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地方大学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助推地方大学范文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定稿]

多维发力助推地方大学“社会化”转型发展

在社会发展转型之际,地方大学应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适应新时期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实际需求,彰显“社会化”办学理念,凭借创新驱动凝智蓄势,依靠跨界合作多维发力,通过产学研合作、“社会化”师资建设、领域性学科发展以及“双学院”管理等体制机制的重构与改革,助推地方大学的“社会化”转型发展。即由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化转型发展,从而为地方社会进步与经济繁荣提供知识贡献和专业服务,实现办学的社会价值与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产学研“协同”的运行机制,以“四化”为抓手,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产学研结合是立足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一种办学模式[1]。地方大学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化”,即师资建设社会化、科学研究应用化、人才培养实践化和考核机制企业化。这种“协同”不同于原始创新过程的协作,其实质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创新。地方大学应以 “四化”为抓手,逐步构建产学研“协同”运行的机制,集聚社会资源,形成资源集约优势,提高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服务基层社会的办学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资源分散重复,科技、经济与教育的结合度不高,致使我国创新能力不足。作为区域创新系统引擎的地方大学,必须增强自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多维发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不断拓展产学研结合的深广度。在政府的协调下,面向地方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科技攻关项目,主动与市场和企业对接,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中小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单项与全面合作、短期与长期合作以及松散型与紧密型合作。在服务与互动中,对各自的互补性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提高每个合作主体的创新能力,促进科教结合,使地方大学获得更多的科研与教学资源,促成科学研究功能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步提升,逐步形成“三螺旋结构”框架。地方大学要使产学研合作卓有成效,还必须把握各种发展机遇,冲破传统的观念束缚,创建具有合作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加大项目申报数量,既要在纵向项目和成果上有新的突破,又要在横向经费、项目数量和成果质量上迈向高层次。打破部门、区域和体制的限制,以技术研发为主攻方向,发挥学科综合、交叉和集成的资源配置优势,建立与基层社会及行业零距离对接的“平台+项目”的运行架构,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以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努力输出具有原创性的知识成果,从而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在人才培养上,产学研合作能够改变自我封闭的体制机制,改善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弊端,实现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上的无碍融通,达成具有胜任力的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塑造。地方大学仅靠传统的知识授受是无法培养创新人才的。应以“社会人”素质为目标,有效利用相关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在“多向参与”中达成素质的“整合生成”。这就需要由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模式上地进行相应调整。基于产学研项目一体化设计相应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在课程实施中依靠企业技术专家开展实践教学,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和针对性课程内容比重,使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2]。有效地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实践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使社会组织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参与和渗透于学校职业化的人才培养之中[3],从而实现由传统的“自我封闭式”办学向“社会化”集成办学转向。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路径,实现由专注知识授受的“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所谓“双师”,就个体而言,要求教师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化、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化适应能力。从整体而论,高校师资在结构上必须涵盖“学术化”的校本师资和“社会化”的兼职师资。有什么质量和特色的教师,将决定办学的发展走向。地方大学应以“双师”培养为路径,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社会化”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学术型”师资向“社会化”师资转化。

地方大学教师不是普通的职业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与学生的思想成长、社会文化传播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应树立“社会化”师资建设观,把“双师型”教师培养作为“社会化”师资建设的一条主要路径,形成校内外资源一体化整合和学术化与社会化教育能力一体化融通的师资培育思路。应采用“开放合作,多元建设”的方式,支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践,承担现一些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地安排教师承接横向项目,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在实践中把握本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将自身的知识优势与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拓展学科视野,提高科技创新开发水平;积极鼓励各教学学院从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部门聘请高职称、高技能人员担任学生兼职导师,承担课程教学和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以各种形式从企业行业引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现场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工作。鼓励教师主动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促成创业行为和成就,着力培育一种集体性的创业文化,把新的创业价值和传统的学术价值融合起来[4]。还应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在规定时限内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 则退出教师岗位, 转入非教师岗位[5]。也可让不称职教师面向社会流动,以退出机制倒逼教师存量的结构优化,从而改变“书呆子”独霸课堂的状况。 在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各种培养计划(包括攻读博上学位计划和出国留学计划),提升一批人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理论水平,把他们培养成学科发展的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梯队,还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交往介入社会环境、融入社会关系,内外兼修,掌握核心价值体系,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形成广泛与成熟的社会经验。不断依据变化的社会环境和人才培养要求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将教育的实践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在一起,达成理论与实际结合和知识与能力转化,以及新知与旧知迁移的目标。从而能够点燃起学生为学成事的激情,承担起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和严谨治学、

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任,逐渐完成从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在结构重组和资源优化中,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能充分施展才华的制度环境,促进在质量、特色和数量上的协调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从而打造一支专业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兼备并适合“社会人”培养需要的高水平“社会化”师资队伍。

三、加强学科建设,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现实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学科是学术活动社会化的组织平台。地方大学为基层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必须抓好学科的建设。但不能脱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去追逐“大而全”的学科建设目标。要以服务基层社会为目标,将“领域性学科”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支点,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具有较强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的“领域性学科”转变。

所谓领域性学科,所包含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很难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知识性学科,也不是以某一个学科为主而吸收其他学科而形成,而是以某一个现实领域为基础而形成的学科[6]。当代科技发展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的特点,单一学科研究己经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大学应以敏锐的眼光发现新的研究领域,瞄准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的重大战略领域,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之间有机对接。特别是在绿色产业、新能源等领域的兴起并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条件下,一定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现状,“一体化”地整合学校内生性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不断加强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优先设置适应时代需求并具有交叉性、相融性和创新性特质的“领域性学科”。把创新焦点会聚到学科之间的边缘上,不断生成学科新的增长点,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学科发展格局。

在发展“领域性学科”上,应设立学科特区,实施人财物的政策倾斜。这些复杂的领域性研究已呈现出多学科性、多领域性和深层次的活动特点,它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式”学术权威,更需要组建多学科参与的科研团队,集结一大批具有多领域知识的“杂家”式人才。“杂家”式的人才往往能从多个方向伸出知识的触角,敏锐地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能创造性地将各领域专门知识进行集成。当前,“领域性学科”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度高,已渗透到基层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从平行和垂直的两个维度向前延伸扩展,因而,要创设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条件,做到举上下之力,集众人之智,打造其发展平台。只要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效的知识、视角和技术手段都可以引进来,在多学科的链接、渗透与交叉中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营养通道,形成富有活力的、网络化的学科生态系统。同时,还应以“领域性学科”构建对接地方支柱行业和优势产业,发挥地缘优势,与当地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结合,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一主多翼”的学科雁阵。在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的基础上,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之间螺旋式发展,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基层社会领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支撑与服务。

四、创新体制,以“双学院”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式”组织向注重有效分工与协作的“矩阵式”结构转型

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要求,地方大学的组织结构必须与功能发挥程度相匹配。因而应在常规教学学院的基础上,创建研究型特色学院,以“双学院制”为载体,实现由单打独斗式的“作坊”组织向既有效分工又协同合作的“矩阵”组织转型。

“双学院制”是一种柔性无边界组织,其运行特征表现在协同创新上。一般为常规教学型学院主内,主体功能是保障课程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有序运转,工作重心是教学建设;而特色学院主外,主体功能是开发社会化优质教育资源,负责特色研究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组建“领域性学科”平台。工作重心放在创建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开发地方课程之上。特色学院属于跨学科研究单位。它注重学科交叉集成,汇聚各学科优势,能够在横向上建设学科群,在纵向上形成学科链,促进学科资源功能匹配、优势互补,引领常规教学型学院专业学科的特色发展。作为校级常设科研机构,一般采用动态的“过程管理”,由固定成员与流动成员结合组成。相关人员实行“双聘制”,以科研工作为主,同时在常规教学型学院也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便于将有限资源依据科研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在院校内部无障碍流动。

特色学院牢固树立为基层社会服务的意识,注重以领域性学科建设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凝练科学方向,构建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且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合理设计“社会人”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研究的结合点上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领域性地方课程,并将一些领域性学科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地方大学开发的校本地方课程强调知识的复合性、能力的操作性和素质的综合性,尤为擅长以“领域性”的知识体系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从而实现学生社会需要、个人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上协调统一[7]

作为一种“矩阵式”组织,特色学院的结构设计能够进行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分工,使其运作有序高效。它把分散在各个学科或专业的信息、数据、工具、技能等科技资源整合起来,使不同学科教师能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有利于协同攻关,形成联动整体,消除跨学科研究的体制性壁垒。它重视研究方向与所在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以及科研选题与教学的结合性,有利于形成多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理论借鉴、模式藕合,驱动领域性学科与传统单一学科有机融合,达成学科与专业的集群化发展。

以上所述,涉及到地方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核心要素,也是其由单一的学术性向社会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一体融通的“社会化”转型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维度。这种转型既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外在

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在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主要趋势下,我们应解放思想,珍惜机遇,以宽广的视野和先行先试的勇气充当创新驱动的战略棋子和战术主角,科学谋划地方大学的社会化发展。突破传统的学术导向下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在转型驱动的拐点上多维发力,增强对外部发展环境的敏感性和整合力,将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同现代化生产与社会改革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办学模式,不断把学校教育事业融入到高等教育改革与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

父母进校做义工--美国社会化办学一瞥

你听说过学校里有义工父母吗?在美国考察期间,父母到孩子就读学校做义工这件事,让我们亲身感受到,美国学校教育的社会性。它在最大范围内为社会的每个人服务,同时社会也给予了学校教育最大的支持与关注。

教室中的义工父母

在我们参观美国学校的时候,经常发现教室中有好几个成年人。刚开始我们以为是教师的助手,细谈之下,才惊讶地发现,他们都是学生的父母,而且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工家长。家长在教室中帮忙,真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

在我们参观的所有学校中,经常可以看见家长在教室中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在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有的在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做活动,有的在帮助老师做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收尾工作。有的家长在教室里帮完忙后,还要去学校图书馆整理书籍。在美国学校中,教室中的义工家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家校合作”

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他们相信,学生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怎样,都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教育部发表的题为《强化家庭,强化学校》的报告指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且留在学校受教的时间也较长,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改善的倾向。其次,父母所做的,比起其收入及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成功更为重要。美国联邦政府颁订了历史性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所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在美国,学校的家长会组织称为“教师家长协会”,简称PTA,这个组织成立于1897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会员将近一千万人,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家庭与学校更为密切的关系,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贡献极大。

正像我们在访谈中发现的那样,几乎所有的学校和教师都非常肯定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在我们参观一所建立于1898年的老学校圣安娜高中的时候,在刚进校门非常醒目的位置上用金色的大字写着:“父母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美国,很多学校的经费紧张,因此,学校都善于利用家长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

以我们参观的一所小学为例。在这所有600多名学生的学校里,有的教室门上就写着:家长如果愿意做义工,请在这里签名。老师事先会根据家长的意愿安排一个日常表,然后通知家长,有时,一个教室同时有好几个家长在帮忙,家长随时有时间随时可以来帮忙。这个学校的秘书也是家长。在这个学校里,有40多个义工家长。他们大多帮助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负责学生的午餐分配,学校资料的整理,在图书馆帮忙或者准备学校的各种活动等。每当学校有活动的时候,例如节日聚会、学生汇报表演,就是学生家长大显身手的时候,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策划到组织到实施的各种细节,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给老师减轻了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很多美国家庭都把孩子在学校的活动视为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往往全家人一起出动参加。

做义工是一种骄傲

很巧,与美国家庭一起过感恩节的时候,发现这家的女主人也是一个热心学校教育的义工家长。她每星期二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学校做义工,据她说,教师工作压力很大,很需要家长的帮助,并把做义工家长视为一种骄傲。除了做义工,她还有许多机会与老师交流女儿的教育问题,比如学校组织的家长日,学校的学生音乐会,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她一定会参加并且热心帮忙。我问她上高三的女儿,怎么看待妈妈去做义工家长,这个18岁的女孩一脸骄傲,她认为妈妈这样做是对她的关心,对学校的关心,她非常骄傲有这样的一个妈妈。

美国家庭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由此可见一斑。家长热心参与学校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传统。目前在美国,有超过90%的学校提供父母在课堂内外担任义工、协助募款及参加老师组织的会议。

事实上,由于已经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成长中不可估量的作用,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我们国家的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美国的经验可以给予我们相当多的启示。

教育应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强力推动是我国政府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实现办学模式的社会化。实现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让企业等用人单位深度参与到职业学校从专业调整到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实习、考试考核等办学全过程;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在学校内部大力推行“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校内办厂、厂内办校”的办学模式。

——实现办学条件的社会化。积极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在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积极鼓励职业学校面向企业、行业或个人,采取股份制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以及境外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的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要与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条件相适应,部分办学条件还应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

——实现教学内容的社会化。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兴趣和个性化发展,创办“教育超市”,进行“菜单式”培养培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要把行业标准引入课堂、把职业规范引入课堂、将企业文化引入课堂,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及国家职业标准接轨。

——实现教学模式的社会化。改革以学科体系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把企业人才需求分解成一个个能力模块,把企业岗位需求分解成一项项生产任务或一个个工作过程,让学生从技能模块入手学习,从生产任务入手学习,从工作过程入手学习。——实现评价方法的社会化。评价主体要社会化,让企业等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团体参与评价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内容要社会化,要把培养的人才是否让用人单位满意、是否让受教育者自身满意作为评价的基本原则;把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否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党的群众路线应该以发动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为重点,没有普通百姓的广泛参与,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仅仅是在演戏而已。

校党委组织班子及中层干部学习中央、省委和省局有关文件,结合实际工作畅谈思想体会,开展了“四查四看”:即查思想认识,看是否树牢了群众观点、站稳了群众立场;查工作作风,看是否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工作扎实有效;查方式方法,看是否为广大师生所接受、真正受师生欢迎;查具体举措,看是否真正符合师生的需求、惠及广大师生。一致认为要以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用优异的成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学校形成改进作风、服务师生员工的浓厚氛围,转化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良好的业绩,在建设海洋特色职教特色的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第二篇:探索电商教学模式?助推地方电商经济

龙源期刊网 http:// 探索电商教学模式 助推地方电商经济

作者:何斐珍

来源:《职业·中旬》2015年第02期

摘 要:当前,企业对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在增大,对电子商务人才的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校要积极探索电商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本地电商经济特点、中职学生特点、专业师资特点,通过改革电商教学模式,积极有效地共建校企电商创业园区,助推本地电商经济,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 教学改革 区域经济

比尔﹒盖茨说:“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随着实体经济不断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如今缺乏的是既懂得传统零售业务,又懂得网络传播的电子商务产业人才。笔者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一直在着力打造这方面人才,但在相应的质与量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过快,造成课程不完善、设备跟不上、师资缺乏实战经验等诸多现状。所以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电商专业建设,提高电商人才的水平,以便更快更好地服务于诸暨乃至浙江的电商经济建设。

一、电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

在浙江省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对电商专业的宣传力度和招生力度,提升电商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实现电商专业质与量的双飞跃,以期不断地为诸暨市乃至浙江省的电子商务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1.深化课程改革,把实战作为电商专业的教学重点

电商专业主要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开设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职业道德、创新创业教育等)、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会计、电子商务英语、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网页制作、电子商务数据库、电子表格应用等)、专业技能课程(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网上支付与结算、网络营销、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实训、顶岗实习等)、选修课程(计算机维护、网络实用技术、综合布线)。

笔者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校内仿真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电商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教学。同时加大校本教材的编写力度,组织教师开发2~4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电商教材,充实案例教学,增加技能实训。 2.延伸相邻专业,鼓励学生参与电商培训和考证

根据学生及家长的反馈意见,实施电子商务课程向相邻专业的延伸,以电子商务的基础课程和技能课程辐射带动现代物流、财务会计、金融实务、工艺美术等专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专

龙源期刊网 http:// 业群内的资源共享。大力鼓动并支持相邻专业学生在完成自身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选修电子商务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争取40%以上的非电商专业毕业生能考取“电子商务员”证书,以期为今后的全民电子商务打下良好基础。 3.拓展社会培训,主动为企业和农村服务

现今,诸暨市的电商园区和集聚区建设突飞猛进,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就连各项特色节会也纷纷借助网络,利用电商模式开辟出新的发展空间。所以,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三农”,笔者学校充分利用电商专业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优势,积极拓展诸暨市的电子商务岗位培训和认证培训。

学校依托“诸暨市公共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诸暨市成教中心”,采取脱产和业余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形式,培训到现场,送教到基层,努力拓展电子商务社会培训,主动为企业和农村服务。

二、电商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为进一步配合诸暨市产业调整和企业升级的步伐,积极探索本校电子商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学校特制订了《诸暨技师学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规划》(2014—2016年)。该规划受到了诸暨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先后与诸暨市电子商务园区、长生鸟集团所属的暨阳电商园开展“电商专业校企合作”,使学校的电商人才培养获益匪浅。 1.创建校外电商创业园区

诸暨市电子商务园区由诸暨市商务局筹划,是诸暨首个针对电子商务领域的综合性公共平台,主营网络信息技术前沿共享、网络营销、国际贸易、仓储物流、服务外包、企业孵化、人才培训输出等业务。

2013年10月,笔者学校与诸暨市电子商务创业园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电商创业园区租用办公室、仓库等场所400多平方米,组织电商专业的学生定期轮流实践,并由专业教师带队指导,创建了校外电商创业园区。该创业园区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工作台、静物拍摄台、全景摄影棚、单反数码相机、高像素微单、灯光配套设施等,完全能满足商品的拍摄、前期处理、商品发布以及后期维护等工作要求,还配备能容纳50人就座的教室一间,用以承接各项电子商务培训服务。 2.创建校内电商创业园区

2014年8月,学校与长生鸟集团经过商议,本着合作共赢的宗旨,决定实施深层次的“电商专业校企合作”,在校内共建1000多平方米的“技师学院·长生鸟电商创业园”,以满足半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的需要。

龙源期刊网 http:// (1)师资培训:“长生鸟”协助学校开展电商专业师资培训,分为入门班、提高班、精英班,培训费用由学校承担。

(2)校内创业:在校内设立“长生鸟”电子商务营销处,以电商专业的11个班级为单元组建小公司,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等硬件,“长生鸟”负责技术、培训、产品、物流等,共建校内“技师学院·长生鸟电商创业园”。

(3)信息交流:对于诸暨市内外的电商工作会议、会展、竞技、考证等信息,校企双方需互相交流,协调参与;双方在各自的网站等媒介加强相互宣传。

(4)文化交往:学校邀请“长生鸟”管理人员来校作讲座,讲解企业运作模式,弘扬企业精神文化;“长生鸟”邀请学校的师生参观企业,学习技术。

(5)竞技指导:学校的师生在备战各类电商竞技之时,“长生鸟”可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6)毕业生招工:“长生鸟”对于学校的电商专业毕业生拥有择优录用的优先权,但需经“长生鸟”与毕业生双向选择。 3.电商专业校企合作的创新之处

学校结合诸暨市电商经济特点、中职学生特点、专业师资特点,积极有效地共建校企电商创业园区,助推本地电商经济,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诸暨市的区域经济、电商行业服务。通过校企共建创业园区,其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突出了课堂教学与行业发展的衔接性,强调电子商务技能的实战性。

(2)侧重于地方的电子商务经济现状剖析,得到了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的广泛重视,实践经费充裕,发展后劲强大。

(3)显示了电商合作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以往校企合作由学校挑重任的格局。

三、电商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1.有助于拓宽电商专业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

笔者学校调整完善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技能教学,顺应了中小城市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诸暨市拥有1000多家规模企业,需要大量的电子商务专业型人才。一些乡镇更是形成了外贸自营出口新体系,出现了外商直接采购、外企代理订单采购、经商户代理自营出口、外商委托采购等多元化多渠道的外贸出口新格局。在人才交流会上,企业抢“才”成风,商务外贸人才变得更加炙手可热,相关专业人员供不应求。

龙源期刊网 http://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来为电子商务毕业生设计就业岗位。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的毕业生既可从事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活动,也可从事传统的商务活动,可以从事网站信息收集处理,更可以从事基于网络技术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就业门路将会十分广泛,毕业生自主创业也大有可能。 2.有助于促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赢

诸暨市电子商务园区位于学校南面,一路之隔,交通便捷。园区为进驻的60多家电商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免除了前三年的相关费用,物流公司也对发货转运等提供便利,这有利于本校电商专业学生能更迅速更有效地投入实战,免除了好多的后顾之忧。而笔者学校的加盟入驻,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商园区的档次和知名度,也为电商园区的长足发展积蓄着强劲的后备力量。

校企合作共建电商创业园的探索,既是诸暨电商企业产业经济升级的有利机遇,也是我们中职电商专业华丽转身的大好机会。校企合作,定能共赢。 3.有助于地方电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通过回乡大学生、青年农民网上开店等方式,诸暨市大批企业、店铺纷纷“触电”。现有工商网上亮照企业4654家,注册备案的电商企业2230家,网上交易平台14家,在各类较大网络平台注册店铺1万多家。电商专业村也蓬勃兴起,诸暨市90个村创建网店633家,其中拥有10个以上网店的村23个,现销售额在200万元以上的村有20个。目前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员中有绝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由于缺少相关培训和实践,其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融入团队,而且他们跳槽率极高,严重危害企业的发展,再加上当前诸暨电子商务产业的迅猛发展,电商人才缺乏更加严重。

笔者学校在实施电商专业校企合作后,将切实提高电商专业学员的实战素质,培养更多的电商技能人才,从而不断地为诸暨市电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小结

展望未来,校企携手共建校内外电商创业园区,可以有效改进当前的电商教学模式,提升电商专业师资水平,提升电商专业学生实战能力,提升电商从业人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助推地方电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职教论坛,2012(30).

龙源期刊网 http:// [2]韦峥宇.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之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6).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技师学院)

第三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是做好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的前提。全市银行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也存在着许多新机遇。蚌埠银监分局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部署,始终坚持“增机构、扩规模、调结构、优服务、练内功”的科学监管思路,坚持以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决心打造皖北一流分局,进一步推动我市银行业积极寻找适合“新常态”的发展之路,促进经济金融携手共进、融合共赢,为地方经济实现稳中有增、加快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紧扣改革主题

全力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8月,蚌埠银监分局起草《银行业支持蚌埠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5大类16个方面意见,要求各银行业机构紧扣目标,序时推进,全面升级银行业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前三季度,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644.15亿元,较年初增加87.4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达63%,有效支持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夯实了经济发展后劲。

2015年以来,蚌埠银监分局进一步优化机构网点布局。6月28日,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至此,我市三县村镇银行的空白全部被填满。构建成农商行+村镇银行“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蚌埠市的农村金融服务格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我市金融体系建设的又一里程碑。前三季度新批支行网点5家,社区支行3家,村镇银行网点2家,马鞍山农商行怀远支行及徽商银行四家普惠金融支行筹建已获银监局批复,近期将完善开业手续,邮储银行二类支行改革也已全面完成。

此外,蚌埠银监分局积极参与配套机制改革。协助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机制,严格控制举债成本;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产权、林权抵押担保试点工作;加大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信用惩戒“黑名单”;加快蚌埠诚信体系建设,与市中院建立“点对点”查控机制,累计查询涉案账户2600余次。

紧盯银企矛盾

不断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阻碍

蚌埠银监分局一方面积极强化银监会关于续贷政策36号文件以及安徽银监局关于帮扶小微企业活动的落地实施,今年以来,累计向267户小微企业发放续贷资金38.48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超过2500万元。努力为健康的银企关系打通政策阻碍,银监会曹宇副主席来蚌调研就强调,蚌埠市的“过桥”资金办法效果很好,银监会要想办法,解决与现有政策的矛盾,与监管政策续接。

另一方面继续督促银行高管想作为、能作为、有作为,主动“进企业”,现场办公,变“坐”为“营”,一是帮助企业持续发展,防范资金链断裂,二是促进银行提高资产质量、防控新增不良。累计对接小微企业324户(次),发放贷款166.11亿元,贷款余额71.49亿元。全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73.77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增幅23.1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9.2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95.99%,同比上升1.4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3538户,较上年同期增加5810户,全面达成了银监会提出的“三个不低于”的监管要求,而且在重点领域建设方面也给予了有效支持。蚌埠银监分局引导银行机构对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的390个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印发《中国银监会蚌埠监管分局关于成立蚌埠市银行业支持皖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蚌银监发〔2015〕14号),稳步加大蚌埠地区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发放京沪、京福高铁项目贷款15.19亿元,发放高铁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7.63亿元,发放国电贷款15.89亿元。在2014年全市信贷规模突破千亿大关的基础上,继续新增贷款67.1亿元,不断增强区域资金的利用率。

抓紧风险防控

引领地方经济平稳过度“新常态”

蚌埠银监分局引导银行机构牢固树立“救企业就是救自己”的理念,在促进企业发展中防范风险,提升资产质量。针对某集团违约风险,引导银行机构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沟通,争取理解支持,追加保证担保。推动由政府、各相关金融机构、企业等参加的专题会议,重组存量问题贷款,并由政府牵头成立管理公司,加强对违约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管,防止销售回笼资金体外循环。

今年以来,蚌埠银监分局还加强与影子银行的风险隔离,取得实效。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某企业互联网金融产品迅速扩张问题;协助公安部门查封“银谷财富”违规宣传问题,将风险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形成参阅件,向市委市政府建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影子银行监管的责任分工和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要求,健全监管体系,并加强对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各类影子银行机构合规经营。

此外,蚌埠银监分局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切实强化声誉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化解声誉风险。联合物价部门开展银行业服务收费跟踪检查,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对某银行违规收费行为给予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联合工商部门开展银行合同条款专项整治行动,规范银行合同格式、内容,明确银行承担义务,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充分利用《蚌埠日报》金融专版、党报会客厅,坚持正面宣传,正确引领舆论导向,树立良好服务形象,打造和谐金融发展环境。

下一步,蚌埠银监分局在做好“十二五”规划收官工作的同时,支持和配合蚌埠市制定“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稳妥推进金融综合改革,科学实施风险控制,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形成较为完整、满足蚌埠市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金融产业链,为蚌埠重返第一方阵提供有力的金融助推。

蚌埠银监分局将继续督促引导银行业支持发展战略建设,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引导出口结构升级;进一步支持重点项目建成,确保国家已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等重点项目、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重要领域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加大创新驱动,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主动加强金融扶持;把握均等化要求,加大县域、“三农”信贷支持,优化县域金融网点布局,加大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培育,增强银行业持续支农能力;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全面深化改革,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农商行增资扩股,鼓励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适当降低发起行持股比例,有序扩大法人机构的民间资本占比;促进已改制的农商行,完善公司治理,加快机制转换,促使成为名实相符、形神兼备的现代商业银行;坚守风险监管底线,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妥善处置信访纠纷,增强公信力和客户信任度,保持金融发展环境安全稳定,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事件。

大事记

◆2015年1月15日

为适应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对人力资源的需要,着力打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促进改制后农商行的健康稳健发展,蚌埠银监分局指导协助蚌埠市银行业协会举办了全市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培训班。

◆2015年2月12日

2月12日晚,由蚌埠银监分局、蚌埠市银行业协会、蚌埠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蚌埠市银行业第二届“十佳理财之星”评选暨首届银行理财精英团队颁奖典礼圆满举行。

◆2015年4月15日

蚌埠银监分局召开全体员工“讲党性、守党规、严党纪”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分局党委班子成员出席会议,李爱国局长主持会议。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动员报告,切实提高认识,严格自我约束。

◆2015年6月17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召开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规范服务收费清理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各银行业机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分局有关文件精神,严格自查自纠,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2015年6月19日

蚌埠银监分局邀请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任森春教授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实施金融监管”为主题开展讲座。李爱国局长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对于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做好金融服务、保证金融资产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都做了明确提示。

◆2015年6月26日

蚌埠市第三家村镇银行—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正式挂牌开业,蚌埠银监分局李爱国局长出席开业仪式,并颁发了《金融许可证》。该行的成立,实现了蚌埠市县域村镇银行全覆盖,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5年8月13日

蚌埠银监分局召开2015年上半年全市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银监会、安徽银监局年中监管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全市银行业面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研究部署下半年目标任务。

◆2015年9月1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开展2015年“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服务月启动仪式暨集中宣传活动,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爱国出席启动仪式并到各家银行展台进行了巡视和慰问。本次活动的主题主要围绕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2个方面,旨在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高公众维护自身资金和信息安全意识的能力。

◆2015年9月23日

银监会曹宇副主席一行来蚌调研,与蚌埠分局领导班子进行座谈,重点了解银监会、安徽银监局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在蚌埠市贯彻执行情况,以及政策执行中的难点问题。

◆2015年10月14日

蚌埠银监分局组织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集中宣传,银监分局李爱国局长、杨玲副局长以及有关部门同志莅临指导。本次集中宣传活动的主题是:“普助小微 惠及民生”,旨在通过宣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建设情况、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关政策,以及小微企业向银行融资申贷条件等,普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知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2015年11月18日

11月18日上午,蚌埠银监分局、市银行业协会与蚌埠市教育局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中学”活动,并授予市一中、三中“金融知识进中学教育基地”称号。

◆2015年11月25日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银行业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行业标准高级研修班”11月25日—27日在蚌埠举行。来自全国各城市商业银行、各地方银行业协会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人和技防骨干职工共计200余人参加培训。

第四篇:以“4增1减”助推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范文)

陈仓区以“4增1减”助推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

近年来,陈仓区把大学生村官服务管理作为党建组织工作的创新项目,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服务管理的新途径,为他们成长成才、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加强培训增智力。采取集中培训、座谈交流、轮岗锻炼、新老帮带、远程网络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和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实现角色转换,引导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发挥作用,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先后推荐9名大学生村官参加中省市举办的系统培训。组织开展了4期法律法规、实用技术、基层党建、创业就业等专题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前往秦岭野外拓展训练基地,开展野外训练,锤炼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增强大学生村官适应能力和协作共事意识。

落实待遇增动力。制订出台了《陈仓区创新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服务工作的意见》,在确保落实大学生村官各种常规待遇、补贴的基础上,增设了大学生村官年终考核奖,为考核优秀的每人每年发放1200—1500元奖励工资,对转任实职的每人每月增发300-400元的岗位补贴,充分调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以村“两委会”换届为契机,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村官转任村实职干部和续聘,

有18名大学生村官在2011年村“两委会”换届中转任为村党组织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13名顺利续聘。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优秀大学生村官参加各类公开招录和择优选拨,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有序流转。先后有凤阁岭镇泉义村主任助理牛燕铭等17名大学生村官顺利考录为选调生、公务员和事业干部。

创新管理增活力。创新工作方式,引入大学生村官家长参与大学生村官的服务管理工作,通过所在村党组织和村官家长、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两个“双重”管理模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全覆盖、无缝隙、人性化服务管理,实现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目标,增强了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工作活动。积极推行岗位目标承诺制度,引导大学生村官立足岗位创先进、履职尽责争优秀。要求大学生村官每年初将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等进行公开承诺和亮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每半年对目标任务完成、履诺践诺情况进行一次考核检查,通过个人述职、领导点评、群众评议、岗责奖惩挂钩等举措,给他们压担子、交任务,增强了工作活力,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

搭建平台增潜力。推行“1+X”帮扶帮带制度,组织15名私营企业主、种养殖大户与80多名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带对子,通过思想上引导、工作上帮教,帮助大学生村官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将大明蔬菜、鸿盛农业、松茂养殖等6户企业挂牌命名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实践基

地”,先后组织31名大学生村官在基地参与创业实践、接受锻炼。多方争取、多部门联动,设立了5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新街镇官村主任助理李攀借助创业扶持资金,投资280多万元,创建了“野香猪养殖基地”,采取“合作社+农户”的互惠运作模式,辅射带动周边近百户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推进交流减压力。以“对话交流、成功奋进”为主题,举办了“激情陈仓、村官论坛”,让创业成功人士与大学生村面对面、心贴心交流,为大学生村官做好心理梳导,答疑解惑、减压减负。建立了陈仓区大学生村官QQ群、村官飞信,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团支部,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和座谈会,为大学生村官搭建起相互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大学生村官横向交流。组织部领导和镇党委领导坚持定期走访、约谈大学生村官,逐人进行了谈心谈话,帮助他们缓解工作压力,解决学习工作上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大学生村官与组织的纵向交流和沟通,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五篇:郑城镇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能动性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郑城镇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能动性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近年来,郑城镇强化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建立大学生村官全程即时量化考核体系,充分依托大学生村官知识丰富、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优势,多措并举,调动村官们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该镇还根据到村工作时长和成长程度,建立了村官递进式培养模式,制订了阶段性培养计划。针对刚“入门”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搭建干事平台,安排他们担任远程教育播放员、“农家书屋”管理员、村级网页维护员,鼓励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组织党员学习培训,宣传推介农产品,为村民生产致富提供“对口”信息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今年8月,大学生村官赵远方被分配到东明村,到村工作才4个月,他便熟悉了环境,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发挥自身特长,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冬季养蚕培训,适时发布“农家书屋”新书,向群众推荐介绍党报党刊优秀文章,受到普遍欢迎。小魏庄村村官孙扬,开通“小魏庄村第一视角”服务微博,设立“便民服务卡”,挨家挨户发放宣传,代开证明,开展法律维权等。

该镇还组建了大学生村官文化艺术团,举办大学生村官主题论坛,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团工委,开展了“绿色环保行”、“创业富民”设计大赛、创业模拟实训培训、“美丽乡村领题调研”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参与推动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浙食药监安函范文下一篇:最强神级土豪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