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中法治文化的缺失与建构

2022-09-14

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就要将自治和法治等结合在一起。而加强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对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强法治乡村的建设, 就要将乡村法治文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我国乡村法治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与法治社会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法治乡村的建设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对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视, 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将法治乡村建设提升至全新的层面上来。

一、乡村治理中法治文化的构建重要性

(一) 有利于村民规则意识的提升

由于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在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作用, 造成农村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长期缺失, 村民已经习惯了有事找村长等小农意识。

当矛盾出现时, 村民的利益诉求往往和合法诉求差距很大, 这也体现出农村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比如农村土地流转带来的矛盾, 村民首先不会考虑所签法律合同的效力, 而往往第一时间就去找政府解决问题, 不然就去上访。因此, 要想彻底的解决对这些纠纷, 就要加强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的建设[1],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化解矛盾让村民信法、守法。因此, 在乡村治理中, 加强法治文化的构建, 就要将旧观念旧思想摒除。在村民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 将村民的法治秩序意识提升上来。

(二) 有利于促进乡村法治的发展

加强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 就要提升村民的秩序意识,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凝聚乡村意识, 最终树立法治信仰。同时, 还要不断提高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提高村民依法办事的意识, 进而促进乡村的法治建设。在践行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 协调好不同利益关系, 贯彻落实公平、正义等原则, 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目标的实现。

二、乡村治理中法治文化的缺失表现

(一) 缺少良好的法治意识

首先, 村民的法治意识薄弱。长久以来, 农村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 对农村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 村民对法律的认可度比较低。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受文化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法律的认可度之间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所以, 如果村民的文化水平较低, 极容易对法律产生恐惧的心理, 在遇到矛盾和纠纷时, 不会首先想到运用法律去解决问题。再次, 一些基层干部也缺少法治思维, 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基层干部人员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处理问题时仍然依赖传统的思想观念, 依法行政的工作作风难以保障, 不利于创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对于上述问题, 如果不及时加以改变, 会阻碍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进程, 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法治传统严重缺失

我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比较久, 在封建思想和人治文化的影响下, 我国法治的传统严重缺失, 传统的封建思想仍占一定程度的主导地位[1]。价值观层面, 金钱至上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利于乡村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 一些村干部随意支配乡村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 他们在乡村享有绝对的权力。

应对村干部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制约, 从而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实现, 否则就会严重破坏乡村的法治建设, 也会增加建设乡村法治文化的难度。

(三) 缺少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首先, 缺少完善的农村法治服务机构, 法治服务资源较为匮乏。一些农村的法律服务机构数量比较少, 而且专业性也有待提升, 村民的法律诉求不能完全得到解决。其次, 乡村普法宣传教育方面, 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现阶段, 农村的普法宣传手段较为落后, 实施效果也并不显著。同时, 在送法下乡活动环节中, 仍然以现场法律咨询和拍照合影等方式为主[3], 没有后续跟进, 形式化严重, 实施效果形同虚设。最后, 法治文化的基础设施作用发挥不足。现阶段, 我国农村法治文化活动设施比较单一, 村庄主要以图书馆和建设文化广场为主, 文化设施的引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很难用法治文化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三、乡村治理中法治文化的建构对策

(一) 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

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 村干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处理问题, 村干部要成为尊法、守法、用法的典范。对于村民而言, 要提升村民的法治素养, 就要强化农村的普法力度。要使其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提升农村的普法力度, 同时实现农村普法方式的创新。普法方式要多样化、形式要丰富。比如某一地区的税务部门, 以小故事的形势, 将税法知识印刷在扑克牌上[4], 而民政部门, 借助红包喜帖等方式, 对婚姻法进行广泛宣传, 从而更好的传递法律规定和法治理念。在农村普法宣传过程中, 要对现有的设施和充分应用。要通过多种的教育培训方式, 对法律知识进行渗透和强化, 确保村民有较高参与热情的同时, 掌握法律规定, 树立法治理念。在建设乡村法治文化过程中, 也要将实效性提升上来, 比如要定期举办法律小常识知识竞赛, 对于获胜者或表现优异者, 要给予适度奖励。同时, 还要将普法知识的趣味性体现出来, 这对于提高实效性具有极大的帮助。

(二) 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

要想提升村民的法治信仰, 必须要注重乡村法治文化的培育, 引导村民尊法、守法、用法。要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结合在一起, 加强法治文化的思想根基的建设。在乡村法治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过程中, 要汲取我国优秀的法治文化传统, 将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挖掘出来[5], 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并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底蕴充分体现出来, 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三) 构建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首先, 加强农村诚信奖惩机制的构建。加强诚信守法“黑名单”的构建, 拉近村民与法律之间的距离。

对于失信和违法行为, 要予以严厉的惩戒, 不断提高信用等级的公开性和透明性, 将惩恶扬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创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促进村民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目标的实现。

其次, 加强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培育乡村法治氛围过程中, 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完善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 相关法律部门和机构必须要创建法律服务平台[6], 将法律援助和司法救济落实到位, 不断提高村民对法律的认可度, 要加强联动力量, 可以将司法部门和金融部门等联系在一起, 加强城乡一体化法治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 更好地进行乡村普法宣传, 并妥善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

四、结束语

总之,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 加强乡村法治文化的构建势在必行, 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充分发挥乡村法治文化的作用, 创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从而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创造有利条件。

摘要:新时期, 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最重要就是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乡村治理法治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 列举了乡村法治文化缺失的表现, 并详细分析了乡村法治文化缺失的原因, 并在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法律文化和构建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乡村治理,法治文化,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俊.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检视[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 29 (1) :20-23.

[2] 刘永红, 颜杨.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探究——以法治乡村建设为视角[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8 (6) :94-99.

[3] 杨建军.善治目标下法治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有效路径[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 (3) :58-61.

[4] 胡成建.“单位人”与“乡村人”居民法治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7 (10) :36-38.

[5] 陈丽霞.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西藏法治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对策[J].西藏发展论坛, 2016 (1) :47-5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作用研究下一篇: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