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1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女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和障碍?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在分析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深入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关于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和谐、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就业形势的需要,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越来越引起各高校的重视。针对当前金融危机下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指导

当前经济形势严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金融动荡导致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降低,需求减少,影响到我国出口,一些出口企业效益锐减,甚至倒闭。金融危机使金融、证券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受到很大冲击,首先是跨国公司和外包公司业务萎缩,减少用人数量或者冻结招聘;其次是国内为国外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受到影响。毕业生的需求受到较大影响,首先减少的是财经类管理人员的需求,其次是技术人员的需求,再次是建筑、能源、机械、IT类专业。一些原本就业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人才需求骤减,让毕业生不知所措,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要以“非常时期、非常责任、非常决心”来对待和做好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强调要不惜“动员千军万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用尽千方百计”来为毕业生就业服务。

一、充分认识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

教书育人是高校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培养和教育,最终是要走进市场,与“市场”接轨的。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能得到大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绝大部分学生是否能顺利就业,不仅是对学生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学校的检验,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了社会、家长衡量一所学校好与坏的试金石。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改善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两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如果每个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都能够带着理解完整的认识和感情来做好的本职工作,就会像周济部长提出的“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每一位毕业生”,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发扬“四千精神”,就一定能高质量的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教育部周济部长指出:“要千方百计地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学校内部改革,别的方面可以大大精简,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大大加强”。因此,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从深层次上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并且要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努力营造人人关注学生就业、支持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有计划地开设就业指导和增加社会的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并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作出相应调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停留在以往单纯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方面的理论指导,应更加注重对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教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就业政策、择业过程、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指导。例如新《劳动法》实施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再如面对这几年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的现象,就业指导要创新内容,可举办讲座介绍公务员考试有关政策事项或邀请公务员考试指导教师做专题辅导等。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行系统地规划,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并且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就业指导,就是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根据大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进行的自觉、自主、有科学根据的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在刚入学时就着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明确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适应范围。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职业意识。大学二年级着重成才观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及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三年级树立就业、择业、创业并举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四年级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就业信息、择业指导、及就业服务。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就业指导的重要一环,在整个大学阶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大学生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因为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检验场所、提供了系统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我们应为学生联系和提供实习、假期工、社团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对专业有所了解,亲身体验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指导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通过在社会的“行”和“悟”感知社会,找到方向,全面反省自己的职业取向、职业素质、就业观念、综合素质等,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只有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才可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就业观。

三、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金融危机迫使现代企业更讲究用人求“实”不求“高”。学历并非越高越好,企业看重的是个人的实战能力,宁可选择大专甚至更低学历有工作技能的人,也不需要没有工作技能的研究生。因为对于企业来讲,既掌握专业技术理论,又有专业技术经验,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者就是人才,不管他学历如何。在综合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拓思路。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等。其次为创新教育。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了,经济水平才会提高,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突出创新教育,高校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想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把握就业主动权,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确实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较强的整体实力和突出的优势为自己打造一个精彩的人生。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

1.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向毕业生讲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掌握就业政策。当前的毕业生就业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实面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提高了。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一定要对学生讲透,让他们理解,让他们早点具有危机意识,为就业早做准备;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要有的放矢,可以通过课堂、讲座、校报、广播、横幅、展板等多种方式向毕业生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比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

其次,帮助毕业生客观认识自我,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增强基层意识。就业大众化背景下,以往只要高中学历毕业生去完成的工作,现在需要大学生去完成,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名“普通劳动者”。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到基层去建功立业,实现自身价值;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在当代大学生中进一步唱响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教育大学生将眼光放低,降低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客观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工作能力、优势不足,寻求与自己性格匹配的工作,而不是功利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应看重长远发展前景,将追求自身价值和服务社会联系起来。

2.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号的阶段,必须与解决毕业生实际困难相联系。应该切实从关心学生出发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应经常深入班级寝室,关心每位毕业生的需要,给予及时和有效的帮助,尤其是要关心贫困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就业推荐机会。对于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高度关注,鼓励他们树立就业信心,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特点,给予就业推荐机会。

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与毕业生的心理教育相结合。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有些毕业生面对多家单位的邀请不知所措;有些毕业生应聘屡遭失败;有些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薄弱,不敢参与就业竞争;有些毕业生面对工作和恋爱难以抉择。这个时候毕业生往往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调适,可能会影响毕业生正常就业甚至产生更严重心理问题,因此加强毕业生的心理教育应该是毕业生就业教育的重要方面,绝对不能忽视。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看,对毕业生加强择业心理的教育,有利于端正毕业生择业心态,以平常心面对就业;求职面试的心理辅导,有利于克服紧张、自卑的心理;人际交往的心理辅导,有利于毕业生改善人际关系,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挫折心理教育,有利于毕业生遭受挫折时变得坚强,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R].2008.

[2]迟淑清.大学生择业观念中的思想教育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科学学报,2005,11.

[3]李会欣.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5,3.

作者简介:王海(1967—),辽宁昌图人,实验师,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王 海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女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和障碍?目前,教育理论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解决对策尚未达成普遍共识。在分析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深入探讨女大学生的就业机制,提出可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女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保障体系

恩格斯说:“妇女解放所争取的目标是男女平等,特别是男女就业的平等。”要想真正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就必须关注就业问题。女大学生作为这个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研究其就业情况又具有特殊的含义。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及现状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含义、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是整个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就业难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女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于同时毕业、同类专业的男大学生而言的。第二,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包括女大学生毕业时未找到工作,也包括找到工作但工作不理想的情况。第三,女大学生就业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毕业生就业的阶段内。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2009年为611万,2010年为630余万,2011年达660万人,2012年达680万人,加上历年来累计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有近千万的学生需要就业,其中女大学生约占48%。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完成的一项关于女性毕业生的专项调查报告显示:2010届女性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为21%,明显低于男性毕业生的29.5%,女大学生就业率仅相当于男大学生的86.3%。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女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知识分子的一个群体,可谓是女性中的佼佼者、社会的高层知识分子。但是,其就业由于多种因素困扰,而出现有别于同等学历男性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业机会上的倾斜性。据调查统计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考察、录用大学毕业生时,拒用女大学生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条件上没有明确的性别要求,但在最后录用的时候却会以种种理由拒绝女生;而有的用人单位则在招聘会宣传单上明确标识出“男生优先”或“不招女生”的文字。

2.就业条件上的苛刻性。我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是:在录用女大学生方面,往往与男大学生“同工不同酬”。在招聘过程中,同等的职位男女要求不一样,往往对女生提出更为苛刻要求,因此,女研究生和男本科生就业结果相当,优秀的女大学生和中等水平的男大学生就业水平相当。

3.就业岗位的局限性。据了解,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如教育、卫生等,而男性垄断的行业,如研发、冶金、建筑等行业,基本不接受女大学生。由于就业范围的局限性,使得很多女大学生要么拼命考研考博,要么就只有放弃本专业,很难做到学以致用。

二、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客观因素

1.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全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

2.政策和制度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关于保障男女平等、对女性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利实施保护等的法律及规定都十分原则,缺乏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可操作性。尽管我国有保护女性工作的法律条例,但不包括完善的执行机制。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

3.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指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或明或暗的歧视手段,使女性在就业中丧失与男性平等的择业机会及待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二)主观因素

对于部分女大学生来说,一是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一味想找稳定的、待遇高的、不累的工作。部分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二是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吃苦耐劳、奉献社会和人民的意识不强,她们把高薪”“高职”“大城市”“住房”当做找工作的标准而不考虑自身条件,从内心排斥低层次就业,眼高手低。三是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劣势,造成了就业难。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思考

女大学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我国创建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大量的,更是多元化的,因而女大学生充分就业需要女大学生自身、社会、学校、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一)建立配套的女性就业保障体系,维护女大学生的劳动权益

一个国家女性就业、从政的比例,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对女性认识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进步。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维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是女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点。应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社会保障机制,补充具体详细的实施措施和惩罚条例,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益。

(二)做好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学校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其就业进行全过程指导、帮助与管理,使她们在进入市场前就了解有关政策,熟悉行情,从容应对。

(三)女大学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在校期間,每个女大学生都应注重全面发展,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第一,女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独立意识;第二,大一就开始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不断完成自己所设定的目标;第三,在现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做到“博学多才”。第四,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多种方式与社会接触,拓宽视野,锻炼自己的胆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

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70.

[2]陈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04).

[3]金晓龙.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经济师,2010,(11).

作者:张联英 陈永华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大学生就业前瞻与调查实践分析总结报告

摘要:现代大学生的就业岗位竞争愈加激烈,面对中国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难的现实窘境,因此大学生竞争的内卷恶化亦不可避免。时值2020新冠疫情的影响,实施关于新时代的就业调查分析则更为必要,因此笔者以绍兴文理外国语学院20级新生为主体,部分其他专业新生和老生,在专业认知,生涯规划,就业选择(包括且不限于就业考虑因素,能力考察要求,就业地区选择,意向单位选择,薪资预期,升职期望)等多个维度对与大学生就业前瞻以及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旨在对于社会就业难的内核进行剖析,同时也对大学生就业及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规划。

关键词: 就业选择 生涯规划  专业认知  内卷

一.前言

(一)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绍兴文理学院的外国语学院大学新生的就业倾向进行统计,调查,分析,进而对当前就业难的严峻形势进行剖析,并通过文理学生的就业倾向对于就业形势给与一定的研判,为文理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二)现实意义

我国就业形势极其严峻,本科生多如毛,研究生满地走的戏谑尽管存在一定的失实和幸存者偏差,但是我国应届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仍不可小觑,本文基于绍兴文理学院学生的调查,以比较严谨的文献运用与调查方法剖析了就业难问题,并为解决当下紧迫的就业难问题---这个社会宏大命题---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与启迪。

二.正文

(一)问卷设计

问卷采用多维度,多方面的精巧设计,把绍兴文理学院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方向作为问卷主要问题的设置因素,并在数据后期处理中,利用频度频数绘制饼图,采用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调查方法,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以此来减少调查的误差,本问卷旨在对文理学生的就业情况做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和调查。对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而采取数据整合与相关分析,从而得出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结论,希望能对就业形势困难的原因从大学生应聘者的角度来阐释,调查问卷中,男女比例为47。22:52。78,性别比例较为合理,因此具有较显著的样本调查意义,大一新生占比超过八成,兼有部分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样本调查人群不失专业和全面,以大一新生关于就业信息和期望的选择为主体,调查专业多为本专业所谓文史哲大类专业,即为广义的汉语言,外国语,思政专业(以上专业均含师范方向),期望在较集中的专业中得出较合理的数据,以此来阐释当今的就业难问题,并对绍兴文理学院学生就业方面给予一些帮助。

(二)调查观点呈现

本报告将以问卷中的主要问题所呈现的数据来逐条剖析,通过数据的展现与分析,透射出就业调查的相关结论,对问卷调查的数据采取综合分析,进而结合各个问题的数据分析得出较合理明确的结论。

1.大学生地区差异性人才外流现象显著,自愿性失业逐渐普遍。

三分之二的受调查者从进入大学前就已经关注就业信息,而大四才关注就业的更达到了惊人的0%,显然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都比较关注,且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具备较超前的前瞻意识,这也是绍兴文理学院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后做出的积极应对,但正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怀揣着对就业的积极态度,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的竞争有了愈加大的压力,呈现了内卷化的显著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绍兴文理学院学生都不把西部大中城市作为自己理想的就业地区,而更倾向于东部和东部大城市及北上广地区,这一选择与大部分的文理学生的就业倾向与市场主流的大学生毫无疑问是一致的。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年我国西部地区中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与人口比例是1∶92只有东部地区的1/10西部省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9。79%。8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2倍以上且绝大多数是中青年骨干人才。近三年从西北地区调出的科技人员已超过了3。5万人而且多数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2,中西部人才的逐步流失的大趋势已经难以逆转了,这一趋势也使得东部的人才消耗与竞争更加内卷化。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找不到较好的对口工作,不得不从事于专业知识不是较相关的职业.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渴望去薪资更丰厚,生活条件好的东部地区和北上广大城市,同时对中部大城市也不排斥,而不去西部地区,这意味着自愿性失业的现象的情形正在逐渐变得普遍,从工作就業需求层面讲,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均是在东部大城市中产生的,且多属于增量就业,因而会对社会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在中国的工作岗位供给中,工作岗位的实际数量与供给结构都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问题,从数量层面讲,东部大城市工作岗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在结构层面上,正如上文所提及到的那样,全国整体就业情况的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全国人才普遍流向东部大城市,大学生普遍的理想工作地点是东部地区与经济发达的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极为严重,就山西省而言,山西省 2005 年有近 20 所高校, 有 1400多名教师调离原校, 青年教师占调出总数的 70%。武汉有15000多名高学历人才移民海外各地 ;尤其是硕士博士毕业生,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两年后就开始外流3,通过对于供需双方的数据分析,虽不可排除供给层面,就业大学生能力不足,导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但不可避免的是,众多大学生的过度集中就业需求导致了中国基于原先人口结构与学历结构而造成的就业难形势发生了新的嬗变。

2.大学生自我认知收入预期下降而提升学历意愿增加

Betts (1995) 发表的关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1269 名在校生收入预期的报告 ,Dominitz 和 Manski (1996) 对 威斯康星州 110 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收入预期4进行的合作研究的数据较为明显地表明了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通常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有着过高的认知。但随着时代的嬗变,即1999年中国大学生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供求关系的改变,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也随之有了新变化,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符合其的求职需求是较为困难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前景都抱持着较为悲观的态度,因而在大学毕业后更多的采取考取研究生的毕业选择,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提高成功就业几率和提升工作薪酬,基于绍兴文理学院学生在就业中学历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提升学历或者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是当前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就业中的较好选择,这里因而引入了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数据分析,对专业的了解程度调查表明了大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提前都具备较完备的专业的知识型理解,从而在毕业时对就业,专业学习有了较好的基础,对文理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帮助。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 ,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 (Smith , Herbert L。 &Brian Powell , 1990) ,而且在中国 , 这种高估远远超出了美国 (10 %) 和瑞士等一些欧洲国家 (略大于 10 %) (Jerry A。 Jacobs , 2000 ; Stefan C。 Wolter &Andre Zbinden , 2002)5

3.新冠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态失衡与期望降低

大学生就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于意向单位,意向工作的实习工资的预期的要求,其中意向实习工资是评判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最重要亦是最显著的标准,佛隆的就业期望模式向我们表明,个人努力和绩效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与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体的性格倾向相适合。6通过对不同学生关于就业预判的数据整合,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绍兴文理学院的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作为自己的理想就业单位,大部分同学还是选择国有单位,显然大部分同学在就业时趋向采取稳健保守的态度,更倾向于稳定就业,如上述,每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务员,事业编制每年极为火爆的报考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主要是许多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逐渐倾向于去竞争职场压力更小的国有单位,大学生的就业难不仅仅是上文谈到的只愿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拿高薪,并且部分大学生执着地能为岗位空缺而苦苦等待,而不是在欠发达地区屈就.这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缺陷,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随着时代嬗变与经济发展,更多的年轻人开始逐渐厌倦竞争,厌倦失败,而是逐渐走向试错成本更低的国有岗位,

因而如上文所言,西部地区的人才缺失和流失也亦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就业难在地区差异极大的现实情况不更改的前提下,就业难毫无疑问是必然发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求职员工最看重的数个方面,从高到低依次排序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发展潜力,人际交往能力,学校名气,社会经验,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强调也意味着我国企业,国家对于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逐渐放大。现代大学生的需求和供给也造成了极为畸形的现象,大学生既泛滥,但又在某些特定方面,人才极为缺乏,技术性工人高薪难求,而根据一些关于劳动力存量与流量经济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通常是具备滞后性的。劳动力就业在大城市又容易在户口,住房等政策性问题遇到无可避免的障碍。在学生的生涯指导规划方面,学校也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帮助,学校传授大学生有关就业一些地知识也极为重要,国家政策也应该创造一些就业的激励需求导向以此来使部分大学生向西部地区过渡和迁徙,在西部设立人才的合理的培养机制,来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国家的协调发展战略,缓解西部地区人才流失和东部地区就业不畅挤压,时值新冠疫情的艰难时刻,据统计和估算,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有大幅减少,1-2月城镇新增就业108万,同比减少66万,失业率冲新高,1-2月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同比增加0。2和0。9个百分点,短期内极有可能突破现有调控目标,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 将达到874万,大学生失业率在一季度末和7月、8月份毕业季可能再冲新高7,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导致我国2020届高校毕业生失业风险陡增,因而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考研的道路,从现实角度看,进入事业、机关单位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并没有使毕业生放弃报考,国考平均报录比达到了惊人的58:1,但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却依旧趋之若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看来,选择考研可以暂时躲避就业带来的压力,尽管2020年教育部对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渐加大,仅从就业市场来看,文科硕士较低的就业率并未能阻止他们加入考研大军。2020年中国考研人数高达341万,为历年之最,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更是突破420万,无一不表明了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担忧,显然也是就业困难的表现之一,可以预见的是往后几年考研人数总趋势只会递增,不会减少。这将在很长时间内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而在调查问卷中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毕业去向选择时,考研人数达到62。9%,很显然,这需要引进期望理论,在大学生寻求就业的过程中,一直收到高期望值的影响,在国有单位中比较优厚的薪酬待遇和稳定的就业期望使得许多大学生趋之若鹜,而在民营企业和创业的就业选择就占比就较小了,而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如此堪忧,另一方面则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够,高校在专业设置中较为单一,无法应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这种人才复合化综合化的招聘标准在未来一直将会是企业招聘的趋势,因而在就业时及时拓宽专业口径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必行之策,

三、结论分析

托达罗模型为我国长期实行的的经济政策,也就是减少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差距,为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城市人口进行最低工资补贴,鼓励农村发展,提供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来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可以知晓的是这一经济人口流动模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期建设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现行的经济形势下,这一政策或许逐渐展现了他的缺陷所在,即托达罗模型的在市场经济的巨大缺陷是城市经济的失业率剧增,许多传统对劳动力需求大的餐饮和建筑产业对劳动力的数量要求很高,但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做这些所谓脏乱差的体力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实质上并没有对城市经济产生正向的积极作用,只是单纯的看到了人口劳动力的流动,从而导致了现今就业难等问题频出,结构性的就业畸形困境,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尤其是东部发达城市流动,部分劳动力通过努力奋斗,占据了一部分本属于大学生的就业岗位,而大学生既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又不愿做在东部地区做一些脏乱差的体力活,从而造成了自愿性失业现象的产生,当代大学生只能不断考取一些所谓的就业相关的证书,与同样的大学生进行存量竞争,陷入就业的内卷困境,这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上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各地政府争夺人才不可开交,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也从未停止,城市城镇化水平日益提升,为了吸引人才,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条件的途径来吸引高学历流动人口。在劳动人口中,流动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同时也呈现出失业率降低的趋势,其中,各学历的失业率如下:大专、本科、硕士的失业率依次是4。39%、3。41%和2。69%,报告中指出,25岁以下的青年流动人口失业率最高的是本科及以上(8。91%)学历,失业率最低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也就是说,高学历流动人口长期的就业机會和稳定性很可能会高于低学历流动人口,但在短时间内,高学历流动人口就业的难度高于低学历的8这也要求社会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四.大学生就业策略设计

本文针对新冠疫情下的就业困境,试从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个体三个不同维度对于大学生就业策略进行全面完善的研究与设计。

1 高校必须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高校应对于创就业进行指导,并对技能教育和研究教育进行适当分离,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对于学科教学的方法与内容进行创新与改造.在高校展开技能教育时,以培养熟练使用职业技能和培养中底层就业者为目标,以应用型教育为直接导向,以更好地与就业市场接轨,实现理论训练与技能教育相结合,适应就业单位的要求。此外,仅仅是企业和学生双向接轨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提供成体系的就业信息,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部分高等教育要形成面向市场的发展导向,改革教育资源配置,适应就业需求,完善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机制。同时,高校就业师资的建设与完善也迫在眉睫.良好的就业师资能使学生尽早确定职业目标,为毕业后的良好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而传统的高校就业培训通常是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做到学生需求与老师教授知识供给的有效对接.完善市场需求反馈机制,实现企业市场对于人才的有效需求与高校学生培养机制有效对接.逐步确立标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培养,调动教师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参与,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为学生提供场地,资金等多要素的支持,在学校课程中也可以考虑适当加入部分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绿色通道,助推大学生创业,对于就业能力不足的学生,个性化地进行就业辅助与指导,教师应尽力帮扶大学生就业.

2 企业应积极换血,置换冗员,树立正确积极的人才观

企业应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打破企业内部论资排辈的陋习,以此来改革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制度,能者上,庸者下,建立灵活机动的人才管理制度,以调动企业内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绩效工资一家企业有着充足的后备人才资源与人才储备,才能在企业竞争中占据相应的优势,必须清晰认识到大学生其背后的朝气与活力,以及时代所赋予的特殊先进性的重要性,这是大学生就业者在就业市场上独特优势,企业应加快人才培养,进行人才升级,以促进产业转型和增强企业后劲。努力形成企业与个人双向促进的企业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企业多要素的合理分配机制.

(三)大学生个体应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

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应当确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积极增强个体自身竞争力来适应日趋复杂严峻的就业环境,全方面审视自己身上的优劣势,不要好高骛远或者妄自浅薄,对自己的就业能力与方向进行正确评估与考察.就业竞争,归根到底是大学生的个体能力与素质竞争,如此方能在广阔的社会环境里寻找自已的独特位置,对能为社会贡献的自我价值进行自我认知,全方位,多方面的就业观是广大大学生所必须确立的,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主动之地。其次,大学生需要对于自己的专业理论体系进行完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与社会需求进行接轨

同时大学生还应保持积极的心态,理性思考,保持积极心态来面对就业,以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来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与社会考验.对于新冠疫情下的艰难情形,应当积极调整心态,拓宽就业途径.对于是否选择考研等就业选择问题,大学生也要对自己的情况理性看待,不能盲从别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哲社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心理机制研究》,编号:19GXSZ39YB,阶段性成果。通讯作者马义米.

[2] 古丽波斯坦·喀迪尔。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视角下少数民族人才安全研究--以内地新疆班为例[D]。浙江大学,2013。1-72。

[3]張胜冰, 吉宇。中部现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 盾及策略分析[ J] 。经济问题探索, 2008, ( 4) :28 -30

[4]大学生就业期望现状调查及对策性分析-以江苏大学为例[J]

[5]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 年第 6 期

[6]刘丽芳,曲瑛德,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大学生就业[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7]莫荣,陈云,鲍春雷,黄湘闽。新冠疫情与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与对策比较分析[J]。 中国劳动。2020年1月。100029

[8] 刘玉涵,高学历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2020,C924.2;F249.2

绍兴文理学院

作者:叶成涛 吴昊 汪谊 马义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设项目管理电力工程论文下一篇:来料信息管理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