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15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重要素质。社会现实、学科特征和毕业生从业需求等决定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

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1:

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显性课程建设及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显性课程的概念着手,分析目前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显性课程建设现状,分析目前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显性课程建设中存在课程设置零散、教学及考核方式单一、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参与意识淡薄等问题,并试图探索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显性课程建设及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课程

21世纪是创新型社会,社会各届及用人单位都期盼着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大量拥现。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颁布以来,教育部曾多次强调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各级各类高等院校不仅仅将其落实在文件制定及制度建设上,更着力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根本保证——课程建设和改革。

一、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1.关于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的现状

目前学术界关于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上海科技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陈敬全、孙柳燕编著的《创新意识》一书认为创新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1;学者赵建华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丰富知识,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形成独创性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大学生实践能力达到高级阶段的集中体现2。学者余琨把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定义为:是一个人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或者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包含了动手和动脑的两个方面,同时需要培养个人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交际能力、综合专业知识的全面素质,是个人职业生涯起步的关键3。

2.关于实践创新能力的理解

本文认为实践创新能力属于实践能力范畴,是实践能力的基本,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论基本观点来看,先有“实践”而后有“思维”,即创新思维应是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强化,进而转化为能力。其次,能力即个性心理特征4,“实践创新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特定的新概念。笔者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指的是主体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发明素养(包括独到见解、独特方法),完成实践环节、学习任务,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课程的理解

时至今日,对“课程”一词仍然没有统一的界定。尽管对课程的认识仁者见仁,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几大定义类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本文在课程定义的计划维度基础上,结合当前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主体观、整体观、建构观,强调课程主体经验状态的变化和学生主体经验的自我建构,将课程定义为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整个经验系统的计划或方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课程指:在一定学科背景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生产素养、创造发明素养,使学生获得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能力的计划或方案。既包括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理论课程也包括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实践课程。本文认为,判断一门课程是否属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关键是在于该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是否培养学生解决生活、生产、技术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显性课程设置现状——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

根据上述对课程的概念的理解,贵州师范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显性课程,主要包括“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类学科竞赛及技能竞赛、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社团活动和大学科技园创业实践课程。

1.“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本科人才课程体系

贵州师范大学2013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综合实践课程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通识必修模块和通识选修模块,经过统计分析,通识必修模块的《计算机基础》《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属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约占总学分比例4%;通识选修模块,根据2014-2015学年度开设的课程统计,共开设290门,其中57门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占总学分比例1%。专业课程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本学科基础科课、专业核心课程、发展方向课程,其中发展方向课程属于培养学生未来职业技能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应属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约占总学分比例12%;综合实践课程模块包括通识类综合实践课、专业类综合实践课、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课程,均属于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约占总学分比例15%。

2.以实践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根据本文对课程的界定,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方案,属于学校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课程。在“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学校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校连续6年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通过各班赛、院赛、校赛,层层选拔与学校随机抽选结合,仅校级竞赛学生的参与人数约750人次。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仅2014年,学生共获全国奖项16项,省级奖项81项,校级奖200余项。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

3.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

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2012至2014,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启动了四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申报工作。2013-2014年共计建设国家、省级项目63项,共计建设经费共69.7万元。同时,2013-2014年学校自筹60万元经费开展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共计约190项,作为省级和教育部项目的孕育项目。在校本科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人数近千人。

4.社团活动和大学科技园创业实践课程

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重要载体 ,多年来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倡导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精神,以丰富校园文化为宗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目前共创设有理论学习、社会科学、学术科技、文学艺术、志愿服务、体育健身、其它七类社团70余个,其中校级学生社团40余个,院级社团30余个,会员8000余人,并且会定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服务和凝聚同学。学校科技园的学生创业园,对学生创业及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搭建平台,同时还设有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实践的平台和机遇。

三、存在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校目前关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显性课程主要是“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相关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各类学科竞赛及技能竞赛、各类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社团活动和大学科技园创业实践课程,各个课程模块自成体系,相对零散、互不关联、互不衔接。课程体系内各门课程的内容和学时,课程之间的先后应有逻辑关系,但目前学校该类课程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个别部门承担的该类课程具有随机性,有国家政策支持就开设,没有相关政策该类课程很可能不能连贯开设。

2.教学方式固化,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注入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多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学生自主实践较少,逐渐形成被动的学习方式;到了大学,即使学校倡导学生运用多种现代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但长期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在学生思想中形成了校固有学习模式,学生更喜欢从教师口中得到一个固有的答案,同时教师为了“有效”教学,往往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模式缺乏实践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3.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

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察,一般是本门课程期末成绩。但学科竞赛类课程的学费核算主要参考该竞赛的级别和学生的获奖名次,未对教师和学生在竞赛前付出的努力及实践创新能力作形成性评价;科研项目类课程的学分核算主要参考该科研项目立项单位的级别和项目的类别,对学生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创新能力没有形成性评价。校园社团活动更是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因而难以把握在社团活动类课程学习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4. 创新项目比重偏低,经费投入不足

贵州省地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仅教育实习经费文科生平均600元、理工生平均800元,实践创新课程经费投入有限;学校每年投入各类竞赛的总经费约30万元,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则是学校与国家形成1:1的配套经费,此类活动虽有经费保障,但涉及面窄,可参与人数有限。经费问题更是牵制学校各类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学校社团的经费来源大多是社团会员自筹,金额较少。

5. 学生意识淡漠,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在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及家长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实践技能的培养,大学生自身也缺乏实践创新的主观意识,即使脑海里闪过实践创新的想法,也很少付诸实践。对各类竞赛参与积极性不高;如2014年,学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申报项目的数量刚刚满足方教育主管部门划拨给学校的申报数量;最后,各种社团活动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社团活动也没有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构建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的建议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科学合理地规划课程体系,优化不同课程资源,使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形成及提升奠定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有效整合“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科竞赛与技能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有效资源,建设互衔接、相互补充、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

2.注入现代教育理念,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要引导学生改变初高中期间固有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理论课要善于启发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实践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实践、尝试和探索,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吸引学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目前学科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考核方式不仅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发展,并且会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即使平时不努力也能在期末考中通过;而竞赛评价机制如果只对结果进行评价,不仅会忽略学生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等,还会对结果不好的学生造成打击,从而失去参与竞赛热情;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方式;因此,要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学科考核方式上可尝试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而在竞赛评价方式上,应从终结性评价转变成形成性评价。此外,社团活动是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学校应完善社团管理机制和条例,并且形成具体可操作的社团工作评价体系,使社团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更好服务学生。

4.拓宽筹资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第一,建立互惠互利的校外本科教学综合实践基地,为本科教学综合实践课程节俭经费。第二,要建增加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经费投入,学校一方面可以争取国家、省教育厅的经费支持,积极参加国家、省教育厅主办的竞赛项目,认真申报国家、省教育厅的立项建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及立项建设的训练项目。第三,鼓励和引进企业、服务行业为学校提供经费相关公费支持。第四,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的作用,吸引社会优势资源,为学生实践创新争取企业的经费支持。

5.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实践创新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创新精神,极调动学生潜能和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更多参与到实践创新课程的学习和活动中,并创造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现实条件和课堂氛围;在各类竞赛、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上,积极引导和动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实践创新,并给予技术和理论上的指导;严格把关各类社团活动的开展,淘汰流于形式的社团活动,鼓励能够吸引学生参与的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陈敬全,孙柳燕.《创新意识》[M] .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 .

[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结构分析[J]. 南京:江西高数,2009.

[3]余琨.工科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分析[J]. 北京: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4]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1邱菊,吴英兰,章婕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校学生;吴晓宁,通讯作者,贵州师范大学教务处,贵州贵阳 550001,籍贯:陕西西安

项目经费:项目是贵州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为201410663027

作者:邱菊 吴英兰 章婕 吴晓宁

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机制

摘 要:应用心理学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要求突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重要素质。社会现实、学科特征和毕业生从业需求等决定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主要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策略:建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体系,整合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心理学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开展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做好专业见习与实习工作。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专业实践能力;大学生;培养策略

应用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技术、方法和理论对心理行为进行干预或影响,以改变心理行为,提高心理生活质量的一门新兴学科。应用心理学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包括个人生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力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高质量、人格优”的心理学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有特长”为特色,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校专业改革的基本趋向。

教育部关于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用心理学作为一个新近发展、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其发展目标必须把社会需求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以满足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市场经济对心理学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最高办学理念。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希望加强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然而,很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踏入社会求职与就业时,感到重要而缺乏的正是相关的专业技能。

3.投身专业实践是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据调查,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最为欠缺的是心理学应用技能,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由于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忽视应用技能,学生学到的东西不能适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毕业生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最低。“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专家们反映的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构成

(一)基础技能

主要包括:英语水平方面应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和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四级考试;计算机要达到国家二级水平,具备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

(二)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补救”;心理课程及教育技能,侧重于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发展”。

(三)综合技能

主要包括:综合心理技术,要求学生掌握人员心理素质测评技术、群体社会心理测查技术和经济心理技术等;综合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自行选题、取样、设计、实施实验,进行数据统计和独立撰写实验报告。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途径及策略

1.建构专业实践能力

培养教学体系按照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规律和特点,制定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主要包括五大类,即课程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和毕业实践等。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研究型实践教学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行业实际问题分析的一种实践方法,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搜集资料、选择方法、设计实验、组织调查、统计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

3.推动专业化的大学生学风建设

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学习心态要有保障。应用心理学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主题和内容要科学规划,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有利于提升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培养专业化、个性化的“一技之长”,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自由空间;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选拔和推荐优秀的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高年级的本科生导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心理学课题研究,积极自主申报学生科研立项课题,对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加强指导,设立学生科研基金给予经费支持。

4.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发展研究

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建设水准要有保障。近年来,国内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如缺少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还只是停留在感性经验水平;专业指向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性课程偏少,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弱;专业定位不够合理,专业建设的特色不明显。

5.校外见习、实习活动

见习、实习是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着重做好工作。

6.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计划中规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假期必须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得一定的学分。这既能促使学生利用专业所长了解社会、服务民众,又能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我们强调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和否定其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认为任何实践技能的培养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才能较好培养学生各种实践技能,以打造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心理学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葛鲁嘉.心理学应用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刘学兰、吴发科.心理学毕业生专业技能调查及其对专业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3(3).

[3]杨小玲、周静.心理学应用在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2(5):52-54.

作者:王曦

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多媒体课堂案例教学法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摘 要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的工作,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拟提出借助多媒体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利用案例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多媒体;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Raising under Conditions of Multimedia//Liu Lina

Key words multi-media; case teaching; practical ability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inzhou University, Binzhou, Shandong, China 256603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人类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简单的知识传授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实践能力培养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一直以来,有很多观点认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通过考察课堂教学的基本类型可以发现,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发展为标准进行划分,课堂教学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另一类是更为关注学生实践动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前一类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采用的讲授法为代表,而后一类以许多发达国家极为推崇的案例教学为主要代表。这是造成国外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高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已经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案例教学,强调参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使毕业生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其顺利就业增加资本。

1 案例教学法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

案例教学初创于哈佛商学院,20世纪70年代被运用于教育学界。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在许多学校,这种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案例教学将教学中真实教学情境和冲突问题展现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联系教学实际思考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2]。

1.1 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一般性实践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的机会并不多。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思维撞击,提供和共享他人的资源,最后每个小组要形成一致意见。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在准备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撰写发言提纲;案例讨论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字表达、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地发表观点和见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同时培养了学生聆听、劝说等技巧。可见与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相比,案例教学是最经济的一种“社会实践”手段,具有较高的绩效。而且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很多学者也研究得出案例教学法具有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教学价值。

1.2 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从教育心理学“需要论”的理论来讲,一个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实现需要”,就会为实现自己需要的满足而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想方设法置疑释疑。由于把抽象的理论融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之中,因此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可以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见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间接实践机会。另外在案例的分析、总结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出问题关键所在,因此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不断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案例教学法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一个案例中会涉及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法,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不能够积极地进行思维,教学效果不好。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教学的最后不是获得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评价标准不是看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而是关注学生对问题是否有全新的见解。当案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时,就会使学生处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由于这些结论是经过自己大脑思维后提炼出来的,因而,仅记忆扎实,而且经过反复多次的积淀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有很大提高,也增强了消化、吸收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会学习成为现实。这种思维习惯将会学生被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从而增强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同一个问题,会想出多种可行的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可见,案例教学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以案例为切入点,将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一定情境之中,通过讨论、分析等环节,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先进的教学设备,目前大部分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普及为加快案例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从而也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更多可能。

2 多媒体课堂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2.1 情境描述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提出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分析思考,探讨解决问题方法。在积极学习氛围中,引出教学案例,案例要直接针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3]。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通过生动的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者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常常把学生分为3种类型:俘虏型、好奇型和投入型[4]。对于俘虏型和好奇型的学生,教师必须付出更为精细的工作去激励他们。如果案例情境本身有趣,富有吸引力,对于提高这两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具有很大帮助。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必须要有教学工具的有效支撑,不然再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空中楼阁,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大屏幕投影系统等多媒体设备,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案例情境创设过程中去,充分利用影像、声音和文字等载体对案例情境进行优化。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方式为学生全方位地呈现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直观、完整的演示,使学生明白最后要完成任务的目的[5]。由于多媒体传播教学信息时有生动形象性、直观趣味性等特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形象、直观的氛围,使情境的创设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展现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新奇的美,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分析讨论

一方面是生生的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对问题和论点进行讨论和分析,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进行视频材料的重新编辑、整合和暂停功能,对学生加以启发、指导,使学生投入紧张的思考和操练中,学生也可以操作多媒体。此时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了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听得不知所云;遇到问题,学生不是在教科书中翻天覆地找现成依据,就是期待教师给出标准答案[6]。因此,整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显而易见依托多媒体的案例教学能充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是师生的互动。教师在对教学案例多媒体化呈现之前,已经添加了增强互动的教学设计,如问题域的拓宽、发散性思维的诱导等,扩大了师生的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以及师生的互动途径,师生的互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在多媒体环境下,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轻松、积极地参与回答、课堂讨论活动,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这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到的。

3 总结归纳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同时在屏幕上打出需要弄清和补充的材料,做出适当的评判,阐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进行评析,以及进一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反思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自己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能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优劣、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条件下的案例教学,作为国家和社会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学科人才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从而很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虽然案例教学只是对真实情境的模拟,但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让学生从有限的典型案例中主动获取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能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接触各种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荣发,万茗,鱼小强.大学生就业指导[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71.

[2]胡琳.浅谈案例教学法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施[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0):87-91.

[3]郑晓菊.案例教学在职前教师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51-53.

[4]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56-57.

[5]张泽虹.多媒体课堂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信息技术,2008(6):178-179.

[6]任颖.案例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通报写作课上的综合运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3(2):61-63.

作者:刘丽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阶段建筑安全管理模式论文下一篇: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