制定的富国强兵的目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不但没有强起来,反而被日本人羞辱了一番,所以这个时候对中国人来讲,这个境遇就更加的尴尬了。如果说鸦片战争开始以后,我们丧失的是世界强国的地位,或者说是世界中心地位的话,这个甲午战争是使得我们在东亚,在亚洲甚至是东亚的地位也没有了,所以有一种说法,我们从天朝上国变成东亚病夫了,所以这个对中国人来讲是非常耻辱的一件事情,耻辱的背后就意味着更加深入地反思,这个反思是什么?就是说,这个证明洋务运动强调以技术或者说以中体西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中国的改革是有问题的。

我们之所以会失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还有政治层面,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求政治的变革,所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到紧随着洋务运动之后就进行了维新变法。我们说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推行“百日维新”。“百日维新”以宣统帝来执行这样的一个变法,当时我们知道这个变法最后失败了,失败的理由在哪里?最后慈禧太后给它破坏一下,或者说慈禧太后比较厉害,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百日维新的结果带来的是另外一个更加惨痛的结局,就是八国联军和义和团运动,这样子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采取以清政府自上而下的一种改革的形式,就算是试图在政治上采用西方所谓民主制度的话也是行不通的。换句话讲,自上而下革命的道路,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路被堵死了,所以接下来的历史就告诉我们必须采取自下而上的革命。那么在革命之前必须有文化和思想的一些推进,或者说用我们非常熟悉的话来讲,就是进入启蒙运动,所以这个时候西方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观念,甚至理念、甚至包括思想文化领域中所有的观念都被吸纳进来了,也意味着我们对西方的学习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全盘西化,不仅仅是以西方为用,而且是要以西方的东西作为我们的根本,因为这个是从历史和现实当中所得出来的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这个时候开始,有非常强大的西化的思潮。比方说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废除文言文,主张白话文,非常强大的一个势头,这个势头非常迅速地在中国延伸出来,五四强调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个观念极大的在中国推移,特别是赛先生,也就是科学,科学的观念得到了极大的一个普及,所以我们说这个时候大家还有非常尖锐的行为,比如说打倒孔家店,这个完全是要废除旧的文化,其实这个是全盘西化的,这个历史当中的一个缩影,但是这种缩影也是表明了一种历史上的,或者说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的近代历史上,由中体西用直接转为了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历程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这个过程是必然的,是因为历史一次又一次地给我们打击,给我们以耻辱,所以我们最后走向了这样的一条道路,走上这样的一条道路。

但是问题是我们刚才讲了,中国有着非常强大和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你说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这样的传统它不会表现出来吗?不会有其他的声音来反对这种西方思潮、西方的科技、西方的技术不断会用引用吗?当然有,也就是说在我们不断地强调要学习西方的同时,

6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历史上同样存在着另外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说强调中国的仁义制度,换句话讲,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这个在洋务运动的时候就有了,洋务运动的时候这个大学士倭仁,他就是开始强调,他说我们不能够学习那些东西,那些东西不好,会对人心会损害的,我们必须要用中国的仁义制度来抗衡它,也就是说我们要用中国传统的文化来抗击这个现代化,而不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他们这些东西都是雕虫小技而已,所以这个时候就开始你也可以看到,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它的声音不是单向的,也有双向的,就是强调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意义的呼声一直没有断,比方说这个五四运动的时候大家都去提倡清文化对不对,但是也有很多人强调传统,比方说章太炎,他就强调要尊经,要读古书,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比方说这个新文化运动以后马上就产生了另外一种运动,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是整理国故,强调对中国传统的进行整理,就是用现代的观念理论去研究,来阐发它的现代意义,这些都表明什么?表明在西化或者是向西方学习强调现代精神的过程当中,同样有非常强烈的保持传统或者是坚持传统的这样一种力量,这样的一种呼声,而且这种呼声是从西化或者说现代化的引进开始就伴随着中国的具体的历史进程。发生在这个中国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场非常著名的辩论,就能够代表这样的一种传统和现代化在中国历史进程过程当中非常冲突,或者是说非常纠结的一种现状,这个就是科学与玄学之争。

三、科学与玄学之争

所以我们接下来讲第三个问题,就是科学与玄学之争。这里科学就指的是我们从西方所引进过来的科学的观念,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玄学指的是什么?玄学不是狭义上的玄学,而是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更多的指的是儒家的传统,这样的一种争论就代表了或者说是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明显的表现,到了20世纪20年代左右,也就是五四运动之后,我们刚才讲了五四运动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特别是这个赛先生深入人心,深入人心之后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科学主义的观念盛行,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万能,就是说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这样子引起了另外一些人的反对。胡适有一段话,可以非常明显地说明当时对科学的推崇,胡适讲“近三十年以来,在中国有一个词特别流行,这个地位无上的尊崇,不管是赞成它的人还是反对它的人,或者说不太愿意接受它的人,都不敢明白的表示自己对这个词的反对,这个词是什么,就是科学。所以这个你可以看到科学思潮的兴盛。科学思潮的兴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代化,或者说像西方学习,全盘西化这样的一种思潮的占了主要的地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提倡或者宣扬也没有因此而消声灭迹。

7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1923年2月份的时候,这个非常著名的一个学者,张君劢,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在清华大学做了一个演讲,这个演讲的题目叫《人生观》。他这个演讲讲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讨论了科学精神和人生观之间的一种冲突,他认为这两个东西是不同的,如何之不同,它说科学是什么?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是主观的,这是一个差别。第二个差别是科学是受因果律支配的,我们说科学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也就是逻辑关系之上的,所以受因果律支配的。或者说人生观是受什么支配的呢?人生观是受自由意志支配的,因为人生是你自己的,人的行为是自由意志,这个是第二个差别。第三个差别在哪里?科学,科学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强调的是分析的方法,也就是说逻辑的方法,但是人生观是什么?人生观是直觉的,就是靠你自己体会,我们传统就是这么讲,靠个人的体会,所以它的结论是什么?科学是不能够解决人生观问题的,对于人生观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说以儒家为基础的这些传统的东西,对于人生观的文化是有非常大意义的。

他这个演讲一出来以后就立刻遭到了反驳。在4月份的时候,我们说他在讲这个话的时候是在2月份,4月份的时候在中国近代科学上非常著名的人物叫丁文江,他就写了一篇叫做《玄学与科学》这样的一篇文章来反驳张君劢,他认为什么呢?他认为科学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可以决定人生观。换句话讲,他认为科学是最高的价值,他可以在人生观当中可以得到应用和体现,所以这个是他基本的说法。他这个说法出来之后张君劢马上就来跟他进行辩驳。辩驳结果我们说如果他们两个人玩玩就算了,这个在历史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理论和现实的,特别是现实的意义太深刻了,所以这个时候几乎所有在20年代、30年代非常著名的人物比方说陈独秀、比方说胡适,比方说张东荪,比方说我们后来的梁漱溟先生都参与了这样的论战,纷纷来阐述,要么主张科学,要么主张玄学,要么就是主张现代的科学精神,要么主张传统文化的价值。

所以这个论争虽然持续的时间不长,最后我们也不能够去讲说一定是科学战胜了人生观,还是玄学战胜了科学,但是这样的一个争论表明什么?表明在中国发展的近代的历史上,对于所谓的传统的价值和现代的价值的一个非常强烈的关注。这个关注如果说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它证明了是第一个现代化的价值是不可抗拒,也就是说现代化的进程是不可抗拒,但是现代化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了很多主张传统文化意义的一些著名的学者,也积极地参与到了这样一个论争当中,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讨论来引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或者说更多的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的一种意义。

虽然这个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争论本身很短暂,但是它所具有的意义,就像是我刚才讲的,它的意义是非常得深刻的,它的深刻性就在于实际上它提示出我们一个问题,这个问

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题就是说现代化是不是意味着对于传统的隔离,其实这样的问题到今天为止,或者是到现在我们依旧在讨论,我们依旧给予它非常重要的关注,比方说前些时间重新有人讨论科学与玄学的问题,这个大家都可以去看一下。比方说不久之前杨振宁又重新提起了科学与玄学论证的问题,这个是表明什么?表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现代的价值,其实在中国历史的过程当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风貌。

刚才我们通过对中国历史进程一个简单的表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一种纠结的状态,一开始通过历史和情感的反思,特别是因为中国在现代的转型过程当中,是被逼上去的,我们是带着耻辱进入现代化进程的,所以我们出于强国的需要,出于改变现状的需要,我们非常之强烈地强调科学的价值,也就是说强调现代化的一个价值,这一点到了我们这个近代以来或者是到了再近几十年来,其实一直是如此。但是同样在另外一个方面,纠缠的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不是意味着从此退出这样的一个舞台,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完全地抛弃我们的传统,所以无论是一开始的中体西用,还是后来的科学与玄学论战,还是从历史的起点对于落后挨打这样现状反思当中,都表明了这样的一种倾向,从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首先在近代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不现代化就意味着历史的惩罚,也就是落后挨打,所以现代化的精神进入中国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但是同样一个方面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对于传统的精神,传统的文化必须给它一个恰当的位置,恰当的体现,就像我这节课,这张课程一开始讲的,人是文化的产物,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当精神家园受到一个破坏,受到一个抛弃或者是受到不重视的时候人总会有一种自然的倾向,自然倾向是恋家或者说回归的一个倾向,所以这样也必然唤起人们重新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个价值的一个重视,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历史的具体过程当中,非常得明显地表现出来了这样的一种纠结,这样的一种冲突,所以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在于说,我们应当如何去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也成为我们在历史的具体过程当中所应该解决的问题,所以这个对于我们来讲,对于我们来讲不管是我们现在发展来讲也好,或者是对于我们传统的重新的一个提炼,重新的一个回归也好都是一个非常必要的一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和现实的问题。

好,这一节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族自觉正在日益高涨,本土化的要求愈益强烈,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将变得越来越相异相生,丰富多彩。因此,我们不仅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积极吸收当今世界先进文化,更应该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以构建并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源泉,也是实现民族伟大振兴的根基和精神动力。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深厚民族特点的独自体系,蕴含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质,凝聚了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内在根源,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1]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因此可以形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品质,这是我们赖

族,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当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发展之时,对于这个近代以来曾遭受了沉重屈辱和曲折的民族而言,大力弘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既体现着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意味着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极富包容会通、与时俱进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和现实环境,它能够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能够增强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包容性和融合力,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能够用会通精神吸纳其他外来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升华自己,不仅出现了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元的儒释道三教合一,而且还出现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无疑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适合了中国革命的需要。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毕竟是西方工业文化的产物,要在中国生根开花,面临着中国化、民族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应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已经取得了伟大飞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要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今后依然无法绕开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要继续加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程度,使之更广泛地体现出鲜明的大众化特色,就只能从中国传统和现实出发,否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者,中国传统文化要彻底完成现代转型,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对其优秀成分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诠释,才能重新焕发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光辉,实现其现代价值。也就是说,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改造,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找到最终出路;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能够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能够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之成为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的崭新文化。总之,用中国文化来阐释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气韵,不仅对我们具有亲切感和认知度,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必然要求。

第三,我国五千年文明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价值连城的物质财富,那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遗产堪称无价之宝,具有广泛的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遗产因其不同属性而呈现出历史、艺术、科学等不同的价值,由此衍生的经济价值也为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持久动力。

中国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文明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遗留下的痕迹,是文明进步的标志,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着各历史阶段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记录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文化意识、生活习俗等不同时代的状况,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

补史的宝贵作用和研究价值。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着大量的科技信息,反映着其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科技水平以及人类创造能力,对诸多领域提供着启发和借鉴,具有极为特殊的科学研究价值。部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诸如,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等,以及音乐、舞蹈、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美学内容都有着独树一帜的传统艺术价值,它并不会伴随着时光流逝而消失,艺术之美具有永恒的魅力和价值。传统文化遗产由此还衍生了自身非同一般的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可以看作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外化。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一样,“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已当今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已经构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系统,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使其更加显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传统文化的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一旦形成文化产业化规模,就可以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一些传统文化遗址或遗存得到开发后,已经成为我国文化消费的核心资源和重要的旅游经济资源,这对于带动的相关服务业以及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双赢,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传统文化遗产有形的经济价值外,它还有着无限广阔的无形资产的价值,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取之不竭的宝藏。

各种失衡、危机、矛盾、冲突等世界性难题的思想宝库,是慰藉人类心灵和提升人文精神的珍贵资源。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面临的国际社会、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精神道德、价值信念等各式各样的现代危机层出不穷。全球变暖、酸雨频仍、淡水危机、能源短缺、森林锐减、垃圾成灾、碳排放增加、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五花八门的世界性难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世界将向何处去?人类在各种各样的困扰面前感到内心迷茫,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感到无所适从。如何从这些矛盾冲突、困境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智慧恰恰对此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启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魅力来自于其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追求,其中有许多饱含普世性的思想内容,譬如,重视“道法自然”,强调用物以“利用厚生”,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民胞物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思想理念。这些宝贵的思想理念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类安身立命之学,皆有助于建构新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具有启迪意义。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注重和强调家庭和社会的伦理纲常,对于处理好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及遵守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

全人类共同信奉的普遍价值。中国传统精神文化高度重视人类内心修养,十分强调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识,对于救治现代人的心理危机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确定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建构现代的全球伦理、社群伦理、家庭伦理、工作伦理和人与人之新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遗产经过现代创新和转换,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它对于缓解人类种族或文化差异之间的争斗,追求全人类的和睦相处,实现天下大同的终极理想,完成恩格斯关于“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设想,都具有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所以,优秀的精神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也是全世界的精神文化财富。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的产物,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但同时,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与时俱进,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推陈出新,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自然有它特有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创新必不可少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缤纷多彩的传统节日、优良的民间习俗、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交汇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文化的兼容性使得各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更是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往开来做出重大的贡献。其中佛道儒三教的思想尤其是儒学思想仍对当今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一度成为当代人的道德准则。儒家的“天人合一”以及

- 1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体现,应保持自己的特色。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还要创新地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念,新取向,使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还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主流,不断吸收新文化、新思想,融合世界优秀民族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体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还要发挥学校教育和社会媒体的作用,这是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新一代年青人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自身道德文化素养。通过社会媒体可以更加迅速、直接的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走向世界,通过网络媒体,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传承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 3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下一篇:中国餐饮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