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论文 篇1:

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探讨

摘 要:文章简要阐述了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基本定义,分析了地质灾害的特点和频发原因,研究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和区域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岩层移动而造成的危害,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原因所引起的,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危害非常大,不仅能严重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而且极大地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关于地质灾害的研究

(一)地质灾害定义。地质灾害顾名思义是由于地质变化所引发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种情况。自然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所导致的不可抗拒的灾害,一旦发生自然地质灾害,后果往往会非常严重,要想减轻自然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就必须在研究地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灾害的发生进行科学的预测,但是真正要做好地质灾害预测工作非常困难,目前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还非常薄弱。人为地质灾害是指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而引发的地质灾害,例如由于开采岩石而引发的山体滑坡,由于开采矿石而引发的地面塌陷等。对于地质灾害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加强预防和减少灾害影响。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崩塌、山体滑坡、地震地裂、泥石流、地面塌陷、地壳活动、地面变形以及矿山地质灾害等。

(二)地质灾害的特点。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特征,人们往往难以预料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地点,特别是对于自然地质灾害更是如此,例如,地震和山体滑坡等灾害往往预先没有征兆,突然就发生了,因此对人们造成的威胁非常大。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隐蔽性,因此地质灾害所产生的破坏性非常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其极大的破坏性往往使人们非常恐慌,措手不及,造成的危害也多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疾病流行等。

(三)地质灾害的原因。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导致地质灾害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另一个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地质环境变化灾害。地壳运动、气候变暖、生态破坏、局部暴雨、工业生产、矿山开采等都是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

(四)地质灾害的防治。近年来,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导致灾害,建立健全了相关的防治工作体系,对部分人为导致灾害能够做好及时有效的预防。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防治体系建设仍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防治工作措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视,一旦发生较大的地质灾害后,各级领导能够及时深入灾区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各级政府及时开展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人们的影响。政府及有关部门都建立有应急救灾体系及预案,通过快速的反应和有力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灾害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关于地质环境的研究

广义的地质环境是指由大气、岩石和水等物质组成的地理环境体系。狭义的地质环境是指岩土构造情况。地质环境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包括岩土性质及其构造特点等。地质环境由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等一切与地质形成有关的因素之间进行的循环、影响和转化,同时也一直受到地球表面一切物质的各种影响和相互作用,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这些影响和变化交互作用,影响着各个圈层的变化和发展。地质环境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常是由缓变一点一点发展到突变的过程,当地质灾害发生后,又会进入到下一个缓变时期。因此,我们发现地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地域性,一旦发生突变,就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也就是所谓的地质灾害发生了。

三、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以及地质环境利用评价的探讨

(一)监测预警体系。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技术体系和行政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建立一个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就能够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发生的预兆,因为自然环境条件的细微变化,能够在天气、地下水以及动物活动等方面产生影响,及时捕捉这些细微的前兆信息,对于开展防灾减灾工作至关重要。

(二)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三)地质环境利用评价。地质环境的利用评价具有公益性和基础性特征,从区域工程地质工作的服务规划出发,我们应该知道对于环境地质研究的最终目的,主要是追求地质环境安全,最大限度减小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通过开展不同尺度的调查评价,包括重大工程区、人类聚集区、集中安置区、搬迁避让区的地质环境情况,一切能够影响地质环境发生改变的因素,科学评价其地质环境质量,充分考虑人为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通过划分区域功能,强化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可以考虑在地震多发区预留避震空地等防范措施。

四、结语

总之,为了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我们不能仅仅依靠通过工程地质评价来保障地质安全,也不能单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来减少危害,最根本的还是应该把规范人类的行为融入到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在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的同时,科学改造和利用地质环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 衣昊鹏,姜震.矿山地质灾害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2] 刘友勤,梁祥.基于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2).

作者:姜江

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论文 篇2:

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摘 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 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 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 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 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 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 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 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環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 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 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 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 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 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许成云

地质灾害地质环境论文 篇3: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

摘要:众所周知,凡事都有两面性。在世界科技、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环境也遭受到了相应的破坏,例如在自然资源开采时,人们得到了发展所需的物质,同时也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逐渐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了对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但对于伤痕累累的地球而言,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并不能有效的改善地球环境,需要更多、更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促进地质环境保护。因此,本文主要就当前所发现的一些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以及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措施,致力于保护地球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美好的条件。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环境保护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保证更多公民的人身安全,我国应尽可能的提高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能力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受地域条件的影响,我国地质情况差异较为明显,甚至出现地质灾害多发等的情况出现,且种类多样,影响范围较广,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严重时还会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逐渐在经济、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找平衡点,努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当代地质灾害现状及地质环境概述

1.1当代地质灾害现状

地质灾害即指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相结合的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恶化现象,使得地球表面发生灾害,对人們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水土污染、土地退化等。总结当代地质灾害的特点可分为3种:即隐蔽性、破坏性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对人们的伤害较大,如地震,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都已表现出来。因此,应尽可能的找到防治措施,将伤害降低到最小,保护人们的人身安全以及建筑安全。

1.2地质环境

从地理知识分析,地质环境指的是由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组成的一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它们相互作用,实现能量的交换。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上的地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从某种程度而言,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地质环境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们应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更深入的研究地质运动的规律,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做出更为精准的预测。

1.3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

由上文可知,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息息相关,互为影响,故而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应对地质环境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换句话说,在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中,国家可以双管齐下,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地质环境保护相结合,制定出更完善的防治政策。

2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中遇到的问题

2.1以往地质灾害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科技、经济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在以往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中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地质灾害整治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灾害整治工作一般是发生在灾害发生后,大多数人还处于“懵懂”状态,并不能有效的进行思考,对于人员的伤亡、财物的各项损失没有及时进行收整;

(2)缺乏资金的投入,正所谓天灾人祸,在地质灾害整治工作前期,往往无法保证整治工作的资金,进而影响后期的工作安排;

(3)相关整治技术以及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支持,人员安排不够规范。

2.2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扩大,水土流失、地震、地球回暖等各种现象频繁发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地质环境质量的下降,自然资源流失严重,直接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3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为了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人们不断实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等等,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导致土地植被覆盖面积减少、地下水资源枯竭等现象的发生,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加速了水土流失、雾霾、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这些都源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过于薄弱,使得大部分自然环境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3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3.1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纵观历史长河,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为了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自我各项需求不断的向自然环境进行“索取”,逐渐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口号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人们也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地质灾害中进行自我反思,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便现在社会中,人们依旧直接或间接的依靠自然环境生存,但更清楚的看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应学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尽可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避免出现无尽止的开采资源。对资源更是合理化利用,从根源上抑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资源的浪费。

3.2加强对相关应急措施的管控

地质灾害发生后,做好相关应急措施的管控能减少损失,故而应加强防治管控措施,如地质灾害应急小组的组建、相关的急救措施演习、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以及个人自救能力,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3完善并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防患于未然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所以人们应努力完善并落实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例如国家地质灾害预防小组便可以收集以往发生过的自然灾害进行统一收集、编整,地质灾害虽然是可怕的、不可控制的,但有其预见性,只要相关人员对其深入研究,就能实现有效防护工作。即便是发生了地质灾害,也能按照以往的防护措施将人员进行安全撤离,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

3.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一个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同理地球也是。要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人们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应进行合理的安排。要知道人们在生活中所使用到的所有东西都取自自然,最终又回归于自然。但地球上的资源又是有限制的,所以,人们应改变传统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看法,改善其使用方式,实现合理、有节制的使用,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3.5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科普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只有将大家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力量。环境保护亦是如此。国家应加大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并对中高风险地区进行科学传播以及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可怕之处。让更多的学生、人员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抗争工作,需要人们不断的坚持研究、了解。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保护的意义,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努力实现以防护为主,整治为辅,推动以防治相结合治理措施,真正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晋华.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J].居业,2021(7):142-143.

[2]沈自彬.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相关思考[J].区域治理,2020(34):149.

[3]康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9(12):55-56.

[4]李志军.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浅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0):3355.

[4]邝林华.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9(15):122,124.

作者:于世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翻转课堂高中地理论文下一篇:近视成因矫正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