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域下素质教育的社会结构特征分析

2023-01-23

1 我国素质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 系“人”的教育, 非“人力”教育;过程与内化、主动性关联;效果和目的、人的个性、创造性、主体性、综合素质等关联;以追求自主性、创造性、人格完善等为目标;使人更像“人”;在当前高校的素质教育实践中, 使每一大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而非少数“尖子生”。“应试教育挥之不去, 素质教育步履维艰”形容了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遭遇, 即: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素质教育现状与当前我国社会结构特征关系密切。

2 我国社会结构特征分析

2.1 后工业化社会成分比重小, 生存型人口众多使素质教育缺乏物质和群众基础

时代赋予教育内涵, 一种教育理念总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前工业化时代, 教育的生产性功能未开启, 教育为统治阶级垄断, 为政治统治服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教育开始为生产力发展服务。为培养大量为工业化生产所需的合格工人, 教育逐渐普及, 但限于生产力性质和水平及人们的就业倾向, 强调知识传授、技能训练, 培养熟练工人、技术专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生产工具科技含量增加, 对工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提高, 但人文含量并未增加, 适应提升知识、技能, 教育普及提高到中学, 但教育理念并未质变。19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人文内涵缺失, 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创伤, 加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工具越趋“人性化”, 后工业社会来临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 从现代主义的向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范式发生转变,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何以为生”的反思, 从“人力”到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 教育强调个性化、多元化, 创造性、主体性等。素质教育内涵吻合后现代主义时代范式, 体现后工业社会要求。在中世纪和工业革命时期不会产生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几种社会结构成分并存, 农业基本仍处于一家一户、手工劳动水平, 离后工业化社会尚有距离;城市中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仅需简单技能的第三产业比重很大, 而这些经济成分更需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再就业培训等。工业化和前工业化成分比重仍很大。后工业社会的成分先进, 也是我们努力方向, 但后工业化经济成分在当前我国的比重还较少, 不是主体, 就人口而言也非大多数人归属。当前生产力主体需求还是中低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对创造性、主体性、个性化、自我实现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尚非主体——尽管是发展趋势;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 (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后的后工业社会) , 目前处于青黄不接阶段, 缺乏物质基础, 实施自然步履维艰。

教育改革顺应人们的需要产生, 教育理念在公众存在方式和思想体系中找到土壤, 才能在社会中获得特定人群载体而获成功。并不生活在后工业或知识经济社会而是生活在农业、传统产业经济、裙带社会里的劳动者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和WTO冲击下无所适从。虽经济形式上不能占据时代潮流, 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却占据着主体, 是教育改革的承载者。他们希望从教育得到知识、技能、职业以解决生存问题, 而非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当人们奔波于温饱、谋生时不予考虑主体性、创造性、人格完善及综合素质养成等, 当“以何为生”解决后人们才会考虑“何以为生”。庞大的生存型人口还在为“以何为生”而挣扎的现实决定了高教应侧重基础科学文化普及、技能技术培训, 而非主体性、创造性、个性的教育。倡导“何以为生”、追求“人”的意义的素质教育就只能局限于特定社会结构内推行。素质教育适应了精英阶层的发展性需要, 而未看到更多处于工业化和前工业化的弱势、准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及其生存性需要, 缺乏全面推行的群众基础。

教育资源 (学校质量) 的分化和物质资源的分化一样十分严重。对发展性社会资源的竞争首先从对重点大学等紧缺优质教育资源愈演愈烈的竞争开始。

2.2 尚未建立起人才合理流动与晋升的制度, 也未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能力和素质而非文凭的制度

当前我国社会还大量存在着限制人才合理流动和晋升的裙带关系和户口身份制、抑制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专制与权力中心制度, 也未形成一种重视能力和素质而非文凭的制度, 这也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困境。当前存在着两极分化加剧现象, 我国人口金字塔底层基数巨大, 存在着为生存、自主而挣扎的众多弱势群体, 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现状与其身上内化的传统思想观念使其深感, 要使其获取发展性资源、向上垂直流动的多途径性受限的后代融入主流社会, 彻底扭转生存困境、改变自己家族命运、获取发展性资源, 在权力和社会裙带关系和学历文凭盛行而又缺乏正常合理流动和人才选拔机制的社会, 只有追逐、接受精英高教并获取文凭这一途径。存在着父母打工卖血也要让子女读大学等物质资源短缺、不均衡、不公平问题。而我们对教育真谛和规律的认识、把握还很有限, 又缺乏完善、科学、公正、合理的教育评价和人才选拔制度, 于是应试教育难免“挥之不去”, 异化的高教、考试承担了大量非本体性的额外功能。考试异化是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

2.3 社会观念层面上缺乏积极思想意识追求

观念层面上缺乏追求人格完善、品德高尚、自我实现、主体高扬、民主自由等思想意识也导致当前素质教育困境。大量存在着“跳龙门”、干体力活和当简单技术工人地位低人一等、“官本位”、重“学”轻“术”的唯学历主义、人身依附和用权力控制他人、专制主义等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来形成的经济利益至上、浮躁性功利等思想意识已支配了社会文化心理结构。传授知识、技能而非主体性人格自我建构的教育理念支配人们。这种观念造成一些人关注如何进入官僚阶层、获取经济利益等;大学毕业生流动的中心, 除了公务员, 就是发达地区、垄断性行业、具有后工业化时代性质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具体体现为争夺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而非高职院校和一般本科院校的非热门专业。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的重点大学尤其是其中的热门专业人满为患, 而民办高校、高职和一般本科院校及非热门专业却总冷清, 毕业生就业也“步履维艰”足可说明。

摘要:论文切入我国素质教育现状热点问题, 基于社会文化视域, 针对我国素质教育现状的社会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了三方面的社会结构特征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文化,视域,素质教育,社会结构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 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 杨立军, 梅杓春, 刘晓平.本科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J].教育发展研究, 2008 (17)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教师自我管理的价值实现论文下一篇:企业安全管理教育的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