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婚嫁风俗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仙桃婚嫁风俗范文

婚嫁风俗

家乡过去有好多的习俗,如今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作者题记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其家长就会请媒妁提亲,媾和儿女的婚姻大事。

通过媒妁的约定,选择一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相亲前后,男女双方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访亲(有明访和暗访之分)。经过相亲与访亲这两个环节以后,如双方都觉得无异,于是就初定婚约,然后择吉日进行“定亲”。

定亲完毕,双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又开始择吉日进行完婚。

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来择定,是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与生辰八字计算的,大多按农历选择每月中的

三、

六、

八、九,通常回避

一、

二、

四、

五、七等日子。

婚期既定,双方就开始操办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内家什和被褥的置办。家什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红漆马桶。红漆马桶又称子孙桶,家乡俗称金桶。待娶男子还要亲自到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家叩请喝喜酒,被请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要当面给予小礼,称为“磕头礼”。

女方忙于打嫁妆、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还要于婚前数日请待嫁姑娘吃“浪嫁饭”,给“压兜兜钱”,同时,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开始“奁饭”(就是减少饭量),以使结婚当日不解溲,否则会出“洋相”。

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嫁妆比较简单。七十年代末的嫁妆一般称为四抬: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和筛头(简单的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点,就有了什么“三转一响”了(“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录机或电视机)。

婚礼的前一天称为“催妆”。

催妆这一天,男方与女方两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男方家比较热闹,所有的门都粘贴“挂廊”与婚联,像过年一样

婚联通常为5字或7字,一般有: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

男方家还要请全福奶奶(俗称“大宾奶”,要求儿女双全,无生理缺陷),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花生或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

到了催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喝晚上男家为答谢媒妁而准备的“暖房酒”。

男方家喝完暖房酒,全福奶奶就开始为洞房整理床铺被褥,俗称“铺床”。铺床时,全福奶奶要向主家索要喜烟喜糖,同时主家还要燃放鞭炮,这也是婚娶开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

铺床完毕,男方还要请一个父母兄妹姐弟双全、无生理缺陷的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与新郎同寐,称为“压床”。当然主家也要给全福童男子喜烟喜糖,否则的话,第二日(即下面所说的正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要赖在婚床上不起身的呦。

“催妆”这一天,,女方家晚上也有酒席,称作“催妆酒”。

女方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待嫁女子拿一打火柴,分给没有结婚的弟弟、妹妹,称作“分火”(取“分伙”之谐音)。

婚礼的当天称为“正日”。

正日早饭后,男方家要安排逢单数(回来加上新娘就是双数)的人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称作“迎亲”(也有说叫带亲)。迎亲队伍中需有一名未婚女青年,也就是伴娘,俗称“搀轿姑娘”。迎亲队伍通常在女方家吃午饭。

下午,新娘就开始梳洗化妆,然后要与父亲、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顿饭,俗称“分家饭”,表示由家中成员变成亲戚。所谓之分家饭,通常也就是4个点心果盘。

吃完分家饭,新娘就开始上轿,准备发轿。新娘上轿时要趿着父亲或兄弟的鞋子(意为不带走娘家的土),同时还要伪装成“哭”相,以表依依不舍之情(也有说以免将来生哑巴孩子),不过一个歇后语说得好:

大姑娘上轿——脸上哭,心里笑。

新娘上轿前,女方家通常会选定一名全福小男孩先上轿坐一下,称为“压轿”。当然此时男方迎亲队伍中的负责人会递上男家准备好的红包给这位小男孩。

新娘上轿坐定后,还不能挪动位置(此处有迷信说法,如挪动位置,将来还要再次嫁人)。

发轿后,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要随其后送行一半以上的路程方可以返回,称为“送亲”。

迎亲队伍一般在傍晚时分到达男家,此时亲友早就聚集门前拦住新娘进门,目的也就是索要喜烟喜糖。

正日晚上,新郎一家老小(包括分了家的弟兄一家,但不包括出嫁了的姐妹)要一起聚餐,称为吃“团圆饭”(意为合家团圆,幸福圆满),席间,全福奶奶通常要夹四道菜(猪肉、鸡糕、圆子、豆腐)放在新娘的碗中,每夹一道菜,都要说句喜话(就是吉利话或顺口溜,内容都是“多子多孙”、“大富大贵”等),如:

新娘吃块肉,养儿疼不够;

新娘吃块鸡,养儿笑嘻嘻;

驮驮(圆子)抱抱;

都富(豆腐)都富。

席间,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家都酒足饭饱后才能离席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就开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时,全福奶奶要找一个全福童男子先来看新娘和摸马桶。看新娘、摸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说喜话(也有的是全福奶奶代说),新娘然后要给喜糖。新马桶内通常放有花生、红枣、白果、喜糖以及点心包等等,摸马桶说的喜话一般是:

左手掀桶盖,

右手摸花生,

新娘养儿胖墩墩!

婚礼的真正高潮应该说是闹洞房。俗话说,新娘子要有人闹才好,称为“闹发闹发”。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形式不拘、时间不定;闹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岁、不谈辈份(这也就是新娘“三朝无大小”的直接反映)。

闹新娘的人进入洞房,带头的人必须说喜话,其余的人跟着句句道“好”即可。进洞房所说的喜话种类很多,如:

踏入洞房来,

荷花出水开。

要看新佳人,

都跟我进来。

又如:

走进洞房,

看看新娘。

想吃烟糖,

都跟我来。

说完喜话,全福奶奶就放闹洞房的人进去,闹洞房完毕,同样要说喜话才能出来。离开洞房的喜话通常有:

吃了烟和糖,

离开新人房。

新娘漂亮亮,

养儿水旺旺。

闹洞房的人,语言多以诙谐、风趣、甚至“促寿”的话来逗引新娘子发笑。也有的闹洞房的人是把新娘的老爹(就是公公,这是家乡方言俚语的称法)或大伯子(新郎的哥哥)“捉”到洞房来闹。如让公公肩扛扒灰耙子,或把大伯子脸上用墨水、彩笔涂抹起来,引得阵阵哄堂大笑。因此,往往公公、大伯子天一黑,早早就躲起来了,以防出“洋相”。

对于新娘子,不管闹洞房的人如何闹,也不能翻脸。如果出现让新人尴尬的场面时,全福奶奶往往就会出面解除这种窘境。

闹洞房的过程通常都要拖延至半夜,也有的要到

四、五更天方才罢休的。闹洞房结束后,便是送房的程序了。

送房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同辈男子,通常为两人,也要会说喜话。送房时,边说喜话,边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的每个角落。送房的喜话种类也很多,如:

一撒栗子二撒枣,

三撒娃娃满堂跑,

四撒事事如意,

(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

五撒五子登科,

六撒六六双全,

七撒七子团圆,

八撒发发发发,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

九撒十撒我不会,

今晚随你们怎么睡。

或者:

九撒十撒我不会,

问问老爹怎么睡。 送房以后,关上洞房门,他人不得入内,新人也不得外出。此时就进入了婚礼最后一道程序了,称为“戳窗户”。戳窗户的人通常也选两个人,也是一边说着喜话,一边拿着一把红漆筷子,站在窗户外,从外面戳破窗户上的红纸,把红漆筷子打到洞房床上。对此,也有一种说法,落到床上的红漆筷子如为单数,则新娘头胎生男孩;若为双数,则生女孩。戳窗户时,所说的喜话一般有:

手拿红漆筷,

站在窗户外,

戳筷、养快,

养儿做员外。

也有的喜话是这么说的:

请新郎、送新娘,

我请新人入洞房,

今天喝了交杯酒,

来年生个状元郎。

至此,婚礼正日的全部过程也就告结束。

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起床都很早。 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扫地时,不时地会在堂屋地上拣到纸币或硬币,原来这都是正日晚上公婆有意撒的。自然,拣到的这些钱币归新娘所有。扫地也是有规矩的,必须从门口向门内扫,这预示将来过日子财气不外流,红红火火、大富大贵。

扫完地后,还要上锅煎豆腐,搅猪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赶往女方家,请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称为“会亲”。

新娘父亲到达新女婿家,女儿女婿要向(岳)父亲跪拜叩首,此时,新娘父亲会给女儿女婿已准备好的红包。

男方家对新亲上门非常重视,酒席款待,上席就座。厨师端洗脸水、上每道菜也都十分讲究,当上完上四碗菜,就说喜话,索要喜钱、喜烟和喜糖。自然,新亲都是有备而来,于是按照常规礼俗递上装有喜钱的红包、喜烟和喜糖。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家带新姑爷、新姑娘回家做客,称为“回门”。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爷、新姑娘,但饭后新姑爷、新姑娘必须返回,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习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须等到新婚满月。

新婚满月之时,娘家会派人来带姑娘回去过一阶段,称作“过十八天”。

新娘在娘家过十八天期间,要为婆家每人做一双新布鞋。

家乡的婚嫁习俗是非常讲究的,婚姻礼仪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内容相当繁杂,但丰富多彩,总之能反映出家乡民风的质朴纯厚。

家乡过去有好多的习俗,如今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慢慢被人们所淡忘。 ——作者题记

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其家长就会请媒妁提亲,媾和儿女的婚姻大事。

通过媒妁的约定,选择一个地方让男女双方见面,称为“相亲”。相亲前后,男女双方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访亲(有明访和暗访之分)。经过相亲与访亲这两个环节以后,如双方都觉得无异,于是就初定婚约,然后择吉日进行“定亲”。

定亲完毕,双方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又开始择吉日进行完婚。

完婚的日期通常是由男方来择定,是按照男女双方的属相与生辰八字计算的,大多按农历选择每月中的

三、

六、

八、九,通常回避

一、

二、

四、

五、七等日子。

婚期既定,双方就开始操办婚事,通常男方比女方要隆重得多。

男方忙于洞房内家什和被褥的置办。家什通常有婚床、踏板以及红漆马桶。红漆马桶又称子孙桶,家乡俗称金桶。待娶男子还要亲自到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家叩请喝喜酒,被请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要当面给予小礼,称为“磕头礼”。

女方忙于打嫁妆、做嫁衣。待娶姑娘的舅舅、姑姑、姨妈、伯叔等还要于婚前数日请待嫁姑娘吃“浪嫁饭”,给“压兜兜钱”,同时,待嫁姑娘在婚期前三四天要开始“奁饭”(就是减少饭量),以使结婚当日不解溲,否则会出“洋相”。

由于经济等各种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嫁妆比较简单。七十年代末的嫁妆一般称为四抬:五斗橱(或七斗橱)、梳头桌(写字台)、木板箱和筛头(简单的生活用品、化妆品等);八十年代稍微好点,就有了什么“三转一响”了(“三转”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就是收录机或电视机)。

婚礼的前一天称为“催妆”。

催妆这一天,男方与女方两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特别是男方家比较热闹,所有的门都粘贴“挂廊”与婚联,像过年一样

婚联通常为5字或7字,一般有:

百年歌好合

五世卜其昌

芝兰茂千载

琴瑟乐百年

笙箫奏凤凰

鼓乐迎佳宾

才高鹦鹉赋

春暖凤凰楼

吹箫堪引凤

攀桂喜乘龙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

男方家还要请全福奶奶(俗称“大宾奶”,要求儿女双全,无生理缺陷),帮助缝纫被褥、枕头,整理布置洞房等。缝制的被褥、枕头也有说法,通常在被角处、枕头内装上花生或栗子缝制起来,要等到新婚满月拆洗时才取掉。

到了催妆下午,亲朋好友基本都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喝晚上男家为答谢媒妁而准备的“暖房酒”。

男方家喝完暖房酒,全福奶奶就开始为洞房整理床铺被褥,俗称“铺床”。铺床时,全福奶奶要向主家索要喜烟喜糖,同时主家还要燃放鞭炮,这也是婚娶开始燃放的第一串鞭炮。

铺床完毕,男方还要请一个父母兄妹姐弟双全、无生理缺陷的全福童男子(是新郎的同辈或晚辈)与新郎同寐,称为“压床”。当然主家也要给全福童男子喜烟喜糖,否则的话,第二日(即下面所说的正日)早上全福童男子要赖在婚床上不起身的呦。

“催妆”这一天,,女方家晚上也有酒席,称作“催妆酒”。

女方家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待嫁女子拿一打火柴,分给没有结婚的弟弟、妹妹,称作“分火”(取“分伙”之谐音)。

婚礼的当天称为“正日”。 正日早饭后,男方家要安排逢单数(回来加上新娘就是双数)的人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称作“迎亲”(也有说叫带亲)。迎亲队伍中需有一名未婚女青年,也就是伴娘,俗称“搀轿姑娘”。迎亲队伍通常在女方家吃午饭。

下午,新娘就开始梳洗化妆,然后要与父亲、兄弟在家吃最后一顿饭,俗称“分家饭”,表示由家中成员变成亲戚。所谓之分家饭,通常也就是4个点心果盘。

吃完分家饭,新娘就开始上轿,准备发轿。新娘上轿时要趿着父亲或兄弟的鞋子(意为不带走娘家的土),同时还要伪装成“哭”相,以表依依不舍之情(也有说以免将来生哑巴孩子),不过一个歇后语说得好:

大姑娘上轿——脸上哭,心里笑。

新娘上轿前,女方家通常会选定一名全福小男孩先上轿坐一下,称为“压轿”。当然此时男方迎亲队伍中的负责人会递上男家准备好的红包给这位小男孩。

新娘上轿坐定后,还不能挪动位置(此处有迷信说法,如挪动位置,将来还要再次嫁人)。

发轿后,新娘的兄弟(或表兄弟)要随其后送行一半以上的路程方可以返回,称为“送亲”。

迎亲队伍一般在傍晚时分到达男家,此时亲友早就聚集门前拦住新娘进门,目的也就是索要喜烟喜糖。

正日晚上,新郎一家老小(包括分了家的弟兄一家,但不包括出嫁了的姐妹)要一起聚餐,称为吃“团圆饭”(意为合家团圆,幸福圆满),席间,全福奶奶通常要夹四道菜(猪肉、鸡糕、圆子、豆腐)放在新娘的碗中,每夹一道菜,都要说句喜话(就是吉利话或顺口溜,内容都是“多子多孙”、“大富大贵”等),如:

新娘吃块肉,养儿疼不够;

新娘吃块鸡,养儿笑嘻嘻;

驮驮(圆子)抱抱;

都富(豆腐)都富。

席间,新娘通常什么都不吃,只是陪坐,等到全家都酒足饭饱后才能离席回洞房。

回到洞房,新郎新娘就开始“站房”——背向新床,男左女右,并肩而立。此时,全福奶奶要找一个全福童男子先来看新娘和摸马桶。看新娘、摸马桶,全福童男子都要说喜话(也有的是全福奶奶代说),新娘然后要给喜糖。新马桶内通常放有花生、红枣、白果、喜糖以及点心包等等,摸马桶说的喜话一般是:

左手掀桶盖,

右手摸花生,

新娘养儿胖墩墩!

婚礼的真正高潮应该说是闹洞房。俗话说,新娘子要有人闹才好,称为“闹发闹发”。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热闹的场面,形式不拘、时间不定;闹洞房的人不分男女、不论年岁、不谈辈份(这也就是新娘“三朝无大小”的直接反映)。

闹新娘的人进入洞房,带头的人必须说喜话,其余的人跟着句句道“好”即可。进洞房所说的喜话种类很多,如:

踏入洞房来,

荷花出水开。

要看新佳人,

都跟我进来。

又如:

走进洞房,

看看新娘。

想吃烟糖, 都跟我来。

说完喜话,全福奶奶就放闹洞房的人进去,闹洞房完毕,同样要说喜话才能出来。离开洞房的喜话通常有:

吃了烟和糖,

离开新人房。

新娘漂亮亮,

养儿水旺旺。

闹洞房的人,语言多以诙谐、风趣、甚至“促寿”的话来逗引新娘子发笑。也有的闹洞房的人是把新娘的老爹(就是公公,这是家乡方言俚语的称法)或大伯子(新郎的哥哥)“捉”到洞房来闹。如让公公肩扛扒灰耙子,或把大伯子脸上用墨水、彩笔涂抹起来,引得阵阵哄堂大笑。因此,往往公公、大伯子天一黑,早早就躲起来了,以防出“洋相”。

对于新娘子,不管闹洞房的人如何闹,也不能翻脸。如果出现让新人尴尬的场面时,全福奶奶往往就会出面解除这种窘境。

闹洞房的过程通常都要拖延至半夜,也有的要到

四、五更天方才罢休的。闹洞房结束后,便是送房的程序了。

送房的人一般是新郎的同辈男子,通常为两人,也要会说喜话。送房时,边说喜话,边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等一把一把撒向床上的每个角落。送房的喜话种类也很多,如:

一撒栗子二撒枣,

三撒娃娃满堂跑,

四撒事事如意,

(也有说是:四撒四世同堂),

五撒五子登科,

六撒六六双全,

七撒七子团圆,

八撒发发发发,

九撒九九归一,

十撒实实在在。

送房喜话的最后两句也有是这么说的:

九撒十撒我不会,

今晚随你们怎么睡。

或者:

九撒十撒我不会,

问问老爹怎么睡。

送房以后,关上洞房门,他人不得入内,新人也不得外出。此时就进入了婚礼最后一道程序了,称为“戳窗户”。戳窗户的人通常也选两个人,也是一边说着喜话,一边拿着一把红漆筷子,站在窗户外,从外面戳破窗户上的红纸,把红漆筷子打到洞房床上。对此,也有一种说法,落到床上的红漆筷子如为单数,则新娘头胎生男孩;若为双数,则生女孩。戳窗户时,所说的喜话一般有:

手拿红漆筷,

站在窗户外,

戳筷、养快,

养儿做员外。

也有的喜话是这么说的:

请新郎、送新娘, 我请新人入洞房,

今天喝了交杯酒,

来年生个状元郎。

至此,婚礼正日的全部过程也就告结束。

婚礼第二天,新郎、新娘起床都很早。 新娘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扫地。扫地时,不时地会在堂屋地上拣到纸币或硬币,原来这都是正日晚上公婆有意撒的。自然,拣到的这些钱币归新娘所有。扫地也是有规矩的,必须从门口向门内扫,这预示将来过日子财气不外流,红红火火、大富大贵。

扫完地后,还要上锅煎豆腐,搅猪食缸等。

新郎起床后,立即就要赶往女方家,请岳父、新娘的兄弟到男方家做客,称为“会亲”。

新娘父亲到达新女婿家,女儿女婿要向(岳)父亲跪拜叩首,此时,新娘父亲会给女儿女婿已准备好的红包。

男方家对新亲上门非常重视,酒席款待,上席就座。厨师端洗脸水、上每道菜也都十分讲究,当上完上四碗菜,就说喜话,索要喜钱、喜烟和喜糖。自然,新亲都是有备而来,于是按照常规礼俗递上装有喜钱的红包、喜烟和喜糖。

新婚第四天,女方的父亲或兄弟到男方家带新姑爷、新姑娘回家做客,称为“回门”。

女方家自然也是盛情款待新姑爷、新姑娘,但饭后新姑爷、新姑娘必须返回,这也就是“新婚蜜月不空房”的习俗。如果新娘要想在娘家留宿,必须等到新婚满月。

新婚满月之时,娘家会派人来带姑娘回去过一阶段,称作“过十八天”。

新娘在娘家过十八天期间,要为婆家每人做一双新布鞋。

家乡的婚嫁习俗是非常讲究的,婚姻礼仪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内容相当繁杂,但丰富多彩,总之能反映出家乡民风的质朴纯厚。

第二篇:陕西婚嫁风俗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考查作业

题目 陕西婚嫁风俗

姓 名 李 可

班 级 12师范英语三班 学 号 120502011315 学年学期 2014-2015-2 上课教师 许 永 峰 序 号 24

陕西婚嫁风俗

到了一定年纪,恋人之间就开始谈婚论嫁。谈到婚嫁,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传统风俗和特色。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姑娘,自然对陕西各个地区的婚嫁有所了解。现在,就让我对陕西的婚嫁风俗作一些介绍。

(一)关中婚俗

过去在关中,婚姻全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娃娃亲”特别盛行。父母在娃娃长到十二三岁时,就托媒人给娃订了婚(当地男娃叫“占媳妇”,女娃叫“寻主儿”),娃娃亲一旦订妥,双方就不能随便反悔。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娃娃亲愈来愈少。娃娃长大后。自由恋爱,只不过还要有个中间人“介绍”一下。定婚之后,双方商定一个“吉日”准备结婚。男方修整布置新房,女方准备嫁妆。

过去结婚,仪式繁琐。迎娶时,男方去7人(6男1女),拉着箱子,提着篮子,内装猪肉5斤,公鸡一只,酒一瓶,红帖一个,到女家后送上红帖,女方以酒席招待。

新娘上花车,多由平辈兄长背到车上,鞋不着地,脚不沾土,上路后撒“路帖”,(用红帖纸剪成碎片边走边撒以之引路),女方家有送女客人,一般视亲戚多少定人数。大多数在40——50人之间。花名为避邪。此时新郎出门迎车。新娘下车后由执事人撒麦草节于新娘盖头布上,随撒口中随念“一撒草二撒草,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新娘下花车,踩着芦席,由男方嫂子陪送到洞房。然后男方开早饭请亲戚朋友吃臊子面。

中午时分,几声炮响之后,新媳妇在嫂子陪送下,行至堂前,行拜堂礼。一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拜夫妻,四拜亲戚朋友。拜完堂即开午饭,以酒菜为主。饭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由一位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铺床,边铺边说:“铺床铺床,儿孙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女郎;富贵双全,永远吉祥。”

现在结婚,仪式大大简化。男方带上红包(内装多少不等的钱),用车去迎接新娘子。经过一番热闹的嬉闹,新娘和女方客人来到男方家里,然后举行“文明婚礼”;放鞭炮,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双方家长,来宾讲话,新人家少恋爱经过,送新人入洞房等。大家喜欢在新人介绍恋爱经过时,故意提出一些刁钻古怪、引人发笑的问题让回答,使气氛更加欢乐热烈。

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称为回门。由新郎陪同,提一篮子20个礼馍。中午吃饭时,嫂子身份的妇女故意刁难新郎,第一碗臊子面做得十分咸,放在新郎面前,老实地端起就吃,再咸也得硬着头皮吃下去,而机灵地便会找话题把这一碗递给岳父。岳父一吃感到很咸便叫女儿端走,嫂子地计谋也就落空了。

吃完饭,村里妇女开始耍女婿。那些嫂子,每人手里拿一草圈往新郎头上套,新郎既要亲热地笑,也要机智地躲。老实的,往往头上套了四五个。这个风俗带有检验新郎是否聪明伶俐的目的。

(二)陕南“亮针线”、“认大小”

“亮针线”是指新娘结婚后第二天,在堂屋展出陪嫁的刺绣,缝纫等针线活,让人们观赏、评论。针线活一般有绣花枕头,扎花袜垫,信岔、锈鞋等。亮针线后接着是认大小,行礼拜。执事者把叔伯兄弟,妯娌亲戚,按名单排列亲疏长幼次序,一一唤到堂屋相认。执事者一边介绍,一边端盘收礼,新娘叫声叔、伯、舅、然后送其一件针线礼品,受礼者马上往盘子里放一红包(内装礼钱),由执事者唱明钱数,交给新娘。这一仪式其实质是该家族承认新娘已成为其新的成员。

(三)陕北迎新娘、戏姐夫

陕北男女结婚时,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前边有吹鼓手开道,后边有新郎擎酒相送,一行队伍浩浩荡荡踏得山沟里黄土飞扬。崖畔畔,山梁梁,到处是人观看。由于山大沟深,迎亲队伍有时得走两天时间。晚上,还要在途中得村子里住上一宿。不论歇在哪个庄里,村里人都十分高兴地安排食宿。

迎亲人数也有讲究,迎人送人的婆姨应为双数。男方去多少人迎亲,女方也陪多少送亲。迎亲队伍中,婆姨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男人头扎崭新得白羊肚毛巾。但是深藏在花轿中的新娘,却身穿旧羊皮袄,怀抱押轿娃娃(一个

6、7岁男娃),用锅底黑把脸涂得黑漆一般,据说是为了在路上逃避魍魉鬼怪的拦截。

一声炮响,新郎所在的村庄霎时沸腾起来。男女老少涌到畔上来迎接。吹鼓手鼓着腮帮子吹唢呐,十几分钟不换气。迎亲队伍走进院子,随着司仪“落轿”一声喊,鞭炮齐鸣,唢呐高奏。新娘踩着毛毡进入洞房窑。洞房窑陈设一新,前有供桌,桌上搭红布,放米和猪肉。司仪待新娘时窑后便宣布拜天地。司仪唱道:“一拜神灵送福来,二拜四方甲乙丁,两家儿女合婚姻,一年四季永安康。三拜公婆福寿唱,钱财万贯有牛羊”

拜完天地,新娘新郎抬上米斗进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的盖头,一位老年婆姨为新娘上头,一边梳一边唱“头一木梳长,二一木梳节节长,张家的女子跳过王家的墙。对对核桃对对枣,对对儿女满炕炮。养女的,要巧的,石榴牡丹铰得好。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唱完后把新娘子头发盘成髻子挽起,最后叫二人喝交杯酒,开始闹洞房。

结婚三日,新娘携新郎回门。新郎最怕的是小姨子戏姐夫。新郎刚一进家门,眼尖手快的小姨子,趁姐夫不防之际,将锅底黑抹姐夫一脸,意为新娘到男方家受了气,回门非得偿还不可。当然,这是一种戏谑。回门姐夫须得在岳父家住一晚上。第二天一早,为了考察新郎心眼多不多,小姨子做回门饺子,盛情招待姐夫,回门饺子里分别包着花椒、辣面、冰豆、干草节。老实一点的夹着就吃,往往会受捉弄,“丈母娘疼女婿”,会出来解围,一家人其乐融融。

另外陕西农村结婚风俗中男方要送女方“四样礼”。结婚当天也有很多讲究,新人可得认真对待,不要闹了笑话。

(一)结婚风俗:四样礼

陕西农村结婚风俗中,男方要给女方送“四样礼”。这“四样礼”包括:心头肉、莲菜、烟和酒。送的好,娘家人满意,送的不好,娘家人生气不说,恐怕还会影响你今后的小日子。肉:这块肉是颇有讲究的,称作“心头肉”。据研究考证,大凡一般人家的女娃出生时,皆差不多六斤左右;这六斤可是自娘身掉下的,自然是娘的“心头肉”,养大成人不易,如今一朝出嫁,这“六斤左右”,新女婿总得要还丈母娘的吧。因此,新郎买肉时(菜市场),一定要说明是“送四样礼”用的肉,挑选新鲜的、带肋条、五花三层还要连皮带肉。莲菜(莲藕):这种藕不是用来做菜的,其形状也要两根并生,长势茁壮,节生小枝,枝再生枝,盘根相错的那种,有大有小,但万万不能有断裂,寓意白白净净,儿孙满堂。同样,你买“莲菜”(藕)时(菜市场),要说明是“送四样礼”用的。烟:寓意美满姻缘。最好买两条,成双成对,讨个吉利。酒:寓意天长地久。也最好买两瓶,好事成双,图个吉利。

(二)结婚风俗:结婚当天风俗

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 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 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第三篇:川东地区婚嫁风俗

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宣汉县婚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修改后的《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实行计划生育,鼓励晚婚晚育,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婚前经人介绍,牵线搭桥,双方认识。封建时代称介绍人为“媒人”。

90年代,县城出现婚姻介绍所,有由妇联组织筹办的,有私人筹办的,征婚男女将个人标准照和情况送婚介所,婚介所以一定形式告示社会,由求婚男女自由选择。有原为同学,同乡或偶尔相逢,谈吐投机不经介绍而相认识的。只要双方有意,即建立恋爱关系,并告之家人。

此后,双方互相往来,了解情况,加深感情,条件成熟了,持相关手续到政府指定的机关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成为正式夫妻。无论农村和城镇,结婚均要举行婚礼。农村中,婚期这天,男女家各备酒宴,筵请亲朋好友。当天早上,新郎带礼品,乘坐彩车到女方迎亲,沿途阵阵唢呐声、锣鼓声,彩旗飘飘,十分热闹。县城结婚更讲阔绰,男女都到美容店梳妆打扮,新娘穿白色婚纱、戴头饰,到有名餐馆包席,宴请宾客。男方备办花车,花车多为高档轿车,少的4辆,多的20余辆,红、黑二色,多为租用,借用的少。头车为新娘、新郎乘坐,装饰着鲜花、彩球,一对洋娃娃,贴上大红喜字,随车乘坐介绍人和亲朋,只贴喜字。花车队沿街行驶缓慢,徐徐绕城一周,气派非凡。农村婚姻介绍人随新郎到新娘家迎亲,并接受新郎、新娘的谢礼。

农村、城镇仍有不证同居和不足法定年龄同居的。有的老年人再婚,或子女促成成为合家欢,或其他原因婚后分手;极个别老人也有不经登记同居的。

第四篇: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姓 名 李 莎 学 号 081060647 学生单位 望江乡中心小学 所在分校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 指导教师 南生杰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制

论《诗经》婚嫁诗与周代婚嫁习俗

李 莎

陕西电大汉中分校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081060647

[内容摘要]本文从周代婚嫁习俗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婚嫁有关的诗章,通过分析具体的诗章中有关的婚嫁习俗元素,结合中国古代文献及史书记载中关于婚嫁的相关论述,进一步探讨周代婚嫁习俗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一是对礼的要求,二是强调宗族血缘的传承。

[关键词]婚姻;诗经;婚嫁诗;媵婚;六礼;

就婚嫁而言,《诗经》中就有多篇与之相关。例如:《卫风·氓》、《豳风·伐柯》、《鄘风·蝃蝀》、《召南·野有死麕》、《召南·鹊巢》、《卫风·硕人》、《齐风·著》、《鄘风·君子偕老》、《唐风·绸缪》等。因前述各诗均与婚嫁有关,姑且称之为婚嫁诗。本文从婚嫁习俗的角度来分析婚嫁诗,以期通过疏通文意,澄清诗旨,加深我们对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原则及“六礼”婚嫁仪式的了解。

一、《诗经》相关章节分析

在分析诗章之前,我们先对“婚嫁”做以解释。在中国的古籍中,关于“婚姻”一词的解释约有三种: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 [1];二是指嫁娶之事。《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因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事,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 [2];三指亲家。《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姻,婿家也” [3]。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婚姻的基本特点:一,表明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婚姻双方结为姻亲关系的标志;二,表明婚姻依

礼而行,其仪节约定俗成,是礼仪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在《礼记经解》、《礼记·昏义》、《礼记·士婚礼》等篇中,都对古代婚姻的相关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与解释。因此,在对《诗经》相关篇章解读过程中,本文将以以上三篇文章为依据,对其中涉及到的古代婚嫁制度、婚嫁仪式等方面予以归纳。

1.《诗经》所体现的婚嫁原则

《卫风·氓》是一首以弃妇口吻写的关于婚恋生活的诗。该诗就涉及到了婚嫁方面的内容,诗句摘录如下:“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⑵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⑶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意大概是说:⑴男子假借买丝之名,来向女子提亲,未能如愿。原因是男子没有找媒人。⑵经过卜卦问吉凶,卦象上说没有凶象。男子坐车迎娶新娘,并带走了她的嫁妆。⑶新娘乘车去新郎家。在对该诗相关诗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归纳四条关于婚嫁习俗的信息。首先,婚嫁要有媒人,这说明在周代,媒人对于结婚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其次,占卜吉凶。周人的心理具有很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婚嫁之事事关重大,占卜吉凶那是自然的事;再次,男子上门迎娶新娘;最后,女子出嫁之时父母会给予陪嫁。

《豳风·伐柯》一诗讲述了媒人的重要性。原诗如下:“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此诗首章以伐柯需用斧头来比喻娶妻需聘媒。二章以伐柯需要有法则,比喻婚姻需备办礼仪。要成就婚事,就要有一定的规矩。这就好比

砍伐斧柄,手中的斧柄就是新斧的样子,要与心中的女孩成亲,就得备办齐礼仪。将盛满佳肴的笾豆等食器陈列整齐,方才合乎礼法。这足以说明在这一时代媒人对于婚姻之事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聘媒人的过程中也是很讲究的,得“笾豆有践”。在《诗经今注》中说此诗:“这是男子请媒人委托他介绍对象的诗。” 《鄘风·蝃蝀》反映的是女子婚姻自主的行为,按照现代的观点看此诗,无疑是值得赞扬的。虽然该诗反映的是现代人所提倡的婚姻自主的思想,可在周代这一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她的行为也必然会受社会舆论的广泛批评,此诗恰好就是批判的女子婚姻自主思想。诗名“蝃蝀”其意就是指彩虹,在当时常用于形容男女婚姻之事。诗文如下:“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行”专指女子出嫁。其中最后一句:“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意思就是说,“像这个人呀,心里只想婚姻,也不知道婚姻大事,应该通过媒人说合,应该尊从父母之命。”从诗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女子因未经父母同意,在没有媒人的说合下自己嫁给喜欢的人,而这在当时是不允许的,是违背礼仪的。婚姻大事只能是父母做主,讲求的是子女听从家长之命。因为该女子是自己嫁给自己喜欢的人,所以,《诗序》和《诗集传》多把此诗斥之为“淫奔”之诗,可见一斑。

经过上述篇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周代,婚姻关系成立的先决条件是:

一、父母之命。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必须经过双方家长的首肯才行。

二、媒人的说合。必须请媒人来说合,沟通,以通“两性之言”。

若无前面两条,其婚姻关系会被斥之非法,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卫风·氓》就涉及到了整个婚嫁过程,既有提亲又有迎亲。《豳风·伐柯》更是强调了媒人的重要性。《鄘风·蝃蝀》暗示了我们婚嫁的重要原则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此,我们可以把这三篇归结为:在周代,婚姻关系的成立需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条件下,方能行之。

2.《诗经》中所体现的婚嫁仪式

《召南·鹊巢》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嫁娶场面。原诗如下:“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诗以“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比兴女子出嫁时来居男室,诗中出嫁的是一位贵族女子,娶妻的也是一位贵族男子。该诗描写的嫁娶场面宏大,首章说,女子出嫁时,男子有一百辆车子来迎接她。二章说,女子出嫁时,娘家也有一百辆车子送她。三章说,这位女子出嫁时,迎送的车子陪嫁很多,媵妾也多,礼仪非常周到。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嫁娶有一定的仪式:一要男子到女方家去迎娶新娘;二是女方要有陪嫁。这两条在《卫风·氓》中亦有提及。

《召南·野有死麕》此诗可以看作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诗。原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树,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本诗讲的是一个青年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獐子,他用白茅草将这猎物包好,送与女子,就此打动了女子的心 。不久猎人在山里打到一只鹿,随即就在树林里砍下朴树,用它及白茅把死鹿包裹起来,送给姑娘。男子先后以獐鹿、朴树作为求亲的贽礼。这一细节描写,活脱脱地再现了当时

山野猎户中的婚嫁习俗。然而,经学家们对此却有颇多微词,他们认为:求婚的贽礼应该用雁币皮束帛,用麕鹿,这是非礼。然而,对此观点,本文认为上述两种可能性皆而有之,不管雁币皮束帛,还是用獐鹿白茅朴树,这皆是由家庭的经济承受的能力及各地的风俗习惯所决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见,此诗所讲的婚姻之事与本文所引其余之诗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求亲的过程,还是婚嫁最后的确定,都与史料记载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也正是《诗经》在民俗文化和史学上的价值,也就是说,他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保存了当时民间的婚嫁习俗,可以说《诗经》就是一本活的民俗风物志。

《卫风·硕人》这首诗涉及到嫁娶仪式。它是写庄姜出嫁的情景。第三章写到:“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大意是说她的婚嫁车队的盛况。其事也有史可考,《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与东宫得臣之妹,曰美而无子,卫人为所赋也。” [4]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得出:卫侯取妻,所乘之马为四匹,而且都是用红绸缠绕着马嚼“朱幩镳镳”,且饰有彩羽。从这点上与《卫风·氓》中所乘之车有相似之处,说明当时至少在卫国婚嫁以装饰华美的车为主要的婚嫁用具,已经很普遍。或许,只是由于地位、财富等的差别,在婚嫁场面少年宫有高下之悬殊罢了。 《齐风·著》这首诗与前几首的区别在于:这首诗写的是贵族男子迎娶新娘,讲述的也是“亲迎”的场面和仪式。原诗如下:“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当时新郎乘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他先到门庭之间等候,这时,主人将

贵宾迎进中庭,然后与主人一起上西阶,再到堂前,等候新娘的出来。新娘伸手给新郎,新郎引新娘下西阶,主人就不再送了。此诗先说:“俟我于著乎而”,再说,“俟我于庭乎而”,后说,“俟我于堂乎而”,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男子亲迎的行为和《毛诗正义》相符,该书引;“毛以首章言士之亲迎,二章言卿大夫亲迎,卒章言人君亲迎。俱是受女于堂,出而至庭,至著。” [5]《诗集传》:“东莱吕氏曰:婚礼婿往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辑入。” [6]这都说明男方亲迎之礼。同时,此诗和《卫风·硕人》在对男女婚嫁所穿之衣都有详细的描写。《硕人》中庄姜:“衣锦褧衣”,《齐风·著》男子:“尚之以琼华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都说明了男女新婚衣着之讲究,华美。颜色选择上女子多以红为主,男子多以素为主。 《齐风·著》是关于婚礼着装问题。《硕人》对此描写的很细致,第一章写诸侯夫人端庄的姿态,二章是写诸侯夫人的容貌与装饰,三章是写她的衣着。关于她的衣着,诗中贵夫人是内外三层华装,外面一层是绛色礼服,色彩鲜艳华美,中间一层是细葛布衣,里面一层是白色的内衣。《齐风·著》中男子是玉石,配饰丰富;那么《硕人》则是妇人衣着之讲究华美。两诗均说明:当时对于男女婚嫁着装上很注重,它已是礼的一部分了,若是衣着不当会被称之不合礼仪。

《唐风·绸缪》这是一首平民闹新房的诗。诗云:“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如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绸缪”就是缠绕的意思。以“绸缪束薪,绸缪束刍,绸缪束楚”来比兴婚事,这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猎人用白茅朴树的风俗相似。这两首诗均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下层人的婚嫁习俗。该诗也交代了婚礼时间;“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这三句点名了婚礼是从黄昏开始。同时,他还涉及到一个在贵族婚礼上看不见的风俗——闹新房。该诗最后两句:“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活脱脱就是以闹新房者的口吻说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新郎啊,新郎,你把这漂亮的新娘怎么办呢?”

以上九首诗,笔者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对于上述诗中出现的婚嫁习俗方面相关的内容加以罗列。以下就婚嫁习俗的具体规则,仪式加以分析总结,并对媵嫁做以简要说明。

二、婚嫁原则及仪式分析

《诗经》主要是周初至春秋中叶这一时段的诗歌,而这一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宗法制度的约束下,社会的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符合宗法制度的要求,婚嫁之事在这一背景下,亦复如此。这就决定了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事,更是两性宗族的事。《礼记·昏义》说:“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侍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7]孔子曰:“大婚万事之嗣也。” [8]婚姻关乎宗族兴旺,关乎宗族利益,婚姻由父母做主便顺理成章了。

既然,父母之命有其成因,那么,媒妁之言,也应有其原故。

《礼记·曲礼》说:“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命,不受币,不交亲。”[9]就是说男女的婚事需得媒人的说合,没有媒人那是不行的。《豳风·伐柯》说的明确;“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这都是指无媒不婚的原则。为

的是服务宗法制度的,按照宗法来规范婚嫁之事。通过父母,媒人进一步禁绝男女私自婚配的事情的发生,目的还是在维护宗族的利益。

接下来,简要说明“六礼”婚嫁仪式。传统的婚嫁关系,正是在“父母之名,媒妁之言”的前提下成立的;同时,婚嫁双方又得完成“六礼”的仪式,这样婚姻关系才会被社会承认。

所谓的“六礼”,据《仪礼·士昏礼》上面记载,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仪节,泛称为“六礼”。一般认为“六礼”始于周而完善于汉,此后,便成为中国传统婚嫁礼仪的基本模式。

纳采。《仪礼·士昏礼》说;“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10]意思就是说,男方先派媒人去女方家表达求亲之意,女方同意之后,男方送求亲之礼,表示已选择其女为婚配对象。《卫风·氓》一诗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见,男女双方从其行为表现上可以知晓,此二人早已熟知或是早已私定终身,但是他们也需要媒人的说合。“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说的就是纳采的意思。

问名。《仪礼·士昏礼》说;“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也就是说男家取得女子的生辰八字,为的是测顶吉凶。

纳吉。《仪礼·士昏礼》说:“纳吉,用雁,如纳采礼”。问名之后,男家把取得的女子的生辰八字归于庙,如获吉兆,要请媒人把合婚佳音通知女家。它是订婚的主要仪节。

关于问名与纳吉,虽然在《诗经》中鲜有反映,但是通过《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这一句诗可以断定,诗中男女双方也是经过请媒人问名之后,占卜获得吉兆后才来迎娶新娘的。

纳征。《仪礼·士昏礼》说:“纳征玄熏,束帛,俪皮。如纳征。”

男方派媒人送聘礼,女家纳聘后,婚礼之事乃成。《召南·野有死麕》中猎人所送之礼——白茅朴树獐鹿等可看作是男家给女家的聘礼。虽与《仪礼·士昏礼》所说有出入,但是亦可看作是纳征之礼。在周代对于难于成婚的人,专门设有“大司徒,媒氏”的官职,以帮嫁娶。足见当时,对于婚姻之事条件差的婚姻当事人聘礼成问题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

请期。《仪礼·士昏礼》说:“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男方卜定吉日,由媒人到女方家询问婚期,一般而言都是由男方确定,但在仪节上仍要先问女方家,以示尊重。

亲迎。娶妻之日。黄昏之处,新郎与宾客前往女家迎娶新娘,将其迎回后,男方设宴共食,夫妻共饮,此称为“同牢”。将瓠瓜分为二瓢做饮器称为“卺”,新婚夫妻各取一卺饮酒称为“合卺”。新郎入室中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称为“结发”。翌日清晨,新妇沐浴梳妆之后拜见公婆并伺候公婆进食表示孝顺,至此婚礼结束。《诗经》关于“亲迎”仪式的场面多有描述,如《齐风·著》《召南·鹊巢》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关于媵嫁,它是周代社会婚嫁习俗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见于贵族阶层。关于媵嫁的解说,汉代何休最为详细:“必以侄娣从,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防嫉妒,重继嗣也。”《诗经》中涉及到这方面的诗有多首,今以其中一首论之。

《召南·鹊巢》中“维鹊有巢,维鸠盈之。”盈,充满。这句就是说女字出嫁时,迎送的车子很多,陪嫁的媵妾也多,礼仪很周到。孔颖达疏引《公羊传》曰:“诸侯一娶九女,二国往媵之。必以侄娣从,往者

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女弟也。”所以,一般而言,陪嫁的媵妾多是自己的直系亲属。

通过上述篇章的分析,我们可对媵嫁制做以下归纳:

一、它多见于贵族阶层。

二、陪嫁的媵妾多是女方的侄娣。

三、在宗法制度的约束下,重继嗣的思想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三、婚嫁习俗的民俗文化内涵

关于婚嫁,在《诗经》具体的诗章中及古史文献中都有一定的记载,今人研究颇多。例如,闻一多,郭沫若、朱自清等人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影响当今的研究者。闻一多从社会历史知识,如民俗、心理、宗教、思想等意识形态进行研究,从而对诗意作出全新又合理的解释;郭沫若的研究偏重历史方面的考证研究;朱自清《诗言志辨》对汉代诗经学范畴诸种概念进行的考订,在现代诗经学研究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其书所显示出的辨析力及统计方法的运用,都对后人有启发意义。

在对婚嫁诗的分析中发现,它分布在不同的国风中。因而,在《诗经》的婚嫁习俗上,首先,明显表现了地域性。婚嫁在一定的地域上表现仪式具有共同性;其次,婚嫁过程在大的方面具有共同性,小的方面具有差异性。例如:在婚嫁的过程中都遵守婚嫁原则。都经过婚嫁“六礼”的程序。但在个别国风中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其中齐国有男不上门迎娶之说,可在《齐风·著》中却分明体现的是男上门迎娶新娘。再次,在婚嫁诗中更多体现的是贵族的婚嫁,更多的是在贵族的主导参与过程中走向规矩化、程式化,以此影响国民;最后,特权婚的出现。例如,媵嫁的出现,它多见于贵族阶层〔诸侯〕的婚嫁中。

《诗经》婚嫁习俗上所体现的人文内涵,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

礼的要求的体现。如在婚嫁具体过程中就详细的规定了男女双方及其所属家庭应有的仪节,同时它在很多情况下强调的是宗族血缘的传承;如媵嫁的出现,它表现了贵族阶层对生殖的强烈愿望和家族对子嗣的关注。

通过对婚嫁诗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传统的婚嫁关系,正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完成的。同时,婚嫁双方又得完成“六礼”的婚嫁仪式,这样的婚姻关系才会被社会承认。现今,在中国人的婚嫁过程中还保留了一些与周代相同或相近的仪式。如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男女双方的婚事还少不了媒人的介绍和说合。再如,新郎的亲迎之礼,至今仍保留着。再比如《唐风·绸缪》中闹新房的习俗在现代婚嫁上还保留着。这都说明民俗的发展和演进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下得以继承和发展的。

[注释] ⑴《礼记·经解》郑玄注 ⑵《诗经·郑风》孔颖达疏

⑶《说文解字》解释婚姻二字为:“婚,女家也。姻,婿家也”

⑷《左传·隐公三年》载:“卫庄公娶与东宫得臣之妹,曰美而无子,卫人为所赋也。

⑸《毛诗正义》;“毛以首章言士之亲迎,二章言卿大夫亲迎,卒章言人君亲迎。俱是受女于堂,出而至庭,至著。”

⑹《诗集传》:“东莱吕氏曰:婚礼婿往妇家亲迎,既奠雁御轮而先归,俟于门外,妇至则辑入。”

⑺《礼记·昏义》说:“婚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侍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⑻《礼记·哀公问》 ⑼《礼记·曲礼》

⑽《仪礼·士昏礼》

[参考文献]

[1]余冠英.诗经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合鸣.李中华.诗经主题辨析[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4]褚斌杰.诗经与楚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康正果.风骚与艳情.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7尚丽新.诗经媵嫁诗与周代媵嫁文化[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第21卷﹝第一期﹞

第五篇:仙桃市教科院2011

仙桃市教科院2011---2012学小学英语教研工作计划

仙桃市教科院2011---2012学小学英语教研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小学英语学科将继续立足于我市小学英语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针,以"研究、指导、服务"为职能,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切入口,以"学科专业指导小组"和"课堂研究小组"为抓手,务实求真,以人为本,仙桃市教科院2011---2012学小学英语教研工作计划。突出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强化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注重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努力提升我市小学英语学科教研水平与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打造学习型团队

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学习,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学校首席教师、课堂研究小组成员、国家级省级优质课获奖教师带头学习。各校应尽力为英语教研组配备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资料,开阔教师的眼界,帮助他们深入研究《英语课程标准》与pep人教版教材,领会《仙桃市小学英语空中课堂资源应用的指导意见》,关注《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教育教学杂志和网站英语教学的专栏,多听英语、多看少儿英语栏目,提升自我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包括英语语言专业知识、英语课堂教学技能,特别是英语语言专业素质,各校教研组应有计划地进行组内专业学习与竞赛,例如开展全校英语教师英语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下水作文比赛等。

(二)集体备课,打造高效率课堂

全市加强英语学科的常规管理,针对性地解决教学教研中的难点与重点,做好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制定"备、教、改、批和反思"的教学行为标准,开展说课、上课和评课活动,研究教材、用好教材;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测评,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与反馈,寻找减轻教师和学生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高期末教学质量,工作计划《仙桃市教科院2011---2012学小学英语教研工作计划》。 附件一是上学期收集的难点问题,在视导活动中将一一探讨。

(三)落实评价,打造实力型校园

通过加强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工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测评,学校严谨、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引导和促进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各校还应创设英语学习的环境,尽量用英语布置校园环境,通过英语广播、班级英语角的创建,英语标语的张贴、英语俱乐部的启动,大力营造整个学校的英语学习氛围。三四年级注意词汇句型的积累,高年级注意加强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英语角要做到"每日一词"或"每周一句",进行"单词拼读法"教学的研究,丰富学生词汇、培养学生语感,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形成记忆单词的能力,为保持兴趣,长久学习奠定基础。

组织校园"英语节",开展校园英语之星、单词大王、最佳口语、英语故事大王、英语歌百灵鸟等评选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小学生英语等级考试与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充分提供展示学生英语能力的舞台。

学生的能力证明学校的实力。

三、活动安排

2011年秋季学期主要活动如下,活动具体安排请关注"仙桃教科研网"上"小学英语"栏目内的通知。学科常规视导活动在网上另发通知。

八月制定学年教研工作计划

评选首席教师命题工作

九月各校组织教师学习本计划,并制订本校英语学科教研计划,九月八日前上传"仙桃小英之声"博客交流

组织教研组长与学科指导小组成员评审优秀论文

十月全市"教科研月"活动

组织学校参加省任务型教学课题研讨开题、选题活动

组织第六届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

十一月全市课堂研讨现场观摩活动(国家级一等奖获奖教师课堂展示)

组织网研活动

十二月征集期末试题

元月期末命题、考试

四、教学进度安排

年级教材期中期末

三年级pEp1-Recycle14-Recycle

2四年级pEpRecycle1Recycle2

五年级pEpRecycle1Recycle2

六年级pEpRecycle1Recycle2

五、课程分级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三、四年级学习目标(小学英语基础阶段)

三年级上日常用语、词汇

三年级下日常用语、词汇--字母认读

四年级上日常用语、词汇--字母(掌握)--单词(掌握)

四年级下日常用语、词汇--字母(掌握)--单词(掌握)--句型(掌握)

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听力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程标准

五、六年级学习目标(小学英语发展阶段)

五年级词汇---短语---句型---阅读

六年级词汇---短语---句型---阅读

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附件一:各校教研主题与困难一览表(未上传学校联系王老师)

ArticleID=813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闻报道写作范文下一篇:下五子棋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