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百年大计,百年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全民族的未来。目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全面推进,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生产者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重点。

第一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发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全文刊登如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第三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

第四条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当采取措施,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

第六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

第七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原则上每五年为一个培训周期。

第二章内容与类别

第八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和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

第九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分为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包括:

新任教师培训: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

教师岗位培训: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培训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

骨干教师培训: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培训。

(二)学历教育:对具备合格学历的教师进行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基本文件,组织审定统编教材;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估体系;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和规划;全面负责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工作。

市(地、州、盟)、县(区、市、旗)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负责管理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十二条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和普通师范院校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

中小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组织开展校内多种形式的培训。

综合性高等学校、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社会力量可以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保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第四章条件保障

第十三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费附加应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培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人均基本费用标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不得截留或挪用。

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由举办者自筹。

第十四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保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投入。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建设。

第十六条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批准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学习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学费、差旅费按各地有关规定支付。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第五章考核与奖惩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聘任、晋级的依据之一。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成绩优异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条违反本规定,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所在学校应督促其改正,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

第二十一条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

对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而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补办手续或停止其举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所称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成人初等、中等教育机构,职业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

第二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四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摘要:百年大计,百年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精神风貌、学识水平、素质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学生,乃至全社会、全民族的未来。目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全面推进,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生产者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重点。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校长和教师。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参训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1.参训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能以长远眼光认识教师的继续教育,不能很好地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没有真正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要求。领导总是敷衍应付,走走过场,有时以种种借口阻碍教师进修学习。

2.受训教师对继续教育持消极态度。他们参加继续教育是“为学分而学,为过关而战”,只看重证书和学分,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把继续教育看成上级的硬性规定,碍于评职称需要不得不参加学习。

(二)培训单位的培训实效性不强。

1.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教育教学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缺乏新意,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无法接轨。另外培训缺乏针对性。不少教师进修院校 ,为了省事、省钱 ,往往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式 ,把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职称的教师编在同一班级 ,学同样的课程。

2.培训课程设置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性。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 ,课程建设尚不规范 ,各地因地制宜设置 ,容易造成课程开设的随意性 。教材质量比较粗糙,急功近利,大多数为职前学习内容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而不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难以引进继续教育的“活水”。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课程的科学性不够。

3.施训教师数量少 ,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从事继续教育的进修院校 ,已有一部分师资基本适应继续教育的培训任务 ,成为继续教育的骨干教师,取得了較好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 ,这支队伍的数量还太少。同时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素质有待提高。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经费不足。

1.管理部门疏于管理,监督不力。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只管传达上级精神 ,而没有采取过硬的措施输送和保证本辖区中小学教师按时按量参加培训。某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十分重视师训工作 ,但没有具体的政策法规 ,控制力度较差。制约机制也不太健全,没有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缺乏规范性。无形中使其成为政府部门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使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2.经费落实不到位 ,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教师只能出钱买单。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针对当前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 ,使继续教育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 更新观念,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建立激励机制 ,确保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观念教育,促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第三次全教会和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 ,切实提高对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 ,使广大教师乐于参加师资培训 ,努力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过硬的政策措施 ,把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列入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班子总体目标和政绩考核指标。

(二)改进继续教育模式,注重办班形式的多样化。根据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经费紧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开展继续教育可采用以下办班形式:1.培训院校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组织,积极配合,选派那些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进行短期脱产培训。2.培训院校送教上门。也就是说,培训院校把培训班办到乡镇。这样可以避免工学矛盾,节省参训教师的开支,使更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机会接受培训。3.必须突出“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最现实途径。它既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又可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还可以节省费用 ,多样兼顾、事半功倍。

(三)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培训质量。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优秀的教师来兼任。

(四)加强领导,健全法制,确保培训经费。经费是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 ,必须抓好的重要工作 ,要积极想办法 ,开拓集资途径 ,地方政府财政经费预算中应有培训的专项经费 ,按人口与教师的实际比例数设立且专款专用 ,以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大面积、深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关于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思考[J] . 教育评论,1998 , (5) :28.

[2]李风英.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难点及解决办法[J]。中国成人教育,1997 , (8) :25.

[3]杨昆,于杰. 当前基层继续教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 . 继续工程教育,2000 .

[4]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吴民祥“略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课程资源网.

作者:刘胜强

第三篇:简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不断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标准、形式、方法和手段在不断变更和创新,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和管理的有效手段,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对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什么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类型和模式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进行深入研究和运用。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人们常见的一种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所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是指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和资料,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的相关因素、继续教育实体相关因素、受教育者(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基本观点和五个方面的特性。

它包含的四个基本观点是:

第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价值包括个体价值和组织价值。个体价值是指继续教育满足教师个人需要的关系,组织价值是指继续教育满足组织需要的关系。

第二,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强调其评价的对象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组织的相关因素、继续教育实体相关因素、受教育者(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

第三,指出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价值准则,即评价必须按照“组织的价值标准”进行。

第四,指出了评价的方法,即必须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对评价对象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才能做出对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

它包含的五个方面的特性是:

一是客观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要有一个客观基础,这个基础建立于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系统科学和全面的收集。

二是科学性。对所收集到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处理、解释和分析,便于进行准确的判断。

三是主观性。无论是何种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都是通过人的大脑判断得到的,但是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

四是普适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概念应该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领域。

五是目的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旨在把评价结果或结论反馈给决策者、被评价单位或个人,使他们能有效采取更佳的教育决策、制定更有效的教育计划,促进有效的继续教育改革,提高其效率和质量。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功能、作用和意义

功能和作用的含义较为相近,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功能是指整个评价工作完成以后所发挥出来的整体效能;我们所说的作用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各个评价环节的评价工作对与评价工作有关人员所产生的影响力。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功能

评价的目的决定评价的功能。即评价目的不同,其评价的功能也不同。一种评价目的决定着一种评价功能;不同的评价目的决定着不同的评价功能。

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四种情况:第一,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活动计划更加稳妥而进行的必要评价;第二,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为修正活动本身轨道,使活动取得更佳效果所进行的必要评价;第三,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这段活动效果而进行的必要评价;第四,置身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之外,为了对该活动作出客观研究以及探讨改善方法而进行的必要评价。

第一种活动前的评价称之为“诊断性评价”,第二种活动过程中的评价称之为“形成性评价”,第三种活动成果评价称之为“终结性评价”,第四种从外部对活动过程、效果、规定条件等进行的评价则称之为“整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鉴定评价对象是否合格”,主要发挥鉴定合格的功能;形成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活动过程”,主要发挥估价成就、改进工作的功能;整体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为以后规划活动提供决策信息和资料”,主要发挥为决策服务的功能。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作用

评价作用包含于评价功能之中,即一种评价功能包含多种评价作用,不同的评价功能包含相同的评价作用。如果按系统程序进行工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过程大体可分为评价方案准备、评价方案实施、评价报告编写和评价结论反馈四个环节。评价方案准备环节是评价工作具体实施前的预备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进行评价方案的设计;评价方案实施环节是执行评价方案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严格按照评价方案的内容,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评价报告编写环节是对评价过程、结果进行全面叙述和分析,推断结论,提出建议;结论反馈环节主要是把评价报告中的内容反馈给决策者、被评价者(单位或个人),促使他们作出正确决策或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上述四个环节将产生以下四个作用:

1.导向作用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活动中,我们先要设计好评价方案,它是指导评价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编制评价标准是它的核心内容。显然,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有内在联系,即不同的评价标准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评价标准一旦编制完成,被评价者就必须照着去做,不然就不能获得好的评价结果。可见,评价标准像一根“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

2.诊断作用

在实施评价方案过程中,要对根据评价标准所收集到的评价信息,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活动或评价对象哪些地方见长,需要加以巩固和发扬;哪些地方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加以改进。

3.激励作用

评价所得的结果,一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另一方面也给被评价者反馈信息。其目的是为了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质量。如果工作做得好,明确好在什么地方,会给人以发扬成绩的动力和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能较好地促进人们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激励人们以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如果工作做得不好,指出不好在什么地方,如何才能改进不足,这就能促进人们改进不足,赶超先进。

4.交流作用

在评价过程和评价结论反馈过程中,由于评价者与评价者之间、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评价者与决策者之间以及被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被评价者与决策者之间的相互接触、交流和信息沟通,能够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也能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前进。

(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正确决策

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师教育的主导潮流,甚至在一些师资培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发达国家,对教师在职教育的关心已超过了教师的职前培养。我国教师在职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的在职进修,到80年代的继续教育,到如今的教师专业发展,其深度和范围越来越广。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继续教育步入了法制的轨道,由此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现今,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除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自身的投入外,还有来自国际著名公司的积极参与,如20世纪90年代苹果公司实施的“明日教室”项目,2002年英特尔启动的“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2003年微软公司的“携手助学”项目等。各种形式、各种内容、各种“级别”的培训在全国上下蓬勃兴起,形成一场规模宏大的教师继续教育热潮。这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培训:是加以推广实施,还是加以改进,还是废除停止?这就必须运用评价手段,为继续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2.有利于调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促使其朝着预定目标运行

教师教育机构是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继续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机构各种要素,即机构规模、师资力量、课程资源、设施设备、培训管理、后勤服务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能对教师教育机构各项工作进行综合检验,使我们能时常根据教师教育机构工作的现状与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差距,在规划工作时,综观全局,有明确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合实际的策略和方法,有效调控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使继续教育达到预定目标。

3.有利于检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成功与否,质量如何,均需要运用评价手段来判定。我们知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那么,中小学在职教师素质提高的评价,或者说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解决了中小学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才能搞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

三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

评价类型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评价所形成的种类,它反映了同种类型的评价具有相同的特征,评价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活动选择相应的评价类型,以获取评价工作的最大效益。

(一)按评价涉及的范围分类

1.宏观评价

这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领域或涉及宏观决策方面的现象、措施为对象的评价。如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政策法规、制度和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它是总体的、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它以社会系统或教育系统为评价主体,以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相互作用关系状况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依据是教师继续教育满足教育发展需求的程度。这是教育系统进行诊断、调整和完善的评价行为,旨在调整教师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改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2.中观评价

这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系统内部各个方面的工作为对象的评价。如继续教育机构的资质条件、继续教育工作者队伍、继续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等。它是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为评价的主体,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机构内部工作状况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准则是某一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和中心任务,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这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系统进行诊断、总结和完善的评价行为,目的在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促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

3.微观评价

这是以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员(受训者)的发展为对象的评价。如受训者专业知识提高、师德师风状况、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评价。它是以继续教育工作者(培训者)为评价主体,受训者为评价客体,其价值判断的标准是以受训者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等发展水平为标志的继续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状况,以此推进继续教育工作改革,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二)按评价的功能分类

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功能,按其功能可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分为四类。

1.诊断性评价

这是指在某项继续教育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有效实施而进行的预测性、测定性的评价,或对评价对象的基础、条件作出鉴定。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继续教育的开展排除障碍,创造条件。

2.形成性评价

这是在继续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用以调节活动过程,保证继续教育目标实现而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调节继续教育活动行为,使继续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它能即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节控制,以缩小工作过程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并且,通过评价,研究工作进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及时改进工作。

3.终结性评价

这是在某项继续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对最终成果作出价值判断。这种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根据继续教育活动结果划分等级,或排名次等。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较为客观,易于服人。但是,它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对评价对象本身的改进和完善无能为力而且只看最终结果,不问该结果是如何形成的,也无法体现某些不可比因素,容易出现虚假现象。另外,终结性评价的客观标准是预先设定的目标,如果目标不够实事求是或难以检测,就会影响终结性评价的可靠性。

4.整体性评价

这是指对一项继续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过程、结果的整体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研究已完成的继续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误的原因,为以后设计、规划继续教育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它的特点是评价对象包含的内容较多,对评价结果的处理也较为复杂。

(三)按评价内容分类

1.条件评价

这是对完成继续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基础条件的评价。如继续教育机构基础设施和培训者队伍评价等属于这类评价。它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只有条件评价合格者,才能进行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2.过程评价

这是对继续教育活动过程的评价。如继续教育教学过程评价和管理过程评价等。它一般不涉及继续教育结果,而是重视对问题的诊断。这种评价有利于发挥其估价成就、改进工作、为决策服务的功能。

3.结果评价

这是对继续教育活动结果和质量的评价。它一般不涉及继续教育活动的过程,而着重对继续教育结果进行成果鉴定和等级区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1.定量评价

这是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即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作出定量结论的评价。如运用教育测量和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对评价对象用数字描述。对于能够数量化的评价信息,我们要尽量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和判断,这是因为该方法较为客观、有说服力。

2.定性评价

这是对不能量化的评价对象,采用定性方法,作出价值判断。如用调查法、观察法、系统分析法等收集、处理评价信息,作出判断,进行定性描述。对于不能数量化的评价信息,我们只能用定性方法进行处理、分析和判断。

在继续教育评价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遵循“从定性到定量,再从定量到定性”的规程,这是因为要对继续教育评价信息进行科学量化,必须有定性分析的基础,而由定量分析所得到的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方法进行诊断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五)按参与评价的主体分类

1.自我评价

所谓自我评价,就是指被评价者根据评价标准,对自身条件、工作状况等方面,自己对自己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比较容易开展,可以经常进行。它是建立在对评价对象信任基础之上的,能激发被评价者自尊心、自信心,使之自觉地、主动地接受评价。评价对象对自己的情况最了解,如果态度端正,会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为外部评价提供丰富的自我评价信息和资料,便于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减轻工作负担。此外,自我评价还能增强被评价者自我评价意识和评价能力,有利于及时自我反馈、调节。但是,自我评价缺乏外界参照体系,不便进行横向比较,并且主观性大,容易出现评价偏高或偏低的趋向,甚至报喜不报忧等。

2.外部评价

这是被评价者之外的他人评价。如由专门评价机构或教育督导系统等评价继续教育机构资质等。这种评价一般较为严格、慎重和客观,可信度较大、权威性较高。由于评价者一般是专家、同行等,他们来自不同机构或单位,有利于在各单位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容易发现被评价者自身所忽视的经验和问题。但是,这种评价组织工作较为繁难,耗费人力和时间也较多。

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的模式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按照做的标准样式,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模式是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活动的一种思路和策略,它直接指导着评价活动的开展。评价模式科学与否,会影响到评价活动的成败,因此,要选择既科学又可行的评价模式。目前,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活动中,主要参考教育评价模式和企业培训评价模式。

(一)阶段评价模式

主要参考教育评价模式中的泰勒模式、CIPP模式和企业培训评价模式中的CIRO模式。

1.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

这个评价模式是由泰勒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八年研究”后提出的。它以行为目标为中心,用学生特殊成就来表示教育方案和计划中的目标,并把这一目标当作教育过程的方向和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一模式,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预设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同时也规定了评价活动就是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并且通过信息的反馈,促进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具体操作程序是:第一,拟定一般目标或具体目标;第二,把具体目标加以分解;第三,用行为术语界定具体目标;第四,给出达到具体目标的要求;第五,向与评价活动有关的人员解释评价策略和目的等;第六,选择或发展适当的测量方法;第七,收集行为表现的资料;第八,拿资料和行为目标相比较。这种评价模式对于确定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评价功能。但它存在许多不足:没有对目标自身进行评价;注重对预期性效果的评价,而忽视对非预期性效果的评价;重视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重视定量化的目标,而忽视定性目标。

泰勒模式强调用行为术语清晰地表述目标,并以此目标作为评价的依据。事实上,明确的目标不仅是评价的依据,也是继续教育实施过程的指南,没有明确的目标,不可能有成功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评价中运用泰勒模式,主要是对继续教育结果进行评价,是终结性评价。

2.CIPP模式

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把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结果评价(Product)结合起来而形成的“CIPP模式”。他认为,教育评价应当是一种有序性活动。具体评价时,首先,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评价对象对教育目标本身进行价值判断,即背景评价。其次,对教育方案、计划的可行性和合法性以及道德性进行评价,也就是对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可能获得的条件的评价,即输入评价。再次,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大量的反馈信息资料,拿方案的实施过程和预定过程相比较,来探索教育方案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以修改方案,即过程评价。最后,通过对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取得大量的信息(主要是定量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来衡量完成目标的情况,即结果评价。这种评价模式重视对目标的评价,弥补了泰勒模式的不足,使确立的目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切合实际。并且,对教育活动方案的实施条件和过程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为方案的修改提供依据,使目标能顺利达到。但是这个模式实施步骤复杂,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而且,评价者主要是决策者,有违现代教育管理和评价原理。

在实践中,人们已开始将CIPP模式应用于教师继续教育评价。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成立的“师资培训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组形成的《“九五”期间上海市普教系统师资培训质量评估方案》,其中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评估就采用CIPP模式。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评价就是以CIPP模式为工具。

3.CIRO模式

1970年,沃尔(Warr.P)、伯德(Bird.M)和雷克汉姆(Rackham.N)三位专家提出CIRO评价模式,主要流行于欧洲,由四项评价活动组成:背景评价、输入评价、反应评价、输出评价。这四项评价活动分别对应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资源和培训方法确定、受训者对培训的反应、培训结果收集等四个阶段,它实际主张培训效果评估贯穿于整个培训工作流程,应与企业培训工作同步开展。

CIRO模式和CIPP模式是较为相似的两种综合性评价模式,评价的第一步都是对背景的评价,强调通过需求分析来确立目标的合理性。这两种模式都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二)层次评价模式

主要参考企业培训评价模式,如柯克帕特里克模式等。

1959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唐纳德·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Kirkpatrick)提出了四层次培训评价模式,这对培训评价具有首创意义,实现了对培训效果进行规范评价的第一步,被企业界认为是最经典、最著名的培训评价模式。目前,在国外不但应用于企业的专业培训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者所接纳。柯克帕特里克认为培训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是否继续提供特定的培训计划,改善未来的培训计划,证明培训存在的价值。他按照评价的深度和难度递进的顺序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层次: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

反应层。即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反应和评价,是企业培训效果评价中的最低层次。它包括对培训师、培训管理过程、测试过程、课程材料、课程结构的评价等。

学习层。该层次的评价反映受训者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主要测定学员对培训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等。

行为层。行为层是测量在培训项目中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的转化程度,学员的工作行为有没有得到改善。这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学员的上级、下属、同事和学员本人对接受培训前后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价。

结果层。它用来评价上述(反应、学习、行为)变化对组织发展带来的可见的和积极的作用。此阶段的评价上升到组织的高度,但评价需要的费用、时间、难度都是最大的,是企业培训效果评价的难点。

考夫曼(Kaufman)扩展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式,他认为培训能否成功,培训前的各种资源的获得至关重要,因而他将模式中的第一层次分为两部分,除了对反应的评价外,在此之前补充了对培训可行性的考察。而且,他认为,培训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对本组织有益,它最终会作用于组织所处的环境,从而给组织带来效益。因而他加上了第五个层次,即评价社会和客户的反应。

同样,菲力普斯(Phillips)于1996年提出五级投资回报率(ROI)模式,该模式在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模式上加入了第五个层次:投资回报率。形成了一个五级投资回报率模式。第五层次评价是培训结果的货币价值及其成本,往往用百分比表示,重点是将培训所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进行对比,来测算有关投资回报率指标。由于投资回报率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可以包含培训项目的任何效益,这里将投资回报率看作培训项目的成本和效益相比后所得出的实际价值。

企业培训评价模式将效果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评价的深度和难度都不同,最终要体现为组织绩效、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率。正是出于对经济效益的不懈追求,促进了企业对培训效果的分层次评价,这样清晰地划分帮助我们理解培训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它们最终的目标的。尽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效果更加复杂,但分层的方式为评价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在实践中,已有学者尝试将柯克帕特里克的四层次培训评价模式用来评价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评价中,师资培训效果评价采用了柯克帕特里克分层次培训评价培训效果的思想,将教师培训效果分为教师对培训的反应、教师的学习、学校的支持、教师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结果五个层次分别进行评价。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到,良好的继续教育评价不一定需要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技能,所需要的是良好的评价工具。良好的评价工具帮助你找到合适、健全、充分、可靠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在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培训过程和效果方面做出深思熟虑和负责任的决定。而评价模式就是指导和控制继续教育评价实践的工具。

(责任编辑:郭呈祥)

作者:胡惠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能力论文下一篇:小学电教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