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第一篇:国际金融业论文范文

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探讨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贸易和金融秩序的影响是深远的。文章从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造成的冲击出发,探讨了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负债消费

在过度超前消费的长期积累和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以及美国监管机制的落后等不良因素的共同促使下,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波及到世界上主要的金融国家市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一场金融“海啸”,其中受冲击最为明显和严重是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首先,美国经济开始衰退、自由资本主义的风光不在;其次,加剧了欧洲部分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让欧洲的一些国家陷入动荡的政局当中,从而造成欧元出现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最后,日本的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甚至达到-0.7%。近年来,在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从短期影响的角度出发,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渐减少,但是从中长期看来,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得到增强,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普遍认为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与此同时,国际金融秩序作为一双无形的手,对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国际贸易也称为世界贸易,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的形成为基本条件,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交换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国际贸易有着不同的分类,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国际贸易可划分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国际贸易可划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国际贸易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国际贸易可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国际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的基础下而形成的,先后经历了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和封建社会的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确定后才促进国际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呈现出疲软的状态,引发各国发生下岗潮,失业率快速增长,据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失业人数达到2.1亿,创失业人数最高。虽然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就业政策的调整,失业率有所调整,但是劳工组织估计未来十年仍然需要解决因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失业问题数量仍然高达4.4亿左右。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危害之深、影响时间之广。在这种背景下,使得个人收入的减少,从而严重打击人们的消费信心,引起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际贸易增速的下滑。2011年全球贸易虽然从数量上增长了5%,但是从增长幅度来看,比2010年下降8.8%。

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多国家的企业、公司和工厂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甚至面临着破产的危机,造成国内经济市场发展缓慢。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目的,纷纷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设置贸易壁垒,阻碍进口贸易产业在本国的发展,从而减轻本国企业和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刺激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公司和企业因资金链的断开,使得无法按期归还银行的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面临着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救助,但是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要求这些接受救助的金融机构为本国国民提供信贷,不仅打乱了信贷市场的公平公正的发展,更是影响着今后信贷的倾向。在刺激本国市场需求的时候,很多国家通过提高进口产品税收等方式来增加产品的出售价格来降低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诱导国民购买本国货。这种方法虽然从短期的角度来看,有利于提高本国经济的增长,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强调的是国家个体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情况,分裂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增加贸易摩擦,诱发国家和国家之间产生矛盾,不利于世界和平的稳定。

第三,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多边贸易体制指的是由世界贸易组织所管理的体制。该体制中的多边是相对于少边而提出的,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国家几乎都是该体制的成员,但是有些国家仍然不少。多变贸易体制以贸易自由化为宗旨,以非歧视性、更自由的贸易、可预见性、促进公平竞争、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原则,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为目的,具有实施监督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为全球贸易自由化提供资金保证、对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制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以及增强各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信心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以国际收支恶化为由,实施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冲击

金融秩序指的是包括股票发行交易秩序、基金发行交易秩序、保险管理秩序等六种秩序的有关融资方面的法律调整、规范之下形成的法律秩序。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上正式实行金本位制,确定了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国凭借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再加上工业革命对美国生产力的促进,使得美国的综合实力超越了英国,成为新的经济霸主和世界经济中心。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美国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实际主导者,美元的霸主地位得到真正的确认。随着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和日渐完善以及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打破了美国独霸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再到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发展,造成美元体系的部分瓦解。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爆發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虽然美国的负债消费促进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过度的负债消费也是造成美国经济泡沫的根源,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更是为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提供资金支持,最终造成经济泡沫的破灭,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次,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核心其实就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增强了美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因而造成美国的次贷危机快速波及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美国的负债消费模式已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美国家庭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都将面临长期大幅的调整,从而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冲击,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秩序发展的方向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已经有不少国家从思想上意识到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得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任重道远。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目前并未结局,各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很多国家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尽快让本国经济回升,从这一工作的目的角度出发造成很多国家无法从国际贸易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最终造成无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维护国际贸易的这一主张;其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哈发展回合谈判的顺利进行,而多哈发展回合谈判又是当前最适合的集体刺激全球金融危机的方案,因此阻碍了国际经济复苏的步伐,从而无法为国际贸易秩序的维护提供良好的经济支持和国际环境支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以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增值网为平台,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得到了发展,具有市场全球化、交易快捷化、交易虚拟化、成本低廉化、交易透明化、交易标准化、交易连续化的优点,成为当前一个新的贸易方式。与此同时,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以传统贸易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主要依托于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国际电子商务凭借自身的优点和传统贸易方式的没落,从而对国际贸易方式进行改写,因此国际电子商务成为当前和未来国际贸易方式发展的主要方向。

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各个国家当前无暇顾及国家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也减少了对保护环境的相关的投资力度,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传统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产业存在着严重依赖于原产料的弊端。随着人们对传统能源开采力度的增加,传统能源势必存在着枯竭的结局,除此之外,伴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国家产业结构的改变,传统能源市场趋向于饱和状态,当前和未来不管是个人和企业都会更加偏向于污染低、消耗低、能重复使用的新能源。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传统能源行业的冲击力度,使得很多国家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新能源的重要性,新能源也成为当前和未来的重要的投资领域。“后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更是意味着对国际贸易发展格局的改变。

(二)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

国际金融危机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当前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是维护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有效避免和防止今后再一次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利保障。在立足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可以得出金融危机下国际金融秩序存在着以下的发展方向:

第一,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美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造成本国经济发展缓慢的这一问题,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虽然从短期看来,能促进美国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回苏,但是经济的回苏是以美元中长期币值为代价,从而造成美元贬值。而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将会进一步加剧美元的贬值,最终造成美元霸权的地位的削弱。针对这种情况,实现货币的多元化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维护国际货币市场的稳定,实现分权制衡,避免今后再次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和带动相关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货币相应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促进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实现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主要需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建立超主权货币。超主权货币以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为出发点,指的是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简而言之就是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结束全球给美国买单的命运;其次,人民币实现国际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加强是不争的事实,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除此之外,中国的人民币体系正在逐渐完善,有能力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高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亚洲最为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区目前并没有自己的主导货币,因此亚洲需要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貨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虽然当前国际货币基金改革需要面临国际货币基金的治理结构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监测功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贷款职能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的资源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但是未来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的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一个国际金融机构,其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必然会得到提升,而且通过提高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扩展国际货币基金的多边监测功能、提高国际货币基金贷款的反应速度、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等方法是能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从而促进国际货币基金改革的实现。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带来国际贸易增速下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等冲击,同时也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造成影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国际贸易以电子商务成为新的贸易方式、新能源成为新的投资领域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趋势加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货币体制中的地位上升成为国际金融秩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景申.当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08,(17).

[2]夏立平.论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J].世界经济研究,2007,(4).

[3]柯健.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2).

[4]朱婷媛.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0,(1).

[5]陈守东,刘琳琳.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冲击——基于贸易方式视角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

作者简介:黎雁杨(1994-),女,重庆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贸易。

作者:黎雁杨

第二篇: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陈东泽(1990.11-),男,福建周宁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读本科生。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提出了一些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的方案,找到金融体系新的起点和突破口。认识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深入现状剖析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体系的整体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特征,从而进行进一步改革。从中寻找出了新的突破点从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只有维持好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改革措施才有可能得到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创新

2008年的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点,这些缺点的暴露不但使经济体制的动荡,而且使国际经济形式呈下坡的趋势。经济出现萧条的同时,人们也想办法来解决金融体系的缺陷。2008年斯蒂格利兹发表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言论正式地向联合国提出了对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对现行金融体制提出质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G20峰会诞生看,并且他承担着重要的义务。

一、金融危機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思考

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全方面系统地思考,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

(1)国际储备体系之间的冲突。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现行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2009年,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向联合国递交了研究结果。结果指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还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资金的稳定,对外汇的稳定也存在疑问,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自相矛盾,不利于全球的就业,最后导致货币体系内在的通货紧缩。

(2)国际贫富差距拉大。斯蒂格利兹还强调世界经济的紧缩不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压力,并且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上缴必要的融资。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主要以发达国家债券的形式存在,然而这些债券的利率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资金只能换取一些较低的利率,这种局面的发生会导致国际间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3)汇率的波动引发的灾难。西方的主流学者曾经天真地以为国际汇率制度是完美的并且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在金融危机还未爆发的时候,他们都认为浮动汇率是我们不得不遵循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的主流的西方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在东亚爆发后,那些发展中国家会过度翻新利率浮动,直接导致汇率不稳定,最后导致收支危机。自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有学者尝试从国际汇率缺陷外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将源头指向了中国。他们认为正是中国使用人民币汇率获取了利益,导致美国金融崩溃,爆发了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

(4)缺少最终贷款人。自从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一些主流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缺少最终贷款人。在此之前没有学者提出,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发达国际总是提供资金援助,即使整个经过会很复杂,条件很现实。最终贷款人就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发现了美国经济不再具有稳定性而被提出的。最终贷款人想法的提出被很多西方学者认同,他们认为最终贷款人的出现可以解决现在存在的经济问题,弥补现行经济体制的缺失。

(5)监管体制的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国的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的金融危机形成了共识。现行的国际体制缺少国际间宏观经济调控,缺乏跨国资金流动的监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度。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危机发生到时候,国与国之间会产生连锁反应。一些学者更是大胆猜测是否是因为监管的缺失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学者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想法同时这种想法也在G20峰会上被提出。

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建议

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西方学者不仅要找到国际金融现存的问题还要为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给出新的建议。学者们给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其中不乏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涉及的方面更广,内容更为的丰富,但在一些特定的方面仍有较大的分歧。

(1)国际储备体系的改革创新。西方主流学者对现行的金融体制给出了诸多的意见,斯蒂格利兹带领团队也不断地探究现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他们发现多元化并不是改革前进的方向。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需要建立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下,固定汇率制还不可能实现。欧元为保持他币值的稳定采用了相对保持的政策。他们认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是解决现行金融问题的最优办法。但是国内学者认为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取缔货币的多元化,但在现行的货币体系下仍需要储备国的协调合作。

(2)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调节机制一直以来被许多的主流学者认同,所以他们并不认为现行的国际浮动汇率有任何的问题。汇率被当作一种价格被使用,通过汇率的波动使得供求关系的平衡。但仍有很多西方学者并不认同这观点,他们认为现行的汇率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他们觉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由于汇率制内在的不稳定因素,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促使美元不断地贬值。在未撼动美元地位以前,他们是不顾后果的。正是因为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也随之不稳定。所以西方学者建议主要的货币储备国之间应建立与新的世界货币挂钩的汇率,通过有机的协调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3)监管的改革和创新。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以后,国际金融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主流的西方学者一致认为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的透明度,同时还需要借鉴西方审慎性的监管,并且融合美国会计师制度。但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成为了原本主流的经济学者面对的问题,他们所建议学习的监管和标准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恰好发生了金融危机,无疑是对他们曾经的主观进行了驳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者又开始讨论新的监管机制,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考虑风险的周期性。欧洲的学者认为增加银行的交易税并且控制银行高管的薪资进行国际金融的监管。但欧洲与美国在此观点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4)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当今国际重要的聚焦点是世界经济复苏再平衡。在还未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社会共同对美国国际收支帐户发生逆差产生了疑问。在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后,一部分主流学者并认为本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有巨大的联系,这个就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首要的目标就是美国,美国必须控制其自身的财力并且能够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一部分经济学专家在G20峰会上针对国际收支的平稳问题进行了探讨,尝试重新从指标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准则、体系。

(5)救助机制的改革创新。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发展中国家一致批评了在本次危机中的救助角色。认为必须着眼于如何改革救助的机制,如何在新一轮主权国家破产时应有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已经发生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国家经济能够再复苏。学者们对重新发展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并聚焦较多的目光。在G20峰会上,许多的国家,甚至是经济实力较强,经常充当资助的发达国家也产生的债务危机。正是由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国际社会在怎样才能进一步将资金了的规模进行扩大、以及怎么处理资金链,如何保障救助的机制,存在差异化的观点和看法。

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它成为了将美国欧洲债务危机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的创新中。通过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也为体系改革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只有在国际金融系统得以稳定后,才能在今后的其他改革中提供助力。为了防止未来产生金融危机,以及友好应对债务危机就需要加强对国际金融的监管机制以及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 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 辽宁大学 2009

[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 2014

作者:陈东泽

第三篇: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化成因探析

[摘要]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史始终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随着金融创新、放松管制以及金融业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原来的金融分业制度受到了严峻挑战,采取金融分业制度的国家纷纷朝融合化方向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的融合化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促使金融业务融合化趋势发展的成因,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不尽一致,但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化浪潮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国际金融业;产业融合化;成因

[作者简介]李泳宏,朱逸寒,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国际关系事务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9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整个国际金融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金融业原有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国际金融业务融合化,在本质上即是一种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金融创新一直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业务范围总是随着金融业的变革与发展而不断拓展、延伸与深化。而促使金融业务融合化趋势发展的成因,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不尽一致,但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业务融合化浪潮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金融自由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主流,而金融自由化理论为金融业金融管制的放松提供了理论基础。金融自由化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金融领域中的反映。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典型代表学派有现代货币主义、弗来堡学派、哈耶克新自由主义、合理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金融自由化理论又称为金融深化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将增加储蓄与投资,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其核心是反对政府干预管制,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该理论得到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许多国家的赞赏,对放松金融管制浪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复兴以及在急剧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促使人们对原来的金融监管制度重新作出评价。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对金融体制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现行制度已丧失了效率,不利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其中澳大利亚“金融制度调查委员会”的最终报告就是一个典型。该报告认为,金融自由化将产生三方面的效益:一是资源配置效益,一个不受管制的金融体系将会把储蓄资金引向收益最高的投资部门;二是经营效益,自由化所带来的竞争将减少金融机构的冗员,使金融中介的营运成本降低,从而使整个社会得益;三是动态效益,自由化的资本市场将产生金融创新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产生,既有反凯恩斯主义在金融领域中过度强调运用数量控制的积极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自由化浪潮形成的另一种推动力,即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得美国等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当局不能再用传统的管制手段来配置国内的金融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首先开始对过严的金融监管进行调整,逐渐接触或放宽各种金融管制,实行更加市场化和自由化的金融策略。

这些实践主要包括:(1)取消对存款利率的最高限额,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如美国国会于1980年通过的《对存款机构放宽管制与货币控制法》的主要目标就是修改或取消利率限制。1982年通过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授权存款机构可为客户开立“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存款利率限度由存款机构自行决定,具有有限度的转账权利。这两个法案的问世,标志美国金融变革的真正开始。(2)放宽对各类金融市场的管制。如1987年,加拿大取消了对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立规制。许多国家同时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的条件,并允许本国金融机构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这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国际化。(3)放宽和接触外汇管制。让资金的输出有较大的或完全的自由。(4)放宽对金融业务的限制,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鼓励实行金融业务范围的综合化和自由化。如1986年lO月,英国议会通过了《1986年金融服务法》,实行了史称“大爆炸”的金融改革,率先放松了金融规制,允许商业银行进入证券业。这是各国放宽管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与实践的积极发展,为金融业的不断国际化、融合化提供了相应制度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重要支持。同时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浪潮发展为各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业务之间的相互融合扫清了原有的制度障碍和法律障碍,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业务之间的传统边界越来越趋向模糊,促使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放宽银行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限制是国际金融业发展大趋势。

二、市场需求与竞争的双重刺激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通过交换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人们的生产和交换的活动边界越大,也就越有利于资源的配置。随着市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在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中竞争的存在必然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永恒命题,同时竞争也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永恒动力。金融业的竞争,不仅表现为同类金融机构之间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在市场日益细分化、多样化的情况下,不同金融机构之间为争夺市场份额、扩大业务领域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残酷和激烈。为求得生存发展,金融机构具有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通过创新来满足客户多种多样的需求,不断扩展其业务范围,提供“全能化”服务。例如在美国,投资银行创办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摆脱了商业银行利率最高限的限制及储蓄机构开支票的限制,收益性和流动性都较好,因而对存款机构形成严重威胁。存款机构则针对性创办了“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与“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两种新型金融工具与之相抗衡。

不同金融机构的作用和地位伴随着竞争发生了变化。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垄断着工商企业的资金供应,支撑着整个经济体系交易支付系统的运转。其他金融机构职能居于辅助地位,提供配套的专业化服务。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银行尽管仍在金融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龙头老大的地位发生了动摇,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如1960年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曾占金融机构的总资产的34%,但到1989~1990年只有26%了。

就银行业与证券业的竞争来说,通过对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各自作用的对比,可以看出银行业与证券业地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最大的变化是直接融资市场的迅速扩大,而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市场比重下降。公

司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降低,而对证券市场的依赖度大大提高。这必然影响到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资产与负债向证券市场倾斜。如美国的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所占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2%上升至1994年的25%,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快于间接融资市场这一趋势在许多国家都很突出。个人银行的依赖度也在降低。以日本为例,1983年时个人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60.5%,有价证券为12.7%;到1989年底,个人拥有的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比重下降至47.7%,而有价证券上升至22.5%,且有进一步上升之势。

造成金融机构地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政府管制过严的金融机构明显处于竞争不利的地位。例如,由于管制过严,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项目,仅比60年代增加了2项,而储蓄与贷款协会则增加了6项,人寿保险公司则增加了ll项,囊括了所有金融服务项目。这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其在美国整个金融业中所占地位急剧下降。所以,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金融机构放宽管制是必然的。此外,就国际竞争来说,各国金融管制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各国金融业的竞争不平衡。处于宽松监管环境中的金融机构比处于严厉监管环境中的金融机构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由于各国金融监管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国金融业的竞争处于不同的起点,监管过严国家的金融机构必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为改善本国金融业不利的竞争地位,提高竞争力,放松金融管制便是可取的直接策略。

在市场需求与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的双重刺激下,促使国际金融业朝着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放宽管制、金融分业制度变为金融融合制度的走向发展,商业银行开始经营证券业务、保险业务。保险公司进入银行业、证券业,证券公司进入保险业、银行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转变成综合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相同或相似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彼此之间由非竞争关系变为竞争关系,使产业融合成为当代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

三、产业融合的效益分析

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放松规制的金融改革为产业融合奠定制度基础;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转变成为综合型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相同或相似的综合性金融服务,相互竞争。对于金融业来说,产业融合可以带来明显的绩效。从金融资产的平均增长率来看,1990—1998年期间,经合组织国家的保险公司在金融资产总额较大、金融资产平均增长率较高(8%一13%)的基础上,仍保持了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

首先,通过产业融合化,金融机构可以获得范围经济效应。当客户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时,金融机构一般通过追求范围经济来获得竞争优势。当金融业处于产业分立时,金融机构收入来源单一,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难以实现,不同金融业务协调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在经济系统中,金融业嵌入生产、消费和各类交易网络中,尽管金融系统的发展日益表现出其自身的规律性并在增强其独立化倾向,但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等真实因素对金融业的发展仍起决定性作用。美国著名的麦肯锡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银行业比一般的制造业企业具有更高比例的共同成本。在银行业中,一般的规律是,具体一个银行产品成本的20%~40%是分销体系和集中的后台业务处理成本,15%~20%是信息数据处理成本。这意味着金融业的同一资产完全可适用于不同金融业务,同一金融机构可以向客户提供涵盖投资、信贷、保险等不同的金融服务,并节约成本。范围经济效应主要来源于多种客户服务共用一个销售平台和分摊信誉成本,也表明金融业具有愈加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其次,通过产业融合化,可以分散和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金融深化理论的代表人物爱德华·肖指出:“金融深化的目的,就是要取消金融抑制条件下的配给机制,代之以价格机制和分权。以选择竞争性的投资机会。”在产业融合的深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的形式进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转变成为综合型金融机构;根据资产组合理论,通过经营多元化,这些金融机构可以获得额外、稳定的收入,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分散风险。综合型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形成资产组合,利用不同资产的风险特性和收人来源之间的不相关性对冲有关风险,降低收益波动幅度。综合型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进入多个市场的资格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套利,抑制风险在金融机构内部的传递。

最后,通过产业融合化,可以提高和促进金融机构的效率与创新。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同类型金融机构通过跨产业并购,逐渐形成许多超级综合型金融机构。如美国的花旗集团、摩根斯坦利、德国的德意志银行,英国的汇丰集团等。这些综合型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全方位、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存贷款、证券业务、资产管理及保险业务等。金融机构的跨产业并购,使得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经过积极的产业融合,使得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转变成为竞争对手,增强金融业的竞争,减少了垄断利润,极大提高了金融业的经营效率。同时,综合型金融机构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水平,获得竞争优势,这些又为融合型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强力支持,有力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业务的融合化是金融机构为增强竞争实力所进行的金融创新活动,当传统的金融分业监管制度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桎梏、束缚了金融业的发展步伐时,国际金

融业务融合则担负起突破这种限制的使命前行。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随着金融创新、金融变革、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越来越扩张、金融产品越来越丰富、金融工具越来越多样。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融合化程度也必将随之不断深化。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李泳宏 朱逸寒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学硕士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共教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