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眼光战略思维

2022-07-30

第一篇:世界眼光战略思维

世界眼光、战略思维

培养人是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第一要义

2007年7月,习近平对领导干部提出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要求:我们提倡解放思想,绝不是鼓励闯红灯、打擦边球,而是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和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来审视、谋划和推动工作。

2009年5月,习近平在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再次要求:面对危机和挑战,各级领导干部更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以的新眼光、新的战略来战胜危机,推动发展。

此后,人民日报、人民网多次刊发关于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访谈及评论,表达出中央对于提高干部能力的新要求。

物质是客观的,在规律中皆动、皆变,皆于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加深的国际背景中,矛盾的动、变、转化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之深,谁也不能置身事外。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至今仍未见底的美国次贷危机告诫我们,世界发展多变难测,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应当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化解风险、利用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而要做到高瞻远瞩,要加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先决性条件是对人的培养,培养人是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第一要义。

第一,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加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必要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第一,揭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来源在于人的社会性。人们的劳动、实践活动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以社会交往的形式进行的。第二,显示了人的自由特质方面的属性,即人的活动不仅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是人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环境发展的形势、趋势关键在于认识到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人处于社会关系的事实决定了必须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以联系的、客观的、高层次的观点认知世界,采取决策。

第二,人的实践特性架构了加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主体。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以自主性、能动性提出实践目标,操作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在这过程中,人的智慧、情感和意志具有先决作用。必须提高实践主体科学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并激发其实践情感和克难攻关的意志,全面强化实践的实效性、倾向性和主动性。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主体是人,是实践特性中智慧、情感和意志的集中体现。只有加强对人的培养,才能够加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

第三,人的利益导向阐明了加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归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的最终目的正是通过整合、创新思想体系,提升认知空间,以释放正确的改造力量,满足主体的利益诉求。因此,其归因在于人生存的利益导向。

。。。。。。

第二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论文_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

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中国古代先哲的至理名言,在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今日,得到了更深切的验证:曾几何时,我们超过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令世人艳羡,但转眼间,美元一路狂贬;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为世界提供了巨量的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使得不带偏见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世界都应感谢中国”,但转眼间,中国又成了某些国家嘴中“输出通胀者”;曾几何时,中国旺盛的原材料和能源需求,让相关国家和地区分享了中国发展红利,但如今,有关中国需求推高世界物价的指责时有所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皆动、皆变,皆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加深的今天,这种动、变、转化,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之深,谁也不能置身事外。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至今仍在发酵中的美国次贷危机也一再告诫我们,世界经济仍如深沉莫测的大海,风雨雷霆不知将起于何时,落于何地。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对于中国的发展显得如此重要而迫切。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就是世界眼光的问题。其“局”,大可以到宇宙,小可以到单位;其“域”,大可以到星球,小可以到个人。因此,“局”和“域”是相对而言的。“全局”和“一域”的关系,其实就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局”是“域”的依托,“域”是“局”的有机组成,没有“局”,“域”没有依存的基础,没有“域”,“局”也不复存在,两者之间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所以,“一域”要服从“全局”,“全局”要兼顾“一域”,“小局”要服从“大局”,“大局”要从“小局”着手。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局部,只看到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利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域”蔽眼,不见全局,不但要影响大局,就是小局也必然搞不好;只有从宏观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也才能打开视野,扩展胸襟,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寻找和把握大的机遇。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之前还有一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就是战略思维的问题。其“万世”与“一时”的关系,也就是长远和 1

眼前的关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里面的发展,讲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就是“万世”,就是长远。科学发展观所讲的政绩,就是“万世”的、全面的政绩,它既要看眼前的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速度,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看“后劲”;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些都需要战略思维,需要谋“万世”,讲长远,而不能只谋“一时”,只顾眼前。事实上,没有战略思维,不谋“万世”,竭泽而渔者,眼前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着眼长远,才能发展当前。

树立世界眼光,要善于从全球视野来观察和认识问题。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各个要素、各方面动因的内在根据、相互联系和发展趋势,准确地透视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的基本规律。要善于从历史纵深观察和认识问题。认识和分析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必须具备历史的纵深感,善于以史为鉴,从深刻的历史比较中汲取智慧,把握规律。要善于通过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来观察和认识问题。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现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必须通过中国与世界在各个方面的联系来观察问题,制定科学的国际发展战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名族利益。

增强战略思维,就是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发展战略来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对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前瞻谋划、科学把握和正确决策。要深入准确了解基本国情,使思想认识始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要深刻认识当今世情的变化,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做到视野开阔、统筹兼顾、既看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又看到当今世界仍然充满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做到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善于汲取世界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2直面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央反复要求和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有效化解不利因素,进一步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检验一个干部是否具备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力,要看其能否从国际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能否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化解风险、用好机遇,能否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能否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旁观者清”。但是,今日之中国,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当局者清,对世界大局有清醒的判断,对困难有清醒的认识,对战略有清醒的把握,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突发事件,也有清醒而完备的预案。而若无世界眼光,缺乏战略思维能力,则这一切就无从说起。

我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很大一部分属于外生的困难。外生的困难,我们并非第一次碰到,但以前所遇到的大多性质较为单一,政策取舍、手段运用、方向把握相对容易应对;而当前遇到的外生困难,所造成的影响是多元的、复合的,外生困难与内生矛盾复杂互动,交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情况异常复杂。

“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面对当前的外生困难,是否能够从容应对而无所畏惧,取决于我们在发展顺利时是否看到了存在的障碍,是否看到了隐含的危机;在情况困难时是否能通过科学的战略决策,果断的战术行动,使局面向有利于发展的方向转化。

解决当前乃至未来发展的外生困难,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关键是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判断上来,既服从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上与中央保持一致,又联系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困难。绝不能只顾小局,不顾大局,只谋一域,不谋全局,只顾域内,不顾域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是在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中不断前进的。在当前和未来,只有将机遇和挑战辩证地看,国内和国际联系起来看,眼界才会开阔,思路才会开朗,决策才会科学,措施才会有效,才能预事于未发,防患于未然,防祸于未萌。

“识时务者为俊杰”,对于我们这些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应当学会用世界眼光,面对中央和上级党委工作全局和世界科技发展格局,加深对中央和上级党委在复杂形势下所做出的判断的认识,加深对

3中央和上级党委的精神和决策的领会。在这个基础上,结合本国本民族本区域本行业本部门本岗位实际,思考和落实科技事业科学发展的目标、路径、方式和方法,才能够真正促进科技事业科学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质的飞跃。

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毛泽东同志说过:风物长宜放眼量。温家宝总理2007年在同济大学向师生们作即席演讲时说过一段寓意深刻的话,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其中有这么一层意思:必须具备宽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才能获得人类的进步、民族的兴旺、国家和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首先必须要树立世界眼光,学会判定当前世界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态势,要把本部门本岗位的工作置于发展战略新格局来进行思考和讨论,着重考虑本部门本岗位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技术攻关取得新的高层次的科技或管理成果,如何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解决或协助解决制约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前沿性、普遍性、重大性、关键性的科技问题,如何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学术学科带头人等现实和重大的问题。

二是营造开明开放、改革创新的氛围,创建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体制机制。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中学习和历炼。因此,我们要永不停滞地学习,要勇于在实践和思考中锤炼思想,要善于捕捉学习的机会,也要勤于思考,善于把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的观念。这就需要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我们应当建立鼓励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制度,营造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都有思考的空间,都有评断判断的平台,都有表达观点的自由。

人的眼界决定人的发展,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只要我们确立了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到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统筹各方,实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并且在更为宽广的科技舞台和思维空间中展示我们波澜壮阔的绚丽人生。

第三篇:长期战略眼光与市场化机制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提供资料来源网络

长期战略眼光与市场化机制(上)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有关中国在“核高基”领域(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事实不断被提及。

比如,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达3200亿美元,其中54%的芯片出口到中国,而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只占10%。全球77%的手机由中国制造,但不到3%的手机芯片是国产的。中国每年进口芯片需要2000多亿美元外汇,芯片超过石油和大宗商品成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因为长期“无芯”,中国只能位于产业链的下层。在一些基础性的关键领域,为什么我们总在困境之中?

是没有长期眼光吗?不全是。虽然中国也有短期行为和“任期思维”,喜欢近功速效,但还是有着眼长远的战略规划,从1986年的“863计划”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科技的投入也逐年在提高,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支出为31.7万元,比上年增加

1.6万元。中国对研发的投入增速快于GDP增速。

而近年来,不少欧美的政治家、学者也都开始认可中国注重长期决策的价值。麦肯锡公司董事长鲍达民在反省资本主义的短期性(他称之为“季度资本主义”)时说:“东方和西方之间最显著的区别是领导做出重大决定考虑的时限的不同,亚洲人通常认为至少10到15年不等。在美国和欧洲,近视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问题不在眼光,肯定是落实长期战略的体制机制出了问题。用习近平的话,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他指出,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就像接力赛一样,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要解决这个问题,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性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如果科技不和市场、企业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提供资料来源网络

第四篇:内心世界左右外界眼光美文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后的效果,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与往常并无二致,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世界一旦改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台湾作家张德芬说过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有什么样的内心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我们往往花大力气去了解别人,认识别人,却很少花精力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们一般是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模样的,只能通过镜子、照片。同理,我们一般也是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每一个人眼里的你都是不一样的,100个人眼里有100个你,1000个人眼里就有1000个你。那么真实的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你又在哪里呢?“伤痕实验”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一个内心烦躁的人纵然身处幽静之中也是狂躁不安的,一个内心清净的人即使身处闹市,其世界也是清净的。无论是追求幸福、宁静、安全……都到你内心去寻找吧,那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能量。

第五篇: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假如你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眼中将遍地荆棘,你就不会有心情“逢人先说三个好”。能让你随时可以说出“好”字的原因是: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平常的人身上也有长处。他人的赏识,往往是我们努力奋进的动力,它会促使我们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而取得成功。同样地,真诚地欣赏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也会让他人受到鼓舞。这时,我们就会发现,欣赏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有一次,维克去邮局寄一封挂号信,他发现那儿的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很不耐烦。见此情景,维克心里说:“我要使这位仁兄喜欢我。显然,要使它喜欢我,我必须说一些好听的话。”

维克问自己:“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吗?”维克仔细寻找着,立刻找到了能让他欣赏的优点。

当工作人员在磅秤上称维克的信件时,维克很热情地说:“我真希望有你这种头发。”

那人听后抬起头,有点惊讶,面孔露出微笑,说“嗯,不像以前那么好看了!” 维克说:“虽然失去了一点光泽,但看上去仍然很好看。”

那人听后高兴极了,他们愉快地交谈起来,就像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再平凡的人,身上都有优点和长处,而一个人在一般情况下,都会感激欣赏自己的人,这会使我们的坏境气氛变得融洽起来。

当然,欣赏别人,如果变成了廉价的吹捧,无原则的夸奖,那就成了拍马屁,自轻自贱惹人生厌。欣赏别人,也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卑躬屈膝的精神行贿。要欣赏别人,必须要发现别人的长处,就像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欣赏别人。欣赏别人,需用心去体会,发出由衷的赞美。

当你向咨询处的小姐询问总经理的办公室是几号时,她会清楚地回答:“总经理(稍停)第16楼(稍停)1618室。”

你朝电梯走去,然后停下来,走回去,说:“我很喜欢听你的声音和回答问题的方式。”

她一定会高兴地笑着告诉你为什么每次要稍停一下,为什么每句话的声调应该是那样。你的几句话使她的头抬得高高的。同时你也会有一种幸福感。

欣赏别人,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在一个无暇沟通的生活环境中,学会欣赏别人尤为重要,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多一分融洽,少一分隔阂。

2012-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四级作文实用句型下一篇:树立绿色环保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