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2022-09-12

当前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相较以往已经大有不同, 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快的途径, 同时也为人们制造信息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舞台。在这一背景下, 新媒体时代缓缓而来, 逐渐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且发展势头良好。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其教育工作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 而思政教育则首当其冲, 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关联

(一) 对新媒体的正确理解

新媒体的产生、推广和普及都离不开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以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 借助移动终端和无线卫星电视, 不仅实现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 更催生出新媒体这一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而新媒体所带来的改变主要集中在信息传播方式和特征上, 具体表现为及时性和开放性。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平等共享与快捷, 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一定的个体性, 即新媒体信息的接受者能够与其他信息者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反馈。

(二) 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性分析

鉴于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巨大优势, 已经逐渐取代传统的媒体传播, 成为人们时下讨论和应用的焦点。高校作为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兴事物的场所, 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度更高, 尤其是大学生的主动尝试和口碑传播, 使得新媒体在高校快速生根发芽。不论是早期的人人网、QQ、微博、飞信和博客, 还是当前最流行的微信、头条和抖音, 都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 思政教育也遭受着猛烈冲击, 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能够促进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

(一) 新媒体放大了教师的能力缺陷

首先, 教师群体长期以来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战线, 他们以课题教学为核心, 以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为支撑, 以本人的言传身教与自我标榜为补充, 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普遍偏低, 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 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定位逐渐发生改变。以往通常以教育者地位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教师群体, 随着新媒体的渗透和发展, 其信息传播功能被逐渐弱化, 因为新媒体所具备的信息传播平等共享性打破了教师的信息传播唯一性和权威性;第二, 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力量来看, 明显对于新媒体的关注和投入不足, 没有积极接受新媒体并发挥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 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止步不前;第三, 新媒体的日益壮大照出了现行教育体系下高校思政教师的不足, 不仅是教学水平, 更加体现在思想政治素养上, 这就迫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及时做出改变与创新。

(二) 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遇冷”

毫无疑问,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只有少部分高校意识到新媒体的价值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尽管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陷入困境, 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 高校思政教育仍旧难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模式, 很少有规划地借助文体实践活动或者开展相关培训等方式来进行强化, 即便有高校实施, 也只是片段式、碎片化和偶然性的行为, 无法持续下去;第二, 高校对新媒体工具的研究不充分、使用不积极, 比如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头条等重要新媒体平台, 很少有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信息或课程传播, 可见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还停留在表面。

(三) 新媒体干扰了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 这群年轻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新媒体平台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然而, 这一过程必然会遭受互联网信息的洗礼, 各种思想潮流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众所周知, 大学生尚未形成较强的理性思维, 普遍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而众多新媒体平台在信息真实性上把关不严, 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进行刻意引导, 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大学生陷入思维误区, 比如轻信谣言并散播不符合事实的言论等。从这个角度来说, 新媒体非但没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还干扰了大学生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从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新媒体发展的措施

(一) 教师转变角色, 从“思想说教”转为“交互学习”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高校不可避免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改革思政教育工作, 而首先要落实的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为了切实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 教师应由“思想说教”向“交互学习”进行过渡, 逐步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 利用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共享性、平等性、高效性等优势, 将原本低效化的“思想说教”彻底移除, 这样才能扭转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低迷状态。具体的对策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教师应立刻改变课堂上单向信息传输的思想教育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并进行深入思考, 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自己的见解, 一举打破传统思想政治课程压抑的课堂氛围。换言之, 教师应在做好“传道”和“授业”的基础上以指引者的身份进行“解惑”;第二, 教师应尽可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 比如有意识地引入电影视频、音乐剧作或文学小说等, 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讨论, 最终用事实来感染学生、用逻辑来教育学生, 这样的教学比以往行政命令式说教更加有效, 这也是发挥新媒体作用的重要前提。

(二) 高校优化教学, 从“课堂教学”转为“综合引导”

以往思政教育方式习惯于“课堂教学”,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高校应逐渐转向“综合引导”, 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保障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具体的措施包括:第一, 高校在考核思政教师时应做出改变, 考核内容不能仅限于论文成果与教学表现, 还要注重教师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从而督促、鼓励教师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发挥新媒体的优势;第二, 高校必须围绕确切的目标制定专门的计划, 并据此有节奏地开展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丰富来促进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第三, 高校可以联合新媒体媒介, 并寻求相关部门的帮助, 共同宣传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决抵制对于事实的歪曲以及对党和国家形象的诬蔑, 从而对新媒体环境进行净化, 为学生打造健康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

(三) 学生提升自我, 从“盲目从众”转为“独立思考”

学生作为主要的受教育对象, 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最终成效。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和制造者, 且在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作用下, 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愈发凸显, 尽管有教师和高校两方面的改进和提升, 但关键仍在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换言之, 学生作为信息接受者中的一员, 要不断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这样才能抵御新媒体时代下不良思潮和影响以及不法分子的思想渗透。而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我, 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辅助措施, 利用知识普及、逻辑介绍、实践引导等方式, 将学生从“盲目从众”的泥潭中解救出来,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

四、总结

新媒体的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无形中放大了教师的能力缺陷、干扰了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 且在高校中的应用时常“遇冷”。为此, 不论是高校自身还是广大一线教师, 必须从思想上重视, 从行动上改变, 采取合理的措施接受新媒体并发挥其真实价值, 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迈向新的台阶。

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迭代, 造就了当前百花齐放的媒体环境。在信息传播领域, 传统媒体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新媒体以其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对社会各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这一重要的教育场所也受到了冲击, 尤其是思政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为此, 本文围绕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冲击及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冲击及对策

参考文献

[1] 崔佳.新媒体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青春岁月, 2016 (1) :128.

[2] 罗娜.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 2015 (20) :62-63.

[3] 周月娥.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5 (22) :8-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临床研究下一篇:码头防污染备案的法律性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