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

2022-09-22

第一篇: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

实现中国梦想 建设美丽中国

(2013-2014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1》课讲稿)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期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课程内容: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2.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重大任务 4.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集中全党意志和智慧,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重大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类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向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东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资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融合相协调,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 2

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背景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沃土之中。“天人合

一、道法自然”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互惠共存。中国传统文化象征之一的太极图,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如何和谐共处。在太极图中,阴阳鱼合抱共含对立统一,在内部两条鱼的边缘结合得天衣无缝,外围共同构成一个正圆。太极图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对立的方面,对立才能统一。两个对立面协调、融合,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整体。同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如此。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人类近代以来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主要是在以人为自然中心的认识和发展理念下获得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

人类历史进程表明,一种文明发展积累的基本矛盾不能在同一文明模式内解决,而必须超越旧的文明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萌生于工业文明的母体,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扬弃和超越。从古代社会屈从,崇拜和顺从自然,到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环境意识的新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标志。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3

4.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是由于资源环境问题而引起。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12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纷纷倡导实施“绿色新政”,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增长引擎,以此谋划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

我们党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来清醒把握和全面统筹解决资源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着眼着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战略举措。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居世界前列,发达国家要求我国减排的压力不断加大。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博弈的新焦点,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按照一般推理,生态文明应在发达国家兴起,因为生态危机的发生和危害首先在那里体现。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构想却没在那里诞生,建设生态文明实践没在那里展开。主要原因在于:第一,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物质基础、技术和资金优势,以巨大投入治理环境,使自身生态危机得到缓解。第二,西方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生态环境成本,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内生动力.第三,西方发达国家现行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难以自发转向。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可持续的低储蓄,高消费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总体上已经难以重构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4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从此,生态文明这一重大理念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党的十七大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间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价值取向,发达的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是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生态安全是必保底线,改善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根本目的。

5

2.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

生态文明作为科学、全面、系统的先进思想和战略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生态文明建设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

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倡导给自然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的存在及其意义。从“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倡导主动遵循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禁止对自然无节制的攫取,对资源无序的开发利用,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保护优先就是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前提,努力不欠新帐,多还旧账,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减少人为干预,给生态环境以自我修复,自我更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其修养生息,早日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道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

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服务。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生态环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在时间跨度上,需要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日益显现。发达国家一二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繁重任务和巨大压力,决定了它不会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必修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跨 6

越路”。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党的十八大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而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第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第

二、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第

三、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深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第四,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五,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第六,建立健全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第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第八,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三、 需要着重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提高,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旺盛生机和活力。党的十八大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重大问题。

1.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难以搞上去,即使一时搞上去最终也要付出沉重代价。这就要求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监督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 7

增长方式,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是在环境保护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

2﹒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这就必须根据自然环境承载力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边治理边污染、边恢复边破坏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臵,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从而进一步凸显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顶层设计的基础性、前提性地位,这也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职能提供了契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既要为科学发展固本强基,又要为人民健康增添保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们更要密切关注和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决不能放松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而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引擎和关键抓手,努力不欠生态环保新账、多还旧帐,进一步 8

增强发展后劲和竞争力。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必须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集中力量解决重金属、化学品、危险废物、细颗粒物(PM2.5)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权利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臵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损害。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PM2.5问题,要集中力量,加大防治力度。2012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分三步走:第一步,2012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督;第二步,2013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第三步,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标准。2012年9月底国务院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协同、综合、联动”的一揽子防治政策措施,治理以PM2.5为特征的灰霾污染。第一,明确防治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下降5%,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提出更高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第二,采取综合措施。统筹区域环境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强能源清洁利用,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既注重防治一次污染,又注重防治二次污染。在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新增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控制要求,并提出八大减排工程,共计1.3万个减排项目,将有效削减各项污染物排放量。第三,完善联防联控。健全“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面提升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能力。

4.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的系统理念出发,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

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9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我部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已经开展了一年多的研究,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要抓紧推进,争取早日出台。

5、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与全球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良好环境,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

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际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大局,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自觉承担国际环境责任,以自身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全人类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及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把继续发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建设性作用与解决好国内生态环保问题有效衔接起来。强化国际环境公约履约,进一步提高国际环境合作水平。同时,对外积极宣传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负责任大国良好形象。

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承续着“青春中国”、“可爱中国”、“新中国”、“富强民主文明中国”、“和谐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1916年,我们党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发表《青春》一文提出,中华民族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热切呼唤一个青春中国。1935年,我们党早期的领导人方志敏为“可爱的中国” 10

光荣献身。他曾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写道,“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吗,我想你们是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1949年,毛泽东主席宣布,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个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横空出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建设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的宏伟目标。进入新世纪,在富强民主文明中国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和谐中国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崭新发展理念。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美丽中国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是社会和谐的中国,是生态文明的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重要前提,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是根本要求,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是强大支撑,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是基本特征,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是显著标志。应当说,这些方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备条件,缺少任何一要件都是不美丽的。其中,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最为重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增进社会的和谐度,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从而实现国家的永续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不保护环境,经济就会陷入“增长的极限”。通过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经济则会“可持续的增长”。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经济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 11

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关键是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加强和深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示范创建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式。要坚持典型引路、试点示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通过开展生态省(市、县)、环境优美乡村、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等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良好局面。

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恰逢其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无数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聚少成多,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个人都付出智慧与汗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才能在潺潺溪水汇集成的巨大洪流中成为现实,我们憧憬的美好愿景才能早日到来。

延伸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光明日报》2013年1月15日。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徐琦,《中国环境报》2012年11月12日。

思考题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任务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着重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四、怎样建设好美丽中国

第二篇: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美丽中国

[摘 要] 党的十大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 “四位一体”上升到 “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而且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这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一步。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它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继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小康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执政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摘要: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纳入“生态文明”的视域,并且上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共继往开来的理论自觉。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 制度设计; 环境保护

引言部分:

1、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正是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十八大报告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目标,以鲜明的形象、丰富的内涵,诉说着13亿中国人的向往,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2、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永续发展"。①川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人均收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这个小康中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即在建设目标上,既要建成/小康中国,也要建设美丽中国,使两者成为科学发展的两翼,两翼齐飞,发展的路子才能更坚实!更迅猛"。

3、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 ①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一9(2).

1 布局,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

生态文明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都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景下所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站在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文明最高形态的高度,又要从当代我国的实际出发,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必须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不能以牺牲生态文明为代价来获取现代化,也不能以牺牲现代化为代价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因此,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现在进行时”,而不是“一般将来时”。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如果我们勉强按照这样的路子走下去,我们很可能在没有完全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之前,就被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压垮。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立足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把原本应当由自己承担的环境代价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时代条件决定了,以转嫁方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行的。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里面,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则是从更高的层次论证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问题,作为研究人、人类社会、自然界辩证关系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把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科学的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种观点主要体现在:

1、 人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

这首先表现在人本身就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 “历史

①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指出: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马克思认为,人不应该以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自居,而要如实地把自己当作自然 界的一员。恩格斯更为直接的指出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了人对于大自然的依赖性,大自然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并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人能够改造自然界

马克思指出: “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自然界对于人类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人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一方面,人以自己的生产活动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从而大大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自然界处处都烙上 ①②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128.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 74. ③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84.

4 了人类的烙印。另一方面,人能够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创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3、 改造自然界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们在自然界面前不是随心所欲的,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这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关键。恩格斯告诫的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①恩格斯还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人与自然界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界应该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参见第三页上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二)形势的确不容乐观

这是我们的环境压力——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受污染的耕地高达上千万公顷,1.9亿人的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这是我们的资源瓶颈——石油对外依存度升至57%,2/3的城市缺水,年均缺水量多达536亿吨,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

这是我们的消耗排放——到2011年,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两亿辆,比1980年增加30倍,尾气排放总量增加14倍。煤炭消费34.25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而且仍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这样的结论,不是来自某个危言耸听的环保组织,而是来自国务院授权开展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的环境质量仍只是“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②不断加剧的污染,正成为河山不能承受之重。

上世纪的后40年里,日本对外转移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美国转移出去的高污染产业占40%左右。发达国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向世界转嫁危机,而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有类似的可能。

本世纪最初10年是160年来最热的10年,全球温室气体含量今年5月达到数百万年来的最高点。尽管人均能耗远高于我们的欧美国家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内心深处的环境压力始终挥之不去。发展的权利不容剥夺,但发展的目的,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烫③。

“美丽中国”的呼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天比一天高涨起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5:517. 任仲舒.生态文明的中国觉醒[N].人民日报,2013-07-22

5 容。”刚刚闭幕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总书记在贺信中掷地有声的坚定话语,传递了中华民族向污染宣战的坚强决心。

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战略措施

(一)弘扬生态文化,夯实生态意识基础。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文化,是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实际上也是生态文化的缺乏。因此,不断培育公民生态意识,需要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应大力提高公民生态道德素质,树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生产更多蕴含绿色环保理念的文化产品;积极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形成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的生态文化导向,从而在发展中统筹考虑生态环境目标和经

①济社会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

马克思认为,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就必须好好保护大自然,少向大自然索取,不干蠢事。为此,他提出了走内涵型与循环式发展道路的科学构想。第一,采取有组织的共同劳动和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地节约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第二,改进劳动资料与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马克思指出:“撇开现有的劳动资料在细节上的不断改进不说,旧的资本也会以生产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产出来。第三,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变废为宝,走循环式发展道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合理利用废弃物提供了现实性途径与可行性方法。所谓废物,不过就是生产排泄物与消费排泄物的一种俗称。其实,废物并不废,它们只是暂时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马克思指出“:所谓废料,几乎在每一种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②。

(三)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并且用推动科学发展来衡量和检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向全党发出号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③现实的基本国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都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吸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施新的“生态主导”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

一方面,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要推出更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要积极稳妥地执行科学的核算和考评制度"要抓 ①② 仇竹妮,赵继伦.增强全民生态意识[N].人民日报,2013-08-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117页 ③胡锦涛 .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 -11 -18.

6 紧建立地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相关制度和技术手段,开展绩效考评并实施目标责任管理,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并认真落实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制"。另一方面,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等的生态保护,开展植树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五)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人类之所以遭致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除了认识方面的原因外,最根本的还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恩格斯在谈到要对人给予大自然的影响予以调节时指出:“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①。马克思也认为,人类之所以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资本主义也无法避免生态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那个荒唐的私有制。马克思指出,我们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种种批判,包括对它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批判等,归根到底都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尤其是其土地所有制的批判。因此,他主张必须废除这个荒唐的土地所有制及其经营方式。在《资本论》中,他曾设想将土地交给社会,由全社会成员来共同占有与平等利用,并要求他们“像好家长那样”,好好爱护土地,保护生态。

五、结 语

1、“四位一体”到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调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亮点,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认识的深化,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认识的深化。未来的征途,我们相信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昭告,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胡锦涛同志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 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12 -11 -09 [5]宋福范. 党的执政理念[J]. 学习文选,2010( 46) .

[6]张多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N].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520页。

7 南华大学报,2007 -10 -39( 03) .

[7]吴妙丽. 关键词———生态[N]. 浙江日报,2008 -01 -22( 01) . [8]郝洪.“环境敏感期”的新考题[N]. 人民日报,2012 - 07 - 30 ( 09) .

转型,首先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继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节能环保技术成本,逐渐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能,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转型,关键是优化法治环境。赋予环保部门有力的强制执行权,克服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的弊端;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内部监督制约、完善层级监督、落实社会监督,坚决杜绝行政权力对环境执法的干扰,构筑生态文明的法治基础。

转型,核心在唤起全社会参与。归根结底,环境问题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和社会成员的行为模式共同导致的社会问题。几十年来,“环保靠政府”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于克服环保领域的市场失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单纯的行政措施,不仅边际效益递减,而且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的弊端。只有政府、企业、个人、社会一起发力,综合施治,美丽中国才可能由愿景化为现实。

第三篇: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准确判断,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定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最新探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继承发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理念,把发展目标从 “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到“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有45处,同时,“自然”一词频频出现在报告中,成为又一个关键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

提法更加亲切。“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代会报告用这种温情的呼唤来引起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我们党关心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浓浓人文情怀。

要求更加严格。党的十八大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明确提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通过划定红线、建立制度,体现了我们党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国际责任更加明确。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们要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上提出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明确了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为我们处理全球环境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准确判断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

2 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近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产值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这是巨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等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制约着我们下一步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生态文明理念找准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症结”,开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药方”。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定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与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一幅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图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从“两手抓、两手都要

3 硬”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一幅幅蓝图,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探索史。从党的十七大“社会建设”到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幸福中国”到“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跨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既有“心忧天下,关爱百姓”的情怀,更有实现“山河也要秀美,人民也要幸福”的气概。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的最新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本身就在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来解决人类与自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手段,他们提出的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的论断已经为历史所证明,为我们今后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

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处于攻坚期,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也要求我们基于现实的变化搞好“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正是针对当今世界环境形势和我国环境现状

4 所提出的科学决策,是对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观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的新探索。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智慧的继承发扬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重和谐、求同存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先贤们视天、地、人为一个统

一、平衡、和谐的整体,倡导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合理地利用自然。荀子就曾说:“圣人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做 “圣人之制”;孟子更是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把关爱百姓与爱护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起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高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 “仁民爱物”思想。

党的十八大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明确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位,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把自然放在优先的地位,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5 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这是对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不仅意味着在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时候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更意味着生态文明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范畴,渗透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生态文明理念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我们在进行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时,同样要尊重人民群众、顺应人民意愿、保护人民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在文化建设时,也要尊重文化传统,顺应文化发展规律,保护文化遗产,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不仅指导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也指导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这是对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郭建平 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6

第四篇: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 ——读《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梦》有感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们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我们老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的理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大核心之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作为一名治黄工作者、特别是战斗在水土保持科研战线上的一员,更应积极响应与践行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履行黄科院的职责和水保人的义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我国的用水效率很低,水资源浪费量大、污染严重,同时海水和再生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量也较少。

我们去超市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即使进行焚烧,还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这样做合适吗?德国年轻人正以挎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绿色时尚吧。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有时带有黄褐色,

刺激人眼疼痛流泪,这种气体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如今,汽车尾气的治理已取得很大成功,但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困扰着我们的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环保出行;再者就是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用水用电;拒绝过分包装;不追求手机的快速更新换代;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的志愿者;要认识到草原危机,认识到土地荒漠化等等。对于保护环境,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经济发展与节约环保,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面对并贯穿始终的一大难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没有节约环保的支撑和保障,发展就难以持续,甚至一时取得的繁荣也会丧失。

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向往、充满期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并行不悖的,应同步进行。可持续发展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让我们携手共建,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鸟更多,花更美,努力建成环境友好的美丽家园。

第五篇: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繁荣四川

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而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预料,今年4月20日8点零2分,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坚强的四川人民再次面临灾难考验。然而天灾无情人有情,党和政府、军队、全国各地群众、企业凝聚一心,众志成城,共抗天灾。

然而四川依然美丽!站起来是天,走下去是地!一种骄傲惊天动地,世界都称奇!咽下去是悲,喊出来是喜!一种坚持生死相扶!,路虽然坎坷,爱始终放心底!寒冬融化以后,阳光和微风总会带来春意!走过风走过雨,四川依然美丽人间真情不息!

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繁荣四川!那什么是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呢?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靠的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众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总结出来的。他们有着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遇到困难从不低头屈服,这就是中华的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

须紧紧依靠人民,同样,要实现“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四川人民。美丽繁荣和谐四川,需要四川人民来建设,需要四川人民全力以赴。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体现出中国梦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呈现在每一位中国人面前的中国梦。一个“富强振兴幸福”的国家

和人民,理所当然包含了“美丽繁荣和谐”之意。对四川人民而言,中国梦的内容当中必然包括“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美丽繁荣和谐”,三个形容词,全面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既体现政治文明和经济建设的成效,也体现生态、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成效。从一定意义上说,“美丽繁荣和谐”,可以用以衡量全面小康在四川是否得以实现,也可以用以衡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四川是否充分体现。

建设“美丽四川”的重点,当在生态建设,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我省可持续发展。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和今年芦山强烈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巨大伤痛,造成巨大损失。重建后的汶川地震灾区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实现整体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超过震前水平。对芦山地震灾区来说,重整破碎的山河,恢复重建幸福美丽的家园,需要科学规划、拼搏实干,努力实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

建设“繁荣四川”的关键,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过去五年,我们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基本省情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不平衡;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任务还很重,开放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在建设美丽四川的同时,建设经济社会繁荣的四川,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

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同样的道理,要实现“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四川人民。因此,省委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带领全省人民紧起来、急起来、干起来,奋力推进四川跨越发展,要求各级党组织切实增强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党员干部要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来,青年学生要把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基层群众要做中国梦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全省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强大正能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设环保局工作报告下一篇:教师个人思想鉴定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