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2023-02-19

第一篇: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创新培育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培育社会组织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今年上半年,为规范我县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更好地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并结合去年的《江西省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精神。我局积极发扬“想干、敢干、快干和会干”精神,突破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制约,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在发展中规范,以规范促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我县社会建设。

(一)探索创新社会组织登记模式。一是实行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双轨制。继续下放权力,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制度。二是实行网上行政审批服务。我局今年加大了网上行政审批力度,建立了完善的行政审批网络,要求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据好有关政策和审批程序。三是缩短行政审批工作时间。规定实行当天受理、十日审核、三日审批,一日办结四个步骤的程序。时间由法律规定的60个工作日缩短到15工作日完成,审批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探索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新方式。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建设公民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社区治理的需要。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县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社会的有效管理和社会多元利益的动态协调。一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争取将社会组织发展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探索设立全县性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加大对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或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并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二是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培训。分类培训和指导,通过业务、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等培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加深认识,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指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三是探索孵化基地试点。探索选取一个乡镇进行试点,建立“乡镇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乡镇选择3-5家草根组织进入基地,培育成熟后进行登记。待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四是探索建立购买服务机制。探索将年检初审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探索向民间社工机构购买服务。

(三)探索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新途径。目前余干县社会组织共56家,约占全市社会组织总数的20%,为构建和谐余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县社会组织仍存在内部管理有待规范、自我能力不足、服务内容有待拓展、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督,提高其社会公信力,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评估制度。制定《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完善社会组织各项管理制度。组织和鼓励我县社会组织积极参评。二是加强联合执法。加强部门联动,监督社会组织加强内部管理,依法规范社会组织,依法查处非法组织,促进我县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四)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发展新方向。一是开展项目购买。以项目开发为重点、岗位购买兼顾的形式,继续拓展社工服务领域,鼓励和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等服务项目的购买。二是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推行“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运行机制,实现“社工、义工”联动互补、互动共进,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水平。

余干县民政局

二O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社会组织加强组织建设拓展服务功能

加强组织建设拓展服务功能

不断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服务能力

永宁县社会组织工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市社会组织工委和县委组织部的要求,紧紧围绕实现永宁跨越式发展奋斗目标,本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抓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党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推动永宁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扩大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

今年以来,永宁县多措并举,积极扩大社会组织中党的工作覆盖面。一是加大党组织的组建力度。在全县社会组织中开展全面摸查,对符合条件的率先成立党组织。在组建工作中采取单独建立和联合组建党支部的形式,在联合建立的党支部中形成了由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村委会+社会组织、机关党支部+社会组织的三种联建模式,多种途径提高党组织覆盖率,坚持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组建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目前,我县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171家,其中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6个,社会团体34个,用水协会72个,农民资金互助社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0个。全县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127个,覆盖

社会组织161家,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4.7%,较2012年提高了20.8%。二是规范党组织管理和阵地建设。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组织,党支部组建由业务主管单位的党(工)委审批,没有业务主管单位的由社会组织工委直接审批,理顺了党组织管理体制。在阵地建设上达到了“六有五上墙”,“六有”指有党员活动室、有党员公示栏、有党组织标识牌、有一面党旗、有党建工作制度、有党建工作档案资料;“五上墙”指党旗上墙、入党誓词上墙、党员权利义务上墙、工作制度上墙,支部承诺上墙。

二、拓展社会组织党组织服务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共赢

社会组织党工委把“下基层”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将每月25日列为“下基层”活动日,各工委委员每人联系、帮扶一个社会组织,找准党建工作与社会组织的结合点,将其培树成为社会组织的亮点、示范点。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模式和方法。一是在新成立的社会组织党组织中,选好配强了党组织负责人,鼓励基层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决策,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二是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党组织及党员参与社会治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宁夏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5万元,由杨和镇红星清真牛羊养殖协会组织实施,帮助扶持

贫困会员脱贫致富,开展对困难老党员、困难群众的慰问活动;开展了“最佳民办非企业单位”、“最佳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最佳社会团体”评比活动,展示社会组织发展成果,扩大了社会组织的影响力;积极组织民办幼儿园、民办艺术团到中心敬老院慰问五保老人,为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三、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工委服务水平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根据《关于在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意见的通知》(永群组办发[2014]5号)文件要求,工委精心制定了《永宁县社会组织工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开展时间、总体任务、环节步骤、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学教活动动员大会。工委指导社会组织所属行业党(工)委开展学教活动。建立社工委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保证工委工作有安排,基层组织工作有落实,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目前,工委在积极征求意见,边学边查、边查边改,整改一条,落实一条。下一步将下移工作重心,工委领导班子和工委委员深入会员群众,每人确定一个基层联络点,定期深入联络点,解决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下基层”活动,以“送、察、学、带、帮”为主要内容,自觉沉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打成一

片切实做到下基层、转作风,听民声、解民难,抓基层、夯基础。

(一)突出特色,以“四以”、“七抓”提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以夯实基础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推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抓覆盖建组织、抓书记强班子、抓党员强队伍、抓活动促规范、抓保障增投入、抓载体树品牌、抓服务促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全面工作。

(二)实施“五大”工程,提升社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实施“帮扶促建、结对共建”工程,提升社会组织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的能力。在社会组织系统开展“下基层”活动,工委书记、副书记及工委委员每人联系、培树一个社会组织党组织,作为实践教育活动的联系点和指导点。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开展“结对子”活动,每个基层党组织结对帮扶一名困难会员。

二是实施“社会组织分类评估”工程,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的能力。按照社会组织分类评估条件,督促指导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组织机构等,不断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规范社会组织行业行为、制约机制。通过参与社会组织分类评估,获得3A级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可以优先接受政府职能转移,可以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可以优先获得政府奖励。

三是实施“公益慈善救助”工程,提升社会组织履行社

会责任的能力。实施“五个”项目,开展“两个”系列活动,即实施“爱心助学”项目、“生态移民救助”项目、“慈善超市创建”项目、“慈善助医”项目,“儿童助残”项目,开展建党93周年系列活动、建军87周年系列活动,提高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四是实施“堡垒工程”,以服务型党组织为抓手,提升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凝聚力。

五是实施“先锋工程”,建设一批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强、服务作风好的党员队伍,增强社会组织党员党性观念,提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2014年工作思路

一是常规工作有新意。通过建立“永宁县社会组织党建QQ群”对党建常规工作进行安排,督促工作完成,方便沟通交流;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座谈会,通报季度党建工作情况,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将年检工作与日常监督、绩效评估、诚信建设、执法查处结合起来,完善登记管理机关和相关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协同监管,提高监管能力;实行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机关共同负责党建日常管理工作,促使社会组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重点工作有亮点。组织发展“专、精、特、强”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2个,引导专业经济协会广泛吸纳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农业服务单位,壮大专业经济协会队伍;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联合教育、农牧、科技等部门及社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开展慈善救助、志愿服务

等公益服务活动,年内至少开展一次大型公益活动,提升社会组织影响力;巩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村委会+社会组织、机关党支部+社会组织”的三种联建模式,确保党建覆盖率。

三是亮点工作创品牌。年内争创全区5A社会组织2家,全区4A级社会组织3家,全区3A级社会组织5家,发挥星级社会组织的典型引导示范作用,打造社会组织品牌效应;探索建立永宁县社会组织“红色网站”,实现党的工作网络信息化管理,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拓宽党建工作领域、实现党建信息化工作常态运行;扎实推进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第三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中共XX市委组织部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社会治理活力,我们围绕基层党组织如何推进社会治理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细致思考。

一、XX市基层党组织现状

XX市共有各级党组织884个,其中党委48个,党总支20个,党支部816个。共有党员24585名,其中,男19595名,占79.7%,女4990名,占20.3%。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868名,占27.9%;高中(中专)有7201名,占29.3%;初中及以下的有10516名,占42.8%。35岁以下的5513名,占22.4%。

(一)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情况

XX市各级党组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党内民主建设不断深化,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全面推进党务公开、“公推直选”,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二是村(社区)干部发挥出

1 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在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安全稳定、征地拆迁、计生服务、农业发展、环境整治、精神文明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三是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有效加强,加大对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管理、教育、培训力度,实行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招考乡镇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村干部离任补助、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标准。四是扎实推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突出抓好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均已达80%。五是切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今年来,全市发展党员176人,建起了覆盖全市的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了多支党员志愿队和党员服务队,切实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服务社会治理的潜在优势

全市202个村(社区)两委班子完成了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年龄年龄结构有所改善,知识文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服务社会治理意识不断强化。由“特殊党费”援建的村级阵地已全面投入使用,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成为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咨询信息、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服务群众的能力有效增强。在各村社区建立服务平台,党员干部参与群众相关事务的办理,深化推行上门办公制、错时工作制、服务承诺制等系列为民服务制度,确保一般事务 2 有人办,专业事务有人懂;每周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一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问题。通过上党课、民主生活、廉政教育专题会等多形式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村干部把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加大党员积极分子发展培训工作,。

二、基层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的主要做法

XX市以解决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健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

(一)具体做法

创新组织设置,构建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创新组织管理和设置模式,以“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立体化”为目标,夯实社会治理组织基础,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推行“支部+协会”、“支部+公司”、“支部+基地”、“支部+合作社”等设置模式,切实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引领,更好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兴趣相投”的原则,以企业移交社会化管理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复转军人党员、未就业大学生党员、外地流入党员为重点,建立楼栋党支部、灵活就业人员党支部、离退休党支部、流动党支部等, 3 对流动党员实行“双管”、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离退休党员实行“直管”、在职党员实行“协管”,确保了党员管理不脱节、作用发挥好;加大“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创建力度,发挥好“两新”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切实加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通过组织创新,构建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治理网格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社会治理的制度保障。社会治理,机制是关键、制度是保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决不能止于“硬件”,更要优化“软件”。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切实督促各级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重视起来;健全服务机制,推广第一书记“1+1”制度,党员、村(居)民代表联系户制度,基层干部撰写“民情日记”制度,镇村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度等,不断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健全基层党组织议事制度,不断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推进以村干部述职述廉,进一步健全村务、政务、党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级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健全村组干部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通过让利于基层的方式,让村干部充分感受到在村工作既有工作压力,又有盼头和想头,能安心在村 4 工作。

强化队伍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人才支撑。实施“添活力工程”,加强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三推两选一培”的方式培养选拔基层后备干部;实行采取公开招考、组织考察等形式招录基层工作人员,并作为后备干部加以培养;建立村后备干部信息库;加大对基层后备干部的组织推荐和上岗使用力度。实施“强能力工程”,提升基层党组织干部能力素质,举办全市性培训班,组织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选派基层干部到市机关或发达地区挂职;举办“支书讲堂”交流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实施“增动力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干部工作积极性,建立基本报酬与业绩奖励报酬相结合的补贴保障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两委”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从优秀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街道)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力度。实施“提魄力工程”,创新基层组织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目标公开承诺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考核办法;建立对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双检双述双评”定期考核制度;评选表彰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

加强阵地建设,建立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了大厅开放式办公,将民政、计划生育、农村合作医疗、国土资源管理等12大类38项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村级便民服务室,确定专人办理,建立了《首问责任制》等12项服务制度,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功能,实现“群众动嘴、 5 干部跑腿”的转变;加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建设,积极整合资源,配套完善了教育培训室、学习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区,建立健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积极向所有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建知识、党员教育培训服务和党员纳新、关系接转、流动党员管理、困难党员群众帮扶等基本服务,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联系党员的桥梁和纽带、服务党员的重要窗口,资源共享、服务共建的工作平台;积极打造基层组织干部活动中心,针对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缺乏平台的现状,结合每位无职党员的专长,积极推行设岗定责制,为其量身定做岗位,让无职党员有位而为,推行了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度,确定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文书和大学生村官等村“两委”班子成员中推行轮流坐班办公,并向全村村民公布了坐班人员时间表和坐班干部联系电话,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积累的经验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领导核心、直接力量和重要纽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社会治理的着力点。 抓班子、带队伍,是强化社会治理的力量保证。拓宽选任渠道,加强教育培训,锻造党组织书记党性修养、道德品质,增强服务群众、引领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抓基层、打基础,是强化社会治理的组织保障。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城乡 6 党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党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功能,使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抓重点、拓领域,是破解管理瓶颈的重要路径。实施党建品牌创建工程,精心打造农村“富民党建”、社区“和谐党建”、企业“活力党建”和机关“效能党建”品牌,在农村、社区、机关、企业等领域中形成一批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说有经验的党建典型,增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活力。

抓载体、搭平台,是激发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抓好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破解发展难题,及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激发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影响的原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主要有以下方面:

对社会治理工作认识还不到位。一些党组织认为只要抓好经济工作就行,无需顾及社会治理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找不准社会治理的切入点,党建和社会治理“两张皮”现象比较突出,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工作结合不紧密。

党员干部服务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加强。随着群众利益诉 7 求的多样化和社会矛盾的复杂化,给当前做好群众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群众的公共参与意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在逐步增强,这些都要求基层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矛盾、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进行社会治理的基层力量亟待加强。基层党组织资源整合不够,基本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整体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城乡之间、社区与单位的“城乡互联、共驻共建”缺乏制度性保障,导致资源的闲置和资源匮乏的矛盾;急需建立一支职业化、规范化、知识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十分紧缺。

三、党组织有效服务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动力和源泉在基层。应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和服务优势,全面提高XX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

以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创新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注重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在面上完善一张网络,构建“全面覆盖、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组织体系。依托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坚持“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整体联动”原则,从横向来说,形成了与市工商局、市国土局等职能部门的源头管理协作机制,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党群联 8 动机制,与行业协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枢纽的区域联动机制;从纵向来说,形成了以各街镇为主体的区域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完善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责任四级网络建设,全力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管理新格局,确保基层管理实现全覆盖,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以基层组织服务机制创新推动社会治理服务创新。注重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在线上提升一个中心,打造“上下贯通、贴心贴身”的基层组织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制度,实行干部包片、包村、包组的工作方法,提供党员干部“上门式”服务;构建县(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成社区服务大厅,将服务延伸到村、辐射到户,实现群众办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推行“一站式”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方法,对不同社会群体提供不同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把服务民生服务群众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内容,将群众关心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安全等服务逐项梳理出来,提供“菜单式”服务。

以基层组织阵地创新推动社会治理载体创新。注重发动群众、自我管理,在点上巩固一批阵地,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品质生活共同体。推进基层组织管理工作标准化,对社区(村委会)统一硬件配套标准,统一社区场所设置,统一管理服务措施,着力解决新型基层管理脱节、服 9 务缺失的突出问题;推进基层管理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组织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推动基层组织管理服务长效化,实施“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深入开展“支书进家门、组织作承诺、党员见行动”活动,发放“党群干群连心卡”,记好“民情日记”,将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长效化。

(二)党组织助推社会治理的具体构想

坚持党委领导,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治理全员化参与。坚持党委领导,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健全群众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做到关口前移,把街道、社区作为源头治理的前沿,综合协调和引导各部门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为社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建强基层队伍,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教育培养,重视在学习中提高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干 10 部,教育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选拔任用,打破陈旧的用人观念和做法,真正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基层干部,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真情关怀爱护,在工作上要多体谅支持基层干部,在生活上要多关心照顾基层干部,在舆论上要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支持基层工作的浓厚氛围,增强广大基层干部的荣誉感、自豪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抓好监督管理。对少数基层干部已经存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早打招呼,及时提醒,认真帮助,严加督促。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基层干部的特点,认真研究选拔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公务员队伍和担任乡镇领导的问题、村干部报酬待遇落实以及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和村干部的社会保障问题。

密切联系群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推进社会治理常态化服务。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基层制度,实行“干部包村包户”,每位领导负责联系一名致富能手,挂钩一户困难户,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定期开展民情走访、民意征询、驻点办公等活动;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定期开展接访下访、民情恳谈、蹲点调研等活动,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为人民服务”成为一种理念、 11 一种常态,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狠抓基本保障,改善基层组织条件,夯实社会治理物质化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基层设施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各级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基层干部的生活条件,让基层组织有地方办公,让基层干部有心思工作,让基层群众有条件办事;搭建基层组织活动平台,坚持“因地制宜、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将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党员活动、科技培训、医疗防疫和村民议事等硬件资源整合起来,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成“议事中心”、“培训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建设成凝聚党员、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加大基层组织建设投入,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让群众在基层就能把事办好,让各种矛盾纠纷能在基层得到解决。

第四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基层党组织要走在前列,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四个注重”,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关键在基层。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新形势,创新组织设置,健全组织网络,让基层组织体系覆盖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和完善基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要完善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作用,强化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功能,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的新机制,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注重抓班子、带队伍,强化社会管理的力量保证。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面广量大,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团结和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当前,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廉洁奉公的人选拔上来。要以提高素质、提升能力为重点,认真抓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党员队伍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群众工作的实际能力,让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生力军。要主动应对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党员志愿者力量,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和群众内在需求的有效对接。

注重抓重点、拓领域,破解社会管理的制约瓶颈。当前,我国既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各级领导干部要通过大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来破解这些难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的党建工作,从根本上突破这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重点抓好社区党建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党建活动,大力推行社区建设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在城市社区的全覆盖。要重点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社会组

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充分发挥社团协会和中介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方面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要重点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引导基层党组织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全社会的诚信度,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注重抓活动、搭平台,激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积极搭建各类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特别是要注重抓好一些重点行业及窗口单位的创先争优活动,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老百姓深切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息。要扎实开展“机关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将下基层的过程变为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和增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提高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将群众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要努力搭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通过党员公开承诺、结对帮扶、走访慰问等形式,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大局和谐稳定。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社会管理的内在动力,促进各项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第五篇:关于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2-07-2

3康 雪

和谐社会依靠人才支撑,人力资源是社会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构建与社会组织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建设的重大举措。为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应畅通社会组织人员选拔引进、合理流动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选拔评价和人才合理配置中的作用。应从坚持“以人为本”的角度,推动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立法,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组织人事政策法律体系,通过制度来保障和维护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各项权益。

社会组织人才是社会组织中具有一定管理与服务技能,并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乐于为社会组织做出积极贡献的复合型人才。社会组织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44.6万个,各类人才共约618万人,他们在科教文卫、扶贫救灾等领域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已进入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的问题伴随而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此情况下,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完善从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和谐社会依靠人才支撑,人力资源是社会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因此,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构建与社会组织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社会组织人才队伍概况现状和特点

(一)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现状

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约618万人。从年龄结构看,35岁及以下198.5万人,36至45岁约230.9万人,46岁及以上约188.8万人。从学历层次看,大学本科及以上约57.5万人,大学专科约98.6万人。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约为8.6万个,党员总数约为42.7万人。

(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特点

1. 公益性。社会组织人员收入不与组织营利挂钩,组织的财务制度以均衡为原则,营利通常投入于事业扩大。因此社会组织能够对组织人员形成激励,吸引人们参与工作的通常不是个人收入,更多的是因为能够获得较好的工作经历,以及为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的精神等。

2. 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大多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广泛的群众代表性,以保证公共组织的“公益性”。

3. 自主性。在人员聘用上,社会组织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能够积极鼓励其员工发挥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的活力。

4. 流动性。社会组织人员聘用一般实行合同制,并严格考核业绩,保证人员上的流动与更新。

5. 专业性。社会组织的管理越来越专业化,因此社会组织专业管理人才参与管理对组织来说非常重要。

二、当前社会组织人才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与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立法相对滞后,人员保障相关的规章制度等不尽完善,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关于社会组织人员引进、培养、使用、评估、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且已有制度措施的落实也不够到位。加之社会组织的公益性造成其结余经费较少,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奖惩不分明,导致部分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荣誉感缺失,责任心不强,直接影响到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二)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相对来说较为薄弱,大量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党组织活动较少,凝聚力和向心力较弱,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够。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结构比较复杂,流动性较大,管理相对松散,党建工作缺人才、少资金和无场所等,造成党建工作困难较多。加之党建工作方式缺乏创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造成党组织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人才总量和结构无法满足组织发展需要

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职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他们的薪酬福利、社会保险等均以社团自有资金发放或缴纳。第二类是兼职人员,他们的行政、工资关系等均隶属于其它单位,只是暂时在社会组织中工作。第三类是志愿者,他们自愿将时间、精力、技能等奉献于社会组织,而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社会组织专职人员较少,人才总量明显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人员年龄、学历等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和专业分布不够均衡,成为制约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人员专业化程度与组织要求不相匹配

目前我国各类社会组织中拥有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运用各类方法技巧开展专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不足,人员缺乏从事社会组织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接受的系统化、专业化培训也较少。不少社会组织人员在工作中依靠经验或热情较多,工作手段和方法较落后,没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支撑,难以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专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情况日益复杂,要求日益提高的社会管理服务要求。

(五)社会环境不利于组织吸引优秀人才

社会各界对社会组织工作和人员普遍存在认识不清、宣传不够、支持不力等问题,对社会组织人员缺乏足够了解,认可度不高,有的甚至对他们抱有偏见。社会组织人员的职业地位较低,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人才队伍的稳定。一些优秀人才将社会组织视为不宜久留的“跳板”,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后,便离开社会组织到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等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三、关于加强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以人为本,完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制度保障

从坚持“以人为本”的角度,推动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相关立法,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组织人事政策法律体系,通过制度来保障和维护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各项权益。以立法形式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户籍管理、档案管理、职称评定、薪酬福利、社会保险、绩效评价、劳动合同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和配套措施,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制度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管理所面临的严峻现实,使其不得不学习和采用企业管理人员的方式方法。社会组织可参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员工工资协商制度、员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员工利益维护保障机制,以制度的稳定保障员工的长远利益,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

(二)创新形式,加强社会组织党团工会组织建设

社会组织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党员流动性强,党建工作的难度因此加大。要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高社会组织人员组织化程度。不断充实社会组织党员力量,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模范带头的作用,同时为组建党组织和开展党建工作创造条件。

除党组织外,还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劳资关系,维护员工权益,以社会组织内部的和谐稳定促进和维护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统筹规划,加大社会组织人才引进力度

为解决社会组织人才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各级政府部门应从增强社会组织竞争力出发,围绕人才吸引、培养、使用等环节,把社会组织人才纳入人才工作整体规划范围,结合社会组织功能定位、发展建设和人员需求等,制定具备较强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在总体目标框架内,通过社会组织人才专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搭建社会组织和各类社会人才之间的桥梁,多渠道多形式地充实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并逐步建立社会组织人才库。

为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应畅通社会组织人员选拔引进、合理流动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选拔评价、和人才合理配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社会组织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社会组织人才流动提供便利条件。在加大社会人才引进力度时,还应统筹考虑人员年龄、学历、专业和产业分布等,不断优化人员结构,以满足社会组织发展需要。

(四)突出长效,建立社会组织人才培训机制

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对社会组织人才的政治素养、道德水准和专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应加大对社会组织人员的培训力度,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培训形式以方便学习为原则,可采取网络培训、集中授课、专题讲座、交流实践、外出考察等方式;培训内容要突出实用性,根据社会组织人员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等科学设置培训课程。

在培训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职业水平考试等,以考促学,拓宽知识领域,更新专业知识,增强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社会组织人员能力与素质。逐步推行社会组织负责人、秘书长、会计持证上岗制度,提升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打造高素质的社会组织人才队伍。

(五)扩大宣传,努力营造社会组织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广泛宣传社会组织人才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大力宣传社会组织人才的优秀代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树立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良好形象,以此改善社会组织人员从业环境。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到社会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爱才、用才氛围,为社会组织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舞台。

(作者供职于国家开发银行人事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感悟下一篇:假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