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路径探究

2022-11-08

资助育人, 是高校保障贫困生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方式, 可以让贫困生顺利入学, 享受高校提供的教育资源。积极心理缺失是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不仅影响贫困生个人发展, 而且影响贫困生日后就业。高校应意识到积极心理重要性, 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开展精准化资助育人, 围绕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培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研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路径,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意义

(一) 有助于贫困生全面发展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知识, 还需要提高学生心理抵抗能力。贫困生, 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 内心更为敏感, 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为了让贫困生像普通学生一样健康发展, 高校应培育学生积极心理, 让学生正面应对压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 不仅可以提供给贫困生上学资金, 而且可以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 能实现贫困生全面发展目标。在资助育人过程中, 高校通过实际行动, 锻炼贫困生能力, 让贫困生利用积极心理去面对困难, 能有效减少心理疾病发生。高校引导学生面对现实, 将资助和育人两项工作结合完成, 可以增强学生抗压能力,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贫困生成才的前提, 通过高校一系列工作, 贫困生成才目标会更快实现。

(二) 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成效

高校资助, 是解决贫困生入学难的主要途径。在现实生活中, 高校对资助育人非常重视, 以经济资助为主, 忽视贫困生积极心理培养。虽然贫困生可以正常入学, 但是他们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不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无法配合学校完成教育工作。因此, 高校必须从贫困生心理入手, 培育贫困生积极心理, 推动贫困生成才进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 通过积极心理培育, 增强贫困生心理韧性, 最大限度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 有效避免了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事故。高校通过和贫困生互动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 安抚受伤心理, 能使贫困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有助于提升高校资助成效。同时, 高校通过校园环境建设, 为贫困生提供和谐校园环境, 可以阻止不良事件发生, 能避免贫困生受到伤害。

二、高校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 贫困生认定困难

贫困生, 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这类学生多半负担不起上学费用, 因此, 需要高校进行资助。在现实生活中, 贫困生认定较为困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评选标准难以确定。高校没有制定明确标准, 只是将钱直接发给贫困生, 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 而且容易诱发贫困生胡乱消费问题。对于一些家庭来说, 高校资助是学生入学资金的唯一来源, 而资金不足容易导致学生无法入学。第二, 资助申请材料可参考性低。资助申请材料是确定贫困生的重要材料。部分家庭为了获得资助金, 利用关系取得贫困证明, 或是直接贿赂教师, 影响贫困生评定公平性, 阻碍贫困生享受受教育权利。高校没有对贫困生申请材料进行考证, 直接上报给政府工作部门, 造成贫困生冒认情况。

(二) 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失调

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 其中自我激励起决定性作用。在实际生活中, 部分高校重视外部激励, 忽视自我激励, 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虽然学校构建了良好校园环境, 提供了充足补助资金, 但是无法让学生产生内部驱动力, 难以实现育人目标。外部激励可以促进学生成长, 但是仅依靠外部激励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高校是学生阶段性学习场所, 学生在毕业后无法再享受高校外部激励。因此, 培养学生积极心理, 让学生自我激励, 是高校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如果学校没有做好育人这项工作, 那么资助也将失去实际意义, 外部激励也无法展现实际价值。综上所述, 高校外部激励和学生自我激励失调, 资助育人实效性不高, 需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三) 忽视贫困生主体地位

贫困生作为资助育人的主体, 应当占据主体地位, 发挥主体作用。部分高校在资助贫困生时, 过于注重资助效果, 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无法满足学生精神诉求, 压抑学生天性。一些高校夸大主导作用, 在资助过程中约束学生, 让学生被动接受资助, 使学生过于依赖学校资助。同时, 高校忽视积极心理培养, 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自身主体地位, 过于注重权威说教, 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认为高校资助是高校本职工作, 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无法自己解决经济、生活、交际等多种问题, 严重影响资助育人目标实现。还有些学生没有感恩意识, 不了解资助政策, 无法意识到资助工作的慈善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路径

(一) 以育人为主, 资助为辅

资助育人的重点在于育人, 资助为育人而服务, 可以保障育人正常进行。高校应清晰认识到资助和育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精准化资助育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一, 制定明确评选标准, 重视资助政策宣传。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评选标准, 让学生得到合适的资助金。同时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 让学生了解资助政策作用, 使学生可以正视资助, 主动参与评选, 自愿接受资助金。第二, 做好申请材料考证工作, 积极发展学生个人特质。高校应主动考证申请材料, 确保申请材料真实无误后, 再上交给政府相关部门。高校需要通过积极心理培育, 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做出积极行为, 使学生发展成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另外, 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公平参与评选, 避免学生争抢贫困补助行为。

(二) 协调自我激励和外部激励

高校应意识到学生自我激励和高校外部激励的互补关系, 通过精准化资助育人, 使学生产生内部驱动力, 从而实现资助育人目标。首先, 高校应重视学生自我激励, 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岗位,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其次, 高校需要将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相结合, 创新激励途径, 让学生摆脱贫困生这个称号带来的限制,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最后, 高校应做好评价工作, 对学生学习、勤工助学做出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奋进, 让学生感受快乐, 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积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行为, 学生会更加刻苦学习、更加重视自我激励, 能从勤工助学中获得更多经验。另外, 高校需要提升学生自我价值感, 提供给贫困生做班干部、学校组织干部的机会, 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成长动力。

(三) 重视贫困生主体地位

高校应重视贫困生主体地位, 调动贫困生自我发展积极性, 促使贫困生自我更正、自我完善。在资助育人过程中, 高校需要从长远角度看问题, 关注学生未来成长, 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发展道路, 更好地发挥精准化资助育人作用。第一, 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 让学生通过自身能力改变当前状况, 增强贫困生能力, 使贫困生获得成就感。同时, 需要鼓励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第二, 深化学生培养。高校应根据学生优势和长处培育学生, 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 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高校需要做好学生德育培养工作, 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 让学生感恩学校、社会、国家, 促使学生为学校、社会、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 通过培育学生积极心理, 消除学生自卑感,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意识到精准化资助育人的重要作用, 从贫困生评选到贫困生培育过程, 都需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从而让学生产生成长动力, 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资助育人的作用逐渐发挥, 有效解决了贫困生入学问题。虽然高校资助育人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高校应探索精准化资助育人路径, 创新工作形式, 让贫困生享受高质量教育, 促进贫困生健康发展。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 对高校精准化资助育人的路径进行探究, 希望给高校提供借鉴经验, 推动精准化资助育人顺利进行。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精准化,资助育人

参考文献

[1] 王云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3 (1) :57-60.

[2] 李俊.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1) :406.

[3] 王智超.谈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7, 30 (1) :39-4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国初期中国妇女状况与1950年《婚姻法》关系初探下一篇:考虑层间剪应力作用的煤矿岩层控制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