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材料论文

2022-05-06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国际工程材料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运而生,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本文就国际工程中新型建筑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谈几点看法。

国际工程材料论文 篇1:

国际化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材料和信息产业已成为科技进步的三大支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其中的一个分科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其在以往的几十年间都得到高速发展。西南石油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始建于2002年,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人才培养 教学

一、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有迫切需求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用型、创新型、学术型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是世界上高分子产业强国之一,但其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人才的培养速度,不断出现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使原有的企业人才完全不能满足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原则

(一)改变教学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国际化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建设核心课程群为核心,为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实现国际化的目标,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出既拥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艺等方面从事新产品研发、新设备及仪器制备、新工艺流程设计工作,具有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新型技术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和石油产业。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其实践能力

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认知实习、两课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加强对学生人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较好地获取专业知识,并熟练运用专业知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措施方案,多方位、多角度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业化生产能力,培养学生狼队团结精神,提高学生日常英语和专业术语的应用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就必须使其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拓宽其专业知识面。夯实基础,一是拓宽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强化知识体系建设,发挥课程群的核心作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建设合理,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以适应将来职业岗位的要求。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工程认证的专业目录下,为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工程技术市场。拓宽专业知识,不是改变专业课程的名称,而是认真整合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丰富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建立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在全院公共平台课基础上增设了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商法、西方文化鉴赏等课程,强化英语交流应用,加大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四)构建核心课程群,提高学生国际竞争力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对核心课程群的建立,其直接实现了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我们从以往注重学生理论培养,改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高分子基础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为56学时,另在大二增加了两周的认知实习,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和认同度。对课程进行融合和重组,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对专业基础课,如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采用双语教学和海外归国人员全英文教学;新型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强调应用工程的概念,重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安排的时间顺序,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英语听说中,根据将来可能的工作环节进行视听教学设计,训练听说能力和讲解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民族、风俗、宗教事务等问题。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渠道

(一)实施递进式教学平台

为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方面,必须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一线生产的原则,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实践操作水平。新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两课素质教育平台、学术实践创新平台、基础实践平台以及综合实践平台,以实现学生的分层次培养,多角度递进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各方面要求,使学生的个性空间得到发展。

(二)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与其他学科不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其明显的特点,它是以工程实践和实验为基础进行总结的一门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教研室在制订教学培养计划之前,要重点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实践中,应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企业解决现场生产实际的项目,选派学生到企业现场做毕业论文等。这样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现场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现场文化氛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学生职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为满足市场需求,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这样不仅能满足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另外,单位还可根据实际状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一定的费用(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求职中遇到的困难。近几年,我校先后与中财管道和川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营造规范的实践环境,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中财管道实习中,学生必须顶班实习,这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区域优势进行现场比赛,建立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基地,使产、学、研密切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学生可在实践基地完成认识和生产实习任务,以及工艺试验活动。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

(五)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教师知识的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西南石油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2年第一次招生,目前已招生12届,从2010年起就是四川省特色专业,为国内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2005年我们在全院教学实践中,以归国学者代加林教授为责任人,在高分子化学双语和物理双语课程的建设及教学方面率先取得了发展,为国际化人才培养跨出了第一步。经过7年的建设,两双语课程成为校精品课程,而后学院又引进3名海外高级人才和多名985高校博士,以此促进了多门双语课程的开展,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此外,还应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让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在专业教学方面有所突破。

四、小结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迅速发展,每年都会涌现出一批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如何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促进高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目前乃至未来高校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当然,如果因此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不能为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级人才。因此,要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运用“强基础,重应用,突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平.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深层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47-48.

[2] 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6):109-111.

[3] 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69-70.

[4] 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5] 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责任编辑:陈 明]

作者:周明 王煦 何显儒 杨燕 罗玉梅

国际工程材料论文 篇2:

浅谈国际工程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及应用

【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日益严重,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运而生,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本文就国际工程中新型建筑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 国际工程 新型建筑材料 应用

tional engineering.

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世界各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建筑节能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产品的认证和管理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能源,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有效地改善了环境,降低了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产生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现就国际工程中新型建筑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国际工程中新型建筑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情况

1.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的生产工艺采用现代技术,并将钢铁的耐磨技术移植到墙材生产设备中;生产向大规模、集约型方向发展;生产方法自动化程度更高,普遍采用电脑控制生产全过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砖产量已基本趋于稳定。在产品技术方面主要向大孔洞率、薄壁方向发展。发达国家粘土砖已成为一种高档装饰材料,点缀于建筑的内外墙。混凝土空心小砌块主要向装饰、轻质、保温、隔热方向发展;加气混凝土制品向轻质、高强方向发展。国外加气混凝土容重普遍在400-500kg/m3;非承重产品容重降低到300 kg/m3,且原材料大量采用工业废渣。国外建筑复合墙体具有重量轻、保温隔热、隔声效果好等特点。

2.高分子化学建材

国外高分子化学建材发展迅猛。发达国家化学建材产值已超过水泥。欧盟12国化学建材年产量达1000万吨,其中塑料门窗在德国、奥地利的市场占有率为55%;美国、韩国为37%。塑料管在德国的年产量达70万吨;美国PVC管广泛用于冷热水、 煤气、地下暖气、压缩空气和化学液输送等方面。建筑涂料在工业发达国家占其涂料总产量的60%左右。新型防水材料的市场占有率为90%,主要有改性沥青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及高弹性密封材料。混凝土外加剂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已生产出一系列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塑料门窗隔音、隔热、保温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品种规格多样化(全塑窗、复合窗、聚氨酯窗、玻璃钢窗等);色彩丰富美观、手感舒适、耐久性好、多功能化。塑料管注重提高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使用安全性;注重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研究与建筑的协调、美观;安全防火、使用寿命长的塑料地板在公共场所的使用量日益增加;重量轻、装饰性强、耐腐蚀、施工方便的塑料板材大量用于建筑围护结构、屋顶采光、高速公路隔音墙、公交候车棚等,且品种多样化。国外建筑涂料种类丰富,包括有机的水性涂料和溶剂类涂料,也有无机涂料。就有机涂料的成膜物而言,油脂涂料、天然树脂涂料、酚醛树脂涂料、沥青涂料等为低档涂料。醇酸、氨基、硝基、过氯乙烯等树脂、聚酯、环氧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有机硅橡胶等树脂类涂料即合成树脂涂料为高档涂料。美国建筑涂料以成膜物分类,主要由丙烯酸系列、聚醋酸乙烯系列两大类树脂构成,也有少量的环氧树脂和聚氨酯涂料。高低档涂料的比例通常是反映涂料工业发展水平的尺度,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合成树脂涂料比例都占90%以上。发达国家建筑涂料朝着低污染、水性、有机无机复合、多功能,高性能、装饰效果好的多样化方向发展。功能性建筑涂料由于不仅有保护和装饰建筑物的功能,而且具有其他方面的特殊功能,也成为国外建筑涂料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现代高层建筑的兴起,对建筑涂料的耐候性要求越来越高,高耐候性涂料树脂的研究开发成为当今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涂料研究的活跃领域。目前,最活跃的领域是含氟树脂和有机硅改性树脂的研究。建筑防水密封材料在国外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向高分子树脂和高分子改性沥青为基料的方向发展;沥青油毡胎基向玻纤胎基、 化纤胎基或树脂薄膜胎基方向发展;屋面防水构造由多层向单层、双层方向发展;施工技术由热熔粘结向常温、自粘、机械固定等方向发展。

3.保温隔热材料

国外矿棉和玻璃棉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率超过50%;泡沫塑料超过40%;硅酸钙和膨胀珍珠岩为5%左右。矿棉及其制品使用先进的摆锤技术。玻璃棉及其制品生产工艺采用一窑多线、一线多头、一头单一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废水、废物回收处理,循环使用,达到零排放,采用碎玻璃作为主要原料。泡沫塑料制品在建筑和工业保温领域应用以聚氨酯泡沫塑料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为主。产品向轻质化、高强度、更长使用年限和更低的导热系数发展。

4.复合材料

以纳米材料改性塑料,可使塑料的聚集态及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之具有新的性能,在克服传统材料刚性与韧性难以相容的矛盾同时,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总体上看,复合材料就是将现有的植物、矿物及塑料等材料有机结合,使之展现出更优异的理化性能。在建筑和公共设施领域中广泛应用。如阴井盖、纤维增强树脂筋,混凝土结构修补材料、透明天棚、建筑模板等。复合材料将向着价廉、适用、耐久、成型方便、投资少、材料本身兼容性好、工艺合理,并能尽可能回收利用,以减少环境压力的方向发展。

5.高新技术玻璃

平板玻璃向着控制光线、节约能源、安全可靠、减少噪音等多种功能方向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大量建筑使用安全玻璃、中空玻璃和镀膜玻璃。英国中空玻璃在新建筑中应用率达100%,在旧建筑的改造中应用率也达70%。

6.高性能混凝土

在欧洲矿渣硅酸盐水泥用量占水泥总量20%;荷兰矿渣掺量为50-70%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占水泥销量的60%;在日本矿渣掺量已占水泥的25%。高强度水泥基材料(MDF、DSP)复合配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将使混凝土行业能更好地适应建筑施工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结束语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了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工作,强制建筑业在新建建筑中执行节能标准,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整个国家的建筑能耗大幅度下降。建筑节能材料的选择及应用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最基本的条件,各国在建筑中均采用了大量的新型建材和保温材料。如丹麦2005年比2000年采暖面积增加了25%,但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后,能耗却减少了220万吨标准煤,采暖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也由29%下降为16%。由此可见,国外的建筑节能材料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子江.国外节能建筑[J].房材与应用.2003.05.

[2]康盛君.国外建筑节能的实践[J].山西建筑.2009.27.

(作者单位:大连建发建筑设计院)

作者:张 松

国际工程材料论文 篇3: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合作办学的经验和探索

摘 要:简要回顾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过去10年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 London University)、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等国际知名高校联合办学的历程,并对其办学意义、教学管理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诸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

关键词:国际化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的意义 合作办学管理

当今世界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人类社会的国际化进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上世界,面向未来。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今大势所趋,也是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作为教育部和湖北省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区,我院自2002年以来先后与澳大利亚蒙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Queen Mary,London University)、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等国际知名高校采取2+2、3+2、4+1等多种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的模式,实施双语教学、全程导师制,采取多元化管理。圆满完成本专业国内本科阶段课程的学生,經审核达到国外大学入学要求后,学生自主选择培养模式在合作协议的国外大学继续学习,达到毕业要求授予双方学位。

从2002年开始,我院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签订了国际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协议,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共同探索2+2国际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许多方面相互接轨,每年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和授课,且每年召开中-澳三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Monash大学)先进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交流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培养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许多方面相互接轨,每年双方互派教师进行交流和授课,且每年召开中-澳三校(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Monash大学)先进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截止到2013年11月止,我院已有60名学生赴Monash大学进入2+2联合培养项目,其中2010级13人,2011级11人,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后都选择继续读研、读博深造。本文试图从国际化办学模式进行阶段性总结,以期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供重要经验,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全面发展的国际专业人才。

1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意义

目前,亚洲很多国家都鼓励国外高校到本国设立分校。欧共体国家也正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一体化,实施互认学分等政策。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是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总体结构和变化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更好的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人才更加全面的要求。

国际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标准应当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如果说它对本土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影响,那么也一定是积极的、有益的、发人深思的影响。早就有教育专家表示,中国并不缺大学,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攀升的今天也不缺大学生,缺的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的人才。高等学历人才培养的趋同,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明显弊端。通过中外合作,使得我们可以反思自身在发展中遭遇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好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将在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选拔培养中发挥示范、探索作用。通过观摩交流、学习借鉴以及直接引进国外大学的新教材,可以推动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全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可以通过加强国际间教育交流、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国际成熟的教育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中外合作办学的探索和经验将引发“鲶鱼效应”,它不仅能丰富本土学生的选择,还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那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往往是理念的革新,例如淡化分数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实践能力、与职业市场接轨紧密等。让境外教育资源与国内的高校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利于国内教育界接受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从而推动高校教育竞争机制的完善,促使教育深化改革。加快专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国际人才的培养。

2 国际合作办学中教学管理的实施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在国际合作办学教学工作中,为确保人才质量,必须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要求和业务目标。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符合当代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外语水平。修订契合专业培养标准、明晰专业特色的学分制培养方案。学术型培养侧重于构建与国际培养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本科教学体系的建设中,与欧美一流大学互换学生、互认学分;工程型培养侧重建立与国际工程师要求相对应的课程培养体系,构建行业发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2 完善教学实施计划

构建与国际接轨、前沿灵活的“厚基础、重交叉、个性化、强创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计划是确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学过程开展教学任务的根本依据。在引进、吸收并消化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实施计划的同时,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取向,结合国家情况及生源特点完善教学实施计划。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密切结合我校学科特色优势、卓越工程师培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建立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体系,构建功能集约、资源优化、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理工结合、跨专业类的实验教学平台。以务实的精神将先进的国际科学知识以发展的眼光和动态的视角授予学生,落实教育发展战略,扩展学生全球化视野。

2.3 精心选用教材

在选用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国外原版教材或优秀的国内双语教材。国外原版教材具有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等特点,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了解有关国际最新技术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选择教材还得根据教材内容、本专业学生特点,严格审查,注意中外教材的衔接度、难易程度等。

2.4 强化师资互换交流

以我院与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2+2项目为例,本项目教学部分前两年由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承担,后两年由Monash大学承担,其中在前两年中,每年澳方将派教师来汉主讲1~2周左右专业课程,其余国内部分的课程则由中方教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我院近年长期选派中方教师赴澳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和培训。

3 国际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院在国际合作办学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生管理已经步入正轨,比较规范。武汉理工大学及Monash大学双方的联系密切,对学生招生工作的前期宣传、申请提交、成绩审核、最终录取以及成绩反馈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顺利;今年还有一位学生顺利7月份入学,表明管理环节比较高效。然而,在过年的合作办学之中仍还存在以下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

3.1 生源情况

目前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主要都是由辅导员统一管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薄弱,一旦出国留学,突然失去辅导员保姆式的指导,将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此外,由于有意向参与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其家庭经济条件优越,比较容易造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精神,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

3.2 双方互派老师情况

现阶段国际联合培养双方学校一般来访教师的授课时间为1~2周,每学年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我院派驻Monash大学的教师交流学习多倾向于科学研究,参与教学组织细节较少。

4 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管理的对策

(1)针对学生自主性不够、自我意识强等现象,抓好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德育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上解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可利用报告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友、专家、留学归来学者做励志报告;让已经进入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高年级同学传授学习经验,讲述海外学习生活。

(2)每年分阶段进行招生宣传,可以通过宣传片、网络视频、老师宣讲等方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招生宣讲,选择不一样的介绍主题更加具有针对性。

(3)在现有教学培养体系基础上,制定国外大学来访教师的教学计划并安排配课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国际合作双方学院间共同制定中方派出教师在国外大学学习交流期间的学习计划,主要涉及教学管理、授课方式、教学组织、互动式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习计划。

5 结语

国际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型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面临着各种资源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国内原有体质与西方教育模式存在大不同。在国际合作办学体制下,必须多加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办学的资源优势,为我国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万娟.山西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辦学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2] 王肃元.我国高等教育应向国际化方向发展[J].教育管理研究,1994(1):17-19.

[3] 张抗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学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张学礼.21世纪:中国人才国际化[J].科技日报,1994.

作者:李瑶 董丽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历史学习方法论文下一篇:传统建筑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