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区域互培手段探索

2022-09-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加强对中职教育的研究已迫在眉睫。中职教师是中职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教改研究的骨干力量。但是, 中职教师实际的科研能力普遍偏低[1], 这已成为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1 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从起点上的对科研的认识与终点上的科研目的、内部的研究素质与外部研究条件、个人的研究精力与团体的合作程度三个维度六个方面去解读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为区域互培手段的建构提供逻辑起点。

1.1 起点:科研认识错位

中职教师对科研的认识“错位”, 认为科研是高校的“专利”, 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才是职业教育的“分内职责”, 将自己与科研划清界限, 认为科研与自己无关。一些教师将科研披上“神秘”的外衣, 持“科研神秘观”, 认为科研是科研专家的义务, 是高深莫测的工作;同时, 也有教师宣扬“科研无用论”, 认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 搞科研不仅仅浪费时间, 而且对教学、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作用[2]。也有教师将“科研简单化”, 认为科研就是写总结报告。正是由于对科研的错误认识, 导致了教师在科研面前产生“畏难情结”, 制约了中职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

1.2 终点:科研目的模糊

中职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上存在认识“错位”的现象, 在终点上表征出科研目的认识不清的问题。不是迫于学校考评而做科研, 就是因为自己的职称晋升而搞科研, 完全是出于被动、强迫的去完成科研任务。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科研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味带有功利性、目的性去搞科研,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科研本身的内在动力, 也无法让教师体会到科研过程中的成就感。

1.3 外部:科研条件落后

中职院校所能给教师提供的科研条件普遍较差, 图书资料的不完备、仪器设备的滞后、科研经费投入不足、课题申报渠道的不通畅等导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受到限制。正是这些外部保障机制的缺乏, 使中职教师在进行科研时“硬件”缺位, 大大削减了教师的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度。由于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 对职业教育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时, 必须要将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企业发展现状纳入考虑范畴。当前由于校企合作的程度不高, 制约了教师在科研时在社会实践或企业一线去考察具体实际问题, 导致科学研究呈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

1.4 内部:科研素质不高

在已有研究中, 对735名中职教师的科研能力调查中发现, 学历以本科为主 (91%) ;有62%的老师并不知道选择何种方法进行科研;有52%的老师表示不能胜任科研工作[1]。从这些现状可以看出, 中职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 集中在本科层次, 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的培训与训练, 缺乏科研知识与经验, 科研能力与方法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其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与逻辑思维不能不强。

1.5 个人:科研精力不足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中职学校要及时跟进市场发展节奏, 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专业的调整充实和新专业的开设使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可见,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加大了教师工作难度, 无形中增加了教师职业适应的难度, 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同时, 由于中职教师课程任务重, 负担沉重, 从事科研的精力也随之减少。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科研精力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度。

1.6 团体:科研合作不力

中职学校教师科研合作不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 学校内部合作的不力。教师在进行科研时表现出“单打独斗”的方式, 比如一项关于某专业的教改课题, 其教材的编写其实就是通过征订教材的方式让出版社在某教材上挂个名, 实训基地的开辟也就是找几个企业签几份合作协议等等, 并没有实质性的科研过程。这样的科研项目确实不需要每个课题成员的参与, 又怎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呢[3]?第二, 缺乏与区域内中职学校的合作。区域内中职学校在相似的科研背景中, 应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的合作关系。第三, 缺乏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中职学校在进行科研时, 必须要落实到企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

2 区域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互培的价值

2.1 有益于加强区域内中职学校师资共建的水平

区域内中职学校共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平台, 将学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将科研水平发展参差不齐的中职教师纳入了“共同体”, 在对这一“共同体”的科研知识灌输、科研操作能力的训练、科研成果的检验过程中, 将科研经验在共同体内分享, 提升所有参与主体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其实质是实现了区域中职学校师资的共建, 实现区域内中职院校师资的联动统筹发展。

2.2 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中职教师团队合作的意识

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科研知识学习培训, 缺乏科研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难以独立完成科研项目。通过区域内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互培平台, 让教师形成团队科研活动小组, 凝聚各自的智慧, 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完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中职教育理念, 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在互培平台下, 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中职教师团队合作的意识。

2.3 有助于提升区域内中职学校办学水平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中职学校要想办出特色, 得到持续发展, 离不开专业建设。科研水平是评价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是学校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4]。而科研是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凸显专业特色的基础, 是衡量中职学校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近些年来, 中职学校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之路, 专业教学顺应企业需要, 企业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学校的专业建设更具特色。区域内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互培, 是中职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 对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提升区域中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对树立学校良好的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3 区域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互培手段

3.1 捆绑帮扶, 创新教师互培管理机制

区域内中职学校应建立起捆绑帮扶的管理机制, 以此为互培模式的出发点。第一, 建立中职学校内部的帮扶机制。学校的科研处应该对教师的科研提供帮扶, 为教师科研提供培训与指导, 让教师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第二, 建立区域内中职学校的帮扶机制。区域内中职院校建立起合作平台, 建立明确的帮扶机制, 通过科研骨干学校带动落后学校以促进区域内中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共同提高。第三, 优化科研管理机制。走“教学、科研、生产、开发”一体化办学之路, 创办校内仿真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产业实体, 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的同时, 为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平台。

3.2 互为联动, 优化教师互培人力资源

区域内中职学校在互培机制下, 建立起联动关系, 根据教学和专业优势整合资源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 并形成科研团队, 使区域内中职学校设备和人力资源实现有机整合与有效凝聚, 为区域中职教师搭建科研基地。区域内中职学校应该共同承担研究机构的经费, 以保障研究机构的顺利进行。培训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培训是借助外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方式, 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2]。互培培训应该是动态过程, 区域内中职学校要密切关注教师在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 根据不同教师的具体问题分班培训,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背景的教师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在培训过程中, 学校要查漏补缺, 审时度势, 根据教师科研水平状况进行系统的培训[5]。

3.3 一校一课, 提高校际互培整体效益

互培机制下, 并不是要求中职学校在整齐划一、统一的步伐下进行发展科研, 而是要求每个学校根据自己已有资源和特色, 尽可能地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中职学校应建立一支高效能的科研团队, 确立科研带头人, 以点带面, 由小到大, 通过科研团队的带动作用, 全面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水平。同时, 中职学校要拥有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课题, 通过一校一课带动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以此提高校际互培的整体效益。

3.4 校地合作, 提升教师互培发展动力

加强区域内高校与中职学校合作, 组织学术经验交流活动, 为教师创造科研学习、搭建交流平台。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尤其是要增强“产、学、研”相结合的意识。邀请高校专家、科研骨干对区域中职学校教师开展科研业务培训, 发挥其科研示范、引领作用。校地之间加强科研合作, 支持教师流动参与外校的科研课题。通过校地科研合作不仅能够学到不同的科研方法与技巧, 还能拓宽教师的科研思维, 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3.5 成果交流, 促进教师互培良性发展

加强区域课题研究管理, 由专人负责, 并依托西南大学特有的人力资源, 每个课题固定一个在校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蹲点指导并负责相关文献查阅和解读, 并成立课题研究核心组, 通过召开课题核心组座谈会, 确定课题研究思路, 开展学校研究团队的中级组织建设, 发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等形式展开深入研究。

对于一些招标课题、重点课题的主研, 不限于特定的某一所学校, 在区域统筹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分配, 主要以课题研究观摩交流、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活动, 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课例研讨、读书沙龙, 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和真实的研究过程, 凸显以校为本的课题研究特色, 现场的互动研讨, 活动后的反馈表, 都极大地促进了区域教师在碰撞与反思中生成研究智慧, 使教师的互培更能良性发展。

摘要:教师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教师对科研认识的起点与终点、内部与外部条件、个人与团体参与度解读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并分析区域内中职学校可能能力提升互培手段的价值, 探寻多元化互培手段, 为区域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路径。

关键词:教师科研能力,中职学校,互培手段

参考文献

[1] 刘勇.中职教师科研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省某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科研的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1) :19.

[2] 覃兵, 莫明琪, 唐巧.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职教论坛, 2010 (15) :31.

[3] 郭长平.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28.

[4] 叶良兵, 程少贵.谈中职学校升格职业学院后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33

[5] 杨三艳, 吴浩.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之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9 (04) :63-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润滑剂性能要求与发展前景下一篇:浅谈VB.NET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方法重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