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调查医学论文

2022-05-05

小编精心整理了《研究调查医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信念是因,态度是果,思想决定行为。

研究调查医学论文 篇1: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认知程度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程度,探讨在校大学生在急救方面的不足以及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采取1:10比例整体抽样,对医学生与非医学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平均得分(46.74±15.76),其中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知晓率较低;医学生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知晓率较高,但缺乏对技能的掌握和主动运用能力。[结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急救知识的认知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可通过有效途径增强医学生急救知识的运用和实际现场救助能力、提高非医学生急救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医学生;非医学生;急救知识;认知程度

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险技能是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1],所以大学生是社会急救知识普及的主力军。增进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是进一步推进民众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深远的现实意义。为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急救方面的差异,促进各院校急救教学的发展,我们于2013年8月,对在校医学生与非医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1级在校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四-五年制本科大学生1000人,年龄21-23岁,其中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两组年龄、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填报志愿和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该问卷分六个一级目录,其中第一个一级目录为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三个子目录。第二个一级目录为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下设网络电视,课堂,书籍、宣传报纸,亲人朋友四个子目录。第三个一级目录为心肺复苏术,下设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正确的部位、单人做心脏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心脏骤停后心脏复苏的黄金阶段四个子目录。第四个一级目录为环境损伤急救,下设中暑的急救处理、溺水者的急救处理、遇到触电伤员的现场救护三个子目录。第五个一级目录为中毒急救,下设因饮酒过度导致昏迷的急救处理、对轻度食物中毒的病人的急救原则、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三个子目录。第六个一级目录为创伤急救,下设手指意外切伤的急救处理、皮肤烧伤的急救处理、被猫狗咬伤的急救处理、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的急救处理四个子目录。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预实验其信度为0.82,效度I-CVI为0.78、S-CVI为0.90。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同一时间,不同院系以不记名形式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000份,其中在校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对个人信息不完整、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1.2.2数据统计所有问卷统一编号,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统计描述,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见表1.2

3.讨论

3.1在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认知水平存在的差异

3.1.1对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医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术步骤、胸外按压部位等急救实际操作掌握熟练,而非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几乎出现了知识的盲点。其差异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在校时能通过相关急救的专业课、选修课来系统的学习。

3.1.2对中毒相关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虽然酒精过度导致昏迷、食物中毒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大多数非医学生缺乏对毒性物质、中毒机制、救治知识的学习。

3.1.3对创伤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存在较小差异

大学生发生手指意外切伤、皮肤烧伤、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等情况极其普遍,但非医学生常常在关节挫伤后选择热敷还是冷敷等问题上纠结。

3.1.4对环境损伤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尚不能认为存在差异

中暑、溺水、触电等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课堂、生活中都常有涉及且容易掌握。

3.2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途径分析

在校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医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而非医学生大多通过亲人朋友,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急救知识。相比之下,医学生获取的急救知识更详细、广泛,对急救知识获取率较高,而非医学生接触的急救知识过于片面、简单,对急救知识知晓率较低。因此,选择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于掌握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3.3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的对策和意义

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在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仍有欠缺。而学校教育是普及医学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最佳、最根本的途径,而且效果好。应主要采取开设健康课程教育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健康和急救知识水平。其中非医学生理论知识尚未扎实,应增加急救知识的讲解,且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操作口诀,使学生能够对急救知识理解透彻。医学生应增加急救操作实践课,使知识与操作相结合,提高医学生急救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等来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的整体水平。

总而言之,大学生普及医学健康和急救知识既是一种健康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和学生欢迎。[2]并且加强普通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的参与实施现场救护,提高总体急救掌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

指导教师:黄双丽

参考文献:

[1] 秦坤伟,杨立刚,高强等。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现状及需求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4(4):48-49。

[2] 翟自霞.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和健康教育的探讨.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年第09期

[3] 黄友华.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推广普及对策.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年05卷第23期

[4] 黄友华.浅析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

作者:谢蕊等

研究调查医学论文 篇2:

医学研究生与医学本科生吸烟态度调查研究分析

摘要: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信念是因,态度是果,思想决定行为。我們通过研究医学研究生和医学本科生的吸烟态度这侧面来分析吸烟的原因。为政府制定控烟政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研究生 本科生 医学生 吸烟 态度

全世界烟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3亿。每年,吸烟能导致大约500万人死亡,吸烟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2010年9月1日广州市正式施行《广州市控制吸烟条例》,使吸烟和控烟问题又成为社会热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5月27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长期吸烟者有一半人死于心脏病、慢性肺病及癌症等疾病。二手烟同样致命,它可使非吸烟者患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患肺癌风险增加20%~30%,并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等。二手烟没有安全暴露水平,暴露时间越长健康危害越大。目前,我国男性吸烟者超过3亿,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者达7.4亿。对医学生来说,医学教育使他们熟知烟草对健康危害,但他们中仍不乏吸烟者,他们是典型的“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群体,这是我们关心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其吸烟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整群抽样广州某医学院校的医学本科生、医学硕士研究生和医学博士研究生,共845人。

1.2 方法

采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维清教授的《广州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问卷,可操作性强,信度和效度都有保证。通过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组对比进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检验水准定为0.05。调查对象的一般特征,如性别、来源、年级分布情况等以构成比来描述。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医学大学生和医学研究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相关信念。吸烟态度得分用t检验,比较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差异。

根据韩旻雁等的吸烟信念因子分析,把吸烟态度共27个条目归类为五个因子:支持吸烟信念、反对吸烟信念、环境限制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根据Likert五分法,负向态度条目计分为1~5分,正向态度条目计分为5~1分。然后把所有得分相加得出吸烟态度总得分。(如表1)

2 结果

吸烟态度总得分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态度得分比较中,研究生吸烟态度得分(109.81)比本科生得分(115.02)低。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见表2。

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吸烟信念水平比较中,反对吸烟信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环境限制信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支持吸烟信念、个人意愿信念和社交功效信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科生在支持信念(31.06)、环境限制信念(21.19)、个人意愿信念(11.46)和社会功效信念(11.25)的得分都比研究生得分高(研究生得分分别是28.3820.6510.58 9.99)。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本科生好。见表3。

3 讨论

吸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社会行为。吸烟行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吸烟、尝试吸烟、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来源、吸烟知识、吸烟信念、同学室友中有吸烟者、以及其它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等。

医学生是一群具有医学背景的特殊人群,他们在进行大学或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医学书籍、医学课程讲座以及临床实习等会出现有关吸烟危害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病人因为吸烟而导致各种疾病的鲜活案例。在深知吸烟危害健康的背景下仍然做出尝试吸烟的错误选择,或者在同伴、室友的影响下开始尝试吸烟,其中有部分尝试吸烟的医学生成为规律吸烟者甚至吸烟成瘾者。再者,这些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成为医务工作者或相关职业从业人员,是未来公众健康的宣传者,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周围人群,有“带头、模范、示范、先锋”等作用,影响着其服务的广大患者和社会舆论,影响面很广。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特殊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下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控制吸烟的干预工作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研究生吸烟态度不如本科生。研究生有些是工作后再考研,研究生的年龄比本科生大,研究生的社会阅历、接触社会上不良环境会比本科生多。研究生吸烟态度比本科生差,是符合我们调查研究设计的预期设想的。研究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得分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吸烟态度得分低于本科生。研究生的高吸烟率,验证了我们的调查的设想:研究生是一个“知而不行、行而不信”的群体。说明吸烟的知识-信念-行为在医学研究生这一特殊人群的不统一性,这与我们普遍逻辑思维相冲突(传统惯性的思维模式认为“知识决定信念,信念决定行为”)。在De Bernardo[5]等研究中也出现这一现象(98%调查对象知道吸烟的危害,仍有11.5%不吸烟者准备开始吸烟)。具体表现在:医学本科生在支持信念(例如:“一个男人不吸烟就不像男子汉”等这些肯定吸烟的想法)、环境限制信念(例如:“应该禁止任何人在学校吸烟”等这些环境影响吸烟行为的作用)、个人意愿信念(例如:“学校只需管好学生学习,没有必要管学生吸烟的事”等这些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的想法)和社会功效信念(例如:“不接受别人递的烟不礼貌”等这些吸烟对社会应酬交际行为作用的想法)的总得分都比医学研究生总得分高。我们总得分计算方法是采用正向态度越好得分越高;负向态度得分刚好和正向态度得分相反,负向态度越好得分越低。所以总得分综合了正向态度和负向态度,总得分分值越高表明吸烟态度越好。医学研究生对待吸烟的态度没有医学本科生好。本研究得出,吸烟态度是不同吸烟行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同阶段吸烟行为转变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我们加强控烟禁烟首先要端正吸烟态度,使他们认识到控烟禁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他们从被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变为主动的控烟禁烟行为。哲学告诉我们,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性原因,或称“根据”,也即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或称“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解决事情的内因入手,有助于避免日后烟瘾发作时重复吸烟的可能性。

吸烟态度决定吸烟行为。正如哲学所说的:内因影响着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态度决定行为。又如心理学所说的:信念是决定行为的动力。所以吸烟态度是不同階段吸烟行为的根本转变原因。

我们的研究是吸烟态度总得分。总得分包括了正向得分和负向得分。在本科生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最低,说明成为了规律吸烟者后,吸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或者说吸烟已经变成了一种行为习惯。当遇到压力或者应酬等会有意无意地抽上一根烟。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像儿童,要改变某种行为习惯(规律吸烟)很难了。改变不良习惯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决心。而且改变不良习惯(规律吸烟)所花费的时间要比仅仅是尝试吸烟和不规律吸烟行为要长。

研究生在不规律吸烟者和规律吸烟者的吸烟态度得分差异不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年龄及社会不良影响有关。研究生的年龄大和受社会吸烟的不良环境影响,对待吸烟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态度了。他们认为吸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吸烟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戒烟难度在不规律吸烟和规律吸烟难度比尝试吸烟难度要大。

参考文献

[1]Honjo T,Lawachi I.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smoking in Japan[J].Tobacco Control,2009,9:193~200.

[2]广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文件[EB/OL].穗爱卫(2010)20文件[EB/OL].http://www.gatc.org.cn/news.php item-82.html,2010.9.1.

[3]2011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EB/OL].http://www.jycdc.net/news_detail.asp?id=1843,2011.5.26.

[4]韩旻雁.大学生吸烟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广州:中山大学,2005.

[5]De Bernardo RL,Aldinger CE,Dawood OR,et al.An E-mail assessment of undergraduates’attitudes toward smoking[J].J Am Coll Heal,1999,148(2):61~66.

[6]Tamim H,Terro A,Kassem H,et al.Tobacco use by university students,Lebanon,2001.Addiction,2003;98:933~939.

[7]Akvardar Y,Demiral Y,Ergor G,et al.Substance use in a sample of Turkish medical students[J].Drug and Alcohol Dependence,2003,72:117~121.

[8]文孝忠,陈维清,卢次勇,等.广州市六所中学初中男性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3):234~237.

[9]韩旻雁,陈维清.中国青少年吸烟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疾病控制杂志,2004,8(3):227~230.

作者:梁淑华

研究调查医学论文 篇3:

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ESP理论应用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当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高年级几乎都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是在师资、教材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医学英语教学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主要针对贵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进行调查,旨在研究医学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情况,重点剖析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在该教育环节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对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医学英语;ESP;理论应用

一、前言

当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针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英语课多为基础英语课,起着打基础,作铺垫的作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水平的提高和对外交流合作机会的增多,英语学习和使用逐渐向纵深发展,使用英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英语的需求更加迫切,这就为ESP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Hutchinson & Waters (1987)认为,ESP教学是一种探讨各种基于学习者需求的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法。ESP利用语言达到某种专业学习的目的,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语言能力,帮助学习者具备以英语为媒介进行某专业学科交流学习的能力。

目前,贵州省内各高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英语课多为基础英语课,但作者通过调查发现专业性较强医学类院校,在经过基础阶段的教学后,都开设了专门针对医学生而设置的医学英语课程。本文试图通过对贵州高等医学本科院校中医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旨在研究医学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情况,剖析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在该教育环节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文以贵州几所医学本科院校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遵义医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对三所大学ESP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基于在本科一、二年级都是进行英语阶段基础教学,笔者主要对大三或大四的英语教学进行了调查。

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通过对以上三家高校三年级或四年级医学英语授课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了解教师课堂使用的教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理论模式等。

问卷调查及访谈主要涉及学生学习医学英语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教师对ESP课堂的态度、对教材的看法、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三、研究结果

1.课程设置。通过对以上三所学校调查,发现在贵州本科三所医学院校里,都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但是课程的设置不完全相同,开设的课程分别为:贵阳中医学院开设中医英语、医护口语;贵州医学开设医学学术英语、拉丁语;遵义医学院开设的医学英语。

2.班级学生人数。班级学生人数多为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于50人以上,其中遵义学院的学生是在大四上课,每个班的学生有近200人,学生水平不一致,不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活动,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课题气氛单调沉闷。

3.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均缺乏既懂医学专业又擅长英语的专门人才。医学英语课程由英语教师担任还是以医学专业教师为主进行授课,各校做法有不同。

4.教学理论应用情况。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医学英语课堂都是采用传统的阅读加翻译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学生进行课前复习(阅读),或者是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然后教师进行课堂讲授,分析语言句子结构,语法等并对句子进行翻译。

5.学生观点。通过问卷,有71.3%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开设专业英语课程,96%的同学认为应该进行小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应该控制在50人以下、68%的同学认为医学英语是可以开为必修课、87%的同学认为应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62%的同学认为应该通过医学英语教学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92%%的同学认为医学英语的困难在于专业词汇的学习。大多数同学认为教材难度适中。

四、贵州高校医学英语ESP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医学英语的动力。在贵州医学本科院校中,学校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这对他们来说是获得学历证书、获得好工作的有效保障。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的人数占总数的67.4%,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对基础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视的。但是结果也显示,大学生在通过四级或六级考试之后,对医学英语的学生不太感兴趣。62.8%的同学认为学习医学英语对他们将来没有多大用处,73.4%的同学学习医学英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有很多同学上课还迟到、缺旷等,这说明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

2.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调查显示,72%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应当强于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加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目前,贵州大多数医学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还是以大课堂教学为主,有50%的学生不想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他们希望课堂上的学生的数量能够减少一些,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有所提高。有60%的学生比较厌烦老师读课文和翻译段落,然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

3.医学英语教学策略缺乏。目前,贵州医学本科院校的大多数英语教师都是毕业于公共基础英语教育,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充分理解英文医学文章和先进的科研成果,这对他们的教学过程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医学知识需要由长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操作构成,英语教师只靠从词典中获取医学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即使教师知道某个词汇的意思,也不会了解如何去应用,这样就使得教师在翻译文章时会担心出错,严重的影响力教学的水平。基于此,教师在解释、翻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到位的情况,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缺乏高水平的ESP教师队伍,是贵州医学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教师力量是医学英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应当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

五、如何提高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医学英语ESP理论教学质量

1.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根据ESP教学特点,除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之外,教师可以采取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學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主导)、或者交际法的教学方法。

2.使用更新的医学教材。贵州三所医学院校因为医学特色的不同,所开设的医学英语也不尽一样,教材更是各选所需,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范。建议引进国外的医学教材,或者是国内权威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医学英语教材,或者是参考国内重点医学院校使用的医学教材,所选教材内容要紧跟医学发展前沿,知识新、词汇新,且课文内容要达到医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能力的结合,做到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的需要及医学本身的发展状况。

3.课程内容需丰富、形式要多样。医学英语的课程应该包括听说读写译,而不是传统的以学生阅读为主。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除了选用权威的医学英语教材供阅读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资源通过互联网阅读医学英语原版文献,并就所读内容写出心得体会与读书报告,或是将所读文献翻译为中文,充分提高医学生对英文原版医学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定期观摩学习国外原声的医学讲座、报告,利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理解所听报告与讲座,并能运用英语复述报告内容。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表达能力。在学习的高级阶段,可以由学生进行模拟医院查房交流,,用医学英语词汇进行病情诊断,病历记录等,逐渐淡化或减弱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当前,贵州高校医学英语教师大多是从事公共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抽调的,他们的医学知识储备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组织青年英语教师积极学习医学课程,因为,青年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他们取得的进步更加明显,在学习之后组织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医学英语教学;二是鼓励英语教师多听医学专业的教授和国外专家的英语讲课,尤其是国际交流中心对外国留学生的授课,或者选派一些英语教师到ESP医学英语教学水平较高的国内外高校进修,使教师们能够系统全面的了解ESP医学英语教学。

总结:ESP课程体系是未来大学英语的重点发展方向,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贵州医学本科院校应当认清当前的教育形势,积极推动ESP教学模式的开展,只有向ESP教学模式转型,才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各高校要通过一些有益的改革,进一步提高ESP教学的水平,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到ESP教学带来的便利,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专业英语及其教材对我国高校ESP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2).

[2]林云.高校双语教学师资现状调查与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13,(05).

[3]刘梅.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3,(01).

[4]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

作者:陈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刑法解释研究论文下一篇:民办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