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地域文化论文

2022-04-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地域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旅游业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受到青睐,旅游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文化成为广大游客追求文化、获得精神和智力享受的高层次活动。本文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基础,以西安地区为例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西安地区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蕴涵着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地域文化论文 篇1:

一种适用于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的跨座式单轨列车造型设计

摘要:对适用于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的跨座式單轨列车造型进行设计研究。以西昌为例,分析其城市交通旅游现状;通过对车辆制式进行比选,确定制式;总结归纳出跨座式单轨列车的造型设计要点;将车辆造型与地域文化元素相结合,对轨道交通车辆外观造型进行设计。以城市特色及地域文化为设计题材,设计出一款具有地域特色,适合山地城市旅游观光的跨座式单轨概念列车。得出跨座式单轨列车更适合中小山地旅游城市,并提出在城市内建设一条环线跨座式单轨列车,将各个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并与城市交通接驳,城景融合发展。

关键词:车辆选型 城市轨道交通 跨坐式单轨列车 造型设计 地域文化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中小城市的规模愈来愈大,经济发展水平也逐步提高,居民的汽车保有量逐年攀升,交通拥堵现象也向中小城市蔓延:同时对于旅游城市而言,每年的旅客量逐渐递增,中小型旅游城市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剧增。而对于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而言,其地势多变且高差大,城市所能获得的发展空间有限,且多数山地城市依山傍水而建,整体落差大,道路弯急坡陡且路面宽度有限,故其对所采用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限制也较多;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集中在地铁、轻轨等大运量、高投资、长周期、地形适应性差、环境破坏性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制式,这类制式对于中小型城市而言会出现运量浪费,投资运量比不合理等问题;而介于大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低运量城市公共汽车之间的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中低运量、布设灵活、经济合理、建设周期短、地形适应能力强的优势,其更适合运量需求不高、地形复杂的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但其目前的外观造型过于单一、不具代表性。故此针对中小山地旅游城市的地形特征、交通线路需求及城市旅游现状,对比各类符合条件的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结合城市地域文化特色,提出一款适用于中小山地旅游城市的跨座式单轨列车,并进行外观造型设计。

一、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交通旅游现状分析一以西昌为例

西昌为我国较有特色的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其位于山地丘陵地区,是典型的河谷型山地城市。西昌傍邛海湖而建,城市核心功能区与湖区交融,形成特有的城景交融旅游城市发展模式,以城市发展促景区提升,傍景区提升促城市形象。近两年城市的发展和景区的发展逐渐矛盾,城市和景区的发展交导致通压力逐渐增加,且在排解交通压力过程中需兼顾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接驳。

(—)西昌气候地形现状分析

西昌市区及邛海风景区地处川西高原;其整个市域地形以中山为主,河谷平坦地区为辅,约占五分之一,高山和低山较少。在西昌市域内山地沿安宁河东西两侧分布,对西昌市区形成环绕之势。

利用Goolge map获取西昌市域50KM2的卫星图和Google Earth高程数据。并将数据导入Global Mapper中分析,形成西昌市域三维地形图如图1以及地形坡度、坡向分析图如图2。如图1西昌市域土地资源有限,地形多变且整体落差大,最大落差在1245m,高低起伏不定,交通方式较为局限,且交通路网的路面宽度也有所限制。同时根据图2可知,西昌市域内坡度总变幅为0~75.33°,变化较大,也再一次说明其地形的复杂程度和多变;故其交通道路不仅路面宽度收到一定限制且弯急坡陡。在选择合适的交通制式来疏解交通压力时,要选择地形适应能力强且占地面积小的交通制式。

(二)西昌交通旅游现状分析

如图3所示,西昌市区与邛海泸山风景区高度交融,景区内主道路只有一条邛海湖沿线建设的环湖公路,即整个景区的交通线为单一环状线路,出入景区均需进入城市核心区域,因此道路体系在车流与人流的外散能力上具有局限性;且在景区环湖公路入口处堆积了高校、城市过渡区、沿湖景点等多个功能区,使得人流更加的密集,再加之景区街道规划为保证湿地景区的生态良好状态,预留路面较窄,也进一步导致交通拥堵。景区内的各主要景点沿邛海湖沿线均布,各个景点之间的距离都在十公里以上;旅客在各个几个点之间的辗转多数依靠自行驾车或者乘坐公共线路,但是西昌市属于中小型城市,公共交通运力有限,再加上景区为保护现有生态湿地以及景区原有样貌,以及景区内散布聚居村落,环湖交通线路的多车道通行能力较差,极易出现拥堵状态。故此导致旅客在景区观光游览时,加大交通负荷的同时,时间消耗也多;研究分析后规划出一条具有邛海泸山景区特色的观光线,使游客在景点之间通勤转换的同时,可以在一个特殊的角度感受不一样的风光;同时也对城市功能叠加区域的交通压力进行疏解,提升当地居民的出行效率;在对线路进行设计时融入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使轨道交通观光线路与景区特色融为一体,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

二、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式比选

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具有中低运量、布设灵活、经济合理、建设周期短的优势,适合承担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任务,并逐步提升优化城市发展形象;同时,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在中小城市和旅游景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适用车辆选型基本原则

在制式比选中更应该讨论何种制式更加符合哪个城市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车辆制式比选中,应该根据所在城市运营线路的特点和需求,从运力、线路条件、投入回报比、运维成本、环境影响、车辆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此外还应结合中小型山地城市特有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气候特征以及其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等实际情况,从适用性、安全性、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四个方面综合评价选型。

(二)适用车辆制式比选

如表1、2。车辆制式评价指标,从城市实际需求出发,将不同城市的需求侧重点纳入评价指标。西昌一类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因为城市本身傍湖而建,拥有国家级生态湿地保护区,且具有巨大的旅游需求;故比较侧重环境效益及旅游观赏功能。

以西昌市为例,根据上述轨道车辆参数以及评价指标,结合中小型山地生态旅游城市的特殊环境及需求,对车辆制式进行比选,遴选出最适合的轨道车辆制式,为设计实践做好准备。

单轨列车与现代有轨电车对比;现代有轨电车主要行走于城市地面专用轨道,对路面要求较高,在运行时与路面交通工具共同使用城市地面交通网线,且其爬坡能力里较差;对于在西昌等中小型山地城市内运营,一是对市内的将现有交通网线要求较高,需要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其二,现代有轨电车在后期的改扩网线有较大的难度,会对其拥有的生态湿地等造成一定破坏。其三,现代有轨电车均为地面运营,视平面单一,观景角度差,难以满足城景融合的旅游城市的观景需求。故其在地形适应性、路网规划灵活性以及生态效益和观景需求上均差于单轨列车。

单轨列车与中低速磁浮列车对比:中低速磁浮列车与单轨列车在各项技术参数与评价指标上都不尽相同,均具有较突出的优势;但其在建设过程中的预留空间较小,后期的改扩建难度大,线网规劃的灵活性不及单轨列车。中小山地城市还在不断发展,其轨道线路会链接自然生态景区内的景点;在后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以及景区运营过程中可能较大概率出现改扩建需求。故此中低速磁浮较单轨列车,后期改扩建的灵活性较差。

单轨列车与自动导向轨道车辆对比:自动导向轨道车辆是一种主要开行于两点间的小型运力工具,运营线路较为单一,为半闭环状态,不适用于城市交通的开放性运营。

对于单轨列车自身;单轨列车包含了跨座式单轨与悬挂式单轨两种不同的制式,因此在选择比选时,需根据西昌的气候、地形特征,选择合适的单轨制式,由前文知,西昌属于河谷型山地城市,且位于攀西高原,全年大风天数多;因此在考虑单轨的车辆制式时,应该考量其气候适应性,尤其是抗风能力,在适应性评价表中,如图4,悬挂式单轨的抗风能力弱,因此不适用于西昌以及具有相同气候环境条件的山地城市。

综上所述,对于中小山地旅游城市而言,中低运量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能力如图五,跨座式单轨列车为更适合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的轨道交通制式,其具有良好的地形适应性、气候适应性、环境保护性以及景观游览性;且其在运力以及投入回报比上也更加适合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

三、跨坐式单轨列车造型

跨座式单轨交通系统是一种优良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跨坐式单轨具有舒适视野开阔,环保低噪节能,占地面积小,生态保护性好,适应复杂地形与特殊地质,可拆卸可移动等优点。

(一)跨座式单轨列车造型特点

跨座式单轨列车是一种骑跨运行在单根高架轨道之上,并只通过这根轨道来获取支撑、稳定和导向的运输车辆。由于其特有的车辆构造和运行方式,使其具有独特的外观造型如图5。而整车的造型设计,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直线条构成的几何型面,更多的是根据运营环境以及地域文化特点进行设计,表现为简约、规律且流畅的形体,或是运用拟态手法对具象形体的提取与再设计。

(二)跨座式单轨列车造型原则

跨座式单轨列车由前后车头和中间段的车厢组成,其包含着多种形态、功能各异的部件、材质与色彩,但其外在视觉形象被视为一个整体。无论造型还是色彩都有其特有的造型原则及方式。

1.造型特征的塑造:列车的造型特征主要取决于列车头车的造型特征,头车外观造型既要符合流线型,又要满足大众的审美情感;故多通过仿生设计法或耦合仿生法,将动植物形象拟合到了头车造型设计之中,从而既符合了审美情感需求,又使车辆具备优良的气动性能。跨座式单轨列车的头车造型特征还应该从地域文化切入;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提升车辆造型的设计价值,彰显地区的特色,提升运营城市的城市形象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情感的需求,如图6。

2.视觉色彩的设计:轨道交通车辆的视觉色彩设计除丰富外观表现力外,要强调车辆的整体感。因此,色彩设计的整体感塑造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列车的贯穿色带有益于营造整体感;二是车厢重复出现的形状及组合形成新的图形,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强烈整体感;三是将车辆顶部纳入色彩设计的范围,车厢顶部的色彩形成周围环境的边界线,也有助于将车辆形成独立的整体;四是车辆色彩也应该具有地域特色或是一定的代表性,车辆的整体形象会更加完善和符合人们的精神情感需求,如图了。

(三)跨座式单轨列车造型现状

目前国外的跨座式单轨则运用较多,各国均有在营线路,无论是外观造型还是色彩设计运用上,均具有较好的地域特色或是城市文化,较好地提升了城市形象,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国内的发展却刚起步,在地域文化表达以及城市形象展示上还远远不够,亟需进一步发展。国内外单轨现状见表3。

四、设计实例

目前,西昌市区域内规划设计的观光车以及通勤方式公共汽车、游览路面公共摆渡车、环湖观光巴士的状态,观景维度也只限于地面观赏;在空中、快速高效地通勤及游览景区方式还未出现;这样的方式在满足游览的同时,又有一定缓解交通压力的能力,还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这样的城景融合发展模式值得尝试。而在国内针对某一城市特色设计的轨道交通列车造型较少,目前的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都是统一的制式涂装,丧失了自己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缺乏与所在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的联系融合。以西昌市区与邛海湿地景区为例,对其特有的文化元素进行提取探讨,并设计一款能够体现西昌市特色的跨坐式单轨列车。

(一)设计文化元素来源

1.造型核心元素来源:首先,西昌市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其具有浓厚彝文化地域特色。彝族崇拜老鹰、老虎、火等不同的部落图腾;其中鹰,主要源于彝族民间神话中的英雄人物支格阿龙,其的诞生与鹰有联系,而神话和传说能反映某个特定族群的生命观、价值观及其原始信仰,彝族人民对于鹰的原始信仰源于此,当代彝族人也习惯用鹰之子来表述身份;现代彝族也多以崇拜鹰为主。鹰在彝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极具代表性,故此选取鹰为列车造型的核心意象来源。

2.色彩核心元素来源:其次,在其视觉文化特色上,主要从色彩的角度入手,主要从彝族特有的漆器上入手;彝族的漆器主要以红黄黑三色为主;且从历史资料和民俗民风来看,彝族漆器有久远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民族特色。如图8彝族漆器中的纹样构成亦有规律可循,其以黑色为底色,红、黄两色绘制图案,色相对比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色彩构成具有独特的美学形式。

由此,对比分析西昌市既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需体现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川西南旅游重镇也需展现代旅游城市的特色。故选取,鹰为视觉造型核心元素来源,以红、黄、黑为主的漆器为视觉色彩核心元素来源。

(二)核心设计元素提取

1.造型特征提取: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更加追求产品所带来的意象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产品造型特征在表达产品意向和情感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表达着产品最为突出的意象和情感。而不是所有的产品造型因素都是其特征,其特征需要在设计过程打散重构,逐步逐次的提取、进化得到产品特征。

本次设计也主要从这两个维度出发,通过在前期对比分析选取的造型意象元素不断分析推敲,并应用抽象仿生法,如图9通过将鹰的正是侧视图,灰度处理,并提取特征线,并进一步抽象转化,形成列车造型的特征轮廓线。

2。视觉色彩提取: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视觉特征,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同时色彩也具有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是人们在漫长社会生活中积累形成,象征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或者某一地区的精神文化。而在彝族漆器中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丰收和兴旺,黑色则是庄重,表征了彝族的传统文化内涵。

如图10将彝族漆器图案纹样提取出来,并使用Photoshop使其平面化,使用拾色工具提取原始的红、黑、黄三色。同时如图11这三色也代表着当地不同的风物;黑色代表着起伏的山脉与彝族的传统服饰、黄色代表攀西高原的阳光与金色的荞麦、红色则代表着彝族崇拜的火,利用归纳法取色,得到提纯进化后的红黄黑三色,用于列车涂装。

(三)方案设计

首先以草图方案设计为前期演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根据前期提取特征线为基础,并以手绘形式绘制草图方案如图12,来进行方案的推敲演化,不断修改完善草图方案,得出列车外观造型方案。

(四)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

以前期确定的手绘设计方案为参考,进行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在三维建模软件Alias2019中进行建模如图13,然后使用专业渲染软件Keyshot 8对模型进行渲染,经过后期处理并获得了设计方案的效果图如图14、15。

结语

结合现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以西昌为例,对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的旅游現状以及景区内的交通网线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部分轨道交通车辆的类型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中小旅游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选型原则以及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经过比选,得出跨坐式单轨车更加适合地处复杂地势的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以西昌为例,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城市特色入手,以能够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鹰和漆器的红黄黑三色特色为主题元素,设计了一款跨坐式单轨列车。对整个方案的构思、核心造型特征的来源等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前期设计方案草图、建模模型以及后期效果图,为中小型山地旅游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选型与造型设计提供了参考。

作者:肖涛鲡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地域文化论文 篇2:

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摘 要:旅游业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越来越受到青睐,旅游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旅游文化成为广大游客追求文化、获得精神和智力享受的高层次活动。本文以地域文化为研究基础,以西安地区为例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进行研究。西安地区文化资源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开发利用价值高,蕴涵着极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文化资源;西安地区;开发

0 引言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就是寻找文化差异,体验异地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来的旅游文化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推动着旅游业。旅游实质就是文化消费、文化购物、文化享受和文化交流。[1]针对旅游行为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影响颇异。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只有广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才能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

1 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

在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进行研究,前提是要深刻理解地域文化和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地域文化是综合自然地理概略、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历史发展等因素在一定地理区域上各类文化事项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以地理区域为界将文化划分,所以地域文化属于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同时又属于特定的时代。

旅游文化资源是客观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旅游吸引力,体现人类文化内涵,并能够产生一定经济和文化效益。有些学者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如下四类[2]:一是自然景观类,如森林、湖泊等综合类自然资源,戈壁、沙漠等地质地貌等。二是文史传说类,如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谣故事等。三是建筑器物类,如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历史文物、民族服饰等。四是非物质类,如民间工艺、习俗、礼仪、信仰等。不同的学者分类和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可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由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精神文化资源和旅游制度文化资源组成。

2 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2.1 西安地区旅游业概述

西安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古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西安的文化遗存具有资源密度大、保存好、级别高的特点。西安自然生态优美。例如,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公园”,是中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水岭;秦始皇陵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和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素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有高垄断性的文物资源、古城遗址、寺院、庙宇、陵墓等。

2.2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评价

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质量高,占旅游资源的比重大;不同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凝聚并承载着这个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地域文化内涵,同时展示该地域的文化水准、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3]不但满足了旅游者追求异地文化差异的满足感,而且成为旅游的优势资源。虽然西安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巨大,但是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同性质强。因此,需要不断挖掘西安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潜力,改善和保护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保持历史特色的条件下塑造新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

3 基于地域文化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3.1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准确定位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使旅游行为变得更有特色,更具魅力,反过来旅游行为承载并传播了地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对应不同的旅游文化资源,只有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才能使得旅游业繁荣发展。[4]所以从地域文化角度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只有首先对旅游文化的地域类型进行准确的定位,然后才可以依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制定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案。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自然资源景观,也造成不同的民族文化。例如,高原、荒漠等造成不同的文化差异。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域类型初步定位后还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具体确定该区域的地理和旅游资源结构、旅游业综合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2 依据地域文化特点合理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可基本分为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和谐景观型和特殊环境型。对于自然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地域自然景观占主导地位,所以要合理利用其生态旅游;对于现代人文景观型的地域文化,由于该旅游地域大都分布在沿海等重要交通地理位置上,经济比较发达,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所以要充分利用该地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对于特殊环境型的地域文化,像新疆、青藏高原等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物资、经济都比较落后,但是它的旅游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和保护观光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避免这些旅游文化资源景观被过度商业化。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项目科技含量,开发全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

3.3 对旅游文化资源综合评价并进行多元化开发

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把握其旅游要素,还要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功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例如,结合西安地区的旅游资源评价对其进行综合开发。西安的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高,可以利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绝无仅有的类型吸引众多游客;西安的人文旅游资源占绝对优势,开发利用潜力大,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修养的人才容易体会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可以深入挖掘这类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吸引有文化素养的旅游者。西安是具有悠久的人类发展历史的地域,人文旅游资源与历史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强盛王朝在西安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开发旅游资源,而其他地方难以与其项背。

4 结语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既有重要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过度重视经济效益,使得旅游业本该创造的经济文化价值大大降低是旅游业发展一直以来的不足。新世纪新阶段,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必须合理调整旅游业发展模式,同时基于地域文化,加强对旅游文化资源的研究,最终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人文地理,2001(6):89-91.

[2] 郭康.旅游开发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1-77.

[3] 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1.

[4] 郑冬子,任云.中国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初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145-147.

作者简介:胡粉宁(1976—),女,陕西周至人,博士在读,长安大学资源学院旅游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作者:胡粉宁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地域文化论文 篇3:

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 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已经成为南疆文化产业的一种普遍模式,同时也是实现南疆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南疆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区位、资源等优势需要向产业和经济优势进行实质转化。当面对转化困境,南疆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企业需要做好资源评估准备、加深文化内涵深度、夯实人才基础、保障资金充足、密切结合现代市场等关键工作,这对促进南疆绿色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高文化市场竞争力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南疆;资源评估;文化依托;人才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方针策略,特别指出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着眼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必须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地域发展角度看,相较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南疆文化产业起步相对较晚、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精品化和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尽管南疆在全国的文化地位极其突出,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但是这种文化资源的绝对优势却仍未大幅度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和现实经济效益。因而,研究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十分迫切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拟立足于南疆文化资源,从产业化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就策略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前提——资源评估

南疆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禀赋独特而丰厚,是南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支撑,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这就需要开发者与投资者对文化资源进一步具体评估。开展文化资源的“可产化”评估,科学地界定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有助于明确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目标、发展重心和方向,进而对其进行统筹规划、联动开发,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开发,才不至于造成对文化资源的浪费与糟蹋。因此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规划是南疆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文化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过程。

从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性质角度衡量,现有的文化资源可以分为4个层面:①完全属于文化事业范围的文化资源;②介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文化资源;③不属于文化事业,但文化产业特色不强,市场潜力较小的文化资源;④文化产业特色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资源。其中只有第二种和第四种文化资源才可以选择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路径[1],也是文化资源“可产化”评估的主要对象。在此四个分层的基础上,从南疆地域的特色文化资源方面来考虑,南疆文化资源评估的对象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自然文化资源,第二类是历史文化资源,第三类是民族文化资源,第四类是宗教文化资源。

目前区域文化资源评估的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评价、问卷评价、专家系统评价以及综合评价法。其中综合评价法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评估结果可靠性较高,包括多指标综合法和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这种综合评价方法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简洁性的原则构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影响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关键因素。[2] 在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后,需要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权系数和指标间的合成关系,最后得出综合评价值,并根据评价过程得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和决策。

2 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内核——文化依托

文化产业的本质是文化,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必须以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广人文关怀。在对南疆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只有紧紧抓住这一内核,才能加速文化生产力实现质的提升和大的跨越,提高文化资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程度,为南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疆特色文化资源种类众多,但是其中形成了产业,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却是寥寥无几,分析问题原因,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缺乏南疆特色文化内涵,尤其是文化旅游业及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在打着“文化牌”的旅游产品中,很多都缺乏南疆地域文化特色,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流于形式化和符号化。为了避免对南疆优质特色文化资源的粗放化、形式化、庸俗化开发,文化企业在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时就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一定要保持南疆特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性和真实性,采用多渠道、多手段的开发对策,在文化产品中尽可能彰显出独特的南疆文化内涵,尤其是民族文化内涵和宗教文化内涵,塑造出南疆文化产品的独有魅力,形成优良的消费市场,提升文化产业的内涵竞争力。

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要开发南疆的文化资源,不能单单围绕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跳出小文化看大文化。[3] 南疆的文化资源大多数都具有明显的历史传统性,但是文化产品中如果只有传统文化色彩是难以在现代市场中推广的,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与普世价值和现代文化相融合,真正从现代文化和多元文化的全局视野出发,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完美结合点,从中把握时代脉搏,寻求文化价值支点,创造出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增强南疆文化产业的辐射力。此外,在市场经济规则的运行下,除了传统文化资源需要与现代文化融合,在产业化开发的细节之处也需要体现现代的人文关怀,树立文化企业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现代企业品牌,有利于增加市场知名度,拓宽文化产品的推广渠道。

3 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基石——专业人才

人才资源在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决定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关键性资源和最终基础。[4] 在南疆地区,随着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与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文化产业的“硬实力”越来越强,但是专业人才的“软实力”却未能同步发展。面对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中的人才“短板”,着力培养高素质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队伍十分重要,为南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文化资源本身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意性,使其产业化开发的灵魂也是创意,而创意只能来自于富有创造才能的文化创意人才。世界一流的文化产业大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引进。英国作为世界创意产业的发源地,拥有众多高等艺术学院,其自由而富创造力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为英国乃至世界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专业创意人才。这些创意人才能够直接参与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为英国的企业提供创意产业的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使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生生不息。另一个文化产业大国美国,除了在国内创建了良好的创意环境,培养了大批世界级的创意人才,还充分利用本国的经济优势,通过丰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吸引了各国众多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由于这些创意人才的引进,使美国文化艺术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5] 目前南疆的经济优势不明显,因而要创建南疆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鼓励南疆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文化艺术类学科资源,增强知识创新能力与培养创意人才的能力,通过逐步加强与业界的密切结合,为文化企业提供有实践能力的内容创意人才;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南疆的文化优势与政策优势,通过广阔的发展前景,积极引进外部高层次的创意人才,对南疆创意人才队伍的建设起到引领和再培养的作用。

文化产品的营销策划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但南疆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数量极少,专业程度不高,多数是半路出家,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能在市场经济机制下将文化资源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成为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加快培养适应21世纪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熟悉文化经营规则、擅长文化市场运作、具有创新思维的经营管理人才迫在眉睫,新形势下,南疆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宏观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南疆文化产业复合型经管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依靠高等院校文化管理学、艺术管理学等专业学科的培养,还可利用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其他社会教育机构以及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途径加大对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5] ;同时还要靠政府的政策扶持,靠文化市场主管部门的引导,也可以财政资金设立专项基金奖励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经管人才的优秀单位和个人,以期达到典范引领的效果,加强业内专业人才间的联系,为产业整合建立经管人才通道。

4 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支柱——多元投资

资本纽带是推动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力量,多元投资在南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南疆文化资源本身就拥有巨大的产业化开发空间,支持其发展的投融资空间更是不可小视。但是,由于政府管理理念的落后、文化产业资金扶持体系的不健全、社会投融资渠道的不畅,严重影响了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因而,继续加大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建设,有助于南疆突破这一瓶颈,使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得到长足发展。

由于受到南疆社会不发达、资本市场不成熟的现实条件限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依然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了政府力量的支持才使南疆文化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消费市场,拉动了南疆的经济发展。为了巩固文化产业、参照国外的先进经验,首先,南疆各级政府可以以财政资金为引导,提供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发展的资金保障,通过各种文化基金和文化理事会的形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金扶持体系,并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其次,以税收政策为杠杆,对文化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同时以税收优惠政策为导向,明确南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并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再次,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在文化产业财税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策和手段,扶持文化产业发展。[6]

政府扶持虽然在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投资主体作用,但要想实现南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发展,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是必由之路,需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本进入,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金融财团、个人依法投入到南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发展中。[7] 结合南疆文化产业的投融资现状,一方面要改革投入模式,扫清资金介入的体制障碍,提高资本运营水平,用市场经济规则运作社会资本,尤其需要加快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模式的建立,形成一个由风险资本家、风险投资家、各种中介机构组成的高效运作的市场,使风险文化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为自己的文化产品开发寻找到可靠的资金支持,同时也通过市场中风险资本家的职业眼光检验自己的创新思想,保证创新文化企业能够比较健康、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退出机制,投资一个项目并能在顺利退出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回报是行业外资金愿意进入该行业的重要条件,因为文化产业的投资目的不是控股,无论成功与否,退出是产业投资的必然选择,否则无法进入新一轮投资,而资金失去流动性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8] 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空间十分巨大,在这种空间背景下,社会投资资金的流动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5 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前景——两种类型

前文提到南疆特色文化资源种类众多,其中已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却只占文化资源总量的一小部分,而且开发形式多数为单一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源间的有机整合率不高,因此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市场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从文化资源的物质属性来看,南疆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在对其进行产业化开发的过程中,既要“区别对待”使开发具有针对性,又要注重资源之间的有机整合,提升南疆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优势。

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南疆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如植被、湖泊、名山大川、地质公园等;二是富含历史文化内涵的遗址和文物,如古城遗址、器皿、碑刻、历史人物故居及祠墓、各类纪念地等;三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手工艺品、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在对有形文化资源开发时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这种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可以带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资源与旅游资源继续融合互动发展,收获最佳经济效益。

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由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组成,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是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它不仅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重要特征,也是文化产业独有的精神气质。南疆丰富的无形文化资源包括精神思想资源、艺术审美资源、文化品牌资源、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大系。南疆无形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逐步摸清现代文化市场的运营规律,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使南疆无形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可传递、可永塑的光明之路。

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是提高南疆特色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南疆地方竞争力优势的不竭动力。为了使南疆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产业化开发,既要解决开发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又要处理好市场化经营过程中的机制结构矛盾。在改善南疆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不充分、总量小、精品少的现状时,做好资源科学评估工作、壮大专业人才队伍、保障开发资金充足、提高多种资源整合率、融入现代文化市场是不可跳过的必要之工作。相信在南疆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扶持下,在文化企业不断地摸索和成长中,南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发展势必会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参考文献:

[1]严荔.论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J].现代管理科学,2010(5):85-87.

[2]苏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潜力的定量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9):797-800.

[3]李新娥,唐亮,唐一娟,等.促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12(2):5-9.

[4]姚伟钧,任晓飞.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4):88-92.

[5]严荔.发达国家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做法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2(6):48-51.

[6]吴庆华.国外文化产业财税政策借鉴与启示[J].财会月刊,2010(2):41-42.

[7]阿依祖克热·吐尼牙孜.新疆文化产业的优势及发展对策[J].经济论坛,2010(7):73-76.

[8]欧培彬.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9.

作者:蔡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地质工程测量技术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