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护理论文

2022-05-0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新生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导读: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本文就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好的护理方案,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治疗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毕业论文范文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疾病。

新生儿科护理论文 篇1:

新生儿科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分析与防范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医疗卫生条件在不断提升,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医疗体制在不断改革,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加之护患关系相关的法律知识的普及,增强了人们的维权意识,所以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在不断攀升。特别是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由于新生儿的病房大部分都没有家属陪护,并且家属对于新生儿格外关注,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更容易产生纠纷。为了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过程的完善,减少医患纠纷发生概率,不断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针对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纠纷产生的原因展开了分析,然后分析了具体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纠纷;原因;防范

1.前言

护患纠纷是在病房护理服务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争执和冲突严重影响护患关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属及患者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所以其在就医过程中的维权意识也相应增加。在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新生儿是家庭的焦点,对于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格外重视,所以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及经验要求较高,一旦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无法达到新生儿家属的要求就容易出现护患纠纷,因此有必要结合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措施,减少纠纷的出现是关键。

2.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产生纠纷的原因

2.1 缺乏全面的服务意识

虽然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医疗体制在不断改革,很多患者在医院就诊的时候往往抱有一种消费的心态,所以他们自认为自己有充足的理由获得良好的护理和服务。但是在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一些护理人员缺乏全面服务的意识,只是重视护理任务的完成,对新生儿家属缺乏热情的服务,例如讲话的时候语气冷漠,缺乏耐心等,这样会影响患儿家属的心情,引发不满。

2.2 医护人员同新生儿家属沟通交流不足

由于新生儿护理过程往往没有家属陪护,所以家属不在新生儿身边,会产生各种担心,再加上医院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不能及时的获知结果,新生儿的病情又容易出现较大的变化,所以当护理过程不能达到家属的要求的时候,很多家属由于不理解,将治疗效果不佳的责任怪罪到护理人员的身上。

2.3 新生儿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由于新生儿患者的血管较细,较小,再加之自身没有配合治疗的能力,所以在进行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较大,例如液体渗出针头拔出过程出现问题等都是产生护理纠纷的原因。

2.4 医护人员技术欠佳

护理人员缺乏充足的护理经验,是新生儿科护患纠纷产生的主要因素,在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的操作不熟练,特别是进行新生患儿静脉穿刺的时候,技术欠佳,再加上新生儿不配合,出现肢体挪动的现象,如果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不好再加之业务水平有限,很难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很容易导致新生患儿家属的不难,产生纠纷。

2.5 医院的管理不完善

促进新生儿科护理的规范性以及完善性,离不开医院的积极配合,但是很多医院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管理不规范现象,主要问题是病房以及科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对于患儿进行诊疗的时候缺乏合理的流程,增加了患者就诊的难度,所以产生纠纷。

2.6医疗护理收费不规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类先进的治疗技术以及新特药品不断被研发出来,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由于很多患者的经济水平有限再加上对于新生儿科病人来讲不会有公费医疗,所以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一旦在护理过程中出现护理收费不合理的现象,容易导致新生儿患者家属的强烈不满产生纠纷。

3.如何防止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医患纠纷的产生

3.1 不断促进护理理念的更新

减少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纠纷的出现,首先需要医护人员不断促进自身护理理念的更新,需要在新形势下主动满足患者增长的护理需要,本着充分为新生儿患者负责的开展护理工作,需要不断促进自身服务理念的增强。此外,护理人员在进行新生患儿护理过程中需要站在患者及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体会家属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加强与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就患儿家属提出的问题耐心的予以解答,认真负责,真诚相待才能减少纠纷产生。

3.2 不断促进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由于新生患儿的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对于护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护理常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技术,以精湛的护理技术减少新生患儿的疾苦。

3.3对于医疗收费情况严格把关

就新生患儿的护理收费情况需要医院认真执行收费标准,建立规范严格的收费制度,并且需要明示各项藥物及护理费用,不断促进收费的规范化与公开化,不断完善医疗价格查询制度,都能够发现问题的及时改正。

3.4促进医护工作的合理配置

医院需要结合床位要求合理的配备护理人员,促进科学值班制度的实施。护理人员需要在日常护理过程中不断促进护理技能提升,用精湛的护理技术增进患儿家属及陪护人员的信任,在日常护理中总结不足,不断提升新生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

4.结语

综上所述,新生儿科护理相比较其他科室的护理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之护理过程较为复杂,每一个新生患儿的家属对于护理质量要求很高,因此很容易产生护理纠纷,因此需要结合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纠纷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减少新生儿科护理过程中纠纷的产生,保障新生儿科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晓军.探析儿科病房产生纠纷的原因与护理防范对策[J].现代护理,2013(08)

[2]张春梅.儿科病房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03)

[3]姜玲.新生儿科护理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J].护理医学,2006(15)

作者:贾文彬 范雪爱

新生儿科护理论文 篇2:

论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和临床护理体会

导读:根据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本文就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好的护理方案,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治疗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毕业论文范文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疾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Ⅰ组)、股动脉组(Ⅱ组)和肱动脉组(Ⅲ组)。Ⅰ组120例,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日龄(2.98±0.45)d,平均体重约(2850±158)g。Ⅱ组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日龄(3.14±0.53)d,平均体重约(2810±153)g。Ⅲ组120例,男性72例,女性48例,平均日龄(3.04±0.49)d,平均体重约(2840±160)g。3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血工作由一位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负责,工具全部采用1ml注射器和7号头皮针,以排除操作者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影响。

1.2.1桡动脉采血法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并感知桡动脉的走行、搏动感、位置的深浅和桡动脉的粗细。常规皮肤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刺入,针尖斜面向上,见回血后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局部至不出血。

1.2.2股动脉采血法患儿取平卧位,脱去一侧裤腿,使下肢处于屈膝外展位,必要时臀下垫一小枕,助手固定患儿双腿,常规消毒皮肤,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1 ml注射器(自带7号针头)与皮肤呈90°或45°角进针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無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1.2.3肱动脉采血法患者取平卧位,上臂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消毒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触及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使动脉在手指下方,在食指边的动脉搏动处,以30°~45°角进针,见有鲜红色回血时固定穿刺针位置,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混匀后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1.3评价标准观察3组动脉采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及淤血发生率、误入静脉率、患儿局部疼痛程度。根据CRIES疼痛量表[1评]分判断:重度疼痛指躁动、高调哭但不可安抚、痛苦表情伴有呻吟及生命体征改变;轻中度疼痛指皱眉、身体轻微扭动、无痛苦表情。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表1)

由表1可见: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22.32,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15.4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0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3组患儿血肿、淤血、误入静脉率的比较(表2)。

由表2可见:3组患儿并发症、误入静脉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18.52,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17.3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职称论文范文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03,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3组患儿穿刺时局部疼痛程度的比较(表3)。

由表3可见:3组患儿穿刺时局部疼痛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Ⅰ组与Ⅱ组比较(χ2=43.38,P<0.001),Ⅰ组与Ⅲ组比较(χ2=33.7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组与Ⅲ组比较(χ2=0.7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桡动脉采血安全,成功率高桡动脉采血选择桡骨茎突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明显搏动、触摸有条梭状感觉的部位作为桡动脉穿刺部位,位置固定,暴露好,并且桡动脉位置表浅,没有大的血管、神经与之毗邻,因此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十分安全。股动脉搏动虽然明显,但位置较深、搏动弥散、定位困难,而且股动脉穿刺点靠近股静脉和股神经,若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误抽静脉血或损伤股神经[2]。肱动脉搏动明显,易于穿刺,但部位深,毗邻组织关系变异较多,易误穿到正中静脉等[3]。

3.2桡动脉采血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桡动脉采血部位在手腕,不必松解包被和衣服,卷起袖管,根据解剖位置取血即可。穿刺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和触及,不易穿刺失败导致发生淤血、血肿。股动脉采血部位结构特殊,皮肤松弛,穿刺成功后很难固定,而且股动脉是大血管,压力高,穿刺后压迫不当易出现淤血甚至血肿[4];另外股动脉采血的时候,患儿需暴露面积大,但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会使体温下降甚至不升。肱动脉采血部位较股动脉浅而较桡动脉深,也较易形成血肿,且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在此穿刺易因动脉栓塞造成前臂血运障碍[5]。

3.3桡动脉采血省时省力,容易掌握股动脉、肱动脉位置深,患儿易激怒,四肢不自主活动多,操作难度大,往往需要2人协作,对初学者不易掌握。穿刺成功后难于固定,有时针头从血管中滑出导致采血失败,需反复穿刺。抽吸时必须换手,这样既给操作人员带来许多不便,又使患儿局部疼痛反应强烈。而桡动脉采血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同时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减少患儿躁动及哭闹,成功率高,1人操作即可,省时省力。

4小结

桡动脉采血比股动脉、肱动脉采血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且此法操作方便、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不同动脉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动脉采血部位。方法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均P<0.05),毕业论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产痛情况明显低于后2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周彩霞

新生儿科护理论文 篇3:

PDCA循环对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摘 要】目的: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应用于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对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在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入住本院新生儿科的所有婴儿中,利用统计学方法随机挑选其中的70人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将其均分成普通组和研究组。其中普通组的35人采用医院传统常规化护理管理方式;研究组的35人则同时实施常规护理和PDCA循环护理。最后对所有样本患儿实施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普通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PDCA循环护理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新生儿科整体护理质量,保证科室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该方法展现出很大的应用价值,有必要在医院进行推广。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新生儿科护理;护理质量;应用

新生儿科作为所有医院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科室,其中的治疗和护理质量会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良好发育。因此新生儿科有必要建立符合科室实际发展的高质量护理体系。现阶段我国医学护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一种新型的PDCA循环护理应运而生,为了研究该新型护理管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入住本院妇产科的所有孕产妇中,利用统计学方法随机挑选其中的70人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将其均分成普通组和研究组。普通组,男20例,女15例为,年龄1天~29天,平均年龄(7.952.61)天;研究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1天~30天,平均年龄(8.242.59)天。新生儿的一般资料对比显示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普通组新生儿:实施医院传统常规化的护理模式。护理工作集中在随时监测新生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对其开展体位护理和身体安全防护等方面。

研究组新生儿:对本组的新生儿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和PDCA循环护理模式相结合的综合化护理干预。从开始综合护理,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每一位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管理的應用情况开展详细的总结,整理护理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优化办法。在PDCA循环护理模式应用之前,要求科室组织专业的护理人员成立对应的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详细的分工,要求职责明确。同时,对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培训工作,提升其护理理论知识。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将护理理论知识进行良好的应用和记录,积极结合实际情况总结护理工作中的大小问题,不断提升护士的综合护理素养。科室可以按照周、月、季度、半年、年这样的时间段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要求自身整理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与其他护士进行交流。护士长总结护理管理模式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积极配合护士进行解决。在应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整个阶段,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应用最后的处理阶段。要求医院联合新生儿科护士长及所有护士人员对本次的PDCA循环护理模式应用工作进行详细的总结,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并基于实际护理工作具体情况提出有效地解决或者改进方案,使得该科室的整个护理工作都能够在每一次的循环过程中得到提升,在改进中增强新生儿科的整体护理管理能力。

1.3 评价指标

在对所有样本新生儿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模式之后,对两组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估。护理质量主要有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穿刺技术。当评分越高,则代表护理质量更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结果比较

通过对护理质量包含的不同要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新生儿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评分更好,明显优于普通组。两组数据的在对比中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科的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四个实施步骤:计划阶段,整体以往护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先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然后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工作职责的明确,使得护理质量管理方案得到理论上的完善。实施阶段,每一位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的职责开始实施护理工作,护士作为护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务必保证工作高质量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中提升自身专业护理技能。检查阶段,医院联合新生儿科护士长,对所有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审核,考核护理人员,发现问题,护理人员努力解决问题。处理阶段,针对本次的所有工作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探讨,找寻护理问题,与计划阶段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比对,不断改进护理方案,提升护理质量。

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通过对两组新生儿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得出在研究组采取的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应用之后,其护理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评分。同时新生儿家属也对该项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环节更加满意。综上,在医院新生儿科中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其应用价值更加突出,应该加大应用力度。

参考文献

[1] 曾文莉.PDCA在急诊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7):1808-1810.

[2] 来嘉慧.采用PDCA法对肾内透析患者的护理质量效果满意度观察[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3):117-119.

[3] 钱艳.PDCA理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4):99-100.

[4] 杨婷.运用“PDCA”循环实施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成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1):138-139.

作者:黄善翠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众文化解读论文下一篇:学科高校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