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教学设计弟子规

2023-02-01

第一篇:国学课教学设计弟子规

国学课《弟子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课《弟子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大学语文》学习目标

2、了解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考核的办法

(二)能力目标

1、了解《弟子规》全貌

2、通过学习,运用《弟子规》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

教学重点:

1、了解《弟子规》全貌

2、通过学习,运用《弟子规》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

教学难点:

1、了解《弟子规》全貌

2、通过学习,运用《弟子规》中的精华来指导我们的人生实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弟子规》1、导语:我们现在的小孩子们在家长的教育下都懂得文明礼貌,懂得对待他人要有一颗爱心,其实,古代的孩童教育也未尝不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教育孩童的典范《弟子规》。

2、《弟子规》的作者介绍

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龙兴镇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听课者络绎不绝。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有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

3、《弟子规》简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但这本书距今已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4、《弟子规》所涉及的故事

李准倒背《弟子规》:

李准,当代著名作家,他是河南盂津县人,从小生活在农村、1934午,6岁的李准被父亲送进离家半里之遥的麻屯小学读书。由于自己是个大老粗,所以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儿子身上,要求儿子刻苦学习,以便将来能出人头地,顶门立户,光宗耀祖。李准自幼即聪颖好学,智力超群,加之在校又有作为校长的伯父的督促、教诲,因此,学习成绩很好。那些功课不好,常常完不成任务的学生经常要挨老师的“戒尺”,往往手掌心被打得又红又肿。李准由于记忆力极强,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他从没被罚、被打,总是受到称赞、表扬。老师都夸他是难得一见的神童,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一次,李准和本班的一位同学比赛背《弟子规》和《三字经》。古代《三字经》有两种,一种是清代周保璋写的《节增三字经》,一本是清代刘曾騄写的《演三字经》。李准当时背的就是《演三字经》。该《三字经》共404句,1212个字,但李准和他的同学——口气从头到尾背得朗朗上口,一字不差。两个人都互相佩服对方的记忆力。接下去二人背《弟子规》。《弟子规》全文也是三字一句,共计360句,1O80字,分成五个部分。两个人也是不分先后,一齐背完:一场比赛下来,未分出胜负,李准虽没有输,可也没有赢;望着颇为得意的同学,他有点不服气;“得想个法子赢他。”李准心生一计,向对方提出比赛倒着背;他不管那位同学同意不同意,白顾自地倒背了起来;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口中念念有词,竟然真的从尾到头背了一遍,且—字不差,一句不少。把邪位同学瞧得门瞪口呆,茫然不知所措,最后不得部甘拜下风;旁观的同学及老师无不又惊又喜,鼓掌喝彩。从此,李准倒背《弟子规》的事传开了,人们都说,李家出人才了。思考:背课文顺着行不算稀奇,倒着背,却是难上加难。它不仅需要超强的记忆力,还要有敏捷的思维。李准倒背《弟子规》一方面说明他有超强的记忆力,同时是不是也说明了《弟子规》有非凡的影响力?

5、《弟子规》节选讲解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思考:这种不管什么人都要爱护的思想在今天除了有借鉴意义外,有没有消极的地方?如“东郭先生救狼”的故事。

原文: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启示: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原文: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启示:少说多做。

原文: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启示:肯定和赞美别人的`优点,且虚心学习,勿嫉妒贬损。

原文: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启示:做人真诚,勿阿谀奉承,喜新厌旧。

原文: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启示:尊重他人,不轻易打扰。

原文: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启示: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常思自己过。

原文: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启示: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并予以称赞。

原文: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启示:过犹不及。

原文: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启示:鼓励行善,互相勉励改过自新。

原文: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启示:乐善好施,多予少取。

原文: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启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启示:报恩不抱怨。

原文: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启示:行为端正庄重,勿轻浮随便。

原文: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启示:以理服人不以势服人。

6、《弟子规》的影响及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弟子规》编成后,因其通俗易懂,易于背诵,甚为普及,清代末年有的地方官府还将其定为私塾、义学的必读教材,甚至作为“劝善”书籍,在祠堂、茶馆、书馆中进行宣讲,使其广为流传。

启示有三:

(一)规范准则的具体可行。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一部日常行为守则,只有要求明确,具体,才可使他们有据可依,真正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弟子规》中的许多规范都具体可行:如“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不仅向青少年学生指出了具体的站立、行走、行礼的正确姿势,而且指出一些应纠正的不良姿势,这种具体明确的准则要求易于使青少年学生理解接受,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浅显生动的理性论证。

《弟子规》不仅对青少年学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准则要求,而且还尽可能地作了浅显生动的理性论证,使青少年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行为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也即不仅告诉青少年学生要怎样做或不能怎么做,而且还简单浅显地告诉了青少年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如“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加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自作”;“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等等。这样把一些简单的、普遍适用的道德认识、价值标准灌输传授给青少年学生,就不仅会给他们的行为以具体指导和规约,而且还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自觉自律精神,其教育效果会更有成效。

(三)《弟子规》采用三字一句、押韵的文字表达形式,这样节奏明快,便于记诵,更易于为青少年学生接受领会。

这无疑会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总之,《弟子规》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方面,均有其可资今天借鉴的地方,应重视对这份文化教育遗产的研究、消化,继承。

7、思考与练习

(1)《弟子规》中的“泛爱众”思想与我们当下倡导的大爱思想有何异同?我们怎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对于品行、名位、才能、修养、贫富、善恶、取舍、恩怨、理势等这些人生当中的基本问题,你有何思考?

第二篇:参赛作品 国学教学案例(重温《弟子规》)

重温《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

【引言】

通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诚信严谨、读书好学、修心养性”的良好品德,形成健康的人格。入则孝是学习《弟子规》的第一课,同时也是学习其它内容的基础。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心,才算具备了做人之“根”。本课就是从孩子对父母的“孝心”入手,通过讨论,联系实际等各种活动从而延伸出学生对长辈,对他人的尊敬,感恩之情。

【教材分析】

[注释]呼:呼唤;应:应该

[译文]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情感培养】

1、感恩情感的养成,强调树立家长的权威形象。将小学生习得的外部规范内化为内在道德。促使小学生将家庭教育中习得的感恩意识升华为对社会、他人的感恩。

2、尊重情感的养成,在人际交往中,尊重意识意味着对交往双方人格平等性的认同及宽容。

【教学目标】尊重他人,当别人呼叫我们的时候,要立即给予善意的响应。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应勿缓”的含义及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本课中每一个字的含义,尤其是“应”的具体意思。 【案例】

一、复习错误!未指定书签。导入,巩固常识

1、学生跟随视频背诵前面的内容

2、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给上句答下句的活动,并用简单的动作表示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意图】抢答部分设计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配乐吟诵《弟子规》是让孩子感受浓郁的古典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进入主题,学习新知

1、播放动画,找出动画中体现内容的句子

观看动画《汉文帝侍母》,找一找动画中讲的是入则孝中的哪一句?齐读这句话 【教学意图】播放动画,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找一找,读一读的设计让学生

1

与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亲密接触。

2、教师提问,感悟句子,补充故事《哭竹生笋》 ①交流感受

②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亲有疾„„不离床”

【教学意图】通过谈感受,解释句子,听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对父母的那种孝心,孝行。

3、学会运用

①出示两个情景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适时补充现代子女的孝心故事。 ②小组成员思考,讨论后做答

【教学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联系实际,学会思考,学会迁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情景体会,践行孝心

1、观看情景表演,找找小红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她应该怎么做?请学生来演一演。 ①认真观看情景剧

②利用小公民道德点评台来点评小红的所做作为,指出她应改正的地方。 ③试着上台演一演

2、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观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幕,使孩子结合自身反省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拘泥于古代的孝行,在现实生活中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心。

四、拓展延伸, 说说心里话

1、出示图片

2、观看图片,感悟、想象写话

3、写话交流

【教学意图】通过观看图片,引导想象。写话练习激发学生对长辈,对他人的尊敬、热爱、感激之情。

五、总结升华,深情寄语

1、出示图片,播放《感恩的心》

2

2、专心聆听

【教学意图】在聆听中让学生进一步升华自己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父母呼,应勿缓

呼:呼唤 应:应该

【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理解《弟子规》原话的意思,理解了之后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学会活学活用,培养了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他们能很快说出原文意思,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他们的积极和用心超出了我的想象,基本上能很完整地解决现实问题。另外我通过让孩子们讨论生病时怎样照顾父母,平时又该怎么做?对父母之外的人应如何感恩等环节让孩子的孝心得到了升华,在写话环节他们写出了很多感人肺腑的话语言。

【参考资料】

1、《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

2、《国学教师教学用书》第9——18页

3、《国学经典教育书系(小学版)》/南方出版社第175页

4、《国学经典的教与学》第96页

第三篇:国学-弟子规-教案

第一课时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序: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注释

悌 :弟弟敬爱哥哥。

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厚德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注释: 承:承担。 解读: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应该恭敬的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读: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之后,先探望父母,下午回家后,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注释: 苟:如果 解读:

纵然是小事,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擅自作主,任性而为,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贻:遗留 具:准备 解读: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身体有所不适,受到伤害,父母亲就会忧虑。品德修养有问题,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耻辱。 思考题:

1、弟子规从几个方面谈做人应有的礼仪规范。

2、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面对父母的教导我们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人物链接: 故事一:

温家宝总理谈中国传统文化

新华社消息 温家宝总理1月31日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进行了座谈。

院长女士,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来到久负盛名的塞万提斯学院与大家见面。中国和西班牙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大国,今天的座谈会以文化为主题很有意义。贵国著名剧作家哈辛托•贝纳文特曾说过:“文化是理解与沟通的良师。 ”文化交流对增进我们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必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从未间断。在此,我想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一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提倡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二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张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不同文明之间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人民奉行的崇高价值,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起了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睦邻友好的积极作用。

三是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书于殷商时期的《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我们提出的“以人为本”,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天人合

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中国宋代哲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就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人是自然界所产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可以认识自然并加以改变调整,但不应破坏自然。如果破坏了自然,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故事二:

捐肾救母的田世国

田世国,山东人,38岁,律师,5年来一直在广州工作,难得有空回家。2004年2月26日,田世国的弟弟从老家给他打电话说:母亲查出患尿毒症。突然听到这不幸消息,田世国仿佛天塌了下来。第二天,田世国就匆匆踏上北上的列车,回到了母亲的身边。看着母亲被病魔折磨的消瘦不堪的身躯,田世国心里十分的痛苦。田世国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女,一度想放弃治疗。田世国在得知最好的治疗方式是移植一个健康的肾脏后,田世国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他毅然决定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妈妈。

2004年9月27日,田世国把母亲骗到上海来,他说:“如果我妈知道那个肾是我的,她会从楼上跳下去,她绝对做得出来!”田世国说,他永远忘不了母亲听到他说找到肾源时的那个眼神,那是求生的欲望。

田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千百年的问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名言链接: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曾国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丘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第二课时 出 则 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注释: 泯:消失 解读:

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弟妹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 ;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读: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 谨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注释: 履:鞋子。 解读: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 ,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 ,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读:

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 ,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

《增广贤文》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思考题:

1、《中学生行为规范》要求我们要衣着整齐符合学生身份,联系《弟子规》谈谈理解。

2、为什么借东西要按时归还? 人物链接: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 了好人缘。 名言链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短不可护,护短终短;长不可矜,矜则不长。──聂大年

第三课时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秽:肮脏。

妄:荒谬不合理。

佞:惯于用花言巧语谄媚人

解读: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都是不可以的。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 ,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读: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 ,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注释:

跻jī:登,上升。

解读: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纵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见到别人的恶习,就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注释: 却:退步。 砺:磨。

解读: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 ,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 听见别人称赞我就高兴,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解读:如果是无意之间犯的错,称为过错;有意犯错误那就是罪恶了。如果勇于改正错误,那就等于没犯错;如果犯了错还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辜:罪

《增广贤文》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思考题:

1、《中学生行为规范》规定不说脏话,结合《弟子规》谈谈理解。

2、孔子说:“见贤思齐”,《弟子规》中有同样的表述,请说说。 人物链接:

马班邮路王顺友

王顺友,这个并没有多少人熟知的名字,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

1995的春天,陪伴王顺友的骡子受到惊吓后脚乱踢,王顺友一不小心就补螺子踢倒了,但王顺友却一想为山里的人们送邮件,只好强忍着疼痛捧着肚子,继续上路,9天9夜的漫长路途,信是送到了,可是王顺友却昏倒了,当他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气若悬丝。为了送信,他吃尽了苦头;为了送信,他饱经了磨难。

5年是这样,10年是这样……一晃眼,已经度过了20个春夏秋冬,岁月毫不留情地在王顺友的脸上纵下了“千山万水”,而他却仍然坚守着这一份工作。20年的马班邮路生涯中,他穿越过如雨一样袭来的山体塌方,也用匕首吓退过手持长刀的剪径强盗;在他落水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去捞他的邮包,但是,他的邮件从没有丢失过。 名言链接: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申居郧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曾国藩 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第四课时 泛 爱 众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訾zǐ:说人坏话。 解读:

自己有才能,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不要轻易诋毁,说人坏话。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份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 《增广贤文》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一人道好,千人传实。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得宠思辱,安居虑危。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一毫之恶,劝人莫作。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思考题:

1、 对待他人的缺点错误我们如何去做?

2、 我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弟子规》是如何表述的? 人物链接:

贺之章的故事

贺之章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性格直爽,豁达健谈,当时的达官贤士都 很仰慕他,都愿意和他交谈,他虽然名气很大,但爱才若渴,热情地提携讲坛后辈。当他在京城身居要职时,李白还是一个初露头角的诗人。贺之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赞叹不已,称李白是“谪仙”。两人见面后,虽然年龄相差四十多岁,但却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之交。后来,在他的推荐下,李白名震天下,后来成了人人赞叹的“诗仙”。 商鞅的故事

鞅是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辅佐秦孝公进行了变法。变法之初,为了取信于民,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天,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并当众宣布,谁能把它扛到北门,赏赐黄金十两。可是到了下午,还没有人去做,这时商鞅又下令把赏金增加为五十两,这时有一个人把木杆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把五十两黄金奖赏给了那人。人们见商鞅说到做到,以后推行什么政策都积极响应,商鞅变法于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名言链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6、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第四篇:国学弟子规教案 2

《弟子规》第二十课教学设计

姓名:王兴兰 性别:女 地区:青海省西宁市

邮编:811603 单位:田家寨小学 职务:教师

联系方式:13909716435

一 教材分析

《弟子规》第二十课围绕“诚信”这一行为,通过韵文、释文、拓展、故事四个板块的设计,体现出课文的文、意、理的统一。韵文“凡出言,信为先,惟其是”这些要求体现出做人应讲信用,做到真诚待人的道德准则;“诈与妄,奚可焉,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文明,待人真诚的人。释文表意准确,通俗易懂。拓展结合生活,联系实际揭示了课文内容的现实意义。故事《孟信卖牛》以生动的事例诠释“只有自己做到真诚守信,才会赢得众人的信任、尊重。”这一道德修养与道德智慧,体现出《弟子规》行为准则的道德素养与道德智慧的统一。

二 教学目标

1.读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

2.读中感悟,结合释文与故事读中理解“信”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积极影响。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课文的处事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4.学中陶冶,诵读中感受古代韵文的音韵之美,内涵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 设计理念

1.紧扣“信”这一主题,根据诵读入韵、读文明意、悟理导行三层教学目标,相机设立创设情境,话题揭义;字正腔圆,诵读成韵;故事诠释,读文明义;生活介入,明理导行教学四环节。分层推进,层层落实,促进知行合一。 2.确立以“读—思—悟—行”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准韵文的字音、节奏、音高,掌握停顿,落实诵读化。借助故事,在故事中诠释文本要义,在故1 事中引发思考,激发学习情趣.结合拓展,引导学生反思生活,明理察失,增强行为规范意识。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话题揭义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字,这个字大家都很熟悉。大家看看,它是怎么写的? 2.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用心想一想,我们的祖先造字时为什么这样写?它包含怎样的意思呢?(人说话要讲信用)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第二十课,从古人的“信”的行为要求中,学学为人处事的真诚与智慧。

(二)字正腔圆,诵读成韵

1.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把韵文中不认识的字,找出来,看着注音读几篇后,再自行把韵文试读两遍。

2. 集体朗读韵文,提出诵读要求:读书贵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诵读精神饱满,咬字吐音清晰。(教师相机引导)

3. 读文之美在于轻重缓急能入韵。播放音频,让学生找出诵读的停顿节奏,按。文节奏读文。现在请同学们先试行打节奏。

4. 读文贵有轻重缓急,根据诵读的需要,找出韵文中轻读与重读的字,按节奏读出韵文,(全班同学集体读,小组读,个别读)适时指导,相机激励。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

(三)故事诠释,读文明意

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刚才的几轮诵读,同学们对照韵文再读读译文,想想古人对待“信”是怎么要求的?(交流汇报)

2.我们一起听听孟信卖牛的故事,看看获得怎样的启示。(播放音频故事 [孟信卖牛] ) [说一说] 2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用心想一想,贫穷的孟信为什么赢得大家的尊重?(诚实、守信)孟信的行为符合《弟子规》的哪些要求呢? 3.情境插入,依理明义

看动画短片《男孩和金斧头的故事》

说一说:你认为故事中的两个小朋友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分别符合《弟子规》中的哪句话? [议一议] 评析: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考与辩论,相机引导,

[1]紧扣“信为先,惟其是”先自行思考,然后同桌交流,鼓励学生结合韵文要求,针对小男孩和邻居的行为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只有诚实守信,待人真诚,品质崇高,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帮助。) [2]紧扣“诈与妄,奚可焉”从邻居的贪婪,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邻居之所以失去别人的帮助,是因为他没有做到“信为先”,缺乏待人真诚的品质,为了不再犯邻居的错误,谨记教导,我们再次集体朗读韵文。

(四)生活介入,明理导行

孟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明白自己的行为得失就是成功的开始。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事例来说一说,(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交流展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真诚表达,恭敬待人,信守承诺。)

评析: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我们要学习孟信和小男孩,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因此,我们再次朗读课文。

(五)升华题义,激励实践

不断努力实践,让我们成为传统文明的实践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用心诵读.同学们,《弟子规》中为人处事的准则是祖国传统文明的宝贵财富之一,我们不只是在课堂上诵读,更应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五 板书设计 第二十课

言真诚 戒 诈与妄

3

崇高 戒 刻薄语 秽污词

附:教学反思

一 拓展教材,使教学内容丰富立体

《弟子规》虽然是国学经典,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我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说,有事做,他们在上课时发言踊跃,积极表现,得到的知识和启迪也超越了原来的教材。

二 层层递进,提高了学生能力,升华了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理解《弟子规》信这一部分内容的意思,理解了之后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学会活学活用,培养了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他们能很快说出原文意思,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他们的积极和用心超出了我的想象,基本上能很完整地解决现实问题。

三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在准备这节拓展课时,我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活动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提高?这些问题促使我一遍遍地精研教材,查找相关资料,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不愿表现,参与面虽然广,但还不是全班。 2.上课时我还没有做到始终和孩子平等对话。

4

第五篇:弟子规国学诵读方案

诵读《弟子规》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生奋斗的行程,是文化传承的通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为进一步推进语文规范、传承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努力打造书香校园,引导师生共同读书,与书为伴。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还能使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新,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二、活动目的:

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熏陶学生品质的作用。《弟子规》这本书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比《三字经》更通俗易懂,更易让人接受, 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因此,诵读《弟子规》确实是教育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诵读《弟子规》,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同时, 学生也能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弟子规》简介

“弟子”,指学生、晚辈。而知识是没有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终身不断学习的过程,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弟子,都应该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的道理及应遵守的规范。如何在世间上为人处事,做好一个人?就需好好学习《弟子规》。

四、活动对象:

学校全体学生

五、实施措施:

1、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

2、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比赛形式。

1.班级比赛。每班先举行背诵比赛,选出背诵流利、响亮的,按要求有感情背诵。

2.精神面貌好。

3.普通话标准,诵读流畅,语速、语调恰当,停顿合理。

4.诵读时间:3分钟内。

5.(1—2)年级背诵指定部分。(3—6)年级按要求背诵并答题。

6.诵读比赛后评出优秀诵读班级。(年级前三名)

七.比赛要求:

1.各语文老师高度重视,组织学生扎实开展读书活动,积极参加本次活动,扩大学生知识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提升文化范围,营造书香校园。

2.要求全校比赛学生着装校服。

仁兴学校语文教研组

2014年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人事部门职权目录下一篇:供销社副主任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