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民族中学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石林民族中学范文

石林县鹿阜中学早操

石林县鹿阜中学八班级早操、课间操评分细则

为增强学生体质,进一步提高两操质量,规范两操管理,特制订如下两操细则。 早操检查评分细则: 20分

一、体育委员

1、体育委员按时到达操练地点。(以体育老师口号为标准)

2、体育委员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

3、认真负责,大胆管理。

4、每天按要求组织好队伍。否则,每项:扣1分

二、出勤 按班级应有人数准时出操

1、请假:有班主任批准的假条除外,否则每人次扣0.5分。

2、迟到(以体育老师口号为标准)、早退不服从管理每人次扣0.5分。.

3、旷操、躲操每人次扣1分。

三、纪律

1、在队列中说笑打闹每人次扣0.5分。

2、手装入衣兜操练、衣着不整扣每人次扣0.5分。

3、动作不规范,不到位扣每人次扣0.5分。

4、不听从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管理每人次扣0.5分。

5、队伍不整齐、插近道、掉队每人次扣0.5分

6、集队迟缓的班级一次扣1分。

7、呼号不响亮的班级一次扣1分。

8、班主任按学校管理要求每周到场2次,差一次扣2分。

课间操检查评分细则:20分

一、体育委员

1、体育委员按时到达操练地点。(以体育老师口号为标准)

2、体育委员有较强的组织指挥能力。

3、认真负责,大胆管理。

4、每天按要求组织好队伍。否则,每项:扣1分

二、出勤 按班级应有人数准时出操

1、请假:有班主任批准的假条除外,否则每人次扣0.5分。

2、迟到(以体育老师口号为标准)、不服从管理每人次扣0.5分。.

3、旷操、躲操每人次扣1分。

三、纪律

1、在队列中说笑打闹每人次扣0.5分。

2、手装入衣兜操练、衣着不整扣每人次扣0.5分。

3、动作不规范,不到位扣每人次扣0.5分。

4、不听从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管理每人次扣0.5分。

5、站队不整齐每人次扣0.5分

6、集队迟缓的班级一次扣1分。

7、课间操操练认真动作规范、一致、有力;跟着音乐、富有节奏感、节奏稳定;班间距、排间距控制好。不按要求每人扣0.5分。

8、体育教师未下口令解散,学生、教师不能提前离开、否则一次扣1分。

9、班主任按学校管理要求课间操每天必须按时到场,若班主任请假需包班教师到场,若班上无教师差一次扣1分。

第二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专题

浅谈初中命题作文的教学

内容摘要:写命题作文要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辨析的意识。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作文,不同年龄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指导,方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命题作文 审题 批改

命题作文是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在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各类考试中最为常

见。它的特点是学生必须在同一题目下进行写作。

近年来,随着考试命题的开放性趋势,考试命题作文的题目也突破了以往形式刻板、内容局限、主题单一的弊端,虽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作文题目内涵丰富,呈现多远化的倾向,给考生以很大的发挥余地,便于考生写出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文章;在体裁上,除诗歌、戏剧外很少有限制,这便于考生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的体裁进行写作,写出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首先是如何命题

1、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 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她)是谁?》、《你看看他(她)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 ,您了解我吗?》等等。

2、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七年级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笔者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升入初中学习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笔者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去哪里了?》、《倾听小河的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一堂语文课堂》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九年级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黄金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

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其次是如何指导?

1、审题的指导

所谓审题就是通过审读、分析,弄清题目所给的各方面的信息,然后加以综合,抓住最主要的要求;有时还要联系思想和生活,不仅弄清题目的字面的意思,还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意思,把题意真正弄明白。

由此观之,审题实际就是推敲文字。以《黄金时代的我》为例,学生作文之前,我先布置几个思考题:①判断“黄金时代的我”的短语类型,并找出中心语;②指出作文的写作范围;③指出文章的体裁;

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很快地归纳出这是一篇以“我”为中心的写人的记叙文 ,写作范围是黄金时代----即中学时代。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不至于偏题甚至跑题。在指导过程中,笔者认为判断文章体裁最关键,一般的文章通过题目就能判断出来,像记、述、见闻之类多是记叙文 ;论、评、谈、驳、小议等多是议论文。当然也有一些题目难于判断,像《永不熄灭的蜡烛》、《微笑》、《一张照片》等,遇到这样的题目,就需要学生深思,分析它的题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找出它的象征意义。

2、写作过程的指导

笔者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写“下水”作文 。教师“下水”作文,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指导作文光讲写作理论不行,得有范文引路。课本上的文章虽典型,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内容大多离学生实际较远,而且都出自名家手笔,与学生的作文不在一个层次上,学生很难模仿借鉴,对学生只有宏观指导的意义,缺乏直接引路的作用。最好是教师能亲自“下水”。因为教师的“下水”作文与其他人的作品相比,更有优越性。作为学生特别想了解自己的老师,他们对老师充满了好奇心,所以笔者认为师生之间得以沟通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教师的作品。在作文中和学生交流,或相互讨论后再写作,学生能借鉴教师的写法,拓宽思路,作文难度也降低了,作文完成后,师生的都可以粘贴在教室里边,比较优劣,总结经验。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敬服教师,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写作能力。给笔者感触最深的是那次指导学生如何写自传,当笔者念到自己的自传时,念到伤心处许多学生都哭了,笔者也哭了„„当时那种师生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笔者觉得自己和学生的心贴得是那样近,师生之间真正达到了“情感相通的妙趣”。后来学生的作文写得相当成功,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笔者的“下水”作文效应。

最后是作文评改

(一)作文的批改

作文的批改,传统方法是教师批改。教师费力不少,收获却甚微,所以笔者打破传统,经常组织学生互评。每次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定作文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每次按照老师不同的要求和安排批改组以外同学的作文。每个学生初改一篇,然后相互轮流批阅。有不同意见的,小组间进行讨论,也可以拿到全班同学面前共同讨论,最后求得共识。全面批改后,教师收集作文,认真检查学生的评语,纠正错误,发现优点,为讲评做准备。

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对每个学生来说,是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在批改中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每次批改侧重点不同,批改也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作文的讲评

学生最喜欢上的就是作文讲评课,可以说作文讲评的实际效

应优于作文前的指导,抓好讲评课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讲评的方法很多,根据作文完成的质量,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像着重讲评有代表性的作文,也可选择不同水平的作文进行对比指导,还可进行专题讲评,举行作文展览等。总之,讲评要恰如其分,切忌面面俱到。

作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写文章;作文教学过程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因为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学生说,作文是各科学习的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以及平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 2

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书目:

《阅读与作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 柳斌:《教学思想录》 江苏教育出报社,1996年。

高长梅、白昆荣:《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

第三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及对策探微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及对策探微

【摘 要】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成为许多中学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定开展的一部分内容,因此,“拓展”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有没有遵循新课改理念的一个标志。但是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往往是虚假和无效的,是不注重实效的逢场作秀、华而不实。本文列举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几个拓展教学实例,由此引发了对实施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和对策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 拓展教学 现状思考 对策探微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拓展教学成为了主宰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示范课,也无论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拓展教学,似乎就不符合课改精神,算不上课改课。于是,大家为了使自己的课贴上课改的标签,就在课堂教学中来一点拓展教学,以显“时尚”和“潮流”。这种不切合教学实际,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的盲目跟风,会使语文教学误入歧途。综观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语文课堂常常出现使用拓展教学的一些误区,如果对这些误区认识不清,势必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本文列举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几种设计不妥当的拓展教学,由此引发了对实施拓展教学的现状思考和对策探讨。

一、案例及案例评析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茅盾的《白杨礼赞》时,赏读课文后让学生想象白杨树的样子及其生长环境,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短文,描述白杨树的形态或白杨树与环境抗争的精神。这一拓展延伸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评析:案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本无可厚非,但却偏离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象征手法。拓展延伸脱离课文本意,偏离了教学重点。主要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作

者的写作意图,使拓展偏离航向,误导了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不能为拓展而牵强附会,要在准确理解课文意图的基础上,明确拓展方向,否则就会舍本逐末,与教学预期南辕北辙。 【案例2】一位教师教《济南的冬天》一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写景方法,以《北京的春天》为题,写一段文字。

评析:老舍能写《济南的冬天》这样优美的散文,不仅在于他的深厚文学素养,更重要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济南,对济南这个城市的特点耳熟能详。然而,这位教师让很少去过北京,甚至从未去过北京的孩子写《北京的春天》,他们如何能描绘出北京春天的景物呢?其结果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拓展训练,脱离学情,不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了。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先朗读,接着归纳,最后讨论,剩下的就是一系列的拓展延伸。例如,让学生回忆与雪有关的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做了很多练习。

评析: 本案例中教师用这么多的拓展延伸资料,很少与课文、课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关。虽有拓展,但“文不达意”。本文的拓展应以毛泽东的大家气度和领袖风范为基点,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线索进行拓 展,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案例4】有一位老师上《泊秦淮》诗歌欣赏课。在分析了诗歌之后,老师让三位同学上黑板画一幅画来表现诗歌的意境。老师指导船如何画,人物速写如何画。

评析:“诗中有画”,这本是课堂欣赏诗的一个亮点。可是因为老师没有注意引导,结果变成学生争论谁画得最像,谁画的最好,花费十多分钟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语文课成了美术课了。

以上案例仅仅是我在一年的教研活动中收集到的,如果你有心,像这样华而不实的拓展案例俯拾皆是。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思考,拓展延伸运用得恰到好处,确实能扩

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反之,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二、对拓展教学现状的思考

纵观这几年拓展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教学在落实和实效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一)盲目实施

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课适合拓展?怎样进行拓展?这是教师在实施拓展教学之前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盲目实施所谓的拓展,那只能是“逢场作戏”。凡事过犹不及,拓展教学也是如此。尽管新课程着重强调了“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和小组讨论一样,拓展也不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事实上,尽管拓展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仅仅是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它看得过于神秘,也毫无必要“每课必拓”。一句话,拓展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如果拓展不能起到扩展教学内容、扩张思维、培养能力的效果,那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二)流于形式

拓展教学是扩大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扩张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是为拓展而拓展,追求形式、讲求过场,那是毫无必要的。所以,拓展要重实质和内涵,不能流于形式。我们时常可以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就立即忙于所谓的拓展,有时学生甚至连课文的内容都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师就迫不及待的进入拓展表演。即使是对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这样内涵极其丰富,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样美点随处可见的课文,也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匆匆结束对文

本的教学,学生还来不及进行细细的咀嚼品味,就已经进入了所谓的拓展延伸。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必然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无益而有损了。

有人说,品味一句话比上网6小时更有价值和必要。的确如此。课文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之根、之“本”,是语文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聚焦的“点”;而迁移和拓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仅仅是课堂教学之“末”,这“本”和“末”不能倒置。因此,语文拓展教学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应该是围绕课文的时空。拓展,应该视作回归,它仍然要回归到课本。背离了这一点,那些所谓的拓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流于形式,充其量也只是表面的“作秀”和“表演”。如果我们的拓展教学,仅仅注重了内容的扩展和延伸的表象,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训练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层面,那至多是“形式迁移”,根本就说不上是拓展教学。

(三)设计不当

课堂教学中从什么地方、按怎样的方式进行拓展呢?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中间需要有一个设计的过程。而有些教师在拓展之前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没有进行艺术处理,结果造成为拓展而拓展的生硬拓展。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拓展点无处不在,关键是时机的把握和切入口的选择。标题可以拓展,结构可以拓展,语言甚至一句话也可以拓展,只要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有助于扩张思维的都可以拓展。而现状是:拓展很大程度上是呈现于结课阶段,都是一篇课文讲解完毕之后的整体拓展,显得大而且空,学生很难从拓展中学到什么,有点“斗大的馒头无处下口”的感觉。语文教学尤其是课文教学,其主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们所教学的任何与教学有关的活动都不能冲淡这个主题;冲淡教学主题的那不是有“信度”的拓展。因此,拓展是依据课文这个“点”向外延伸或辐射,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合理拓展,把握切入的时机和切入口,追求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效果欠佳

很多教师在进行拓展时,过多关注的是拓展的内容和经过,至于拓展的效果则往往被忽视。目的不明,势必造成结果不佳。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春》时,用了20多分钟带领学生归纳了课文“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几大块内容之后,接下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十几幅春天的画面和描写的文字。画面一幅接着一幅,真可谓扑面而来,气氛也热热闹闹。但,这能叫拓展吗?我不敢苟同。因为我觉得教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似乎不够明确,而学生通过这些,也并没有能够更有效地理解课文,也丝毫谈不上有思维的跃动,充其量是欣赏美图。拓展教学的终极目标有二:一是围绕所学内容,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二是扩张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所有类型的拓展,都必须服务于这两个主题;背离了这两个主题的所谓拓展,只可能是流于形式的,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

三、对策探微

课堂教学内容拓展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有效。一个有效的拓展应该是一个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内容的拓展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同时,对内容的拓展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入的思考过程。因此,我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拓展,必须做到:

(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

课堂拓展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在教材难点处作适度拓展。这样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要在文本的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开拓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把名著经典、古典诗词、新

闻透视、焦点访谈以及一些影像资料如《百年回眸》、《美丽人生》等引进课堂,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生活真实的内容作为附着物,将语文课堂变“大”。要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激发学生的联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认读、理解和鉴赏,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

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为了拓展,将课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却没了原则和规矩;为了创新,囫囵吞枣学习课内知识,忙于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却多了几分浮艳。我们要始终记住,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很亲切,都有话可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拓展延伸时教师应注意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比作一只“绣花枕头”恐怕并不为过。

(三)拓展延伸要适度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

教师仔细斟酌的。因此,在最值得拓展延伸的时机、地方去拓展延伸,并掌握合适的“度”,就显得尤其重要。否则,拓展就伤害到语文教学的本体,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让人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到头来却让语文课只落得个为她人作嫁衣。具体说来,就是拓展延伸必须符合教学实际:一是教材实际。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二是学生实际。要因材施教。三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

(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拓展延伸有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有文本与网络资源的链接,有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但有些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忘了语文姓什么?本想借助网络来丰富教学的资源,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些老师上成了如何上网查资料的电脑课;本想通过音乐来感染学生,形象体验文本的情感,结果却成了音乐欣赏课。史绍典先生说过:“语文就是语文。”我们要牢记语文的“姓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的什么课。同样,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也不是思想政治课、艺术课或其他什么课的拓展延伸。

总之,新课程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不管怎样,我始终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设计真正有效的文本拓展,要在保证教学整体性的基础上,立足于教材,高效地挖掘、利用课内的资源,使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发展点 。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这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语文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4年。

4、方智范 赵志伟 主编 《走进课堂——初中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初中地理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愉快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愉快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愉快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共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气氛。本文从教师巧妙运用“愉快教学法”实行地理学科的教学,即从引发学习兴趣到激发学习兴趣,再到增强学习兴趣三个层次逐点阐释,其终极目标是让广大学生改变厌学、不学的不良学习情绪,提高认识,从而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改变他们从厌学、不学到会学、爱学、乐学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地理学科在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 愉快学习 激发兴趣 课堂设计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地理课被很多学生乃至家长认为是“副科”。虽然这两年已经列入中考,但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许多学生上课时不专心听讲,甚至不动不学。其实,地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可以说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尽管如此,地理学科还是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这就是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八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注重地理课的“愉快教学法”是改变地理教学现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此,我对如何实施“愉快教学法”,谈点个人粗浅的做法。

一、巧设课堂气氛,引发学习兴趣。

(一)巧设情境,创设愉悦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前提,而师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关键所在。例如,在讲“中国的疆域”时,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合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可爱的家乡”。唱着这旋律优美、歌词动人的乐曲,较自然地引发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自豪情感,轻易地就把学生带入一种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从而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二)察言观色,创设和谐氛围。

在教学中,我注重观察学生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心理动向,有意识地培育并引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消除种种不良的因素。例如,有一次我去上课(前一节课上的是体育课,学生练习跳绳),上课铃已经响了,有俩学生还在玩绳,班长叫起立时,他俩还舍不得把绳

子收起来。我站在讲台上静观其变。随即,班里鸦雀无声,我柔和地看了看他俩,并没有开口训斥,他俩便立即收起绳子,红着脸,规规矩矩地坐好,而我并没说什么便开始上课,课堂上这俩学生听课比以往都认真,似乎在感恩老师对他们的宽容。课后回想,我认为主要是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又没有当众教训,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从而保护了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相反地,如果当时我借此机会,把两位学生大批特批一通,即便他们不反驳,心理也很委屈,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以这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去听课学习,效果能好吗?

二、善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改进教学方法,讲究课堂艺术,搞“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情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兴趣学科,那么,就要求教师善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通过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会学。

引用歌谣谚语教学。歌谣、谚语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歌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容二虎”谚语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

巧用古诗词教学。利用古诗词中优美的诗句,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能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例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讲气候的垂直分布时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诗句,既给人美的享受,又能起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利用地理漫画教学。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森林资源的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也带走吧!”然后让学生讨论:这幅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了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了理想的栖息地,产生了生存危机,所以,出现了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的可悲结局。

(二)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爱学。

- 2

海乘船到美国去的孕妇,在太平洋上生下双胞胎,按出生日期计算,先出生的姐姐反倒是妹妹,怎么回事?这些都是学生极感兴趣的,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引领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好方法。

(二)借助科学性材料。

科学可以破除迷信、盲崇,直达真理。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运用天文、地理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我国季风气候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及赤壁之战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营成功的典故;讲中东气候时给学生提及伊拉克战争在2003年3月爆发,美国是等不及联合国批准就对伊宣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想赶在中东炎热的天气来临前攻下伊拉克;在讲首都北京时,让学生说出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时间(2008年8月8日),然后告诉他们确定8月8日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气,预计那几天北京的天气有利于运动员的发挥。把这些科学材料里包含的地理科学知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豁然于心、恍然大悟,这样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三)借助时事性材料。

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而现行教材的更新换代远远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为了使教学常教常新,我平时很注重从报刊杂志、电视媒体上收集一些最新的数据、资料,并且分门别类装好,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补充内容。如,在讲我国的邻国时,给学生分析1990年前夕苏联解体的情况,之后我国的陆上邻国有15个。而这两年的教材里,我国的陆上邻国减为14个,原因是我国西南部小国锡金已成为印度的一个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与教材紧密相关,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教学有较强的感染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求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寻找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这样,地理课不再是乏味的、枯燥的学科,学生学起来一定会趣味盎然。通过努力,地理教学一定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 参考书目:

1.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编,《中学地理教法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

2.中国地理学会,《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第

6、

7、

9、

12、期,2005——2007年全年刊,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3.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2001年6月版,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 4 -

第五篇:关于民族中学调整民族团结

河民中[2012]14号

关于民族中学调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领导小组的通知

为了加强我校的民族团结,顺利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

作,经校务会研究,决定调整我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现将成员通知如下:

组长:诺强扎西

副组长:才让扎西格太

成员:公保加尕藏加尕玛仁增张钟兰

河南县民族中学

二0一二年三月六日

主题词:调整民族团结领导小组抄报;县教育科技局

抄送:学校各科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品采购制度范文下一篇:申论答题模式范文


Fatal error: Call to a member function setFuzzy() on a non-object in /www/wwwroot/99xueshu.com/e/data/tmp/dt_temptext1.php on line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