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现场直播观念管理论文

2022-04-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视现场直播观念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但是随着融媒体时代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就要求其转变新闻的传播方式,向新媒体的方向迈进。本文以融媒体时代作为背景,将研究传统的电视新闻频道转型方向作为目的,对当前新闻信息接收者、融媒体背景电视新闻的创新和转型所可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电视现场直播观念管理论文 篇1:

电视新闻直播中的声音设计与创作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已成为当今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阐述了自己对电视新闻直播声音设计与创作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电视新闻 直播 声音 设计 创作

电视新闻直播是指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现场通过电视进行直播,它将观众感兴趣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等过程与事件本身进行同步传输,能在第一时间内将相关信息和资讯传递给观众,带给观众极强的现场感和参与感。由于现场直播不仅仅给观众带去结果,而且展现了事件过程,这使得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成为最符合电视新闻报道特性的形式,同时也使得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道,成为当今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我们知道,画面和声音是电视节目的基本表现元素,电视新闻直播也是如此。但是,电视新闻直播的声音制作与其它类型节目的声音制作是截然不同的。电视专题片、电视剧、文艺晚会等节目的声音制作最终是在后期完成的,而电视新闻直播由于直播同步播出及新闻真实性的特殊要求,节目中的声音完全是依靠现场拾取,实时播出完成的。因此,电视新闻直播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在声音制作上的难度就很高,而来自现场条件的种种困难有时比来自声音制作本身的还要多。因此,我们在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时一定要事先设计一个全面的音频方案。

按照声音制作的方式来说,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的音频系统设计相对于其它节目的音频系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新闻节目涉及的面广,牵涉的人员多,更不可能有太多的彩排时间让我们进行声音制作上的调整。各种客观条件要求我们设计的音频系统必须和实用相吻合,即使特殊情况下也只需要微调就能满足使用要求。

根据笔者几年来进行新闻直播的经验,我们在进行新闻直播的音频系统设计时一定要预先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系统构思

新闻事件本身的变数很大,我们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必须想得很全面,这就需要对我们所担负的节目有十分全面的了解。我们不仅需要了解节目的内容、发生的次序、视频系统的设置等基本内容,还需要了解摄像机的机位与新闻发生地的距离、摄像机是否使用倍率镜等细节。因为这些因素和我们设计的拾音方案息息相关,有着密切的联系。电视是综合艺术的体现,录音师在新闻直播时不仅要将声音做得很出色,还必须考虑画面的综合艺术效果。我们要向导演问清楚他要如何运用镜头表现对象,只有这样,音频设计才能遵循镜头的表现规律进行。我们还要全面考虑前方的拾音方式和后方演播室的制作,确保节目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设备选用

在系统构思基本完成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选用合适的设备来实现构思。在电视新闻的直播过程中,系统构思和设备选用两方面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周密的系统构思就无法正确选用合适、可靠的设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选用设备时除了依据系统构思着重考虑各种设备的技术指标外,还要注意直播地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当地多准备一些设备,以避免出现由于气候等原因造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而影响直播。在话筒的选择上,最好另外准备几支动圈话筒,以便更好地为节目服务。

三、直播安全

在电视直播领域有这样的说法:“首先确保播出的安全,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艺术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确,电视新闻的直播一旦声音出现了问题,不但会使直播失败,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政治影响。因此,在制定直播方案时,一定要全方位地考虑技术装备和参与人员的可靠性,设计好备份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新闻的直播,特别是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更像是在做一项系统工程。

在构建好安全的直播系统后,我们要着重思考的,就是如何运用直播系统进行电视新闻直播的声音创作。

从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问世至今,声音早已成为电影和电视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在声音的创作上,不同类型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创作手法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在看完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后,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声音很震撼、过瘾,但很少有人去思考那些枪声和炮声的真实性。这是因为观众们都清楚,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电视新闻直播就不同了。新闻的基本要求就是真实。电视新闻直播时,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声音作为电视构成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在艺术创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真实再现。因此,它的所有声源都应在现场拾音,而且不能进行过多地加工,以确保其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真实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直播的音响创作就没有空间了。电视新闻直播声音创作中的空间很大,笔者认为,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只要能将画面涉及到的一切声音都能够合理、恰当地反映出来就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举例来说,我们在进行一些大型新闻事件的直播时,经常会出现长时间的电视画面上的特写人物明明正在说话,观众却听不到声音的现象。这种情况固然与新闻事件的特殊性有关。因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按照电视直播的要求来进行,并由此导致摄像机机位的设置、拾音话筒的设置不能完全按照电视制作的需求来设置。但是,录音师应该事先就考虑到这些情况,用其它的方法来弥补这段声音的缺失。而笔者在观看国外的足球转播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镜头,可以作为声音创作的借鉴。当时镜头由一个人欢呼时的大特写快速拉至全场观众欢呼的大全景,声音的配合仅仅是全场的欢呼声,而没有出现那一个人的声音。这就是声音与画面的设计相配合,用快速变焦这种特殊的交代手法,让观众能够理解这个镜头的表现意义不在于听到特写人物的讲话声音。我们在进行新闻直播时,就要遵循声音跟从镜头的表现规律,认真思考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逐一想出解决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我们的新闻直播也是如此,直播工作需要各工种相互间的合作配合。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新闻直播中,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严格地按照镜头剧本制作节目的习惯,一般只有一个简单的节目流程单,直播时镜头的随意性很大,这也给声音设计与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电视新闻直播的声音创作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制作工艺简单化。笔者看过一篇报道,上面介绍了中央电视台“国庆60周年首都庆祝大会”电视直播中未能实施的“仪仗队效果声的拾音方案”。当时,为了拾取仪仗队员们的脚步声,设计采用48只固体传感器话筒,后来由于供货商未能按时供货而没有实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个方案虽然最终没有实施,但是它让我们看到了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声音创作和制作观念的更新,及声音创作和制作的发展方向和希望。在目前的新闻直播中,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声音的设计和创作过于简单,有的直播就是解说词和音乐配以没有任何效果声的画面,即使有效果声也是简单地由几只超指向话筒拾取。这不符合电视发展的规律,观众应该听到的是与画面配合得十分贴切,并记录得细致入微的声音。

电视新闻直播是一个多工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的工作;是规范的、高效率和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形式。录音师有责任总结和交流新闻直播的经验和教训,使新闻直播中的声音设计和创作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传递给观众,让中国的电视新闻事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技术管理服务中心经视技术部

责任编辑:韩剑

作者:黄辉

电视现场直播观念管理论文 篇2:

融媒体直播:电视新闻频道现场直播转型方向

【摘要】“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的报道形式,但是随着融媒体时代带来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就要求其转变新闻的传播方式,向新媒体的方向迈进。本文以融媒体时代作为背景,将研究传统的电视新闻频道转型方向作为目的,对当前新闻信息接收者、融媒体背景电视新闻的创新和转型所可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融媒体直播;电视新闻;转型;方向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媒体行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制定适当的转型方案,使传统电视新闻向新型媒体进行转型,在这其中,只有认清现状,取长补短,采用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才能使转型得到顺利进行。本文对此进行阐述。

1. 对新老观众实施适当规划

1.1 面对新观众,主动普及全新的媒介消费方式

首先,增加新闻信息获取渠道。新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迅猛,逐渐增多的新媒体走进每个人的生活里,人们利用流行的微信、微博、知乎等作为信息获取的新方式,以至于这些取代了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变成了新闻信息获取的主要入口。只要在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上将这些软件的APP进行安装,人们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就可以关注到新闻信息。这些新兴的新闻获取渠道使传统的电视直播的关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传统的电视直播媒体要对此有足够的了解,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进行开拓,使其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人们的眼球。

然后,打破传播时间的制约。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了真正的延伸。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方式,使人们只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频道对新闻进行获取,现在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智能的通讯设备和网络的普遍,电视新闻直播的时间和内容被无限的扩大,人们可以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的回看,也可以在利用手机电脑等对新闻随时的获取,在时间和空间上使电视直播得到了扩展。

最后,一直以来,单一的作为新闻获取者的观众,也在融媒体的时代中增加了传播者的角色,在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对电视新闻进行获取后,再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转发,使更大范围的人关注到了新闻消息。

1.2 面对老观众,创新新闻理念以及操作模式

首先,对以后的新闻发布的发展方向进行预知。电视新闻直播的转型要建立在创新的理念上,对将来的新闻媒体技术的成长方向和势头进行积极预知,并以此为基本对电视新闻直播实施创。比如,将新闻的直播不仅仅呈现在电视上,而将直播也呈现在微信、微博上所创建的公众号和微博号上,这样就满足了各个时间,各个地点,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对新闻的需求。将传统的电视新闻直播带进新媒体的战场上来。

其次,使新闻信息生产流程全方位。电视新闻直播在向新媒体形式进行转换时,要将手机、电脑等不同平台是否可以得到信息同享作为重点关注,要实现新闻资源的共享,就要求电视新闻的生产过程达到更高的标准,废除以前的单向流程方式,得到联动的多方位。比如以下的例子可以作为参考,某媒体在由纸质形式向新媒体进行转型中,就采取了调动发行组织对报纸和线上产品进行销售,并做了了很多的广告在点击率、电子商务等活动里,同时,持续的向用户发布新闻材料,使其从全方位上得到了转型。

2. 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创新

2.1 主题化新闻与突发性新闻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化的转型方向是传统媒体发展的方向标,要在媒介产品上实施数字化的创新,就要求对其实施分部存储来实现整理運用。电视新闻直播也要紧随潮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实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主体化形式的新闻报道数量不断提升,因此对于媒体资产管理与数字版权管理规范的创建必不可少,在管理人员方面要求尽早创建内容管理规划,利用科学的数据管理技术创建内部的内容管理机制。当今,要想对突发的新闻事件进行优先发布,就要求对基本素养内容管理系统。例如,作为没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机智,如何展现报道的水准,将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融入,使对突发事件的发布方式得到成功转型。

2.2 内容生产人员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专业和技术专业人员是电视新闻内容生产人员的主要组成,媒体专业人员要具备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可以借用新媒体平台使自己或电视台提升知名度。同时,技术专业人员,把媒体专业人员看做能力的源泉,使电视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开拓得新道路上持续成长。新闻内容生产者需要通过社交软件与观众建立联系,并以此来受到用户支撑。比如,电视台举行针对最美劳动者的选举活动,就可以将微博、微信公众号作为活动的实行平台,让观众进行投票,为电视台的发展添加人气,也让观众参与到电视新闻直播中来。

2.3 用户

电视新闻直播频道要实现与各媒体相互融合。重要的就是将观众、听众、读者等概念进行分别。需求的多样化是新媒体的用户所具备特点,也是电视新闻直播频道向新媒体进行转型所需要解决的难点,要了解通过不同平台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用户的需求,不能将眼光停留在传统的观众层次上,而应是在时代的推进下向技术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技术成本逐渐降低,导致在网络时代的媒体之间进行角逐,因此,他们将角逐的重点转移到与用户之间的创建、保持和运作上,利用联系将媒体的价值放大。在进行对用户管理时,要重点关注整体性和回路的制定。一方面,要使用户主动加入进活动中来。比如,在多数的新闻里,附近的群众往往是第一素材的获取资源,他们使用微信、微博等对信息进行及时的传播,信息传播的效率在媒体之前。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获得的新闻材料的品质加以提升,在利用有限的媒介进行突发新闻的实时传播时,技术和舆论的安全保证是电视新闻直播频道在报道上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要使用回路的设计需用户的体验进行展现,让观众在多样的媒介互相融合下对新闻信息进行获取,同时,缩短与用户之间的距离。

2.4 舆论引导

融媒体背景下,舆论的指导也是电视新闻直播转型方向的依据之一。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微特质在媒介生态中所展现出来,利用新媒体把分散的信息进行二次融合,从而在舆论指导上得到转型,电视新闻直播要在现代达到发展的目的,就要求其在微链中主动把握住新闻传播的机遇,创造舆论的热点。我认为,媒体在未来一段时期的方向,不但要具备把握准确的竞争信息解释权,还要在繁冗的微链状态下对思路进行整理,为相应的平台提供充足的舆论信息,将其看做重点的传布方式。当今,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的方式,将重心放在对中心节点的疏通上。媒体利用记者、用户所创建的微链,并对此实施传播,同时在重要节点上建立发展策略,把舆论指引进正确的方向。

3. 融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的转型

3.1 开发媒介渠道

将来在进行电视新闻直播频道转型时,媒体OTO思想会被广泛的应用,把线上线下进行融合,以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因此也将多样化带进了线下的媒介渠道,媒介渠道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前的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的方式上,而是将现今所存在的所有形式都可以作为媒介,每一个媒介均能够与人体的任一感官建立联系,因此,只要能够使其创建联系就能可以作为传播信息的介质,如此的介质也会在融媒体背景下得到发展和流行,如此,不论是传统的媒介也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条件。

3.2 充盈用戶体验

媒体借助服务平台并在产品的辅助下,将用户作为中心所开发出的有的具有价值、有实际意义的实践,利用实物的产品为用户带来特有的体验,就是用户体验。比如,电视新闻直播中,常常通过将线下线上进行融合的方式举行人物投票选举,观点发表评论,要进行这样的活动就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这样,就可以使用户在媒介产品上的体验时间延长,使其得到更多的体会。

3.3 开发媒介衍生品的推销渠道

融媒体背景下,所有可以展现价值的方式均可称之为互赢模式,利用线上线下相融合,在对用户带来充盈的体验,也使用户的到相应的回馈,将其发展为固定的粉丝,对推荐的媒体产品主动加购。比如在某个纪念日之前可以向用户介绍具有纪念意义的主题产品。再如,某些频道向用户推荐印有某明星的签名的明信片,或者在帽子或衣服上印上有纪念意义的活动日期,使之成为用户对活动回忆的产品,并将这些产品推广到周围的各种类型的节目里,例如体育、农业、娱乐等。在线下对线上的媒介内容进行延展是依据产品的方式来实现,对产品的推销渠道进行扩展,使产品在现代这个粉丝经济状况下得到愈加开阔得市场。利用技术方法,进行媒体的全方位报道。在新媒体的发展上实行跨越的发展方式。

3.4 多媒体报道多样化呈现

电视新闻直播频道要积极使用新媒体带来的便捷资源优势,发挥主动性,最高限度的将新闻的实时性展现出来,加强电视新闻在融媒体时代的竞争水平,开发新的报道方式,实现和新媒体的融合,使电视新闻直播在保障了节目正确性和实时性的基础上实现全方位的展示形态。例如,几乎所有的手机应用商店的APP上都有中央台的报道,在法人的微博、微信上等对每个部门的信息实时发布,由此可以看到中央电视台在融媒体背景下对新媒体进行开发。

结语:总之,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频道要向新形势下的新媒体形式进行转型,就要求其对发达的科学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打破固有的传统媒体的局限,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社会探寻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途径,同时为媒体行业的持续进步打造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段明明.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的转型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8,2(24):92.

[2]刘红明.融媒体直播:电视新闻频道现场直播转型方向[J].中国记者,2018,No.530(02):94-96.

[3]李楸.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重要性及其技巧探析[J].科技传播,2019,11(04):53-54.

[4]庞巧云.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的优势及方略[J].今传媒,2017(08):99-100.

[5]李思冀.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重要性及其技巧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08):82.

[6]汤庆勋.浅谈电视新闻的融媒体直播[J].传播力研究,2018,v.2;No.022(10):107.

作者:鲍成刚

电视现场直播观念管理论文 篇3:

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现状评价及改革措施

摘 要:长期以来,疾病防控体系都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民健康的前提。在新时期背景下,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体系亦需得到不断完善,唯有加大专业能力、功能定位、机制运行等方面的改革力度,转变管理控制观念,摆正位置,加强内部机制、应急体系、实验、人才等方面的建设力度,方可逐步适应现代化疾病防控需求。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现状评价;改革措施

中圖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1.046

0 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有100.4万个医疗卫生机构,1.9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41个卫生监督所,3469个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而截至2019年末,我国共有101.4万个卫生机构,1.7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其中,有3106个卫生监督所,3456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数额与上年相比呈下降趋势。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背景下,在肯定疫情防控成绩的同时,我们仍需切实看到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尚待完善的地方。

1 疾病预防机构控制管理现状

1.1 思想观念落后

在疾病预防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下,部分干部人员在疾病预防管理观念方面依然存在一定滞后性特征,与新时期的疾病预防管理需求并不相符,一方面,未能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依旧沿用滞后的工作思路处理新的疾病预防难题;另一方面,并未树立起坚定的服务意识与市场竞争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疾病预防机构的积极管理效用。

1.2 基础设置落后

如今,基层疾控中心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短缺、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置滞后是阻碍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改革的关键要素,特别是在仪器设备、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与国家规定指标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机制改革进度,难以全面满足不同情境下的疾病预防管理需求。

1.3 运行管理落后

2019年4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对执业医师法实施情况和医师队伍管理情况进行了报告,陈竺强调指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职能被弱化、城乡间差距较大、优质资源分布不均、医师总量不足的基层疾控机构改革现状”。具体表现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后,虽然积极做出了诸多探索、调整工作,却依然存在运行管理落后的问题,新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依然需要一定适应期间,在此过程中,工作不协调、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等问题将难以避免,在此形势下,完善奖惩机制、分配机制是进一步增进疾病预防管理水平的关键渠道。

2 疾病预防机构控制管理改革措施

2.1 转变观念

如今,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与广泛认可,在发挥其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同时,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亦为我国做出了诸多贡献,在机构质量方面取得了稳步发展。然而,在观念方面仍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取得革新。观念革新,即指要摒弃传统管理思路,以积极的态度树立创新意识,迎接新的挑战,坚持预防为主,促进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改革。长期以来,预防都是我们面临疾病时最为健康、有效、经济的应对措施,唯有坚持革新疾病预防管理体系,方能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带来的经济损失。为使人民健康可得到有力保障与维护,2020年6月2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了“筑牢筑实隔离墙、织密防护网、全面提升救治和防控能力、健全预警响应机制,立足更有效更精准的预防,在提升专业能力、明确功能定位、理顺体制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的疾病预防机构控制管理改革指导思想。基于此,唯有以“群防群控、联防联控、防治结合”管理原则为指导,积极转变观念,构建提升专业能力、明确功能定位、理顺体制机制的改革思路,建立健全管理服务项目、疾病预防基础条件、疾病预防投入机制,方可在保障人民健康的同时为疾病预防改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2 摆正位置

新时期背景下,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机构需摆正位置,明确以下职责:第一,负责放射卫生、妇幼健康、老龄健康、营养健康、环境与职业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并为国家制定相关项目规划、政策、法律法规提供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撑。第二,开展健康促进、健康科普、健康教育工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提供履约技术支撑;为实验室生物安全提供专业指导;承担公共卫生综合管理工作的同时制定相关指南和技术方案。第三,开展国民健康、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传染病等方面的评价监测工作,针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执行风险评估、危害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组织、实施相关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和干预政策,为疾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数据、专业技术方面的支撑。第四,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卫生处理技术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方面的基本规范,负责执行新消毒产品、新涉水产品等方面的技术评审工作。第五,开展公众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承担疾病预防控制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的推广工作,继而有效促进公共卫生科技创新。第六,开展相关领域专业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活动。第七,指导地方严格落实国家疾控项目规划,并参与评价、技术考核方面的专业指导工作。第八,执行国际援助任务,开展国际公共卫生合作交流工作。

2.3 加强建设

建设目标: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实现每省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三级(P3)水平的实验室,每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达到生物安全二级(P2)水平的实验室,具备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素和国家卫生标准实施所需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内容:一是县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二是地市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整合市县两级检验检测资源,配置移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统筹满足区域内快速检测需要。三是国家、省级疾控中心重点提升传染病检测“一锤定音”能力和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能力,推进中国疾控中心菌毒种库和相关实验室升级改造,支持省级疾控中心菌毒种库、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等建设,加强和完善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装备配置。建设要求:参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查缺补漏、填平补齐,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和建设规模。近期以人员、经贸往来频繁的边境口岸地区为重点,有效快速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和水平。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鼓励地方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2.3.1 培育相关人才

储备人才资源,加快人才培养与开发是推动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改革的首要工作,中国疾控中心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具体包括卫生毒理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放射医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截至目前为止,由于人员结构、人员数量等方面的制约,疾控改革受到了一定阻力,基于此,唯有健全人才培育机制,方可为疾控改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在人力资源实践管理中,需要切实认知到培养专业人才,为疾控改革提供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将人才结构客观需求、长远发展作为出发点,优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留住、培养、吸引人才方面,需要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将能力培养作为切入点,调整、优化人才机构,培养高层次、高学历、专业化疾病防控人才,充分发掘人才潜能。第二,争取政府关注度。在激励机制、高端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方面,需采取措施争取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并在政策引导下、有计划地引进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依据疾病实际防控需求,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公开招聘活动,吸引卫生检验、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的优秀人才,逐步控制工作人员老龄化、人才结构断层问题。

2.3.2 强化实验建设

面临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体系皆发挥了关键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亦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短板之处。众所周知,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检验检测不仅是重要的技术手段,更是衡量国家疾控机构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这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与管理体系的优势所在,鉴于此,若想实现改革,我们不仅需强弱项、堵漏洞、补短板,还需不断完善实验建设,将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列入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遵循资源合理配置、实用、先进的原则强化实验室建设,防止资源浪费、相互攀比、贪大求全等现象。同时,还需积极引进新方法、新技术、引进技术型的检验检测人才,通过强化实验室建设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改革工作提供有效助力。

2.3.3 完善应急体系

应急体系是实现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各级疾控机构需依据管理实情、应急经验不断优化完善应急体系,提升应对突發事件时应急工作的有效性、及时性、科学性与技术性。在基层疾控机构增设应急科,配置不少于2名的专职人员,增加突发急性传染病处置队伍。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应急队长”姚孝元于2月4日接到紧急通知,担任专家工作队队长前往武汉,在短期内姚孝元即带领团队在全面了解隔离点、方舱医院现场存在的问题与工作需求后编写了《密切接触者接收场所的清洁与消毒技术方案》《疑似病例收治点清洁与消毒技术方案》和《方舱医院清洁与消毒技术方案》,同为做好健康防护和消毒知识普及工作,姚孝元受湖北省指导组防控组委托,牵头组建了由武汉疾控中心专家、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中国疾控中心组成的科普团队,针对不同交通方式、不同场所、不同人群,在湖北省电视台完成了共13期《抗疫科普权威发布》疫情知识宣教现场直播节目,可见,姚孝元多年应急工作经验,为其沉着应对疫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3.4 完善保障政策

加快推进市、县级疾控中心综合改革,落实财政全额保障政策,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将传染病防治所需必要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对从事传染病预防、医疗、科研、教学及现场处理疫情的人员给予适当津贴。对直接参与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患者救治等一线工作人员以及政府选派直接参与国内外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工作的公共卫生防疫人员,根据工作风险、强度和时间给予临时性工作补助。对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在年度考核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3 结束

总之,新时期背景下,唯有积极转变观念、摆正位置、加强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相关人才、强化实验建设、完善应急体系方可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改革提供有效助力,为人民健康提供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晖.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裴亚军前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研“十四五”重大项目[J].中国科技术语,2020,22(03):47.

[2]王越,沈晖,陶红宇,等.内部控制理论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产管理中的运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36(05):641-644.

[3]杜瑞凤.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2):197-198.

[4]胡寒雁.构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算控制管理系统探索[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8,34(03):417-419+425.

[5]连妍洁,赵珂锐,刘思娜,等.疾病预防与控制管理现状评价及改革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0):41-43.

[6]李天琨,徐红梅,徐振辉,等.疾控中心OA系统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1):177+180.

[7]赵秋萍.如何加强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8):17422-17423.

[8]胡莉.分析海南省琼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质量控制管理现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8):3542.

作者:黄颖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及思想分析论文