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假设文献综述

2022-12-30

第一篇:财务管理假设文献综述

社区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栖息地和群体心灵的归属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是一个失败的城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寻城市城市应该如何建立起其居民对于该城市的归属感。实质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由一个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社区构成。城市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社区的的均衡、良好发展。由各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位,提供给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是城市与其居民产生联系的基本模式之一,通过对居民的归属感从而建立起对城市的归属感。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管理体制上的缺陷,我国城市归属感不高。【1】

以下,是我通过整合一些研究社区归属感的文献,总结出的目前城市社区归属感的现状和不足以及提高社区归属感的方法。

2.正文

2.1.什么是社区归属感?

通过对文献中的定义的概括,我认为社区归属感可被是社区居民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在许多研究中,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经常被混淆,但是必须明确这是三个同一范畴的不同概念,它们的区别主要是在表达的程度和层次上,社区认同感层次最低,而社区归属感和凝聚力在层次上不断加强。通过心理学的解释我归纳出:归属感是一种主观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本社区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所有属性的连续性的辨识基础上,才有归属感的追寻和建构的可能。社区归属感的高低是度量城市“心理社区”是否消亡的重要指标,探讨影响现代都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对于提高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并重建和发展社区,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4】

2.2中国城市归属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2.1单位制的解体造成从前有单位人本身归属感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前,单位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不但职工的住房与伙食均、医疗、甚至子女幼儿园由单位提供,就连结婚与外出旅行等等也要单位批准。一个较大的单位往往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种种社会功能逐渐减弱消失。7这种小而全的社会,它对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它充当凝结社会成员的全部情感和心灵归属的载体。因为单位情结的存在,使得居民很少和社区发生联系,社区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的到来,单位制逐渐解体,所有的人一下子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和“社区人”。这使得处在转型期的人们一时找不到心灵的归属,感到茫然所失。【2】

2.2.2农村城市化及居民的大规模迁居

中国的人口中大头是农民,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36%左右,而这些人口转移至城市,或者农村所在地升级为城市,都会带给居民迁居从新组成新社区的结果,这些居民或远离了原来的旧社区来到了新社区;或是驻守原来的社区,原社区经过更新,大量外来居民迁入,导致原社区的变质,社区居民需要再磨合。【4】2.2.3我国社区先天发育不足,后天又存在管理体制的缺陷

社区的概念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实际上社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由一个地域的居民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是一个自治组织,他们参与社区事物,对社区表现出强烈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而我国的社区目前的管理理念、手段和方式仍是自上而下传统行政管理性质,街道、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经常存在着追求政绩,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现象,这种思维指导下的社区建设只能是单一靠政府或社区管理者们来实施的管理和提供的服务,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更多的是被动的。【5】

2.2.4传统血缘文化对建立社区归属感的牵制

社区归属感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地域和社区人群的情感认同,这种情感认同必须建立在社区居民互相信任、互惠和相互间合作基础上。而我国传统以来,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乡土文化中强调差序格局,即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是依据是否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为依据的。这种以血缘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才是最密切的,

而社区的地域很难提供一种比血缘更为牢固的基础。因此在这种社区成员的邻里关系,我们无法给予其信任,这种互动模式极大地不利于居民发展社区内帮助互动关系,因而就不利于一种共同的情感认同,不利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5】

2.3.如何培养城市社区成员归属感

2.3.1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政治的动物。”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能够激发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从而积极的去关注自己社区的各项事务,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社区事务的做出。这样的结果就能够使得居民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社区。对社区的自我管理实现了居民的民主情节,对于自己同意的社区事务,也使得居民能够更容易接受社区事务处理的结果。【3】

2.3.2构建城市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品位、生存环境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对人的精神状态、归属感及社区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社区文化的目的是以其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和容易为人所接受的文化表现形式来满足广大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紧张和精神压力随之加大,而社区文化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了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融合性,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形成了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3】。

2.3.3搞好社区生活条件建设

包括三个方面: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配套的教育机构、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等);完善社区服务(如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援助低收入家庭等);整治社区环境(如拆除非法建筑、增加绿地面积等);【4】

2.3.4加强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

包括三个方面: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居民参政议政的知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如建立业主委

员会等群体决议机构),提高社区自治能力,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参与的组织体制。【4】

3.结论

影响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因素有四点:社区满意度、社会关系、社区活动参与程度、居住年限;而培育社区归属感的方式有三点:一是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二是优化社区生活条件以提高社区成员满意度,三是加强社区民主建设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提倡居民参与社区事务、自我管理,四是构建城市社区文化。【6】

4.参考文献

【1】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论文》,湖南大学毕业论文,2001年

【2】李洪涛:《城市居民的社区满意度及其对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对武汉市城市居民的调查与分析》优秀硕士生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安娟:《社区归属感与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中国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

【4】张玲:《我国城市社区归属感的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2009年

【5】高翔:《城市化与社区归属感研究》 云南大学毕业论文,2012年

【6】凡路:《从归属感看中国社区建设》 苏州大学毕业论文,2006年

社区管理期末考试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2012312410姓名:鲁国岚

第二篇:财务风险文献综述

【摘要】:在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 企业时刻都面临着来自市场的各种风险。财务管理系统作为企业风险预警器,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的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

河北金融学院的张晓萍、胡安琴在2003年第3期的《中国证券期货》上发表《国内外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他们认为,从广义上讲财务风险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及各种无法控制或难以预计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财务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李燕在2008年第5期的会计之友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她认为由于财务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本身的资本结构不合理,管理者盲目扩大规模导致决策失误使得企业产生了财务风险。企业应该从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分析指标,并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这三个方面来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淮南联合大学的张文芹在2007年发表在《黑龙江科技信息》上的《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一文中提到,财务风险的特征如下: 一是客观性: 企业财务活动存在两种可能结果, 即实现预期目标和不能实现预期目标, 这意味着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客观存在。二是全面性: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三是不确定性: 由于影响财务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事前不能准确地确定财务风险的大小。四是共存性:即风险与收益并存。一般来说, 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反之收益就越低。

二、财务风险的识别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凡玲在2006年12月发行的《特区经济》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与控制》,她认为一般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的刘江则对财务风险的种类有不同的见解,他在2009年5月的《现代经济信息》上发表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控制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意义上的财务风险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财务理论,指企业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因为对财务杠杆的运用而给股东增加的风险。现代财务理论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企业经济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的概率或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因素,产生于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环境的多变性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金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的客观存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外汇风险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俊茹在2013年《商》中发表的《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一文中提到,财务活动中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各种项目,都贯穿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当中,都存在着许多风险。

1、筹资风险

当企业存在资金周转不足时往往会采取各种途径筹措资金,但是受资金来源渠道和还款期限的限制,企业筹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风险,如: 筹资的成本高,负债比率过高,偿债期限不合理等。

2、投资风险

企业的投资风险一般是在企业投入一定资本后,由于实际收益无法与预期收益相匹配而产生的。它主要包括了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以及购买力风险。

3、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企业的收益分配对企业以后的经营活动的收益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若能合理地使用收益分配政策,则投资者积极性将会被很好的调动起来,这也有利于增进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企业声誉等无形资产; 反之,不科学、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将会削弱企业的盈利和偿债能力,削弱投资者信心等,进而增加企业的经验风险。

4、资金回收风险

流动资金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投放资金具有一定期限( 一年包括一年) 的活动资金。作为企业资金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处于投入和收回过程中,企业一旦面临资金链断裂,则整个企业将陷入经验困境中。在整个资金周转过程中,由于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回收风险。而回收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应收账款风险。不断产生的资金回收风险将使企业的应收账款不断增加,甚至产生坏账风险,致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畅。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凡玲在2006年12月发行的《特区经济》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与控制》一文中提到,财务风险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筹资渠道不畅通、筹资成本过高以及所筹资金不能达到预期效益的可能性。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权益性的资金和债权性的资金。权益性资金是企业长期占用的资金,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它的风险只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比如不能满足投资者的期望报酬从而导致企业吸引投资者的能力降低,筹资难度加大,造成资金成本上升;对于债务资金而言,企业取得了财务杠杆利益、负债经营的同时,如果借入的资金不能产生足够效益、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代价,如支付银行罚息、拍卖抵押品等,严重的还会面临破产倒闭。

有多种评价企业筹资风险程度的指标,一般可以用自有资金收益率来衡量、分析筹资风险:

自有资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 自有资金)×(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利息率)

投资收益率=(投资项目利润总额+借款利息额)/(自有资金+借入资金)

从上面式中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率、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例、借入资金利息率三者决定了自有资金收益率。比如自有资金收益率高,说明企业筹资效益大,筹资风险相对减少. 相反,自有资金收益率低,说明企业筹资效益差,筹资风险相对增大. 其次,在借入资金利息率低于全部资金收益率的情况下,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率愈大,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愈高. 反之,借入资金对自有资金的比率愈小,自有资金收益率就愈低。通过对自有资金收益率指标的分析,可以判断筹资风险程度,及时调整筹资决策。

偿债能力也是衡量筹资风险程度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由以下两个指标进行描述:

(1)偿债保障比率:偿债保障比率=债务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它反映出企业以当前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水平,以及偿还全部债务所需时间的长短,比率越低,表明企业的偿还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弱,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可能会面临强大的偿债压力。

(2)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支付的所得税额+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

这一指标越大,说明当期现金流入对偿还到期利息的保证程度越高,企业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则说明企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2、投资风险

投资活动中的风险的类型可分为两种:一是对内投资活动,即在生产、经营各个项目的活动中产生的风险;二是对外投资活动,如购买债券股票等证券产生的证券投资风险。无论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都不能保证总是产生预期收益,这些投资活动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就形成了投资风险。

企业对内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生产经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以谋取经营收益,但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等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收益往往会波动起伏,从而造成对内投资风险(亦经营风险)。经营收益波动的可能性和幅度越大,经营风险便越高,反之经营风险则越低。经营风险一般通过息税前利润(率)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间的比率的变化即经营杠杆系数等指标反映。

对外投资主要是证券投资,一般通过期望投资收益(率)偏离实际投资收益(率)的可能性和幅度来估量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对于单项证券投资风险的估量,常用的指标是该项证券投资收益(率)的标准差(或变化系数)和β系数,指标值越大,说明投资风险越高。

3、资金回收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企业资金回收主要来自于销售过程。对于商品销售和劳务供应,能否及时、足额收回资本金及其收益是不能事先肯定的。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企业的信用工具、结算方式灵活多变,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回收风险,从而大大提高坏帐损失的可能性。

由于资金回收风险的大小最终都体现在应收货款回收时间及其回收金额的多少上,故下述指标能很好反映衡量资金回收风险:

(1) 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越快,经营所需的流动资金越少。这一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公司的资金管理水平。

(2)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当然周转所用时间越短,说明回款风险越小。此外,还有应收账款回收率和坏账损失率也是衡量资金回收风险的中重要指标。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活动的最后环节,合理的收益分配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为以后的筹资奠定基础。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企业规模的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又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分配现金过多又可能造成企业资金紧缺,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由此就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控制研究

青岛科技大学的于新花在《会计之友》2009年第二期中发表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她分析了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原则,进而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并结合房地产业谈了该行业应采取的措施。她认为风险的产生是由于资本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债务水平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弱,及财务决策失误和财务环境复杂多变并提出了通过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行多元经营,制定合理的风险决策,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等方式防范财务风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张俊茹在2013年《商》中发表的《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一

文中提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企业财务决策战略与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企业管理者要纵观全局,深入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对企业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当下最重要的工作是构建完善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对现行机制进行修改与完善,与此同时还要设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财务管理机构,制定与之相关的管理机制,采取措施有效抵御财务风险。财会部门要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对以往工作经验进行归纳与总结,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采取措施加强防护。部门主管要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实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这两者有效结合,切忌主观臆断。

(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平衡现金流

资本结构合理是优化财务结构的重要条件。将不同的债务按期限合理搭配,以减少偿还债务的压力,保证企业资金周转顺畅。融资金额大小直接决定了资本结构状况。企业应当努力使资本结构盈佳,融资成本最低,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同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率应保持动态地平衡,当企业的现金流量充分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资产负债率;当现金流量不理想时,应降低资产负债率,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处于良性状态。

(三) 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管理者要对现阶段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将财务管理视为当下最重要的工作,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对财会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让其清楚认识到自身工作职责,做好份内之事,在限定时期内完成组织安排的任务,保证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作,尽快实现预期设定的目标。同时,还要建立风险转移制度,例如,实施多元化经营管理; 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缴纳定量的保险费用; 付出一定代价之后把财务风险转移给其他组织等方式。

(四)提高员工财务风险意识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所有员工对财务风险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尤其重要。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无论是一般的员工还是领导阶层,都应当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让其清楚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首先,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有坚实的财务基础知识,具备财务分析能力,并能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有职业的敏感度,在任何时期都能及时的估计和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再次,要专业人员在平时的工作细节里,把财务风险意识渗透进去,让企业的其他员工也培养出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刘凡玲在2006年12月发行的《特区经济》上发表《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与控制》一文中指出,财务风险的控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筹资风险控制

1、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发展还不完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筹资渠道逐步多样化。因此,需要正确选择筹资方式,选择标准是方案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经济性要求综合资金成本率越低越好。安全性是指筹资风险对筹资目标和项目建设影响的程度。重点在分析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确定其导致项目延期、停建或失败的可能性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从而加以防范。

2、合理确定财务结构,控制负债经营风险。要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之间、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随着企业生产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在评价、控制负债经营风险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重点有以下5个方面, 一是

企业经营的规模和实力;二是企业销售收入的稳定性和成长率;三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四是资产结构的影响;五是财务结构的弹性分析。

(二)投资风险控制

1、企业进行项目投资行为时应做到:(1)合理预期投资效益,加强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科学分析评价,从中选出最优的决策,切忌主观臆断。(2)运用杠杆原理,协调经营风险与筹资风险。根据总杠杆、经营杠杆和筹资杠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营风险较低的企业可在一定水平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较高的融资组合方式,但经营风险很高的企业则宜在较低的程度上使用筹资杠杆,采用筹资杠杆程度有限的融资组合,从而控制企业的总风险。(3)在突出主业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多种经营,使多种产业和多种产品在利润和时间相互补充,以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

2、通过运用投资组合理论防范与控制证券投资风险。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从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风险相对较小、收益相对较高的投资方案,合理进行投资组合。为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要注意分析投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企业进行证券投资时,可购买不同行业的证券以降低相关系数. 如果购买同一行业内的证券,应尽量避免全部购买同一家公司的证券。根据威廉·F·夏普教授提出的012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的关键则在于投资者应根据期望的收益和所愿承担的风险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投资项目并确定各项目所占的比例,这将是好的投资决策所必需解决的问题。

(三)资金回收风险控制

1、选择收益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资金回收方案,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现金折扣的决策方案,用5C原则来衡量客户享受的信用标准;赊销后企业应尽快回收账款;建立客户账龄分析体系等措施防范坏账风险。现金折扣也是企业减少坏账损失、降低风险的措施,具体操作过程中企业应该权衡提供折扣后获得的收益与现金折扣的成本来决定现金折扣的多少。

2、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销售方式。从回避资金回收风险的角度,采用现销方式出售商品无疑是最佳选择,为控制资金回收风险,企业只能对信用状况好、偿债能力强,达到企业信用标准的客户采取赊销方式,并将累计赊销金额控制在信用限额范围之内,但对那些信用状况不好、偿债能力差的客户则宜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

(四)收益分配风险控制

企业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做好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核算工作,这样有利于防止企业高估资产和虚增利润;做好现金预算,使企业的收益分配和企业的筹资方案、投资方案结合起来考虑,能有效防范及其控制收益分配对企业未来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有计划地建立价格变动补偿基金,保证收益分配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关注企业下一年生产情况和资金使用来源,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好经济基础的同时能降低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

淮南联合大学的张文芹在2007年发表在《黑龙江科技信息》上的《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策略》中认为,财务风险防范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认真分析外部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 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就无所作为。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二)努力建立和保持最优资本结构, 合理进行筹资, 防范筹资风险。我国企业应努力形成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 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 既要充分利用负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要防止过度举债引起较大的财务风险。在筹资决策过程中, 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 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 对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 权衡各种筹

资方式的成本与风险, 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最低, 达到最优资本结构。

(三)科学进行投资决策, 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投资风险。对于我国企业, 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克服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 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投资回收和盈利能力进行科学的预测, 才能提高收益, 减少损失。

(四)加强对存货与应收账款的管理, 防范存货跌价风险和坏账风险。对存货, 要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 尽可能降低存货成本。例如在资金上实行ABC 控制, 在数量上执行批量控制,在价格上采取比价采购。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应做到: 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 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注重对客户的资信调查; 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 建立销售责任制, 配合采取各种措施加速资金回笼。

(五)合理进行利润分配, 控制收益分配风险。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直接影响企业的再投资规模和技术更新改造能力。分配股息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如果利润率很高, 而股息分配较低, 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当的股利分配政策, 注意两者之间的平衡并加强财务风险监测, 使企业持续、稳步的发展。

第三篇:质量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质量管理的回顾与评价

摘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质量将成为我国广大企业抓住机遇、迎接严峻挑战的关键。要拓展海外市场,必须靠有竞争力的质量;要保护国内的市场,不再有高关税和政府的过渡保护,也要靠质量的较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大发展。本文综合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并简要评价,提出看法,以便为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质量管理、 管理改进、可靠性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迅猛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在“数量”问题已解决的今天,人们将越来越追求和依赖于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质量的领域不断拓宽,生活的质量、环境的质量、文化的质量、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质量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影响到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民族的形象。质量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

一、质量管理理论的回顾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20-30年代)

生产力迅猛发展,生产过程分工细化、日益复杂,许多美国企业按照泰勒的管理模式,纷纷设立检验部门,使检验与生产分离开来,其最大特点为“事后把关”。 (2)统计质量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就提出“控制与预防缺陷”的概念。主要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产品质量,在方式上由专业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但这种方法只是保证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而不能提高产品本身的质量。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

美国的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将企业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二)、质量管理的理论流派

1、事后检验

20世纪,美国工程师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1911 年泰勒出版了专 《科学管理原理》,创立了“泰勒制度”,强调科学分工,故产品检验由以往的自产、自检改为产、检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结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这是质量管理事后检验阶段的开始。

2、过程控制

20 世纪20年代,著名科研基地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开始研究质量问题。当时美国休哈特博士作为过程控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应用统计学于1924年提出过程控制(现今统称之为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以及监控过程的工具控制图——不合格品率(p)控制图,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先预防。同时,同一实验室的道奇博士作为产品控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与数学家罗米格一起也于1929年应用统计学提出产品控制理论,即抽样检验理论. (挑选型抽样检查方案)及其用表。由于休哈特与道奇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其后有关质量的论文虽然数以千计,但都未脱其巢臼。1931 年休哈特将其理论与实践经验总结出版了代表性专著《加工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在1931 年后,质量管理由事后检验阶段进入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60 年代,美国费根堡姆与朱兰等人考虑到产品质量不仅需要注重其性能(即符合性质量),而且增加了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质量保证、环境等多种要求,即质量开始走向“大质量”的概念,从而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M)。我国数学大师华罗庚早在60 年代也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的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由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早期曾称之为TQC,C即Control(控制),后感不确切,旋改为现名(TQM)。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 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 有效体系。”(注: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1961)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得到广泛的传播,各国都结合本国的实践进行了创新。例如,日本结合日本本国国情提出了全公司质理管理CWQC,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已逐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4、IS9000族标准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突出,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从1982年起开始陆续提出ISO9000 族标准, 经1994 年与2000年两次修订, 现已为许多国家采用。

5、以顾客为导向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已经由制造阶段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侧延伸。售后服务和产品质量同等重要。故必须以顾客为导向,不断加以改进使顾客满意,甚至进一步提出促使顾客忠诚。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由优质并及时供应的原材料、严格精确的设计、精密稳定的制造过程来共同构筑的。市场的竞争从企业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间的竞争,质量是由整条供应链来共同保证的。(水野滋、赤尾洋二《质量功能展开》1978),该书从日本全公司质量管理的角度介绍了质量功能展开方法的主要内容。以后一系列的理论奠定了质量功能展开(QED)学科的基础。(赤尾洋二教授编写的《灵活应用质量展开的实践》1988年)

6、零缺陷

20世纪70 年代曾参加美国马丁导弹计划的克劳斯比(1926-2002),在工作的需求下提出“零缺陷(ZD)”的概念,他的名言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即差错不一定必须发生)”,“质量是免费的( 即提高质量之效益可以大于其花费)”等。如果质量仅仅被当作是一个控制系统,那么它永远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改进,质量不仅是一个控制系统,它更是一个管理功能。(克劳斯比《质量无泪》1984)。克劳斯比的质量改进过程是以下列4项质量管理原理为基础的: (1) 质量应定义成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优秀;(2)质量保证体系的原则是预防不合格,而不是对不合格进行评估; (3)工作标准应该是零缺陷, 而不是差不多就行;(4)以不合格付出的代价来衡量质量,而不是用不合格的百分比来衡量质量。

7、 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6σ)是一种用于测量每百万次操作中所犯差错的计量单位。差错次数越少,质量越高。σ表示68%的产品合格;2σ表示95.4%合格;3σ表示99.7%合格;6σ表示99.999997%合格, 即在百万次机会中仅发生3.4次不合格!。1987 年摩托罗拉公司首倡六西格玛管理,通过这一行动,将其产品的差错率由4σ减少到5.5σ 的水平, 并由此节约了2.2亿美元, 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六西格玛管理是将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先预防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质量管理的理论的评价与看法

(一)对质量管理的理论的评价 1.事后检验

生产和检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检验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是现代企业的流水线和自动线生产中,检验本身就是工艺链中一个组成工序,没有检验,生产过程就无法进行 。泰勒提出了靠检验把关的质量管理思想将质量管理作为一项专业劳动独立出来,但是单一的事后检验只能保证从企业流向市场的产品质量,这种质量管理成本高,而且难以找到质量问题所在的原因,更难以起到有效的预防、控制作用。这些缺陷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度的提高,变得越来越明显。

2、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一种借助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它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系统性因素出现的征兆,并采取措施消除其影响,使过程维持在仅受随机性因素影响的受控状态,以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只有有效实施统计过程控制,企业才能长期、稳写地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实施统计过程控制对生产企业、顾客和社会都是有利的。

3、全面质量管理

首先,质量的涵义是全面的,第一,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第二,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第三,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量管理小组;第四,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但全面质量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就企业质量管理的组织进行规范;二是全面质量管理虽然顾及到了客户的需求,但是仍然以产品为中心进行管理。

4、IS9000族标准

IS9000是以TQC作为标准, 系统性、规范性很强, 可少走弯路, 易见成效。但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认证则容易产生一堆文档体系,但是缺乏系统的工具和方法,难以真正提高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

5、以顾客为导向

企业在“顾客导向”观念方面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实践。企业需以实际行动更好地管理顾客投入与合作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顾客导向”,实现顾客满意,顾客忠诚,顾客价值,最终取得质量目标和竞争。

6、零缺陷 零缺陷管理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质量问题,所谓的质量问题是由于人们缺乏知识和缺少注意,没有第一次把事件作对而造成的缺陷和失误。零缺陷质量,要求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标准都是零缺陷,围绕实现这一管理目标建立以“零缺陷”为标准的核心预防系统,坚持质量改进过程,在每一环节上追求第一次作对,消除不增值的活动,避免失误及返工产生的浪费。

7、 六西格玛管理

和早期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相比较,“6σ”更加强调了对客户满意的关注和保障质量管理全面展开的组织建设,将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放置到了更为合理的技术层面,而将满足客户的品质和创新作为企业追求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为员工创造人性化的生产服务条件,使客户对企业信誉、产品和服务产生最佳的感觉,从而全面提升企业作为一种生命体的价值。

(二)对于质量管理作者的看法

作者认为在新世纪质量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系统化和信息化。系统化是指新世纪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每个组织的质量管理能综合、兼容其它所有管理,从产品开发到市场营销,从成本价格到用户服务,形成一种以质量管理为主线的系统化的全面管理。以信息是科学技术传播和转移的重要载体,质量管理若要为组织的全部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以“信息驱动”充分收集、利用组织外部的各种信息,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质量决策和质量改进、创新的科学依据。质量管理是全员性的管理, 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动员社会力量和企业全体人员都积极参加管理, 才能确保商品质量。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 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了, 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大大提高了。重视人的作用, 不断提高全员的素质, 已经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科出版社1984年议版

2、 [美]W.爱德华兹.戴明著:《 戴明论质量管理》,海南出版社。

3、[日]石川馨著:《日本质量管理》,李伟明译,企业管理出版社。

4、[美]J.M.朱兰著,《质量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

6、[美]A.V.费根堡姆,《全面质量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7、[日] 赤尾洋二《灵活应用质量展开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年出版

8、徐鹏航主编,《质量管理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9杨志远《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研究》期刊-核心期《企业活力》2004年第11期 10傅丞操《质量管理——软件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期刊《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 第02期

11吴玉军《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期刊 《甘肃科技纵横》 2004年 第04期

12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经济纵横 贾建锡

13陈伟 《质量管理发展的三大阶段 》《电子质量 》2003年第3期 14吴文伶,刘卫东,叶碧琼

《质量管理的发展及趋势》第23 卷第12 期2001年12月

15.张公绪《百年质量管理历程与当前的质量管理形势》 《质量论坛》2004年第3期

16.《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赵敏

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8

第5期

第四篇:企业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食科一班

姓名: 曾浩学号:20124190510

3课程名称:食品企业管理

摘要: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各大企业的重视,本文从绩效管理的概述、当前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企业绩效管理的综述,从中可以看出企业绩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关注重点。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管理、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竞争永远是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大部分企业的成长,是源自于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的成长将主要依靠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所培育的独特竞争力。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必要的程序,运用在每一个组织中,如果设计的合理,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有利于企业目标实现,就会成为企业战略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绩效管理的有效性体现企业战略执行的能力,其重要性引起越来越多管理者的关注。绩效管理是所有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可以说,企业的管理就是企业对绩效的管理。尽管绩效管理有着它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在企业的实施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1.1绩效管理的涵义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管理者与员工在职责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上达成共识,并且在管理实践中创造机会,促进员工取得有效成果的过程。西方国家对绩效管理进行过很多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针对绩效管理的含义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组织绩效进行管理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英国学者罗杰和布莱德普(Rogers,1990;Bredrup,1995)。其核心在于决定组织战略及通过组织结构、技术事业系统和程序来加以实施,这种观点并不考虑个体因素即员工受到的技术、结构、作业系统等变革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是从对员工个人绩效进行管理的角度来解释绩效管理的,其核心在于将绩效管理看作组织对一个人关于工作成绩以及其发展潜力的评估和奖惩[5]。

第三种观点认为绩效管理事综合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系统,即组织和人员整合的绩效管理,在这一观点中所强调的重点也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更加强调组织绩效,绩效管理通过将每个员工或管理者的工作与整个工作单位的总旨连接在一起,来支持公司或者组织的整体事业目标;其二是更加强调员工绩效,绩效管理的中心目标是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其绩效,并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公司的绩效[6]。

因此,我们认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侧重于信息沟通与绩效提高,强调事先沟通与承诺,它伴随着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1.2绩效管理对企业的作用

绩效管理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及全部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绩效管理奠定了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基础。战略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要依靠组织的所以成员、按一定的职责和绩效要求、通过持续努力和发挥创造性来实现,因此绩效管理的系统成为企业战略控制系统落地的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具和手段。其次,绩效管理能够增强企业计划管理的有效性。绩效管理能使企业中每个部门的活动和每个员工的努力都朝向企业目标,从而强化了企业中对业务的计划性,增强了计划管理的有效性。再次,绩效管理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有效工具。在绩效管理过程中,组织通过对考评指标维度及权重的设计,可以引导和强化员工的行为,使之符合企业的价值导向,形成核心的价值观,这更有可能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企业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人是企业的最大资产”。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建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绩效管理是企业在管理中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开发工具。绩效管理虽然处于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但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因此,正确分析和认识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和寻求有效的绩效管理途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虽然许多企业都在运用绩效管理,但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真正理解绩效管理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陷入绩效管理的误区。张红梅(2004)在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设想指出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仍然存在公司战略目标不明确、对考核的目的理解不够全面、对研发等部门考核缺乏科学性等问题, 使得目前考核结果的效用有限,考核容易流于形式。鉴此,提出了改进设想。吕华(2006)对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四点。

•把绩效考核当做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存在主观性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不当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缺乏统一性

朱建平(2007)专门针对绩效考核在企业中存在问题,提出了10类典型问题。1)绩效考核的非科学性。2)绩效考核基准模糊化。3)绩效考核角度单一化。4)对绩效考核体系理解的发散性。5)考核过程的形式化。6)考核结果无反馈。7)考核资源的浪费。8)考核者态度的极端化。9)业绩考核方法的选择不当。10)考核者心理、行为上的错误。王新安(2008)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企业不但在建立新的绩效管理制度方面总体上进展不大,而且前行的道路上仍将举步维艰。企业如不能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他对中国大部分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并就如何解决中国企业绩效管理出现的问题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探讨。他还特别指出人力资源部门自身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多以传统人事科、劳资科改头换面组建而成,其职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和错位。这种职能的错位使得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要求[29]。雷军(2009)在论企业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第一次将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提出了当今企业在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绩效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不一致[30]。蒋丽春(2010)认为很多企业在绩效管理中忽视了员工

的重要性,绩效管理是一项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绩效管理方案制定并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员工目前的思想状况与承受能力,积极展开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员工的正确行为,克服低效行为并不断改进, 为日后绩效管理体系健康、持续、有效地运行奠定基础[31]。

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都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3.2实施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如何解决绩效考核的问题朱建平(2007)提出了3点措施1) 预防性措施。。一般包括: 聘请人力资源专家共同设计科学、客观、准确、可行的绩效考核体系; 对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进行培训, 建立沟通机制; 设计和实施完善的员工上访系统; 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2) 对策性措施。主要包括: 对绩效考核系统进行实验、典型流程与事件示范、全员参与绩效管理等。其中, 全体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是关键。3) 控制性措施。完善的控制体系和手段能保证系统可持续的良性运作, 一般包括绩效考核监控系统、绩效考核审计等。郭宁(2009)在现在企业绩效管理问题研究中较全面的阐述了如今企业应如何有效的进行绩效管理,他指出1)要提高对企业绩效管理的认识。2)明确企业战略和目标。3)建立分层多模式综合绩效管理体系。4)构建企业绩效管理系统。5)建立以企业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综上所述,绩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解决企业管理中难题,促使企业管理绩效的提升,糟糕的绩效管理反而会产生问题,降低组织绩效。只有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完善,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又具实践操作性的绩效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论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管理活动都是提高组织绩效的实践,例如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甚至企业文化管理等,而利润不再是企业绩效管理的终极目标。以所有者角度从外部对企业整体绩效进行总体评价与控制无疑是必须的。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单元,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通过消费社会资源而产出相应的社会价值,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何妍.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2] 蔡剑、张宇、李东.企业绩效管理:概念、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78-111

[3] 李秀芬.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5.

[4] 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 陆庆平.企业绩效评价新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6] 杜胜利.企业绩效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 杨锡怀,周鹏,孙先定,等. 中国钢铁行业重点企业中战略集团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1993 -

1994 年)[ J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 1) : 75 -78.

[8] 池国华. 内部管理业绩评价系统设计研究[M ].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58 -92.

[9] 徐学军,邹明信,梁朝华. 制造企业运作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J ]. 工业工程, 2006,9 (2) : 53 -

57.

[10] DEM IRBAGM, TATOGLU E, TEKINKUSM. An a2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QM implem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urkish SMEs[ J ].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6, 17 (6) : 829119.

[12 ] 周长青. 当代公司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D ]. 厦门:厦门大学图书馆,

2001.

第五篇:物流仓储管理文献综述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目: 姓

名: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成

绩: 指导教师:

物流仓储管理系统

夏天江·巴海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科081班

084632131

蒲智

职称:

主讲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物流仓储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夏天江·巴海 蒲智

摘要:当仓储业作为一个业态存在的时候,物流是其实现增值服务的有效手段;而在物流业中,仓储是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节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做支撑,信息化和以信息化做指导的先进技术就成为仓储业走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现代物流管理科学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仓储管理的角色也已起了质与量的变化,虽然其调节生产量与需求量的原始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计算机知识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仓储业已越来越信息化、自动化。

关键词:物流、信息管理、数据库、仓库

Logistics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Xiatianjiang

Puzhi Abstract:When the storage industry as a format exists, logistics is the effective means to achieve value-added services; in the logistics industry, warehousing is an important node in its essential. The case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modern times expanding vigorously, storehouse management changed deeply and widely. Though its original function of regulating the number of produces and needs hasn’t changed, because of widely used of high cre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wide using computer knowledge, storehouse management becomes informatively and voluntarily. Keywords: Logistics、Information management、Database、Storehouse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者发现,一个生产企业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来完成经营的全过程,他们急需一个长期且巩固的合作伙伴来分担这种压力,从而取得共同的发展和盈利[1]。于是,作为第三方物流的关键环节,仓储管理也得到了企业家的高度重视。在现代物流管理科学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仓储管理的角色也已起了质与量的变化,虽然其调节生产量与需求量的原始功能一直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计算机知识在商业上的广泛应用,仓储业已越来越信息化、自动化[2]。本系统是在面向食物为存储物料的仓库管理,为物流仓储管理量身订做的自动化、信息化、客户化的管理系统,旨在研究食物仓储的成本最小、客户服务最优、企业工作效率最高的仓储管理系统,从而推动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1.仓储管理概述

仓储管理是企业物流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针对存货收发存与产供销各环节的特点,事先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相互验证的内部监控管理系统是企业整个内控中的重点的中心。“仓”可以称为仓库,是存放物品的建筑物和场地,可以是房屋建筑、大型容器、洞穴或者特定的场地等,具有存放和保护物品的功能。“储”表示收存以备使用,具有收存、保管、交付使用的意思,适当用有形物品的行为。它的性质可以归结为仓储是物质货物的生产持续过程,物质的仓储也创造着货物的价值;仓储既有物品静态的储存,也有物品动态的存取、保管、控制监督的过程;仓储活动发生在仓库等特定的场所;仓储的对象即可以是生产资料,也可以是生活资料,但必需是实物动产[3]。仓储管理是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向物品提供存放场所、物品的存取和对存放物品的保管保养、控制监督与核算等过程的统称。现代仓储与传统仓储比较有着较大的区别。传统仓储管理主要体现是对物品的管理,体现出静态的特性,而现代仓储管理更注重满足客户需求、高动态响应和低成本等的管理[4]。 2.仓储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重要性

物流的仓储管理控制活动主要包括进/出/存三个方面。在没有实现计算机化管理的商业企业中,大量的业务操作和管理活动由人工来完成。在管理层中,由于大量必要的信息不能及时被采集﹑加工和整理使用,造成了极大的资金浪费和货物积压。因而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管理者和经营者迫切需要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加快物流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准确掌握供销业务情况,及时组织畅销商品﹑降低库存和流通费用,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现实的管理状况和管理要求成为计算机化管理的重要前提。根据有关人士对物流提供商的调查显示,目前物流企业提供的主要服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两大块业务上,仓储在物流提供的最常见服务中还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有80%左右被调查的物流提供商中均提供此类服务。目前我国物流市场需求很大一部分仍停留在仓储方面。根据中国仓储委员会的调查显示,我国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对基本常规项目的需求上。尽管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于物流服务需求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企业对于仓储的需求仍然是位于前列的。 3.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电子商务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然而,它在中国的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没有预想中的那样好,其中物流能力的滞后是一个重大的原因。过去,人们对物流在电子商务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于物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应发生变化也认识不足,认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服务来说,物流仍然可以经由传统的经销渠道。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能力的滞后对其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注意。但是电子商务与物流究竟是什么关系,却很少有人去探究。目前对这个关系把握最宏观的一个观点是“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它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确切。这是基于以下两点理由:第一,电子商务最本质的成功是将商流处理信息化,信息处理电子化。电子商务简而言之,就是在网上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买卖。这种买卖,是商品或服务所有权的买卖,也就是商流。有的观点认为商流要靠物流支持,所以说“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物流和商流之间并不只是支持与被支持的关系,像废弃物回收与退货就是两个例子。对于物流与商流的关系,可能这样说更好一点:物流与商流,即电子商务的本质内容,是相对应关系,换个说法,就是物流和电子商务是相对应的关系。第二,网络经济将商流、资金流信息化,将信息流电子化,把商务、广告、订货、购买、支付、认证等实物和事务处理虚拟化、信息化,可以说是虚拟经济。而物流是实体的位置转移,说“实”是“虚”的组成部分,怎么看也是不恰当的,而把这种关系说成是“虚实相应”可能更为合适。 4.创建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原则

仓储信息管理就是对仓储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和利用的过程。也就是将仓储信息从分散到集中、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同时对涉及仓储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包括:人员、物品、工具等进行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的有效管理就是强调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集成性、共享性。 所以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中要避免信息的缺损、失真和失效,要强化仓储信息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控制,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4.1完整性原则

仓储的不同层次通过信息流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仓储系统中,存在对仓储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分析的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录入、信息的存储、信息的传播、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等。因此,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具有功能的完整性,就是根据企业仓储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的系统能全面、完整覆盖仓储管理的信息化要求。建立信息系统,又不是单项数据处理的简单组合,必须要有系统规划,这是范围广、协调性强、人机结合紧密的系统工程。它是系统开发的最重要的环节,有了好的规划,就可以按照数据处理系统得分析和设计,持续到实现系统。 4.2.可靠性原则

系统在正常情况下是可靠运行的,实际就是要求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系统的准确性依赖于仓储信息的精确性和及时性,仓储信息必须精确地、及时地反映企业当前的状况和定期活动,以衡量顾客订货和存货水平。信息精确性的含义既包含了信息本身由书面信息转化为电子信息时的准确性,同时也包含了信息系统上所显示的存量信息与实际存货的一致性。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一种活动发生时与该活动在信息系统内可见时的时间耽搁应尽可能的小,并要求及时地更新系统内的信息。系统稳定性除了依赖于系统的准确性,还依赖于系统所存储信息的必须具有容易而持之以恒的可得性。一个可靠的仓储管理系统要能在正常情况下达到系统设计的预期精度要求,不管输入的数据多么复杂,只要是在系统设计要求的范围内,都能输出可靠结果[5]。 4.3.经济性原则

企业是趋利性组织,追逐经济利益是其活动的最终目的,所以每一次投入它都会考虑产出,所以在系统的投入中也要做到最小投入,最大效益。所以一个经济实用并且完善的仓储信息系统,要有以下层次:

1、数据层,将收集、加工的仓储信息以数据库的形式加以存储。

2、业务层,对合同、票据、报表等业务表现方式进行日常处理。

3、运用层,包括仓库收货、入库、库存管理、拣货、出货以及客户管理的建立,根据运行信息检测仓储系统的状况。 5.本系统开发工具 5.1.Visual Basic VB作为一种Windows环境下的通用编程语言,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其6.0版不仅保留了界面设计简单,编程容易等优势,而且还可使用Active数据对象(ADO),数据链接和数据处理能力,以程序结构为主线,介绍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编程方法。内容包括:认识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基础,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数组,过程,程序调试与错误处理,数据文件与文件管理,菜单及对话框,绘图及其他常用控件等。 5.2.Access数据库

Access是Office 系列软件中专门用来管理数据库的免费应用软件。Access应用程序就是一种功能强大且使用方便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一般也称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它可运行于各种Microsoft Windows 系统环境中,由于它继承了Windows 的特性,不仅易于使用,而且界面友好,在世界各地广泛应用。它并不需要数据库管理者具有专业的程序设计知识,任何非专业用户都可以用它来创建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应用系统的开发者都是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下编写相应的应用程序,以形成一个能够满足应用需求且操作尽可能简单的应用系统,这被称之为二次开发。应该说,Access具有良好的二次开发支持特性。 6.结论

物流在中国逐渐由单

一、原始走向多样化、结构化、信息化,使得仓储管理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针对于物流中心的设立,更加突出了仓储管理的重要性。而物流中心仓储信息管理系统是专业用于企业的物流管理包括第三方物流的信息管理系统,从物流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仓储的作业效率以及服务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然而随着技术平民化进程的加快,技术更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仓储的技术水平也处在互相快速接近的状态,物流业的竞争也将会愈加激烈。 【参考文献】

[1]邓凤祥,现代物流成本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91-92. [2]盛 华,仓库管理器:一个库存的分析模式[J].浙江物流, 2005, 1(5): 9-11. [3]丁言立,现代物流中心信息系统的构建,[J].物流技术, 2005, 11(6): 67-68. [4]邓为民,供应链优化没有终点[J].物流, 2006, (3): 37-38. [5]胡宜男,仓库管理的新技术与运用[J].物流, 2006, (3): 80-81. [6]邬星根,李莅, 仓储与配送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5-87. [7]李建丽,物流成本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77-79. [8]蔡永记,物流业的“五力模型”[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5, 152-153. [9]John Gattorna, The Gower Handbook of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58-60. [10]Edward Frazelle. Woeld-Class Warehouse and Material Handling.McDraw-Hill, 2005 , 25-2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厨务部各岗位操作手册下一篇:传统文化传播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