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论文 篇1:

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

摘要:基于陕西省西安、榆林、汉中三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问卷调查,探索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互动关系,可以发现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对较高,能够满足居家社区难以实现的养老需求,人际关系质量良好,拥有较强的亲缘关系;但受到生活区域范围的约束,交往对象数量有限,活动参与意愿不足、参与行为欠缺。人际关系、活动参与显著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且活动参与是人际关系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中介变量。从家庭、机构、政府、社会等多主体出发,通过发挥家庭基础支持作用、丰富养老机构适老活动、加大政府多渠道扶持力度、弘扬中华慈孝文化等多措并举,有助于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幸福感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主观幸福感;老年人

一、引言

面对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与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目标,中国老年人生存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备受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先后于1990年和1999年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战略,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是让老年人达到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状态,这不仅是寿命长度的延长,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主观幸福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和居民生命质量的重要指标。①积极老龄化战略鼓励老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幸福度过晚年生活。受关系型社会特征的影响,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②,人际关系也成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环节。因此,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密切联系。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不断弱化、新兴的居家—社区养老供给的不足,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的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在养老机构,老年人远离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缺乏早已熟知的亲属、朋友的社会支持,人际关系圈和活动参与度会发生结构性改变,晚年生存和生活会重新面临严峻挑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对生活幸福与否的感知、判断和评价会受到不可预见的影响。因此,养老机构内老年人人际关系和活动参与如何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值得学界的关注和思考。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家庭代际关系③与亲友关系是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④,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更为重要。参与意愿与参与行为是常用的测量老年人活动参与的指标。⑤在活动参与的全过程中,个体最先产生参与意愿,其次产生参与行为,而具体参与行为又可以通过参与频率和坚持度测量。研究表明,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参与意愿与参与频率均能显著提高其主观幸福感。⑥坚持参与某项活动形成规律后,会使老年人感受到充实感和有意义感,继而对老年生活感到满意和幸福。⑦自我人际关系感知良好的老年人会更多地参与到休闲活动中去。⑧有学者发现,强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北京市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⑨还有研究发现,拥有良好的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可为老年人提供参与活动的经济资源与情感资源,促进老年人的活动参与⑩,与室友、同辈、工作人员的互动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参与休闲活动的主要因素。B11

国内外学者就老年人人际关系、活动参与及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为本文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较少关注养老机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缺少对老年人家庭关系以外的其他人际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陕西省的养老机构老年人为调查研究实例,采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际关系、活动参与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理,并从多视角提出增强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与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

养老机构是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众多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重要选择。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这会对老年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实施有效的实地调查,关注并掌握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群的生存状况和生活状况,通过一手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养老机构里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活动参与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理,可进一步探索提高养老機构老年人群幸福感、获得感的实现途径。

第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本文选取自费居住养老机构中的自理或半自理、能正常沟通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不考虑无偿接受养老服务的多为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等特殊群体)。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阶段进行抽样。以陕西省为调查区域,分别对陕北、关中、陕南地区的榆林市、西安市、汉中市的相关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一对一”访谈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1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73.4%。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对于因变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本文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进行测量。该量表基于情感平衡理论,通过24个题项,全面调查了老年人的正向情感、正向体验以及负向情感和负向体验。MUNSH量表在老年公寓中的信效度水平较高,已被众多国家广泛采用。对于人际关系和活动参与两个自变量,人际关系包括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分别通过“子女关心”和“机构中好友数量”等9个变量测量;活动参与包含活动参与意愿、参与频率和参与坚持度,分别通过设置单一题项进行测量。

第二,调查结果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相对较高。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221位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MUNSH量表平均得分33.67分,最大值为48,标准差为11.65。由此可见,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相对较高。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机构内部专业化的日常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等服务,这样可以满足居家、社区难以实现的养老需求。因此,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可获得专业性强的综合养老服务从而安享晚年,拥有较高的幸福感。

二是养老机构老年人人际关系质量良好,但交往对象数量有限。调查结果显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中,88.3%的受访老年人认为子女关心“比较多”和“非常多”;90.0%的受访老年人认为与子女关系“良好”和“融洽”;76.0%的受访老年人家庭支持“比较多”和“非常多”;84.6%的受访老年人家属探望频率都在每月一次及以上。由此可见,这些老年人所处的家庭氛围融洽,即使生活在养老机构仍然能享受到亲人的支持,拥有较强的亲缘关系。此外,34.8%的受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有“5人及以上”的好友,25.3%的受访老年人则没有;29.0%的受访老年人信任“5人及以上”的工作人员,25.8%的受访老年人则没有;57.0%的受访老年人与同伴关系“良好”,58.4%的受访老年人与工作人员关系“良好”,52.0%的受访老年人人际关系自评“良好”。总体上,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对地缘关系质量的评价较高,主要得益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养老机构坚持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然而,受日常生活区域范围的约束,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实际交往对象的数量是有限的。

三是养老机构老年人活动参与欠缺。调查结果显示,不足一半(46.6%)的受访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的意愿较强,大部分(59.7%)受访老年人参加活动时持有“随性”的态度,并不会刻意坚持参与。在参与活动的老年人当中,32.1%的受访老年人“经常参与”信息类活动,29.0%的受访老年人“经常参与”健身类活动。由此可见,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的意愿不足,实际参与活动的行为也不积极,且较少形成有规律的、持久的活动参与习惯,这不利于老年人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人际关系、活动参与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在实证分析人际关系、活动参与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之前,本文从人际关系9个变量中提取了2个公因子,并根据其特征命名为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将活动参与聚类为两类,根据其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低参与群体”和“高参与群体”。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活动参与是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第一,人际关系可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其中,地缘关系的影响尤为重要。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显著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26和0.204。可见,在养老机构,地缘关系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是:入住老人与工作人员和同辈群体的互动比与家庭和亲友的互动更为频繁,相处更为和谐,其晚年生活的幸福感会更强。因此,我们应重视老年人在机构中新建立的地缘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强化老年人的地缘关系,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主观感受。

第二,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是增强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活动参与意愿、参与频率和参与坚持度显著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210、0.106和0.153。老年人活动参与意愿越强烈、越积极主动,对活动越有兴趣和期待,则会更加认真地去对待活动本身,也就会更容易地感受到参与其中的魅力和乐趣,从而获得幸福感。退休后,老年人参加养老机构活动是提高其获得感的主要途径。老年人活动参与频率越高,这种获得感就越能提升他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老年人越是堅持参与活动,获得感就越强烈、越持续,幸福的感觉也就越强烈、越明显。因此,有必要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与意愿,开发更加适合老年人参与的针对性强的活动项目,提高老年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规律性,以此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幸福感。

第三,人际关系对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活动参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显著影响老年人活动参与意愿,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86和0.355,地缘关系对老年人活动参与频率和坚持度的影响显著,回归系数分别为0.330和0.302。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亲缘关系越强,亲属提供的社会支持就越多,亲属对于老年人参与活动的态度也以肯定、支持居多,可以极大地提高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地缘关系的影响作用体现为:老年人与同伴和工作人员的关系越融洽,通过工作人员的宣传和呼吁、同伴的邀请和鼓励,老年人往往越会抱着尝试的态度选择报名参加活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强人际关系通常促使老年人规律性参与活动并将这一行为坚持下去,参与活动的老年人也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活动群体的身份认同,这种群体归属感也能促进活动参与行为的常态化。然而,在养老机构内,亲缘关系并不具备地理空间近、团体情感影响强烈的优势,难以影响老年人活动参与频率和坚持度。

第四,活动参与中介了养老机构老年人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于亲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活动参与均有影响,据此可以推测活动参与在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本文根据温忠麟等B12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活动参与在人际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活动参与意愿在亲缘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活动参与意愿、参与频率和参与坚持度在地缘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也都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活动参与坚持度在亲缘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没有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可见,人际关系对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路径较为复杂。一方面,亲属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可提高老年人活动参与意愿与需求,产生即将参与活动的激动和憧憬,感受到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养老机构中同伴和工作人员的号召、吸引与陪同可激发老年人活动参与意愿,通过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最终使老年人获得参与活动、融入集体的快乐和幸福,提高主观幸福感。老年人参与活动的能力有限,亲缘关系无法对老年人力不能及的活动参与频率和坚持度产生影响,故而不存在中介效应。

四、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提升对策

本文以养老机构老年人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实地调查获取陕西省关中、陕南、陕北三市221位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20.0软件实证分析老年人人际关系、活动参与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索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实现路径,从家庭、机构、政府、社会等多主体的角度,提出提升养老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体系化政策建议。

第一,家庭应发挥基础支持作用,强化原有亲缘关系。一是家属应时常探望老年人、改善亲子关系、给予老年人及时的关心以及有效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等,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亲缘关系,使老年人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温暖。二是家属需要关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性。老年人通常会比较信任关系亲密的家属,对其建议也常常会采纳,因此,亲属是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的有效人选。三是家属与养老机构都应该秉持积极的合作态度,相互理解、及时沟通,为老年人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规章制度方面,家属应该从全体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出发,遵守机构设立的合理制度,积极配合机构工作,对于有争议的制度和事项,双方要理性讨论。在问题反映与解决方面,养老机构要畅通老年人提出建议和意见的渠道,就问题及时展开调查、研究,协力解决与老年人有关的各种问题,重视并充分发挥家属委员会的职责与权力。

第二,养老机构应强化新建的地缘关系,开展丰富的适老活动。一是要鼓励机构工作人员与老年人主动交流,做老年人的“忘年交”。养老机构可以为每位工作人员规定一定的“陪聊”工作量,鼓励工作人员和老人交朋友、做知己,逐渐培养老年人与工作人员的强地缘关系。二是针对老年人内部的矛盾,机构中的工作人员要注意老年人尤其是同一房间内的室友关系,发现矛盾要加以重视、及时调解,尽量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从脱离家庭环境到适应养老机构环境,老年人需要一定的過渡时间,在这期间对养老机构中的人际交往会存有一定程度的警戒甚至抗拒心理,需把握好老年人复杂的心理特点,在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不同阶段,培养地缘关系的“力道”要不同,初期宜轻,后续宜循序渐进。四是尊重老年人的生理规律,开展多样化的适老活动,可邀请老年人参与到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

第三,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政府需要承担起宏观规划和积极推进的责任,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适当增加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一是创新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资融资机制,由政府牵头,推动养老机构与社会力量,甚至是境外投资者的深度合作,通过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帮助养老机构解决资金难题。二是我国多省市已出台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但实际上政策落地效果不佳,需在政策制定时期理清各部门的权利责任,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政策。三是政府部门应着力提高老年人待遇水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待遇水平,并建立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及时增长机制,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生活的经济基础。四是针对收入较低但又确实有需要的老年人,政府可给予一定的入住补贴或服务补贴,鼓励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购买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提升机构入住率;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养老机构,使养老机构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全社会均应弘扬中华慈孝文化,践行人本服务理念。慈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和“孝”分别是对长辈和晚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全社会都有职责弘扬并践行。一是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的沟通工作,疏解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并利用亲子活动或机构开放日等机会,对老年人子女进行感恩教育,向入住老人宣传“慈”文化,宣传“慈”与“孝”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作为弱势群体,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理应受到重视和回应,养老机构在日常服务中应及时收集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敬老意识,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将“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到服务的全过程。三是政府可通过举办孝文化节,奖励表彰孝文化优秀践行者等活动弘扬我国传统孝文化,在全社会营造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边燕杰、肖阳:《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2期。

②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心理学报》2012年第7期。

③Katz R. 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old age: a cross-national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2009, Vol.6, No.2.

④Street D, Burge S W. Residential Context,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Assisted Living. Research on Aging, 2012, Vol.34, No.3.

⑤陈晶环、董艳春:《北京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及其行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⑥Herero V G, Extremera N. Daily life activities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older adults.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Vol.49, No.2.

⑦Chang P J, Wray L, Lin Y. Social relationships, leisure activity, and health in older adults. 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4, Vol.33, No.6.

⑧Kang, Eun-Na.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social network type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focusing on external relationship resources of nursing facilities.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 Review, 2014, Vol.34, No.2.

⑨時少华:《自我中心网络视角下的城市老年人人际关系对休闲参与影响研究——以北京市城区老年人调查为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7期。

⑩Dai B, Zhang B, Li J. Protective Factors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the roles of resources and activity.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13, Vol.14, No.4.

B11Ri L Y, Sok P M. Leisure programs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leisur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elderly in seoul. J. of Korean Hom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2004, Vol.22, No.6.

B12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

责任编辑:浩淼思齐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the Elderly

— From the Survey in the Endowment Institutions in Shaanxi Province

Feng TieyingLiu RongGao Xin

Key words: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ctivity participatio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elderly

作者:封铁英 刘蓉 高鑫

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论文 篇2:

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

摘要: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状况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基于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2012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的相关数据,检验老年人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分析表明: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和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老年人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一是要从供给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方式需求,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增加养老机构数量,构建“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二是也应该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资源禀赋状况,尤其要保障老年人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资源禀赋;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機构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自理能力禀赋

一、引言

据统计,截至2016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人数分别为2.3亿和1.5亿,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16.7%和10.8%,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0.6%和0.3%(国家统计局,2017),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国发〔2017〕13号)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届时我国老龄化的态势更加严峻。与人口结构老龄化相伴而生的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问题。目前学界对我国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视角:

一是基于单一的视角,通过审视中国家庭中特有的代际关系来研究养老方式问题(费孝通,1983;杨善华 等,2004;陈皆明,2010)。通常认为,由于中国家庭两代人之间是一种“反馈模式”,并存在“责任伦理”,家庭关系相对稳定,因此“家庭养老能够在没有来自国家或个人家庭负面惩戒的情况下得以保证”(陈皆明,2010)。然而,尽管家庭养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的变动“又从不同方向影响着家庭结构的具体变动,也正在改变赡养的方式和内容”(费孝通,1983),家庭养老原有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穆光宗,1999;唐美玲,2005),养老方式已经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二是基于比较的视角,通过不同养老方式之间的对比探讨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丁煜 等,2001;郭志刚,2002;蒋岳祥 等,2006;王树新 等,2007;龙书芹 等,2007;姜向群 等,2011;罗亚萍 等,2013;陶涛 等,2014;王振军,2016;李玉娇,2016),多数研究认为,由于受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会在家庭养老与非家庭养老(养老院等)之间做出不同的选择。大多学者在研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时,一是研究的范围往往过于宽泛(比如调查对象几乎涉及各个年龄段),专门针对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群体的研究较少;二是更多地关注外部因素对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而忽视了老年人在选择中的主动性。

本文认为,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养老,是老年人依据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所做的一种理性选择,深入探究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其养老方式选择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政府制定精准的养老政策以及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发展,为具有不同养老偏好的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他们差异化的养老需求,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经济问题。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并依据其自身的资源状况,探讨我国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资源禀赋(resource endowment),又称要素禀赋,原为国际经济学术语,指一国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当一国与他国进行贸易时,该国将依据本国这些要素相对于他国同种要素的丰裕程度而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换言之,一国依据自身资源禀赋情况所做出生产何种商品的决策,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而进行的主动选择,而非被动应对。资源禀赋理论暗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各行为主体资源禀赋的异质性,即不同行为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是有差异的;二是各行为主体会根据自身的禀赋状况,主动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选择。

王轲:老年人的资源禀赋与养老方式选择

行为主体依据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主动做出选择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的分析研究中。如刘克春和苏为华(2006)运用资源禀赋理论分析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认为农户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杨海生等(2010)认为,官员因其所掌握的资源不同对当地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官员的平行交流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而京官交流则阻碍地方经济增长。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也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权衡利弊得失,最终确定自己的养老方式,这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分析基础。

Firkin(2001)在研究企业家的资源禀赋时,将其划分为经济资本(economic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三种。以此为参照,并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分为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三类。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流动、养老观念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仅接受家人及其他亲人提供服务的家庭养老方式已逐步弱化,更多地转变为老年人居住于自己家中,除了接受亲人朋友的服务之外,还接受社区、社会其他成员或组织服务的居家养老方式。在“社区上门服务”模式下,老年人仍居于自己家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主体较家庭养老更加多元化,实质上就是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相比,“住养老院”方式中老年人的居住地点由“家”转移为“养老院”,接受养老院工作人员及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而非亲人朋友)提供的各种服务,这其实就是机构养老。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老年人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的选择。

1.个体特质禀赋

人的行为受个体特质(如年龄、性别等)的影响,老年人在选择养老方式时,也应该会考量自己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独居还是和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等因素,因此,文章将这些因素纳入个体特质禀赋的范畴。既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年龄越大,则其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就越大(王树新 等,2007;陶涛 等,2014;张栋,2016);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陶涛 等,2014);老年人受教育时间越长,则越倾向于选择非家庭养老的的方式,有配偶老年人较无配偶老年人更愿意选择非家庭养老(丁煜 等,2001)。

2.经济禀赋

本文对老年人的经济禀赋的界定与Bourdieu(1986)对经济资本的界定近似,是指可以直接轉化为货币、能够以产权的形式予以制度化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对老年人而言,经济禀赋主要包括年收入、有无养老保险金以及有无看病困难等。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性,收入渠道相对有限,养老金是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一些研究表明,老年人若享有养老保险金,则对非家庭养老就比较认可(丁煜 等,2001;陶涛 等,2014)。同时,看病支出通常在老年人的总支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一定时期内看病支出是否有困难能反映老年人的经济状况,若无困难则说明经济禀赋相对宽裕,反之则比较匮乏。因此,有无看病困难也被纳入经济禀赋的范畴。

3.自理能力禀赋

自理能力禀赋主要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及自理能力:身体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越会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越不会为情绪所左右;生活越能够自理,就越不会将自己视为子女或其他亲属的累赘,做出的选择就会更加体现老年人的真实意愿。张丽萍(2012)研究发现,城市中25%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会选择进入养老院等机构养老。

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三者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影响的,比如,收入较高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可能会选择进入养老院,生活能够自理但收入较低的老年人则有可能选择在家中颐养天年。最终结果是,老年人会综合考量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及自理能力禀赋的禀赋状况,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养老方式。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

个体特质禀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方向可能是不相同的,因此这里不对个体特质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做出假设,只在后文分析中根据检验结果予以说明。:

假设1:老年人的经济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有影响显著,经济收入较高、享有养老保险金、没有无钱看病困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

假设2: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身体越健康、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越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

三、样本、变量与实证方法

1.样本选择

本文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2》(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以下简称CLASS 2012)。CLASS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实施的全国性老年社会追踪调查项目,2012年数据是这一追踪调查项目现已开放的最新数据。和CLASS 2011相比,CLASS 2012问卷设置更加合理,变量数由334个增加为911个,调查结果更能反映老年人养老中面临的各种问题。CLASS 2012以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涵盖中国内地18个省、市、自治区,采用多阶分层随机抽样、入户面访的调查方法,共获得有效样本1 126例。在本研究中,去除3个不符合条件的样本,保留截至2012年年龄为59岁的数据,最终样本量为1 123个。

2.变量测度

(1)养老方式。在CLASS 2012中有这样一道题项:“当您需要别人照料时,以下的养老方式,您最喜欢哪一种?”该题目的意图即是测量受访者的养老意愿。在这1 123个样本中,缺失12个,1人回答 “不适用”,其余1 110人的回答情况如下:选择“家庭成员养老”的频率为911(82.0%),选择“社区上门服务”的频率为52(4.7%),选择“住养老院”的频率为136(12.3%),选择“其他”的频率为11(10%)。尽管选择“其他”的老年人较少,基于研究的严谨性需要保留这部分数据;为了便于研究,借鉴其他研究的做法(冯仕政,2006),将回答“家庭成员养老”和“社区上门服务”两者合并为“居家养老”,赋值为0;将“住养老院”和“其他”合并为“机构养老”,赋值为1。因此,本文因变量“养老方式”为由0和1两个值组成的二元变量。

(2)经济禀赋,包括个人年收入、经济状况以及有无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与以往的研究进行比较,将“是否有养老保险金”作为经济禀赋的一个单独变量。另外,通常情况下,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逐渐降低,患病的概率随之增大,看病支出有可能在老年人平时支出中占据较大比例。CLASS 2012中有这样的问题:“在过去一年中您是否有过无钱看病的困难?”将对此问题的回答作为判断老年人经济状况的重要依据,回答“有”确定为“困难”,回答“没有”确定为“较好”(具体赋值参见表2)。

(3)自理能力禀赋,包括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做家务情况以及生活能否自理三个方面。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测量,在CLASS 2012中可资利用的有三个问题,分别询问受访者目前、与同龄人相比、与前一年相比的身体健康状况,将“很不健康”“差不多一样”“比较健康”分别赋值为0、1、2,再对这三道题的赋值相加,得到受访者身体健康状况的得分(从0到6),最后将得分从低到高等距划分为三个区间,并分别确定为“不健康”(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1)和“健康”(赋值为0)。自理能力禀赋中的“做家务情况”和“生活能否自理”变量,源于对CLASS 2012问卷中“您现在需要别人帮助做家务吗?”和“您现在需要别人在生活起居上(如洗澡、穿衣)帮助您吗?”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当然,相比而言,后一道题目更能区分受访者的生活自理状况,如果在洗澡、穿衣等日常事务方面需要别人的帮助,则可以基本确定该受访者的生活是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

(4)个体特质禀赋,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情况等。表1是本文使用的所有变量的定义、赋值情况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3.实证分析模型

根据数据特征,参考丁煜等(2001)、姜向群等(2011)、张丽萍(2012)、陶涛等(2014)的研究方法,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而言,先建立一个基准模型,将老年人的个体特质禀赋变量放入其中,然后再将经济禀赋、自理能力禀赋的相关变量依次放入模型,从而组成一组嵌套模型(nested models)。基准模型如下:

logp1[]p0=a+m[]i=1bixi

其中,p1和p0分别表示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概率,且滿足p1+p0=1,p1/p0为机构养老的概率与居家养老的概率之比,即发生比(odds ratio,OR),表示相对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概率的增加(值为正)或减少(值为负);a为常数项,xi为第i个变量(自变量或控制变量),bi为自变量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m表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个数。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对经济禀赋假设的检验

表2报告的是经济禀赋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其中,模型A1是基准模型。模型A1显示,个体特质禀赋变量中,年龄和文化程度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王树新等人(2007)的研究发现,较大年龄段(65~72岁)的人很少、甚至不选择机构养老,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其原因在于,年龄越大的人越希望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也越希望得到儿女的照顾。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这也和丁煜等(2001)的研究结论(老年人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赞成非家庭养老)相印证,说明接受教育对于转变观念有重要作用。而年龄、婚姻状况以及居住情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已有的一些研究结论,如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等,无法在此得到验证。

在基准模型A1的基础上,加入年收入和养老保险金两个变量构建模型A2。分析结果显示,新加入的两个变量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都较为显著:老年人的年收入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越大,有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比没有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更高。同时还发现,两个变量的加入较为明显地改变了年龄和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文化程度由特别显著变得不显著(系数由0.072下降为0.014),而年龄由较为显著(p﹤0.01)变为特别显著(p﹤0.001)。另外,居住状况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得比较显著(系数由0.400增长为0.549,OR由1.492增长到1.732);同时,受收入的影响,收入高且独居的老年人较与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发生比增加。

模型A3在模型A2的基础上再加入经济状况变量(是否出现过无钱看病的困难),结果显示,经济困难(无钱看病)的老年人不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但其影响并不显著。加入新的变量后,有无养老保险金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而年收入的影响加强。

对比模型A1、模型A2和模型A3可以发现,老年人的年龄、居住情况、收入、有无养老保险金等对养老方式选择有影响;受收入等经济禀赋的影响,年龄和居住情况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加强,而文化程度和养老保险金的影响减弱。总体上看,假设1得到验证,即经济收入较高、享有养老保险金、没有无钱看病困难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

2.对自理能力禀赋假设的检验

表3报告的是自理能力禀赋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Logistic回归结果。模型B1与模型A1一样,是基准模型。模型B2在模型B1的基础上加入了身体状况变量,其影响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相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不健康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更高。其原因可能在于有疾病的老年人不想因为身体状况而拖累其他亲属。和模型B1相比,模型B2中性别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变得显著(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年龄的影响显著性减弱,文化程度的影响依然非常显著。模型B3在模型B2的基础上加入了做家务情况和生活自理情况两个变量,结果显示:新加入的两个变量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身体状况对养老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而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影响程度下降。比较表3中的3个模型,受自理能力禀赋的影响,年龄和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减弱,但仍然显著;而自理能力禀赋变量中只有身体状况的影响显著,假设2得到部分验证,即健康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概率更大。

3.资源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综合影响

前文分别从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两方面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不同程度地验证了前文的假设。但在现实生活中,当老年人面对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选择时,他(她)会综合考虑自身的实际状况,即将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与自理能力禀赋综合权衡,再作出较为理性的抉择。因此,有必要综合考量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养老方式的影响(见表4)。

由表4可以发现:(1)个体特质禀赋方面,性别和年龄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与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姜向群 等,2011;陶涛 等,2014)的观点不同,这里显示出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但这种倾向性在单独检验经济禀赋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时并没有体现出来。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选择机构养老的概率下降,即对于年龄较大的老年人而言居家养老仍是其首选。(2)经济禀赋方面,年收入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老年人收入越高越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而有无养老金和有无看病困难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明显的影响。在多数人心中,养老机构的收费还相对较高,因此当选择是否要入住养老机构时收入是其主要的决定因素,而其他因素的影响则相对较次。(3)自理能力禀赋方面,身体状况等诸要素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均不显著。

对比表2、表3和表4,原本一些影响显著的因素,如文化程度、居住情况、有无养老保险金、身体状况等,在综合考量时变得不再显著,特别是文化程度的变化比较明显。一般而言,人的认识水平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更倾向于多元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其所发挥的作用却又显得微乎其微,因此思想观念与现实选择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造成影响变化的原因,有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五、结论与启示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养老观念已经发生改变(Lai,2007)。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老有所养”,不仅是顶层设计者,更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分为个体特质禀赋、经济禀赋和自理能力禀赋,采用CLASS 2012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的资源禀赋对其养老方式选择(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单独考量某一类要素时,一些要素(如老年人的居住状况、有无养老保险金、文化程度等)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但在综合考量时却不具有显著预测效果,这意味着,这些要素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或其影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比较明显。最终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概率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老年人收入越高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越大,而老年人生活能否自理对其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虽然受数据获取的限制,本文研究的变量选择不充分,使论证略显不足,但从现实的角度看,上述研究结论仍有很强的政策启示:

首先,要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如前所述,个体特质禀赋方面,老年人年龄愈大愈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说明老年人对家的情感比较浓厚,也说明部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在家养老,希望叶落归根)还比较传统。但由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政府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社区服务作为补充已显得非常必要。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随年龄的增加而愈发严重(Cao et al,2014),还应当考虑高龄老年人的特殊要求,在提供服务方面要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动力与活力。其中,向社会力量购买适宜的居家养老服务是非常值得探索的。

其次,要努力增加养老机构的供给。本文研究显示,个体特质禀赋中的性别和年龄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显著,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小的老年人以及收入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表明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但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数量及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互助型养老设施)只有11.6万个,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养老床位30.3张(民政部,2015)。因此,增加养老机构的供给势在必行。为此,应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政府资金大包大揽,充分调动社会资本,采用公建民营和民建公助等多种方式创办养老机构;同时,不仅要大力发展大规模的养老机构,中小规模的社区养老机构也应成为发展的重点。

再次,要积极构建“两中心”加“一院”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两中心”是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院”是指社区养老院,“三位一体”即是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特别是在一个社区内,同时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院等机构,三者相互毗邻、互为补充。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医养结合”,这种“三位一体”模式更能满足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目前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养老院就分别与这两种需求相对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必需的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养老院的老年人还可以和社区内的老年人一起共享社区内的设施与环境,也为老年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了契机。

最后,要充分保障老年人合理的收入水平。尽管在本研究中有无养老保险金对老年人养老方式選择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养老保险金是老年人退休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老年人的合理收入应予以保障。应建立养老保险金的动态调整机制,保持调整幅度不低于上一年度经济增长的幅度,为老年人的生活及其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提供经济支撑。

参考文献:

陈皆明.2010.中国养老模式:传统文化、家庭边界和代际关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450+61.

丁煜,叶文振.2001.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1):1217.

费孝通.1983.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615.

冯仕政.2006.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社会学研究,(03):98134+244.

郭志刚.2002.中国高龄老人的居住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研究(1):3742.

国家统计局.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OL].(20170228)[2017040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702/t20170228_1467424.html.

姜向群,丁志宏,秦艳艳.2011.影响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多因素分析[J]人口与经济(4):5863,69.

蒋岳祥,斯雯.2006.老年人对社会照顾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人口与经济(3):812.

李玉娇.2016.医疗保障水平、服务认知差异与养老方式选择——制度效果会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需求吗?[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8124+136.

刘克春,苏为华.2006.农户资源禀赋、交易费用与农户农地使用权流转行为——基于江西省农户调查[J].统计研究(5):7377.

龙书芹,风笑天.2007.城市居民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南京社会科学(1):98105.

罗亚萍,史文静,肖阳.2013.城市居民养老方式的变化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安市居民养老方式的调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884.

民政部.2015.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OL].(20160711)[20170515]. 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607/20160700001136.shtml.

穆光宗.1999.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6568.

唐美玲.2005.城市家庭子女对父辈的养老支持分析——苏南四城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J].南方人口(3):5764.

陶涛,丛聪.2014.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3):1522.

王树新,赵智伟.2007.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4):5258.

王振军.2016.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甘肃563位老人问卷调查[J].西北人口(1):117122.

杨海生,罗党论,陈少凌.2010.资源禀赋、官员交流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5):1726.

杨善华,贺常梅.2004.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184.

张栋.2016.北京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8):1925.

张丽萍.2012.老年人口居住安排与居住意愿研究[J].人口学刊(6):2533.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M]//RICHARDSON J.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241258.

CAO M J,et al.2014. Chinese communitydwelling elders’ needs:Promoting ageing in place[J].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61(3):327335.

FIRKIN P.2001. Entrepreneurial capital:A resourcebased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R]. Labour Market Dynamics Research Programme,Massey University:5567.

LAI D. 2007. Attitudes of elderly Chinese toward aging: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33(1):799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esource Endowment

and Ways of Oldage Care

—Empirical Tes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Data of CLASS 2012

WANG Ke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Key words: resource endowment; way choice of oldage care; aginginplace; oldagecare at nursing home; community oldagecare; family oldageacr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 endowment; economic endowment; selfcare ability endowment

CLC number:C913.6;F126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48131(2017)04011609

(編辑:杨睿;段文娟)

作者:王轲

养老机构老年人医疗论文 篇3:

浅谈养老院老年人生活现状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此前的研究,在原来的基础上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了本地养老院中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现状,了解到本地养老院中的老年人虽然基本参与过体育锻炼,但由于不够合理导致状况却不理想,缺乏做够的社会支持,很多养老院中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低下,心理健康状况也不理想。养老院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对养老院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体育锻炼程度和被关心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能够相应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利于养老院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养老院; 老年人; 生活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逐渐由物质生活转向了精神生活,老年人也是如此。近几年,国家对老年人采取了各方面的优待措施,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养老保险的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老年人补贴金等,这些制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社会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然而却无法满足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尤其是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更需要特别关注,在满足老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给予精神上的支持,而体育锻炼是改善养老院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有效手段,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支持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养老院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一、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了最近几年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积极影响、养老院中老年人普遍的生活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态、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状况等相关著作,为本文提供对应的理论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老年人的具体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状况

调查的养老院老年人中女性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年龄大部分在80岁到90岁之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老年人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老年人没有老伴或者老伴丧失。养老院中接近一半的老年人一个月的收入介于一千到两千之间,小部分在五百以下。大部分养老院中的老年人都是自愿定居养老院中并且通常用其自身的收入负担养老院中的花费。

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到,养老院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以及认知能力不是很理想。大部分老年人在身体健康方面都存在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是身体伴随莫名的疼痛感以及普遍存在慢性疾病。有接近五分之二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独立生活。调查的养老院老年人中智力下降的人占据三分之二。大部分老年人心境状态还算稳定,性格温和,基本满意在养老院的生活。

在养老院中居住的老年人相对于正常居家的老年人在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普遍较差,但是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三、改善养老院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相关措施

1.改善老年人身体状况,提升老年人独立生活能力

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养老院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而慢性病是影响养老院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在调查中,有十分之七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收到慢性病的影响,有的老年人甚至患有两种即两种以上的慢性病。慢性疾病的存在与发作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不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破坏,而且严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通常养老院中的老年人相较于正常居家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要差很多,因为相较于正常居家老人,养老院老年人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且没有亲人看护。所以,养老院等相关养老机构应该定期检查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好对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范和治疗工作,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保证老年人在养老院的生活质量水平。

2.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维持老年人智力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思考能力、注意力和判断能力逐年下降,认知能力的下降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对老年人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养老机构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减少老年人对认知能力下降的恐惧,积极采取措施保持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可以采取的具体方式为:①积极预防老年人常见病的发生,做好預防工作;②积极控制现有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避免病情恶化;③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纠正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④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定期体育锻炼,延缓衰老;⑤鼓励老年人勤动脑筋,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注意锻炼;⑥鼓励老年人与社会接触和交流,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化。

3.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护理,确保其心境状态平稳

与居家老人相比,养老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大多数老人的子女安排老人在养老院,因为他们忙于工作或其他原因。他们虽然在身体上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但往往忽视了与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尤其是独居养老院的老年人和无子女老人,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会随着入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从而导致烦躁不安,甚至抑郁。老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害怕孤独和寂寞。陌生的环境和对亲人的依恋是造成老年人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养老院的管理者要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尽快结交新朋友,尽快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同时,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要对亲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有空余时间与老人聊天,耐心倾听老人的心声,准确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家人的关怀和温暖,消除失落感和孤独感。

结语

养老院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优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如今我国社会老年人养老需求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养老院等相关养老机构需要从各个方面的因素着手,重视养老院老年人身心健康具体状况的关注,同时采用良好的应对手段积极提升养老院等相关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从整体上实现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 2010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 [M]. 北京: 中国统 计出版社,2011: 12.

[2]于红. 关于沈阳市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建议 [J]. 沈阳干 部学刊,2011 ( 4) : 56 - 58.

[3]茅清,柯雪梅,郑玉仁,等. 福建中南部城区老年人生活质 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J]. 中华护理 杂 志,2007,42 ( 2) : 165 - 168.

(川北医学院 四川 南充 637100)

作者:林佳艺 李欣一 韩帅贤 时静雯 张思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资源权投资影响论文下一篇:法治环境大学生法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