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整合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2022-09-11

《历史与社会》它本身从字面意义上来讲, 就是一个开放的话题, 开放的课程, 其实它的本质也是一个知识非常广泛的话题, 它包罗万象。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在本学科的基础上, 运用基础知识理论, 来更深一层次的对社会和历史进行剖析, 然后创新。《历史与社会》不仅仅是对整个的历史和现代的社会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调查而更主要的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 将这些信息整理、理解、运用, 然后向新理论转化的一个过程。

1 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大胆取舍教材

间接性是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指思维通过其他事物作为媒介实现对客观事的反映过程, 也是指思维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未知事物的过程。因此, 初中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 其认知新事物的思维能力就越强。基于以上的考虑,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分析自己的教育对象, 他们对哪部分知识更了解, 找准他们思维的出发点,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出发, 去认知新的知识。

(1) 根据地区的差异来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当地教学情况的教材。根据北方和南方的地域差异, 北方和南方的生活环境的不相同, 来选择更适合他们自己的教材。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不要不舍得, 更要找出适合自己的。

(2) 根据城乡的差异来有选择性的选择适合当地教学情况的教材。根据城市和农村的贫富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的不相同, 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差异, 农村的教材可以取舍掉城市教材的一部分内容, 而找出适合农村教育的教材资源。

2 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

集中精力, 即注意, 是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一个对于对象的重视程度的过程, 其中它包括有意和无意的注意。有意的注意, 就是指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可以更加集中的来对待, 置身于思考中, 脑筋会跟着问题的思路来一步一步的解答, 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无意的注意则反之, 无意的注意是学生对本来就不感兴趣的内容, 外界强加的行为作用在他们身上, 从而使得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表现出来的是, 精神不集中,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 更有的学生上来就是直接对其采取拒绝行动。我们在补充外部信息资源的时候, 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考虑在其中, 不能盲目的根据教师的意向来编排课程, 具体编排过程中要根据以下几个特点:

(1) 针对性。补充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还应是比较典型的, 能引起大家普遍关注的。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 地方性。本地与外地的材料, 尽量取本地的;国内与国外的材料尽量取国内的。因为本地的或是本国的材料学生更熟悉, 是建立在学生思维出发点基础之上的。

(3) 来自于生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搜取资源, 因所使用材料来自学生自身的经历或身边耳闻目睹的事, 有亲切感, 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4) 与时代并行。列举的材料所反应的事实, 应尽量是当今时代所发生的事。这样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 同时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也即引进学科最前沿成果。

3 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

逻辑思维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进行的思维。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性, 以严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表达受到人们的青睐, 便于人们理解。

(1)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结构来组合教学资源。比如人教版2002年七年级下第34页至59页, 关于《社会生活的规则》一至三课内容, 从形上看较散, 学生难以理清思路。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大胆地重组。首先, 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规则“是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关于规则的故事”。其次, 利用教材中已有材料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教材内容包括“生活离不开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再次, 很自然地过渡到“怎么办”, 教材内容包括“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这样以规则专题的形式, 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把教材内容组合起来, 而不是分“课”来组合, 更有利于学生深入到“规则”的学习中。

(2) 按“材料”—“结论”的归纳思维方式或“结论”、“材料”的演绎思维方式来组合教学资源。

(3) 按“大前题”—“小前题”—“结论”这样的组合方式来确定教学方式。在这我们可以以消费的问题作为例子, 首先“大前题”就是每一个消费者, “小前题”就是消费者对于其商品的消费方式, 即商品消费方式, 最后“结论”就是我们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消费态度, 来进行正确的消费。

4 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形像或表象所进行的思维

思维的任务和分析综合的过程是用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的。对“呆板”的“死”的文本材料, 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形式上的改造, 赋之以新的“生命活力”, 必然更有利于吸引学生, 促使学生去思考。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根据教学的需要, 适当引进一些音像资料, 包括学生自己拍摄的生活剪影等。

(2) 利用电脑的功能, 把教材上的文本资料制作成动态的表格或漫画等, 有时还可以适当地加上一些与材料内容形式相符的音乐。

摘要:主要论述了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资源优化与整合, 具体如下:找准学生思维的出发点, 大胆取舍教材;发挥学生无意注意功能, 大胆补充外部信息资源;遵循学生逻辑思维特点, 大胆重组教学资源;依据学生形象思维特点, 大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式。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学资源,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J].课程, 教材, 教法, 2007 (4) .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新师资培训指导:初中历史与社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蓝维, 等.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1.

[4] 德罗伊森[著], 胡昌智[译].历史知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缪昌永.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谈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人文教育[J].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6 (5)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究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下一篇:探讨我国城市交通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