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论文范文

2022-05-1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米芾书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宋代文人治国,兼容佛、道的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书法等文学艺术思想也明显受其影响,宋人论书往往“论述及人”、重“书卷气”,以“平淡美”为旨归。

第一篇:米芾书法论文范文

米芾书法艺术欣赏

摘要:宋朝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书法上,宋朝最终打破了唐朝的法度,让尚意倾向占据上风,从而在书法史上做出新的贡献。米芾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他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米芾的书法对于当代书法总结历史规律、从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开拓未来、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宋朝文化;米芾;书法

在中国文化史上,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朝代的书法家,灿若群星。宋代书法家米芾则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书法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米芾的书法,直追魏晋至宋代诸多名家,而自成一家,跌宕跳跃,情趣横生,自谓八面出锋。其以善书而名垂青史。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在气势上飘逸超迈、风格上沉着痛快,在多姿的变化中达到整体的统一,把裹与藏、粗与细、疏与密、繁与简等各种矛盾的因素对立融合起来,“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书写过程中随机应变,独出机巧。董其昌评米芾曰:沉着痛快,直夺晋人之神。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可见米芾书法的多姿之处。米芾自称自己是“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他的书法《研山铭》手卷,分三段。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虽然少些飞白灵动,但是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是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启功先生赋诗赞曰:“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在《虹县诗卷》中所表现的线条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上节奏感极强,结构富于变化奇崛,用墨浓淡干湿,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从中看出米芾的高超的书法技艺。米芾的书法《苕溪诗卷》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增加书法作品中那种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让书法充满了十足的动感,出于天真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米芾书法的技法纯熟、用笔灵活多变、字体结构险奇,在书法名家中独树一帜,对后世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米芾的书法艺术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宋朝是书法一个很特别的时期。书法艺术在晋朝达到辉煌的巅峰以后,唐朝的繁盛在经过频繁而惨烈的战乱之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自二王变法而奠定的形式技术基础在唐代得到充分的巩固和发扬之后,却在唐末五代的动乱中遭到了严重的流失。欧阳修感慨:余尝与蔡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感慨笔法中绝。赵构亦认为: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宋朝书法走上了尚意的道路。

自宋立国,偃武修文,文化逐渐复兴,然而书法方面虽然有些一己之得,但是古法尽失,虽有发展却有局促之憾,没有承古开新的大气象,也难以成为影响后代的艺坛巨匠。古法不讲是当时的宋朝书坛的明显特征。当时的环境不是以书法为尚,宋初期对于书法的不重视让书法发展很是缓慢,书家成长环境的土壤更是贫瘠不堪。欧阳修通过编撰《集古字》,研讨前代今世书法的演化与得失,对北宋中期以后的书法热潮的兴起无疑是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宋朝书法尚意,是朱熹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要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一改唐楷的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形成的尚意书风对苏黄米都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开始了宋朝尚意书风的艺术形式。人类按照美的法则创造世界,在书法中也不例外,各个时代书法的美也表现不同,每个时代的美也各有特色,无可替代。

尚意书风在米芾身上有着明显的展现。米芾书法的艺术特色,来自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让他的书法在技法上师承古法,并自创“刷”字,丰富了书法用笔的技巧。米芾早年以唐楷入手,这是当年学童学书的风尚,也由于唐距宋代不远,书迹碑刻相对容易寻觅,可以就近取材。因此,米芾早年对唐代著名的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乃至当时的著名书家周越、苏舜钦、蔡襄,认真学习取法。元丰三年八月,米芾作观唐阎立本《步辇图》题跋,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米芾有明确书写年代的最早的墨迹,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对二王、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的学习,结字、用笔皆有来历。总体而言,米芾的确力求近古,不染时习,有着特立独行的书法追求。

纵观中国文化史,书法作为中国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从汉字诞生起,便有了书法艺术。古老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书法艺术特色。比如,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宋朝尚意书风的影响也让米芾的作品中充满了时代的特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格,因此米芾的书法活动也是社会本质与书法本体的显现。米芾的独特书风受到后人的喜爱,很多人在奇崛一路上都学习米芾的书法风格。

米芾的书法艺术成就,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他搜求法贴,学习临摹,狂热到不可近乎不可理喻的程度,号称”米颠”。

一部中国文化史,其实就是无数中国人上下求索的奋斗史。一部书法史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书法家的历史。北宋的书法史如果没有米芾这样的杰出人物,必定黯然失色。米芾的意义在于开创新的风气,新的流派,给人以不同寻常的审美观念。米芾的书法对于当代书法总结历史规律、从理论与历史研究中开拓未来、探求新的生命、新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美学谈》,2003.3

[2]莫武.河北教育出版社《米芾》,2003.5第一版

[3]陈炎、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2007.9第一版

作者简介:陈维,女,1991,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研究生,书法专业。

作者:陈维

第二篇:米芾书学思想的非主流性研究

摘要 宋代文人治国,兼容佛、道的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书法等文学艺术思想也明显受其影响,宋人论书往往“论述及人”、重“书卷气”,以“平淡美”为旨归。米芾与苏轼、黄庭坚同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但米芾的书学思想却与时代多有不合之处,只有从书法艺术的自身发展规律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米芾的书学思想,我们才能寻找到它的合规律性。

关键词:米芾 书学思想 主流性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就北宋书法的主体特征而言,尚意书风是主流,也是宋代书法在书法史中的标志。尚意书风及其思想的主旨是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张扬,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家,他们以意为书、以韵为美,在尚意书风中引领潮流,他们的书学思想也影响到了北宋的中后期及整个南宋时期。

虽然同为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但米芾的书学思想却与苏轼、黄庭坚以及同时代的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社会文化生活角度来考察,苏、黄等人站在了主流一面,而米芾却有些不合时流;从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角度来考察,米芾的书学思想有其符合规律性,但书法毕竟是文化的产物,不能脱离时代和文化而孤立地存在着。

一 北宋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主流书学思想

在文人化的宋代社会,兼容了道、佛的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文化思想,以儒家美学思想为核心的宋代文艺思想,构成了宋代书学思想的主流。

1 书法批评的“论述及人”与“书卷气”

“论述及人”。“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书之“传”与“不传”关键决定于书家的品德,欧阳修在书法批评中很早就开始关注书品与人品关系问题。苏轼、黄庭坚基本继承了欧阳修的书法批评思想,苏轼认为“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即如是。

“书卷气”。黄庭坚的书法批评十分强调书家的学问与修养问题,《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书卷气”指向的是书家的学问修养和精神气格,与此同时,还指向书家的胸次。黄庭坚《书缯卷后》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很显然,“论书及人”“书卷气”的思想根源在儒家,批评的内容已经撇开了具体的书写技巧,而指向书家的品德和学养。这两种批评方式在书法史中都已演化成为书法批评的传统方式。

2 北宋书学的思想方法表现为儒、释、道互释模式

宋代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儒、道、释思想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的空间,在思想方法上、在对待人生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上,具有儒、释、道互释的特点,所以,宋代论书或崇尚道家的自然,或运用禅家的比喻,或尊崇儒家的正脉,亦或兼容之,都随各自的人生境遇、志趣爱好而为之。

北宋的主流书学思想在理论上可导源于欧阳修,在对待书法的态度上,欧阳修提倡“学书为乐”,在书法的批评问题上,欧阳修主张“评述及人”,两种主张在思想上一个比较贴近佛家和道家思想,另一个则是对儒家艺术观的继承与发扬。应该说,宋代书学思想“进儒退道,日用为禅”的构建模式始自欧阳修。欧阳修的书学思想表现为儒道结合模式,倡导修身与闲适;苏轼与乃师欧阳修类似,儒道并用,追求平淡与超然;黄庭坚则内儒外禅,执着于士人精神和情操。北宋文人的书学思想在共同秉承儒学审美思想的框架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融入了或道家、或禅学的思想,这正体现了北宋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

二 米芾书学思想非主流性的表现

米芾的书学虽然深受苏、黄二家的影响,但还没有真正形成缜密的、成体系的思想,将其放在宋代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大环境中来考察,他的书学思想是不合时流了。

1 对待书法的态度

欧阳修《六一题跋》中所说:“及宋一天下,于今百年,儒学称盛矣,唯以翰墨之妙,中间寂寥者久之。”原因是宋初文人的志向精力都在强国兴邦上面,所以,欧阳修是反对“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业”的做法的,这种观点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中间具有代表性。而米芾有诗写道“与身俱生无术治,又染膏肓刘巨济。”他对艺术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米芾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的鼎盛时期,有条件从事纯粹的艺术活动,但是,这种对待书法的态度是为“德成而上,已成而下”的正统文人士大夫所不取的。

2 书法批评的关注点

《海岳名言》有这样一段话,“丁道护、欧、虞笔始匀,古法亡矣。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柳公权以“心正则笔正”进行笔谏而彪炳书史,说柳书为“丑怪恶札之祖”实不是以“人”的标准来进行评判的,这与欧阳修等人截然不同。从留下来的书迹来考察,米芾对书法技法具有超一流的掌控能力,他关于书法批评的关注点也多是在技术性问题上。

3 书学思想的根源

米芾斋号为“宝晋斋”,极力追慕晋人书法之萧散、平淡之美,但黄庭坚确认为其未得晋人三昧,《跋米元章书》:“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黄庭坚批评米芾的书法情感宣泻过头了,这与宋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平淡美”是背道而驰了。米芾侍佛,禅宗思想对其书学思想和艺术行为影响较大。米芾抒写主观性灵,形成了自然天真的艺术风格与禅宗“直指本心”、“自由自在”的宗旨有关。

米芾的思想方法和艺术行为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 米芾书学思想非主流性的成因比较复杂

1 出身“冗浊”

宋代以文人治国,文人士大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很高,若想取得社会认可的文人资格就得参加正规的科举考试。米芾因其母阎氏曾“侍宣仁皇后藩邸,出入禁中”,侥幸得迁,由于没有参加过正规的科举考试而被认为“出身冗浊”,屡遭诟病,在任礼部员外郎时被御史弹劾为“倾邪险怪,诡诈不情……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出身冗浊”一事对米芾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说影响到了他的仕途、性格、处世方式,以及艺术思想和艺术行为。

仕途的失意,客观上促使米芾的生活远离政治,逐渐走向艺术。米芾具备纯粹的艺术性格,其交友唯艺不为党,新旧两党皆有结交,如蔡京、苏轼、王安石等皆可为挚友;唯艺不重德,如结交蔡京,跑官、要官;唯艺不建功,如连水军使任上顽石成瘾,荒芜政事;唯艺不顾仪,为换得《王略帖》,不惜以投江相威胁;唯艺不治学,虽有诗才,学术修养与当时文人相比相去甚远。米芾的信仰、性情、爱好既出于本性,也是出于对世俗的无奈和抗争,仕途上的失意促使他的思想更愿意接受禅学思想的影响,也使得它的日常行为趋向艺术化(“癫狂”),在艺术观念上也就很少受到经世致用的儒学思想的影响和限制。

2 缺乏士人精神

整个社会对文人的重视,大大激发了宋代文人的家国情怀、社会担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等,以儒家思想价值观为核心的士人精神因此也得以真实地建立起来。对这种士人精神的认同在书法批评中也有反映,如黄庭坚“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的议论就是如此,而这一议论也正好切中了米芾的要害。

其表现已有三。其一,乏“圣哲之学”。以知识结构来衡量,米芾不具备进入北宋标准知识分子行列的条件,有实例证明,米芾甚至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文人士大夫行列的基本学识也不具备。其二,“胸中无道义”。在米芾身上缺乏传统封建士人所具有的那种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感,这一点他不如欧阳修、苏轼,更不如黄庭坚,在任上的荒政,显然是一种颓废的表现,除了自己的艺术和爱好,不会有任何担当和作为。其三,生活得现实。艺术生活中的米芾和现实生活中的米芾是两回事,米芾的处事原则很现实:“庖丁解牛刀,无厚入有间;以此交世故,了不见后患。”能书善鉴的米芾在新旧两党之间游刃有余,与王安石、苏轼、蔡京等人都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也可以为目不识丁的高后之侄群牧都督高公绘作《天马赋》,甚至可以向权臣蔡京索官。

3 艺术家的天赋秉性和志趣爱好

米芾在诗中这样评价自己对书画艺术的喜爱之情,“与身俱生无术治,又染膏肓刘巨济”,这种喜爱是与生俱来的,在这方面他也极具天分。米芾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很高,吴师道《吴礼部集》卷十八《米元晖云山图》:“书法画法,至元章、元晖而变。盖其书以放易庄,画以简代密。然于放而得妍,简而不失工,则二子之所长也。”的确,书法到了米芾这里,才算放旷起来,画法到了米芾这里,才算真正简易起来。另外,鉴藏领域米芾在北宋中后期也是一座高峰,在鉴定知识与方法方面上承晋唐下启宋元明清;在诗文方面米芾也有很深的造诣,诗文“语无蹈袭”、“奇情险句”、“清雅绝俗”。

米芾性格疏狂、行为乖张,有“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之誉,故人称“米颠”。“颠”是米芾艺术化的生活形象,与其书法艺术形象相一致,米芾崇佛,以禅悦为乐,这也是禅宗强调的自由精神在米芾的日常生活和书法艺术中一种淋漓尽致的表现,实有散僧入圣的味道。

四 米芾的书学思想虽不合时流却有其合规律性

丛文俊先生在《书法史鉴》中谈到过一个观点,即书法艺术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文字的应用性决定书法艺术总是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展;而书法作为艺术它本身也有自己的特定规律。也就是说,在书法史中考察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文化的,一是书法的。对待米芾的书学思想也是如此,如果站在文化发展的立场来考察,通过前面的论述得出的结论它是“非主流性”的,如果站在书法发展的立场来考察,又会得出其“合规律性”的一面,这是由艺术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性决定的。

1 书风取向的合时代性

宋人尚意书风发轫于苏轼,“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是一则宣言式主张,米芾则有“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与之相呼应。在创作理念上米芾追求自然天成、任性而为,在目标理念上不薄古人、大胆创新,米芾的艺术追求与苏轼是趋同的。米芾的艺术天份极高,不但接受了“尚意”理念,敏锐地把握住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时代脉搏,而且还成为“尚意”书风的主力军。

2 学书方法和艺术追求的合规律性

米芾早期学书曾有过“集古字”阶段,米芾对古代法帖的临摹可达到乱真的地步,这一点,有多个实例可以证实,如乾隆“三希堂”三希之一的王献之《中秋帖》就出自米芾之手。临习古帖是书法学习区别于其他艺术学习的特殊之处,米芾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对古帖的临习,除了锤炼技法对书格的追求更为重要,米芾在《论草书》中说,“草书若不入晋人格,辄徒成下品”,对晋人书格的追慕早已被习书人证实是非常正确的。米芾“集古字”和“尚晋”应该是接受了欧阳修的“尚古”思想。

米芾生于1051年,小欧阳修44岁、小苏轼14岁、小黄庭坚6岁,在他步入北宋书坛的时候,具有宋代特点的书风、思想已然成形,如“尚古”“尚意”“书卷气”等,关于书法发展方向等问题已经不需要再去思考,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择性地接受就可以了。如果一定要为米芾书学思想的不合时流找一个接口的话,我们只能说米芾只是一个艺术家,甚或是天才的艺术家。

注:本文系辽宁省锦州市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项目。

参考文献:

[1] 陈方既:《中国书法思想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等,2009年版。

[2]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俊,渤海大学院书法教授;肖鹏飞,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

作者:张俊 肖鹏飞

第三篇:探析日本书法艺术发展与书法教育

摘要:书法艺术在日本文化历史中发挥着浓墨重彩的作用,本文概述中国书法艺术对日本书法的影响。日本书法吸取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并在临摹与模仿中创新,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文化特征的“和样”书风;其书法教育由小学高中的书道课展开,论述了书法教育的启蒙功能、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

关键词:书法艺术;书法教育;书法功能

1 中国书法艺术对日本书法的影响

“新春吉书”是日本新年第一次握毛笔书法绘画的仪式,通常在1月2日举行,也被称为吉书、试笔、初砚等。用若水研磨,向着吉利方位书写诗歌,常写的诗歌有“长生殿里春秋富,不老门前日月迟”等汉语诗句[1]。每年1月15日东京都会还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的日本武道馆举行新春吉书大赛活动,这已经成为新年的代表风物诗,寄托着日本人对新的一年的期待与向往,书法已成为日本民众对新生活新气象期望的载体。

书法这一艺术荟萃起源于中国,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璀璨结晶,并且在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汉文明体系与中国儒家和禅宗思想一起沦肌浃髓地影响熏陶了日本的书法艺术[2]。日本书法虽出自中国且深受中国影响,但经发展,已经完全形成了本身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与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深深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日本是一个擅长于模仿与精进的国度,公元5世纪,书法经由朝鲜半岛流传到日本,日本便在形式与书体上模仿中国书法,继而与中国书法比较相近.这一时代为日本书法的奠基时期——平安时代[3]。随着日本汉字石碑的出现,临摹中国书法之风盛行,日本的书法艺术开始萌芽,其中最著名的便数日本最早的书体石刻《宁治桥碑》,成为日本后人临摹欣赏的典范,拥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与价值。唐朝年间,经济文化日益强盛,为全面广泛地借鉴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日本先后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土大唐,中日之间的文明往来也日益密切[4]。唐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经由遣唐使传入日本,影响了一代日本书法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书风——唐风。

2 日本书法艺术发展与书法教育

平安时代中期,书法传入日本后,日本不再拘泥于效仿中国书法,而是形成本身独特的书风,在书法发展之路上不断拓宽自己的道路,规范了书法的书道,创始了日本独有的和样书风,其中楷范的书法艺术就是“三迹”。“三迹”即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这3位都是平安中期的书法家。小野道风出身汉学世家,为和样书风的代言人,其作品被称为“野迹”,主要作品有《玉泉帖》《常乐里闲居诗》等;藤原佐理的作品被称为“佐迹”,擅长草书,真迹有《诗怀纸》《离洛帖》等;藤原行成则另有一番成就,和风书法源于小野道风,发展于藤原佐理,完善于藤原行成,他的真迹被称为“权迹”[5]。

平安时代后期,假名书法逐步风靡,模仿借鉴了中国草书,较之模仿的晋唐书法抽象简练,后发展成一种日本独有的唯美性艺术形式。而正是由于这种极致的唯美性,导致此书风发展之路愈来愈窄,最终只是昙花一现[6]。

日本书法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经过不断临摹与模仿,逐渐掌握了书法艺术的精髓,汲取了书法艺术的精华,与日本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相结合,形成属于本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成为日本璀璨的文化瑰宝,令后人欣赏与敬佩[7]。

书法的兴盛和发展也促进了书法教育的普及,日本小学阶段设立书写科目,自小培养学生欣赏书法美的兴趣。高中阶段设立书道课。日本高中的《学习指示纲要》书道部分的目标提出:“参与一些普及性的书法项目,养成对书法崇高的热爱,丰富文化修养,使自身的书法功底得到潛移默化的积累,进一步提高表现与品鉴方面的基础技能。”[8]日本书法教育也包含政府和一些教育机构举行的习字常识教学和文化项目,可分为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书法家培养这几个大目标,以师范教育为主要目标,如培育小学、高中的习字书法教师。

日本书法具有教化育人的功能,儿童与幼儿在识字启蒙阶段就有机会上习字课,反复练习假名和汉字书写。历史上,文字是作为统治阶级垄断性文化象征出现于历史舞台,平民百姓无法进入官方的教育机构进行文字习得,当时能写一手好字便是体现文化权威的标准之一[9]。所以,在日本,从小就十分注重学习写字与书法,书法活动成为人们走向上流社会并提高修养的重要手段,这为书法教育的发展以及书法教育传统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书道教育注重对人心性的培养,显得平易近人,更显书法艺术的本色,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书法学习已成为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的具体表现[10]。书法在培育大众的品德修养、智力素质、生活习气、特性形成、鉴赏才能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如包世臣在《艺舟双揖:答三子问》中说:“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

日本书法的萌芽兴起与蓬勃发展也产生了对书法专职人才的需求,书法的职业教育也应际而生,以满足普通国民对于书法教育的需求[11]。日本有一种名为“赏状士”的生业,他们处理各种证书、邮件、项目会议的姓名卡、典礼程序安排表、祝词、海报、信纸等等,包括学生的结业证书、集会的标题、位置姓名笺都是由赏状士和学者一类的正规科班人士用毛笔亲手书写,并在字体、格式上都有着日本独特的规定[12]。

书法职业教育不仅是一种鉴赏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它在提升人们书法欣赏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升人们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13]。政府与机构会开设一些书法文化班,个体也会开设一些书法教育机构,如书道会、书法联盟等,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书法文化素养。随着对专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以书法为职业的情况有3种:教育机构中的书法教师、艺术文化机构中的管理者、企业中的艺术设计者。这是一种良性发展趋势,不仅有机会普遍提升人们的书法能力,也填补了市场人才需求的空缺。通过书法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才华和学识,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塑造职业人的高尚品格[14]。

日本是一个鼓励“终身学习”的国度,书法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生活情操,可以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如此,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便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书法习得可以陶冶情操,参酌古代字帖,敬仰古人风姿,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人格培育和人文熏陶[15]。生活中离不开文字,书法艺术是人类高级的生命活动,陈绎曾在《翰林要诀:变法》说:“喜即气和而宇舒,怒则气粗而宇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书法艺术是愉悦精神的再生体,宇宙间唯人有心,有心则有情,有情乃有趣,乃有心灵之愉悦。书法是一门奇妙的艺术,是灵魂与情感的产物,是把生命、生活自身审美化的成果,是形式美和情感要素的直接结合。书法是纯粹的艺术,是灵魂的原始创造,它不只是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还具备普通文字艺术无法获得或无法望其项背的非凡价值和功用——身心双修[16]。

3 日本书法教育的社会功能

书法与现代社会密切结合,具备强大而不能取代的社会功用。首先,书法文化由教育传递,教育活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产生各种影响与作用,使书法文化更好地被一代一代人传承。其次,文字是承载文化的必备工具,是人类书写言语的符号和交换信息的工具。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识便是文字的产生,同时它也是人类由愚陋走向文明的分水岭,大大推动了社会发展,是历史记录的工具。而书法是文字的艺术体现方式,通过艺术书写能更好地记录与传播文化,使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日益丰硕而生辉[17]。并且,艺术是人类在物质生活之上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来源于物质生活的同时高于物质生活。日本社会通过书法教化,将书法艺术与传统节日巧妙联结,如文章开头所述的日本新春吉書活动,将书法推广普及至全社会乃至全民族,形成一种欣欣向荣、温良儒雅的社会书风。

日本现代书法文化还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国家软实力日益增强,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消费的欲望也愈来愈强烈。书道事业的发展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书法展览、书道会等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书道用品如文房四宝产业的发展,书法教育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使文化具备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的商品属性释放出来,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18]。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也越来越巨大,促使书法机构、书道企业的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书道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吸纳就业,使更多有用人才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创造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第二,书法教育的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娱乐生活,促进人们全面发展,陶冶情操,修养性情,提高个人素质,也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19]。第三,书道已经扩展到商业设计行业,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日本新兴产业的诞生,这一产业叫作“设计书法”“数据化书法”“商业书法”“美术书法”,是借由计算机的平面图像处理性能来处理和设计书法艺术作品。书法设计基于手写书道作品,用于商业处理各种元素,如广告、包装、商标、产品设计等。这样的一批复合型人才将专业的书法知识技能与现代社会的元素结合起来,给书法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书法艺术带来了新生[20]。

4 结语

书法艺术是一种独特而璀璨的文化瑰宝,象征着悠久厚重的文化历史中坚定不移的文化之基,具有多向度、多层次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和性质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各方面都具备显性和隐性的亲密联结,在联结中显示出其多方面的文化功能与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 成玉峰.中国汉字中古音韵韵尾山摄、臻摄、咸摄、深摄与日语字训读音的对应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6(5):86-92.

[2] 奚昕.《斧柄集》的深层生态学思想与中国的儒、释、道文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2):31-39.

[3] 陈红梅.混沌的阈限:自我探寻·艺术抉择·审美人生[J].三峡论坛,2019(5):60-65.

[4] 邵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体现[J].疯狂英语,2018(4):148-150.

[5] 张永亮.西行《山家集》“恋歌”中的“物哀”美[J].安徽文学,2018(11):96-97.

[6] 韩启群.西方文论关键词:物转向[J].外国文学,2017(6):88-99.

[7] 张永亮.专利摘要汉日翻译策略研究[J].现代语文,2017(8):123-125.

[8] 祁文慧.翻译“理想”与“艺术”实践[J].英语广场,2019(2):57-59.

[9] 王富银.化妆品广告词修辞特点的语用分析[J].英语广场,2016(1):47-49.

[10] 鲍志坤.《宠儿》象征主义分析[J].英语广场,2019(12):6-8.

[11] 祝一舒.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特质[J].上海翻译,2019(5):83-87.

[12] 何宝年.中日同形词翻译対比研究[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1):85-90.

[13] 邵华.英汉情感习语对比[J].艺术科技,2019(19):27-28.

[14] 朱德付.顺应理论视角下车贴的语用功能探析[J].汉字文化,2019(22):24-25.

[15] 祝一舒.语言关系与“发挥译语优势”——试析许渊冲的译语优势论[J].中国翻译,2017(7):65-70.

[16] 杨喜刚.“一带一路”视阈下江苏地方旅游外宣推介语言服务研究[J].英语广场,2019(04):50-52.

[17] 祁文慧.《呐喊》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评析[J].英语广场,2019(6):17-18.

[18] 祝一舒.翻译认知与翻译历史观的建立——“中外翻译史”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外语教学,2018(11):109-117.

[19] 韩启群.“物的文学生命”[J].外国文学,2019(1):41-47.

[20] 刘祥海.从高低语境文化看中美广告语言差异[J].艺术科技,2019(18):33-34.

作者简介:刘扬(2001—),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陈爱琴(1962—),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作者:刘扬 陈爱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产保险理赔论文下一篇:货物理货业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